『壹』 上海自然博物館的科研成果
科學研究方面,1984年以來共申請到各種科學基金19項,其中「西藏海相中生代腹足類」、「關於野生麋鹿種群在中國重建問題的探討」分獲市科技進步二、三等獎;「葯用礦物的研究和開發」、「我國自然博物館的現狀、結構及發展趨勢」分獲上海科學院科技進步二、三等獎。獨立和合作編寫出版的生物學、礦物學等學術著作、彩色圖集等共33部。此外,在中外刊物上發表的博物館學著作約20篇,還主辦《考察與研究》學術專輯,每年出版1~2輯,主要反映上海自然博物館科技人員的考察與研究成果。
國際文化交流,包括標本交換、展覽來往、合作研究、學術交流、資料交換等5個方面。自1985年11月「動物演化史展覽」赴新加坡展出後,先後有7個展覽赴新加坡、菲律賓、義大利等國展出。
現有組織機構設置包括:動物學部、植物學部、地質古生物學部、人類學部、天文學部、科學教育普及部、資料部、美術設計部、標本製作中心和《自然與人》雜志社。業務人員145人。
『貳』 上海世博會展示中國先進科技成果有哪些
智能信號燈,載人航天技術,高鐵技術,太陽能廁所,助殘機器人,lte無線傳輸技術,半導體照明燈,可食用環保包裝材料,多媒體信息技術等。
『叄』 上海市房地產科學研究院的研究領域、成果
上海市房地產科學研究院主要的專業設置有房地產經濟專業、房屋質量檢測專業、房屋改造與修繕加固專業、房屋建築與裝飾材料專業和房地產信息專業,主要從事房地產經濟、應用技術和信息研究等方面的科研和技術服務。
建院二十多年來,在科研與實踐應用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在房地產經濟、管理決策、技術咨詢、計算機技術在房地產業中的應用等方面,曾獲多項部、市級科技進步獎,並且在房屋質量檢測技術、現代物業管理維護技術、房地產信息技術和建築材料(建築物防、滲水材料及內外牆裝飾塗料)技術等的四技服務方面形成特色。
近年來,隨著國家科技體制的改革,我院的科研活動日趨活躍。一九九九年度,上海市房地產市場信息系統研究和上海市居住房屋分類及評定系統研究兩項課題獲得上海市科技進步三等獎。一九九八年度,我院的上海市住房分配供應體系研究課題獲得國家建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一九九五至一九九八年度,我院共有二十項科研項目獲得上海市房屋土地管理局科技進步獎,其中一等獎2項、二等獎7項、三等獎11項,包括:英漢漢英房地產實用詞典、深基坑施工對鄰近建築物影響的調研與對策、上海房地產專業人才信息管理系統、上海市標准《房屋質量檢測技術規程》、高檔絲感內裝飾塗料的研究等。
『肆』 上海郵政科學研究院的科研成果
近年來所從事的科研成果所獲得的獎項: 獲獎名稱 產品名稱 中國國家級重點新產品 YSZ301高速郵資機 上海市級重點新產品 TBGZ-S I 推塊式分揀系統 九五國家重點科技攻關計劃優秀成果獎 郵政編碼圖像處理和並行識別技術 中國國家級重點新產品 理分合一信函處理系統 上海市級新產品 YNX01-01理分合一信函處理系統 中國國家新產品 YNL-1紅框理信機 國家級科技進步二等獎 OVCS信函分揀系統 國家郵政局科學技術二等獎 郵政航空快速網的全夜航實施方案 漢字識別碼址校驗技術研究 中國郵政企業定位和業務發展戰略 國家郵政局科學技術三等獎 郵政編碼圖象處理和並行識別技術 YSZ高速郵資機 海關郵政物流檢查系統 全國郵運發運計劃系統開發 信息產業部科技進步一等獎 YNX01-01理分合一信函處理系統 郵電部科技進步一等獎 高速理信(蓋銷機) OVCS信函分揀系統 紅框理信機 在我國實行郵區中心局體制的研究 信息產業部科技進步三等獎 郵政編碼資源利用研究 郵電部科技進步三等獎 OVCS系統遠程維護、監控系統 OVCS系統間信息共享技術的研究 無線數據傳輸掛號登單系統 透明窗口信函光電掃描與圖象處理技術 YD600-92郵政營業電子秤准確度 郵政通信網管理體制的研究 郵政樞紐局信息監視調度系統 儲匯營業終端國產化開發試制
『伍』 歷史: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國展示了那些自己的科技成果
航天館里的載人航天技術 鐵路館里的高鐵技術 還有城市案例館里一些生態環保的技術等等
『陸』 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台的科研成就
截至2014年4月,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台先後獲得了包括全國科學大會獎、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中國科學院重大成果獎、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等獎項131項。
重要成果如下:
1、中國現代地殼運動和地球動力學研究取得重要成果
10年來,葉叔華院士負責的 「現代地殼運動和地球動力學研究」項目,集中了中國科學院、中國地震局、國家測繪局和總參測繪局四大部委的100餘名科學家,把各自的研究資源、歷年觀測數據和外業成果,統一協調進行跨學科的合作研究,已經在中國大陸地殼運動的監測與研究、精密地球參考系的建立和維持、地球自轉變化、青藏高原動力學、中國重力場和海平面變化、自然災害預報等方面取得了許多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重要成果,為中國可持續發展的環境和災害等領域提供了有價值的理論和基礎資源。該項目不僅促進了國家重大科學工程「中國地殼運動觀測網路」和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大陸強震機理與預報》項目的建立,推動了「亞太空間地球動力學(APSG)」國際協作計劃的建立,也帶動了許多受國家基金委和其他部委支持的研究項目。
2、開展與自然災害有關的天文現象與天文方法的研究,為國家減災防災提供信息
上海天文台在國際上首先提出了對厄爾尼諾事件預測的天文學方法,並最先成功地預測到引起全球自然災害頻發的1991年厄爾尼諾事件(此成果已在Nature上發表)。後來又成功預測了1993年、1994~1995年、1997年及2001年底前後出現的厄爾尼諾事件。在國際上首先提出西太平洋暖池對非大氣影響的日長年際變化的平均貢獻約為10%,並提出在厄爾尼諾事件期間,該暖池運動可使一天延長幾微秒。
3、在國際上率先從理論上解決了國外學者長期未能解決的在廣義相對論框架下的衛星精密定軌的難題
該研究結果已成為 IERS空間測地資料歸算規范之一。在國內率先完成了衛星激光測距技術測定地球自轉參數的研究和航天部的登月探測器軌道設計方法研究的工作。建立和維持地球和天球參考系,積極開拓和發展有關觀測技術,在深空探測、近地小天體(人造衛星和空間碎片)監測、導航定位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為國家經濟發展、國防建設、深空探測和戰略資源儲備作出貢獻。
4、「宇宙結構形成的數值模擬研究」獲重要成果
景益鵬研究員主持的「宇宙結構形成的數值模擬研究」課題,採用計算機模擬方法研究宇宙結構的形成,首次發現了小質量暗暈的成團性比PS理論的預言要強得多,並提出了暗暈成團的精確公式,被廣泛用於預言星系和暗物質的成團性質,該工作也引發了許多修改PS理論的研究;首次提出了暗暈密集因子的對數正則分布公式,並被廣泛用於預言星系的觀測性質;發現暗暈的內部密度輪廓的冪指數在-1.1和-1.5之間,該工作已成為高精度研究暗暈結構的最有影響的三個工作之一;首次提出了描述暗暈內部物質分布的三軸橢球密度分布模型;最早提出了構造星系相關函數和速度彌散的星系團低權重模型,並已發展為目前流行的暗暈星系佔有模型。該項目繼2004年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後,2005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這是上海天文台第二次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5、發現銀河系中心存在超大質量黑洞最令人信服的證據
沈志強研究員領導的一個國際天文研究小組,通過對位於銀河系中心被稱為人馬座A*(Sgr A*)的神秘射電發射源的高空間解析度觀測,發現了支持「太陽系所在的銀河系的中心存在超大質量黑洞」觀點的迄今為止最令人信服的證據。該研究成果刊登在2005年11月3日出版的國際知名學術期刊Nature上,迅即在國內外引起重大反響,一些國際和國內的科技媒體都在第一時間內報道了這項研究工作,Nature在同期的欄目內還配發了專題評述。
6、首次高精度測得銀河系英仙臂的距離
徐燁博士與南京大學天文系、美國哈佛-斯密松寧天體物理中心和德國馬普射電天文研究所專家合作,使用世界上先進的甚長基線干涉儀,將太陽和地球的距離作為基線,採用三角視差的方法,首次高精度測得銀河系英仙臂的距離,測量的相對精度為2%,這是有史以來天文學中該類距離測量精度最高的。該論文在2006年1月6日出版的Science雜志上正式發表,雜志還採用該研究成果作為封面。
7、主持「973」計劃「宇宙大尺度結構和星系形成與演化」研究項目
該項目在多學科交叉的基礎上,以研究宇宙大尺度結構為主線,研究宇宙大尺度結構形成與演化和銀河系結構與演化兩大密切相關的關鍵性科學問題。研究隊伍匯集了該研究領域的國內精英人才,由來自上海天文台、國家天文台、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北京大學、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共8家單位的64位研究人員組成。
發表論文 論文題目第一作者發表年度Attitude and Spin Period of Space Debris Envisat Measured by Satellite Laser RangingDaniel Kucharski2014Assessment of InSAR Atmospheric Correction Using Both MODIS Near-Infrared and Infrared Water Vapor ProctsChang, Liang2014ARE HIGH VELOCITY PEAKS IN THE MILKY WAY BULGE DUE TO THE BAR?Li, Zhao-Yu2014Arcsecond-Scale Radio Jets of Ultra-High-Energy Synchrotron Peak BL Lacs (UHBLs)Wu, Zhongzu2014An observational and theoretical view of the radial distribution of HI gas in galaxiesWang, Jing2014AN MHD MODEL FOR MAGNETAR GIANT FLARESMeng, Y.2014An Inhomogeneous Jet Model and Its Application in BL Lacertae ObjectsChai, Bo2014An adjoint-based FEM optimization of coseismic displacements following the 2011 Tohoku earthquake: New insights for the limits of the upper plate reboundPulvirenti, Fabio2014ACTIVE GALACTIC NUCLEUS FEEDBACK IN AN ISOLATED ELLIPTICAL GALAXY: THE EFFECT OF STRONG RADIATIVE FEEDBACK IN THE KINETIC MODEGan, Zhaoming2014Accuracy assessment of applying era-interim reanalysis data to calculate ground-based GPS/PWV over ChinaZhao, Jingyang2014Absolute Proper Motions Outside the Plane (APOP)Qi, Zhaoxiang2014A vertical resonance heating model for X- or peanut-shaped galactic bulgesQuillen, Alice C.2014A toy model for the X-ray spectral variability of active galactic nucleiCao, Xinwu2014A Tikhonov regularization method to estimate Earth's oblateness variations from global GPS observationsJin, Shuanggen2014A TALE OF THREE GALAXIES: ANOMALOUS DUST PROPERTIES IN IRAS F10398+1455, IRAS F21013-0739, AND SDSS J0808+3948Xie, Yanxia2014A single radio-emitting nucleus in the al AGN candidate NGC 5515Gabanyi, K. E.2014A simplified and unified model of multi-GNSS precise point positioningChen, Junping2014A search for double-peaked narrow emission line galaxies and AGNs in the LAMOST DR1Shi, Zhi-Xin2014A SCALING RELATION BETWEEN MERGER RATE OF GALAXIES AND THEIR CLOSE PAIR COUNTJiang, C. Y.2014A new spectral method to compute FCN (Invited)Zhang M.2014註:論文太多未全部顯示,詳情見參考資料 專利項目 專利名稱第一發明人授權日期藍寶石諧振腔主動型原子鍾及其諧振腔的製造方法張燕軍地面授時氫原子鍾張為群主動型氫原子鍾的真空裝置張為群雙頻段高效率射頻功率放大器李明昊一種GHz超寬頻數字下變頻方法項英一種氫原子鍾用的微波腔謝勇輝一種用於被動型氫鍾的控制方法及控制電路林傳富空間射電望遠鏡的接收天線陳昭宇2008-3-19充氣式空間射電望遠鏡接收天線陳昭宇2008-3-19用於太空中的接收天線陳昭宇2008-3-19周期法頻率穩定度和精度測試儀林傳富2001-4-5頻率相差和頻率穩定度測試儀沈季良2001-3-29隔離放大器沈季良2000-10-28實用型氫原子鍾脈澤振盪的結構翟造成1999-11-27丟筆自撿的數碼顯示屏鄔林達1998-4-2頻率同步鍾結構沈季良1998-3-1電子鍾表測量儀沈季良1997-11-8攜帶型閃光安全燈鄔林達1995-9-4有定時功能的吊扇電子調速器韓長根1992-10-7 《天文學進展》(季刊) 《天文學進展》雜志創刊於1983年,是中國天文學會委託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台主辦的學術刊物(季刊)。涉及天文學的各個領域,反映其最新進展。主要發表對國內外天文學各分支學科的科研進展的述評, 也適當發表少量的研究簡訊、專題講座和學術活動報導。適宜相關學科的科研人員、研究生及大專院校學生閱讀。《天文學進展》1992年起被確定為中國國內天文學類的核心期刊, 並被國內外四種文摘性刊物和資料庫所收摘。 《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台年刊》 《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台年刊》前身為創刊於1905年的佘山觀象台《天文年刊》,解放後由中國科學院接管,並仍繼續出版,直到1966年出版第26卷後因「文化大革命」而停刊。1979年復刊,並改名為《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台年刊》(下稱《年刊》),於1980年出版第1期。
《年刊》是由中國科學院主管、上海天文台主辦的以反映本台最新科研動態為主的天文學科綜合性學術刊物,通過新華書店向國內外公開發行。本刊為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來源期刊,並已被萬方數據資源系統數字化期刊群、清華《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CNKI中國知網、VIP維普中文科技期刊資料庫等收錄。
《年刊》主要刊載本台科研人員和工程技術人員的研究論文、工作報告、實測資料、儀器研製報告和研究簡訊等文章,內容涉及天文地球動力學、天體測量、天體力學、天體物理、射電天文、觀測技術與方法、時間頻率、天文學史研究以及計算機軟硬體研究等領域。本刊也適當接受其他台站及國外學者的科研論文。
『柒』 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的科研成就
學科概況 根據2015年12月研究所官網顯示,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是1981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的博士、碩士學位授予權單位之一。1989年,研究所設立物理學博士後科研流動站。2003年,設立核科學技術博士後科研流動站。研究所設有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2個,博士學位授權學科(專業)點5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3個,碩士學位授權學科(專業)點14個(其中專業學位4個)並設有2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物理學、核科學技術 學位點設置培養層次門類一級學科二級學科(專業)博士 理學 物理學 粒子物理與原子核物理 光學 無機化學 工學 核科學與技術 核技術及應用 核能科學與工程 碩士 理學 物理學 粒子物理與原子核物理 光學 化學 無機化學 高分子化學與物理 生物物理學 工學 核科學與技術 核技術及應用 核能科學與工程 信號與信息處理 光學工程 電磁場與微波技術 專業學位類別名稱 專業學位領域名稱 工程碩士 光學工程 電子與通信工程 核能與核技術工程 生物工程 資料來源: 學科方向 2004年,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創新三期學科方向調整為四個: 先進光源和束線的科學與技術研究; 基於N&NBIU(核技術與納米、生物、信息和成像、超快技術)匯聚技術的交叉科學研究; 核物理實驗和理論研究; 核技術科學的應用研究。 根據2015年12月研究所官網顯示,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於1964年招收物理專業研究生2人,「文革」停止招收研究生。1978年,重新恢復招收研究生,首批招收人數為4人,均為物理專業的碩士研究生。歷年來共培養碩士畢業生265人,博士畢業生230人;2008年,有在讀研究生345人,其中碩士生189人、博士生156人。2007年,開始招收外國留學生,招收物理專業留學生3人。 截至2014年底,研究所共有在學研究生402人,其中碩士生195人、博士生207人)。
截至2008年7月底,研究所共招收博士後研究人員47名,其中2名為與企業博士後工作站聯合培養。研究所博士後研究人員在站期間共申請到國家、中科院和上海市各類博士後科研工作資助21項,4人次獲得「中國科學院優秀博士後」和「上海市優秀博士後」稱號。 獲獎人論文獲獎名稱趙傑 《相對論重離子碰撞(RHIC)實驗中雙輕子的產生》 2014至2015年度上海市研究生優秀成果(學位論文)獎 馮超 《高增益自由電子激光新運行機制的理論與實驗研究》 2014年中國科學院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 薛亮博 《反物質氦4原子核的實驗觀測及其產生機制研究》 2013年中國科學院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 裴昊 《基於DNA的功能化納米材料的設計及其在生物診斷中的應用》 2013年中國科學院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 鄧海嘯 《基於諧波運行的中等能量束團X射線自由電子激光》 2012年中國粒子加速器學會 「希望杯」青年優秀論文一等獎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