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民間借貸債權轉讓
民間借貸債權轉讓應當符合法定要求。
借貸債權轉讓行為,必須符合《擔保法》第22條和《擔保法問題解釋》第28條規定的基本要求,具體內容是:
(1)必須在保證期限內轉讓。貸款人將債權轉讓給他人,必須在保證期限內完成,這是保證人繼續承擔保證責任的時間條件。如在保證期間屆滿後在轉讓債權,因保證人已經不在承擔保證責任,就不可能代為清償借款債務。
(2)必須在原保證范圍內轉讓。因保證人只在原保證范圍內繼續承擔保證責任,所以,貸款人轉讓債權不能超出原保證債權。貸款人可以超出原保證債權范圍轉讓債權,但保證人對超出部分不承擔保證責任。超出原保證債權范圍轉讓債權主要有兩種情況:一是借貸債權數額超出原保證債權數額。二是從債權超出原保證范圍,如原民間借貸保證合同沒有約定保證利息和實現債權費用,但在借貸債權轉讓時一並轉讓。對超出原保證范圍的轉讓債權,保證人不承擔保證責任。
(3)轉讓借貸債權中必須有主債權。《擔保法》第22條規定,債權人只有依法將主債權轉讓給第三人的,保證人才在原保證擔保的范圍內繼續承擔保證責任。對民間借貸及其保證擔保而言,這里有兩個主要原因:一是借貸主債權是必保內容,加之借貸債權轉讓通常都是主債權和從債權一並轉讓,或者只是轉讓主債權,而不可能只轉讓從債權而不轉讓主債權;二是從債權往往具有不確定性特點,如利息和實現債權費用,只有到一定時候才能明確具體數額,而在主債權轉讓時往往不確定,這就給轉讓帶來不確定性。因此,貸款人只轉讓從債權而不轉讓主債權的,保證人可以拒絕承擔保證責任。
上述基本要求只是對民間借貸保證合同未做特別約定而言的,如果明確約定禁止借貸債權轉讓,或者明確約定保證人只是對特定的貸款人承擔保證責任,或者明確約定保證人只是擔保從債權的,則應從其約定處理保證責任問題。
B. 法院怎樣審理債權轉讓民間借貸案
法院都是根據案件的事實與證據審理案件,然後再根據相關法律規定進行裁決。當然,雙方當事人意見能達成一致可以調解結案。
對於涉及債權轉讓民間借貸案,作為當事人肯定是從己方的權益為出發點進行考慮。如果是新債權人,主要是從新債權合法為出發點,作為債務人,則主要從抗辯事由為出發點,等等。但是,法院作為中立方,只根據事實和證據進行審理。
C. 債務轉移和債權轉讓的案例
甲乙丙三人,甲將對於丙的債權轉讓給已.,這就是債權轉讓;已對於甲的債務交給丙去還,這就是債務轉讓
D. 民間借貸糾紛中 債權轉讓後 二審法院可否直接變更訴訟主體
是可以的
因為原來的當事人已經不適格了
必須更換當地人了
E. 民間借貸行為,債權轉讓應注意哪些問題
您好! 出借人轉讓債權時應注意如下幾個問題:
(1)要採取書面形式。
不管是在原借貸合同中直接轉移還是訂立新的轉讓協議,均應採取書面形式,原出借人(債權人)、借出人(債務人)、第三人在協議上簽字蓋章。
(2)債權轉讓不得改變債的內容。
出借人轉移債權的目的是變更債權主體,讓第三人與借款人形成債權債務關系,對債的內容,第三人只需認可或不予認可,不能隨意改變。出借人如變更內容,必須徵得借款人同意,因為變更的結果將導致新的債權債務關系的成立,影響到借款人的合法權益。
(3)出借人轉移債權必須與第三人達成一致意見。
出借人轉讓的債權,第三人是否同意,是部分接受還是全部接受,出借人都需與第三人協商並達成一致意見。另外,第三人也有一個對出借人轉讓的債權的效力、合法性調查、了解的問題,只有轉讓人與受讓人就轉讓債權達成一致意見,才能避免第三人在實現債權時發生糾紛。
(4)出借人轉讓債權要通知債務人。
除法律規定禁止轉讓情形外,出借人轉讓債權無需經作為債務人的借款人同意,只要通知債務人即可。合同法第七十九條規定,債權人可以將合同權利全部或部分轉讓給第三者,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
(一)根據合同性質不得轉讓;
(二)按照當事人約定不得轉讓;
(三)依照法律規定不得轉讓。
同時,該法第八十條規定:「債權人轉讓權利的,應當通知債務人。未經通知,該轉讓對債務人不發生效力。」
從合同法的上述規定可以清楚地看出,除合同性質為僱傭合同、委託合同等以特定主體身份的合同、當事人約定不得轉讓的合同和法律規定不得轉讓的合同外,債權人轉讓其債權時,通知到債務人即可。
(5)轉讓債權不得牟取非法利益或有其他違法活動。不得借轉讓之機轉移、隱匿財產、逃避法律追究,同時不得牟取非法利益。
如能提供更多信息,則可給出更為周詳的法律意見。
F. 十萬火急!!!!!!債務轉移糾紛案例及法院判決結果分析!!!!!!
你好!對於法院的判決,談一下我的看法:
第一,關於債務轉移時的利息問題。年最高院頒布的《關於人民法院審理借貸案件的若干意見》第八條第一款:借貸雙方對有無約定利率發生爭議,又不能證明的,可參照銀行同類貸款利率計息。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1999年頒布的《合同法》則完全改變了這一規定,該法第二百一十條規定:自然人之間的借款合同對支付利息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視為不支付利息。因此,根據後法由於先法的原則,自99年合同法頒布後,法院對支付利息沒有約定或約定不明的借款,一般不再判決支付利息。從你上面的敘述,判斷當時甲、丙並沒有書面對利息進行約定,導致甲無法提出有力證據證明利息存在,法院這樣判決是有法律依據的。(但如果甲乙丙三方的債務轉移發生在合同法之前,則仍應按照前法的規定判決參照銀行貸款利息給債權人一方支付利息)
第二,關於復利問題。1991年最高院《若干意見》第六條規定,民間借貸的利率可以適當高於銀行的利率,各地人民法院可根據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具體掌握,但最高不得超過銀行同類貸款利率的四倍(包含利率本數)。超出本限度的,超出部分的利息不予保護。第七條規定:出借人不得將利息計入本金謀取高利。審理中發現債權人將利息計入本金計算復利的,其利率超出第六條規定的限度時,超出部分的利息不予保護。法院判決的第二、三項就是依據於此,但具體數額須根據當年銀行同類貸款利率計算,才能看出法院的計算是否准確。
但是有一點我認為是有些問題的,上面第七條規定的是債權人不得單方將利息計入本金計算復利,但應該並不禁止經雙方協商一致同意將利息計入本金計算復利的情形,並且只要在計算復利時不超過第六條規定的銀行貸款利率四倍的限度,就應該是給與保護的。那麼我考慮一方面是不是甲方當時審理時並不能證明計算復利是經過彼此協商同意的,另一方面復利超過了規定的限制(不好意思因為利息的計算要根據當年銀行貸款利率,我沒有算)。
個人觀點,如還有不明可進一步詢問。
你好!
我認為影響判決主要是第一點:
即債務轉移時對利息的約定。你前面說:「口頭約定丙於一個月內還清可不額外支付利息,一月內不能還清則按甲乙原定利率1分付息. 」並且「當時債務轉移時,雖然沒有書面協議,但乙可做證明」關於乙做證的效力,因為乙是本案的利害關系人,實踐中其證言是不能夠作為單獨證明需認定事實存在的證據的,「丙以欠條形式結了15萬元兩年的利息(3.6萬元).」但如果從欠條上可看出此為支付利息的話,是可以作為旁證的。
至於復利問題,前面說過只要是雙方協商一致(須證明,同樣涉及乙的證明效力問題)並未超過銀行同類貸款利率的四倍,應當是保護的。但須注意的是:由於印刷的錯誤,《若干意見》第七條的規定在已出版的法條中存在兩種版本,一種版本是我前面說的,另一種版本第七條為:「出借人不得將利息計入本金謀取高利。審理中發現債權人將利息計入本金計算復利的,只返回本金。」該版本為錯版,不應在審判中適用。
你問的:「即使不承認約定利息,但從起訴之日起至還清時產生利息是否支持.」我認為是否支持的前提是:法院對當時債務轉移時利息是否認為存在約定。由於現在法院並未認定所以在判決中也未支持。
你的案子總體來說,要申訴的話存在改判的可能性,但也有一定的風險,建議綜合考慮一下訴訟成本再行定奪。
G. 民間借貸法院判決生效在執行過程中可以債權轉讓嗎
生效判決確認的債權,並且在執行過程中也是可以轉讓的。
債權人可以將合同的權利全部或者部分轉讓給第三人,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
(一)根據合同性質不得轉讓;
(二)按照當事人約定不得轉讓;
(三)依照法律規定不得轉讓。
H. 判決書債權轉讓案例
直接協議約定,可以書面告知債權人。
I. 民間借貸中的債權轉讓方式有哪些
我的朋友介紹我借給王XX三百萬我只有一百八十萬他讓我給李XX打一百二十萬的借條共同投資。李xX給我朋友打了100多萬李XX給我在王XX的借條上簽了擔保過了幾個王XX因資金緊張又從我這里拿走了他給我打的一百多萬並且支付了利息。幾年多後王XX拿著我寫的借條訴訟,我當時打了借條並沒收到他所匯之款,是李XX給我的錢我已還給李XX請問我該怎麼應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