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重置成本,公允價值,可變現凈值,現值,求簡單通俗的解釋都是什麼來的
歷史成本原則又稱實標成本原則,是指企業的各種資產應當按取得或購建時發生的實際成本對價,而且即使物價變動,一般也不進行調整。其主要內容是:企業取得的各種財產物資,"應以其購進或建造時發生的原始成本即實際成本人賬,並以此作為分攤和轉作費用成本的依據。當物價變動時,除國家另有規定外,不得調整其賬面價值。按實際成本計價,能防止隨意性,使會計信息真實可靠,便於了解和比較。
實際成本原則主要用以確定財產物資的入賬金額。
例如,企業5年前購買一棟辦公樓,共耗資金500萬元。那麼記賬時,該大樓按其實際發生的支出500萬元入賬。
假設,目前該大樓的市價已達1000萬元,此時,仍不對其原來入賬的價值進行調整,而在賬面上仍為原來取得該樓的實際成本(也即歷史成本)。應注意,按此原則,也並非絕對不能調整賬面價值。比如,該企業擬將該樓拍賣轉讓,因而要進行資產評估,此為特殊情況,可以調整。
採用歷史成本原則有許多好處:
第一,比較客觀。歷史成本或實際成本是買賣雙方通過正常交易確定的金額;
第二,有原始依據。即發票等作證明,可隨時查證;
第三,可避免企業或有關人員處於某種需要有意改動賬面記錄;
第四,使會計核算手續簡化,不必經常調整賬目。
重置成本是一種現行成本,它和原始成本在資產取得當時是一致的。之後,由於物價的變動,同一資產或其等價物就可能需要用較多的或較少的交換價格才能獲得。因此,重置成本表示當時取得同一資產或其等價物需要的交換價格。這種交換價格應該是從企業資產或勞務市場獲得的成本價格,而不是從企業正常經營過程中通常出售其資產或勞務的市場中的銷售價格。
可變現凈值指在正常生產經營過程中,以存貨的估計售價減去至完工估計將要發生的成本、估計的銷售費用以及相關稅金後的金額。
現值是在給定的利率水平下,未來的資金折現到現在時刻的價值,是資金時間價值的逆過程
公允價值亦稱公允市價、公允價格。熟悉情況的買賣雙方在公平交易的條件下所確定的價格,或無關聯的雙方在公平交易的條件下一項資產可以被買賣的成交價格。在購買法下,購買企業對合並業務的記錄需要運用公允價值的信息。公允價值的確定,需要依靠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在實務中,通常由資產評估機構對被並企業的凈資產進行評估。
⑵ 請幫忙快點提供專家談合理避稅的觀點,最好是原話.
既少交稅,又不違法,企業合理避稅可以設計
「有一家今年3月成立的10個人的管理咨詢公司,如果預計年度銷售額為1000萬元,作為這家公司的財務經理,你能使公司一分錢的稅不交,又不違反稅法嗎?」在10月15日舉行的首屆中國財務經理年會上,稅務專家、中國稅收策劃網CEO李記有先生給來自全國的財務經理出了一道難題。他表示只要熟通稅法,善於籌劃,這完全可以做得到。
80萬元的稅可以不交
這么一家管理咨詢公司如果年度銷售額為1000萬元,按照正常情況應該交納營業稅、所得稅80萬—100萬元左右。很多企業的董事長、總經理不一定了解財務政策,遇到這種情況,往往會讓財務經理或人員去報稅、辦手續等,大部分財務經理可能就按照稅法把這個稅給交了。但這位財務經理如果進行一番策劃,可能這80萬元的稅就不用交了。
如果仔細研究稅法,至少有兩個新的稅收政策可以使這家公司免交80萬元的稅款。一是今年國家規定:「新辦的服務型企業,安排失業、下崗人員達到30的,可以免三年營業稅和所得稅。」這個政策看起來非常簡單,但非常實用。有些公司領導可能會說:「我安排下崗、失業人員干什麼?」其實,這是一種觀念上的障礙。像這家管理咨詢公司完全可以利用這一政策,安排兩個下崗女工干食堂,再安排一個失業或下崗的給領導開車,這樣,80萬元的稅就不用交了,省下的錢能買好幾輛高級轎車。但許多財務人員對這樣的稅務政策可能看了一百遍了,但誰也沒去使用。 另外,還有一個文件可以使用。2004年新的稅務政策規定:「興辦的私營企業安排退役士官達到30比例的,可以免三年營業稅和所得稅。」這家公司完全可以招個退役的男兵開車,招兩個女兵做秘書和話務員,他們並不是公司的核心管理人員,對公司的影響並不大。
一年免80萬元,三年就是200多萬元。很多企業的老總們沒有去思考這個問題,在現有中國沒有籌劃的背景下,很多企業關注的是誰和稅務部門的關系好,考慮更多的是出事的時候,如何「滅火」,而不是提前安排「防火材料」,還沒有籌劃的概念在里頭。
合理避稅可以設計
深圳有一家自動化設備生產企業,自己研發了一套軟體配置在設備上,產品的售價比同類產品高30。企業也遇到了問題,那就是產品售價高,購進的材料並不多,這家企業的增值稅負擔非常重。企業老總和財務人員反復商量,也沒想出好的辦法。增值稅是屬於「掉腦袋」的稅種,一旦出事,處罰十分嚴厲,很少企業敢在這方面做文章。
李記有在這家公司調研時發現,這個軟體屬於高附加值產品,售價高主要來自這個自主研發的軟體。
後來,他建議公司進行拆分,專門成立軟體公司,將軟體賣給這家公司再配套在設備上。這樣在交易過程中,外購的軟體就可以抵扣17的增值稅,軟體公司單獨交3的稅,這樣,公司既沒違反稅法規定又無形當中多抵了14個百分點的增值稅。
另外有一家外商投資企業,其所享有的「免二減三」的優惠政策已用完了,2004年公司還想進一步擴大投資規模,需要大量采購設備。
一般企業可能買了就買了,財務報賬完事,很少考慮在購買的環節上有沒有稅收上的安排。如果這家外資企業是國家鼓勵的項目,就完全可以進行一些稅務籌劃。這家企業可能有許多稅後利潤,可以把這部分利潤轉成股本,這樣可以享受再投資退稅政策。再就是轉成股本後投資總額發生變化了,在投資總額內,用於購買國產設備的還可以享受到抵免40所得稅的政策,購買1000萬元的國產設備,就能抵免400萬元的所得稅。通過這些設計,公司仍舊可以享受許多優惠政策。 Page
企業應設稅務經理
企業要想降低納稅成本,除了降低企業的稅款成本以外,還應設法降低企業的辦稅成本和風險成本。
辦稅成本是企業用來辦理納稅的成本支出,這部分支出在很多企業當中微乎其微,一般都有財務人員兼任。但摩托羅拉、惠普等跨國公司在中國投資的企業都有專門的稅務經理,而且年薪都高達50萬元左右,部門人員也很多,這理應引起國內企業的深思。國內企業鮮有專門的稅務經理,因為企業認為財務和稅務是天然的一體化的業務。
其實,財務和稅務很多情況下是分家的,財務上的政策是一個穩定的政策,而稅收上的政策是一個變動的政策;現在的企業財務都是事後核算型的財務,沒有起到事前設計、安排的作用。一般來講,年納稅額100萬元以上的企業都應該設稅務專員或稅務經理,這是國際化的一個趨勢。
企業的第三個成本是風險成本,一是企業違反稅法規定,少交稅款而要被罰款和交滯納金的成本。企業在納稅過程中是有風險的,企業如果不遵守稅法和不了解稅法是會吃虧的,這樣的事很多。二是企業多交稅款的風險,這在企業當中也是常見的,但是,很少有企業關注。李記有曾經到一家港澳台合資公司當稅務顧問,發現納稅的時候並沒享受優惠政策,財務經理竟不知道生產型外商投資企業可以享受「免二減三」的稅收優惠政策。由於企業對許多細分的稅收政策把握不到位,就可能使企業多交了稅款而渾然不知。
企業不管要降低納稅成本,還是降低風險成本,都要精通稅法。
所謂精通,不僅是看了稅法政策,而且要看懂,更重要的是會活學活用。2003年國家稅務局下發了158號文件,規定:「個人股東向單位借款在一個納稅年度未歸還的,視同企業的股金紅利所得,征20的個人所得稅。」一家公司的董事長准備向公司借款200萬元買別墅,並於2003年10月辦理了手續,2004年1月份歸還了借款。這樣一件事,看沒看懂文件規定,可能會出現不同的結果。一是這家公司財務人員沒看到這個規定,未做任何處理,將來稅務機關一旦查實,無疑要徵收40萬元的稅款,還要征繳滯納金。二是沒看懂,不知這算不算一個納稅年度,該不該交20的個人所得稅,怎麼樣才能不交。三是讓董事長夫人負責借款,從而避開文件規定,不用交任何稅款。
如此看來,一個企業擁有精通稅法善於籌劃的稅務經理,不是可有可無,而是大有必要的。
參考資料:http://www.cy-ing.com/chuangye/ask/ask.asp?id=403
從大的方面講,避稅應該是「不繳冤枉稅,避免少繳稅風險」。
所謂冤枉稅:就是指因自己的過失(主要政策不熟悉)而導致多繳了稅,不該繳的繳了,造成利益損失。比如代扣水電費問題,一不小心,帳上做成收入或沒有向稅務局報告或用錯票據,那就有可能要繳營業稅了,其實那不需要繳營業稅的,多繳了吧!
所謂少繳稅風險:就是指因自己過失把該繳的稅沒有繳納,而導致受到處罰,甚至吃官司。比如收租,租金是收入,不因你是否開票,你都要申報納稅,如果貪小,將沒有開票部分未納入申報繳稅的收入(隱慝收入),一旦查實,就是偷稅,就要處於所偷稅款的50%至5倍的罰款,這個罰款就是風險,又虧錢了吧!
因此,避稅是個很具體的工作,應該是一條一條政策研究才能應對。關鍵一條是要熟悉稅收政策以及操作辦法。
建議:你遇到具體問題,多與稅務局聯系、請示,了解政策後再作處理,這樣可以減少很多麻煩。當然上「網路知道」也會有許多高手幫你講個大概。
⑶ 轉移定價的意思
轉移定價或轉讓定價(transferpricing),是指企業集團內部成員企業之間或其他關聯企業之間相互提供產品、勞務或財產而進行的內部交易作價,也包括同一企業內部各部門之間的內部交易作價。通過轉移定價所確定的價格稱為轉讓價格或轉移價格。由於現代企業集團有可能跨國經營,因此,轉移定價問題既可以發生在一國之內,也可以發生在國與國之間。後一種情況又叫國際轉移定價(international transfer pricing)。關聯方交易轉移定價主要包括關聯方之間貨物和勞務購銷活動的轉移定價、貸款利息、無形資產、租賃資產的轉移定價及資產、股權轉移定價。
由於關聯關系的存在,將可能影響關聯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關聯方之間的交易,在非關聯方之間可能不會發生,即使發生,交易價格也可能不同。因為非關聯方之間的交易一般按照公允市價進行,但是,由於投資企業對被投資企業的財務、經營決策有重大的影響,因而關聯方之間交易的定價較為靈活,往往高於或低於公允市價。美國學者對164家美國跨國公司的調查表明,在內部交易中採取正常交易價格的只佔35%(徐靜,1997)。關聯方交易轉移定價對參與交易各方的利益都有著較大影響,因此,是關聯方交易中的核心問題。
從理論上來講,轉移定價制定的方法主要有以市價為基礎和以成本為基礎兩種,以及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協商價格和雙重價格。但是,由於關聯交易轉移定價是企業戰略的一部分,是企業實現其經營戰略的重要手段(註:關聯交易轉移定價的非稅務動機主要有:扶持新建公司、轉移資產和利潤、進行盈餘管理、轉移資金、業績考核等。),企業在進行關聯交易時,往往根據其戰略需要對交易價格進行調整。因此,關聯交易的實際轉移價格往往或多或少地背離其理論價格。在有些情況下,轉移定價與其理論價格甚至相去甚遠。
http://lunwen.zhupao.com/Article/2004-12-31/1093.shtml
⑷ 轉移定價
假如,有一國際集團公司A,他分別在兩個國家設立了兩個企業B和C,B企業所在國家的所得稅率為25%,C企業所在國家的所得稅率為10%.一高一低.B企業將銷售價格原本是45元的貨物按35元銷售給C企業,這樣一來B企業的收入少了,利潤也就少了,所得稅自然也不用交那麼多.而C企業進價低,銷售出去的價格就會高,利潤也大,但是因為C企業的所得稅率低,所以即使利潤高一點,繳的所得稅也不用那麼多.從而達到整個集團公司少繳稅的目的.這樣的一種操作就叫轉讓定價.
這是我的一種理解,希望對你有幫助
⑸ 如何通俗易懂地解釋什麼是 Transfer pricing
轉讓定價 (Transfer Pricing)是指關聯企業之間在銷售貨物、提供勞務、轉讓無形資產等時制定的價格。在跨國經濟活動中,利用關聯企業之間的轉讓定價進行避稅已成為一種常見的稅收逃避方法,其一般做法是:高稅國企業向其低稅國關聯企業銷售貨物、提供勞務、轉讓無形資產時制定低價;低稅國企業向其高稅國關聯企業銷售貨物、提供勞務、轉讓無形資產時制定高價。這樣,利潤就從高稅國轉移到低稅國,從而達到最大限度減輕其稅負的目的。
⑹ 什麼是FTP,就是內部資金轉移定價,哪位銀行大神給我解釋一下,要通俗易懂的
拜託,FTP真的是數據傳輸用的,和銀行有半毛錢關系么?這是計算機用語。如樓上所言,FTP是傳輸數據用的,建立FTP我建議你使用Serv-U,用法問度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