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袁隆平研究中遇到哪些困難
一、找「雄性不育植株」如「大海撈針」
1964年6月20日,袁隆平在理論論證和研究的基礎上,邁出了雜交水稻實驗的第一步:尋找雄性敗育的水稻植株,要找到一株這樣的稻苗猶如大海撈針。
二、西方輿論的壓力
水稻雜交是一項世界性大課題,難度非常大。外國許多有過這種設想的研究人員經過努力都放棄或中斷了研究。不少西方學者斷言:「搞雜交水稻是對遺傳學的無知。」但是,神農氏的子孫袁隆平,偏偏要啃這塊「硬骨頭」。
三、十年動亂的壓力
十年動亂,文化大革命,斷送了他的全部成果,但因為他的助手事先藏了的幾缽水稻而化險為夷。
(1)袁隆平的研究成果解決擴展閱讀:
袁隆平提出了雜交水稻的育種發展戰略,即方法上由三繫到兩系再到一系,程序越來越簡單而效率越來越高。
雜種優勢水平上由品種間到亞種間再到遠緣雜種優勢利用,優勢越來越強,促使雜交水稻一步一步向新的台階邁進。這一思路已被國內外同行採用,並成為雜交水稻育種發展的指導思想。
❷ 袁隆平先生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袁隆平先生的成就主要體現在雜交水稻方面:
一、科研成就
1964年開始研究雜交水稻,1966年在IRRI菲律賓國際水稻研究所,培育出奇跡稻(IR8)袁隆平的雜交水稻研究。
1974年育成第一個雜交水稻強優組合南優2號。1975年研製成功雜交水稻制種技術,從而為大面積推廣雜交水稻奠定了基礎。1985年提出雜交水稻育種的戰略設想,為雜交水稻的進一步發展指明了方向。
袁隆平是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的開創者和帶頭人,致力於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究、應用與推廣,發明「三系法」秈型雜交水稻,成功研究出「兩系法」雜交水稻,創建了超級雜交稻技術體系 。
二、教學成果
袁隆平被聯合國糧農組織聘請為國際上發展雜交水稻的首席顧問。袁隆平30次赴國際水稻所開展合作研究和技術交流,10多次赴印度、越南、緬甸、菲律賓、孟加拉等國指導發展雜交水稻。20世紀80年代以來,先後在境內外舉辦了50餘期雜交水稻國際培訓班,培訓了來自40多個發展中國家約2000名政府官員和農技專家。
袁隆平提出並實施「種三產四豐產工程」,運用超級雜交稻的技術成果,出版中、英文專著6部,發表論文60餘篇。
三、主要貢獻
1、袁隆平在中國率先開展水稻雜種優勢利用研究。
2、袁隆平解決了三系法雜交稻研究中的三大難題。提出用「野生稻與栽培稻進行遠緣雜交」的技術方案,同時育成強優勢的雜交水稻「南優2號」等一批組合,並在生產上大面積應用,並且突破了制種關。
3、袁隆平提出了雜交水稻的育種發展戰略,即方法上由三繫到兩系再到一系,程序越來越簡單而效率越來越高;雜種優勢水平上由品種間到亞種間再到遠緣雜種優勢利用,優勢越來越強,促使雜交水稻一步一步向新的台階邁進。
(2)袁隆平的研究成果解決擴展閱讀
袁隆平先生的影響力
1999年,經國際小天體命名委員會批准,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項目組發現的一顆小行星被命名為「袁隆平星」 。
2000年5月31日,以袁隆平名字命名的「隆平高科」在深交所上網定價發行 。8月,以袁隆平名字命名的袁隆平科技學院在湖南成立,袁隆平出任名譽院長。12月11日,以袁隆平名字命名的「隆平高科」在深交所上市。
2009年,北大星光集團、瀟湘電影集團、湖南省文聯、中視天全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出品電影《袁隆平》,講述了中國工程院院士、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成功培育出優質雜交水稻的艱辛歷程,謳歌了他獻身科學、頑強拼搏、勇於創新的高尚品德 。
❸ 袁隆平的貢獻
袁隆平不僅是雜交水稻事業的開創者,而且始終是這一研究領域的「領頭雁」,創建了一門系統的新興學科——雜交水稻學。四十多年來,雜交水稻研究的每一發展階段、每一項重大創新,都離不開他所起到的關鍵作用,都體現了他非凡的經驗智慧與學術思想。
袁隆平的雜交水稻研究解決了中國人的吃飯問題,保障了國家糧食安全。有人曾經風趣地說,中國農民吃飯靠「兩平」,一是靠鄧小平的責任制,二是靠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從1976年開始,「三系」雜交稻在全國大面積推廣,比常規稻平均增產20%左右,為解決我國糧食問題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
袁隆平把「發展雜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作為畢生最大的追求,為推動雜交水稻的國際發展、促進我國對外交往做出了巨大貢獻。1980年,雜交水稻作為我國出口的第一項農業專利技術轉讓給美國,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
袁隆平培養了大批雜交水稻研究和推廣人才。四十多年來,在他的親自培養、直接教導和間接影響下,不論是在他的研究中心,還是在全國雜交水稻技術攻關協作單位,已經形成了一支梯隊結合、協同作戰的雜交水稻技術隊伍,肩負著將雜交水稻向縱深發展的重任。
❹ 袁隆平是個什麼樣的人他得研究成果給我們帶來了什麼
袁隆平是我國的“雜交水稻之父”,如果沒有他,很多人可能到現在都沒有辦法正常的吃上飯。袁隆平爺爺的一生都致力於對水稻的研究,他兢兢業業,只為了能在水稻方面有更多的發現,讓大家在糧食的種植方面能有更多的方式和產量,以保障我們這個人口大國不用再為口糧擔憂。
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和他的團隊花了很多心思在“沙漠水稻”和“海水稻”研究方面,也終於有了好的結果。隨著房地產行業的發展,我國的耕地越來越少,而這些水稻基地種植的成功,大大增加了我國糧食的產量,能多養活1億多人。在以前,我們從來都不敢想像在乾枯的沙漠里,和鹽鹼度十分高海水裡能種出可以食用的水稻,但是袁隆平爺爺做到了,這是他無數個日夜奮戰在田裡的研究成果。
對於袁隆平爺爺,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抱有敬重的態度。他為我國做出的奉獻實在是太多太多,他研究的水稻也是每個人賴以生存的基本,如果沒有他,我們很可能會陷入飢荒。但是現在有了這些研究成果,就再也不會了。國家授予了他“共和國勛章”,他是當之無愧的!
❺ 袁隆平有哪些成就
1、在國內率先開展水稻雜種優勢利用研究。
2、解決了三系法雜交稻研究中的三大回難題。袁隆平領答導的課題組成功地解決了這一難題,制種產量逐漸提高,現在高的已達畝產300公斤以上。
3、提出了雜交水稻的育種發展戰略,方法上由三繫到兩系再到一系,程序越來越簡單而效率越來越高;雜種優勢水平上由品種間到亞種間再到遠緣雜種優勢利用,優勢越來越強,促使雜交水稻一步一步向新的台階邁進。
4、解決了兩系法中的一些關鍵技術難題。他提出了選育實用光溫敏核不育系導致不育的起點溫度指標和選育的技術策略,使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走出了低谷。
後來又研究並提出了核心種子生產程序和冷水串灌繁殖等重大技術,使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最終取得成功並推廣應用。
5、設計出了以高冠層、矮穗層和中大穗為特徵的超高產株型模式和培育超級雜交稻的技術路線,並在超級雜交稻研究方面連續取得重大進展。
截至2012年,累計示範推廣面積2000多萬畝,增產20多億公斤,為糧食持續穩定增產做出了新的貢獻
❻ 袁隆平的科研成果
2014年,他和團隊選育出的超級稻良種「Y兩優900」在湖南的4個百畝示範片平均畝產突破1000千克。歷經17年,他帶領團隊用超級稻創造了地球上水稻大面積連片種植產量新紀錄,他的「禾下乘涼夢」正一步步變為現實。
❼ 袁隆平的研究成果有什麼重大意義
(1)袁隆平是在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雜交優勢的第一人。
(2)他選育出的雜交水稻不僅大大提高了中國的水稻產量
(3)也被認為有助於解決未來世界性飢餓問題。聯合國糧農組織把在全球范圍內推廣雜交稻技術作為一項戰略計劃,還聘請袁隆平為首席顧問,為一些國家培訓技術專家。袁隆平多次獲得國際大獎,享有很高的國際聲譽。
中國農民說,吃飯靠「兩平」,一靠鄧小平(責任制),二靠袁隆平(雜交稻)。西方世界稱,雜交稻是「東方魔稻」。袁隆平的成果不僅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中國人的吃飯問題,而且也被認為是解決下個世紀世界性飢餓問題的法寶。國際上甚至把雜交稻當作中國繼四大發明之後的第五大發明,譽為「第二次綠色革命」。
❽ 研究成果差點被全部打碎,袁隆平院士當年是如何保護自己的研究成果的
袁隆平院士被稱為中國水稻之父,為我國水稻產量的提高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徹底解決了中國人的溫飽問題。當年,袁隆平院士的研究成果差點被全部打碎,憑借著過硬的技術研發,袁隆平院士將成果蘊藏在水稻裡面,同時申請了相關專利,才有效保護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使其更好造福國家和百姓。
面對如此誘人的研發成果,袁隆平院士化抽象為具體,將成果深藏於田間地頭,同時及時申請專利,注冊名字,避免了別人惡意佔用,有效保護了自己的研究成果,讓其真正造福於民,造福國家。
❾ 袁隆平的主要成就
袁隆平的主要成就:雜交水稻。
雜交水稻指選用兩個在遺傳上有一定差異,同時它們的優良性狀又能互補的水稻品種,進行雜交,生產具有雜種優勢的第一代雜交種,用於生產,這就是雜交水稻。雜種優勢是生物界普遍現象,利用雜種優勢提高農作物產量和品質是現代農業科學的主要成就之一。
世界上首次成功的水稻雜交是由美國人 Henry Beachell 在1963年於印度尼西亞完成的,後被授予1996年的世界糧食獎。
袁隆平是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的開創者和帶頭人,致力於雜交水稻的研究,先後成功研發出「三系法」雜交 水稻、「兩系法」雜交水稻、超級雜交稻一期、二期,與此同時,袁隆平提出並實施「種三產四豐產工程」,運用超級雜交稻的技術成果,出版中、英文專著6部,發表論文60餘篇。
2017年7月,任青島海水稻學院首席教授。2017年9月,袁隆平宣布一項剔除水稻中重金屬鎘的新成果。 2018年4月14日,袁隆平在海南接受鳳凰財經采訪時發表了對轉基因的看法。
對於轉基因大豆,袁隆平指出,只要是通過安全檢測的轉基因作物,都是沒有問題的。袁隆平表示,轉基因是農業的未來發展方向。
2018年9月8日獲得「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2018年12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授予袁隆平改革先鋒稱號,頒授改革先鋒獎章,獲評雜交水稻研究的開創者。
❿ 我國現代著名科學家袁隆平的研究成果及其事跡
1953年,袁隆平畢業於西南農學院(2005年並入西南大學)。1964年開始研究雜交水稻,1973年實現三系配套,1974年育成第一個雜交水稻強優組合南優2號,1975年研製成功雜交水稻制種技術,從而為大面積推廣雜交水稻奠定了基礎。
1980-1981年,袁隆平赴美任國際水稻研究所技術指導。1982年任全國雜交水稻專家顧問組副組長。1985年提出雜交水稻育種的戰略設想,為雜交水稻的進一步發展指明了方向。1987年任863計劃兩系雜交稻專題的責任專家。1991年受聘聯合國糧農組織國際首席顧問。1995年被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1995年研製成功兩系雜交水稻,1997年提出超級雜交稻育種技術路線,2000年實現了農業部制定的中國超級稻育種的第一期目標,2004年提前一年實現了超級稻第二期目標。
畢業後,袁隆平一直從事農業教育及雜交水稻研究。1971年至今任湖南農業科學院研究員,並任湖南省政協副主席、全國政協常委、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先後獲得「國家特等發明獎」、「首屆最高科學技術獎」等多項國內獎項和聯合國「科學獎」、「沃爾夫獎」、「世界糧食獎」等11項國際大獎。出版中、英文專著6部,發表論文60餘篇。
袁隆平是我國的著名農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是我國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的開創者和帶頭人,曾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和多項國際獎。袁隆平 (1930.9.1 -) 籍貫江西省九江市德安縣,生於北京。我國雜交水稻研究創始人,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當代神農」、「米神」等。 1953年畢業於西南農學院(2005年並入西南大學)。1964年開始研究雜交水稻,1973年實現三系配套,1974年育成第一個雜交水稻強優組合南優2號,1975年研製成功雜交水稻制種技術,從而為大面積推廣雜交水稻奠定了基礎。1985年提出雜交水稻育種的戰略設想,為雜交水稻的進一步發展指明了方向。1987年任863計劃兩系雜交稻專題的責任專家,1995年研製成功兩系雜交水稻,1997年提出超級雜交稻育種技術路線,2000年實現了農業部制定的中國超級稻育種的第一期目標,2004年提前一年實現了超級稻第二期目標。先後獲得「國家特等發明獎」、「首屆最高科學技術獎」等多項國內獎項和聯合國「科學獎」、「沃爾夫獎」、「世界糧食獎」等11項國際大獎。出版中、英文專著6部,發表論文60餘篇。 畢業後,一直從事農業教育及雜交水稻研究。1980-1981年赴美任國際水稻研究所技術指導。1982年任全國雜交水稻專家顧問組副組長。1991年受聘聯合國糧農組織國際首席顧問。1995年被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1971年至今任湖南農業科學院研究員,並任湖南省政協副主席、全國政協常委、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
發現很多人不理解雜交水稻的真正意義,不少人認為自己是北方人,吃的是小麥,不吃水稻,就和袁隆平沒關系。
舉個簡單的例子吧,假設世界上有100個人,而糧食只夠90個人吃,糧食緊缺再加上財富的不均衡分配,那麼就會出現50個人有充足的糧食,而另外40個人沒糧食吃,於是大規模的飢荒和戰亂就爆發了,這樣這場危機就從10人波及到全部的100人。
如果世界有100人,而糧食夠110-120個人吃,那麼糧食就不再緊缺,就不會出現大規模囤積現象。全部的100人都可以避免這些危機。
袁隆平是我國的著名農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是我國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的開創者和帶頭人,曾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和多項國際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