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提煉拉馬克的核心觀點對生物學研究的重大意義
生物與人類生活的許多方面都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生物科學作為一門基礎科學,傳統上一直是農學和醫學的基礎,涉及種植業、畜牧業、漁業、醫療、制葯、衛生等等方面。隨著生物科學理論與方法的不斷發展,它的應用領域不斷擴大。現在,生物科學的影響已突破上述傳統的領域,而擴展到食品、化工、環境保護、能源和冶金工業等等方面。如果考慮到仿生學,它還影響到電子技術和信息技術。
人口、食物、環境、能源問題是當前舉世矚目的全球性問題。目前,世界人口每年的增長率約20%,大約每過35年,人口就會增加一倍。地球上的人口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激增著。人口問題是一個社會問題,也是一個生態學問題。人們必須對人類及環境的錯綜復雜的關系進行周密的定量的研究,才能對地球、對人類的命運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從而學會自己控制自己,使人口數量維持在一個合理的數字上。
2. 拉馬克在獲得累累學術成就時有哪些必要的前提條件
成名之後的拉馬克擔任了宮廷御花園的植物標本室主任,他被派往周圍各國參觀考察那裡的植物園和博物館。拉馬克還遵從布封的建議,做了布封兒子的導師,帶著小布封開始了游歷採集生活。其間,拉馬克採集了大量的動物、植物和礦物標本,這成為他後來獲得累累學術成就的重要前提之一。
同時,他的採集工作也使巴黎博物館的收藏更加豐富起來。在這以後的25年裡,拉馬克一直致力於植物學的研究領域,但他和他的妻子以及六個子女常常生活在清貧之中。以後,他又完成了為《教學網路全書》編纂植物學詞典的工作。其中包括2000個屬的植物,完成了900幅植物圖版的製作。
3. 拉馬克與達爾文的進化論的差別
1、概念不同
進化論(英文:theory of evolution)並非什麼演化都是進化,進化論,是以史為鑒,要找出生命生存規律和發展方向的系統性的科學理論,是對生命起源和發展的一種假說。
拉馬克學說,生物學理論。19世紀初期,法國生物學家拉馬克繼承和發展了前人關於生物是不斷進化的思想,大膽鮮明地提出了生物是從低級向高級發展進化的學說。可以說,是他第一個系統地提出了唯物主義的生物進化的理論。
2、要點不同
達爾文進化論:達爾文認為,生物之間存在著生存爭斗,適應者生存下來,不適者則被淘汰,這就是自然的選擇。生物正是通過遺傳、變異和自然選擇,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復雜,種類由少到多地進化著、發展著。
以上三點,即是我們常聽到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現代基因學的誕生,為此提供了重要的證據,事實上,物競天擇,競的是「基因」。
拉馬克學說:早在古希臘就有過陸地動物是從魚類進化而來的思想。尤其是隨著近代科學和工業革命的發展,資產階級為了掠奪資源和擴大市場,組織了許多探險隊和科學考察隊。
由於這些探險和科學考察,人類關於動植物和它們生活條件的知識極大地豐富了。地質學、古生物學、解剖學、生理學、胚胎學,特別是細胞學取得了巨大的進步。
3、內容不同
達爾文進化論:
達爾文進化論主要包括四個子學說:
(1)進化論:物種是可變的,現有的物種是從別的物種變來的,一個物種可以變成新的物種。這一點,如今早已被生物地理學、比較解剖學、比較胚胎學、古生物學和分子生物學等學科的觀察、實驗所證實,甚至在實驗室、野外都可以直接觀察到新物種的產生。
所以,這是一個科學事實,其可靠程度跟「地球是圓的」、「物質由原子組成」一樣。在今天,除了少數由於宗教信仰狂熱而無視事實的人,實際上已無生物學家否認生物進化的事實。
(2)共同祖先學說:所有的生物都來自共同的祖先。分子生物學發現了所有的生物都使用同一套遺傳密碼,生物化學揭示了所有生物在分子水平上有高度的一致性,最終證實了達爾文這一遠見卓識。所以,這也是一個被普遍接受的科學事實。
(3)自然選擇學說:自然選擇是進化的主要機制。自然選擇的存在,是已被無數觀察和實驗所證實的,這也是一個科學事實。
(4)漸變論:生物進化的步調是漸變式的,它是一個在自然選擇作用下,累積微小的優勢變異的逐漸改進的過程,而不是躍變式的。這是達爾文進化論中較有爭議的部分。
拉馬克學說:
拉馬克學說(Lamarckism) 法國博物學家拉馬克提出關於生物進化的系統看法。主要內容如下。
(1)認為地球有悠長的歷史,決非像特創論者所說的那樣只有幾千年的歷史,而且地球表面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經歷了不斷的逐漸的變化。
(2)認為生命物質與非生命物質有本質的區別;生命存在於生物體與環境條件的相互作用之中;低級生物類型可以不斷地由非生命物質自然發生出來;植物和動物雖有重大的區別,但都有共同的基本特徵;
生命即運動,運動表現在各方面,既表現在生物體內液體的流動,也表現在生物體的吸收養料和排出廢物;生命是連續的、變化的、發展的。
(3)認為物種之間是連續的,沒有確定的界限,物種只有相對的穩定性;物種在外界條件影響下能發生變異,栽培植物和飼養動物的出現就是物種變異的例證;古代物種是現代物種的直接祖先,物種一般不會消滅;動物界普遍有種間斗爭,種內斗爭則不常有。
(4)認為生物進化的動力,一是生物天生具有向上發展的傾向,這是生物向上發展的原因;二是環境條件的變化,環境條件的改變能引起生物發生適應環境的變異,環境條件變化的大小,決定著生物發生變異的程度;環境條件的多樣性是生物多樣性的原因。
(5)認為在植物和低等動物,環境的改變引起功能的改變,功能的改變引起結構的改變;而在具有神經系統的動物,環境的改變先引起生活需要的改變,生活需要的改變又引起習性的改變,新習性的發生和加強,引起身體結構的變化;
凡經常使用的器官會發達進化,而經常不用的器官就會萎縮退化(即用進廢退),這些後天獲得的性狀能夠遺傳給後代(即獲得性遺傳),這樣經過一代代的積累,就會形成生物的新類型。
(6)認為無論植物或動物,都按一定的自然順序進化,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進化是樹狀的,即不但向上發展,而且向各個方面發展;人類大概由高級猿類發展而來。拉馬克學說歷史上曾在科學界發生過重大影響,為以後生物進化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但是,由於當時生產水平和科學水平的限制,拉馬克對進化原因的解釋過於簡單化。「生物天生地具有向上發展的傾向」缺乏物質基礎;「環境改變必然引起生物發生與之相適應的變異」也缺乏事實根據;
「器官用進廢退」在當代是可能的,但這種後天獲得的性狀,如不影響到遺傳物質,是根本不能遺傳給後代的。
(7)最原始的生物源於自然發生。拉馬克支持生物進化多元論,生物有多個的祖先。
4. 拉馬克的進化理論
拉馬克早於達爾文誕生之前(1809年)就在《動物學哲學》里提出了生物進化的學說,在進化學說史上發生過重大的影響,為達爾文的進化論的產生提供了一定的理論基礎。
拉馬克的進化理論:
拉馬克認為,生物經常使用的器官會逐漸發達,不使用的器官會逐漸退化,是為「用進廢退說」。拉馬克認為用進廢退這種後天獲得的性狀是可以遺傳的,因此生物可把後天鍛練的成果遺傳給下一代。如長頸鹿的祖先原本是短頸的,但是為了要吃到高樹上的葉子經常伸長脖子和前腿,通過遺傳而演化為現在的長頸鹿。又例如上一代是為舉重選手,則子代應遺傳得自父母之強健肌肉。
拉馬克的理論經不起古典遺傳學(孟德爾遺傳學)的推敲。德國的科學家魏斯曼(August Weismann)曾經做過一個實驗:將雌、雄的老鼠尾巴都切斷後,再讓其互相交配來產生子代,而生出來的結果也依舊都是有尾巴的。再將這些有尾巴的子代互相交配產生下一代,而下一代的老鼠也仍然是有尾巴的。他一直這樣重復進行至第二十一代,其子代仍然是有尾巴的,就此推翻了拉馬克的學說。
現代分子遺傳學已非常清楚,生物的性狀功能無論再常用或不常用,也不會編碼到染色體中。由於基因在拉馬克的學說中不為參考因素,較不符合現代的遺傳學,因此在目前的科學界中,拉馬克的學說普遍不被接受。目前,較能解釋生物的演化的學說為達爾文所提出的天擇說。
參考鏈接:拉馬克_網路
http://ke..com/view/138935.htm#1_2
5. 拉馬克是世界上第一次提出了進化論的思想的嗎
1801年,拉馬克發表了專著《無脊椎動物的分類系統》。這部書將他轉入動物學研究近五年的成果進行了概括總結,在世界上第一次提出了進化論的思想,首創了兩個科學概念即嚴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1809年,《動物哲學》出版了。這部書奠定了現代無脊椎動物分類的基礎,極為系統地表明了進化理論,明確提出了生物進化的學說。
拉馬克是世界最早提出進化論而有條理且合邏輯的人。
6. 拉馬克的進化學說的主要內容
1、如神創論者所說,認為地球有著悠久的歷史,不僅有幾千年的歷史,而且地球的表面沒有固定,而是經歷了不斷而漸進的變化。
2、認為生物與非生物之間有本質區別,生物存在於生物與環境條件的相互作用中,低水平的生物類型可以從非生物物質中自然連續地發生,盡管植物和動物差異很大,它們都有共同的基本特徵,即生命是運動,運動的桌子。
目前,生命的各個方面不僅表現在生物體內液體的流動,而且表現在生物體對營養物質的吸收和廢物的排放。生活是不斷變化和發展的。
3、認為物種是連續的,沒有明確的邊界,物種相對穩定;物種在外部條件的影響下會發生變異,栽培植物和飼養動物的出現是物種變異的一個例子;古代物種是現代物種的直系祖先,而且物種一般不會滅絕;動物王國很普遍。有種間斗爭,但種內斗爭是罕見的。
4、認為生物進化的動力是生物體具有自然向上的趨勢,這是生物體向上發展的原因;其次,環境條件的變化會引起生物體適應環境的變化,從而導致生物體適應環境的變化。決定了生物體的變化程度;其次,環境條件的變化會導致生物體適應環境的變化。多樣性是生物多樣性的原因。
5、認為在植物和低等動物中,環境的變化導致功能和結構的變化;在有神經系統的動物中,環境的變化導致生活需要的變化,生活需要的變化導致習慣的變化,新習慣的出現和增強,這是一種新的生活習慣。導致身體結構的改變。
當經常使用的器官發展和進化,以及經常未使用的器官萎縮和退化(即使用或退役)時,這些獲得的特性可以遺傳給後代(即獲得的遺傳),以便通過一代又一代的積累,新類型的有機體將形成。
6、認為植物和動物都是以一定的自然順序進化的,從簡單到復雜,從低到高;進化是樹狀的,即不僅向上,而且在各個方面;人類可能是從高猿進化而來。拉馬克的理論對歷史上的科學共同體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為今後生物進化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然而,由於當時生產和科學水平的限制,拉馬克對進化原因的解釋過於簡單。生物學自然傾向於向上發展,「缺乏物質基礎」;環境變化必然導致生物體的適應性變化,「也缺乏事實基礎」;「器官用進廢退」在當代是可能的,但這種後天獲得的性狀,如不影響到遺傳物質,是根本不能遺傳給後代的。
7、最原始的生物體起源於自發性。拉馬克支持生物進化的多元論,它有許多祖先。
(6)拉馬克研究成果擴展閱讀:
拉馬克認為,生物體經常使用的器官將逐漸發育,不使用的器官將逐漸退化。拉馬克認為用進廢退這種後天獲得的性狀是可以遺傳的,這樣有機體就可以把後天鍛煉的成果傳給下一代。
例如,長頸鹿的祖先原本是短頸的,但為了吃高樹的葉子,經常伸展脖子和前腿,通過遺傳進化成今天的長頸鹿。又例如上一代是為舉重選手,則子代應遺傳得自父母之強健肌肉。
7. 拉馬克的進化學說,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大致講的是什麼有什麼區別與聯系
兩種學說的共同點和不同點
對於進化這一命題,基本的問題只有兩個:「變與不變」、「假如變,那麼如何變」。在前一個問題上,拉馬克和達爾文的回答是一致的,但對於後一個問題卻出現了分歧,也就是說兩人對改變的機制所做出的解釋不相同。下面從細節上分析相同點與不同點。
兩位學者的結論都來自於對事實材料的分析和綜合,從而我們可以斷言,他們的結論都是深思熟慮的結果。1799年,拉馬克在他的「無脊椎動物」課程學年開場白中仍然表明物種不變,這種思想觀點是從植物學家de Jussieu和林奈學派沿襲而來的。但隨後拉馬克於1800年5月11日的講演中展示了他的進化學說,其中已經包含了他的著作《動物哲學》(1809)的基本要點。有不少研究拉馬克的歷史學者往往掩卷自問是什麼新的發現促使拉馬克在1800年接受了這種新觀點。據Burk Hardt(1977)研究:拉馬克在18世紀90年代末期,他的好友Bruguiere去世後接管了巴黎博物館的軟體動物部分的收藏。當他開始研究這些既包括化石又有近代軟體動物的收藏品時,發現不少貽貝和其它海洋軟體動物的現存種和化石種很相似。在許多情況下確實可以將早期的化石和較近的第三紀地層的化石按歷史年代自現代種開始排成序列。在資料相當完整的情況下甚至可以排成幾乎不間斷的種系譜。[5]正是這方面的研究,堅定了他的進化思想。在環球航行時,達爾文在生物和地質方面的研究留下了內容豐富的旅行日記。達爾文在1837年環球航行結束時,其進化思想就已經初步形成,但他出於對科學的認真態度而不輕率的下結論,堅持繼續佔有大量的事實資料,研究了家養條件和自然條件下的變異、種系發生與絕滅、人工選擇和自然選擇、以及自然選擇學說的難點等等(從《物種起源》中可以看見極其豐富的事例)。直到1859年,他收到生物學家華萊士與他的想法一致的論文時,才同意出版了《物種起源》。
早在16世紀,文藝復興後人們出於對於自然科學的渴求,就已經開始在比較解剖學、胚胎學、形態學和分類學、古生物化石和地質學方面,積累了相當程度的事實材料。到達爾文時代,在大量的事實材料面前,物種可變的命題已經無可辯駁了。但對於變異的機制和進化的動力,兩人分歧明顯。在這個問題上,兩人唯一的一點相同之處僅在於,達爾文對「獲得性狀遺傳」持中立態度:他在《家養條件下的變異》中明確提到「習性和器官使用和不使用的效果」[1]。
拉馬克認識到了變異的普遍性,但否認了變異的隨機性:「拉馬克認為引起進化演變的首要原因是謀求更加復雜化(完善)的天賦。『在相繼產生各種各樣的動物時,自然從最不完善或最簡單的開始,以最完善的結束,這樣就使得動物的結構逐漸變得更加復雜。』這種趨向於更加復雜化的傾向來自於『上帝所賦予的權力』。」[5]可以看到拉馬克把變異認為是定向的、出於某種需要而發生的。達爾文則在《家養條件下的變異》中寫到:「相似的變異發生在不相似的條件下,而不相似的變異發生在相同條件下……不定向變異比起定向變異,是在改變了條件下的更普通的結果」。他還在《自然條件下的變異》中寫到:「個體差異是指同一父母的後代中出現的許多微小差異……個體差異十分重要,而其常常是能夠遺傳的……經驗最豐富的博物學者也會驚奇地感到變異的事例如此的多……」。[1]可以看到,達爾文除了認識到變異的普遍性之外,已經在變異的隨機性(不定向)方面有了很深的認識,相比之下拉馬克的認識就要顯得局限了。
達爾文和拉馬克都看到了環境對於生物進化的作用,但對於進化過程中環境與生物的關系的細節上,以及生物本身的作用,達爾文與拉馬克的觀點卻不相同。「拉馬克認為引起進化演變的第二個原因是生物對環境的特殊條件做出反應的能力。拉馬克說過,如果趨向於完善的內在沖動是進化的唯一原因,那麼就只會有一條筆直的序列引向完善。然而在自然界中我們遇到的卻是在種與屬中各式各樣的特殊適應,並不是筆直的序列。拉馬克認為這是由於動物必須永遠與其環境取得全面協調的緣故,當這種協調遭到破壞時,動物就通過它的行為來重新建立協調關系。」[5]可以看到拉馬克認為環境變化是進化的起因,但主要原因還在於生物自身的需求:一種趨於完善的需求。讓我們來看看達爾文的說法,在《家養條件下的變異》中:「生活條件以兩種方式發生作用變異,作用於整個機制或作用於某個部分……外界條件的性質和生物本身性質相比,在決定每一變異的特殊類型上,其重要性居於次……不可遺傳的變異無關緊要,但是能夠遺傳的結構上的差異……重要性不可估量」。在《自然條件下的變異》中:「這種變異似乎是獨立於生活條件之外的……對於物種是無用的……原種與變種……能夠用中間連鎖把任意兩個類型連接……變種很興旺並超過了親種,它就會被看為物種,而親種被列為變種……也許會被取而代之」。[1]此外還提到了物種改變破壞了生物分布,從而改變了環境並影響了競爭條件。顯然達爾文的觀念是把變異與環境分開來看的。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達爾文和拉馬克在進化機制上的根本區別:拉馬克認為環境及其變化在順序上居先,它們在生物中產生需求與活動,而後出現適應性變異;達爾文則認為首先是隨機的變異,然後才是環境的有次序的活動(自然選擇);變異並不是由環境直接或間接引起的。
對於進化的動力(或機制),兩人的分歧就更大了。拉馬克學說中的基本要點是認為進化的內在動力是「滿足需求的努力改變了動物個體的行為與結構」,「某個部分實屬必要的新需求的形成確實促成了該部分的存在,這種存在正是為了滿足新需求而努力的結果」。(《動物學哲學》)[5]關於器官用進廢退的觀點自古有之,拉馬克對這一觀點給予了更加嚴密的生理學解釋:在每一個尚未超過發育限度的動物中,任何一個器官使用的次數越多,持續時間越長,就會使那個器官逐漸加強,發展和擴充,而且還會按使用時間的長短成比例地增強其上述能力,這樣的器官如果長期不用就會不知不覺地被削弱和被破壞,日益降低其能力,直至最後消失。[4]另一方面,對於獲得性狀的遺傳:由於動物族類長期生活於其中的環境條件影響的結果,也就是由於長久使用(或長期廢而不用)某一器官的結果,使得動物個體獲得或失去的每一種性狀都通過繁殖傳給由此產生的新個體,只要所獲得的性狀變化對雌雄兩性都是相同的,或者對凡是生產幼仔的動物都是相同的」(《動物學哲學》)。[4]拉馬克沒有談過新獲得的性狀是通過什麼機制而遺傳的,而對拉馬克進化模式的詳細分析表明這模式是極其復雜的,但他迴避了最主要的難點卻有失嚴謹。相比之下,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體系就顯得十分完整,而且他在《物種起源》中並不迴避可能對他的學說有害的爭議,他十分自豪地稱他的《物種起源》為「一部長篇爭論」,全書論證了兩個問題:「物種是可變的,進而生物是進化的」、「自然選擇是生物進化的動力」。由第一個問題可以明確得到「共同祖先學說」,而這時拉馬克所忽略的;第二個問題闡述的就是「自然選擇學說」:過度繁殖、生存斗爭、自然選擇、適者生存。同時達爾文還提到了學說的三個難點:第一是缺少過渡型化石;第二是自然選擇的時間漫長對應地球的年齡問題;第三個最致命的困難是當時沒有合理的遺傳機理來解釋自然選擇。但通過百年以來的研究,三個困難都被很好的解釋了。
在著名的長頸鹿例子中,拉馬克是這么解釋長頸鹿的長頸由來的:長頸鹿的祖先經常伸長了脖子去吃樹高處的葉子,脖子受到了鍛煉,變長了(用進廢退),而這一點可以遺傳並得到加強,因此其後代就要比父母的脖子長一些(獲得性狀遺傳),經過一代又一代,長頸鹿脖子就越來越長。然而在達爾文看來,長頸的由來,並不是用進廢退的結果,而是因為長頸鹿的祖先當中本來就有較長脖子和較短脖子的變異(過度繁殖,變異來源),在環境發生變化或食物稀少時,脖子長的因為能夠吃到較高處的樹葉子而有了生存優勢,脖子短的因為食物少而被逐漸淘汰(生存斗爭),一代又一代選擇的結果,使得長脖子的性狀在群體中擴散開來,進而產生了長頸鹿這個新的物種(適者生存)。
8. 約翰·拉馬克是誰有何作為
約翰·拉馬克是進化論的偉大先驅者。
1744年8月1日,拉馬克出生了。他是家裡的第十一個孩子。而在他前面的十位哥哥和姐姐卻早早地夭折了。
拉馬克的家庭是破落貴族出身,父母遭受了眾多的打擊,實在不願意看到這個小兒子再有什麼不測,於是讓他學神學,以便將來成為一位牧師,過平平安安的日子。
但拉馬克不願擔任神職,他很孝敬父親,不願惹他生氣,也不願讓父母擔心。父親去世後,拉馬克便不再去教會學校了,而是參了軍。
正值普法戰爭之際,拉馬克參加了法國志願軍。在戰爭中,拉馬克表現英勇突出,很快被提升為上尉軍官,不走運的事情是,他患了頸部淋巴腺炎,被迫退役。拉馬克的夢想破滅了,他很想做一名軍官。
軍官做不成,拉馬克又由於退役金太少,去銀行找了一份差事。在這期間,拉馬克接觸到了氣象學,他對自然科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但是他的人生選擇游移不定,他又去巴黎高等醫學院進修,一度想成為銀行家的他又想做一名醫生了。醫學課中的必修課有一門便是植物學。
25歲的拉馬克在學習植物學時,常常去特里亞農皇家植物場和巴黎植物園去觀察植物,那裡也經常有許多演講。
1768年,生物史上一個有意義的時刻出現了:
拉馬克雖然對植物學感興趣,但又拿不準到底該怎麼做。他打過仗,當過銀行職員,現在又學醫、學植物,直到近三十歲,還沒有什麼成就,也沒有一個穩定的選擇,所以很是苦悶。
這天,拉馬克徘徊在植物園里,若有所思,望著一處處的植物出神。巴黎植物園遊人如梭,風景優美,但拉馬克似乎視而不見。這時,一位年近六旬的老者走來,二人交談起來。拉馬克與這位老者一見如故。
老人的談話幽深而且雋永。他是那麼富有智慧,句句如啟天籟。拉馬克心中的許多迷霧如同被大風吹走一樣,撥開迷霧的話語使他心中充滿了陽光。
拉馬克通過談話,決心要走上科學研究之路,獻身生物科學。他和老者也相互認識了,原來這位老者就是偉大的啟蒙運動的思想領袖和先驅者——盧梭。
拉馬克向盧梭請教,他們還一同採集過標本,商量問題。特里亞農皇家植物園的園長是一位著名的植物學家,名叫朱西厄。他自己獨立地提出過自然分類法體系,在學術界享有盛譽。他很欣賞拉馬克的才能,熱情地幫助拉馬克,盡自己的經驗和條件傾囊相贈。
拉馬克從1768年下定決心研究植物學開始,經歷了10年的辛勞。
1778年,三卷本的《法國植物志》出版了。通過這部書,拉馬克進入了法國科學界。植物學家很重視他的研究。
法國皇家植物園園長布豐很欣賞拉馬克。在他的努力下,1779年拉馬克當選為法國科學院院士。布豐於1782年幫助拉馬克求得巴黎皇家植物園植物學家的頭銜。器重拉馬克的布豐,還聘請拉馬克做自己孩子的家庭老師,為拉馬克解決經濟困難。
拉馬克作為園長兒子的導師,出國考察訪問,游歷了匈牙利、奧地利、德國、荷蘭等地,這豐富的閱歷為他以後提出進化論奠定了廣博而深厚的知識基礎。
拉馬克終生貧困,他年輕時沒能獲得多少金錢,而他後來又遭到守舊勢力的刁難和攻擊,一直沒能過上優裕的生活。
1782~1791年,他被委託編寫了《植物學辭典》和《植物圖鑒》。在這兩本工具書中,拉馬克記載了近兩千個屬類的植物,他還繪制了約900幅植物圖版。後來,他的著作被收入法國大網路全書。
1788年,布豐去世,臨終前關照後繼園長對拉馬克多加照顧。就這樣,憑著朋友的賞識和自己的能力,拉馬克做了皇家植物園的植物標本管理員。
法國大革命爆發了,皇室被推翻,拉馬克建議保護科研單位,善待員工和珍貴的標本。他提議可將植物園的名字改成「國立自然歷史博物館」。
國民議會同意了拉馬克的請求,而且還設立了講座。這需要教授進行知識講解和整理,並進行研究和教學。很多科目都有合適的人選,惟獨低等動物學缺少這一職位的合適人才。拉馬克是資深生物學家,所以上任彌補了這個空缺。
這時的拉馬克已年屆五十,時年1794年。低等動物學在當時是最落後的生物學科,人們都不願意搞這項研究,因為此項研究復雜而且艱難。而最難的項目是蠕蟲和昆蟲的研究,拉馬克改行埋頭苦幹,一直到他去世,整整研究了35年。
1801年,拉馬克發表了專著《無脊椎動物的分類系統》。這部書將他轉入動物學研究近五年的成果進行了概括總結,在世界上第一次提出了進化論的思想,首創了兩個科學概念即「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
1809年,《動物哲學》出版了。這部書奠定了現代無脊椎動物分類的基礎,極為系統地表明了進化理論,明確提出了生物進化的學說。
拉馬克是世界最早提出進化論而有條理且合邏輯的人。
首先,拉馬克向神權提出了挑戰。
他認為,生物的進化是階梯發展的序列,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如果進行動物和植物的分類,必須遵循進化原則。拉馬克指出,生物不是上帝原創的,而是自然本身在其漫長的時間內形成的,由進化而來。
在進化的過程中,生物樹不斷分枝分杈,形成一個譜系。
拉馬克提出推動生物進化的力量是內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共同作用。其一是物體內部固有的進化傾向,其二是外部環境的影響。其中內因是大方向,起決定作用,而外因造成了分支,形成譜系。
拉馬克提出「獲得性」遺傳和「用進廢退」的理論。
比如說長頸鹿,拉馬克認為,某種動物,可能是長頸鹿的祖先。原來這種動物的脖子沒有那麼長,但是隨著環境的變化和它們的主觀意志,它們要經常採集樹葉,不斷地伸長脖子,還有四肢等能使上勁兒的器官也不斷地前伸。
在這個過程中確實有些器官會發生變化,而這種變化會日積月累,在後代身上體現出來,每一代比上一代明顯,一代一代就成為今天的樣子。
拉馬克提出的動物進化有主觀願望和獲得性遺傳,在今天看來是不甚科學的。首先主觀性願望是錯誤的意識與思維上的認識,至於獲得性遺傳,沒有什麼證據表明確實如此。
但拉馬克所含的「用進廢退」思想卻極其有價值,這種說法引導了很多科學家。
拉馬克的思想打破了「物種不變」的陳舊觀念,保守勢力、宗教勢力勾結在一起反對他。他意志堅強,相信歷史會證明他的價值。
其實,拉馬克在失去盧梭與布豐這樣的良師益友之後,便沒有多少順心的日子。新任園長不過讓他做了一名保管員,以他的才能又何止小小的保管員呢?共和國政府增設講座講授時,明知他是植物學上的權威,卻留下一個最冷最難的動物學教席給拉馬克。
更令人寒心的是居維葉。他是19世紀初期法國生物學「獨裁者」,很有天才但卻與政府混得火熱。他持「災變說」而反對進化論。居維葉是拉馬克一手舉薦的,但他處處打擊拉馬克,已經超出了學術范圍。因為他和官方關系極其密切,熱愛科學人才的拿破崙受居維葉影響加上自己的偏見,竟然也當面侮辱拉馬克。
老人77歲時雙目失明,這是由於他長期在顯微鏡下積勞成疾而成。他在生命的後十年,口述了《無脊椎動物志》最後兩卷。
1829年,偉大而堅強的拉馬克走完了他達觀開朗而又受苦受難的一生。他一生貧困,然而又遭受冷落和打擊,失去忘年之交的他一生少有知己。
死後,拉馬克連一塊像樣的墓地也買不上,在貧民窟的公墓草草安葬。
然而他是正確的,那些保守勢力沒有做到讓世人懷念,只有歷史銘刻著他偉大的業績。在1909年,巴黎樹立了拉馬克的銅像,鐫刻了他惟一的親人——女兒柯尼麗亞的話:「您未完成的事業,後人總會替您繼續的,您已取得的成就,後世也總會有人贊賞吧!父親。」
9. 約翰拉馬克對什麼有研究
約翰?拉馬克是進化論的偉大先驅者。
1744年8月1日,拉馬克出生了。他是家裡的第十一個孩子。而在他前面的十位哥哥和姐姐卻早早地夭折了。
拉馬克的家庭是破落貴族出身,父母遭受了眾多的打擊,實在不願意看到這個小兒子再有什麼不測,於是讓他學神學,以便將來成為一位牧師,過平平安安的日子。
但拉馬克不願擔任神職,他很孝敬父親,不願惹他生氣,也不願讓父母擔心。父親去世後,拉馬克便不再去教會學校了,而是參了軍。
正值普法戰爭之際,拉馬克參加了法國志願軍。在戰爭中,拉馬克表現英勇突出,很快被提升為上尉軍官,不走運的事情是,他患了頸部淋巴腺炎,被迫退役。拉馬克的夢想破滅了,他很想做一名軍官。
軍官做不成,拉馬克又由於退役金太少,去銀行找了一份差事。在這期間,拉馬克接觸到了氣象學,他對自然科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但是他的人生選擇游移不定,他又去巴黎高等醫學院進修,一度想成為銀行家的他又想做一名醫生了。醫學課中的必修課有一門便是植物學。
25歲的拉馬克在學習植物學時,常常去特里亞農皇家植物場和巴黎植物園去觀察植物,那裡也經常有許多演講。
1768年,生物史上一個有意義的時刻出現了:
拉馬克雖然對植物學感興趣,但又拿不準到底該怎麼做。他打過仗,當過銀行職員,現在又學醫、學植物,直到近三十歲,還沒有什麼成就,也沒有一個穩定的選擇,所以很是苦悶。
這天,拉馬克徘徊在植物園里,若有所思,望著一處處的植物出神。巴黎植物園遊人如梭,風景優美,但拉馬克似乎視而不見。這時,一位年近六旬的老者走來,二人交談起來。拉馬克與這位老者一見如故。
老人的談話幽深而且雋永。他是那麼富有智慧,句句如啟天籟。拉馬克心中的許多迷霧如同被大風吹走一樣,撥開迷霧的話語使他心中充滿了陽光。
拉馬克通過談話,決心要走上科學研究之路,獻身生物科學。他和老者也相互認識了,原來這位老者就是偉大的啟蒙運動的思想領袖和先驅者——盧梭。
拉馬克向盧梭請教,他們還一同採集過標本,商量問題。特里亞農皇家植物園的園長是一位著名的植物學家,名叫朱西厄。他自己獨立地提出過自然分類法體系,在學術界享有盛譽。他很欣賞拉馬克的才能,熱情地幫助拉馬克,盡自己的經驗和條件傾囊相贈。
拉馬克從1768年下定決心研究植物學開始,經歷了10年的辛勞。
1778年,三卷本的《法國植物志》出版了。通過這部書,拉馬克進入了法國科學界。植物學家很重視他的研究。
法國皇家植物園園長布豐很欣賞拉馬克。在他的努力下,1779年拉馬克當選為法國科學院院士。布豐於1782年幫助拉馬克求得巴黎皇家植物園植物學家的頭銜。器重拉馬克的布豐,還聘請拉馬克做自己孩子的家庭老師,為拉馬克解決經濟困難。
拉馬克作為園長兒子的導師,出國考察訪問,游歷了匈牙利、奧地利、德國、荷蘭等地,這豐富的閱歷為他以後提出進化論奠定了廣博而深厚的知識基礎。
拉馬克終生貧困,他年輕時沒能獲得多少金錢,而他後來又遭到守舊勢力的刁難和攻擊,一直沒能過上優裕的生活。
1782~1791年,他被委託編寫了《植物學辭典》和《植物圖鑒》。在這兩本工具書中,拉馬克記載了近兩千個屬類的植物,他還繪制了約900幅植物圖版。後來,他的著作被收入法國大網路全書。
1788年,布豐去世,臨終前關照後繼園長對拉馬克多加照顧。就這樣,憑著朋友的賞識和自己的能力,拉馬克做了皇家植物園的植物標本管理員。
法國大革命爆發了,皇室被推翻,拉馬克建議保護科研單位,善待員工和珍貴的標本。他提議可將植物園的名字改成「國立自然歷史博物館」。
國民議會同意了拉馬克的請求,而且還設立了講座。這需要教授進行知識講解和整理,並進行研究和教學。很多科目都有合適的人選,惟獨低等動物學缺少這一職位的合適人才。拉馬克是資深生物學家,所以上任彌補了這個空缺。
這時的拉馬克已年屆五十,時年1794年。低等動物學在當時是最落後的生物學科,人們都不願意搞這項研究,因為此項研究復雜而且艱難。而最難的項目是蠕蟲和昆蟲的研究,
拉馬克改行埋頭苦幹,一直到他去世,整整研究了35年。
1801年,拉馬克發表了專著《無脊椎動物的分類系統》。這部書將他轉入動物學研究近五年的成果進行了概括總結,在世界上第一次提出了進化論的思想,首創了兩個科學概念即「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
1809年,《動物哲學》出版了。這部書奠定了現代無脊椎動物分類的基礎,極為系統地表明了進化理論,明確提出了生物進化的學說。
拉馬克是世界最早提出進化論而有條理且合邏輯的人。
首先,拉馬克向神權提出了挑戰。
他認為,生物的進化是階梯發展的序列,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如果進行動物和植物的分類,必須遵循進化原則。拉馬克指出,生物不是上帝原創的,而是自然本身在其漫長的時間內形成的,由進化而來。
在進化的過程中,生物樹不斷分枝分杈,形成一個譜系。
拉馬克提出推動生物進化的力量是內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共同作用。其一是物體內部固有的進化傾向,其二是外部環境的影響。其中內因是大方向,起決定作用,而外因造成了分支,形成譜系。
拉馬克提出「獲得性」遺傳和「用進廢退」的理論。
比如說長頸鹿,拉馬克認為,某種動物,可能是長頸鹿的祖先。原來這種動物的脖子沒有那麼長,但是隨著環境的變化和它們的主觀意志,它們要經常採集樹葉,不斷地伸長脖子,還有四肢等能使上勁兒的器官也不斷地前伸。
在這個過程中確實有些器官會發生變化,而這種變化會日積月累,在後代身上體現出來,每一代比上一代明顯,一代一代就成為今天的樣子。
拉馬克提出的動物進化有主觀願望和獲得性遺傳,在今天看來是不甚科學的。首先主觀性願望是錯誤的意識與思維上的認識,至於獲得性遺傳,沒有什麼證據表明確實如此。
但拉馬克所含的「用進廢退」思想卻極其有價值,這種說法引導了很多科學家。
拉馬克的思想打破了「物種不變」的陳舊觀念,保守勢力、宗教勢力勾結在一起反對他。他意志堅強,相信歷史會證明他的價值。
其實,拉馬克在失去盧梭與布豐這樣的良師益友之後,便沒有多少順心的日子。新任園長不過讓他做了一名保管員,以他的才能又何止小小的保管員呢?共和國政府增設講座講授時,明知他是植物學上的權威,卻留下一個最冷最難的動物學教席給拉馬克。
更令人寒心的是居維葉。他是19世紀初期法國生物學「獨裁者」,很有天才但卻與政府混得火熱。他持「災變說」而反對進化論。居維葉是拉馬克一手舉薦的,但他處處打擊拉馬克,已經超出了學術范圍。因為他和官方關系極其密切,熱愛科學人才的拿破崙受居維葉影響加上自己的偏見,竟然也當面侮辱拉馬克。
老人77歲時雙目失明,這是由於他長期在顯微鏡下積勞成疾而成。他在生命的後十年,口述了《無脊椎動物志》最後兩卷。
1829年,偉大而堅強的拉馬克走完了他達觀開朗而又受苦受難的一生。他一生貧困,然而又遭受冷落和打擊,失去忘年之交的他一生少有知己。
死後,拉馬克連一塊像樣的墓地也買不上,在貧民窟的公墓草草安葬。
然而他是正確的,那些保守勢力沒有做到讓世人懷念,只有歷史銘刻著他偉大的業績。在1909年,巴黎樹立了拉馬克的銅像,鐫刻了他惟一的親人——女兒柯尼麗亞的話:「您未完成的事業,後人總會替您繼續的,您已取得的成就,後世也總會有人贊賞吧!父親。」
10. 拉馬克,達爾文,哈代,的成就分別是具體
拉馬克的主要成就:
偉大的生物學家,進化論的奠基人。拉馬克早於達爾文誕生之前(1809年)就在《動物學哲學》里提出了生物進化的學說,在進化學說史上發生過重大的影響,為達爾文的進化論的產生提供了一定的理論基礎。
達爾文的主要成就:
他曾經乘貝格爾號艦作了歷時5年的環球航行,對世界各地動植物和地質結構等進行了大量的觀察和採集。出版了《物種起源》這一劃時代的著作,正式提出了生物進化論學說,從而摧毀了各種唯心的神造論和物種不變論。除了生物學外,他的理論對人類學、心理學及哲學的發展都有不容忽視的影響。
哈代的主要成就:
其作品反映了資本主義侵入英國農村城鎮後所引起的社會經濟、政治、道德、風俗等方面的深刻變化以及人民(尤其是婦女)的悲慘命運,揭露了資產階級道德、法律和宗教的虛偽性。他的作品承上啟下,既繼承了英國批判現實主義的優秀傳統,也為20世紀的英國文學開拓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