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顓頊出現的文明成果

顓頊出現的文明成果

發布時間:2021-07-24 07:44:24

1. 顓頊有過什麼事跡

濮陽,在上古時是顓頊(zhuan xu 專須)部族活動的中心地區,故有「顓頊遺都」之稱。有關顓頊的傳說史書多有記載。相傳顓頊為黃帝之孫,昌意之子,生於若水(今四川省渡口一帶),實居窮桑,七母女樞因感「瑤光」而生,十歲而佐少昊,二十而登帝位,初封高陽(今河北高陽縣東),都於帝丘(今濮陽縣西南)。在位七十八年,壽九十八歲,號為高陽氏,列為五帝之一,死後葬於動郡濮陽頓丘城門外廣陽里中(今內黃縣三楊庄西)。
《史記.五帝本紀》載:顓頊「靜淵以有謀,疏通而知事,養材以任地,載時以象天,依鬼神以制義,治氣以教化,潔誠以祭祀。」這說明顓頊是位沉靜、博識、有謀略的人。他能根據不同地域條件發展生產,聚集財物,又以觀天象,按日月運行而定四時(當時已有歷法,稱「顓頊歷」),並制定出各種禮儀制度,來教化人民,按時祭祀祖先和天地鬼神。他命重為南正,專管天地鬼神之事,命黎為火正,專管人間之事。因而顓頊時期,生產較前有很大發展。
顓頊生活在原始社會晚期,氏族制已經解體,實行了男娶女嫁,人們有了家室,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時代已經過去。當時還規定些制度,婦女在路上遇見男人必下身內迴避,不然要拉到十字大街示眾,還規定兄妹不準結婚等。這說明母系氏族已讓位於父系氏族,「父權制」已經確立,男尊女卑的觀念開始出現。
顓頊是上古時期華夏族與東夷族融合的部族首領,主要活動在冀、兗、豫一帶。當時還有個強盛的部族,首領叫共工氏,他活動在太行山東麓冀州一帶。共工氏力大無比,勇猛彪悍,欲霸九州,要與顓頊爭奪帝位,於是就發動了向顓頊部族進攻的侵略戰爭。顓頊足智多謀,沉著應戰,里喲內個神箭手羿作為先鋒,經過一場激烈戰斗,終於打敗了共工氏,共工氏逃到大西北(現寧夏),怒觸不周山而死。
顓頊是傳說中的神化人物,他有非凡的經歷和超人的力量,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他的轄區非常大。據《准南子.時則訓》載:「北方之極,顓頊、元冥(元冥又叫玄冥,是管北方的水正官)之所司者萬二千里。」又據《史記.五帝本紀》載:「北至於幽靈,南至於交趾,西至於流沙,東至於於蹯木,動靜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屬。」真實一位澤被宇內,功德蓋世的帝王。

2. 顓頊族系的考古學文化

紅山文化
黃帝一系從遼河流域起家,後因氣候惡劣的原因,不斷南遷到中原與南方地區,這種遷徙並非單方向的,有人南遷,也有人北返,4000多年前,顓頊曾統率大軍殺回故土遼寧,並將當地分布散亂的紅山人部落予以整合。

3. 顓頊在那篇文言文出現過

4. 「三皇五帝」中的顓頊、帝嚳都有什麼貢獻

顓頊
zhuān xū

遠古傳說中的帝王,號高陽氏。

【人物簡介】

據傳說,顓頊是黃帝的孫子,號高陽氏,居於帝五(今河南省濮陽附近)。他聰明敏慧,有智謀,在民眾中有很高的威信。他統治的地盤也大了很多,北到現在的河北省一帶,南到南嶺以南,西到現在的甘肅一帶,東到東海中的一些島嶼,都是他統治的地城。古代歷史書上描寫說,顓頊視察所到之處,都受到部落民眾的熱情接待。

據《淮南子.時則訓》載:「北方之極,顓頊、元冥(元冥又叫玄冥,是管北方的水正官)之所司者萬二千里。」又據《史記.五帝本紀》載:「北至於幽靈,南至於交趾,西至於流沙,東至於蹯木,動靜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屬。」真是一位澤被宇內,功德蓋世的帝王。

《春秋緯》中一本叫《命歷序》的書說顓頊部落共傳20世,350年,《易緯》中的《稽覽圖》說是500年。

帝嚳
【簡介】

帝嚳(kù),姓姬,為上古五帝之一。他是黃帝的曾孫,「生而神靈,自言其名」。

【歷史】

十五歲時,因輔佐顓頊帝有功,被封於高辛(今商斤市南高辛〕。三十歲時,代顓頊為帝,都於亳。因他興起於高辛,史稱之為高辛氏。

帝嚳即帝位後,「聰以知遠,明以察微。順天之義,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大下服」。他在位七十年,天下大治,人民安居樂業。

顓頊死後,侄子高辛(玄囂的孫子)繼位,即帝嚳(帝俊)。帝嚳的四個老婆生了四個兒子:娵訾氏女常儀生摯,陳鋒氏女慶都生堯,有邰氏女姜嫄生棄,有娀氏女簡狄生契。摯被派往曲阜,與夷族雜居,接受了太昊族(該族分兩支,原支在淮陽發展為華夏族,東遷一支在曲阜發展為東夷)的文化,因此稱為少昊。契被派往灤河以東駐守邊疆統治當地的東夷部落—有娀氏部落。棄被派往陝西武功縣駐守邊疆統治當地的炎帝部落—有邰氏部落。

著名文學家曹植曾作《帝嚳贊》以頌之:「祖自軒轅,玄囂之裔,生言其名。木德治世。撫寧天地,神聖靈賓,教訖四海,明並日明。」

帝嚳有幾個兒子在中國歷史上也是很有名的。他的元妃姜原生了棄(即後稷)。棄是周的始祖。次妃簡狄生了契。契是商的祖先。次妃慶都生了堯。堯是歷史上有名的聖賢之君、五帝之一。次妃常儀生了摯。摯繼承了嚳的帝位,九年後禪讓給帝堯。

5. 顓頊的學術研究

顓頊大帝與醫巫閭山以及瑪瑙,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2013年,唐偉先生在雅昌藝術網撰寫《論瑪瑙與玉的關系》一文,詳細論述了黃帝之孫顓頊是一位頭戴瑪瑙飾物的大帝,這位大帝依靠瑪瑙製成的箭鏃,戰勝敵手共工,而他的葬身處則是醫巫閭山即《爾雅》中記載的「醫無閭」。
《山海經》中的《大荒北經》記載:「東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河水之間,附禺之山,帝顓頊與九嬪葬焉。」《海外北經》說:「務隅之山,帝顓頊葬於陽,九嬪葬於陰。」《海內東經》也說:「鮒魚之山,帝顓頊葬於陽,九嬪葬於陰,四蛇衛之。」學者艾蔭范根據古語音學判斷,認為「附禺」、「務禺」、「鮒魚」都是「無慮」的音轉,推斷顓頊大帝所葬之地就是現在的醫巫閭山。在漢代稱作「無慮」,今北鎮市附近,漢代時稱「無慮縣」,即是由醫巫閭山得名。持相同觀點的學者還有馮立民、王哲等。
《爾雅》之「醫無閭」、《淮南子》之「醫毋閭」,與「附禺」、「務禺」、「鮒魚」一樣,均系「無慮」轉音,又與「珣玗琪」一樣「皆東夷語」,這種語言屬於阿爾泰語系,是周代時占據阜新地區的東胡人和山戎人的語言。
《山海經》中描寫顓頊葬地「附禺之山」,有多處提到了美玉,顓頊的「顓」本義為「圓頭胖腦」,而「頊」字從「玉」從「頁」,「玉」指「玉勝」,即玉制的發飾品,「頁」指人頭,合起來表示「頭戴玉飾品者」。
因此唐偉認為「顓頊」這個名字,本身構成一種佐證,而瑪瑙便是《爾雅》所說的「珣玗琪」,從另一側面對艾蔭范、馮立民、王哲等學者「顓頊大帝葬於醫巫閭山」的學術推論,構成了強有力的支撐。由此可知黃帝之孫顓頊大帝是一位頭戴玉飾品的圓臉君主,東夷在其管轄范圍內,他所戴的頭飾,材質即是阜新瑪瑙,即東夷當地語稱「珣玗琪」,「珣玗琪」真正的產地就是今天的阜新蒙古族自治縣。 我國最早的一部解釋詞義的專著《爾雅》之「釋地」篇中,曾經記有「東方之美者,有醫無閭之珣玗琪焉」,東晉郭璞對「醫無閭」、「珣玗琪」注釋稱「醫無閭,山名,在今遼東。珣玗琪,玉屬。」章鴻釗《石雅》指出:瑪瑙「奉天錦州產者,俗稱錦州石。《爾雅·釋地》雲『東方之美者,有醫無閭之珣玗琪焉』;《後漢書·東夷傳》雲『扶余挹婁出赤玉』殆皆指此。」章鴻釗認為《爾雅》中的「珣玗琪」、《後漢書》中的「赤玉」都指的是「瑪瑙」。
欒秉璈在《古玉定名探析》一文中,根據章鴻釗的觀點,並經過他的查實,得出結論認為:東晉郭璞所說「遼東」不是近代的遼東,而是戰國到三國魏、晉及十六國、南北朝(北齊)時期的「遼東郡」。那時遼東郡轄地主要在今遼西,包括東晉郭璞註解的醫無閭山,也就是現今從錦州到阜新的醫無閭山。醫無閭山,在遼寧省中部,大凌河以東,位於火山岩地區,以產「錦州石」(瑪瑙)聞名。由此,「醫無閭之珣玗琪」與赤玉、錦州石或瑪瑙有關,而同岫岩閃石玉沒有關系。
欒秉璈強調「珣玗琪」同岫岩閃石玉沒有關系,是因為部分學者將古代遼東,當成了如今的遼東地區,所以才會誤認為「珣玗琪」是指岫岩玉。
《爾雅》是第一部按照詞義系統和事物分類來編纂的詞典。學者考證其成書時間不會早於戰國,不會晚於西漢初年。瑪瑙以「珣玗琪」的文字,出現在《爾雅》這樣早的一部古籍中,而「醫無閭」(《淮南子·墬形訓》稱「醫毋閭」)據欒秉璈以及多位專家學者考證,即如今錦州境內的醫巫閭山,距阜新市34.8公里,眾所周知,阜新是中國主要的瑪瑙產地、加工地、瑪瑙製品集散地,瑪瑙資源儲量豐富,佔全國儲量的50%以上。學者考證稱,7600年前的查海遺址中出土了用瑪瑙打制的刮削器,遼墓中出土的瑪瑙酒杯、瑪瑙圍棋、項鏈等,質地上乘,造型優美,工藝精湛,令當今藝人驚嘆。到了清代,阜新地區瑪瑙業發展已具備一定規模,阜新瑪瑙已成為宮廷貢品。現今阜新蒙古族自治縣七家子鄉寶珠營子村就是因乾隆皇帝六十大壽時當地王爺進獻佛光瑪瑙朝珠而受封得名的。據《清實錄》中「宮廷瑣事」載:阜新瑪瑙行業「開挖窯洞十六,窯工千人,南部設有商邑。」相傳清代宮廷擺設的雕件及所用的瑪瑙飾物大多數取材於阜新,甚至加工於阜新。阜新瑪瑙質地優良,不僅色澤豐富,紋理瑰麗,正是像《爾雅》中所稱「東方之美者,有醫無閭之珣玗琪焉」。
「珣玗琪」是什麼意思?《說文·玉部》解釋稱:「醫無閭之珣玗琪,《周書》所謂夷玉也。」 段玉裁註:「珣玗琪合三字為玉名……蓋醫無閭 、珣玗琪皆東夷語。」《書·顧命》則記載玉有「大玉、夷玉」,孔穎達疏引漢鄭玄之語解釋道:「大玉,華山之球也;夷玉,東方之珣玗琪也。」這里的「東夷」、「東方」,都是相對周而言。
由此我們可知,瑪瑙古稱「夷玉」、「珣玗琪」。
醫巫閭山是當時出入阜新的必經之地,所以被當成了「珣玗琪」的產地。
至此我們有了一條非常清晰而符合邏輯的思路:阜新瑪瑙在顓頊時代即被開采出來,成為顓頊古族歷代君主頭上的玉飾品,到了周代,阜新瑪瑙進入周王朝管轄地區,成為備受周天子及貴族們喜愛的「夷玉」,被記錄進《周書》,紅色的「珣玗琪」即今天阜蒙縣老河土鄉甄家窩卜村的紅瑪瑙,被稱為「瓊」、「赤玉」,成為周天子祭祀天地禮儀活動中,獻給南方神明的「赤璋」,被記錄進《周禮》,而孔子一生尊崇周代禮儀,所以才會對《周書》和《周禮》中記載過的玉極其推崇,才會以瑪瑙的種種特徵,來表達出君子美德,才有了他關於玉之「十一德」的重要講話。
除了阜蒙縣老河土鄉甄家窩卜村的紅瑪瑙,梅力板村前山的綠瑪瑙以及水膽瑪瑙都是阜新瑪瑙中的珍貴品種(有學者認為「玉液瓊漿」是指水膽瑪瑙中的天然水),這些被東胡人和山戎人稱為「珣玗琪」、周人稱為「夷玉」的阜新瑪瑙,在漢代時仍然被收錄到《淮南子·墬形訓》中:「東方之美者有醫毋閭之珣玗琪焉。」到明朝時,劉基即大名鼎鼎的劉伯溫在其詩作《歌行·二鬼》中還寫道:「手摘桂樹子,撒入大海中,散與蚌蛤為珠璣,或落巖谷間,化作珣玗琪。」這首詩歌說的是桂樹子入海化為珍珠,落入山間則化為「珣玗琪」,而中國民間一直將天然珍珠與瑪瑙相提並論,有人分析稱古人之所以經常將珍珠與堅硬耐磨很難加工成型的瑪瑙作為珍稀之物相提並論,是由於在許多時候大而圓的天然珍珠產量有限,難以得到的緣故。
劉基的詩詞,進一步明確了「珣玗琪」就是瑪瑙的古稱。劉基詩詞中為何珍珠與瑪瑙都是桂樹子化生而成,唐偉認為這與月亮及其象徵物月桂有關,古人因珍珠、瑪瑙都是閃光的寶物,欣賞它們的同時,想到天上的月光,進而想到了月中的桂樹,除桂樹,蟾蜍也是月亮的一個象徵物,有趣的是,在阜新查海遺址中,有一隻陶器上畫有蟾蜍形象,艾蔭范先生認為此蟾蜍的形體,「同商代銅器上『大』組合文 字(郭沫若讀為『天』)神似」,分析認為就是商奄的「奄」字.表示以蛙為圖騰的人群.即共工族及其後人。 西漢《淮南子》載:「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淮南子》記載的這段故事,就是中國非常有名的「怒觸不周山」神話,其背景是共工與顓頊帝之間的戰爭。
史載,顓頊帝號為高陽氏,「東北方部落之宗神」,許多舊籍上都說他 「以水德王天下」,「死為北方水德之帝」,列為五帝之一,是軒轅黃帝的孫子,昌意之子,其母女樞因感「瑤光」而生。瑤光即瓊瑤美玉之光,可知古人記載下的顓頊帝,天生就與瑪瑙有著不解情緣。
顓頊帝二十歲登帝位,在位七十八年,壽九十八歲,在位期間創制九州,使中國首次有了版圖界線;建立統治機構,定婚姻,制嫁娶,研究男女有別,長幼有序;針對巫術盛行之風,下令民間禁絕巫教;改革甲歷,定下四季和二十四節氣,後人推戴他為「歷宗」。顓頊做為華夏文明的主要奠基者之一,對東北亞、美洲的古代文明都有重大影響,從他執政的特點來看,是一位把各項制度設列清晰的智慧型領導,正是孔子「十一德」中「縝密以栗,智也」的典型人物。
顓頊文明在上古天文、歷法上有高度造詣,它對水利、農業也有大貢獻,它的一個分支族系在中原建立了中國的第一個王朝—— 夏,而且上古許多民族都是它的分支。歷代史學典籍和學者一直把顓頊文明的起源定位於山西、四川、河南、安徽和浙江。艾蔭范先生從文化人類學角度,以考古、神話、民俗、語言、文字諸學科互相參證,提出這一文明起源於遼西,它的考古學背景應是紅山文化及前紅山文化,並與阜新查海遺址淵源甚深。
顓頊治下的北方古族群對華夏文明極有貢獻,並且創造了玉文化和龍文化,阜新市查海遺址已發現了長達19.7米的石堆龍,據測定距今7000至8000年。著名考古學家蘇秉琦教授在詳細考察查海出土文物後,認為此系「中華第一龍」,阜新是「玉龍故鄉,文明發祥」,。艾蔭范先生認為阜新查海「玉龍文化」屬於顓頊古族的文化遺存,在「顓頊之墟」界域之內。屈原《離騷》中「帝高陽之苗裔」正說明了南方的楚人信奉的上帝顓頊遠處北方,這說明楚人原居北方,也是顓頊古族的成員,後來才前往南方的,而《晉書》中所記載的顓頊之墟的「墟」(故地、遺址的意思),其位置就在阜新、朝陽一帶。
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出土發現由大小七枚相疊組成的菱形瑪瑙套玦,最大的外徑7.4厘米,內徑5.3厘米,肉厚0.6厘米,最小的外徑4.4厘米,內徑2.6厘米,肉厚0.6厘米。玦,是開有缺口的環形玉器,最早發現於距今8000—10000年的新石器早期的查海——興隆窪文化遺址。早期的玉玦普遍像算珠一樣渾圓。到距今約5000—5600年的紅文文化時期,玉玦發展成獸形玦,亦稱玉龍。筆者認為,菱形瑪瑙玦通體扁而薄,有稜角,器形單一。無論發現於何地,器形基本一致,甚至後來的骨玦也與瑪瑙玦相似,這說明菱形瑪瑙玦產生於當時最龐大的北方古族群,其首領自然是非有著「東北方部落之宗神」身份的顓頊不屬。
學者馮立民認為,黃帝一系最初是從遼河流域起家的,後因氣候惡劣等原因,不斷南遷,才遷到了中原與南方地區,這種遷徙並非單方向的,有人南遷,也有人北返,4000多年前,顓頊曾統率大軍殺回故土遼寧,並將當地分布散亂的紅山人部落予以整合,顓頊還將自己的兒子分布於東北各地,形成了後來的東北夷,中華民族的血緣基因就是在那個時候開始初步形成的。
在阜新查海遺址中出土的瑪瑙製品中,有一些是瑪瑙鏃,如此利器必定運用於上古時代的重大戰爭中,包括顓頊與共工兩位大首領之間發生的殊死搏殺。還有一些瑪瑙刮削器,是製作木類弓箭的工具。
顓頊是黃帝之孫,共工的出身也非等閑,《山海經.海內經》:「炎帝之妻,赤水之子,聽沃生炎居,炎居生節並,節並生戲器,戲器生祝融,祝融降處於江水,生共工。」說明共工是炎帝神農氏的後代,他是一位水利方面的專家,水戰是其強項,而其勢力范圍迅速擴張,直逼顓頊故鄉,雙方因而進行了一決生死的海域大戰。
唐偉推測,顓頊大帝曾經在錦州渤海灣徹底打敗了以蟾蜍為圖騰、善於水戰的共工族人,而他贏得勝利的根本原因,就是利用瑪瑙製作箭頭。
共工船隊進逼之際,受海風影響,顓頊用瑪瑙削刮器製作的竹木類弓箭,已經無法抵抗敵人大軍壓境,而瑪瑙鏃此刻開始大顯神威,共工被這種射程遠、殺傷力強的武器打得一敗塗地,才會「怒觸不周山」。
所謂「不周山」,歷代學者考證很多,一直沒有定論。唐偉認為,「不周」也是一個「東夷語」,屬於阿爾泰語系,今蒙古語中有詞彙發音為「dag」,這個古老的詞彙翻譯成漢語有「全部」的意思,滿族語言沿用了許多蒙古語匯,並在清代譯用為漢語,「dag」就曾經演變成「博周」一詞,語意上仍然承襲有「全部」之意,今譯為「猶遍及」,如清代魏源《皇朝經世文編》「敘」中稱「先王以之備蒙誦,知民務,集群慮,研幾微,究中極;精極蜎蠖不為奧,博周倫物不為末」, 魏源文章中的「博周」,即源於東夷古語音「dag」,也就是《山海經》中的「不周」。
「怒觸不周山」是表現了共工被瑪瑙鏃打壞了進攻的戰船後,被迫在渤海灣內緊急尋求島地登陸,進行修整和躲藏,因為要防止顓頊大帝的追捕,所以開始東游西靠,四下逃亡,附近海域內有數的幾座島嶼都有登陸,而顓頊大帝也必然派人全面搜索各島,所以會有「dag」意思「全部」的東夷語匯出現,寫到《山海經》中就成了「不周」。
古籍記載共工還是被俘獲並流放,共工最後躲到了哪座島上被俘的,筆者認為就是現在的筆架山,筆架山雖然被人說成是因形似筆架而得名,但筆者實地看過,一點也不像筆架。「筆架」發音接近「不周」,應該最初也來自「dag」的音,後來受國內其它「筆架山」影響,才起了如今的名字,而且錦州這座筆架山落潮時,會出現海中「天橋」奇觀,共工率領殘兵退守於此時,正趕上落潮,顓頊大帝引兵直接就能抵達島上,可以順利將其抓獲。
並且這座筆架山「兩長一短」的山峰外形,也如同被撞倒了一段,與某些學者將「不周」解釋為「不周全」的觀點竟無矛盾,且與神話故事的情節也極度吻合。錦州筆架山,應該就是上古傳說中的「不周山」。
瑪瑙鏃讓共工大敗虧輸,保全了自己的家邦和子民,顓頊因此對瑪瑙極有感情,所以才會居帝位時頭戴瑪瑙飾品,以至後人大都不稱他「高陽大帝」,而按外表形象親切地稱為「顓頊」——意即「圓頭胖臉、頭戴瑪瑙的英年領袖」。
顓頊大帝希望自己可以永久守護著那些為他贏得勝利和榮譽的寶貝瑪瑙,絕不允許外族人搶去一星半點。死後他葬入醫巫閭山,當時那正是從錦州進入瑪瑙產地阜新的咽喉要地,即便已經離開了這個世界,他仍然用靈魂守衛著他深愛的故土和那裡瑰麗的寶藏。

6. 三皇五帝所處時代及出現的文明成果

中國歷史的早期現在稱為先秦時期,可以劃分為皇、帝、王、霸四個時代。中國早期最高統治者稱「皇」和「帝」,他們在位的時間就是中國開國之初,古人稱之為「三皇五帝」時代。古人理解的「中國」具有「天地人」靜態結構和「五行」運轉模式。因此,「三皇」指天皇、地皇、人皇。「五帝」指木帝、火帝、土帝、金帝和水帝。後代學者習慣把個人推崇的古皇古帝人選放入以上八個「座位」中,於是就形成了不同的三皇五帝組合。田野考古學所見的中國各地文化面貌有史以來第一次趨同的時代就是「龍山文化時代」。中原龍山文化時代就是三皇五帝時代。
三皇五帝是中國在夏朝以前出現在傳說中的「帝王」。現在看來,他們都是部落首領,由於實力強大而成為部落聯盟的領導者。秦始皇為表示其地位之崇高無比,曾採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構成「皇帝」的稱號。但是不同史家對「三皇五帝」都有不同的定義。三皇有八說,五帝有六說。具體三皇是誰,五帝是誰,存在多種說法。基本上,無論是按照史書的記載,還是神話傳說,都認為三皇所處的年代早於五帝的年代。大致上,三皇時代距今久遠,或在四五千年至七八千年以前乃至更為久遠,時間跨度亦可能很大;而五帝時代則距夏朝不遠,在4000多年前。

三皇: 三皇是上古的 包羲氏 女媧氏 神農氏。 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建立中華帝國,全稱中央華胥帝國,簡稱中國,定都河南淮陽陳城。以天道木德王天下為天皇。女媧氏建立婚姻制度,以人道倫德王天下為人皇。神農氏建立農耕制度,以地道炎德王天下為地皇。
三皇①燧人、伏羲、神農(《尚書大傳》);

②伏羲、女媧、神農(《風俗通義》);

③伏羲、祝融、神農(《風俗通義》);

④伏羲、神農、共工(《風俗通義》);

⑤伏羲、神農、黃帝(《古微書》)。

⑥自羲農,至黃帝。號三皇,居上世。(《三字經》)

⑦天皇、地皇、泰皇 (《史記》)。

⑧天皇、地皇、人皇(《民間傳說》)。

第五種說法由於《古微書》的影響力而得到推廣,伏羲、神農、黃帝成為中國最古的三位帝王。此外,漢朝的緯書中稱三皇為天皇、地皇、人皇,是三位天神。後來在道教中又將三皇分初、中、後三組:初三皇具人形;中三皇則人面蛇身或龍身;後三皇中的後天皇人首蛇身,即伏羲,後地皇人首蛇身,即女媧,後人皇牛首人身,即神農。
五帝
堯[1]
①黃帝、顓頊、帝嚳、堯、舜(《大戴禮記》);

②庖犧、神農、黃帝、堯、舜(《戰國策》);

③太昊、炎帝、黃帝、少昊、顓頊(《呂氏春秋》);

④黃帝、少昊、顓頊、帝嚳、堯(《資治通鑒外紀》)。

⑤少昊、顓頊、帝嚳、堯、舜(偽《尚書序》);以其經書地位之尊,以後史籍皆承用此說。於是這一三皇五帝說被奉為古代的信史;

⑥黃帝(軒轅)、青帝(伏羲)、赤帝又叫炎帝(神農)、白帝(少昊)、黑帝(顓頊)(五方上帝)

三皇五帝年表
燧人氏 約公元前10000年前 在位110年

華胥氏

伏羲氏約公元前7724年前 在位118年

女希氏 約公元前7000年前 在位130年

大庭氏

柏皇氏

中央氏

栗陸氏

驪連氏

赫胥氏
尊盧氏

祝融氏

渾沌氏

昊英氏
有巢氏(遷巢湖)

朱襄氏
葛天氏
陰康氏
朱襄氏

無懷氏

…… ……(省去很多無史書記載的人物)

少典

炎帝神農氏 前3216年~前3077年 在位120年

臨魁(炎帝子) 前3076年~前2997年 在位80年

帝承 前2996年~前2937年 在位60年

帝明 前2936年~前2888年 在位49年

帝直 前2887年~前2843年 在位45年

帝來(厘) 前2842年~前2795年 在位48年

帝裹(哀) 前2794年~前2753年 在位42年

榆罔炎帝 前2752年~前2698年 在位55年

黃帝 少典子 前2697年~前2597年 在位101年

少昊 黃帝子 前2598年~前2525年 在位74年

顓頊 韓流子 前2514年~前2437年 在位78年

帝嚳 少昊孫 前2436年~前2367年 在位70年

帝摯 帝嚳子 前2366年~前2358年 在位9 年

唐堯 帝摯弟 前2357年~前2286年 在位72年

虞舜 瞽叟子 前2285年~前2225年 在位61年

7. 顓頊的後世紀念

顓頊墓位於聊城東昌府區城西北7.5公里處。顓頊乃上古帝王,系軒轅黃帝之孫,「初國於高陽,故號高陽氏,都於商丘(今河南濮陽),在位七十八年」。其墓葬於何處,歷來說法不一。《一統志》載:「帝顓頊高陽氏陵有二:一在開州,一在東郡城西北二十里。……在東郡者有廟,民間稱『聊古廟』是也。」顓頊墓是真是假,尚不敢斷言,但據文物考古調查,此處系一古化遺址則確鑿無疑。 該遺址為方形高台地,暴露面積500平方米,為黑灰土堆積。遺址表面散布著不少陶片,可識器形有龍山文化時期的罐、杯、南瓦、豆、盆、殷代的鬲,周代的繩紋筒瓦等。屬龍山文化至商周時期的遺址。
顓頊墓南,原有一座用以祭祀顓頊的廟宇,名「聊古廟」,又名「聊王廟」、「顓頊廟」。該廟規模宏大,遠近聞名。廟內有鍾樓、鼓樓、大殿、廊房、後樓等建築。大殿內供一高約7尺的顓頊帝執圭坐像。大殿後二層閣樓內,塑有顓頊帝及後妃神像。1945年廟毀,現僅存遺址。

8. 顓頊與帝嚳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顓頊zhuān xū遠古傳說中的帝王,三皇五帝中五帝之一,號高陽氏。
據傳說,顓頊是黃帝的孫子,號高陽氏,居於帝丘(今河南省濮陽附近)。他聰明敏慧,有智謀,在民眾中有很高的威信。他統治的地盤也大了很多,北到現在的河北省一帶,南到南嶺以南,西到現在的甘肅一帶,東到東海中的一些島嶼,都是他統治的地城。古代歷史書上描寫說,顓頊視察所到之處,都受到部落民眾的熱情接待。
帝嚳(kù),姓姬,為上古五帝之一。他是黃帝的曾孫,「生而神靈,自言其名」。
帝嚳是上古時期「三皇五帝」中的第三位帝王,前承炎黃,後啟堯舜,奠定華夏基根,是華夏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國學大師範文瀾先生在《中國通史簡編》中寫道:「漢以前人相信黃帝、顓頊、帝嚳三人為華族祖先,當是事實。」
十五歲時,因輔佐顓頊帝有功,被封於高辛(今商丘市南高辛〕。三十歲時,代顓頊為帝,都於亳。因他興起於高辛,史稱之為高辛氏。
帝嚳即帝位後,「聰以知遠,明以察微。順天之義,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大下服」。他在位七十年,天下大治,人民安居樂業。
顓頊死後,侄子高辛(玄囂的孫子)繼位,即帝嚳。帝嚳的四個老婆生了四個兒子:娵訾氏女常儀生摯,陳鋒氏女慶都生堯,有邰氏女姜嫄生棄,有娀氏女簡狄生契。摯被派往曲阜,與夷族雜居,接受了太昊族(該族分兩支,原支在淮陽發展為華夏族,東遷一支在曲阜發展為東夷)的文化,因此稱為少昊。契被派往灤河以東駐守邊疆統治當地的東夷部落—有娀氏部落。棄被派往陝西武功縣駐守邊疆統治當地的炎帝部落—有邰氏部落。
著名文學家曹植曾作《帝嚳贊》以頌之:「祖自軒轅,玄囂之裔,生言其名。木德治世。撫寧天地,神聖靈賓,教訖四海,明並日明。」
帝嚳有幾個兒子在中國歷史上也是很有名的。他的元妃姜原生了棄(即後稷)。棄是周的始祖。次妃簡狄生了契。契是商的祖先。次妃慶都生了堯。堯是歷史上有名的聖賢之君、五帝之一。次妃常儀生了摯。摯繼承了嚳的帝位,九年後禪讓給帝堯。

9. 顓頊的歷史

遠古傳說中的帝王,三皇五帝中五帝之一,號高陽氏。
相傳是黃帝子昌意的後裔,居帝邱(今河南省濮陽東南),號高陽氏。顓頊曾命重任南正之官,掌管祭祀天神;命黎任火正(一作北正)之官,掌管民事。
顓頊又進行了一次重要的宗教改革。被黃帝征服的九黎族,到顓頊時,仍信奉巫教,雜拜鬼神。顓頊禁絕巫教,強令他們順從黃帝族的教化,促進了族與族之間的融合。
顓頊,姓姬,號高陽氏。傳說活到98歲,在位78年。葬於東郡濮陽頓丘城外廣陽里(今河南省濮陽縣西南) 。死後又化為半人半魚的「魚婦」。他幼年曾去叔父的「少昊之國」遊玩,10歲時就幫助治理國政。20歲時當了首領。當時,被黃帝征服的九黎族依然敬奉他們的巫教,崇拜鬼神。顓頊襲位後,下令禁絕巫教,要九黎族遵從黃帝族的教化。他又重視人事治理,努力發展農業。
顓頊是高陽氏。在高陽氏的部落裡面還有八個有名的氏族。這八個有名的氏族是:蒼舒、大臨、庭堅、仲容、叔達等,其中庭堅這個部落一直存在,並且直至春秋時代仍同皋陶並祀依照古代「神不歆非類,民不祀非族」的傳統,顓頊也屬於夷人的一個分支系統。顓頊活動的地方在衛(今河南濮陽),後來因為受到蚩尤戰敗的影響南遷至鄭(今河南新鄭).
但是顓頊也辦過不合情理的事情。有這么一條律令就是他定的:規定婦女在路上和男子相遇,必須避讓一旁;如果不這樣做,就被拉到十字路口打一頓。這條法律雖然是傳說,但是說明了在顓頊那個時期,由於生產方式的變化,男子成了氏族中的主導力量,婦女的地位已經低於男子,父系氏族社會完全取代了母系氏族社會,男子在社會上的權威已經確立。
與顓頊同時,有個部落領袖,叫做共工氏。傳說他是人首蛇身,長著滿頭的赤發,他的坐騎是兩條龍。

據說共工氏姓姜,是炎帝的後代。他的部落在現在今天的河南北部。他對農耕很重視,尤其對水利工作更是抓緊,發明了築堤蓄水的辦法。那個時候,人類主要從事農業生產,水的利用是至關重要的。共工氏是神農氏以後,又一個為發展農業生產做出過貢獻的人。

共工有個兒子叫後土,對農業也很精通。他們為了發展農業生產,把水利的事辦好,就一起考察了部落的土地情況,發現有的地方地勢太高,田地澆水很費力;有的地方地勢太低,容易被淹。由於這些原因,非常不利於農業生產。因此共工氏制訂了一個計劃,把土地的高處的土運去墊高低地,認為窪地墊高可以擴大耕種面積,高地去平,利於水利灌溉,對發展農業生產大有好處。

顓頊部不贊成共工氏的做法。顓頊認為,在部族中至高無上的權威是自己,整個部族應當只聽從他一個人的號令,共工氏是不能自作主張的。他用這樣做會讓上天發怒為理由,反對共工氏實行他的計劃。於是,顓頊與共工氏之間發生了一場十分激烈的斗爭,表面上是對治土、治水的爭論,實際上是對部族領導權的爭奪。

要說這兩個人比起來,力氣上,共工氏要強;論機智,他卻不如顓頊。顓頊利用鬼神的說法,煽動部落民眾,叫他們不要相信共工氏。當時的人對自然知識缺少了解,對鬼神之事都極為相信,不少人上了顓頊的當,認為共工氏一平整土地,真的會觸怒鬼神,引來災難,因此顓頊得到了多數民眾的支持。

共工氏不能得到民眾的理解和支持,但他堅信自己的計劃是正確的,堅決不肯妥協。為了天下人民的利益,他決心不惜犧牲自己,用生命去殉自己的事業。他來到不周山(今昆侖山),想把不周山的峰頂撞下來,來表示自己的堅強決心。

共工氏駕起飛龍,來到半空,猛地一下撞向不周山。霧時間,一聲震天巨響,只見不周山被共工氏猛然一撞,立即攔腰折斷,整個山體轟隆隆地崩塌下來。天地之間發生巨變,天空中,日月星辰都變了位置;大地上,山川移動,河川變流。原來這不周山是天地之間的支柱,天柱折斷了,使得系著大地的繩子也崩斷了,只見大地向東南方向塌陷。天空向西北方向傾倒。因為天空向西北方向傾倒,日月星辰就每天都從東邊升起,向西邊降落;因為大地向東南塌陷,大江大河的水就都奔騰向東,流入東邊的大海里去了。

共工氏英勇的行為得到了人們的尊敬。在他死後,人們奉他為水師 (司水利之神),他的兒子後土也被人們奉為社神(即土地神),後來人們發誓時說"蒼天後土在上",就談的是他,由此可見人們對他們的敬重。

關於共工氏和顓頊爭奪帝位,怒撞不周山的傳說,已經流傳了兩千多年。前邊講的幾個神話,說明在那時我們的祖先尚不知如何解釋各種各樣的自然現象,不了解和掌握自然規律,因此在自然面前是那樣的無力,因此把各種疑惑歸之於神的存在,自然之力被形象化,人格化。所以創造了神話傳說,歌頌心目中的英雄,也就塑造出了神話中盤古、女媧、黃帝等等傳奇人物來。

至於傳說中的共工氏,當然並不一定實有其事,然而他那種勇敢、堅強,願意犧牲自己來改造山河的大無畏精神,是值得我們欽佩的。盡管前邊所講的神話和傳說是後人的臆想和藝術加工,但在反映原始社會的某些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接近歷史的真實,象部落首領的被神化,就反映了原來是服務於部落的首領轉化成了高踞於社會之上的權力。原始社會也就開始有了階段的分化。

即位後,進行政治改革,顓頊又進行了一次重要的宗教改革。被黃帝征服的九黎族,到顓頊時,仍信奉巫教,雜拜鬼神。顓頊禁絕巫教,強令他們順從黃帝族的教化,促進了族與族之間的融合。他在位78年,死時90多歲,顓頊子孫很多,屈原就是自稱顓頊的後裔。後人對顓頊大帝的評價是:靜淵有謀,疏通知事,養材任地,載時象天,依鬼神以治義,治氣以教化,潔誠以祭祀。因他生前崇尚玄色,故後人推戴他為玄帝。

10. 顓頊是誰,他到底做了什麼使他位列「三皇五帝」

在古代有很多名人都是值得我們贊賞的,例如,三皇五帝,今天我們就來說一下五帝中的顓頊,說一下他為什麼可以位居三皇五帝之中。

還有就是傳說他是一個武藝高強的人,他手裡有一把可以降妖除魔的劍,他也經常為了人們的和平而不斷地去斬妖除魔,不過,這些應該都是一些傳說而已,這也可以看出,古人是非常贊頌顓頊的。

閱讀全文

與顓頊出現的文明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浙江省溫州市工商局企業查詢 瀏覽:592
馬鞍山全套多少錢 瀏覽:568
艾丁頓發明了什麼 瀏覽:651
希臘誰創造了人類 瀏覽:415
社區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66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方案 瀏覽:752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總結 瀏覽:490
郴州學府世家糾紛 瀏覽:197
馬鞍山ok論壇怎麼刪除帖子 瀏覽:242
馬鞍山恆生陽光集團 瀏覽:235
麻城工商局領導成員 瀏覽:52
鄉級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方案 瀏覽:310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