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急求一篇3000字以上的關於紅樓夢的研究性課題報告
關於《紅樓夢》的後四十回
(一)
關於《紅樓夢》後四十回的評價問題,歷來有兩種看法,即基本予以肯定和徹底予以否定。七十年代初,前一種看法一度成為「權威」意見,因此不同的觀點就很少再有人提到了。一九七三年,李希凡同志在他的三版《紅樓夢評論集》中《<紅樓夢>的後四十回為什麼能存在下來》這篇大作的《校後附記》里,發表了一個比較新的見解,現轉錄其文如下:
圍繞著《紅樓夢》的續書問題,在中國小說史上,曾經發生過一場長時間的嚴重而尖銳的斗爭。清中葉《紅樓夢》廣泛流行以後,續書層出不窮。今天我們所能看到的,如《續紅樓夢》……等等,絕大多數都是高鶚續書之後的續書,……概而言之,他們所以拚命要狗尾續貂,是妄圖消除曹雪芹《紅樓夢》的主題和情節的批判鋒芒,但是,他們對高鶚續書這樣的結局也還是堅決反對的。……
在中國小說史上的這場尖銳的斗爭中,高鶚後四十回續書總還是站在包含有一定反封建內容的進步的反面(盡管它也有歪曲前八十回主題和情節的落後面),而同曹雪芹的前八十回《紅樓夢》一起,遭到了封建制度的維護者和反動封建文人的瘋狂圍攻。……
因而,如何評價高鶚及其後四十回續書的問題,不能僅僅局限於真偽的考證和前後優劣的比較,而且要運用馬克思主義觀點從中國小說史上的這場斗爭中分析其有無進步作用,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
我對於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學習是很不夠的,對中國小說史上的尖銳斗爭更缺乏具體研究。但我對李希凡同志所提出的這一新的論點卻感到不無可商榷之處。第一,大量續書「都是高鶚續書之後的續書」,並不等於這些續書的作者「對高鶚續書這樣的結局也還是反對的」,更不能由於這些續書的情節是從第一百二十回以後寫起的,就說高鶚所續的後四十回也「同曹雪芹的前八十回《紅樓夢》一起,遭到了封建制度的維護者和反動封建文人的瘋狂圍攻」。這只能說在高鶚以外的那些狗尾續貂的作者既沒有掌握足夠的歷史資料,把《紅樓夢》前八十回和後四十回區別開來;又缺乏足夠的識別能力(這是主要的),竟把這一百二十回《紅樓夢》當成一個作者的產物,籠統地加以歪曲和反對。不能由於高鶚以外的續書作者們的思想水平比高鶚還要低劣和反動(因而他們當然看不出高鶚同曹雪芹在世界觀上的鮮明對立),就得出高鶚是同曹雪芹站在一起的結論。第二,如果我們不對《紅樓夢》的前八十回和後四十回進行科學的考證以察其真偽,進行具體的比較以辨其優劣,而侈言「要運用馬克思主義觀點從中國小說史上的這場斗爭中分析其有無進步作用」,這豈不是一句空話!難道能把考證真偽、識別優劣的具體工作,同分析這一作品在小說史的尖銳斗爭中有無進步作用這兩者給割裂開來和對立起來嗎?因此,李希凡同志的這一觀點,請恕我冒昧說一句,在客觀上是給《紅樓夢》的後四十回罩上了一件美麗的外衣,它反而給運用馬克思主義觀點去分析高鶚續書的工作製造了一重障礙。
上海文藝出版社一九七八年十月出版的《文藝論叢》第五輯中刊登了胡文彬同志題為《論<紅樓夢>後四十回的政治傾向》的一篇大作。他認為:「由程偉元、高鶚兩次整理印行的一百廿回本《紅樓夢》的後四十回,在幾十種《紅樓夢》續書中是以最隱蔽、最陰險的手段篡改曹雪芹原著思想主題的。」「從根本上說來,續書的主導的政治傾向,是完全修正了原著的主題思想」,續作者「實際上是站在封建地主階級立場上,為維護和鞏固封建統治的利益服務的」。我基本上同意這個看法。但要補充一句,高鶚續書的手段之所以「最隱蔽、最陰險」,正在於它貌似忠實於曹雪芹前八十回原作,並在某些故事情節的結局方面是按照曹雪芹在前八十回中所暗示的內容似是而非地續寫了下來的;可是實際上續作者卻在販賣著與曹雪芹所反映的思想內容截然不同甚至全然相反的貨色,以達到其抽梁換柱之目的,使讀者入其彀中而不察。因此,我也同意胡文彬同志在那篇大作的結尾處所說,我們所以要重新評價《紅樓夢》的後四十回,「正是要從中總結出反動階級利用古典小說進行反革命活動(筆者按:後五字似乎改用李希凡同志所說的「尖銳的斗爭」更確切些)的規律和教訓」。也只有這樣,才能發現我國小說史上所存在的尖銳斗爭的復雜性和它的曲折隱蔽的表現形式。
(二)
在《紅樓夢》的前八十回里,作者對封建統治階級的罪惡的無情揭露,對封建禮教的虛偽和反動的嚴正批判,是觸處可見的。封建統治階級為了鞏固其統治地位和加強其統治力量,也同其他階級一樣,必然要抓教育第二代、培養接班人這一重要環節(附帶說一句,賈寶玉的叛逆性格正表現在他不甘心做封建統治階級馴順的接班人)。為了揭露封建教育的腐朽和反動,指出封建統治階級妄圖利用孔孟之道來培養第二代的徹底破產,曹雪芹曾用了不多的筆墨鉤勒出一個封建家塾的罪惡場景,這就是《紅樓夢》的第九回。在這個家塾中,從人與人的關繫到每個人的言行舉止,幾乎全是丑惡淫穢、不堪入目的。讀者通過這樣入木三分的描寫,自不難悟出,在封建社會,兒童所受的啟蒙教育並不是什麼聖經賢傳上的大道理,而是這種腐爛透頂、令人作嘔的赤裸裸的黃色垃圾。那麼,由這種家塾培養出來的子弟會成為什麼樣的人,也就不言而喻了。試想,一個人在讀書時,如果他不是薛蟠、賈瑞,就可能是金榮或賈薔,再不然就是什麼香憐、玉愛之輩。那麼到他學成之後,通過科舉的途徑爬上上層統治階級社會,自然就會成為賈雨村一流人物。然則封建教育和孔孟之道的破產已達到何種程度,不是已經一清二楚了么!正是由於作者反對這樣的教育,才塑造出象賈寶玉這樣的叛逆性格來。賈寶玉在「鬧學堂」之後,再也沒有去塾中讀書,這同他的痛恨讀死書、考八股以及反對用儒家禮教的教條來束縛思想這一系列言行原是一脈相承的。這正是曹雪芹本人世界觀中的先進思想和民主因素在作品中的具體反映。
然而,在後四十回開宗明義的第一回書,即第八十一回里,續作者卻寫出了賈寶玉「奉嚴詞兩番入家塾」這樣與前八十回水火不相容的文字情節來!從這以後,賈寶玉不但變成一副討厭的道學相,大講什麼天理人慾,甚而進一步向巧姐灌輸《列女傳》之類的典型封建思想;而且終於走上了考科舉以盡其子職孝道的「正途」。在續作者高鶚的世界觀中,他認為只有追求到功名富貴,「沐皇恩」以「延世澤」,得到「蘭桂齊芳」的收場結果,才是正正經經的人生道路。這不但與曹雪芹的思想相去何啻十萬八千里,而且簡直是對曹雪芹在前八十回中所反映的先進的民主性的思想精華來了一個釜底抽薪的反攻倒算!李希凡同志說高鶚的後四十回,「盡管它也有歪曲前八十回主題和情節的落後面」,僅用「落後面」來批評它,未免有點罰不當罪,近於蜻蜒點水了吧。
(三)
《紅樓夢》的續作者在後四十回里曾對封建國家機器加以美化。我想就一個比較突出的事例來談一談,這就是關於薛蟠打死人命的具體描寫。
薛蟠打死人命在前八十回和後四十回中各有一次。由於曹雪芹和高鶚這兩個作者的世界觀、思想水平截然不同,這兩次打死人命的具體描寫也恰好成為鮮明對照。
薛蟠第一次為了爭買甄士隱的女兒英蓮(庚辰本作英菊,亦即後文的香菱)而打死了馮淵,見於《紅樓夢》第四回。這一回在近年來《紅樓夢》的研究領域中是十分著名的:護官符的出現,賈史王薛四大家族的提出,賈雨村的徇私枉法以及具體包庇兇手薛蟠的事實,都是這回書的中心情節。通過曹雪芹的這些描述,讀者可以深切著明地體會到:當時的封建官僚機構已經腐敗不堪,統治階級所制定的一套所謂「王法」已成一紙空文,封建國家機器實際已經癱瘓失靈,就連馮淵這樣屬於剝削階級的人物在遇到比他更有錢有勢的豪門貴族時也不能保全性命。夫馮淵之流尚且如此,那些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的市井小民和被剝削、被壓迫的勞動者,包括本身被騙來賣去的孤弱幼女英蓮,其身家性命之朝不保夕就當然不在話下了。曹雪芹對於殺人的真凶薛蟠還特意作了如下的摹繪:
薛蟠見英蓮生得不俗,立意買他,又遇馮家來奪人,因恃強喝令手下豪奴,將馮淵打死。……他便帶了母妹,競自起身長行去了。人命官司一事,他竟視為兒戲,自為花上幾個臭錢,沒有不了的。……
在曹雪芹的筆下,做為殺人兇手的薛蟠,對人命關天的大事,竟連一點精神負擔都沒有,這真是對當時豪門子弟的鑄鼎燃犀之筆。更出色的是作者寫賈雨村在判斷此案時,居然不用等賈薛兩家派人前來托情,便主動地把這樁公案胡塗了結,然後更修書給賈政和王子騰,說「令甥之事已完,不必過慮」雲雲以邀功討好。從而可見當時所謂的朝廷命官,實際都是一群蠅營狗苟之徒。試想,在這群貪官污吏的統治之下,封建統治階級的政權能不搖搖欲墜么!就在這著墨不多的寥寥幾行中,我們正不難體會出曹雪芹在寫作這部不朽名著過程中的苦心孤詣。
薛蟠的另一次命案是在續書作者高鶚筆下發生的,情節本極簡單,卻被續作者有意搞得很復雜。它從第八十五、八十六回敘起,到第九十九、一百回又被提及,直至第一百二十回全書結穴處才算了結。故事原委是:薛蟠在酒店飲酒,對當槽兒的伙計張三不滿,竟用酒杯把張三頭部打破,張三因傷重身死,於是薛蟠被捉將官里去。始而薛家買通了承審此案的知縣,翻了口供;不想屍親上訴,從縣到府,然後由京營節度使申報到刑部,無論薛家怎樣托情行賄,薛蟠始終未被減刑,以絞監候定罪,等待處決。直到作品結尾,賈寶玉中了舉,皇恩大赦,薛家交了一筆贖金,才救得薛蟠性命。過去有的評論文章認為,這樁命案是高鶚寫得比較成功的一個片段,屬於後四十回中應被肯定的部分。而我則認為這一事件恰好是做為高鶚竭力美化封建國家機器、對封建統治階級大肆吹捧的一個明證。
我以為,高鶚對這件命案的描寫,完全體現出他是站在維護封建統治階級利益的立場,為垂死掙扎的封建政權大唱贊歌,把封建官僚機構看成仍舊足以控制當時社會的有力工具。這恰好是同曹雪芹的前八十回特別是第四回所描寫的內容大唱反調。試看,薛蟠在犯罪之初,元春還未病死,賈府也尚未失勢,但他做為一個殺人兇手,已受到封建王法的制裁。後來薛家之所以敗訴,固然由於受到賈家勢敗的影響,但續作者所強調的卻是當時從上到下的封建司法機構執法的嚴明和權力的鞏固,既能懲辦枉法的貪官,又能秉公斷獄,給殺人兇手以公正的懲處。直到做為封建統治階級的叛臣逆子賈寶玉也俯首就範,中了舉人,然後最高統治者——皇帝才龍顏大悅,感到對賈家這樣的豪門世族,在已經用「大棒」痛加懲治之餘,也不妨重新給一點「胡羅卜」做為甜頭加以收買,於是薛蟠的一條性命才得從寬發落,絕處逢生。而薛蟠被釋放後,立即發誓賭咒,表示痛改前非。這樣的描述正好說明:在續作者的心目中,皇帝是掌握生殺大權的,他完全能夠控制整個封建官僚機構,即使象賈、薛這樣的豪門世族,最後還是要仰最高統治者的鼻息的。這不正是為了表明封建國家機器並未失靈,封建統治階級的當權派依然能夠令行禁止,封建政權仍舊牢牢在握么?這哪裡有一點點王綱解紐、大勢已去、封建地主階級即將土崩瓦解的末世跡象呢?
(四)
我還認為,不僅《紅樓夢》後四十回的續作者的反動世界觀以及在這種反動世界觀指導下寫出的一些荒謬反動的思想內容應該受到批判,就是對於續作者的藝術構思和後四十回的藝術性,也應該提出批評。這里只想說一點,即續作者對賈寶玉這一正面人物形象是極盡歪曲糟蹋之能事的。
曹雪芹在前八十回中,鮮明生動地塑造了一個有血有肉的賈寶玉形象,並把這一具有叛逆性格的典型人物置之於封建末世的縮影——賈府這樣一個瀕於衰亡崩潰的世族豪門的典型環境之中。在前八十回的幾件重大事件里,如元春歸省、賈政笞兒、抄檢大觀園以及晴雯之死等,都貫穿著賈寶玉這個主人公的言行舉止和思想活動。這就是說,通過賈寶玉對這些事件的感受、態度和愛憎傾向,也反映出作者對當時社會的各種矛盾的感受、態度和愛憎傾向。因此,我們可以設想,如果曹雪芹本人從第八十一回往後續寫,隨著全書故事情節的向縱深發展,隨著各種矛盾的愈益激化而顯得復雜尖銳,在作者筆下的賈寶玉這個典型形象必然愈來愈鮮明,他的性格特徵也必然愈來愈突出。當然,作者在著筆刻畫這一典型人物時也必然愈寫愈難,愈寫愈需要嚴格掌握分寸。現在,曹雪芹的原稿只寫到第八十回,續作者既要把這部書繼續寫完,他首先碰到的必然是如何進一步深入地塑造賈寶玉這個典型形象的問題,以及考慮如何把這個主人公與書中必然發生的幾個重大事件有機地聯系起來。這是續作者必須經受的一個重大考驗。可以肯定地說,無論是天資和學力,無論是生活經歷和人生理想,續作者高鶚都不可能同曹雪芹相提並論。也就是說,高鶚根本無法履著曹雪芹的足跡繼續走完這條創作的道路。然而高鶚既想續寫全書,他就無法迴避這個首當其沖的矛盾。於是在後四十回中,我們乃發現續作者高鶚異想天開,自做聰明地(實際上是弄巧成拙地)編造了一個情節(就連這個情節也是從前八十回生吞活剝搬過來的),即賈寶玉無緣無故地失掉了他的命根子通靈寶玉。這樣一來,高鶚對賈寶玉就完全「主動」了,他要寶玉干什麼,寶玉就干什麼,一切隨續作者任意擺布,完全可以不管賈寶玉在前八十回中逐步發展起來的性格特徵和鮮明表露出來的愛憎傾向。他要寶玉糊塗,寶玉就呆若木雞,如痴如醉;他要寶玉明白,寶玉就如夢方醒,過上幾天正常人的生活。請看,寶玉在自己愛情婚姻問題這一重大事件上,竟可以象木偶一樣,一切聽人支配;賈母之喪,續作者竟連一句單獨描寫寶玉的話都沒有;賈府被朝廷抄家,被「強盜」搶劫,這樣大禍臨頭的關鍵時刻,寶玉居然游離於七情六慾之外,宛如秦人視越人之肥瘠,絲毫無關痛癢。這樣拙劣的藝術手法,既不配稱為現實主義,更談不上什麼浪漫主義,不但無法與前八十回相比,甚至連被曹雪芹所譏彈的一般無聊的才子佳人小說的水平也不如。林語堂在他的《平心論高鶚》一文中,竟認為續書的作者在後四十回中所描寫的人物性格「不但與前八十回連貫,天衣無縫,並且能在性格上作出出人意表的發揮和深入」。這真是不顧事實了!只要我們翻讀一下後四十回原書,就會感到林語堂這樣為高鶚續書唱贊歌,顯然是別有用心的。然而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這種心勞日拙的奇談怪論亦可以休矣夫!
(五)
也許有人認為,高鶚的續書能使曹雪芹的未完成的傑作成為有頭有尾的完整故事,畢竟滿足了讀者的需要;何況續作者在處理寶、黛、釵三人的愛情婚姻關系基本上是悲劇結局,總算還符合前八十回的作者所規定的情節。這不正是高鶚的功勞么!在我看來,如果我們果真從這方面來評價後四十回,那麼這所謂的「功」恰好是續作者所犯下的無可開脫的「罪」。因為後四十回把《紅樓夢》這一全面反映封建末世必然崩潰滅亡的不朽文學名著的偉大意義給歪曲和縮小了,使它僅僅成為一本宣揚「一以情死,一以情悟」(林語堂語,見《平心論高鶚》)的愛情小說。應該承認,二百年來,把《紅樓夢》只看成一部專寫男女愛情的故事是大有人在的,而這種看法顯然是由後四十回的影響所造成的。為了使曹雪芹的這部不朽名著能夠得到真正崇高的評價,對後四十回進行嚴肅認真和實事求是的清算是完全必要的。
附記
一九七四年春天,我曾寫了一篇上萬字的關於《紅樓夢》後四十回的評價問題的論文。由於所持的論點同當時「權威」的意見沒有對上口徑,而我又不願修改自己的文章以順應當時的潮流,這篇文章便於寫成之日被擱置起來。久而久之,竟被我弄丟了。如果再想另起爐灶,重新搜集材料加以寫定,對高鶚續書作出全面評價,則時間精力都不允許;因此現在只能就記憶所及,把那篇論文中的幾個略有新意的論點撮要成篇,寫成這篇短文,即使讀者以為有些偏激過火,也在所不計了。
② 周汝昌研究紅樓夢的成就是哪些
他是繼胡適等諸先生之後,新中國研究《紅樓夢》的第一人,是我國著名考據派紅學大師,古典詩詞研究家。他也是中國大觀園文化協會顧問,中國曹雪芹學會榮譽會長、《紅樓夢學刊》編委。
《紅樓夢新證》是周汝昌的第一部學術著作、也是代表作。這部著作是紅學研究歷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是近代紅學研究的奠基之作。
紅學專著有:《紅樓夢新證》《曹雪芹》《恭王府考》《獻芹集》《石頭記鑒真》 《紅樓夢與中華文化》《紅樓夢的歷程》《恭王府與紅樓夢》《曹雪芹新傳》《紅樓藝術》《紅樓夢的真故事》《紅樓真本》《周汝昌紅學精品集》《風流文采第一人》《紅樓奪目紅》《紅樓十二層》《獻芹集:紅樓夢賞析叢話》《紅樓柳影》《紅樓小講》《紅樓別樣紅》《紅樓夢與中華文化》《誰知脂硯是湘雲》《亦真亦幻夢紅樓》《蘭亭秋夜錄》《詩詞賞會二集》
③ 紅樓夢 研究
紅學主要流派
研究《紅樓夢》的學問——紅學,至少在乾隆18年(1753年)就開始了。紅學家們以五四運動為界線,將紅學分為新紅學和舊紅學。
舊紅學主要派別
評點派:
中國文學史的評點派起源於明代中葉。金聖嘆批《水滸傳》、毛宗批《三國演義》、張竹坡批《西遊記》等,後來竟成了一個固定格式,卷首有批序、題詞、讀法等,每回有回前回後批的眉批、夾批、批註等。
脂硯齋是最早學金聖嘆而對《石頭記》(《紅樓夢》)加以評點的評論家,他寫下大量評點式評語,因而使《石頭記》獲得《脂硯齋重評石頭記》這一專有名稱。脂硯齋的批語隨《紅樓夢》抄本的正文保留下來。
索隱派:
索隱派又稱政治索隱派。所謂索隱即透過字面探索作者隱匿在書中的真人真事。索隱派在乾嘉時期經學考據風的影響下,形成一種學派。索隱派的主要手段是大作繁瑣的考證,從小說的情節和人物中考索出「所隱之事,所隱之人」。
索隱派的開山鼻祖當推周春(1729-1815)。周春認為《紅樓夢》為「敘金陵張候家事也」,這種觀點對後世影響不大。索隱派對後世影響較大的觀點有「明珠家事說」(也稱納蘭性德家事說),「清世祖與董鄂妃故事說」(亦稱福臨與小宛情事說),「排滿說」等。
題詠派:
題詠派著眼於書中人物之悲歡離合,從而寄其羨慕或感概之情。題詠派的詩詞、賦、贊,有的抒發「榮華易逝人生如夢」的人生觀,滲透著佛家的「色空」觀念和「夢幻」思想;有的抓住書中「風月繁華」和「愛情故事」大肆渲染所謂「繁華」之景和「香艷」之情,吐露出一種仰慕、一種思緒。
王國維:
舊紅學家中,有一位既不是評點派,也不是索隱派、題詠派,而是自成一派的,他就是王國維。王國維是最早從哲學與美學的觀點來批評《紅樓夢》之藝術價值的紅學家。王國維首先建立了以哲學和美學雙重理論基礎的文學批評體系,其次他提出辯妄求真的考證精神,使紅學的研究能脫離舊紅學的猜謎式的附會。
新紅學主要派別及思潮
考證派:
新紅學的主要人物是胡適。他在1921年寫了一篇《紅樓夢考證》;次年,又寫了《跋<紅樓夢考證>》。這兩篇文章,可以看做是考證派紅學的開山之作。胡適的『考證』給《紅樓夢》研究開辟了新天地。胡適徹底抨擊了以蔡元培為代表的索隱派紅學。
他在第一篇文章中說:「我覺得我們做《紅樓夢》的考證,只能在這兩個問題上著手。」所謂需要做考證的「兩個問題」,指的是作者和版本,這就是胡適為《紅樓夢》考證界定的對象和范圍。
三、四十年代:
上世紀30年代,紅學漸漸跳出了胡適的「考證」、「著者」、「本子」之類的小圈子,不少研究者另闢蹊徑,提出一系列新的課題:對《紅樓夢》時代背景、主題思想、藝術特點、人物形象加以探討。40年代,研究的重心轉移到人物形象、心理狀態分析之上。40年代末,周汝昌的《紅樓夢新證》,是「一部對於《紅樓夢》和它的作者曹雪芹的材料考證書」,在「紅學史上是第一次,也是第一次對脂批給予重視」。
「批紅運動」 :
1954年開展了對俞平伯的《紅樓夢研究》的批判,隨即展開了對胡適派主觀唯心主義學術思想和文藝思想的批判。在這場批判運動中,新老紅學的諸多觀點都受到了批判。1953年至1963年間,有人認為這一時期是用馬列主義研究《紅樓夢》的時期,主要標志是舉辦了「曹雪芹逝世兩百周年紀念展覽會」。
紅學現狀:
1976年以後,紅學研究的內容愈來愈廣泛,分工愈來愈細,人們對紅學的概念亦進行了重新認識。周汝昌提出「現學」「脂學」「版本學」和「探佚學」是紅學中「四大支柱」。多數紅學家主張將紅學分為「曹學(外學)」和「紅學(內學)」。「曹學」研究曹雪芹的家世、傳記、文物等;「紅學」研究《紅樓夢》的版本、思想內容、人物創造、藝術成就、成書過程等。
······································
說行天下:小說網站上千個,總有一個適合您。 說行天下
④ 紅樓夢研究性課題報告怎麼寫
《紅樓夢》以賈,史,王,薛四大家族為背景,以圍繞事關賈府家事利益的賈寶玉人生道路而展開的一場封建道路與叛逆者之間的激烈斗爭為情節主線,以賈寶玉和林黛玉這對叛逆者的悲劇為主要內容,通過對以賈府為代表的封建家族沒落過程的生動描述,而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會種種黑暗和腐朽,進一步指出了封建社會已經到了"運終權盡"的末世,並走向覆滅的歷史趨勢. 《紅樓夢》以上層貴族社會為中心圖畫,極其真實地,生動地描寫了十八世紀上半葉中國末期封建社會的全部生活.全書規模宏偉,結構嚴謹,人物生動,語言優美,此外還有一些明顯的藝術特點,值得後人品味,鑒賞. 作者充分運用了我國書法,繪畫,詩詞,歌賦,音樂等各類文學藝術的一切優秀傳統手法,展示了一部社會人生悲劇.如賈寶玉,林黛玉共讀西廂,黛玉葬花,寶釵撲蝶,晴雯補裘,寶琴立雪,黛玉焚稿等等,還表現在人物塑造上,如林黛玉飄然的身影,詩化的眉眼,智慧的神情,深意的微笑,動人的低泣,脫俗的情趣,瀟灑的文采……這一切,都是作者憑借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厚藝術素養培育出來的,從而使她在十二釵的群芳中始終盪漾著充滿詩情畫意的特殊韻味,飄散著東方文化的芬芳. 曹雪芹在《紅樓夢》中真實地再現了人物的復雜性,使我們讀來猶如作品中的人物同生活中的人物一樣真實可信,《紅樓夢》中的賈寶玉"說不得賢,說不得愚,說不得善,說不得惡,說不得正大光明,說不得混帳惡賴,說不得聰明才俊,說不得庸俗平凡",令人徒加評論.不僅賈寶玉,林黛玉這對寄託了作者人格美,精神美,理想美的主人公是如此,甚至連王熙鳳這樣惡名昭著的人物,也沒有將她寫得"全是壞",而是在"可惡"之中交織著某些"可愛",從而表現出種種矛盾復雜的實際情形,形成性格"迷人的真實". 作者善於通過那些看來十分平凡的,日常生活的藝術描寫,揭示出它所蘊藏的不尋常的審美意義,甚至連一些不成文的,史無記載的社會習慣和細節,在紅樓夢里都有具體生動的描繪.
《紅樓夢》在思想內容和藝術技巧方面的卓越成就,不僅在國內成為"中國小說文學難以征服的頂峰".而且在國際上也受到許多國家學者的重視和研究,有法國評論家稱贊說:"曹雪芹具有普魯斯特敏銳的目光,托爾斯泰的同情心,繆塞的才智和幽默,有巴爾扎克的洞察和再現整個社會的自上而下各階層的能力.」
⑤ 《紅樓夢》是我國何時的作品,作者是誰,其成就是什麼
現在在最大眾化的觀點:紅樓夢作者是清朝時期的曹雪芹.曹雪芹(1715?~1763?),清代小說家,《紅樓夢》的作者。字夢阮,號雪芹,又號芹圃、芹溪。祖籍遼陽。祖先原為漢人,後入旗籍,為正白旗。清朝建立後,曹家成為管理宮廷雜務的「內務府」成員。曹振彥因建立軍功,官至兩浙都轉運鹽使司鹽法道。從曹振彥之子曹璽(即雪芹曾祖父)開始,曹家三代四人相繼擔任江寧織造60多年。康熙南巡六次,有四次住在曹氏任職期間的織造府內。曹璽之妻孫氏做過康熙的保姆。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做過康熙的伴讀。曹家與皇帝有著一種特殊的關系,屬於最高統治層中的成員。
曹寅有很好的文學修養,是有名的藏書家和刻書家,工詩詞,又兼作戲曲。曹雪芹出生在南京,少年時代過了一段富貴榮華的生活。雍正五年(1727),大約由於統治階級內部斗爭的牽連,曹雪芹之父曹以「行為不端」、「騷擾驛站」和「虧空」等罪名,被人參奏,革職抄家。次年曹家從南京遷回北京。大約在乾隆元年(1736),曹家家道稍有復甦,但不久便徹底敗落。晚年流落到北京西郊,生活十分窮困,靠朋友接濟和賣畫維持生計。他性格豪放,喜歡飲酒,多才多藝,工詩善畫。「詩筆有奇氣」,詩風接近唐代詩人李賀。他有氣骨,孤傲不屈,嫉惡如仇。在窮困艱難的環境里,他「披閱十載,增刪五次」,堅持寫作長篇小說《紅樓夢》。死後遺留下《紅樓夢》前80回的稿子(生前已傳抄行世),80回以後也可能有部分殘稿,但佚失不傳。今傳後40回,一般認為是高鶚所續。
但嚴格意義上來說.此書作者並非他一人.一下內容引用至網路:揭開紅樓夢作者和成書年代之謎 馬興華 摘要 本文根據《紅樓夢》原著發現了《紅樓夢》作者的姓名,並得出成書的准確年代。《紅樓夢》的作者有朱雲陽(朱由析)、石溪、石濤三人,他們都是明的遺民,具有道士和僧人的身份,其中朱雲陽是道學大師,石溪和石濤都是著名畫家。《紅樓夢》成書的准確年代是1692年。本文的結果對於《紅樓夢》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導言 《紅樓夢》前八十回的作者和成書年代一直是紅學界十分關心的問題。在學術界關於《紅樓夢》作者的爭論由來已久,劉夢溪先生在《紅樓夢與百年中國》中對《紅樓夢》作者之爭有過詳細的、客觀的評論: 「《紅樓夢》前八十回的作者是曹雪芹,自胡適1921年發表《紅樓夢考證》以來,《紅樓夢》研究者絕大多數對這一結論都是肯定的,所以考證派紅學才有可能發展為曹學。只有一些索隱派學者懷抱異見,認為曹雪芹最多不過是一個增刪改定者,他之前當另有一位具有遺民思想的人是原作者。台灣的潘重規先生以及《紅樓夢原理》的作者杜世傑,即持此說;但由於立論孤弱,加之反對者甚眾,沒有集中展開討論。1979年,戴不凡的《揭開紅樓夢作者之謎》的系列論文發表之後,如顆顆巨石投入『紅湖』,在紅學界引起強烈反響,一場大規模的關於曹雪芹的著作權的論爭由此拉開戰幕。 戴不凡的文章刊載於《北方論叢》1979年第一期,長四萬余字,主要論點是,曹雪芹不是《紅樓夢》的『一手創纂』或『創始意義』的作者,他是在『石兄』的《風月寶鑒》舊稿的基礎上,巧手新裁,改作成書的。總之,曹雪芹只是小說的『改作者』。」 由於戴不凡先生拿不出「石兄」的有力證據來,反對他的觀點的文章很多。「盡管如此,戴不凡的關於曹雪芹的著作權的一組文章,在學術上卻不能說無足輕重,恰恰相反,他提出了許多考證派紅學考而未決、證而不清的問題,進一步說明《紅樓夢》的成書過程仍是一個未解之謎。他的猜想很可能是有道理的,只嫌證據不足。對於紅學來說,這已經足以引起人們的興趣。」 近年來關於紅樓夢作者和成書年代仍然是一個討論的話題。土默熱先生從清代的避諱制度對《紅樓夢》進行了分析,得到成書年代在康熙朝的觀點。 本文根據的資料是人人都可以得到的《紅樓夢》原著,書中的文字是作者親自寫進去的,是最可相信的資料。三、從詩謎中找出兩位畫家 在第五十回中李紈有一條謎語: 「水向石邊流出冷。謎底:山濤。」 這個謎語稱為山濤謎語。仔細想想,謎底是有問題的。「濤」是指大的波浪,水從石邊流出,在低速時可形成邊界層,在高速下可形成湍流,但怎麼也不會形成大的波浪。顯然這是一首藏字詩謎,作者為了把「濤」字寫在謎底里,不得已而為之。我們先確定「濤」字,然後在謎面中找到「石」字,得到一個人名:石濤。石濤 (1641~約1718)的名字在畫壇如雷貫耳,他與石溪並稱「二石」。 山濤謎語中的「濤」字使用得不恰當,以余之拙見,擬將「濤」字換成「溪」字較好。當看到該謎語後邊出現了「溪壑分離」以後,使我恍然大悟。這個「溪」字正是作者的苦心安排,目的是提醒讀者。在「薛小妹懷古詩十首」中就有作者用後面的文字提醒讀者的例子。 現在我們可以把山濤詩謎改寫成: 「水向石邊流出冷。謎底:山溪。」 從謎面和謎底中又找出一個人來:石溪(1612~1692)。他俗姓劉,恰與謎面中的「流」同音,是清初四大僧之一,在畫壇上赫赫有名。其實,從「水向石邊流出冷」的謎面,可直接得到石溪。 我們找出的這兩個人名對不對呢?作者在山濤謎語後面又給了我們提示: 李紈又道:「綺兒是個『螢』字,打一個字。」眾人猜了半日,寶琴道:「這個意思卻深,??不知可是花草的『花』字?」李綺笑道:「恰是了。」眾人道:「螢與花何干?」黛玉笑道:「妙得很!螢可不是草化的!」眾人會意,都笑了,說:「好。」 顯然此處的謎底「花」是提醒「畫」字。黛玉乾脆將「畫」的同音字通過「草化的」「化」直接點出,「眾人會意」,不知讀者是否會意?我們找出的兩人都是畫家,這里作者通過「花」和「化」進行提示,說明我們猜對了。四、從猴子詩謎中找出了署名 接下去是是一首「點絳唇」詩謎: 「溪壑分離,紅塵游戲,真何趣?名利猶虛,後事終難繼。」 這首詩我們稱為猴子詩謎,謎底是猴子。「溪壑分離」在邏輯上是不合理的,也與謎底沒有任何關系。「溪」是山澗的小水流,「壑」是山溝或大水坑,「溪」只能在山溝里流,或流入大水坑,溪壑怎麼能分離呢?「枝葉分離」、「沙石分離」、「米糠分離」都合理,為什麼一定要用「溪壑分離」呢?顯然這里的「溪」字是作者特別需要指出的字,指的是石溪,說明我們找對了,作者並沒有單獨為石溪出詩謎。 我們把「紅塵游戲」先放一放,假定是一個人名,暫時用xxx代替。下面兩句是藏頭詩,需要細心才能看出。我們從「真何趣?名利猶虛」兩句中提取每一句的第一個字,得「真名」。然後從最後一句「後事終難繼」中提取最後一個字:「繼」,再用同音字「記」代替「繼」,得到「真名記」三字,將此三字與前邊得到的石濤和石溪合在一起,得 石濤、石溪、xxx真名記。 這明顯是作者為作品署名,而且用的是真名。用同音字「記」代替「繼」,符合同音字的使用原則。作者如果在藏字詩中直接使用「記」字,過於暴露,所以使用同音字「繼」代替。「真名記」的含義就是用真名登記的意思。六、解讀「紅塵游戲」 最後攻克「紅塵游戲」這個堡壘。從上下文來看,「紅塵游戲」應當隱含一個人的姓名。在《紅樓夢》中當「紅」字有姓氏的含義時,這個姓就是「朱」姓。關於此問題我們另有詳細的證明。我們對「游戲」中的「游」字的讀音並不生疏,崇幀皇帝的名字叫朱由檢,他的哥哥明熹宗天啟皇帝叫朱由校,他們都屬於「由」字輩的人。所以「游戲」中的「游」 字可確定為「由」字。朱由檢和朱由校的姓名中的第三個字都帶有木字旁,所以此人姓名中的第三個字也應帶有木字旁。「戲」字是個同音字,我們打開「現代漢語辭典」按拼音找到「xi」部,然後查找帶有木字旁的字,很容易查到「析」字。「析」字的含義就是分開、分離的意思。這時我們看到該詩中的「溪壑分離」,原來「分離」二字正與「析」字的詞義相符,說明我們找到的「析」字是正確的。最後,我們得到第三位作者的姓名:朱由析。 明後期宗室日益繁盛,據說崇禎時有十幾萬之眾。由於人多,又限制第三字為五行偏旁,字不夠用,乃創造些怪字, 許多疏遠宗室甚至輪不上列名。由於戰亂,明朝玉牒保存至今的很少,要想查出朱由析的名字,尚需時日。盡管如此,我們相信有一個名為朱由析的人確實存在過,因為「析」字是常見字,不是新造出來的字,只有已有的字用完了,才會造出一批帶有木字旁的怪字。從「析」字是常見字我們推測,朱由析與崇幀皇帝朱由檢的血緣關系不會太遠。 從作者給出的提示「也有猜是和尚的,也有猜道士的」,我們判斷朱由析的身份應當是道士。雖然目前我們沒有關於朱由析的詳細材料,但聯想到了書中出現的另一位道士:朱雲陽。 在第四十回第39段中「一輪紅日出雲宵」隱含了朱雲陽的名字,在第41段中「日邊紅杏倚雲栽」也暗含了朱雲陽三字。在該回中還有一首關於他的藏字詩:「御園卻被鳥銜出」,「御」與「育」同音,「園」字中的元被鳥銜出,得「元」字,元育恰好是朱雲陽的字。應當注意,「御園」兩字能隨便使用的嗎?育的同音字很多,叫「裕園」、「毓園」、「豫園」都可,為什麼一定要叫「御園」呢?他的字「元育」可讀作「源御」,實際上這是向我們暗示他的皇族身份。像「御園卻被鳥銜出」這樣的詩謎,只有了解朱雲陽身世的人才能寫得出。在清初許多皇族成員遭到殺害,朱雲陽對於自己的皇族身份肯定十分保密,除了朱雲陽本人外,別人不可能寫出這樣的詩謎。從「御園卻被鳥銜出」的寫作特點看,朱雲陽又是一位善於使用諧音字的人。在第六十三回中又重復了「日邊紅杏倚雲栽」一次。總之,朱雲陽的姓名以藏字詩的形式在書中出現了三次,他的字出現了一次,姓名和字算在一起,一共出現了四次。 在書中朱雲陽的姓名和字一共出現了有四次,其原因就是朱雲陽想在書中留下自己的印記。朱雲陽有能力做到這一點,說明他就是作者。朱雲陽不僅是「御園卻被鳥銜出」等詩謎的作者,他也是《紅樓夢》的作者之一,他又是道士,符合「也有猜道士的」的提示。 在書中不可能同時出現兩個都姓朱、都具有道士身份的作者。朱由析和朱雲陽其實是同一個人,朱由析是真名,朱雲陽是後來起的化名。關於朱由析和朱雲陽是同一個人的問題,我們將在另文中詳細討論,並提出新的證據。 朱雲陽在道教界非常著名,稱他「會心別出直徹真源」,有《參同契闡幽》(1669年)與《悟真篇闡幽》兩著存世。他是明末清初的人,其生平道教界尚無定論, 由於受到字數的限制,若把三個人的姓名同時寫在一首藏字詩里是不可能的。作者採用兩首藏字詩進行組合的方法是合理的。最後我們得到的署名和年代為 石濤、石溪、朱由析真名記。 癸申 這是一個完整的署名,有姓名,有年代。七、結果討論和結論 (1)應當指出,在討論上述署名問題時作者並沒有讓我們猜任何一首詩謎,主要是從藏字詩中把藏字找出來。如山濤詩謎,首先要能夠看出這是一首藏字詩,還要對繪畫歷史有一點了解,知道有一位畫家叫石濤,很快就能找到石濤二字。作者通過「花」和「化」的諧音提示「畫」字,我們的到的人名正是畫家。作者又用「有猜和尚的」提示他的身份,這些都說明我們在這首藏字詩里提取「石濤」二字是正確的。 「真名記」三字是本文的關鍵。「真名」二字從藏頭詩中提取,不難找到。「繼」字位於詩的末尾,不難發現,然後使用同音字「記」代替之。如果有人堅持認為這個「繼」字不能用「記」字代替,我們可以遷就他一次,把上面得到的署名寫成: 石濤、石溪、朱由析真名繼。 癸申 顯然這是一句病句。若小學生把這樣的文字交給語文老師,老師肯會將這里的「繼」字改成「記」,因為「繼」字明顯的是一個別字,「記」字才符合其所處的語言環境。 署名的年代,一明一暗,從「猴」字找到「申」字不難。由於有猜薛小妹懷古詩的基礎,從「偶戲人」想到「傀儡」不難,由「傀」想到「癸」字則需要熟悉諧音字的使用。 在本文中我們一共找到三位作者,其中只要找到一位,並且找到「真名記」三個字和署名年代,本文就成立。在書中只有半頁紙的空間里,集中了三位作者的姓名、「真名記」以及署名年代等大量信息,這絕對不是巧合,而是作者的巧妙安排。 作者的署名沒有採用猜謎的方式,而採用藏字詩的方式是很有道理的。猜謎表達的信息有時不夠准確,比如在「薛小妹懷古詩十首」中有一首「鍾山懷古」的謎底是傀儡,又稱木偶,兩個答案都正確,但在文字上是不一樣的。藏字則不同,作者要表達的字藏在藏字詩中,只需讀者將其提取出來,雖然有時使用了諧音字,但表達的信息是准確的。 (2)《紅樓夢》書中一開始就對成書過程作了交待:由空空道人從石頭上將《石頭記》「從頭至尾抄寫回來,聞世傳奇。」他又改名「情僧」。最後由曹雪芹完成此書。作者提到孔梅溪題寫書名,並沒有說他也參加了寫作。空空道人把《石頭記》帶到人間,他應當是《石頭記》的主要作者。我們不必拘泥於空空道人從石頭上抄下的敘述,只要承認《石頭記》作者的身份應該是道士和僧人就可以了。 現在我們找到兩位「石兄」:石濤和石溪,令人感興趣的是「石頭」是「石濤」諧音,《石頭記》也可以讀成「石濤記」。石濤不僅畫畫得好,還擅長壘石頭。石溪長期生活在南京,石濤曾在北京生活過四年,晚年在揚州定居。周汝昌先生寫過一本《石濤與曹?》,說明石濤與曹家有交往。有可能《石頭記》通過石濤交給曹家,得以流傳。 空空道人顯然是指朱雲陽(朱由析)。他在書中留下了四次印記,在署名中又使用真名,本文初步推測他應當是主要作者,這個問題還可以進一步討論。他的最後一個署名出現在第六十三回,應當引起我們的注意。 本文找到的三位作者都是才智超群的人物,組成了陣容強大的寫作小組,他們除了在各自的領域里有很高的成就以外,都寫下了專著或詩集。朱雲陽有《參同契闡幽》(1669年)與《悟真篇闡幽》,石濤有《苦瓜和尚畫語錄》及後人所輯《大滌子題畫詩跋》等,石溪有《禪偈》一卷、《大歇堂集》六卷和詩文《浮槎集》等。石溪在政治上不與清統治者合作,他在明末遺民中享有很高的聲望,懷念故國,有深厚的民族感情。石溪一生到南京拜謁明孝陵七次,到北京拜謁明陵六次。 (3)署名年代與作者的生平相符。石濤(1641~約1718)和石溪(1612~1692),他們的生平與署名年代1692年相符。石濤在三位作者中年齡最小,他活到大約1718年。退一步說,既使本文沒有找到署名的年代癸申年,《紅樓夢》的成書年代也不會晚於1718年,這年曹雪芹才三歲。 (4)本文根據的是《紅樓夢》原著,這是最可靠、最權威的資料。本文使用的一些方法,如同音字法等也是書中大量使用的方法,得到的結果是可靠的。 《紅樓夢》作者問題已經爭論多年了,若想改變一些人固有的觀念決非易事。本文發表後,肯定會受到堅持曹雪芹是原作者的學者們的反對,這是不奇怪的。希望他們也能用本文的方法從原著中找出有關曹雪芹留下的任何「印記」(除第一回以外),否則是不會令人信服的。 本文使用的方法,既不屬於考證派,也不屬於索隱派,而是有點像采礦,用正確的方法將作者埋在書中的「金子」挖出來。至於挖到的是金子還是石頭,挖的方法是否正確,都能夠進行檢驗。 在數學上對未知數x有一個域值的限制,在給的域值范圍內,x才有確定的解。如果在另外一個域值范圍內,x的解是不同的。在《紅樓夢》的研究中道理也是一樣的,如果掌握的資料不全面,盡管研究方法很科學,也會得出錯誤的結論,而且還會為錯誤的結論披上「科學」的外衣。 參考文獻 〔1〕劉夢溪,紅樓夢與百年中國,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 〔2〕土默熱,從清代的避諱制度看《紅樓夢》的成書年代, 2003-10-14 發表在 學術研究。 2005年6月20日於北京
參考資料:劉夢溪,紅樓夢與百年中國,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
⑥ 紅樓夢研究報告
關於紅樓夢的研究學習報告
2009年01月17日 星期日
一、研究目的:
1、《紅樓夢》對人物的刻畫可謂是個性鮮明,個個不一,以及每個人物的相貌,都像是用照相機照下的。如形容林黛玉「兩彎似蹙非蹙籠煙眉,一雙似泣非泣含露目。態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淚光點點,嬌喘微微。嫻靜時如嬌花照水,行動處似弱柳扶風。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所以,第一個研究目的就是為了了解《紅樓夢》中主要人物的面貌、品行和性格,以及曹雪芹如此寫的用意。
2、《紅樓夢》是清朝作品,其中免不了有關古詩詞,這些古詩詞,或風流婉轉,或立意新穎,或沉著穩重,或詞藻警人。如《第三十八四林校向魁奪菊花詩 薛蘅蕪諷和螃蟹詠》中,瀟湘妃子作的《問菊》,「欲訊秋情眾莫知,喃喃負手叩東籬。孤標傲世偕誰隱,一樣花開為底遲?圃露庭霜何寂寞,鴻歸蟄病可相思?休言舉世無談者,解語何妨話片時。」其中不僅有些字不認識,而且詩意也不懂,故此目的為了解「紅樓詩詞」,進一步讀懂古代詩詞。
3、《紅樓夢》中主要講述了寶、黛、釵的三角戀關系,此故事發生在賈府、大觀園中,賈府過著奢侈的生活,這一點,從文中吃的、穿的、玩的、用的、戴的,處處都能體現出來,同時也反映了清代貴族家庭的生活,以及興亡衰敗。可以用這兩句形容:金門玉戶神仙府,桂殿蘭宮妃子家。所以這第三個目的是了解賈府生活,從各類活動上品味曹雪芹對封建統治的強烈批判。
4、《紅樓夢》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把女性當人,歌頌女性。因為在此之前的小說把女性不當人,認為女性就是一種交配、生育的工具。男人不把女人放在眼裡,稱之為「賤人」,但《紅樓夢》不僅僅是女性代表,還歌頌了女性,以林、薛二人為例,可以看出《紅樓夢》中的人與人之間,男女之間是平等的,當然,包括主僕之間。那麼這個研究目的就是看清「紅樓思想」,揣摩並學習其中寫作思想。
二、組織過程
1、讀《紅樓夢》,與媽媽共同探討。閑時,會不時的給媽媽講一兩個其中的故事,共同思考其中的人物思想。
2、聽電視上著名紅學研究家周嶺老師的講座——「七品紅樓」,觀看「紅樓夢中人」中選手錶演,以更深刻的了解紅學。
3、上網查詢有關紅樓夢的知識,並創辦「紅樓之家」博客,與網友暢談紅樓。
三、研究成果
1、人物
在《紅樓夢》中,除卻著名的金陵十二釵,其他有名有姓的人物就有400多個,這么多的人物如「過江之鯽」,紛繁多姿,個性鮮明,生氣勃勃,絕無重復,囊括了世間各色人形,即便在同個人的塑造上,也是一人千面,令人叫絕。
林黛玉,林如海與賈母的女兒賈敏之女,從小體弱多病,加上有點兒小心眼,比較多心,所以會「病如西子勝三分」,「嬌襲一身之病」。曹雪芹把她的絕代姿容與西施聯系起來,擁有富有魅力的西施式的清瘦之美。然而,使她更具藝術魅力的,是她豐富且優美的精神世界。她不是一個平凡的女子,她聰明,詩思敏捷,但太過於敏感,也許是她聰慧以及不幸的身世。雖說如此,但黛玉也並非心胸狹窄,耍小性兒的人,她「冰心玉壺」,謙和。她的才學更是不可低估的。她獨特的見解,豐富的想像力,使她在眾多詩會中奪魁。還有一點,她是帶有叛逆的才女,也正是曹雪芹賦予這一形象的原因,是為了批判封建禮教。其實黛玉許多淚,都是為當時黑暗的社會所流的。
賈寶玉,賈母的孫子,賈政與王夫人的二兒子,因長相清秀出世時嘴裡銜著「通靈寶玉」,且又聰慧異常,於是被榮、寧兩府視為掌上明珠,從小受賈母溺愛,淘氣異常,頑劣不堪。其身上有兩個陋習。一是喜好男寵,也就是有同性戀傾向。養男寵是明清社會一些上層士大夫的陋習之一,是一種極其惡劣的變態行為。書中薛蟠、賈珍、北靜王等都有此陋習。賈寶玉的此陋習體現在他與幾個人的關系——蔣玉菡、秦鍾、柳湘蓮。其二是多情,愛吃人家的胭脂。雖說他深愛黛玉,但是他先前與襲人、晴雯、鴛鴦、金釧兒更不用說,以致香菱、平兒,都套近乎。寶玉有陋習,但更重要的是他平等待人,尊重個性,崇尚自由。他不肯談「經濟學問」,他認為這是「混帳話」。還有他性格豐富,多情多思,無事忙所以說他的品行既可笑又可愛又可嘆。
薛寶釵,薛姨媽之女,薛蟠之妹,也是後來賈寶玉的妻子。薛寶釵出身在「書香繼世人家」,是大觀園中受封建禮教殘害最深的女子,與叛逆的黛玉形象形成巨大反差。薛寶釵見多識廣,閱歷豐富,惜春畫大觀園,她主動提出了真知灼見,又是排筆,又是染料,又是選紙,顯示出她多才多藝的另一面。湘雲為辦詩社發愁的時候,她主動幫助湘雲辦酒席,擬詩題,加上她為人憨厚、謙和、大度、寬容,使湘雲常說「這些沒有一個比寶姐姐正好的了!」雖然寶釵品格較好,但從她對金釧之死的冷酷,及聽到兩個丫鬟的私情話,怕她們懷疑自己,往黛玉身上推的小伎倆等,暴露了她本質的一面。
《紅樓夢》中最難辨好壞是非的人物形象就是王熙鳳。王熙鳳,確實是書中最生活化、最生動、最豐滿的一個形象。她古代三從四德的女子。黛玉初進賈府,初識鳳姐,也曾疑惑:「這些人個個斂聲屏氣,恭肅嚴整如此,這來者系誰,這樣放誕無禮?」在讀《紅樓夢》的時候,讀王熙鳳的段落,最好玩,最易懂,如果沒有鳳姐這個形象,《紅樓夢》會大失顏色。人們稱王熙鳳為鳳辣子,她的確辣,管理榮寧兩府,顯然是個「女強人」,還要管著「璉二爺」不能越軌,導致了尤二姐悲慘命運。王熙鳳,在有些時候,真的是「是是非非不好分辨」。
曹雪芹筆下的人物,各有優缺點,更體現了深刻的思想性。
2、再說說「紅樓飲食」。
在紅樓夢中,免不了各種美食,當然,曹雪芹也是對這些飲食下了功夫,寫得讓人彷彿親臨其席。如「賞桂吃螃蟹」那一回,從螃蟹的價格,大小,煮好放在蒸籠里,吃的時候不可多拿,須趁熱吃,體弱的人只能嘗點夾子肉,還得喝小口燒酒,還要倒些姜醋等,無不寫得頭頭是道。再如「劉姥姥進大觀園」那一回,各色點心——螃蟹餡兒的小餃,牡丹花樣的小糕,酥油卷兒,各種糕。還有劉姥姥吃的、用十幾只雞配的「茄子」、鴿子蛋等許多菜餚。還有寫喝茶,光茶名就提過不少,什麼「老君眉」、「六安茶」等。在「櫳翠庵茶品梅花雪」這一回當中,作者把妙玉怎樣沏茶,以及喝茶的感覺,表現得十分精彩動人,同時也反映了中國的茶文化。如用「舊年的雨水」,用「梅花上的雪」來泡茶,口感很好感到舒服無比。總而言之,《紅樓夢》令人耳目一新的把一個封建官僚大家庭的實實在在的生活場景,生動的展現在人們面前了。
3、很有意思的作書風格
《紅樓夢》中寫入了大量的詩、詞、曲、辭賦、歌謠、聯額、燈謎、酒令、諫文------這才是名副其實的「文備眾體」。小說中人物所擬寫的詩詞作品,能詩如其人,一一適合不同人的個性、志趣、修養。如前面提到林黛玉的風流別致,薛寶釵的雍容含蓄,史湘雲的清新灑脫,都具有自己的風范、特點。也可以說,從這些詩詞上也能看出,作者在小說創作上堅持「追蹤躡跡」地忠實模寫生活的美學理想。
《紅樓夢》中,寶玉贈送黛玉兩塊舊帕,黛玉也悟出了他的心,此帕也作為兩人愛情故事的橋梁,但這手帕究竟有何深意,經過探究,可以總結如下:1、手帕在古代應是作為定情之物的;2、舊帕留有寶玉的體溫、溫情、體貼------;3、見此帕如見人------;4、馮夢龍《山歌》「不寫情詞不寫詩,一方素帕寄心知。心知拿了顛倒看,橫也絲來豎也絲(思),這般心事有誰知。」曹雪芹作書可能頗受馮式影響。
四、總結語
《紅樓夢》是中國最具文學成就的古典文學巨著,它是中國古典文學創作的巔峰之作,是全人類的文化瑰寶。《紅樓夢》一書,通過對「賈、史、王、薛」四大家族榮衰的描寫,展示了廣闊的社會生活視野,森羅萬象,囊括了多姿多彩的世俗人情。人稱《紅樓夢》內蘊著一個時代的歷史容量,是封建末世的網路全書。全書的結構,新穎而奇巧,開篇就用了五個回目,以神話故事,「假語村言」掩去內容的實質,將作品置入撲朔迷離的霧色之中,而改借用「真」「假」觀念,託言「夢」「幻」世界,使得整部小說按著這以假寓真的結構鋪陳發展,最後營造出一個「生活世界」。人物描寫更是鬼斧神工。
《紅樓夢》真不愧是一本巨著,一本「網路全書」。讀紅樓,品紅樓,韻味無窮。
⑦ 紅學會,紅樓夢研究所是研究什麼的,研究紅樓夢什麼
就不給你大段大段復制什麼網路的東西了,告訴你紅學會,紅樓夢研究所的起源,成員,機構什麼的恐怕也沒什麼意義,樓主自行搜索便可。
樓主要問這些學者在研究什麼,我只能告訴樓主:紅學。什麼是紅學,自然是以《紅樓夢》為中心的學問。紅學研究包羅萬象,各種均有涉及,發展也是多經演變。這里無法說的詳細,就簡要介紹一下。
紅學分為兩大體系派別,就是人們常說的「舊紅學」和「新紅學」,二者相差頗多,但主要的區別就是舊紅學索隱,新紅學考證。舊紅學以王國維、蔡元培為代表,他們主要認為《紅樓夢》寫的是清宮史或是亂七八糟的家族史(比如有人認為《紅樓夢》寫的是和珅家史或是納蘭性德家史),總想將書中隱藏的家族史宮廷史內容找出來,咬文嚼字,對號入座,現在看來頗有誤入歧途之嫌,稱為「索隱派」。後來人們發現了脂評本紅樓夢(《紅樓夢》流傳早期的手抄本,帶有脂硯齋批語),知道了通行本(程甲本和程乙本,木活字印刷的《紅樓夢》,帶有後四十回)的後四十回並非曹雪芹所著,一般認為是高鶚續寫,就認為《紅樓夢》是一部帶有自傳性質的作品,有曹雪芹本身的經歷在裡面。從此,結合脂硯齋批語研究曹雪芹的個人及家族經歷的考證在胡適、魯迅等人倡導下開始了,紅學研究進入「新紅學」時代,即為「考證派」。新紅學是當今的主流紅學,紅學會,藝術研究院紅樓夢研究所的研究院基本都是考證派別的。新紅學以胡適《紅樓夢考證》始,俞平伯《紅樓夢辨》發展,至周汝昌《紅樓夢新證》而大成。今日各種資料的出現,使得考證成果日益涌現,考證派學者也是層出不窮,像馮其庸、蔡義江、張慶善都是不錯的研究學者。
新紅學作為當今紅學主流,研究方向也是千變萬化,隨著時代的發展,凡是與《紅樓夢》有關的都可以拿來研究。但最主要的還是集中於這四個方面。
一是「曹學」,考證派大頭,就是研究曹雪芹個人及其家族歷史的學問,希望藉此更好的幫助我們理解《紅樓夢》,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是「脂學」,舊紅學少有提及脂硯齋這個人在紅學界十分重要的人。舊紅學使用的是程偉元高鶚出版的通行本《紅樓夢》,刪去全部脂硯齋批語,並續寫了後四十回。而實際的原本《紅樓夢》是帶有脂硯齋批語的紅樓夢。脂硯齋與曹雪芹的關系非比尋常,考證得出或是其長輩甚至就是其父親(爭議太大,這里採用主流觀點)。曹雪芹每寫完一部分書稿,就交給脂硯齋等人謄抄批閱,這才修訂成書。所以完整的《紅樓夢》應包括正文和脂硯齋批語兩部分。當然批書人不只是脂硯齋,包括畸笏叟在內前前後後共有二十餘人,但署名「脂硯齋」或是「脂硯」的最多,就統稱脂硯齋批語了。批語主要揭示成書背景,佚稿內容等等,具有極重要的研究價值。
三是「版本學」,人們發現了《紅樓夢》的脂評本(古本),脂評本版本眾多,比如甲戌本、己卯本、庚辰本、戚本、舒序本等等共有十多個(准確說應有十一個版本體系,其中戚本包含四種:有正大字本、有正小字本、戚滬本、戚寧本),有人也將通行本的程甲本算為古本。
四是「探佚學」,面對殘本《紅樓夢》,人們總想知道八十回後的真實內容。考證發現曹雪芹是寫完了《紅樓夢》的,八十回後內容不明原因的丟失。探佚學就是探究這些的。梁歸智1980年寫下《紅樓夢探佚》,周汝昌1981年創立此分支。83版紅樓夢的八十回後內容即採用探佚學研究成果。
除此之外,像人物論,詩詞文法,建築醫葯食物歷史都是研究內容,不過還沒有形成完整的體系,但是研究的人也很多,成果也很豐富。
紅學研究的方向很多,這么多字就算做個簡單的知識普及吧,限於篇幅,沒辦法講得詳細,樓主見諒了。
⑧ 紅樓夢的研究報告怎麼寫
《紅樓夢》晴雯和襲人的研究報告
問題的提出:
現代青年人沉迷於言情小說和武俠小說不能自拔,卻忘記了中國五千年來的文化.而紅樓夢正是繼承了這種文化的精髓,它不僅描繪了晚清時期的大觀圓里的興衰歷史,也記敘了一段悲慘感人的愛情故事.是紅樓夢里的那座豪華的大觀園,是紅樓夢里一個個活靈活現的人物,更是寶黛之間那段悲慘凄美的愛情故事吸引了我們.
我們挑選了裡面兩個最有性格的丫鬟---晴雯和襲人,我們可以再這個過程中提高自己的文學修養加深我們對名著的了解,更希望有更多的人來加入我們的行列,不忘中華民族五千年來的優秀文化,在空餘的時間多關注一些經典名著,而不是沉迷於言情和武俠小說中.
2,研究過程:
(1)我們先對小組的人員進行詳細的分工,我們把工作分成了文獻摘錄,文獻綜述,資料復印,圖片下載,實地采訪,問卷設計,數據統計,報告撰寫,電腦打字,網站記錄,PPT製作,經費管理,表格撰寫這樣十四個方面.由於有些同學還不怎麼熟悉紅樓夢所以我們第一階段以閱讀原著為主.在閱讀過程中摘抄有關晴雯和襲人的故事情節,隨時記錄自己的心得感受.在這期間,我們分為幾個人一小組隨時交流自己的感想.
(2)我們通過網上圖書查閱,自己對紅樓夢的了解,再加上小組討論,經專家修改,最後給出了一張關於晴雯和襲人的調查問卷,其中包括你認為寶玉與晴雯之間是否有過愛情34%的人選擇了有,42%選擇了沒有,24%的人選擇不知道.或許寶玉和晴雯之間是有過愛情的,但是他們之間的愛情並不是我所能夠了解的,晴雯在與寶玉相處時扮演了怎樣的一個角色,襲人是怎樣的人,不考慮當時背景你最希望誰和賈寶玉結婚等.(後面附有調查問卷一張,以供參考).我們發出調查問卷五百張,收回四百九十張,其中對象包括不同年紀的老師和同學,以便了解不同人群對晴雯和襲人的不同見解,在此我們要感謝所有老師和同學非常配合的完成了我們的工作.
(3)綜合整理一些網上的手頭的資料,自己的心得,深入了解,互相交流自己的看法,最後整理出一些屬自己的東西.
由於時間的緊迫,工具的有限,多多少少給我們的研究帶來了一定程度上的不便,但是我們的指導老師竭力幫助我們,當我們需要查找資料時,是他們提供了電腦與書籍,當我們遇到了學術上的困難時,他們竭力幫助我們解決.比如說丁老師,她就曾幾次三番找我們談論裡面的情節與人物,幫助我們更深一層的了解紅樓夢里的情節與人物,當然這里也少不了我們的研究成員,他們興趣盎然,每個人都興致都很高,主動要求列印,復印,分發調查問卷,並每個人都寫了一篇至多篇的心得(心得也附在下文)是我們這么多人的努力 讓我們在短暫的時間里 在緊張的學習之餘完成了這次調查 ,當然我們的研究還有很多不足之處,希望有時間我們能夠繼續深入研究.通過這次研究,我們把學習與實踐結合在一起,不僅提高了本身的文學修養,滿足了我們對紅樓夢裡面的人物的好奇心也提高了我們的口頭表達能力,動手實踐能力,當今社會不正是倡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而這種活動正是能讓我們朝這個方面發展.
3,研究成果:
在有關《紅樓夢》的討論中,襲晴之爭的熱度,一點都不亞於釵黛之爭.
寶玉顯然很喜歡晴雯.當然,晴雯是丫頭里最漂亮的一個.寶玉對晴雯似乎有些縱容,這常常讓人有些不解.有人因此猜測:晴雯是寶玉最喜愛的丫頭,在心目中的地位可能超過了襲人.
在我看來,晴雯就是一匹沒有上籠套的小馬.而寶玉對她的縱容,就給她暫時提供了一片自由馳騁的天地.她就像個嬌縱的小孩子,心裡有什麼就說什麼,而不知道去掩飾.其最大的特點就是自然,無雕飾,所以是"芙蓉女兒".
但是,從精神上,她無法成為寶玉的知己.我想,寶玉欣賞晴雯,更多的,是因為他們倆是同路人.寶玉崇尚天然,不喜人工,而晴雯就是這樣一個女孩.
⑨ 紅樓夢的研究狀況
如果想要了解更多的紅樓夢探佚學,可以加入網路紅樓夢貼吧或者豆瓣紅迷小組或紅樓夢里人小組,那裡有比較深的關於紅樓夢疑點的討論,不過裡面的大多不支持劉心武周汝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