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2018年科技成就中國
中專升學考試主要有四條路:1.對口單招升大專;2.五年專;3.成人高考;4.開放式教育(電大自考)。對於大學,可以理解為三個層次:初級大學,就是大專,學制三年。中級大學,就是本科,學制四年以上。
Ⅱ 21世紀的重大的科技成果有什麼
1、兩只克隆猴在我國誕生。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孫強團隊經過5年努力培育出克隆猴「中中」和「華華」,標志著我國成功突破了現有技術無法克隆靈長類動物的世界難題,率先開啟了以獼猴作為實驗動物模型的時代。
2、北京大學江穎和中科院王恩哥院士領銜的聯合研究團隊首次獲得水合離子的原子級圖像,並發現其輸運的「幻數效應」,將在離子電池、海水淡化以及生命科學等領域展現出廣闊應用前景。
3、國產大型水陸兩棲飛機AG600成功實現水上首飛。AG600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在研水陸兩棲飛機,對於填補我國應急救援航空器空白、滿足國家應急救援和自然災害防治體系能力建設需要具有里程碑意義。
4、港珠澳大橋建成通車。港珠澳大橋是世界總體跨度最長、鋼結構橋體最長、海底沉管隧道最長的跨海大橋,也是公路建設史上技術最復雜、施工難度最高、工程規模最龐大的橋梁,創造了一系列「世界之最」。
5、首個深海實時科學觀測網建成。我國新一代海洋綜合科考船「科學」號在完成2017年西太平洋綜合考察航次後,於2018年2月返回,標志著我國第一個深海實時科學觀測網建成,所獲取的連續和實時數據為我國的氣候預報和環境保障提供了重要的基礎支撐。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科技創新大潮澎湃 重大成果競相涌現
Ⅲ 2019年中國的重大科技創新成果
2019年,國家發展起得了重要成就。主要成就有克隆雜交稻種子、盾構機穿海工程、國際頂尖機場、海射型固體運載火箭發射、高速磁浮試驗樣車、人造太陽」等。
1 、造福世界 我科學家成功克隆出雜交稻種子
1月,中國水稻研究所水稻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王克劍團隊,利用基因編輯技術建立了水稻無融合生殖體系,成功克隆出雜交稻種子,首次實現雜交稻性狀穩定遺傳到下一代。該成果在線發表於《自然·生物技術》雜志。
4 、超級裝備 最聰明盾構機挑戰穿海工程
離大連市中心不遠,有個梭魚灣,大連地鐵5號線要穿過這個海灣,考慮到巨輪出入,不能架設跨海橋梁,因此採用海底隧道。而這項工程催生出一台超級裝備。
1月18日,海宏號盾構機在大連始發,它堪稱中國研發的最聰明的盾構機。海宏號盾構機是中國中鐵專門為該工程研發、也是世界上現有功能最全的盾構機,核心部件設計全球領先。
5、 時速600公里 國產高速磁浮試驗樣車下線
「高速磁浮列車」成為2019年點擊率頗高的關鍵詞。5月23日,我國首輛時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試驗樣車在青島下線,實現了我國在高速磁浮技術領域的重大突破。
6、 中標ITER 中國企業為「人造太陽」裝「心臟」
7月16日,中核集團收到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俗稱「人造太陽」)組織中標通知書,由中核集團中國核電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核工程)牽頭,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等參與,攜手法國法馬通公司等單位組成國際聯合體,以工程總承包形式正式中標在法國建設的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TAC1安裝標段。
Ⅳ 2018年中國取得哪些成就
1、55公里——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建成開通
這座連接珠海、香港、澳門三地的大橋10月24日正式通車,使得三地交通時間大大縮短,構成「1小時生活圈」。
據港珠澳大橋邊檢站統計,大橋開通2個月來,港珠澳大橋珠海公路口岸共驗放旅客超過290萬人次。其中,港澳居民出入境人數穩步增長,香港居民佔比近30%,澳門居民數量也有大幅躍升。
集橋、島、隧為一體的超級工程——港珠澳大橋,總長約55公里,是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也是粵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共建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
這個超級工程擁有「六個最」:是世界總體跨度最長、鋼結構橋體最長、海底沉管隧道最長的跨海大橋,也是世界公路建設史上技術最復雜、施工難度最大、工程規模最龐大的橋梁。它的通車,標志著中國的橋梁隧道建設邁上了新的台階。
2、19顆衛星——北斗三號基本系統星座部署完成
2018年11月19日,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及遠征一號上面級),以「一箭雙星」方式成功發射第42、43顆北斗導航衛星,這兩顆衛星屬於中圓地球軌道衛星,是我國北斗三號系統第18、19顆組網衛星。
自此,北斗三號基本系統星座部署圓滿完成,將為「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提供導航等基本服務。業內人士認為,中國北斗邁出從國內走向國際、從區域走向全球的「關鍵一步」。
北斗三號工程啟動於2009年,按照最簡系統、基本系統、全球系統三步實施組網。此前,2017年11月,北斗三號組網衛星首次發射;2018年3月底,完成了由8顆北斗導航衛星組成的最簡系統星座部署。
3、2.9萬公里——高鐵運營里程有了新突破
2018年底前一周,10條高鐵新線密集開通,新增高鐵運營里程約2500公里,全國高鐵運營里程將達到2.9萬公里。
這10條新線分別是:京哈高鐵承德至沈陽段、新民至通遼高鐵、哈爾濱至牡丹江高鐵、濟南至青島高鐵、青島至鹽城鐵路、杭昌高鐵杭州至黃山段、南平至龍岩鐵路、懷化至衡陽鐵路、銅仁至玉屏鐵路、成都至雅安鐵路等。
新線的投入讓部分城市間旅客列車運行時間進一步壓縮。比如,哈爾濱至牡丹江間全程壓縮3小時,通遼至沈陽間全程壓縮2小時21分,北京南至青島間全程壓縮58分鍾。
4、1.2萬列——中歐班列通達15個國家49個城市
日前召開的中歐班列運輸協調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傳出消息稱,目前,中歐班列已累計開行超過1.2萬列。僅2018年1月~11月,開行就達5611列,同比增長72%。全年開行數量有望突破6000列,提前兩年實現了《中歐班列建設發展規劃2016-2020年》確定的「年開行5000列」目標。
5、140米——亞洲最大自航絞吸挖泥船試航成功
2018年6月12日,首艘由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亞洲最大自航絞吸挖泥船——「天鯤號」成功完成首次試航。這標志著「天鯤號」向著成為一艘真正的疏浚利器邁出了關鍵一步。
「天鯤號」長140米、寬27.8米,最大挖深35米,總裝機功率25843千瓦,設計每小時挖泥6000立方米,絞刀額定功率6600千瓦。它標志著我國已經能夠自主設計建造新一代的重型自航絞吸挖泥船,實現了該船型關鍵技術的突破。
與以往的挖泥船相比,「天鯤號」在技術上有許多創新之處。比如,它安裝了國內最先進的絞吸挖泥船智能集成控制系統,有了這個「大腦」,便可實時顯示疏浚三維土質、推算潮位等。通過簡單的操作就可自動定位,開始挖泥作業。
Ⅳ 簡述以下2018年度最高科技獎的人物及成果
1月8日,來201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源勵大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南京理工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澤山和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病毒病所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侯雲德,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年過八旬的王澤山,一生專注於研究火炸葯,突破了多項世界性的瓶頸技術
Ⅵ 新中國科技成就大事年表
1、兩彈一星
1960年11月5日,中國仿製的第一枚導彈發射成功,1964年10月16日15時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使中國成為第五個有原子彈的國家;
1967年6月17日上午8時中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1970年4月24日21時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使中國成為第五個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中國的「兩彈一星」是20世紀下半葉中華民族創建的輝煌偉業。
2、神州五號
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是「神舟」號系列飛船中的第五艘,是中國首次發射的載人航天飛行器。
它於2003年10月15日9時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將航天員楊利偉及一面具有特殊意義的中國國旗送入太空,2003年10月16日6時23分返回。
這個飛船標志著中國成為前蘇聯(俄羅斯)和美國之後的第三個將人類送上太空的國家。它標志著我國在航天技術上的又一座里程碑。
3、神舟七號
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船於2008年9月25日21時10分04秒988毫秒從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載人航天發射場用長征二號F火箭發射升空。神七上載有三名宇航員分別為翟志剛(指令長)、劉伯明和景海鵬。
翟志剛出艙作業,劉伯明在軌道艙內協助,實現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太空漫步,令中國成為能進行太空漫步的國家。
神舟七號飛船共計飛行2天20小時27分鍾,飛船於2008年9月28日17點37分成功著陸於中國內蒙古四子王旗主著陸場。
4、量子通訊衛星
2016年8月,中國科學家將發射世界首顆「量子衛星」,這有朝一日或許有助於建立一個極其安全的全球通信網路。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被正式命名為「墨子號」。
2016年8月16日,中國造量子衛星發射成功!
2016年8月16日01時40分,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主導研製的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升空。
「墨子號」是中科院空間科學先導專項中首批確定立項研製的4顆科學實驗衛星之一,它的成功發射和在軌運行,不僅將助力於我國廣域量子通信網路的構建,服務於國家信息安全,還將開展對量子力學基本問題的空間尺度實驗檢驗,加深人類對量子力學自身的理解。
5、北斗衛星導航系統
2017年11月5日,中國第三代導航衛星順利升空,它標志著中國正式開始建造「北斗」全球衛星導航系統。
2018年8月25日7時52分,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及遠征一號上面級)以「一箭雙星」方式成功發射第三十五、三十六顆北斗導航衛星。
北京時間19日晚22時07分,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及遠征一號上面級,以「一箭雙星」方式成功發射第37、38顆北斗導航衛星。這兩顆衛星屬於中圓地球軌道衛星,是中國北斗三號全球系統第13、14顆組網衛星。
在這兩顆北斗導航衛星上,還首次裝載了國際搜救組織標准設備,將為全球用戶提供遇險報警及定位服務。
2019年5月17日,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了第四十五顆北斗導航衛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兩彈一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量子通訊衛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北斗衛星導航系統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神舟五號飛船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神舟七號
Ⅶ 中國的科技成果有哪些
1、全球首對體細胞克隆猴姐妹「中中」「華華」誕生
2018年1月24日,中國科學院宣布我國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非人靈長類動物的體細胞克隆:2017年11月27日,世界上首個體細胞克隆猴「中中」誕生;12月5日第二個克隆猴「華華」誕生。多年來,與人類相近的靈長類動物的體細胞克隆一直沒有解決,成為世界性難題。該成果標志中國率先開啟了以體細胞克隆猴作為實驗動物模型的新時代,實現了我國在非人靈長類研究領域由國際「並跑」到「領跑」的轉變。
2、「慧眼」衛星填補我國空間X射線探測衛星空白
2018年1月30日,硬X射線調制望遠鏡衛星「慧眼」正式投入使用,標志著其進入科學成果產出的新階段。據介紹,「慧眼」衛星已多次參加了國際空間和地面的聯測,獲得了銀道面掃描巡天、黑洞、中子星、太陽耀發等的大量觀測數據,發布了30多個伽馬射線暴的觀測結果,直接測量到了目前最強的中子星磁場迴旋吸收線,完成了國內最高精度的脈沖星導航試驗。
3、我國科學家實現全球首例人類肺臟再生
從患者支氣管刷取出的幾十個幹細胞,在體外擴增數千萬倍之後,被移植到患者肺部的病灶部位;經過3至6個月的增殖、遷移和分化,這些幹細胞逐漸形成了新的肺泡和支氣管結構,進而完成了對患者肺部損傷組織的修復替代——同濟大學醫學院左為教授團隊在國際上率先利用成年人體肺幹細胞移植技術,在臨床上成功實現了人類肺臟再生。
4、「3010份水稻基因組計劃」揭示水稻遺傳信息密碼
2018年4月25日,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雜志長文刊登了「3010份水稻基因組計劃」研究成果。研究人員用新一代基因組測序技術和高性能計算機平台,對這些水稻種質資源進行了大規模基因組重測序和大數據分析,解析了水稻種群基因組多樣性本質。
5、「天鯤號」海試成功中國疏浚事業邁向深藍
「天鯤號」於2018年6月8日-11日進行海上試航,期間,「天鯤號」完成多項考驗,如航速測定、停船試驗、回轉試驗、拋錨試驗、操舵裝置試驗、船舶動力系統功能試驗及其他輔助系統功能試驗。除了航行時需要進行慢車、停車、全回轉、溺水救生等一系列緊急動作外,還要對雷達、電羅經、磁羅經等助航輔助設備進行調試校正,返航後開始為後期挖泥試驗做准備。
Ⅷ 中國2018年的主要成就
成就一:首登月球暗面,創造人類歷史
成就二:全世界最長的跨海工程港珠澳大橋
成就三:全世界最高的人造瀑布——貴陽的烈變廣場大樓瀑布
成就四:全世界最高的無軸摩天輪——山東濰坊的「渤海之眼」
成就五:世界上首個深坑酒店——上海世茂洲際酒店
成就六:世界上首位人工智慧播音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