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專著、編著和著作三者的含義是什麼有什麼不同謝謝大家!
專著,是指著作者專門針對某一問題進行的深入研究,具有較高學術水平和一定的創造性的著作。
編著,是指整理、增刪、組合或編排他人著作而形成的新的作品。嚴格的來講編著屬於匯編作品。
著作,是指用文字表達意見、知識、思想、感情等。
區別:專著屬於創造性的著作;編著屬於匯編作品;著作專指創造性的文章而言的。
拓展資料:
專著,漢語詞彙,漢語拼音為zhuān zhù,指的是針對某一專門研究題材的,是著作的別稱 。根據學術論文的長短,又可以分為單篇學術論文、系列學術論文和學術專著三種。一般而言,超過4—5萬字的,可以稱為學術專著。
編著,一種著作方式,基本上屬於編寫。
一種著作方式,基本上屬於編寫,但有獨自見解的陳述,或補充有部分個人研究、發現的成果。凡無獨特見解陳述的書稿,不應判定為編著。(出自經濟日報出版社柳建明主編的《輿論學達辭典》727頁)
編著、編都是著作權法確認的創作行為,但獨創性程度和創作結果不同。著的獨創性最高,產生的是絕對的原始作品;編的獨創性最低,產生的是演繹作品;編著則處於二者之間(編譯類似於編著,但獨創性略低於編著)。
如果作者的作品不是基於任何已有作品產生的,作者的創作行為就可以視為著。一部著成的作品中可以有適量的引文,但必須指明出處和原作者。如果作者的作品中的引文已構成對已有作品的實質性使用,或者包含對已有作品的匯集或改寫成份,作者的創作行為應該視為編著。
著作是漢語詞彙,拼音zhu zuo,按照古代的要求,「著作」是專指創造性的文章而言的。前人沒有闡發過或沒有記載過的,第一次出現的文章或書籍,才算是「著作」。因為它是針對某專一題材的,所以也叫做「專著」。
古人寫作的體例,大致可分為「著作」、「編述」、「抄纂」三大類。
所謂「編述」,是在許多可以憑借的資料的基礎上,加以提煉製作的文章,這便是「編述」,有如現在的「改編」。
「著作」,古稱「作」;「編述」,古代稱「述」。孔子的「述而不作」的話,就嚴格區分了這兩種體例。
「抄纂」是資料的匯編,古人叫「論(lún)」。「論」的本字應是「侖」,是排列、編纂成輯的意思。如集孔子言論的《論語》。
撰寫要領
1、詳細、准確地寫明請示事由。不僅應在標題上寫清,還要在在正文里寫明請示什麼問題,為什麼要向上級請求。請示事項要專題專文,以便上級及時答復。
2、明確提出本單位對解決這一問題的意見,供上級參考。意見要寫得有理有據,必要時可引證有關的現行政策、規定條文。如本單位意見分岐,要分別陳述不同意見的內容,並加以分析比較,還可提出傾向性的意見,供上級權衡、批復。
2. 電視台播放他人的錄像製品,應當取得錄像製作者及著作權人的許可並支付報酬,著作權人是指誰
不一定是製作者。
比如我是個教授,你錄制了我的演講,我授權你可以用於教育目的。這時候電視台要播放,必須付酬了,你就是製作人,而我就是那個著作權人。如果我自己錄像了,那製作人和著作權人就是同一個人,就是我。
3. 臨摹他人繪畫作品,並且出版,侵犯著作權嗎
如何保護原創者的合法權益
來小鵬:在權利產生階段,雖然我國的著作權採用自動取得的原則,即著作權自作品創作完成之日起產生,但為更好地維護原創者的合法權益,建議原創者向有關部門進行著作權登記。這有助於解決因著作權歸屬造成的著作權糾紛,並為解決著作權糾紛提供初步證據。
在權利保護階段,原創者對於侵犯其私權利的行為,既可以採取自力救濟,即與侵權人私下和解的方式,也可以根據著作權法第四十七條的規定,通過公力救濟,即採取法律途徑要求侵權人承擔停止侵害、消除影響、賠禮道歉、賠償損失等民事責任。
張偉君:著作權法保護美術作品原創者的合法權利,禁止對美術作品的非法復制以及臨摹。特別是要禁止那些賣假畫(贗品)以及抄襲剽竊原作的行為。但是,對於為了個人學習繪畫需要的臨摹,只要不公開發表和銷售,則屬於合理使用的范圍。那些在合理借鑒基礎上創作新作品的行為,也不應該追究其法律責任。
祝斌:一旦遭受侵權,原創者要注意收集證據,根據侵權情況制定有針對性的維權策略,合理預算索賠額,並及時向政府部門反映侵權情況,提供線索,以有力地打擊大規模侵權行為。同時,行業協會要承擔公益性維權責任。
臨摹是否對原作者構成侵權
張偉君:臨摹畫不管是對原畫的精確復制還是對原畫的有所改變(但兩幅畫在視覺感受上沒有明顯區別),如果未經原畫作者授權,都可能構成侵權,出版機構也要承擔侵權責任。但是,我們要區分臨摹(復制)和借鑒原畫的創意或風格而自己重新創作之間的區別。模仿或借鑒原畫的一些創意或者風格而重新創作出一幅在視覺感受上不同於原畫的新作品,這應該屬於合理借鑒的范疇,不應該被認為是侵權。事實上,相同題材的美術作品在畫面構圖上雷同的情形也是很常見的,不能一概認為這種情形就是侵權。
來小鵬:在我國著作權法中,臨摹不完全等同於復制。臨摹作品是對原作品的復制還是演繹,宜由司法部門根據臨摹作品的具體情況進行個案認定。如果臨摹作品為無獨創性的復製品,由於復製品上未表明原作品的作者身份,則該行為實質上涉嫌構成對原作品的剽竊,根據著作權法第四十七條可能會成為著作權侵權行為。而當臨摹作品有獨創性時,臨摹作品為自原畫作上產生的新作品,是原畫的演繹作品,臨摹人對該作品也享有著作權。但根據著作權法第十二條的規定,演繹作品的作者在行使其演繹作品的著作權時,不得侵犯原作品的著作權。該臨摹作品的作者在行使其著作權時如出版發行該臨摹作品,未獲得原著作權人的許可,且未標明原著作權人的身份,即侵犯了原作品著作權人的演繹權與署名權,可能會成為著作權侵權行為。
侵權行為人的著作權侵權行為與出版社的出版行為在司法實踐中一般被看作是共同侵權行為。只有著作權侵權行為,沒有出版行為,難以構成實質侵權;而沒有剽竊等侵權行為,就根本沒有出版行為。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著作權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20條第二款和第三款的規定:出版者對其出版行為的授權、稿件來源和署名、所編輯出版物的內容等未盡到合理注意義務的,依據著作權法第四十八條的規定,承擔賠償責任。出版者盡了合理注意義務,著作權人也無證據證明出版者應當知道其出版涉及侵權的,依據民法通則第一百一十七條第一款的規定,出版者承擔停止侵權、返還其侵權所得利潤的民事責任。
傅鋼:對於臨摹作品是否涉嫌侵權,還是應該遵循認定著作權侵權的公式:接觸+實質性相似。在此事件中,無論夏俊峰的兒子對幾米的作品是「臨」還是「摹」,肯定都是以幾米的作品作為前提的,侵權判斷中的「接觸」肯定是成立的。從網上公開的部分畫作來看,筆者認為的確與幾米的作品構成實質性相似,因此在其畫作公開出版的情況下認定侵權成立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也有網友認為,夏健強的作品與幾米的作品還是有不小的差別的,有自己獨立的個性,因此不構成侵權。這是對著作權侵權的誤讀。事實上「獨創性」是勞動成果構成作品的條件,但與判斷這種勞動成果是否侵犯他人著作權並無直接關系。一種勞動成果完全可以既構成演繹作品,也侵犯他人著作權。在被控侵權作品與原告作品構成實質性相似的情況下,被控侵權的成果是否具有獨創性,不影響對侵權的認定,隻影響對所侵犯的專有權利的判斷:如果被控侵權作品有獨創性,應認定侵犯改編權等演繹權;如果被控侵權作品無獨創性,應認定侵犯復制權。因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除了為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的目的而合理使用之外,臨摹他人作品一般會對原作者構成侵權。當然,這也要排除那種臨摹水平過低導致的後作與原作差別「十萬八千里」或者僅僅解決了其創意而另行創作新作品的極端情形。
出版社在編輯、審校書稿時,有著嚴格的審查義務,如果其出版的圖書構成著作權侵權,出版社難辭其咎。實踐中幾乎所有的出版社在與作者或書商訂立的出版合同中都約定,作者或書商保證享有所出版圖書的著作權,如因圖書侵犯他人權利,出版社不承擔任何責任。但根據合同相對性原則,這種約定僅能約束合同雙方,對提起侵權的權利人無約束力,出版社無法因此免責。
祝斌:每一個藝術家都有一個臨摹學習的過程。臨摹行為是否侵權,要看這行為是為學習等目的,還是為了盈利。其次,要看相似度。但目前,判斷是否相似還沒有量化的指標,在實踐中,一般認為兩幅作品相似度達到90%以上,可以認定為侵權。出版社出版侵權作品,必然要承擔相應的責任。
4. 改編電影但不用於商業用途算不算侵權
根據著作權法 第十二條 改編、翻譯、注釋、整理已有作品而產生的作品,其著作權由改編、翻譯、注釋、整理人享有,但行使著作權時不得侵犯原作品的著作權。
改編是指在不改變作品基本內容的情況下將作品由一種類型改變成另一種類型。改編是產生演繹作品的一種主要形式。對文學作品的改編,如將小說改編為電影、電視劇本,將童話故事改編為電影動畫片,都未改變已有作品的主要情節和內容。對音樂作品的改編,如把民樂改編為交響樂,既保持了已有作品的基本旋律,又對原音樂作品中的旋律作了創造性的改變。美術作品的改編,如將中國的水墨畫改為西方的油畫,其內容、素材未變,而加進了作者新的藝術表現手法。這些改編作品都保持了已有作品的內容、情節、旋律、素材,又有改編者智力成果在內,既不是對已有作品的抄襲,又不是創作出全新的作品,作者對這種經改編產生的演繹作品享有著作權。
由於演繹作品是對原作品的再創作,所以演繹作品的作者在行使其演繹作品的著作權時,不得侵犯原作者的著作權,包括尊重原作者的署名權(演繹作者應當在演繹作品上註明原作品的名稱、原作者的姓名),尊重原作品的內容,不得歪曲、篡改原作品等,否則可能導致對原作品的侵權而承擔民事責任,如本法第四十六條第四項規定,歪曲、篡改他人作品的,應當承擔侵權的民事責任。
5. 魯迅的創作成果.!
魯迅出身於沒落的士大夫家庭。1898年到南京求學,先入江南水師學堂,次年考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的礦務鐵路學堂 。其間接觸了西方資產階級的「 科學 」與「民主」。1902 年赴日本留學 ,入東京弘文學院 。1904年到仙台醫學專科學校學醫,後棄醫習文。1906年回到東京從事文藝活動,翻譯、介紹俄國、東歐和其他一些被壓迫民族的文學作品 ,發表了《 摩羅詩力說 》、《科學史教篇》 、《文化偏至論》等富有戰斗精神的論文 。1909年8月回國 ,先後在杭州、紹興任教,課余輯錄亡佚古代小說。1912年到南京臨時政府教育部任部員。到北京後,任社會教育司科長、僉事。1918年初參加《新青年》編輯工作,並在《新青年》上發表了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抨擊家族制度與封建禮教 。此後「 一發而不可收 」,陸續發表《 孔乙己 》、《葯 》、《阿Q正傳》等傑作。同時 ,他還結合斗爭需要 ,創造了被稱為匕首或投槍的文體,寫了許多雜文和論文,後來結成雜感集《熱風》,論文則收入《墳》。1920 年 8月起,先後在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等校兼課,編定《中國小說史略》等書 ,並相繼出版了小說集《 吶喊 》、《 彷徨 》。1925年領導青年建立莽原社、未名社,主編《莽原》,翻譯介紹外國文學 。1926年8月在軍閥迫害下 ,離京到廈門大學和中山大學任教 。1927 年10月到上海,專事著述 。1929年主編《科學的藝術論叢書》。1930年參加發起並組織成立了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擔任「左聯」領導工作。其間,還參加了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等組織,與國民黨和帝國主義進行斗爭 。在上海期間 ,陸續出版9本雜文集和歷史小說集《故事新編》。先後編輯《語絲》、《奔流》、《朝花》、《萌芽》、《前哨》、《十字街頭》、《譯文》等文學刊物,翻譯了許多外國文學作品。他擁護中國共產黨提出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提出「民族革命戰爭的大眾文學」的口號 。
魯迅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的旗手,對民主革命和現代文學作出了巨大貢獻,並給人們留下了豐富寶貴的精神遺產。他一生著譯約近1000萬字,計有小說集3部 ,雜文集17部,散文詩集1部 ,回憶散文集1部 ,1400多封書信 ,還有1912 年5月5日到1936 年10月18日的日記(其中1922年的已佚),以及《中國小說史略》、《漢文學史綱要》等學術著作。他還翻譯了14個國家將近 100 位作家的文學作品和文藝理論,印成33部單行本。此外還輯錄、校勘古籍18種。這些著作曾有各種不同版本出版,現有1959年版《魯迅譯文集》10卷,1981年版《魯迅全集》16卷等。魯迅的作品充實了世界文學的寶庫,被譯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 、世界語等50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地擁有廣大的讀者。
魯迅的一生,得到中國共產黨和全國人民的高度評價 。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指出:「魯迅是在文化戰線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數,向著敵人沖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決、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魯迅的方向 ,就是中國新文化的方向。」對於魯迅思想和創作的研究,是從1918年《狂人日記》發表後開始的。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的《六十年來魯迅研究論文選》,匯編了這方面的部分重要成果。另外尚有魯迅研究專家的多種專著。
《魯迅全集》
魯迅著作結集。1938年,上海復社出版了20卷本;1973年人民出版社重印。前6卷收魯迅創作的小說 、散文 、雜文,第7卷《兩地書》、《集外集》、《集外集拾遺》,第8、9、10卷收學術論著和輯錄校勘的部分古籍,後10卷收魯迅譯著。1956 ~1958 年 ,人民文學出版社陸續出版了不包括譯文的《魯迅全集》10卷 , 同時先後出版《魯迅日記》2卷和《魯迅譯文集》10卷。1981年,人民文學出版社重編出版了《魯迅全集》16卷(不包括譯文) ,前6卷與1938 年版編排體例不盡一致 , 總內容相同 , 第7卷《 集外集 》、《集外集拾遺》,第8卷《集外集拾遺補編》,第9卷《中國小說史略 》、《 漢文學史綱要 》,第10卷《 古籍序跋集 》、《譯文序跋集》,第11~15卷收《兩地書》,書信和日記,第16卷( 附集)《魯迅著譯年表》、《全集篇目索引》、《全集注釋索引》。這是迄今內容最完備、校勘注釋最精確的版本。
6. 演繹作品的著作權怎麼確定
演繹作品的著作權怎麼確定?二、關於演繹作品著作權歸屬的規定 演繹作品的著作權怎麼確定?著作權,又稱為版權,分為著作人格權與著作財產權。其中著作人格權的內涵包括了公開發表權、姓名表示權及禁止他人以扭曲、變更方式利用著作損害著作人名譽的權利。演繹作品的著作權怎麼確定一、演繹作品如何界定根據《著作權法》規定,改編、翻譯、注釋、整理已有作品而產生的作品,都屬於演繹作品。改編是指在不改變作品基本內容的情況下將作品由一種類型改變成另一種類型。改編是產生演繹作品的一種主要形式。對文學作品的改編,如將小說改編為電影、電視劇本,將童話故事改編為電影動畫片,都未改變已有作品的主要情節和內容。對音樂作品的改編,如把民樂改編為交響樂,既保持了已有作品的基本旋律,又對原音樂作品中的旋律作了創造性的改變。美術作品的改編,如將中國的水墨畫改為西方的油畫,其內容、素材未變,而加進了作者新的藝術表現手法。這些改編作品都保持了已有作品的內容、情節、旋律、素材,又有改編者智力成果在內,既不是對已有作品的抄襲,又不是創作出全新的作品,作者對這種經改編產生的演繹作品享有著作權。翻譯是將作品從一種語言文字轉換成另一種語言文字予以表達。翻譯也是產生演繹作品的一種主要形式,如將漢族文字作品譯為外文作品或者少數民族文字作品,或者將外國製作的電影、電視作品譯為中文電影、電視作品。翻譯作品保持了已有作品的內容、情節和結構,只是由一種語言文字譯為另一種語言文字,但由於詞句表達方式不同,由一種語言文字譯為另一種語言文字的過程中,譯者有創作性勞動在內,因此,翻譯作品的作者也應享有著作權。注釋是指對原作品進行註解、釋義和闡明。注釋作品是對已有作品進行注釋而產生的,被注釋的作品一般是人們不易看懂的古代文字、藝術、科學等作品,如不易理解的古代著述、詩詞,需要將其文字、內容加以注釋,將其含義以通俗的語言准確地表達出來,它不同於將已有的作品的形式加以改編,也不同於把一種語言文字作品翻譯成另一種語言文字作品。注釋作品雖然表達的是已有作品的原意,但其中有注釋者的創作性勞動,因此,注釋作品的作者應享有著作權。整理是對一些散亂的作品或者材料進行刪節、組合、編排,經過加工、梳理使其具有可讀性,例如將他人零亂的手稿給予章節上的編排,使其成為可閱讀的作品。1、整理作品應當具有以下特徵:(1)是整理他人已有的作品,而不是自己的作品;(2)被整理的作品一般是未經出版的作品;(3)已有作品的內容確定,只需按一定的結構或邏輯整理,既不是對已有作品的內容進行修改(對文字、標點符號可作適當修改),也不是對其表達形式的改編。整理已有作品,主要使公眾易於閱讀,這一整理過程中,整理者付出了創造性勞動,應享有著作權。由於演繹作品是對原作品的再創作,所以演繹作品的作者在行使其演繹作品的著作權時,不得侵犯原作者的著作權,包括尊重原作者的署名權(演繹作者應當在演繹作品上註明原作品的名稱、原作者的姓名),尊重原作品的內容,不得歪曲、篡改原作品等,否則可能導致對原作品的侵權而承擔民事責任。
7. 成果出演的諸葛大力能像陳赫的曾小賢一樣深入人心嗎
但是這樣也會對成果之後的發展比較有利,比如說陳赫因為曾小賢這個角色,之後的演繹事業並不順利,因為身上曾小賢的標簽非常難以摘除,所以在他之後的影視作品中,大家總有一種無論他演什麼都像曾小賢的感覺。成果現在因為這個角色被大家熟知,而又不會妨礙她以後的演藝生涯,還是非常不錯的。希望成果以後會給我們帶來更好的影視作品。
8. 專著、編著、編書、教材如何來區分和界定
一、專著、編著、編書、教材的區別和界定
1、含義:專著指的是針對某一專門研究題材的,是著作的別稱;編著,一種著作方式,基本上屬於編寫;編書是指對一門科目進行的論述;教材是依據課程標准編制的、系統反映學科內容的教學用書。
2、對象:專著的對象是某一專門研究的題材;編著的對象是獨自見解的陳述,或補充有部分個人研究、發現的成果;編書的對象是某一科目,某一知識編輯成冊;教材的對象是目錄,課文、習題、實驗、圖表、注釋和附錄等部分構成,課文是教材的主體。
3、形式:專著可以分為單篇學術論文、系列學術論文和學術專著三種;編著、教材、編書大致是以書的形式展現出來。
二、專著、學術專著、個人學術專著的區別和界定
1、含義:專著指的是針對某一專門研究題材的,是著作的別稱;學術專著是指作者根據在某一學科領域內科學研究的成果撰寫成的理論著作,該著作應對學科的發展或建設有重大貢獻和推動作用,並得到國內外公認;個人專著是指由個人完成的一項研究成書的專著。
2、范圍:,專著的范圍包含學術專著,也就是學術專著是專著中的一種,同時個人學術專著有是學術專著中的一種。
3、完成人數:專著和學術專著都可以由多人完成,個人專著只能由一個人完成。
(8)成果演繹作品擴展閱讀
專著深層解析
1、學術論文
學術論文,學術通常是指專深而系統的學問,而論文則是指研究、討論問題的文章。因此,所謂學術論文就是在科學領域內表達科學研究成果的文章。從這一意義上理解,學術論文一般也可以稱為科學論文。
其一,學術論文的范圍限制在科學研究領域,非此領域的文章,不能算學術論文,如新聞報道、報告文李、散文和雜文等就不能算學術論文。
其二,我們說學術論文限制在學術領域,但並非說,科學領域的所有的文章都是學術論文,而只有表達科學研究新成果的文章才是學術論文。照這樣理解,科幻和科普作品就應被排除於學術論文之外了。
2、投稿論文
研究人員寫給學術期刊、雜志或學術出版社要求發表的文章。
3、命題論文
上級領導部門根據社會的需要提交給科研人員的研究項目文章,或者由指導教師提交給研究生、大學生的研究課題文章。
4、畢業論文
大學生畢業時編撰的論文。
5、學位論文
授予學位的人(碩士或博士)撰寫的論文。
6、計算機軟體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