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p2p債權轉讓模式與線下房產抵押債權轉讓模式有什麼區別
P2P債權轉讓模式,又被稱為「多對多」模式、「居間人」模式等,簡單說,就是指投資人和借款人雙方之間並不直接簽訂債權合同,而是通過第三方個人對借款人進行評估後向借款人進行放款,這個第三方個人通常被稱為「專業放款人」,之後專業放款人再將債權轉讓給投資人,使投資人可以獲得債權帶來的利息收入。
房產抵押債權轉讓模式和債權轉讓模式差不多,只是是以房產為基礎的債權轉讓,在安全性上更好。融 資易P2P平台告訴你投資有風險、投資需謹慎!希望題主收到回答能夠採納一下唄,十分感謝您。
『貳』 債權轉讓模式的交易結構分為
債權轉讓(CreditAssignment)債權轉讓又稱「債權讓與」,是指在不改變合同內容的合同轉讓,債權人通過債權轉讓第三人訂立合同將債權的全部或部分轉移於第三人。債權全部讓與第三人,第三人取代原債權人成為原合同關系的新的債權人,原合同債權人因合同轉讓而喪失合同債權人權利,債權部分讓與第三人,第三人成為合同債權人加入到原合同關系之中,成為新的債權人,合同中的債權關系由一人變數人或由數人變更多人。新加入合同的債權人與原債權人共同分享債權,並共享連帶債權。
債權轉讓
根據我國目前法律的規定,債權的轉讓僅存在於合同當中,即合同權利的讓與,指合同一方將合同的權利全部或部分地轉讓給合同以外的第三人。其性質上仍然是一種合同,具有合同成立及生效的構成要件,即要求轉讓方和受讓方均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雙方債權轉讓的意思表示起初不具有欺詐、脅迫、乘人之危及損害國家、集體、他人的合法利益,亦不可以合法形式掩蓋不法的目的。合同權利轉讓的效果是原合同主體的變更,包括兩種情形:一、轉讓方退出原合同關系,由受讓人代替其債權人地位;二、轉讓方不退出原合同關系,與受讓方共同成為原合同的債權人。債權轉讓的概念可以在與相關概念的比較中體現出來:
(一)債權轉讓與贈與合同。贈與合同是贈與人將自己的財產無償給予受贈人,受贈人表示接受贈與的合同。贈與合同的一方當事人即受贈人可以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或無民事行為能力人。且贈與合同一般是贈與人基於物權而實施的處分行為,一般具有無因性,贈與人在贈與財產的權利轉移之前可以撤銷贈與,除非具有救災、扶貧等社會公益、道德義務性質的贈與合同。而債權轉讓基於原合同,受讓人必須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債權轉讓是債權請求權的轉讓繼爾是財產所有權的轉讓,與這相隨的一些合同義務的轉讓。債權轉讓一般是具有原因的,即轉讓方與受讓方存在著債權債務關系或其他關系。
(二)債權轉讓與向第三人履行。債務人向債權人指定的第三人之間形成委託關系,當債務人不履行或不正當履行時,由債權人而不是第三人向債務人追究違約責任,當第三人違約時,由第三人承擔民事責任,而非債權人。
(三)債權轉讓與債權的代位權及撤銷權。代位權及撤銷權的行使是按照法律的規定,在債務人實施損害其債權行為時,由債權人以自己的名義主動向第三人行使原債務人的債權或撤銷權。而債權轉讓方與受讓方合意的結果,無須訴訟程序解決。
『叄』 在債權轉讓的模式中,如何才能有效的防範平台資金池的產生呢
債權轉讓模式,也叫宜信模式,和直投模式一起,是 當前主要的兩種P2P平台運行模式。
直投模式的最大瑕疵在於存在法律真空,債權轉讓模式相對來 說,程序和法律上更為嚴謹周密,但是也存在一個問題: 如果平台違規操作,很容易形成龐氏(轉讓不存在的債權),並據此形成資金池。
在具體的操作中,違規平台可能會從如下幾個方面做手腳:
1、轉讓假債權,等同於發假標,資金完全沖入資金池;
2、轉讓真實的垃圾債權,將一些呆壞賬拿來轉讓,資金其實流向資金池;
3、一債多轉,就是重復發 標。一般會配合拆標進行。比如上個月5號發了標,過幾 天又發。就是說標是真的,項目是真的,重復發(實際上也是假標)。
對於情況1和2,涉及項目的真實性和項目質量,是考察甄選平台的重點,稍微研究一下,是比較容易發現的。但難就難在第三種情況,這一點,很不容易看出來,除非把平台的所有項目拿出來核對,看看拆標後的所有子項目,在期限和總金額上,是否吻合。真正的平台發假標, 是這么乾的,而不僅是赤裸裸地編造假項目。
『肆』 債權轉讓什麼意思
債權讓與別名又稱債權轉讓,是指債的關系不失其統一性,債權人通過讓與合同將其債權轉移於第三人享有的現象。債權讓與,是指不改變債權關系的內容,債權人通過協議而將其債權全部或部分轉移於第三人的行為。其中,饋權人稱為讓與人,第三人稱為受讓人。
(4)債券轉讓模式擴展閱讀:
一、相關特徵
1、債權讓與具有非要式性。
債權人與第三人就讓與債權意思表示一致,債權讓與合同即告成立,除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應當辦理批准、登記手續的以外,無須履行特別的合同的形式,債權讓與合同是否作成書面形式,不影響其效力。對已經作成債權證書的債權進行讓與,雖須交付債權證書,但該行為屬於履行附隨義務而非債權讓與的成立要件。
2、債權讓與具有無因性。
債權讓與是基於各種原因而產生,可能基於買賣、贈與,也可能是代物清償,但不論其原因為何及其有效與否,對債權讓與合同的效力並無直接影響。這就是債權讓與的無因性。該無因性,其目的在於保障債權流轉的安全性,以及善意受讓人的利益。
3、債權讓與是處分行為。
債權讓與是將債權作為一項財產進行處分,所以要求讓與人就債權必須具有處分許可權和處分能力。無處分權人讓與他人債權除非經債權人追認,否則,其行為無效。
二、債權的構成條件
債權既然為民法上權利的一種類型,根據債權侵權行為三要件說,債權侵權行為的要件包括損害、因果關系與過錯。
只是由於債權相對性帶來的非公示性以及第三人侵害債權的非直接性,學者們在討論第三人侵害債權的構成要件時,標准比侵害物權時要嚴格得多。這主要體現在對行為人過錯的認定方面。
『伍』 房產抵押債權轉讓的模式與p2p的區別
P2P債權轉讓模式,又被稱為「多對多」模式、「居間人」模式等,簡單說,就是指投資人和借款人雙方之間並不直接簽訂債權合同,而是通過第三方個人對借款人進行評估後向借款人進行放款,這個第三方個人通常被稱為「專業放款人」,之後專業放款人再將債權轉讓給投資人,使投資人可以獲得債權帶來的利息收入。
房產抵押債權轉讓模式和債權轉讓模式差不多,只是是以房產為基礎的債權轉讓,在安全性上更好。融 資易P2P平台告訴你投資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陸』 p2p債權轉讓模式怎麼樣用大白話解釋
不是直接由投資人把錢借給借款人(借貸雙方不直接簽訂債權債務合同),而由(某個特定的)第三方個人先行放款給借款者,再由該第三方個人將債權轉讓給投資者,就形成了P2P借貸的專業放貸人與債權轉讓相結合的模式(宜信的大部分業務就採用了這個模式)。這里特定的第三方個人稱為專業放貸人。
P2P線下債權轉讓模式或將迎來生死大考。網貸觀察網小編日前通過多方采訪了解到,由於線下的債權轉讓存在信息不透明、資金使用不規范甚至被挪用等風險,監管層對這一模式存在不少擔憂,而正在醞釀中、即將出台的P2P監管條例可能終結這一模式。
「監管層對於這一模式的態度整體比較負面,或者說不太接受。未來出台的行業監管規則里有徹底否定這種模式的可能,一些按照這一模式運營的平台可能會被要求限期整改。」一位接近監管層的P2P行業人士說,這種線下平台大多信息披露不充分,操作方式不夠透明,監管層未來可能會強制要求披露一些數據。
債權轉讓模式也被業內人士稱為「居間人」模式,或「專業放款人」模式,即P2P平台在線下尋找借款人,對其進行評估,通過後推薦給專業放款人,專業放款人向借款人放款,取得債權,然後把債權轉讓給投資人,投資人獲得債權帶來的利息收入。
線下P2P借貸通常採取債權轉讓的模式。在我國,線下P2P平台雖然數量少,但體量較大。據《中國P2P借貸服務行業白皮書(2014)》數據,粗略計算,2013年排名前5位的線下P2P借貸平台的借貸總額為600億至800億元。
不過,不同於投資人和借款人通過網路平台撮合後直接對接的線上模式,線下P2P平台的這種債權轉讓模式一直飽受爭議,甚至有業內人士認為這一模式根本不是P2P。不少業內人士認為,在這一模式中,身為「專業放款人」的自然人本人的風險,是這一模式中最難以迴避的風險之一。
一位P2P行業人士分析說,在線下模式中,對借款人放款和對投資人進行債權轉讓都必須經過專業放款人,因此,如果這時候專業放款人自身出了問題,不要說惡意的跑路,即使是身體狀況有變,或者婚姻狀況有變化,都有可能導致不可控的風險。雖然現在大多數線下平台在處理這種關系時,都會在合同中約定債權管理由專門的公司來負責,看似和專業放款人脫離了關系,但在實際操作中,這些專門負責債權管理的公司本身也是專業放款人的,所以至少也存在著關聯風險。
「其實,除了上述自然形成的風險,監管層最擔憂的還是這種模式的透明度較差。換句話說,有的平台在做的事情,監管機構根本無從知曉。」上述人士表示。目前,國內排名靠前的幾個債權轉讓模式的平台如宜信、冠群馳騁、中融民信等公開披露的信息都比較有限。
該人士還表示,由於債權轉讓全部是在線下進行的,就存在資金被挪用的風險,這也是為什麼有些線下平台會被質疑為「非法集資」或「資金池」,原因在於其內部流程不透明、操作方法未知。
一位在線下平台曾買過此類債權轉讓產品的投資者說,雖然在債權轉讓合同中平台會告知相應的借款人的部分信息,但是信息非常有限,真偽也很難核實。
除了上述兩個風險之外,這一模式中資金杠桿所引發的流動性風險也被業內人士頻繁提及。《中國P2P借貸服務行業白皮書(2014)》指出,在債權轉讓模式中,專業放款人必須要以自有資金放貸,然後進行債權轉讓。為使「自有」資金快速增加,專業放款人多採用延長結賬周期的辦法「盤活」代收費用,提升可貸資金量。由於代收借款人的一些服務費、管理費等各項費用較高,在一輪放貸之後及債權轉讓之後,專業放款人可支配的資金可達到其本金的1.3倍甚至更高,就形成了資金杠桿,多次放貸之後,杠桿多次疊加,也形成了資金杠桿風險。
上周,《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多措並舉著力緩解企業融資成本高問題的指導意見》明確要求,「盡快出台規范發展互聯網金融的相關指導意見和配套管理辦法,促進公平競爭」。此前,央行和銀監會在不同場合均明確表示要劃定P2P網路借貸平台的業務經營紅線:「明確平台不得提供擔保,不得歸集資金搞資金池,不得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更不能實施集資詐騙。」
國內P2P平台樂百貸在接受網貸觀察網小編采訪時表示,線下債權轉讓是線下模式下的無奈選擇,在時間上是先有資金募集後有項目匹配的,資金發生轉移時項目信息未知,所以嚴格而言不符合信息披露的要求。
「這種手段對規范平台而言是不得已的選擇,但因為一定時間內形成了交易資金池,容易被不規范平台利用。我們感覺,這將會是被嚴格監管的運營模式。」魏偉說。
值得注意的是,鑒於監管的這種取向,一些平台目前已經在探索模式轉變。比如,一些線下P2P借貸平台將借款人信息等向線上的P2P平台輸出自身的信貸資源,降低專業放款人的資金壓力,或者直接搭建線上平台,把借款項目直接放到線上銷售。
『柒』 P2P債權轉讓模式的利與弊有哪些
債權轉讓模式又稱「多對多」模式,是指借貸雙方不直接簽訂債權債務合同,而是通過第三方個人先行放款給資金需求者,再由第三方個人將債權轉讓給投資者。這種模式實質就是利用債權拆分和轉讓進行了資產證券化,進而實現流通。
其中,第三方個人與P2P網貸平台高度關聯,一般為平台的內部核心人員。P2P網貸平台則通過對第三方個人債權進行金額拆分和期限錯配,將其打包成類似於理財產品的債權包,供出借人選擇。
由此,借、貸雙方經由第三方個人產生借貸關系的模式使原本「一對一」、「一對多」或者「多對一」的P2P借貸關系變為「多對多」的債權關系。當然,此種模式下,P2P網貸平台也承擔著借款人的信用審核以及貸後管理等相關職責。
P2P網貸的典型特點就是債權轉讓機制,這種模式的核心交易結構分為兩步:
首先,公司內部第三方作為第一出借人,將個人自有資金借給需要借款的用戶,並簽署《借款協議》,這樣公司內部第三方就獲得取得了大筆債權,所有的債務債權關系都集中在自然人身上,規避了我國禁止企業放貸的相關規定。
然後,將公司內部第三方獲得的債權進行拆分,打包成類固定收益的組合產品,以組合產品的形式銷售給投資者,但實質上是債權轉讓的過程。公司內部第三方的債權進行了兩個層面的拆分,金額拆分和期限拆分,經過這兩個拆分之後,一筆大額債權就劃分為多筆小額、短期的債權。與將一筆債權整體出售相比,經過金額拆分和期限拆分後的銷售難度就大幅度降低。
不同於投資人和借款人通過網路平台撮合後直接對接的線上模式,線下P2P平台的債權轉讓模式一直飽受爭議,甚至有業內人士認為這一模式根本不是P2P。不少業內人士認為,在這一模式中,身為「專業放款人」的自然人本人的風險,是這一模式中最難以迴避的風險之一。
線下的債權轉讓存在信息不透明、資金使用不規范甚至被挪用等風險,監管層對這一模式存在不少擔憂,而正在醞釀中、即將出台的P2P監管條例可能終結這一模式。
優勢:
1.債權轉讓模式可以提高P2P平台成交效益。
2.債權轉讓模式能夠更好地連接借款者的資金需求和出借人的投資需求,主動地批量化開展業務,實現了規模化的快速擴展。
劣勢:
1.對借款人的信息披露不夠透明充分,存在風險很大;
2.很容易出現期限錯配和流動性錯配的問題,後果很嚴重;
3.在業界部分P2P平台缺乏第三方擔保,險上加險;然後至於資金是否會流進平台,這更是個讓投資人難以解開的謎團,如果涉及非法集資,輕則接受法律的制裁,重則資金失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