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探索太空取得了哪些成就
航天飛船:
1960年2月19日,中國自行設計製造的試驗型液體燃料探空火箭首次發射成功。
1975年11月26日,中國首顆返回式衛星發射成功,3天後順利返回,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衛星返回技術的國家
1985年10月長征火箭開始走向國際市場
1999年11月20日,中國第一艘無人試驗飛船「神舟」一號試驗飛船在酒泉起飛,21小時後在內蒙古中部回收場成功著陸。
2001年1月10日1時0分,中國自行研製的「神舟」二號無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升入太空。4月1日,「神舟」三號成功降落於內蒙古中部地區
2002年12月30日至2003年1月5日,神舟四號無人飛船在零下20多攝氏度的嚴寒中成功發射,並在飛行7天後平安返回。
2003年1月5日晚上7時許,「神舟」四號飛船在內蒙古中部預定區域著陸,順利回收。2002年12月30日零時40分,「神舟」四號無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
2003年10月15日,中國第一位航天員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飛船進入太空,實現了中華民族千年飛天夢想。
2005年10月12日,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乘坐神舟六號飛船再次飛上太空,並在遨遊太空5天、完成一系列太空實驗後安全返回地面。
2008年9月27日下午,隨著神舟七號飛船軌道艙艙門的徐徐開啟,中國航天員翟志剛穿著中國研製的「飛天」艙外航天服進入茫茫太空,並揮舞國旗向人們致意。太空舞動的五星紅旗告訴世界:中國,正式成為第三個掌握出艙技術的國家。而此時,距中國決定實施載人航天工程只有16年。
衛星:
1970年4月24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升起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收到了衛星從太空傳回地面的《東方紅》清晰的樂曲聲,表明衛星上天後實現了「抓得住、測得准、看得見、聽得著」的要求。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獨立研製和發射衛星的國家。中國航天史翻開了新的一頁。
1975年11月26日至29日,我國第一顆返回式衛星在軌道上運行3天後按預定計劃返回地面,表明我國衛星返回技術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在這之前,世界上只有美國和前蘇聯掌握衛星回收技術。迄今我國共成功地發射17顆返回式衛星,其中有16顆均按預定計劃返回地面。
1984年4月8日,我國第一顆地球靜止軌道試驗通信衛星發射成功。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發電致賀。
1988年9月7日和1990年9月3日,兩顆風雲一號太陽同步軌道氣象衛星先後發射成功。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研製和成功發射太陽同步軌道衛星的國家。
43年來,我國共成功發射40顆不同類型的國產人造衛星,包括科學試驗、國土普查、通信廣播、氣象觀測等多種應用衛星,獲得的遙感資料對國土普查、土地測量、地震預報、礦產資源勘探、農林水利開發、鐵路航道選址、海洋研究、環境保護、城市規劃等都產生了重要作用。
探月: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號升空;11月5日,嫦娥一號被月球捕獲;11月26日,中國第一幅月球圖像正式發布……像是欣賞一場精彩的演出,談笑間,「嫦娥奔月」的美麗傳說從夢想走進現實。繼人造地球衛星、載人航天之後,中國航天從此新增了一座閃光的里程碑,開啟了中國人走向深空探索宇宙奧秘的時代,標志著我國已經進入世界具有深空探測能力的國家行列。而從工程立項到圓滿成功,這個時間跨度在中國只經歷了不到四年。
希望能幫助到你ˆ_ˆ
② 人類探索宇宙的成果有那些
1.「新地平線」將飛向冥王星探索太陽系最遙遠行星去幾十年來,人類一直在內發射各種探測器探索容太陽系內的行星,現在,該是拜訪最遙遠的行星冥王星的時候了。美國「新地平線」號探測器定於美國東部時間17日13時(北京時間18日1時)藉助「宇宙神-5」火箭從肯尼迪航天中心發射升空,開始長達9年的太空之旅。2.引力論和宇宙論量子理論與相對論是二十世紀物理學兩大支柱,也是二十世紀物理學所取得的最輝煌的成果。然而,對於愛因斯坦本人最為看重的廣義相對論研究,其進展不能令人滿意。3.「勇氣」號和「機遇」號火星車登陸火星並發現有水的證據
③ 中國探索太空的成果
我國對太空的探索最突出的成就應該就是航空航天了。我們已經發射了嫦娥1、2號衛內星,並且將來還容要進行更多的有關月球的探索;我們開發出了世界上升空率較高的火箭,我們還能進行載人航天及太空漫步。在太空探索中,我覺得我國就只有在這方面取得的成就突出,在其他方面好像都沒有什麼成績。
④ 中國在宇宙探索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
神州五號載人飛船
2003年10月15日9時整,火箭在震天憾地的轟鳴中騰空而起,急速飛向太空。
10月15日9時10分左右,飛船進入預定軌道。從這一刻起,楊利偉成了浩瀚太空迎來的第一位中國訪客.
神州六號載人飛船
2005年10月12日09:00時,神州六號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
10月17日4時33分,神舟六號飛船著陸成功.
「嫦娥一號」
中國發射的第一顆繞月球飛行的衛星.
2007年10月24日18點05分04秒,搭載著我國首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的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三號塔架點火發射。
「嫦娥一號」肩負4項任務
1,獲取月球表面三維影像
2,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質類型的分布特點
3,探測月壤特性
4,探測地月空間環境
嫦娥一號探月衛星發射成功在政治、經濟、軍事、科技乃至文化領域都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
政治領域:嫦娥一號發射成功體現了中國強大的綜合國力以及相關的尖端科技,是中國發展軟實力的又一象徵,表明了中國在有效地掌握和利用太空巨大資源、實現科研創新、凝聚民心、增強國家競爭力等一系列遠大目標的決心與行動。嫦娥一號在十七大勝利閉幕之際成功發射升空,無疑是對中共十七大獻禮的最好禮物。
經濟領域:將帶動信息、材料、能源、微機電、遙科學等其它新技術的提高,對於促進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隨著我國空間技術的進步和深空探測的深入,對相關材料的需求必將促進相關行業、產業得到更大的發展。
同時,月球上特有的礦產資源和能源是對地球上礦產資源的補充和儲備,將對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月球表面具有極其豐富的太陽能,月壤中蘊藏的豐富的氦3也能提供新型核聚變的材料,應用前景廣闊。
軍事領域:表明我國的導彈技術\火箭技術都進入世界領先行列.
科技領域:將促進中國航天技術實現跨越式發展和中國基礎科學的全面發展。月球探測將推進宇宙學、比較行星學、月球科學、地球行星科學、空間物理學、材料科學、環境學等學科的發展,而這些學科的發展又將帶動更多學科的交叉滲透。
文化領域:嫦娥奔月的成功帶給中國人的是加快發展的堅定信心,通過媒體以各種形式傳播「嫦娥奔月」的科普知識、時代意義,公眾接受了氛圍良好的愛國主義教育和科學啟蒙。
⑤ 人類探索太空已經取得了哪些成果
重要的成就:飛行器探索太陽系行星、人類登月、發現黑洞、驗證廣義專相對論、初屬步了解宇宙大尺度結構、建立了大爆炸宇宙起源理論。
重要的成就:飛行器探索太陽系行星、人類登月、發現黑洞、驗證廣義相對論、初步了解宇宙大尺度結構、建立了大爆炸宇宙起源理論。
⑥ 人類探索宇宙有什麼成果
1.探索宇宙的神奇與奧秘,了解宇宙.
2.探索人類的起源.
3.探索地外文明,做文回化答交流.
4.尋找另外適合人類居住的家園.
認識了解宇宙、開發利用宇宙,帶動科技發展。
人類認識了解宇宙的目的是為了開發、利用宇宙,目前人類已從探索階段逐步進入到了空間開發利用階段。
⑦ 中國近年來在宇宙探索上取得哪些成就
1、中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全球組網模式確立
2016年2月1日,中國科學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與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等共同研製的中國新一代北斗導航第五顆組網衛星成功發射。
該衛星採用中國科學院導航衛星專用平台,首次集成了自主研發的氫原子鍾、高集成度空間抗輻照專用晶元等一批關鍵技術成果,與先期發射的4顆新一代北斗導航衛星一起,基本確立了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全球組網模式,具有里程碑意義。
2、「實踐十號」成功發射並返回
2016年4月6日,我國首顆返回式微重力科學實驗衛星 「實踐十號」成功發射,並於4月18日順利返回。這是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首批科學實驗衛星,旨在利用太空中微重力和空間輻射等特殊環境開展科學實驗,研究揭示物質運動及生命活動的規律。
該衛星已成功獲取大量實驗數據和資料,可產出一批重大科學發現和原創成果。
3、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成功發射
2016年8月16日,中國科學院自主研製的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成功發射。這是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首批科學實驗衛星,主要科學目標是進行星地高速量子密鑰分發和廣域量子密鑰網路實驗,並在空間尺度進行量子糾纏分發和量子隱形傳態等實驗研究。
該衛星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星地量子通信,構建了天地一體化的量子保密通信與科學實驗體系,對我國鞏固和擴大量子通信領域的國際領先地位,實現從經典信息技術時代跟蹤者向未來信息技術引領者的轉變,具有里程碑意義。
4、「天宮二號」與「神舟十一號」對接並開展科學實驗
2016年10月19日,「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成功對接。「天宮二號」是我國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空間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作為空間應用系統的總體單位,牽頭負責空間科學、對地觀測及地球科學研究、空間應用新技術等三大領域的全部14項科學實驗,包括全球第一台空間運行的冷原子鍾、寬波段成像光譜儀、伴隨衛星飛行、高等植物培養等,技術發展處於國際先進行列。
5、C919首次試飛
2017年5月5日,中國首架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大型噴氣式干線民用飛機C919的首飛完滿結束。這標志著大型民用客機的壟斷市場在A(Airbus空中客車)和B(Boeing波音)之外,正式迎來了新的參與者C(C919)。
⑧ 中國在宇宙探索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
1、中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全球組網模式確立
2016年2月1日,中國科學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與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等共同研製的中國新一代北斗導航第五顆組網衛星成功發射。
該衛星採用中國科學院導航衛星專用平台,首次集成了自主研發的氫原子鍾、高集成度空間抗輻照專用晶元等一批關鍵技術成果,與先期發射的4顆新一代北斗導航衛星一起,基本確立了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全球組網模式,具有里程碑意義。
2、「實踐十號」成功發射並返回
2016年4月6日,我國首顆返回式微重力科學實驗衛星 「實踐十號」成功發射,並於4月18日順利返回。這是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首批科學實驗衛星,旨在利用太空中微重力和空間輻射等特殊環境開展科學實驗,研究揭示物質運動及生命活動的規律。
該衛星已成功獲取大量實驗數據和資料,可產出一批重大科學發現和原創成果。
3、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成功發射
2016年8月16日,中國科學院自主研製的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成功發射。這是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首批科學實驗衛星,主要科學目標是進行星地高速量子密鑰分發和廣域量子密鑰網路實驗,並在空間尺度進行量子糾纏分發和量子隱形傳態等實驗研究。
該衛星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星地量子通信,構建了天地一體化的量子保密通信與科學實驗體系,對我國鞏固和擴大量子通信領域的國際領先地位,實現從經典信息技術時代跟蹤者向未來信息技術引領者的轉變,具有里程碑意義。
4、「天宮二號」與「神舟十一號」對接並開展科學實驗
2016年10月19日,「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成功對接。「天宮二號」是我國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空間實驗室。
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作為空間應用系統的總體單位,牽頭負責空間科學、對地觀測及地球科學研究、空間應用新技術等三大領域的全部14項科學實驗,包括全球第一台空間運行的冷原子鍾、寬波段成像光譜儀、伴隨衛星飛行、高等植物培養等,技術發展處於國際先進行列。
5、C919首次試飛
2017年5月5日,中國首架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大型噴氣式干線民用飛機C919的首飛完滿結束。這標志著大型民用客機的壟斷市場在A(Airbus空中客車)和B(Boeing波音)之外,正式迎來了新的參與者C(C919)。
⑨ 人類探索太空已經取得哪些成果
1.「新地平線」將飛向冥王星探索太陽系最遙遠行星 去幾十年來,人類一直在發射各種探測回器探索太陽答系內的行星,現在,該是拜訪最遙遠的行星冥王星的時候了。美國「新地平線」號探測器定於美國東部時間17日13時(北京時間18日1時)藉助「宇宙神-5」火箭從肯尼迪航天中心發射升空,開始長達9年的太空之旅。 2.引力論和宇宙論 量子理論與相對論是二十世紀物理學兩大支柱,也是二十世紀物理學所取得的最輝煌的成果。然而,對於愛因斯坦本人最為看重的廣義相對論研究,其進展不能令人滿意。 3.「勇氣」號和「機遇」號火星車登陸火星並發現有水的證據 其它: a.美超音速飛機創飛行時速超萬公里新紀錄; b.「卡西尼」號飛船成功進入土星軌道; c.韓、美科學家首次利用克隆技術獲得人類胚胎幹細胞; d.美科學家首次利用核磁共振技術觀測到單個電子; e.美研發利用核反應堆大規模製氫技術; f.日開發出世界最快光通信技術; g.美天文學家發現太陽系最遙遠的大天體; h.法艾滋病病毒抗體研究獲得重要進展; i.以、美科學家製成能夠停止或暫停的分子馬達。
⑩ 人類探索太空的成果
1.「新地平線」將飛向冥王星探索太陽系最遙遠行星
去幾十年來,人類一直在發射各種探測器探索太陽系內的行星,現在,該是拜訪最遙遠的行星冥王星的時候了。美國「新地平線」號探測器定於美國東部時間17日13時(北京時間18日1時)藉助「宇宙神-5」火箭從肯尼迪航天中心發射升空,開始長達9年的太空之旅。
2.引力論和宇宙論
量子理論與相對論是二十世紀物理學兩大支柱,也是二十世紀物理學所取得的最輝煌的成果。然而,對於愛因斯坦本人最為看重的廣義相對論研究,其進展不能令人滿意。
3.「勇氣」號和「機遇」號火星車登陸火星並發現有水的證據
其它:
a.美超音速飛機創飛行時速超萬公里新紀錄;
b.「卡西尼」號飛船成功進入土星軌道;
c.韓、美科學家首次利用克隆技術獲得人類胚胎幹細胞;
d.美科學家首次利用核磁共振技術觀測到單個電子;
e.美研發利用核反應堆大規模製氫技術;
f.日開發出世界最快光通信技術;
g.美天文學家發現太陽系最遙遠的大天體;
h.法艾滋病病毒抗體研究獲得重要進展;
i.以、美科學家製成能夠停止或暫停的分子馬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