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的獎項介紹
設立國家級教學成果獎,是國家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重要舉措,體現了國家對高等學校教學工內作的高度重容視。國家級教學成果獎,共評三類國家級教學成果獎各400項,這些成果充分展現了重視教學建設、重視教學改革、重視人才培養工作所取得的成績,代表了目前我國教育教學工作的最高水平。目前,國家級教學成果獎已被視為與國家科技成果三項獎勵並列的國家級獎勵。
⑵ 侯建新的科研成果
《資本主義起源新論》,三聯書店,2014年版
《中古政治制度》,《世界歷史》(多卷本)第10冊,侯建新等著,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准》(2011年版),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修訂組第一召集人
《當代西方史學流派》(與徐浩合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6、2001、2002、2009年多次在北京和台灣再版。教育部研究生推薦使用教材
《社會轉型時期西歐與中國》(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教育部研究生推薦使用教材。獲第四屆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二等獎(2006年)
《英國庄園生活》(譯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負責全書審校,並撰寫中文版序言,《中華讀書報》評該書為2005年最受歡迎的100本圖書
《農民、市場與社會變遷:冀中11村透視並與英國鄉村比較》,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版。獲天津市第九屆社科優秀成果一等獎(2004年)
《經濟-社會史:歷史研究的新方向》主編,商務印書館,2002年版
《社會轉型時期西歐與中國》(第一版),濟南出版社,2001年版
《歐洲中世紀城市鄉村與文化》,主編,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現代化第一基石:農民個人力量增長與中世紀晚期社會變遷》,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1年版。獲天津市第五屆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1993年),獲全國高校首屆全國優秀社科成果二等獎(1995年)
《經濟-社會史評論》期刊主編
主編《歐洲經濟社會史研究叢書》,人民出版社 1. 「關於西歐現代社會轉型起始年代的新觀點」,《世界歷史》2014年第4期
2. 「歐洲文明再認識」,《史學理論研究》2014年第2期
3. 「認知歐洲 定位中國」,《光明日報》2014年09月17日第16版
4.關於「中世紀」這個概念,《歷史教學問題》,2012年第 期
5. 「中世紀英格蘭農民土地產權研究」,《歷史研究》2013年第4期
6. 「歐洲文明形成中的宗教因素」,《歷史教學問題》2013年第4期
7. 「民國年間冀中村民的消費:究竟吃什麼」,《光明日報》2013-8-8
8. 「新視角:資本主義起源再探討」,《史學理論研究》2013年第3期
9. 「抵抗權:歐洲封建主義的歷史遺產」,《世界歷史》2013年第2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13年第9期摘引
10. 「議會在英國最高權力的確立」,《史學集刊》2013年第2期(與陸連超合作)
11. 「英國工業化以前農民的『飲食革命』」,《光明日報》2012-7-5,《新華文摘》(2012年第17期)全文轉載
12. 「近二十年英國中世紀經濟-社會史研究的新動向」,《歷史研究》2011年第5期(與龍秀清合作),《新華文摘》2012年第4期全文轉載
13. 「英格蘭工業革命前的人均產值與消費」,《經濟-社會史評論》(第六輯),三聯書店2012年11月版
14. 「深入研究中西轉型時期的社會變遷」,(侯建新、鄒兆辰),《歷史教學問題》2012年第4期
15. 「交融與創生:西歐文明的三個來源」,《世界歷史》2011年第4期,人大復印資料《世界史》2011年第11期轉載,《歷史教學》(中學版)2012年第6期摘編
16. 「中國國民需要世界史知識」,《歷史教學》2011年第7期
17. 「抓住機遇,面向實際,大力推進世界史學科的發展」,《世界歷史》2011年第2期
18. 「經濟-社會史:歐洲社會轉型研究的重要平台」,《史學理論研究》2011年第4期
19. 「前近代中英兩國農業僱傭勞動比較」,載錢乘旦等主編《英國史新探》,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20.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Agricultural Wage Labour in Pre-Modern China and England,Proceedings of the British-Chinese history conference, Edited by Qian Chengdan & Miles Taylor, University of Landon Institute of Historical Research, 2011
21. 「家庭教育:英國近代初等教育的催生劑」,《天津師范大學學報》 2010年第6期(與張曉晗合作)
22. 「加強文明多樣性和生動性研究」,《世界歷史》2010年第2期
23. 「新中國世界史研究六十年」,《河北學刊》2009年第4期
24. 「世界歷史研究三十年」,《歷史研究》2008年第6期
25. 「跳出舊巢穴,走出新天地—中國世界歷史研究30年」,《中國社會科學院報》2008-12-2
26. 「從經濟史到經濟-社會史」,《世界歷史》2008年增刊(紀念改革開放30年創刊30年)
27. 「西歐崛起:經濟與社會互動的歷史及相關學科」,《社會科學戰線》2008年第4期
28. 「高效農業是英國城鄉一體化基礎」,載《新京報》,2008年10月19日B3版
29. 「史學失去真實也就失去生命」,《天津日報·學術版》,2007-6-25第10版
30. 「讓歷史的解釋更有說服力:從經濟史到經濟-社會史」,《清華大學學報》2007年第5期,《新華文摘》2007年第22期轉載
31. A Discussion of the Concept of 「Feudal」,Frontiers of History in China Vol.2,No.1,January 2007, pp.1-24
32. 「史學的時代性與永遠的歷史性」,《史學理論研》2006年第4期,《新華文摘》2007年第3期全文轉載
33. 「『封建主義』——概念錯位的原委及應對」,《歷史教學》2006年第1期
34. 「工業革命前英國農業生產與消費再評析」,《世界歷史》2006年第4期,人大復印資料《經濟史》2007年第1期轉載
35. 「『主體權利』文本解讀及其對西歐史研究的意義」,《史學理論研究》 2006年第1期
36. 「原始積累的秘密:英國佃農何以抵抗過度侵奪?」《經濟-社會史評論》(第二輯),三聯書店2006年10月版
37. 「富裕佃農:英國現代化的最早領頭羊」,《史學集刊》2006年第4期,《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06年第5期轉載
38. 「20世紀前期中國農村市場分析:來自清苑縣的報告」, 載馮崇義等編:《二十世紀的中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版
39. 「學科創新與交融的平台——《經濟-社會史評論》創立與經濟-社會史研究的發展 」,《中華讀書報》2005-2-2
40. 「《經濟-社會史評論》首發座談會『為什麼要辦這個刊物』」,《史學理論研究》2005年第2期
41、「『封建主義』概念辨析」,《中國社會科學》2005年第6期,人大復印資料2006年第1期轉載,《新華文摘》2006年第2期摘刊,獲天津市第十一屆社科優秀成果一等獎
42. 「工業化前中英鄉村借貸比較研究」(與趙文君合作),《史學月刊》2005年第2期,《光明日報》2005-4-6學術動態介紹該文;人民網論點摘編
43. 「新世紀世界史學術前沿問題研討會擷萃——西歐『封建主義』概念問題」, 《世界歷史》2005年第6期
44. 「增強中國文化的競爭力:吸納、參與和升華」,《人民日報》2005-4-1,15版
45. 「『封建主義』概念在中國之由來」,《天津日報》(文史版)2005-12-12
46. 「原始個體權利:解讀中西傳統社會異同」,載《歷史比較的新視野——中西歷史比較研究學術論壇》,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
47. 「主體權利與西歐中古社會演進」,《歷史教學問題》2004年第1期
48. 「個體權利與中西社會轉型比較」,《史學理論研究》2004年第1期
49. 「馬克·布洛赫《封建社會》中譯本讀後」(與孫立田合作),《史學理論研究》2004年第4期,《光明日報》2004-11-25第3版轉載
50. 「廿載不變的追求」,《歷史教學》2003年第10期
51. 「從非經濟因素看西歐與中國的社會轉型——兼議經濟-社會史學科的引進」,載《史學理論與史學史學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
52. 「開拓史學研究新領域——經濟社會史」, 載中國史學會:《21世紀中國歷史學展望》,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53. 「人文的和整體的歷史:西方經濟社會史初論」,《世界歷史》2002年第1期,人大復印資料《經濟史》2002年第3期
54. 「原始個人權利與西歐封建政治制度」,《河南大學學報》2002年第3期,人大復印資料《世界史》2002年第8期轉載
55. 「20世紀三四十年代冀中人口流動與僱工」,《東北師大學報》2002年第3期,《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2002年第5期轉載
56. 「近代冀中土地經營及地權轉移趨勢—兼與前工業英國地權轉移趨勢比較」,《中國經濟史研究》2001年第4期,人大復印資料《經濟史》2002年第2期轉載
57. 《西方經濟-社會史研究》,載《天津日報》(學術版)2002-1-21
58. 「民國年間冀中農業成本、農民負擔與剩餘——來自11村的一項計量分析」,《理論與現代化》2001年第5期,人大復印資料《經濟史》2001年第6期轉載
59. 「西歐與中國社會轉型比較初論」,《史學理論研究》2001年第4期
60. 「20世紀上半葉冀中農村市場評析」,《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01年第2期
61. 「20世紀上半葉冀中農業生產條件考察」,《歷史教學》2001年第2期
62. 「工業革命前英國農民生活與消費水平」,《世界歷史》2001年第2期
63. 「民國年間冀中農戶勞動生產率研究」,《中國農史》2001年第1期
64. 「試析現代中國農村經濟研究若干誤區」, 《天津師大學報》2001年第1期,人大復印資料《經濟史》2001年第6期轉載
65. 「中世紀英國農民個人力量增長與自然經濟解體」,《20世紀中華學術經典文庫?歷史學?世界歷史卷》蘭州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66. 「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農村經濟調查與研究評述」,《史學月刊》 2000年第4期,人大復印資料《中國現代史》2000年第12期轉載
67. 「中英封建晚期鄉村組織比較」,《史學理論研究》2000年第3期
68. 「民國年間冀中農民生活及消費水平研究」,《天津師大學報》2000年第3期
69. 「西歐富裕農民-鄉紳階級形成與農業資本主義興起——兼與明清紳衿階層比較」,《天津社會科學》2000年第3期,人大復印資料《世界史》2000年第8期轉載
70. 「民國年間冀中人口與教育研究」,《歷史教學》 2000年第2期
71. 「國外小農經濟研究主要流派評述」,《世界歷史》1999年第1期,人大復印資料《農業經濟》1999年第4期轉載
72. 「西方法律傳統與資本主義的興起」,《歷史研究》1999年第2期,獲天津市第八屆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2000年12月被美國柯爾比科學文化信息中心(CICSC)評為優秀學術論文,人大復印資料《世界史》1999年第6期轉載
73. 「中西封建晚期農村僱工比較研究」(與趙文君合作),《史學月刊》1998年第5期
74. 「英國『邊疆運動』及其對舊庄園制度的沖擊」, 《天津師大學報》1998年第4期,人大復印資料《世界史》1998年第10期轉載
75. 「從新人口論、均衡陷阱到『過密化增長說』」,《史學理論研究》 1998年第3期
76. 「中世紀晚期中西農業勞動力遷徙比較」,《南開大學歷史系建系七十五周年紀念論集》,南開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
77. 「封建農民及其與商品經濟的關系」,載馬克垚《中西封建社會比較研究》,學林出版社,1997年版
78. 「明清農業僱傭經濟為何難以發展:兼與英國封建晚期農業僱傭勞動比較」,《中國經濟史研究》1997年第3期,人大復印資料《經濟史》1998年第期轉載,獲天津市第七屆社科優秀成果三等獎
79. 「中世紀晚期中英農業發展與現代化啟動比較研究」,載《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博士碩士文庫·歷史卷》,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80. 「談陳翰笙三十年代農村調查的政治意義和學術價值」,載《陳翰笙百歲華誕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版
81. 「英格蘭種族、語言和傳統探源」,《天津師大學報》1995年第10期
82. 「中英勞動生產率及其在近代化中的核心含義」,《世界歷史》1994年第5期,人大復印資料《經濟史》1994年第6期轉載
83. 「中世紀晚期的商品化與現代化啟動」,《歷史研究》1994年第5期,人大復印資料《中國古代史》1995年第2期轉載
84. 「西方兩性關系史述評」,《天津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3年第4期,《新華文摘》1993-12轉載
85. 「中西文化比較要有歷史層次感」,《史學理論研究》1993年第1期
86. 「中世紀晚期中英農業發展趨向的比較——農業資本主義萌芽的一項計量研究」,載羅榮渠:《各國現代化比較研究》,陝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87. 「西方向現代社會轉型的動因」,《歷史研究》1991年第3期
88. 「歷史比較研究概述」,載《建國以來世界史研究概述》,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1年版。
89. 「關於西歐中世紀城市公社若干問題——評《中世紀法國公社》」,《城市史研究》第四輯,天津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90. 「從客觀主義走向主觀唯心主義的蘭克學派」,《歷史教學》1990年第11期
91. 「西方社會史定義與發展趨勢」,《世界史研究動態》1990年第5期
92. 「強化農業基礎的歷史思考與現實抉擇」,《生產力研究》1990年第3期
93. 「英國的騎士、鄉紳和紳士都不是貴族」,《歷史教學》1988年第3期
94. 「淺議當代西方家庭史學」,《天津師大學報》1990年第3期
95. 「個人的發展與英國農村階級結構變遷」,《世界歷史》1989年第1期
96. 「從英國歷史看傳統農業的變革目標——兼論家庭農場主成為中國農民企業家主體」,《農村經濟與社會》1989年第4期
97. 「馬克思社會形態理論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合作),《天津社會科學》1988年第10期
98. 「鴉片戰爭前農民個人力量考察」,《社會科學戰線》1988年第1期
99. 「中世紀法國公社的定義」,《世界史研究動態》 1987年第4期
100. 「中世紀英國農民個人力量的增長與自然經濟的解體」,《歷史研究》1987年第3期,人大復印資料《經濟史》1991年第4期轉載,獲天津第四屆社科優秀成果三等獎 1. 教學成果「地方高校世界史人才培養的探索與實踐」 獲第七屆高等教育天津市級教學成果二等獎、校級教學成果一等獎(2013年)
2. 指導博士論文《中西中古稅制比較》獲教育部全國優秀博士論文提名獎(2009年),並獲天津市優秀博士論文(2008年)
3. 天津市第十一屆社科優秀成果一等獎(2008年)
4. 全國高等學校第四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2006年)
5. 天津市第九屆社科優秀成果一等獎(2004)
6. 天津市第八屆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2002)
7. 天津市第七屆社科優秀成果三等獎(1999)
8. 全國高等學校首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1995)
9. 天津市第五屆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1993)
10. 天津市第四屆社科優秀成果三等獎(1991)
11. 天津市紀念十一屆三中全會十周年理論徵文一等獎(1988) 1. 全國先進工作者(2010)
2. 天津市五一勞動獎章(2009)
3. 天津市師德先進個人(2009)
4. 天津市德業雙馨十佳教師(2009)
5. 天津市授銜專家(2005)
6. 全國優秀教師(2004)
7. 天津市勞動模範(2004)
8. 曾憲梓教育基金獎(2000)
9. 天津市教育系統優秀留學回國人員(1998)
10. 國家人事部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1996)
11. 國務院特殊津貼(1995)
12. 天津市立功獎章(1993,1995,1999,2004)
⑶ 教育部關於批准第五屆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獲獎項目的決定的內容
教高[2005]14號
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評審委員會評審確定的第五屆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獲獎項目,已經過異議審理,經教育部裁定,全部有效。
依據國務院發布的《教學成果獎勵條例》的規定,報經國務院批准,由清華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及上海交通大學王大中等合作申報的《工程碩士專業學位教育機制的創新與實踐》,北京理工大學、北京大學及北京信息工程學院王越等合作申報的《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的開展與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北京交通大學王玉鳳等申報的《開拓創新,建設一流的物理演示與探索實驗室》等三項成果獲第五屆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特等獎。
教育部批准,北京大學趙凱華等申報的《<電磁學>系列課程的改革和建設》等59項成果獲第五屆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上海立信會計學院姚津等申報的《會計實驗教學的實施及成果》等537項成果獲第五屆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獲獎項目名單見附件)。
在全國開展教學成果獎勵活動是黨和國家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重要舉措,是對我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工作、教學建設和教學改革成果的檢閱和展示,是黨和國家重視教學工作的重要體現。本次獲獎的項目是全國高等教育界廣大教育工作者在教學工作崗位上,經過多年艱苦努力獲得的創造性勞動成果,在總體上代表了當前我國高等教育教學工作的最高水平,充分體現了近年來我國在高等教育教學改革方面所取得的重大進展。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高等學校要結合實際情況,認真學習、借鑒和應用這些獲獎成果,進一步加強教學工作,深化教學改革,為培養和造就更多適應我國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需要的高質量專門人才而努力奮斗。
附件:第五屆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獲獎項目名單
教 育 部
二OO五年九月二日
⑷ 王保國的獲獎情況
2001年寶鋼教育基金優秀教師獎
2000、2004年天津市級教學成果一等獎
2001年、2005年國家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
⑸ 天津職業大學是高職還是高專拜託了各位 謝謝
高職 天津職業大學簡介 天津職業大學是一所培養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的市屬普通高校。1978年建校,其前身是南開大學第二分校、天津大學化工分校,從事本科層次教育。1982年底,改建為天津職業大學,是天津市普通高校中最早舉辦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院校,也是全國接受世界銀行貸款的17所院校之一, 連續三屆當選並現任中國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研究會會長單位。2006年學校被確定為國家首批28所「國家示範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立項建設單位。 學校現有河北、北辰兩個校區,佔地面積1196畝,建築總面積30餘萬平方米,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近6617萬元,資產總值5億多元,現有在校生近萬人。專任教師436人,具有高級職稱的教師占專任教師39%,具有研究生(Q吧) 學歷教師占專任教師43%,「雙師素質」教師佔70%。學校圖書館面積近6000平方米,藏書64.56萬冊,現有十個中文資料庫,十個外文資料庫,電子圖書116萬冊,是天津市高等學校電子圖書館成員單位。 學校設有機電工程與自動化學院、生物與環境工程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電子信息工程學院、國際交流學院、藝術工程學院、眼視光工程學院、繼續教育學院、社會管理系、印刷工程系、社會科學部、基礎課教學部共 12個教學單位,45個專業。其中化工工藝專業被教育部命名為全國高工專有特色的專業;視光眼鏡技術、網路技術與信息處理2個專業被批准為國家級高職高專教學改革試點專業;機械設備及自動化、化工工藝、電子商務、酒店管理、彩色電子印刷技術、視光眼鏡技術、網路與信息處理技術 7個專業被批准為天津市高職高專教學改革試點專業。在國家示範校建設中,眼視光技術、包裝技術與設計、應用化工技術、物流管理、酒店管理5個專業獲中央財政重點支持,機械製造與自動化、計算機應用技術、社區管理與服務3個專業獲天津市財政支持進行重點建設。學校基本形成了以工為主,經、管、文等專業門類協調發展的專業結構布局。 在課程建設上,《眼鏡材料與工藝學》、《倉儲管理》、《 環境分析與監測 》等5門課程被評為國家級精品課程;《有機化學》、《數據結構》、《眼屈光學 》、《財務報表編制與分析》、《製版原理與工藝》、《VC++程序設計》、《企業物流管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微生物與發酵工藝》、《傳質與分離技術》、《體育》等15門課程被評為市級精品課程。在天津市教學名師評選中,我校先後有2名老師被評為教學名師,由我校教師主持或參與編寫的22種教材入選國家「十一五」規劃教材。 學校實行多種辦學形式,開展學歷與非學歷教育,生源類型包括高中畢業生、三校生。吉林大學、天津大學分別在我校分別設立了函授站、網路教育學院第三教學中心。學校重視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先後與美國、法國、英國、澳大利亞、韓國、日本等國家和香港地區有關學校建立了友好校際關系,進行合作辦學、師資培訓和留學生教育。 學校注重加強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有設施齊全的機械工程實訓中心、化工實訓中心、印刷實訓中心;校內有各類實驗實訓室63個 ,與社會共建了校外實訓基地106個。天津市國家職業技能鑒定中心在學校設立了職業技能鑒定第28所,可開展對31個職業或工種的初、中、高級別職業培訓和職業技能鑒定,並設有全國計算機高新技術考試站,可開展14個模塊的中高級鑒定和培訓,目前「雙證書」教育學生取證率已達 90%以上。 學校的辦學緊貼市場需要,走產學研結合之路,取得了顯著成績。《高等職業教育以能力為基礎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和《創建「三三分段」教學模式,校企合作培養軟體人才》2個課題獲得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BTEC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高職院校視光眼鏡技術專業特色建設的實踐與研究》獲高等教育天津市級教學成果二等獎,《400T沖床自動生產線研製》獲天津市科技進步三等獎,《人才需要與供給的戰略選擇》獲2006年天津市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高等職業院校素質教育課程建設的研究與實踐》獲首屆天津市教育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 學校鼓勵在校大學生參加各類競賽,並屢創佳績。在全國第一、第二屆數控技能大賽中,有2名學生分別獲得學生組數控車第五名、第七名的好成績。在天津市第一、第二、第三屆數控技能大賽中,學校連續三年獲得了數控車床操作工技能大賽團體一等獎,個人第一、二名。在全國第一屆、第二屆電子商務技能大賽中,師生共獲二等獎3個、三等獎1個。在2007年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中獲二等獎,在2007年天津市高職院校實用英語口語大賽中獲一等獎第一名,在「渤化杯」全國石油與化工職業院校學生化學檢驗工技能大賽中有兩名同學獲個人全能二等獎……在歷年的各種級別的技能大賽中我校均取得了優異成績。 多年來,學校已為社會培養輸送20000多名合格畢業生,用人單位給予了充分肯定,稱贊職業大學學生「上崗快、留得住、素質高」。招生范圍已擴大到全國 28個省市自治區,學生第一志願率多年來保持100%。畢業生就業率一直保持在天津市高校的前列,2005、2006、2007年一次就業率分別達到 99.05%、98.49%、95.89%。 學校堅持「服務為本、應用為根、質量立身、卓爾不群」的辦學理念,弘揚「育德育能、力實力新」的校訓精神,正在努力把學校建設成為校一所具有中國特色、全國一流、有國際影響的國家示範性高等職業院校,充分發揮發展示範、改革示範、管理示範的作用。
⑹ 天津市南開現代管理培訓學校是自考人力資源的助學單位嗎
天津職業大學是一所培養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的市屬普通高校。1978年建校,其前身是南開大學第二分校、天津大學化工分校,從事本科層次教育。1982年底,改建為天津職業大學,是天津市普通高校中最早舉辦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院校,也是全國接受世界銀行貸款的17所院校之一,連續三屆當選並現任中國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研究會會長單位。2006年學校被確定為國家首批28所「國家示範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立項建設單位。
學校現有河北、北辰兩個校區,佔地面積765759平方米,建築總面積30餘萬平方米,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近7391萬元,資產總值56212萬元,現有在校生近萬人。專任教師449人,其中正高職稱32人、副高職稱138人,學校圖書館面積近6000平方米,藏書67.1萬冊,現有10個中文資料庫、10個外文資料庫,電子圖書188.75萬冊,是天津市高等學校電子圖書館成員單位。
學校設有機電工程與自動化學院、生物與環境工程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電子信息工程學院、國際交流學院、藝術工程學院、眼視光工程學院、繼續教育學院、社會管理系、印刷工程系、社會科學部、基礎課教學部共12個教學單位,51個專業。其中化工工藝專業被教育部命名為全國高工專有特色的專業;視光眼鏡技術、網路技術與信息處理2個專業被批准為國家級高職高專教學改革試點專業;機械設備及自動化、化工工藝、電子商務、酒店管理、彩色電子印刷技術、視光眼鏡技術、網路與信息處理技術 7個專業被批准為天津市高職高專教學改革試點專業。在國家示範校建設中,眼視光技術、包裝技術與設計、應用化工技術、物流管理、酒店管理5個專業獲中央財政重點支持,機械製造與自動化、計算機應用技術、社區管理與服務3個專業獲天津市財政支持進行重點建設。學校基本形成了以工為主,經、管、文等專業門類協調發展的專業結構布局。
在課程建設上,《眼鏡材料與工藝學》、《倉儲管理》、《環境分析與監測》等9門課程被評為國家精品課程;《有機化學》、《數據結構》、《眼屈光學 》、《財務報表編制與分析》、《製版原理與工藝》、《VC++程序設計》、《企業物流管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微生物與發酵工藝》、《傳質與分離技術》、《體育》等24門課程被評為市級精品課程。建成國家級優秀專業教學團隊1個、市級優秀專業教學團隊1個;在教學名師評選中,我校有1名教師被評為國家級教學名師,2名老師被評為天津市教學名師,由我校教師主持或參與編寫的25種教材入選國家「十一五」規劃教材。
學校實行多種辦學形式,開展學歷與非學歷教育,生源類型包括高中畢業生、三校生。吉林大學、天津大學分別在我校分別設立了函授站、網路教育學院第三教學中心。學校重視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先後與美國、法國、英國、澳大利亞、韓國、日本等國家和香港地區有關學校建立了友好校際關系,進行合作辦學、師資培訓和留學生教育。
學校注重加強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有設施齊全的機械工程實訓中心、化工實訓中心、印刷實訓中心;校內有各類實驗實訓室99個,與社會共建了校外實訓基地158個。天津市國家職業技能鑒定中心在學校設立了職業技能鑒定第28所,可開展對39個職業或工種的初、中、高級別職業培訓和職業技能鑒定,並設有全國計算機高新技術考試站,可開展14個模塊的中高級鑒定和培訓,目前「雙證書」教育學生取證率已達90%。
學校的辦學緊貼市場需要,走產學研結合之路,取得了顯著成績。《高等職業教育以能力為基礎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和《創建「三三分段」教學模式,校企合作培養軟體人才》2個課題獲得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BTEC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高職院校視光眼鏡技術專業特色建設的實踐與研究》獲高等教育天津市級教學成果二等獎。
學校鼓勵在校大學生參加各類競賽,並屢創佳績。在天津市高校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競賽中,2人獲一等獎、1人獲二等獎、3人獲三等獎;在第八屆全國多媒體課件大賽中,2個課件獲高職組一等獎、3個課件獲高職組二等獎。在2008年全國第五屆高職高專實用英語口語大賽中,1名學生獲全國三等獎和天津市一等獎、1名學生獲天津市二等獎;在2008年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各工種競賽中,5名參賽選手4名榮獲全國一等獎、1名獲得全國二等獎;在全國第三屆教師職工學生數控競賽中,有6名選手獲全國前10名;在2008年高教社杯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中,獲全國二等獎2個和天津賽區一等獎3個、二等獎3個;在2008年「天士力」全國職業院校學生化學檢驗技能大賽中,3位同學代表學校參賽,均獲高職組個人全能一等獎其中2位同學獲得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頒發的技師證書。……
⑺ 第七屆全國教育系統教育教學成果大賽是真的嗎為什麼匯款方式不能轉帳,只能郵寄
是真的就應該可以網上付款,只能轉賬的都不靠譜,何況郵寄?難道舉辦方不知道紙幣現金是禁止郵寄的嗎?
⑻ 陳春聲的獲獎情況
1. 1994年6月,著作《市場機制與社會變遷:18世紀廣東米價分析》獲廣東省社會科學成果一等獎。2. 1994年6月,被評為廣東省1994年「南粵教壇新秀」。3. 1996年4月,《從「游火帝歌」看清代樟林社會——兼論潮州歌冊的社會史資料價值》獲第二屆「潮學獎」研究著作優秀獎。4. 1998年12月,《市場機制與社會變遷:18世紀廣東米價分析》一書獲第二屆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一等獎。5. 2002年5月,獲得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師獎」(2001年度)。6. 2002年10月,被授予2002年度中山大學文科優秀中青年學者稱號。7. 2004年4月,入選首批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8. 2004年4月,入選廣東省高等學校「千百十工程」 國家級培養對象。9. 2004年12月,「歷史學科網路資源(素材)庫建設與應用」獲高等教育天津市級教學成果一等獎(參與項目)。10. 2005年9月,論文《鄉村故事與社區歷史的建構——以東鳳村陳氏為例兼論傳統社會的「歷史記憶」》(與陳樹良合寫)獲廣東省首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論文類一等獎。11. 2005年10月 「歷史學科網路資源(素材)庫建設與應用」獲第五屆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參與項目)。12. 2007年6月 被評為中山大學「教學名師」。13. 2008年9月 被評為廣東省「教學名師」。14. 2008年10月 被評為「千百十工程」第三批先進團隊帶頭人。15. 2009年9月 「文化素質教育與大學文化建設的探索與實踐」獲第六屆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排名第二)。16. 2009年9月 「研究型大學本科教學質量長效保障體系建設的研究與實踐」獲第六屆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排名第一)。
⑼ 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的介紹
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是國務院確定的國家級獎勵,每4年評選一次。前6次分別在1989年、1993年、1997年2001年、2005年、2009年評選。2013年已擴展為國家級教學成果獎,包含基礎教育(含幼兒教育與特殊教育)、職業教育(含高等職業教育)、高等教育(含成人高等教育)。獎勵等級分為特等獎、一等獎、二等獎三個等級,授予相應的證書和獎金。本次是2013年4月評選,經過3個月公示期,然後,一等獎和二等獎由教育部批准,特等獎由國務院批准。
⑽ 天津師范類大學有哪些
一、天津有哪些師范類大學
天津師范類大學共有2所,名單分別為天津師范大學、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其中天津師范大學是天津市屬重點院校,入選教育部「卓越教師培養計劃」、國家「特色重點學科項目」。
序號 院校名稱 所在地 學歷層次 院校類型
1 天津師范大學 天津 本科 師范
2 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 天津 本科 師范
二、天津師范大學簡介
天津師范大學是天津市屬重點院校,始建於1958年,原名天津師范學院,1982年更名為天津師范大學。1999年,原天津師范大學、天津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天津教育學院合並組建新天津師范大學。
學校佔地面積3500畝、建築面積84萬平方米。學校現有23個學院,70個本科專業,8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35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5個碩士專業學位類別,涉及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管理學、藝術學等10個學科門類。學校現有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七屆學科評議組成員3人,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11人。擁有2個國家重點學科,7個天津市一流學科,18個天津市重點學科,4個天津市「重中之重」學科,15個天津市特色學科(群),化學學科進入「ESI」排名全球前1%。根據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發布的第四輪學科評估結果,我校政治學、馬克思主義理論、心理學、世界史4個學科獲評B+學科,教育學、中國語言文學2個學科獲評B類學科。6個教育部特色專業建設點,16個天津市品牌專業建設點,5個天津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專業建設點,8個天津市優勢特色專業建設點,12個天津市應用型專業建設點。2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0個涵蓋人文社科基地、工程中心、國際聯合研究中心的省部級重點實驗室,7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學校已建成9門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25門市級精品課程,1支國家級教學團隊、11支市級教學團隊、2支天津市「十二五」綜投教學創新團隊。獲得國家首屆基礎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全國首屆高校青年教師教學競賽文科組一等獎1項。
三、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簡介
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是我國最早建立的以培養職業教育師資為主要任務的普通高等師范院校,成立於1979年,隸屬於原國家勞動部;2000年,轉制為中央與地方共建,以天津市管理為主;2010年,更名為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2012年,國家教育部與天津市人民政府共建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2017年,進入天津市高水平特色大學建設行列。
辦學特色聞名全國。學校始終秉承「動手動腦、全面發展」的辦學理念,堅持為全國培養高素質職教師資的辦學定位不動搖,在全國首創「實行『雙證書』制,培養『一體化』職教師資」的人才培養新模式,該成果榮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學校瞄準國家急需,不斷豐富「雙證書」內涵,「培養高等技術應用人才的一種新模式——『本科+技師』」榮獲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學校還創立了「雙導師、雙基地、雙證書」研究生培養新模式,獲得第三屆全國教育改革創新特別獎。培養出我國首批「雙師型」碩士研究生和「雙證書」留學生碩士。學校的辦學特色得到了用人單位和社會的高度評價,被社會譽為「中國培養職教師資的搖籃」。2017年,李克強總理來校考察,要求學校當好職業教育孵化器,傳承工匠精神,不僅培養「工匠之師」,也要培養「中國製造卓越雕塑師」。
辦學基本條件優良。現佔地54萬平方米,建築面積43餘萬平方米;現有各類全日制在校生1.9萬餘人,其中:博士研究生43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碩士研究生1000餘人;建有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個、天津市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5個;擁有教學科研儀器設備資產5億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