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蘭亭集序》的總結
《蘭亭集序》教與學知識點梳理
高存新
一、基本常識
1、 關於序、跋類文體
放在卷首為序,也稱前言;放在卷末為跋或後序。
序言有的是作者或者編者自己寫的,也有的是別人所寫。其內容和作用,多為說明寫作或編寫的情況、目的,闡述某些觀點,介紹或評價作品等。
序的體裁,有的是近似論說文,如《史記》中的書、表、傳的序,都是在議論中夾著感慨,總結歷史教訓,表達作者的見解和對人對事的態度。歐陽修編寫《新五代史》,其中的《伶官傳序》即屬此類。
抒情成分較多的序,多為詩歌唱和的集子而作。如李白的《春夜宴從弟桃李園序》,王羲之的《蘭亭集序》。
後序或跋一般是對序的再補充,大都簡峻峭拔,不像序那樣詳細豐富。
另外古代還有一種贈序,為臨別贈言一類的文體。如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要和書序嚴格區別開來。
2、王羲之簡介
王羲之(321—379),東晉著名書法家。琅琊臨沂(今山東)人,後居浙江會稽山陰。曾任右軍內史、會稽內史,故世稱王右軍。工書法,尤擅楷書和行書,人稱「書聖」。他的《蘭亭集序》帖,筆意妍麗勁健,「論者稱其筆勢,以為飄若浮雲,矯若驚龍」。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其他較有影響的還有《樂毅論》、《十七帖》等。其子王獻之也是書法名家,父子齊名,世稱「二王」、「二聖」。
3、寫作背景
修禊,古代的一種習俗。於陰歷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後始固定為三月三),到水邊嬉遊,以消除不祥,也稱「春禊」。據說東晉永和九年三月三,風和日麗,天清氣朗,王羲之與當時的名人謝安、孫綽等41人在山陰蘭亭暢飲歡歌,其實也可以看作是他們借「修禊」之名而舉行的一次詩會吧。名人雅士,融融歡聚,曲水流觴,低吟淺唱,好不愜意。王羲之面對高朋摯友,揮筆潑墨,寫下了「絕代無雙」、書文皆美的序文。
二、字詞語言
1、通假字
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 趣 通 取
後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 由 通 猶
2、古今異義
茂林修竹 古:長 今;常用義為「修理」、「修飾」
列坐其次 古:旁邊、水邊 今:常用義為質量差
或取諸懷抱 古:兼詞,「之於」合音 今:常用義為眾
曾不知老之將至 古:讀zeng ,竟 今:讀zeng 多作姓
向之所欣 古:過去、原來 今:常用義為方向
終期於盡 古:至、及 今:無此義
亦將有感於斯文 古:這些文章 今:常用義為文雅,又指文化或文人
3、詞類活用
A、形容詞作名詞
群賢畢至 賢士
少長咸集 年輕人,年長的人
B、形容詞作動詞
齊彭殤為妄作 看作相等
C、名詞作動詞
映帶左右 環繞
一觴一詠 喝酒
D、數詞作動詞
固知一死生為虛誕 看作一樣
4、一詞多義
列坐其次 旁邊 水邊
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 駐扎
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 次一等
余船以次俱進 次序
所以興懷,其致一也 情致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達到
家貧,無從致書以觀 得到
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 招致
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 高
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 長
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學習 進步
是故事修而謗興,德高而毀來 辦好
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 至 、及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期望、要求
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時間期限
5、虛詞運用
所以 所以興懷,其致一也 表原因
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 以此 用來
吾知所以距子者,吾不言 表方法
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 助詞 表定語後置
之 曾不知老之將至 用在主謂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及其所之既倦 動詞 往 達到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 助詞 的
三、理解分析
1、結構脈絡
(一)敘宴集盛況
(1)交代——時間、地點、人物、事情
(2)寫景——山、林、竹、水、氣候;
(3)盛況 ——流觴曲水,一觴一泳
(4)感受——信可樂也
(二)發人生感慨
(1) 為人處世的方式
靜態——晤言一室
動態 ——放浪形骸
(2) 感慨抒懷
修短隨化,終期於盡
死生亦大矣
(三)明作序要旨
(1) 否定虛無主義人生觀——「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2) 寫作動機 ——「後之覽者,將有感於斯文」
2、重點語句理解
「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興之於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
「向之所欣」,意為先前所喜歡的事情,即先前的「樂」事;「俯仰之間,已為陳跡」,言其先前樂事,頃刻之間已成往事;「猶不能不以之興懷,」為雙重否定句,意為尚且不能不因此而感慨;「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意為何況對於生命不論長短,終究難免一死呢?
整個句子是一個用「……猶……何況……」關聯的遞進關系的復句。
這句話一是從蘭亭聚會聯想到現今人們「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和「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兩種態度的看法;二是以「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引出「死生」這個全文的議論中心。
「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一死生」「齊彭殤」是莊周對人的生死的看法。「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泰山為小;莫壽乎殤子,而彭祖為夭。」莊子認為生和死,長壽和短命,沒有絕對的界限,是相對的。這本不錯,但他誇大了相對性,以致否定了生與死的區別,認為生和死相同。800歲的彭祖和夭折之人沒有區別,顯然是荒謬的。作者在第三段引出孔子「死生亦大矣」的觀點,以古人、今人和後人無不為無常而作生死之事之嘆,來說明莊子「一死生」「齊彭殤」之荒誕。
3、寫作特色
(1)敘述、描寫、抒情、議論的完美結合
第一段敘事、描寫,二、三段議論、抒情。先敘蘭亭之會盛況,描寫山水景緻,而後由樂入悲,轉入對生死問題的議論,抒發感慨之情。文筆洗練,自然有致。
(2)借題發揮,立意高遠
《蘭亭集》為游宴詩集,作者借為其寫序表明了自己的生死觀。並批判了崇尚玄學的當時,存在著一種虛無主義的傾向。使本篇立意高遠,不同凡響。
四、補充拓展
1、補充注釋
(1)「死生亦大矣」:語出《莊子。德充符》:「仲尼曰:『死生亦大矣,而不得與之變;雖天地覆墜,亦將不與之遺;審乎無假而不與物遷,命物之化而守其宗也。』」大意是道是主宰萬物的,它不會隨外物(包括人的生死)而變化。
(2)「一死生」「齊彭觴」不是莊子的原話。莊子原話是:「予惡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自蘄(祈)生乎?」「莫壽於殤子,而彭祖為夭。」(均見《莊子。齊物論》)
(3)濫觴——本文有「引以為流觴曲水」句。我國古代有流觴而飲,吟詩歌賦之雅俗。江河發源處水流淺小,僅能浮起酒杯。《荀子。子道》:「昔者江出於崏山,其始出也,其源可以濫觴。」後以此來比喻事物的開始。如:楚辭中的謠歌可以看作是我國五言詩的濫觴。
2、知識拓展
(1)東床——東晉名相王導是王羲之的叔父,劉禹錫《烏衣巷》詩雲:「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其中的王即指王導的家族。《晉書。王羲之傳》載:「太尉郗鑒使門生求女婿於導(王導),導令就東廂遍觀子弟。門生歸,謂郗鑒曰:『王氏諸少並佳。然聞信至,咸自矜持,惟一人在東床坦腹食,獨若不聞。』鑒曰:『正此佳婿邪!』訪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後因稱女婿為「東床」,也稱「坦腹」。
(2)《蘭亭序》帖——唐太宗李世民酷愛王羲之書法。千方百計得到《蘭亭序》帖後,愛不釋手,常常「朝夕觀覽」。貞觀十年,讓馮承素、虞世南、禇遂良等人摹拓十本,以賞近臣。死後將其真跡作為陪葬品帶進了昭陵。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都是次真跡一等的唐摹本。唐摹本中以馮承素臨摹最為逼真,較有影響。因帖前後印有唐中宗李顯年號「神龍」個半印,故又稱為「神龍本」。
(3)課外閱讀王勃《滕王閣序》,比較兩序的風格異同。
2004.3.23
希望對你有幫助^^
㈡ 《蘭亭序》真跡在哪為什麼說它是王羲之成就最高的作品
《蘭亭集序》真跡可能有著落了,答案就在這幅千年古畫里《蘭亭集序》作為中國「第一行書」向來享譽全球,它是東晉著名的書法家王羲之的作品,不論是書法史上還是文學史上,都具有不同一般的地位,但是我們很遺憾並不能看到真跡。今天我們所能見到的《蘭亭集序》知識唐人摹寫的版本,據說真跡一直在唐玄宗陵墓中,也有說法是毀於戰火,真跡的下落一直也沒能完全弄清楚。
後來,太宗命令歐陽詢、褚遂良等人一一臨摹,這就是現在出現的數本《蘭亭集序》的原因,而真跡被李世民帶進了墳墓。當然,也有說李世民的昭陵早就被溫濤搬空了,他沒有說裡面有《蘭亭集序》,同時,武則天也酷愛書法,所以有人就猜測王羲之的真跡可能在武則天的墓里。至於誰說得對,只能等日後科技發達了,那些皇家大墓重現天日的時候才能知道了。
㈢ 王羲之著名作品《蘭亭集序》中記述了什麼事
永和九年,時在癸丑之年,暮春三月上旬的巳日,我們在會稽郡山北面的蘭亭集會,舉行驅除不祥的禮俗之事。眾多賢才都匯聚到這里,老少濟濟一堂。蘭亭這地方有崇山峻嶺環抱,林木繁茂,竹高茂密。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羅帶一般)輝映圍繞在亭子的四周,引(溪水)作為流觴用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邊,雖然沒有管弦合奏的盛況,只是飲酒賦詩,也足以令人暢敘胸懷。
這一天,晴明爽朗,和風習習,仰首可以觀覽浩大的宇宙,俯看可以考察地上萬物的繁多,縱目游賞,胸襟大開,極盡耳目視聽的歡娛,真可以說是人生的一大趣事。
人們彼此親近交往,很快便度過了一生。有的人喜歡將自己的胸懷抱負在屋子裡與人交談;有的人則寄託於外物,生活狂放不羈。雖然他們或內或外的取捨千差萬別,好靜好動的性格各不相同,但當他們遇到可喜的事情,得意於一時,感到欣然自足時,(竟然)都會忘記衰老即將要到來之事。等到對已獲取的東西發生厭倦,感情隨著事物的變化而變化,又不免會引發無限的感慨。以往所得到的歡欣,很快就成為歷史的陳跡,人們尚且不能不為之感念傷懷,更何況人的一生長短取決於自然,而終究要歸結於窮盡呢!古人說:「死生是件大事。」這怎麼能不讓人痛心啊!
每當看到前人所發感慨的原因,其緣由竟像一張符契那樣一致,總難免要在前人的文章面前嗟嘆一番,不過心裡卻弄不明白這是怎麼回事。我當然知道把死和生混為一談是虛誕的,把長壽與夭亡等量齊觀是荒謬的,後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這正是事情的可悲之處。所以我要列出到會者的姓名,錄下他們所作的詩篇。即使時代變了,事情不同了,但觸發人們情懷的原因,無疑會是相通的。後人閱讀這些詩篇,也會由此引發同樣的感慨吧。
㈣ 蘭亭集序為什麼有那麼高的成就
因為偏愛加吹捧。
唐朝前,其實對小王的評價要高於老王。
傳說唐太宗在世時把《蘭亭集序》「置於座側,朝夕觀覽」,死後把它帶進昭陵做陪葬。不過好在他於貞觀十年(636年),曾讓人臨摹十本以賜近臣。一般認為在所有臨摹本中,馮承素的墨跡臨摹最為近真,較好地表現了王羲之書法的形貌與精神。我們現在欣賞的,正是這一本臨摹本。
㈤ 王羲之的成就 急~~
書法及《蘭亭集序》【原文】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雲:「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寫作背景】
東晉穆帝(司馬聃)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日,王羲之和當時名士孫綽、謝安和釋支遁等四十一人,為禊事活動,在蘭亭宴集。與會的人士都有詩作,事後把這些詩篇匯編成集,《蘭亭集序》就是王羲之為這個詩集所寫的序言。序,文體名,是對書籍和文章舉其綱要、論其大旨的一種文字,相當於引言。
【作者簡介】
王羲之(公元321-379年):字逸少,東晉琅邪臨沂(今山東臨沂縣)人,住在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曾任江州刺史、會稽內史、右軍將軍等職。他書法精絕,為我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書法家,有「書聖」之稱。
【蘭亭淺析】
《蘭亭集序》,又題為《臨河序》、《禊帖》、《三月三日蘭亭詩序》等。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三月三日,時任會稽內史的王羲之與友人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會聚蘭亭,賦詩飲酒。王羲之將諸人名爵及所賦詩作編成一集,並作序一篇,記述流觴曲水一事,並抒寫由此而引發的內心感慨。這篇序文就是《蘭亭集序》。此序受石崇《金谷詩序》影響很大,其成就又遠在《金谷詩序》之上。�
文章首先記述了集會的時間、地點及與會人物,言簡意賅。接著描繪蘭亭所處的自然環境和周圍景物,語言簡潔而層次井然。描寫景物,從大處落筆,由遠及近,轉而由近及遠,推向無限。先寫崇山峻嶺,漸寫清流激湍,再順流而下轉寫人物活動及其情態,動靜結合。然後再補寫自然物色,由晴朗的碧空和輕揚的春風,自然地推向寥廓的宇宙及大千世界中的萬物。意境清麗淡雅,情調歡快暢達。蘭亭宴集,真可謂「四美俱,二難並」。
但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有聚合必有別離,所謂「興盡悲來」當是人們常有的心緒,盡管人們取捨不同,性情各異。剛剛對自己所嚮往且終於獲致的東西感到無比歡欣時,但剎那之間,已為陳跡。人的生命也無例外,所謂「不知老之將至」(孔子語)、「老冉冉其將至兮」(屈原語)、「人生天地間,奄忽若飆塵」(《古詩十九首》),這不能不引起人的感慨。每當想到人的壽命不論長短,最終歸於寂滅時,更加使人感到無比凄涼和悲哀。如果說前一段是敘事寫景,那麼這一段就是議論和抒情。作者在表現人生苦短、生命不居的感嘆中,流露著一腔對生命的嚮往和執著的熱情。�
魏晉時期,玄學清談盛行一時,士族文人多以莊子的「齊物論」為口實,故作放曠而不屑事功。王羲之也是一個頗具辯才的清談文人,但在政治思想和人生理想上,王羲之與一般談玄文人不同。他曾說過:「虛談廢務,浮文妨要」(《世說新語·言語篇》)在這篇序中,王羲之也明確地指斥「一死生」、「齊彭殤」是一種虛妄的人生觀,這就明確地肯定了生命的價值。�
這篇文章具有清新朴實、不事雕飾的風格。語言流暢,清麗動人,與魏晉時期模山范水之作「儷采百字之偶,爭價一句之奇」(《文心雕龍·明詩篇》)迥然不同。句式整齊而富於變化,以短句為主,在散句中參以偶句,韻律和諧,樂耳動聽。�
【蘭亭來龍去脈】
會稽山水清幽、風景秀麗。東晉時期,不少名士住在這里,談玄論道,放浪形骸。 晉穆帝永和九年(353)農歷三月初三,「初渡浙江有終焉之志」的王羲之,曾在會稽山陰 的蘭亭(今紹興城外的蘭渚山下),舉行風雅集會,這些名流高士,有司徒謝安、辭賦家 孫綽、矜豪傲物的謝萬、高僧支道林及王羲之的子、侄獻子、凝之、渙之、玄之等四十 二人。
江南三月,通常是細雨綿綿的雨季,而這一天卻格外晴朗,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惠風 和暢,溪中清流激湍,景色恬靜宜人。蘭亭雅集的主要內容是「修禊」,這是我國古老 的流傳民間的一種習俗。人們於農歷三月上旬的巳日(上巳日)到水邊舉行祓祭儀式, 用香薰草蘸水灑身上,或沐浴洗滌污垢,感受春意,祈求消除病災與不祥。
蘭亭雅集的另一個項目是流觴曲水,四十二位名士列坐在蜿蜒曲折的溪水兩旁,然後由書僮將斟酒的羽觴放入溪中,讓其順流而下,若觴在誰的面前停滯了,誰得賦詩,若吟不出詩,則要罰酒三杯。這次蘭亭雅集,有十一人各成詩兩首,十五人成詩各一首,十六人做不出詩各罰酒三杯,王羲之的小兒子王獻之也被罰了酒。清代詩人曾作打油詩取笑王獻之。「卻笑烏衣王大令,蘭亭會上竟無詩。」
大家把詩匯集起來,公推此次聚會的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寫一序文,記錄這次雅集,於是,王羲之乘著酒興,用鼠須筆,在蠶紙上,即席揮灑,心手雙暢,寫下了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的被後人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
《蘭亭集序》文字燦爛,字字璣珠,是一篇膾炙人口的優美散文,它打破成規,自辟徑蹊,不落窠臼,雋妙雅逸,不論繪景抒情,還是評史述志,都令人耳目一新。雖然前後心態矛盾,但總體看,還是積極向上的,特別是在當時談玄成風的東晉時代氣氛中,提 出「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尤為可貴。《蘭亭集序》的更大成就在於它的書 法藝術。通篇氣息淡和空靈、瀟灑自然;用筆遒媚飄逸;手法既平和又奇崛,大小參差 ,既有精心安排藝術匠心,又沒有做作雕琢的痕跡,自然天成。其中,凡是相同的字, 寫法各不相同,如「之」、「以」、「為」等字,各有變化,特別是「之」字,達到了 藝術上多樣與統五的效果。《蘭亭集序》是王羲之書法藝術的代表作,是我國書法藝術 史上的一座高峰,它滋養了一代又一代書法家。
在結構和章法上以情感為線索,敘中有情,以情說理。第一段在清麗的境界中,著重寫一「樂」字,由樂而轉入沉思,引出第二段的「痛」字,在經過一番痛苦的思考後,不覺感到無限的悲哀,最後以一「悲」字作結。情感色彩迥乎不同,前後過渡卻妥帖自然。�
作者以其精妙絕倫的書法書寫這篇文章,真跡據說被李世民置其墓中,但從唐人的摹本中,仍可見其「龍跳虎卧」的神采。《禊帖》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董其昌《畫禪室隨筆》說:「章法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帶而生,或大或小,隨手所如,皆入法則。」
現在陳列在蘭亭王右軍祠內的馮承素摹本(復製品),真本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上面鈐有「神龍」(唐中宗年號)小印,是斷為唐摹的一個鐵證。「神龍本」是現存最接近 王羲之真跡的摹本。因其鉤摹細心,故而線條的使轉惟妙惟肖,不但墨色燥潤濃淡相當 自然,而且下筆的鋒芒、破筆的分叉和使轉間的游絲也十分逼真,從中可窺王羲之書寫 時的用筆的徐疾、頓挫、一波三折的絕妙筆意。
《蘭亭集序》是世人公認的瑰寶,始終珍藏在王氏家族之中,一直傳到他的七世孫智永遠,智永少年時即出家在紹興永欣寺為僧,臨習王羲之真跡達三十餘年。智永臨終前,將《蘭亭集序》傳給弟子辯才。辯才擅長書畫,對《蘭亭集序》極其珍愛,將其密藏在閣房樑上,從不示人。後被唐太宗派去的監察史蕭翼騙走。唐太宗得到《蘭亭集序》後,如獲至寶。並命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等書家臨寫。以馮承素為首的弘文館拓書人,也奉命將原跡雙鉤填廓摹成數副本,分賜皇子近臣。唐太宗死後,侍臣們遵照他的遺詔 將《蘭亭集序》真跡作為殉葬品埋藏在昭陵。
㈥ 此人和《蘭亭集序》,到底是誰成就了誰呢
王羲之一部《蘭亭集序》集行書之大成,被後人尊為行書之最,他本人也被尊為“書聖”。王羲之《蘭亭集序》被贊譽“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可見其高超的書法藝術成就。
《蘭亭集序》是王羲之所作的一篇散文,它之所以能成為千古書法名篇,不僅僅是因為它的書法造詣,還在於這篇文章所蘊含的道理。《蘭亭集序》是王羲之在一次文人賢士的集會上所作,其中關於“生死”和人生乃至宇宙的道理極富內涵。魏晉時期政權動盪國家分裂,統治者迂腐黑暗,許多人對朝廷失去希望,開始尋求一種超脫世俗的生活方式,例如喝酒、玄學、道教等。王羲之作為一個熱愛國家的人,也有著無法實現抱負的苦悶,寫下了“死生亦大矣”“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的生命哲理。
王羲之與《蘭亭集序》是互相成就的。
㈦ 王羲之的成就
朋友,看看先~不知道對你有沒有幫助~
王羲之(303—361年),漢族,字逸少,號澹齋,原籍琅琊臨沂(今屬山東),後遷居山陰(今浙江紹興),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是東晉偉大的書法家,被後人尊為「書聖」。他的兒子王獻之書法也很好,人們稱他們兩為"二王",另一個兒子王凝之官至左將軍,因曾任右軍將軍,世稱「王右軍」、「王會稽」。代表作品有:楷書《樂毅論》、《黃庭經》、草書《十七帖》、行書《姨母帖》、《快雪時晴帖》、《喪亂帖》、行楷《蘭亭序》等。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冶於一爐,創造出「天質自然,豐神蓋代」的行書,被後人譽為「書聖」。
生平
[編輯本段]
少從叔父,後又從衛夫人學書,得見漢魏以來諸名家書法,草書學張芝,正書學鍾繇,兼善隸、草、正、行各體,博採眾長,備精諸體,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筆勢開放俊明,結構嚴謹。楷書以《黃庭經》、《樂毅論》為最;行書以《蘭亭序》為最;草書以《快雪時晴貼》、《初目帖》等為最。唐太宗視為國寶,號召天下臨摹他的字體,其書法成為代替漢魏筆法的書體正宗。其字被譽為「飄若浮雲,矯若驚龍」、「鐵書銀鉤,冠絕古今」,後世尊稱為「書聖」。據傳說其行書真跡《蘭亭序》隨葬李世民。現傳世均為臨摹本。
他認為養鵝不僅可以陶冶情操,還能從鵝的某些體態姿勢上領悟到書法執筆,運筆的道理。有一天清早,王羲之和兒子王獻之乘一葉扁舟游歷紹興山水風光,船到縣禳村附近,只見岸邊有一群白鵝,搖搖擺擺的模樣,磨磨蹭蹭的形態。王羲之看得出神,不覺對這群白鵝動了愛慕之情,便想把它買回家去。王羲之詢問附近的道士,希望道士能把這群鵝賣給他。道士說:「倘若右軍大人想要,就請代我書寫一部道家養生修煉的《黃庭經》吧!」王羲之求鵝心切,欣然答應了道士提出的條件。這就是「王羲之書換白鵝」的故事。
二十歲時,有個太尉郗鑒派人到王導家去選女婿。當時,人們講究門第等級,門當戶對。王導的兒子和侄兒聽說太尉家將要來提親,紛紛喬裝打扮,希望被選中。只有王羲之,好像什麼也沒聽到似的,躺在東邊的竹榻上一手吃燒餅,一手筆劃著衣服。來人回去後,把看到的情況稟報給郗太尉。當他知道東榻上還靠著一個不動聲色的王羲之時,不禁拍手贊嘆道:這正是我所要的女婿啊!於是郗鑒便把女兒郗浚嫁給了王羲之。這故事便成了「東床」和「令坦」兩個典故。
在他身上出現的成語還不只這些,據說有一次,他把字寫在木板上,拿給刻字的人照著雕刻,這人用刀削木板,卻發現他的筆跡印到木板裡面有三分之深。這就是成語「入木三分」的由來。
王羲之一生最好的書法,首推【蘭亭集序】。那是他中年時候的作品。
東晉有一個風俗,在每年陰歷得三月三日,人們必須去河邊玩一玩,以消除不祥,這叫做[修褉]。永和九年的三月三日,王羲之和一些文人,共四十一位,到蘭亭的河邊修褉。大家一面喝酒,一面作詩。作完了詩,大家把詩搜集起來,合成一本【蘭亭集序】,公推王羲之作一篇序文。這時王羲之已醉了,他趁著酒意,拿起鼠須筆,在蠶繭紙上,揮起筆來。這篇序文,就是後來名震千古的【蘭亭集序】。此帖為草稿,28行,324字。記述了當時文人雅集的情景。作者因當時興致高漲,寫得十分得意,據說後來再寫已不能逮。其中有二十多個「之」字,寫法各不相同。宋代米芾稱之為「天下行書第一」。傳說唐太宗李世民對《蘭亭序》十分珍愛,死時將其殉葬昭陵。留下來的只是別人的摹本。今人所見,皆為《蘭亭序》臨摹本。王羲之的書法作品很豐富,除《蘭亭序》外,著名的尚有《官奴帖》、《十七帖》、《二謝帖》、《奉桔帖》、《姨母帖》、《快雪時晴帖》、《樂毅論》、《黃庭經》等。其書法主要特點是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後人評曰:「飄若游雲,矯苔驚蛇」,王羲之的書法是極美的。
漢代以後,經過六十餘年的三國鼎立,進入晉代。書法又出現了一高峰。隸書的草寫,稱為隸草,隸草是將隸體基本結構消解,只保留波磔,主要用於寫奏章,所以也稱章草。書寫章草的代表書家有史游、皇象、索靖等。在章草的基礎上,又出現了今草。同時,還出現了楷書和行書。可以說,到了晉代,篆、隸、草、行、楷諸體已經齊備。
晉代書法以楷書和行書的成就最大,對後世的影響也最大,代表書家是鍾繇和王羲之。鍾繇(151—230)字元常,穎川長社(今河南長葛縣東)人,曹魏時期,官至太傅。他擅長隸、楷、行各體,尤以楷書影響最大。宋人《宣和書譜》中評價他的書法「各盡法度,為正書(即楷書)之祖」。他的楷書承襲了東漢隸書的遺風,八分開張,左右波挑,勢巧形密,自然古雅。他寫的《賀捷表》頗有鴻鵠飛張姿態,被梁武帝蕭衍評為「群鴻戲海,舞鶴游天」。在他的楷書中,還有隸書的筆意。其作品還有《宣示表》、《力命表》、《還示帖》等。
東晉永和九年(353)農歷三月三日,王羲之同謝安、孫綽等41人在紹興蘭亭修契(一種祓除疾病和不祥的活動)時,眾人飲酒賦詩,匯詩成集,羲之即興揮毫作序,這便是有名的《蘭亭序》。此帖為草稿,28行,324字。記述了當時文人雅集的情景。作者因當時興致高漲,寫得十分得意,據說後來再寫已不能逮。其中有二十多個「之」字,寫法各不相同。宋代米芾稱之為「天下行書第一」。傳說唐太宗李世民對《蘭亭序》十分珍愛,死時將其殉葬昭陵。留下來的只是別人的摹本。王羲之(303-361),字逸少,號澹齋,祖籍琅邪監沂(今山東臨沂),後遷會稽,晚年隱居剡縣金庭。擅書法,世稱「書聖」。
王歷任秘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人稱「王右軍」。永和十一年(355年)三月稱病棄官,攜子操之由會稽蕺山徙居金庭。建書樓,植桑果,教子弟,賦詩文,作書畫,以放鵝弋釣為娛。且與許詢、支遁諸名士,遍游剡地山水。 自王定居金庭後,書法興起。其後裔多擅書畫,作品掛滿廳堂、書房,人稱「華院畫堂」。後人定村名為「華堂」,沿稱至今。王羲之遺跡遍及全縣各地。嵊西獨秀山為王羲之讀書處,山上觀音殿懸有「右軍舊游地」匾額;山麓建桃源鄉鄉主廟,奉王右軍為鄉主。嵊北嶀山的羲之坪、嵊東的清隱寺、嵊新交界的王罕嶺等,均為王遊憩之地,至今尚有遺跡可尋。
東晉昇平五年(361年),王卒葬於金庭瀑布山(又稱紫藤山),其五世孫衡舍宅為金庭觀,遺址猶存。梁大同年間(535-546年),嗣孫建右軍祠於墓前,並於觀旁建書樓、墨池,唐裴通撰有《金庭觀晉右軍書樓墨池記》。隋大業七年(611年),其七世孫智永和尚囑徒尚杲(吳興永欣寺少門),專誠赴金庭祭掃,並撰有《瀑布山展墓記》,立碑墓前。明永樂年間,張推官樹碑墓右。弘治十五年(1502年),重建「晉王右軍墓」石碑,今尚存。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冬,王氏嗣孫秀清於金庭觀左建「晉王右軍墓道」牌坊,現尚完好。
說到對鵝的喜愛,比較突出的,要算晉代大書法家王羲之了。這里就有一段故事:
據說,品性高潔的王羲之對做官沒有多大興趣,就離開嘈雜煩悶的京城,來到了風景宜人的江南,他在紹興一帶居住時,經常漫步在水鄉澤國,觀察群鵝。一隻又一隻的鵝啊,羽毛整潔美麗,體態雍容華貴。它們有的浮游,有的高歌,有的嬉戲。……·他入迷地看啊,看啊,有時竟忘了回家吃飯。
有一天,他驚喜地發現,有隻鵝長得不同尋常,它的羽毛象雪一樣白,頂冠象寶石一樣紅,尤其是叫聲分外悅耳動聽,他非常喜愛,立即派人到附近去打聽,想把這只鵝買下來,就是多出一倍的錢,也在所不惜。一了解,原來鵝的主人是一位白發蒼蒼的老婦人,老人家身邊沒有什麼親人,只有這只白鵝做伴。她雖然家裡很窮,這只鵝卻怎麼也捨不得。王羲之知道了這些情況後,完全體諒老人的心情,表示不買這只寶貴的鵝了。為了進一觀察,他決定登門拜訪。再說這位老婦人,當她聽說是書法家王羲之要到她家來參觀時,高興極了,可是拿什麼來招待貴客呢?老人家正在犯愁,忽然院子里響起了「哦——啊——」的叫聲。噢,有了,為了招待客人,老人就把心愛的白鵝殺了,做了一道美味的菜餚,等待王羲之的到來。不一會兒,王羲之邁著匆匆的步伐走進這簡陋的茅屋。當他了解到熱情慷慨的主人把僅有的一隻心愛之物拿來待客時,眼睛濕潤了:他為這只鵝的死感到可惜,更為主人的盛情所感動……於是,他要人找來墨筆,在隨手帶來的六角竹扇上揮毫寫字,遞與老婦人,囑咐說:「老人家,我沒什麼感謝您的,請把這個扇子拿到市上,賣上一百錢,用來貼補生計吧。」老人推辭不要,羲之深情地說:這是我孝敬你老人家的一點心意啊!
逸事
[編輯本段]
王羲之寫字換鵝
[編輯本段]
王羲之是我國東晉時的大書法家。他出身士族,加上他的才華出眾,朝廷中公卿大臣都推薦他做官。他做過刺史,當過右軍將軍(人們也稱他王右軍)。 王羲之從小喜愛寫字。據說平時走路的時候,也隨時用手指比劃著練字,日子一久,連衣服都劃破了。在自己做官時,從後院的池邊練字,從池中洗筆,日久天長,池水都黑了。經過勤學苦練,王羲之的書法越來越有名。當時的人都把他寫的字當寶貝看待。據說有一次,王羲之到一個村子去。有個老婆婆拎了一籃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賣。那種竹扇很簡陋,沒有什 么裝飾,引不起過路人的興趣,看樣子賣不出去了 ,老婆婆十分著急。王羲之看到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說:「你這竹扇上沒畫沒字,當然賣不出去。我給你題上字,怎麼樣?」老婆婆不認識王羲之,見他這樣熱心,也就把竹扇交給他寫了。王羲之提起筆來,在每把扇面上龍飛鳳舞地寫了五個字,就還給老婆婆。老婆婆不識字,覺得他寫得很潦草,很不高興。王羲之安慰她說:「別急。你告訴買扇的人,說上面是王右軍寫的字」王羲之一離開,老婆婆就照他的話做了。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軍的書法,都搶著買。一籮竹扇馬上就賣完了。許多藝術家都有各自的愛好,有的愛種花,有的愛養鳥。但是王羲之卻有他特殊的癖好。不管哪裡有好鵝,他都有興趣去看,或者把它買回來玩賞。山陰地方有一個道士,他想要王羲之給他寫一卷《道德經》。可是他知道王羲之是不肯輕易替人抄寫經書的。後來,他打聽到王羲之喜歡白鵝,就特地養了一批品種好的鵝。王羲之聽說道士家有好鵝,真的跑去看了。當他走近那道士屋旁,正見到河裡有一群鵝在水面上悠閑地浮游著,一身雪白的羽毛,映襯著高高的紅頂,實在逗人喜愛。 王羲之在河邊看著看看,簡直捨不得離開,就派人去找道士,要求把這群鵝賣給他。那道士笑著說:「既然王公這樣喜愛,就用不到破費,我把這群鵝全部送您好了。不過我有一個要求,就是請您替我寫一卷經。」王羲之毫不猶豫地給道士抄寫了一卷經,那群鵝就被王羲之帶回去了。
王羲之教子習書法
[編輯本段]
尤克勤
王獻之是王羲之的第七個兒子,自幼聰明好學,在書法上專工草書隸書,也善畫畫兒。他七八歲時始學書法,師承父親。有一次,王羲之看獻之正聚精會神地練習書法,便悄悄走到背後,突然伸手去抽獻之手中的毛筆,獻之握筆很牢,沒被抽掉。父親很高興,誇贊道:「此兒後當復有大名。」小獻之聽後心中沾沾自喜。還有一次,羲之的一位朋友讓獻之在扇子上寫字,獻之揮筆便寫,突然筆落扇上,把字污染了,小獻之靈機一動,一隻小牛栩栩如生於扇面上。再加上眾人對獻之書法繪畫贊不絕口,小獻之滋長了驕傲情緒。獻之的父母看此情景,若有所思……一天,小獻之問母親郗氏:「我只要再寫上三年就行了吧?」媽媽搖搖頭。「五年總行了吧?」媽媽又搖搖頭。獻之急了,沖著媽媽說:「那您說究竟要多長時間?」「你要記住,寫完院里這18缸水,你的字才會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會站得直立得穩。」獻之一回頭,原來父親站在了他的背後 。王獻之心中不服,啥都沒說,一咬牙又練了5年,把一大堆寫好的字給父親看,希望聽到幾句表揚的話。誰知,王羲之一張張掀過,一個勁地搖頭。掀到一個「大」字,父親現出了較滿意的表情,隨手在「大」字下填了一個點,然後把字稿全部退還給獻之。小獻之心中仍然不服,又將全部習字抱給母親看,並說:「我又練了5 年,並且是完全按照父親的字樣練的。您仔細看看,我和父親的字還有什麼不同?」母親果然認真地看了3天,最後指著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個點兒,嘆了口氣說:「吾兒磨盡三缸水,惟有一點似羲之。」獻之聽後泄氣了,有氣無力地說:「難啊!這樣下去,啥時候才能有好結果呢?」母親見他的驕氣已經消盡了,就鼓勵他說:「孩子,只要功夫深,就沒有過不去的河、翻不過的山。你只要像這幾年一樣堅持不懈地練下去,就一定會達到目的的!」獻之聽完後深受感動,又鍥而不舍地練下去。功夫不負有心人,獻之練字用盡了18大缸水,在書法上突飛猛進。後來,王獻之的字也到了力透紙背、爐火純青的程度,他的字和王羲之的字並列,被人們稱為「二王」。
王羲之天台山拜師
[編輯本段]
王羲之在蘭亭修禊之前來到天台山,被神奇秀麗的天台山風景吸引住了,便在華頂住了下來。他盡情欣賞日出奇觀和雲濤霧海,這些山光勝景使他的書法也得到潤色。他不停地練字,不停地洗筆洗硯,竟把一個澄澈清碧的水池都染黑了墨池就是這樣得名的。有一天夜裡,王羲之在燈下練字,練呀練呀,白紙寫了一張又一張,鋪得滿地都是。夜深了他還逐個字逐個字細看著,思考著。對自己所寫的字,他還不滿足,又看又練,實在練得太疲倦了,握著筆伏在案上。忽然,一陣清風過處,一朵白雲飄然而至,雲朵上有位鶴發銀髯的老人,笑呵呵地看著他說:「你的字寫得不錯呀!」「哪裡,哪裡!」王羲之一邊讓坐,一邊謙虛地回答。他見這位老人仔仔細細地觀看自己寫得字,便請教說:「老丈啊,請您多多指正。」老人見王羲之一片誠心,說道:「你伸過手來。」王羲之心裡納悶,老人要做什麼呢?他見老人一本正經,不像開玩笑,便慢慢地伸了過去。老人接過筆,笑容可掬地說:「我看你誠心誠意學寫字,讓你領悟一個筆訣,日後自有作用。」老人說完,在王羲之的手心上寫了一個字,然後點點頭說:「你會更快進步起來的。」說罷去了。王羲之急忙喊道:「先生家居何處?」只聽空中隱隱約約地傳來一聲:「天台白雲……」王羲之一看手心是個「永」字,他比呀劃呀,寫呀練呀,終於領悟了:橫豎勾,點撇捺,方塊字的筆劃和架子結構的訣竅,都體現在「永」字上。白雲先生授的真是好筆訣!此後,王羲之練得更勤奮了,他的書法也更加灑脫了,奇妙了。以後,王羲之回到紹興,與文友在蘭亭歡聚時,揮筆寫下了千古流傳的書法珍寶《蘭亭集序》。王羲之念念不忘天台山白雲先生的「永」字筆訣,誠心誠意地寫了一部《黃經洞》,放在山頂一個突兀峭險的岩洞里,後人就叫它「黃經洞」。今天,有些膽大的旅遊者,還要爬上黃經洞看一看,是不是洞里還藏著王羲之的《黃庭經》呢!
東床擇婿
[編輯本段]
這是很久以前的事了。當時,有一位大官,名叫郗鑒,他是個很愛才的人,為了給女兒選擇一個合適的對象,郗老大人動了不少腦筋。後來,他打聽到王家子弟一個個相貌堂堂,才華出眾,就想縮小范圍,在這幾個青年人當中選擇一個做他的女婿。消息傳來,王家子弟一個個興奮而又緊張,他們早聽說郗小姐人品好,有才學,誰不想娶她作妻子呢?於是,一個個精心修飾一番,規規矩矩地坐在學堂里,表面上是看書,心兒早就飛了。可是東邊書案上,有一個人卻與眾不同。只見他還象平常一樣隨便,好像壓根兒沒有這回事似的,仍在聚精會的地揮筆寫字。這天,天氣並不熱,可是這個青年人卻熱得解開了上衣,露出了肚皮,也許是早上沒來得及吃飯吧,他一邊寫字,一邊抓起冷饅頭咬一口,無拘無束地咀嚼著,眼睛還一個勁地盯著面前的毛筆字,那緊握毛筆的右手,一時一刻也沒有松開,有時還懸空比劃著寫字,那一副認真的神態,使人禁不住發笑。郗鑒派來了自己的代表在學堂進行了一番觀察了解後,就回去了。在他看來,王家子弟一個個都不錯,彬彬有禮,年青英俊,才華洋溢,簡直沒法說哪個最好,哪個較差。不過,要說表現不那麼使人滿意的,倒有一個。他坦胸露腹,邊寫字還邊啃饅頭,樣子太隨便了,好像對於老大人選擇女婿這么一件大事,一點兒也沒放在心上……這郗大人聽了回報,恰恰對那位舉止「隨便」的青年有興趣。他詳細問了情況,高興地將兩個手掌一合,說:「這就是我要找的女婿。」這是怎麼回事呢?郗老大人認為,這個青年不把個人的事兒放在心上,而是集中精力於書法事業,這正是有出息的表現,有這樣的鑽勁、迷勁,是不愁不成才的。 你猜這位青年是誰?不是別人,正是王羲之,後來他真的成了傑出的書法家。這說明,郗老大人是有眼力的。這里還順帶說一句,王羲之的夫人、郗鑒的女兒,她也是個書法家,對王羲之的幫助可大了。她的兒子王獻之,後來也成了有名的書法家,這裡面也有她的一份功勞呢。
吃餃子
[編輯本段]
一天,王羲之路過集市,見一家餃子鋪門口,人聲喧嚷,熱鬧非常。尤其是門旁的那兩副對聯,分外惹人注目,上面寫著「經此過不去,知味且常來」十個字,橫匾上寫的是「鴨兒餃子鋪」。但是字卻寫得呆板無力,缺少功夫。 王羲之看罷,心中暗想:這樣的賴字,也配寫匾?又一琢磨:「經此過不去,知味且常來」。——好傢伙!這里到底是什麼人的買賣,竟能如此誇口?走近一瞧,見鋪內有口開水大鍋,設在一道矮牆旁邊。包好的白面餃子,好似一隻只白色的小鳥,一個接一個地越牆飛來,不偏不倚正好落入滾沸的大鍋。一鍋下滿,不用招呼,「小鳥」就停飛了。等到這鍋餃子煮好,撈完,「小鳥」又排隊一樣飛來,准確無誤。王羲之十分驚奇,就順手掏出一些散碎銀兩,要了一大碗餃子,然後坐下。這時他才發現,餃子個個玲瓏精巧,好像浮水嬉戲的鴨兒,真是巧奪天工的奇貨!他用筷子將餃子夾起,慢慢地送到嘴邊,輕輕地咬了一口。頓時,清香撲鼻,鮮美滿口。不知不覺間,把那一大碗餃子,全吞到了肚裡。一頓飽餐之後,王羲之對自己說:這鴨兒餃子果然不錯!只是門口那副對聯的字寫得太差,與這美味餃子實在不能相配,我王羲之何不乘此機會為他們另寫一副對聯,也不辜負我來此一場——想到這里,他便問店伙計:「請問店主人在哪裡?」店伙計用手指著矮牆說:「回相公,店主人就在牆後。」王羲之繞過矮牆,見一白發老太婆坐在面板之前,一個人擀餃子皮,又包餃子餡,轉眼即成,動作麻利極了。更令人驚奇的是,包完之後,白發老太婆便隨手將餃子向矮牆那邊拋去,鴨兒餃子便一個一個依次越牆而過。老人的高超技藝,使王羲之驚嘆不止。他趕忙上前問道:「老人家,象您這深的功夫,多長時間才能練成?」老人答道:「不瞞你說,熟練需五十年,深熟需一生。」聽了這話,王羲之沉默了一會,好像在品嘗這句話的滋味。然後又問:「您的手藝這樣高超,為什麼門口的對子,不請人寫得好一點呢?」老人氣鼓鼓地說;「相公有所不知,並非老身不願意請,只是不好請啊!有的人寫字剛有了點名氣,就眼睛向上,哪裡肯為我們老百姓寫字。其實,照我看,他們寫字的功夫,還不如我這扔餃子的功夫深呢!」老人的話不一定是指王羲之,可是王羲之聽了,覺得臉上火辣辣的,羞愧難當。於是,他特意寫了一副對聯,恭恭敬敬地送給了這位老人。
王羲之賣當
[編輯本段]
東晉時期的大書法家王羲之很愛遊山玩水,走進自然景物之中。那年春天,他去杭州探訪好友,走到蘇州地面,步上一座石橋,舉目四望,見前邊有一座小村莊,飄揚的酒旗在落日的余輝中閃光,裊裊的炊煙從茅屋頂上緩緩升起,三三兩兩的農人向村莊走去,這是一幅多麼美麗的圖畫呀,他有些流連忘返,在橋邊停下,月亮升起的時候,村莊一片朦朧,更是一番景緻,沽來一壺清酒,買了幾盤小菜,自斟自飲起來,夜半時分,帶著幾分醉意,漸漸睡去。
第二天醒來,忽覺頭上沉重,回到館舍躺下就病了,書童請來了蘇州的名醫為王羲之診治,王羲之整整病了一個月。出門時身上所帶的盤費也已用光,要到杭州看朋友也不能了。這怎麼辦?他想了想,忽然記起,在他住的旅館對面有一個當鋪,他記得那個「當」字已經破舊不堪了,我何不寫個當字去當了?這是個好主意,於是就叫書童鋪紙磨墨。他寫好一個當字,叫書童拿 去當了,價格是30兩銀子,少一個子兒也不當。書童來到當鋪,展開王羲之的字,老闆一看,果然是個好字,就問當多少錢,書童說30兩銀子,少一個子兒也不行。老闆端詳著,說:「好字是好字,只是帶著病容,不值不值。」
書童回來把老闆的話說給王羲之,王羲之說:「嘿,我看得起你你倒牛起來了,好!我就再寫一個。」王羲之又寫了一個字,讓書童拿去,老闆一看,說道:「這個當字比那個有力多了,只是帶著孤氣和怒氣。就這吧,我要了。」交給書童30兩銀子。王羲之有了錢,又可以上路了。他來到杭州,見了朋友,朋友設了一桌好酒招待王羲之,在座的有一位朋友的親戚,開著一個當鋪,想求王羲之寫個當字,當做招牌,王羲之說:「我已經寫好了一個當字,你去取回來就是了。」王羲之把當票掏出來,交給那人。那人帶著銀兩就望蘇州而去。到了蘇州,見了當鋪老闆,就要回當。老闆聽他不是本地人,跑這么遠要回當,以為他是個瘋子。一看當票是真的,老闆想坑他一傢伙,算盤子一撥拉,連本帶利開口要他40兩,那人掏出40兩給了老闆。老闆有點納悶,明顯是坑他,他卻喜滋滋地掏出40兩銀子贖當。就問他:「請問,這個字有什麼珍貴的?」那人說:「這是當代大書法家王羲之的真跡。你老先生有眼不識金鑲玉,哼!再會!」老闆急了。喊道:「你回來,我拿50兩銀 子要了你的當字,要不100兩,100 兩!」那人聽都沒有聽,回到杭州,見了王羲之,交出了那個當字。 王羲之接過來看都沒看,「嚓嚓」兩下把那個字撕了個粉碎。那人可惜得不得了,一步晚了,沒能救出那個當字。王羲之笑笑說:「生意人最重要的是一個『和』字,和氣生財么,這個字是我病好後心情不好的時候、在發脾氣的時候寫的,帶著幾分怒氣,不好,我現在再給你寫一個,包準你掛出去能發財。」於是,杭州的朋友展紙磨墨,王羲之運氣著力,揮筆寫下一個很大的『當』字。在場的朋友們無不稱奇,人人都誇這個當字極好極好。這個當字經高級工匠刻制,掛在杭州城的通衢大道處,非常顯眼,生意也非常熱鬧。從此以後,杭州城的當鋪成了全國最出名的當鋪。
王羲之<<蘭亭集序>>
[編輯本段]
原文: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雲:「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譯文:
永和九年,歲星在癸丑,三月初三日,我們在會稽郡山陰縣的蘭亭集會,舉行祓禊活動。許多著名人士統統來了,年輕的和年長的都聚集在一起。這專訪有高峻的山嶺主,茂盛的樹林,外長的竹子。還有澄清的急流,在左右映襯環繞,引來作為流觴的曲水。大家依次坐在水邊,雖然沒有琴、瑟、簫、笛演奏的盛況,但邊喝酒邊賦詩,也足夠暢敘衷情。這一天,天色晴朗,空氣清新,和風溫暖。抬頭看到天空的廣闊,低頭看到萬物的眾多,藉此放眼觀賞,開暢胸懷,可以盡情享受耳目的樂趣,確實是歡樂的。
人與人的相處,時間很短暫。有的把自己的抱負傾吐出來,和朋友在一間房屋裡談論;有的憑借愛好的事物寄託志趣,過著放縱性情的生活。雖然各人謀求的和拋棄的千差萬別,性格的安靜和浮躁也不一樣,可是當他們對接觸到的事物感到高興,被自己暫取得,就愉快地自滿起來,不知道衰老即將來到。等到他們對謀求或者取得的事物已經厭倦了,盡情就隨著事物的改變而改變,感慨也隨之而來了。從前所喜歡的,在極短的時間內已經變為陳舊的事物,還不能不因此而產生感慨。何況壽命長短,跟著自然界變化,終究要走向結束。古人說:「死生也是一件大事啊。」難道不令人悲痛嗎!
每次我看到從前人產生感慨的原因,同我們好像契約一樣相合,沒有不對著前人的文章悲傷感嘆,可是心裡又不明白會這樣。本來就知道把死和生看作一樣是虛妄的,把長壽和短命看成等同是荒誕的。後來的人看現在,也象現在的人看從前一樣,這是多麼可悲啊!所以我把與會的人一個一個地記下來,並且把他們所作的詩抄錄下來。雖然時代不同,事情也兩樣,但是人們產生感慨的原因,那情景還是一樣的。後代閱讀的人,也會對這些詩文有所感慨吧.
㈧ 蘭亭集序的藝術成就是什麼
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
作者:張大經 厚朴教育來源:張大經 點擊數:6626 更新時間:2008-1-23
王羲之,字逸少,東晉書法家。
「唐詩晉字漢文章」,晉代是我國書法藝術的鼎盛時期。
王羲之的草書「十七帖」,楷書「樂毅論」、「黃庭經」等都有很高的藝術成就。但影響最大的無疑是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序」。被稱為天下第二行書顏真卿的「祭侄稿」,天下第三行書蘇軾的「黃州寒食帖」,雖然評價不低,但其影響很難與其相比。
梁武帝《古今書人優劣評》雲:「王羲之書,字勢雄逸,如龍跳天門,虎卧鳳闕,故歷代寶之,永以為訓。」古人認為「學家視《蘭亭》,猶學道者之於《語》、《孟》。羲、獻余書非不佳,惟此得其自然,而兼具眾美」。唐太宗也擅長行書,取法王羲之。第一個以行書入碑版的就是唐太宗的《晉祠銘》。它為行書的流傳和發展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明董其昌雲:「右軍《蘭亭序》章法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帶而生,或大或小,隨手所出,皆入法則,所以為神品也。」這些評價並非過譽。
王羲之和42個名士在蘭亭集會「祓禊」(一種消災祛邪的儀式),大家飲酒賦詩。王羲之的《蘭亭》詩寫道:「仰視碧天際,俯瞰淥水濱。寥闃天涯觀,寓目理自陳。大哉造化工,萬殊莫不均。群籟雖參差,適我無非新。」當代美學家宗白華評析道:真能代表晉人這純凈的胸襟和深厚的感覺所啟示的宇宙觀。當時,有人提議不如將當日所作的41首詩匯成冊,以資紀念。後來王羲之為詩集寫了一篇序言《蘭亭集序》。蘭亭序有眾多摹本,以虞世南、褚遂良、歐陽詢,馮承素的摹本最得世人所重。《唐馮承素雙鉤填廓本》稱《神龍本蘭亭》,現存北京故宮博物院。神龍本是從蘭亭原跡上細心鉤摹,點劃使轉,微妙微肖,誠如郭天錫所說「毫芒轉折,纖微備盡,下真跡一等。」虞氏等摹本,融入自家風貌,是一種再創造,但在用筆、結構等不免失卻若干原作風采。如欲領略這些名家自己所書行書的風貌,何不欣賞虞世南的《汝南公主墓誌銘》,褚遂良的《枯樹賦》,歐陽詢的《張翰帖》?有的蘭亭序的摹本,將原「領」字寫成「嶺」字,已不像摹寫了。許多摹本各行距離相同,如同等距離栽種的防護林,失去原書稿的節奏感和韻律感。
王羲之的書法藝術成就,得力於家庭的熏陶。他從小得到從父王導、父親王曠悉心教導。還得書法教師衛夫人的指點。衛夫人為書法名家,她的書法「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紅蓮映水,碧沼浮霞」。後來他渡江北游,見到李斯、鍾繇、蔡邕等藝術大家的傑作,含英咀花,感之悟之,心摹手追,斟之酌之,融裁古今,鍛煉異同,書法大進。
右軍在暮年書藝大進,人稱在蘭亭修禊後的幾年中,「暮年方妙」。著名的《十七帖》就是臨終之作。有人認為,王羲之書法的精髓並不在於《蘭亭序》,而是那些書札信函。這些書札字里行間,流溢出無窮變化,自然流動,行雲流水,天真灑脫。王羲之《蘭亭序》的流傳,與唐太宗的極力倡導有關,可是王羲之的書札作品,其影響似沒有超過《蘭亭序》。
陳寅恪的論文曾論及書法與道教的關系,雲道教多請善書人寫經,但寫經的書法板滯,藝術價值不高。逸少辭官後,篤信道教,他的書法線條與結構,一招一式,卻顯仙風道骨。孫長初認為,以對神仙世界的崇拜為核心的,包含社會倫理和人際關系的道教,對中國特有的以美化文字為特徵的書法藝術的滲透,造就了中國古代書法藝術的輝煌。
據說,蘭亭序是在酒醉時所寫。這使人想起詩仙李白,他也信道教,並常在醉後寫詩,風格奔放。但我相信那是在一種「似醉非醉」的半醉狀態。李白酒以詩名,詩以酒名。正是醇酒的催化,激起詩人的滿腔豪情,寫出了氣吞山河的壯美詩篇。「三杯通大道,一鬥合自然」,酒後的詩仙,猶如進入莊子的「坐忘」或佛家的坐禪,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其實也就是最高的審美境界。據傳,王羲之以後照寫多次《蘭亭序》,「嘆為不可企及」。創作的激情是在多種因素激發下產生的。猶如曾獲世界冠軍的運動員,雖具奪冠的實力,但並非每次大賽都能獲得金牌一樣。
王羲之「書聖」英名掩蓋了他的文學才能。《蘭亭序》所以流傳千古,除了其書藝上的傑出成就,《蘭亭序》是一篇優秀的散文。「群賢畢至,少長咸集」,「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天朗氣清,惠風和暢」等佳句,流傳古今。王羲之行書墨跡,還有藏於遼寧博物館的《姨母帖》。帖雲:「十一月十三日,羲之頓首頓首。頃遘父母哀,哀痛摧剝,情不自勝,奈何奈何。因反慘塞,不次。王羲之頓首頓首。」此佳作武則天十分賞識,命人以鉤填法摹後留存內府。《姨母帖》尚存八分書意趣,也引起書法家的特別關注,但後人較少作為學習行書的范帖。還有存於台灣故宮博物院的《快雪時晴帖》等,也是王氏行書典範之作,但其影響均不及《蘭亭序》,與這些作品所書寫的內容不無關系。
蘭亭序的著作權之爭由來已久。爭論包括:其文是否王羲之所作;其書法是否王羲之所書。乾隆《蘭亭即事》詩雲:臨池留得龍跳法,聚訟千秋不易評。現代人印象最深當屬上世紀60年代高二適引起的爭論。爭論雙方的初稿,都經最高層領導審閱並批准才得見報。尤其引人注目的是郭沫若的觀點。他說「無論從那一方面來看,不是王羲之的文字是斷然可以肯定的」,語氣如同最高法院的終審判決。而實際上這場爭論目前還在繼續。《尚書故事》載,「嘗一日(太宗)附耳語高宗曰:吾千秋萬歲後,與吾《蘭亭》將去也」。太宗死後,《蘭亭》殉葬於昭陵。有人把弄清《蘭亭序》真偽寄希望於昭陵的發掘。但皇帝耳語,誰能聽到, 真不知疑團何日能解。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與高二適觀點相近的僅有商承祚的《論東晉的書法風格兼及『蘭亭序』》 一文,發表在《中山大學學報》1996年第一期。在一片贊同聲中敢於提出自己的觀點,是需要勇氣的。
史稱唐太宗、房玄齡、蕭翼合謀「賺得」辨才和尚收藏的《蘭亭序》而歸。和尚與佛寺在保存文物和弘揚書法方面有特殊貢獻。弘佛寺僧懷化花了24年心血搜集王羲之字,集成《聖教序》,內容包括李世民為玄奘譯文所作的序和敕文,太子李治的記和答箋,最後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共2500多字,真可謂王羲之行書字體大觀,須知蘭亭序全文才324字。更為難得的是這集巨制,不論結體安排或章法變化,都能行氣貫通,變化有序,節奏鮮明,保持了王羲之書法的神韻。不像秦文錦居士編「晉爨寶子碑集聯」,只是把原碑文編成聯句而已。《聖教序》,真是難得的學習行書標准範本。王世貞說:「右軍書,蘭亭為最,然定武本不可復得,其次莫如聖教序」。
在理論領域,一千五百多年來,學派林立,但沒人宣稱他的理論已達頂峰;但在書法領域,大家確實可以看到「書聖」樹立的豐碑,冠絕古今。在「只會打字,不會寫字」的電腦時代,在可預見的將來,我國的書藝不能期望有實質性的超越。我們也善意地建議,那些到處給人題字的「書法家」和名人們,撥冗躲進僻靜的山林寺院,暫避塵囂,潛心臨摹王羲之名帖,以求在書藝與修養上的新長進。
不管如何爭論,書神王羲之如同泰山,千年屹立東方。他的書法,流芳千古,歷久彌新,永放光華。
㈨ 蘭亭集序是哪一領域的成就
蘭亭集序是中國晉代(公元353年),書聖王羲之在紹興蘭渚山下以文會友,寫出「天下第一行書」,也稱《蘭亭序》、《臨河序》、《禊帖》、《三月三日蘭亭詩序》等。
公元353年4月22日(晉永和九年三月初三日,距今已1661年),時任會稽內史的王羲之與友人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在會稽山陰的蘭亭雅集,飲酒賦詩。王羲之將這些詩賦輯成一集,並作序一篇,記述流觴曲水一事,並抒寫由此而引發的內心感慨。這篇序文就是《蘭亭集序》。並揮寫了一篇《蘭亭集序》。
唐太宗對他推崇備至,曾親撰《晉書》中的《王羲之傳論》,推頌為「盡善盡美」。還將臨摹本分賜貴威近臣,並以真跡殉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