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成果被袁世凱

成果被袁世凱

發布時間:2021-07-23 05:13:11

『壹』 袁世凱臨死前只說了四個字:「他害了我」!說的是誰呢

1916年6月6日上午10時,五十八歲的袁世凱結束了他復雜的一生。臨終前,以手指天的袁世凱,最後的遺言是「他害了我」。


袁世袁世凱作為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北洋軍閥領袖,可以說是在哪個時代是呼風喚雨的人物,指的這個「他」到底是誰?



從袁世凱稱帝後頒布的「新皇室規范」中可以看出一些「新」內容,比如某些對於皇權的監督機制和法律:自親王以下至於宗室,犯法治罪與庶民一律;親王、郡王可以為海陸軍官,但不得組織政黨,並擔任重要政府官員;永廢太監制度;凡皇室親屬不得經營商業,與庶民爭利等等。這些能反映出袁世凱是想選擇日本或德國式的君主制,自己也有心稱帝,而楊度等人順勢推了一把,使他快速的滅亡了。

『貳』 辛亥革命失敗後,資產階級革命派為挽救革命成果而進行的斗爭主要有

辛亥革命失敗後,資產階級革命派為挽救革命成果而進行的斗爭主要有:二次革命、護國運動、護法運動。

1、二次革命

二次革命即稱討袁之役、癸丑之役、贛寧之役。1913年3月20日,國會開會前夕,國民黨代理理事長宋教仁被殺。

4月,袁世凱又非法簽定善後大借款,准備發動內戰,消滅南方革命力量。孫中山看清袁世凱的反動面目,從日本回國,力主武裝討袁。

2、護國運動

護國運動(1915年-1916年,又稱護國戰役、護國戰爭、護國之役、洪憲之役),是辛亥革命後孫中山領導發動的反對袁世凱復辟帝制的運動。

護國運動起因是袁世凱在1915年12月於北京宣布接受帝制,南方將領唐繼堯、蔡鍔、李烈鈞等在雲南宣布獨立,並且出兵討袁。

袁世凱的軍隊受挫,南方其他各省之後亦紛紛宣布獨立。袁世凱在內外壓迫後宣布取消帝制,並於數月後病逝。

3、護法運動

護法運動是指1917年7月到1918年5月,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黨人為維護臨時約法、恢復國會,聯合西南軍閥共同進行了反對北洋軍閥獨裁統治的斗爭。

又稱護法戰爭。所謂「護法」指的是護衛《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打倒北洋軍閥專政的虛假共和,重新建立新生共和的民主法統。

(2)成果被袁世凱擴展閱讀:

1、二次革命開端

1913年7月12日,在袁世凱的步步緊逼下,被免職的李烈鈞在孫中山指示下,從上海回到江西,在湖口召集舊部成立討袁軍總司令部,正式宣布江西獨立,並發表電告討袁。

1913年南京,組織討袁,宣布江蘇獨立。推舉江蘇都督程德全為南軍司令,但程棄職,逃遁上海。隨後安徽柏文蔚、上海陳其美、湖南譚延闓、福建許崇智和孫道仁、四川熊克武亦宣布獨立。

浙江朱瑞、雲南蔡鍔中立。7月18日,陳炯明響應孫中山號召宣布「廣東獨立」。1913年7月22日,江蘇討袁軍在徐州地區與馮國璋北洋第二軍和張勛武衛前軍會戰失利,退南京。

7月22日至28日,上海討袁軍屢攻江南製造局未克。指揮部被上海租界當局解散。7月28日,黃興看到大局無望,遂離寧出走,討袁軍全局動搖。

8月11日,何海鳴率南京第八師部分下級軍官及士兵重新舉旗討袁,宣布恢復獨立,2000多名士兵們與北洋軍展開血戰。

1913年8月13日,擁袁桂軍龍濟光部攻佔廣州。1913年佔領南昌。9月1日,張勛率武衛軍攻克南京,各地宣布取消獨立。孫中山、黃興、陳其美等被通緝,相繼逃亡日本,二次革命宣告失敗。

2、護國運動意義

護國運動是近代由中國資產階級單獨領導的僅次於辛亥革命的又一次革命運動。從雲南開始的護國戰爭粉碎了封建帝制的延續陰謀,恢復了共和制。 但是,護國運動並未最終推翻北洋軍閥統治。

護國運動的結果,推翻了「洪憲」帝制,推翻了袁世凱,而最終迫使段祺瑞宣布恢復《臨時約法》和國會。因此,護國戰爭是一次勝利的革命戰爭。

但是護國運動的勝利果實終於歸於北洋軍閥段祺瑞,國家政權並沒有發生革命性轉移,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地位仍然沒有改變。

護國運動是辛亥革命的繼續,打倒了竊國大盜袁世凱,制止封建帝制死灰復燃,再造了共和,挽救了國家,鞏固了辛亥革命的成果,它的功績永載史冊。

3、護法運動結果

孫中山看透了西南實力派名為護法、實為爭奪地盤的面目,認識到依靠軍閥不可能達到護法救國的目的,遂於次日離開廣州,前往上海。護法運動宣告失敗。

『叄』 成果被奪取的歷史事件

辛亥革命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竊取

『肆』 為什麼說辛亥革命的果實被袁世凱竊取了

1、1909年,由於袁世凱權力太大被清政府解職,但他仍控制著北洋軍。武昌起義爆發,清政府派北洋軍去鎮壓,卻指揮不動,在束手無策的情況下,不得不重新起用袁世凱,讓其鎮壓革命,保住清朝的統治。

2、袁世凱的出山是得到帝國主義支持的。這是因為帝國主義感到清政府的統治已難維持,需要一個新的走狗來代替它,而袁世凱鎮壓義和團已為帝國主義所賞識,同時他又是當時最大的實力派。

3、袁世凱在帝國主義的支持下,採取卑劣的手段竊取了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對清政府,利用革命進行逼宮;對革命黨人採取一打一拉的狡猾伎倆。武昌起義爆發後,利用革命勢力的迅猛發展迫使清政府讓他任內閣總理,執掌了全國軍政大權。

掌權後即刻派兵攻打武漢,直接打擊和削弱革命力量,這是他「打」的一手;同時派人南下和談,採取欺騙手法表示贊成共和,誘使革命黨人交出政權,由他當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這是「拉」的一手。

孫中山在中外勢力的夾攻和革命陣營內部妥協派的壓力下,表示如清帝退位,袁世凱絕對贊成共和,就可把臨時大總統的職位讓給他。袁世凱在得到南方政府同意讓權的保證後,又回過頭來迫使清帝退位。

1912年2月12日,宣統帝退位。13日孫中山辭職。14日參議院選舉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袁世凱就這樣把革命黨人和清王朝都打了下去,奪得了全國的統治權。

4、孫中山在辭職時,為限制袁世凱的權力,防止其獨裁,提出了定都南京,新總統到南京就職和遵守《臨時約法》等三項條件,要他遵守。這是孫中山為維護民主共和所作的努力。但革命派既已交出了政權,要袁世凱遵守上述條件,只能是幻想。不久,袁世凱便施展詭計,迫使南京參議院同意他在北京就任。

5、1912年3月10日,袁世凱在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表明辛亥革命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竊取,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夭折了。

(4)成果被袁世凱擴展閱讀

辛亥革命的最大成果是推翻了清王朝,然而中國依然積貧積弱,即使如此,推翻清王朝還是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沖擊,是未來一系列革命活動啟動的條件。

歷史講究價值,但不能罔顧史實,袁世凱在辛亥革命中起的作用即使算不上積極,也稱不上偷搶,他的個人態度對於清王朝退位有著極大的引導作用。

如果袁世凱鐵了心站在清王朝這邊,那麼撲滅革命,操控改革並無不可能,但在清王朝已經得罪了天下人的關口,袁世凱還是選擇站在天下人這邊,與之相比,他的前輩們則始終站在清政府一邊。

袁世凱對於清王朝的待遇是非常優厚的,不僅每年撥款優待,也允許王室繼續住在故宮,對比之下,不久以後就發生了俄羅斯尼古拉二世被冚家鏟的慘劇。

『伍』 袁世凱稱帝說明民主共和了什麼

袁世凱稱帝說明民主共和的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竊取了,民主共和失敗了。
請採納

『陸』 求「清廷用袁世凱鎮壓革命,袁世凱借機武力逼清帝退位」的具體過程。

早在武昌起義之前,清政府因袁世凱坐擁北洋六鎮,猜忌他,將其貶官,迫使袁世凱隱居家鄉。武昌起義爆發後,清軍被革命軍重重打擊,不堪一擊。這時,有人在清廷舉薦袁世凱督軍,攝政王載灃及隆裕太後無可辦法,只得迎請袁世凱出山。袁世凱出山後,迅速掌管了新軍及北洋六鎮,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局勢。他本人遂成為整個清廷的主心骨,加上他多年經營北洋六鎮,在軍中頗具威望,因而 在清末,清朝軍隊主要為綠營和八旗,而駐防八旗和綠營在太平天國起義中基本被打光,京營八旗腐敗,毫無戰力可言。湘軍和淮軍相繼代興。使得清政府只能依靠這些地方私軍維持統治,但它不死心。利用甲午戰敗大裁失利的淮軍,並編練新軍。不過它裁撤不了幾十年來根深蒂固的地方保護思想(也是近代軍閥形成的根源),北方的新軍也被袁世凱吸收淮軍舊部加以控制,成為袁家軍,即所謂北洋六鎮。所用將官非是久經戰陣如馮國璋等或者就是留學德國軍校的段祺瑞之類,軍隊全部採用西法操練,用的都是毛瑟步槍等新式武器。因此較之湖廣總督張之洞編練的南方新軍,戰鬥力之強不可同日而語。武昌起義時,清廷派宗室蔭昌迎敵,但北洋軍根本不聽指揮,拒不出發,可笑這蔭昌竟然還是陸軍大臣。最後不得不請出袁世凱。袁自恃北洋軍威名在外,清廷內又無與之角力的大臣,加上初期南方革命軍群龍無首,這才萌生逼清帝退位,獨享共和成果的想法。孫中山到手的鴨子又飛了自是恨恨不已。

『柒』 介紹袁世凱的生平經歷

1、少年時代

袁世凱既兩度名落孫山,又不願留在鄉間做土財主,因此開始考慮在外闖盪。當時袁世凱曾作詩《感事》一首以自勉:「眼前龍虎鬥不了,殺氣直上干雲霄。

我欲向天張巨口,一口吞盡胡天驕。」此詩被認為是他少年時代便有了遠大志向。當時淮軍將領吳長慶與袁世凱的養父袁保慶「訂兄弟之好」,所以袁世凱打算投奔吳長慶。

吳長慶為了報答袁保慶的恩情,此時也寫信給袁世凱,「招其往學軍旅」。

袁世凱雖然一度對科舉厭倦,但他仍不甘心,在吳長慶幕府中繼續讀書,准備功名,他曾在1882年3月對其三哥袁世廉寫信說:「弟不能博一秀才,死不瞑目」,1882年(壬午年)正好為鄉試年,袁世凱本欲應舉,但清朝屬國朝鮮突發事變,改變了袁世凱的人生軌跡。

因此袁世凱便於1881年10月前往山東登州投奔駐防當地的吳長慶。

2、總督朝鮮

1882年,朝鮮發生壬午軍亂,朝鮮國王李熙(朝鮮高宗)之父興宣大院君李昰應利用軍隊嘩變,成功奪權;朝鮮王妃閔妃一黨與大院君有隙,請求清廷出兵平亂,袁世凱乃跟隨吳長慶的部隊東渡朝鮮。袁世凱率領一支清軍配合行動,殺死了幾十名兵變參與者。

兵變很快得以平定。吳長慶在給清廷的呈報中將他贊揚了一番,說他「治軍嚴肅,調度有方,爭先攻剿,尤為奮勇」,報以首功。隨後清軍將大院君擄至保定問罪,當年23歲的袁世凱則以幫辦朝鮮軍務身份駐藩屬國朝鮮,協助朝鮮訓練新軍,開啟了袁世凱練兵的先河。

1894年,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袁世凱暗示朝鮮政府向清政府乞援。隨後日軍迅速出動朝鮮,企圖挑起戰爭。甲午戰爭爆發前夕的7月19日,袁世凱化裝成平民逃走,7月22日抵達天津。袁世凱回國後,又於8月6日奉旨前往遼東前線,協助周馥轉運糧械、收集潰卒等後勤事宜,至次年5月請假回籍省親。

3、創立新軍

袁世凱在甲午戰爭前線負責後勤期間,便主張由他募兵並編練新式軍隊,但未被採納,袁世凱頗為不滿,曾抱怨說:「內贊人而不用我募兵,徒何益也?」在甲午戰爭結束後,舉國上下掀起了維新變法、救亡圖存的浪潮,袁世凱亦是其中一員。

袁世凱派人到魯、蘇、皖、豫等地招募2250名步兵,300名騎兵,再加上4750名定武軍,稱「新建陸軍」,作為他小站練兵的兵源。

北洋新軍亦逐漸成為袁世凱個人的政治資本,使其成為北洋軍閥的始祖,正如美國學者鮑威爾所說:「袁氏的軍法雖嚴,他仍然為士兵所愛戴,這並非意外,因為他親自照管他們,並且按時發餉。再者,他向他們灌輸了忠誠的觀念,不過主要只是向袁世凱而不是向皇帝效忠」。

4、戊戌政變

1897年,袁世凱擢升直隸按察使,仍主持小站練兵。1898年9月,袁世凱升任工部右侍郎,奉旨入京陛見,隨後捲入了政治風暴中。

當時光緒帝重用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維新派實行戊戌變法,與慈禧太後為首的頑固派(後黨)勢成水火。康有為等維新派(帝黨)從一開始就寄希望於袁世凱,在7月底就派徐仁錄前往小站聯絡袁世凱,試探其態度。

康有為判斷袁世凱「為我所動」,乃舉薦袁世凱為侍郎。

9月20日(八月初五)上午袁世凱受到光緒帝召見,同日乘火車到天津。

9月21日(八月初六)晨,慈禧太後從頤和園入紫禁城,宣布臨朝訓政,罷斥康有為等維新派,戊戌變法遂告失敗,史稱「戊戌政變」。

1900年爆發了八國聯軍入侵,山東在袁世凱治下則維持穩定,並且加入東南互保,使山東免遭戰禍亂。

1901年11月,李鴻章死去,袁世凱受命署理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次年實授,一躍而成為中外所矚目的實力人物。

據某些史料記載,李鴻章臨終前曾有「環顧宇內,人才無出袁世凱右者」的遺言,但據考證並不存在。事實上,在李鴻章去世之後,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的地位無需他人推薦,可以說是「非袁莫屬」了。

5、創建民國

1911年10月10日清政府新軍陸軍第八鎮兵變,引爆武昌起義,並成立以黎元洪為都督的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府,為取得交戰的合法地位,各方反清勢力主張組建中央臨時政府。

北洋軍是清政府唯一可以抵抗起義的力量,令陸軍大臣蔭昌率軍南下鎮壓起義,但蔭昌沒有駕馭北洋軍的能力。

奕劻及內閣協理大臣那桐、徐世昌等人深感局勢嚴重,一致主張起用袁世凱,英美等國公使也建議起用袁世凱,載灃見中外一致認為「非袁不能收拾局面」,只得於10月14日任袁世凱為湖廣總督,派其南下壓制起義,袁世凱一面奏請清政府停止進攻,一面表達善意,讓劉承恩給黎元洪寫信議和。

1912年2月15日,南京參議院正式選舉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依據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改總統制為內閣制,大大削減袁世凱的權力,但袁堅持於3月10日在北京就職中華民國大總統。

6、二十一條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以英日同盟(協約國)為理由,強行派兵接收德國(同盟國)在山東膠州灣的租界地,以及膠濟鐵路沿線地帶,中國政府無力阻止。

在日本的脅迫下,袁世凱政府於1915年5月9日回應了日方的最後通牒,並且把5月9日定為中國國恥日,史稱五九國恥。

此後,雙方分別准備簽約事宜,在條約文字內容上仍有不少折沖,最後於1915年5月25日在北京簽署《關於山東省之條約》、《關於南滿洲及東部內蒙古之條約》及13件換文,總稱《中日民四條約》,與《二十一條》原案比較,中國損失相較於原案已盡可能減小到最低程度。

日本以《二十一條》逼迫袁世凱,袁世凱政府與日本周旋,拚命外交之時,流亡海外的黃興等人都顧全大局,力主暫停反袁活動,一致對外。

7、最後結局

1915年12月,在國會、高校、民眾請願團、籌安會和各省國民代表的推戴下,准備建立君主立憲制。袁世凱多次揖讓,最終接受皇帝之尊號,准備成立中華帝國,打算1916年為洪憲元年,行君主立憲政體,把總統府改為新華宮,並擬定《新皇室規范》。

其中包括「親王、郡王可以為海陸軍官,但不得組織政黨並擔任重要政治官員;永廢太監制度;永廢宮女采選制度;永廢各方進呈貢品制度;凡皇室親屬不得經營商業,與庶民爭利。」

然而,12月25日,表面支持帝制的蔡鍔和唐繼堯在雲南宣布起義,發動護國戰爭,討伐袁世凱。貴州、廣西相繼響應,3月份袁世凱被迫宣布取消帝制,起用段祺瑞為國務卿兼陸軍總長,企圖依靠段團結北洋勢力,壓制南方起義力量,但起義各省沒有停止軍事行動。

5月下旬袁世凱憂憤成疾,1916年6月6日,袁世凱因尿毒症不治而亡,時年57歲。同年8月24日正式歸葬於河南安陽市。

(7)成果被袁世凱擴展閱讀:

二十一條:

「二十一條」是日本帝國主義妄圖滅亡中國的秘密條款。

日本帝國主義趁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歐美各國無暇東顧的時機,1915年1月18日,日本駐華公使日置益覲見中華民國的大總統袁世凱,遞交了二十一條要求的文件,並要求政府「絕對保密,盡速答復」。

此後日本帝國主義以威脅利誘的手段,歷時五個月交涉,企圖迫使袁世凱政府簽訂,企圖把中國的領土、政治、軍事及財政等都置於日本的控制之下的二十一條無理要求,這些條款稱中日「二十一條」,後經中日協商,袁世凱被迫簽訂不平等條約「《中日民四條約》」。

但須注意的是,「二十一條」不能等同於《中日民四條約》。1922年的華盛頓會議上被廢除部分條款。隨後條約內容不斷被改寫,直至1945年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失敗後徹底廢除。

『捌』 袁世凱奪取革命成果的三個步驟

1、打擊國民黨,鎮壓二次革命
2、掃除民主障礙,如國會、憲法等
3、請人推舉擁戴,還假星星的推辭
這其中,其軍事支柱北洋軍的實力是關鍵,謀取日本等國支持也是重要因素

『玖』 袁世凱臨終遺言:他害了我 這個他是誰

楊度。武昌起義爆發後,袁世凱被啟用任命鎮壓革命,此時楊度來到袁世凱身邊當任幕僚。面對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北洋軍,革命黨軍是節節敗退,武漢三鎮被北洋軍攻下兩鎮,袁世凱卻一面奏請清政府停止進攻,一面向革命黨人拋出橄欖枝,寫信給黎元洪議和。中間經過幾個插曲,但在袁世凱的威逼利誘下,南方革命黨員與袁世凱達成一致,清帝退位,中華民國建立。
袁世凱當上總統後,楊度這個君主立憲救國理論的忠實粉絲,極力在袁世凱身邊吹鼓君主立憲制度,而袁世凱也認為過去的君主專制制度已經在中國行不通了,其本人也是立憲派的領袖人物之一,所以兩人是一拍即合。為了施行君主立憲,他們在天津試點推行普選,產生議會,但是由於袁世凱忙於應付各種勢力的紛爭,試點以後就沒有親身去體驗試點成果,完全陷在了以楊度為首的「六君子」的吹鼓中,而袁世凱對楊度也是恩寵有加。1915年4月,楊度為袁世凱稱帝撰寫了兩萬多字的《君憲救國論》,呈遞袁世凱,袁世凱大為賞識,還特別頒發親筆題寫的「曠世逸才」的匾額給楊度。也就是在楊度等人的大力吹鼓下,還有手下一等將軍的支持下,袁世凱才有了稱帝想法,並付諸行動。
從袁世凱稱帝後頒布的「新皇室規范」中可以看出一些「新」內容,比如某些對於皇權的監督機制和法律:自親王以下至於宗室,犯法治罪與庶民一律;親王、郡王可以為海陸軍官,但不得組織政黨,並擔任重要政府官員;永廢太監制度;凡皇室親屬不得經營商業,與庶民爭利等等。這些能反映出袁世凱是想選擇日本或德國式的君主制,自己也有心稱帝,而楊度等人順勢推了一把,使他快速的滅亡了。

閱讀全文

與成果被袁世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怎樣查詢銀行卡有效期 瀏覽:19
浙江省溫州市工商局企業查詢 瀏覽:592
馬鞍山全套多少錢 瀏覽:568
艾丁頓發明了什麼 瀏覽:651
希臘誰創造了人類 瀏覽:415
社區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66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方案 瀏覽:752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總結 瀏覽:490
郴州學府世家糾紛 瀏覽:197
馬鞍山ok論壇怎麼刪除帖子 瀏覽:242
馬鞍山恆生陽光集團 瀏覽:235
麻城工商局領導成員 瀏覽:52
鄉級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方案 瀏覽:310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