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十善為成果

十善為成果

發布時間:2021-07-22 21:46:02

⑴ 佛說十善業是什麼

  1. 佛說十善業:

    一、於諸眾生普施無畏。

    二、常於眾生起大慈心。

    三、永斷一切嗔恚習氣。

    四、身常無病。

    五、壽命長遠。

    六、恆為非人之所守護。

    七、常無惡夢,寢覺快活。

    八、滅除怨結,眾怨自解。

    九、無惡道怖。

    十、命畢生天。

  2. 釋義:

    第一,對於憂愁恐怖的眾生,常能給予勸慰。

    第二,時常會對於眾生起慈悲心。

    第三,永遠斷除一切嗔恨習氣。

    第四,常保身材健康,沒有病苦。

    第五,壽命長遠。

    第六,常有鬼神暗中掩護。

    第七,夜晚睡覺不做惡夢,白天醒來快活無憂。

    第八,和一切眾生的怨仇天然化解。

    第九,沒有墮入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的懊惱。

    第十,命終往生天上。』

⑵ 十善的介紹

松贊干布時期,大臣吞彌桑布扎最初翻譯的幾部佛經中有一部名為《十善經》,主要講解佛教「十戒」(或稱「十善法」)。「十戒」的內容包括「身三」,即不殺、不盜、不淫;「口四」、即不兩舌、不惡口、不妄言、不綺語;「意三」、即不貪、不嗔、不痴。身、口、意代表了行為、語言和思想。「十戒」源於「五戒」,而又與「五戒」側重不同。「五戒」側重於止惡,而「十戒」側重於行善。由「十戒」而來的「十善」即以不凈觀離貪欲,以慈悲觀離嗔恚,以因緣觀離愚痴,以誠實語離妄語,以和合語離兩舌,以愛語離惡口,以質直語離綺語,以救生離殺生,以布施離偷盜,以凈行離邪淫。「五戒十善」是佛教倫理道德的基礎。以佛教的觀點,守「五戒十善」可確保投生人天善趣,免墮三途,即使今生不能解脫,來生仍可繼續修持。

⑶ 十不善業,十善業分別會感受哪些等流果,增上果,士用果

1、異熟果。如殺生要墮地獄;偷盜要墮餓鬼等等,這在書上講得很清楚,大家可以看書。
2、等流果。因果相似的這種果報叫等流果,它也有兩種:一是感受等流果,二是同行等流果。
什麼是同行等流果?若這一世一直殺生,那麼來世剛剛董事時就喜歡殺生;這一世喜歡喝酒,來生也會喜歡,老改不了,生生世世都是這樣。上一世和下一世是相似的,這叫同行等流。這些佛在很早以前就講過,現在發現的能夠回憶前世的那些人中,也有很多都是這樣:前世喜歡吸煙,後世也喜歡,前世喜歡什麼東西,後世也是這樣,這是因為留有前世濃厚習氣的緣故。
另外是感受等流果。例如,這世殺生,下世從地獄出來後,若有機會做人,壽命就會很短。有些小孩剛剛出生,或者一、二歲時,或者還未出生就死了,還有一些人一生都疾病纏身,無法治癒,這是什麼原因呢?當然也有其它原因,但主要原因前世或前世的前世造了殺生之業,殺生的果報不只(短命)這么一點,肯定下過地獄,從地獄出來後,大多數罪業已經減輕,但還殘留一些,所以再做人時,生命就這么短暫,這叫感受等流果。
3、增上果。增上果一般都成熟在環境上。我們平時看到,在環境非常惡劣的地方,如不毛之地或自然災害頻發的地區,還是有很多人居住。他們為什麼會住在那?這與其前世所造之業有關。如果上輩子經常殺生,來世做人時,就會投生到有很多怨仇、殺戳的地方去;如果經常偷盜,來世若做農民,便會投生到莊稼不能成熟,或即使能夠成熟卻有很多自然災害令其無法獲得豐收的地方,增上果就是這樣。
4、士用果。比如,現在造的罪業,如果不懺悔,它時時刻刻都會增長,越來越大,越來越嚴重,這叫士用果。
行善同樣也有這四種果報。
此外,還要談談造共業的果報。比如大家一起商量或共同殺死一個生命,這樣每個參與的人都有殺死一個生命的罪業,此罪業是不能分的;行善也是這樣,如大家共同放一個生命,此善業也不能分,每個人都有放一個生命的善根。
因果關系是非常不可思議的,現在即使做一件小小的惡事,以後所受的果報也很嚴重;行善也是同樣的,現在做一件很小的善事,將來也會有很大的善果。但是這些善業若與解脫無關,結果會怎樣呢?我們在輪回中雖然可以因此而得到一些短暫的幸福快樂,但這些畢竟要過去,福報享完後,還是隨業而轉,若以前造了罪業仍要感受痛苦,這些快樂果都是臨時性的,所以也不能過於強調世間善法。當然不能造罪,而且世間善法也要適當地做,並且不能執著。
可是,現在我們怎麼去修無漏呢?因為是凡夫,沒有辦法行無漏法。如果有漏善業也不能做,那該怎麼辦呢?其實,在有漏善業里也有一些是解脫法。在出離心和(世俗)菩提心的前提下做出來的雖是有漏法,卻可以讓人得解脫,所以也是解脫法。
四、十善
十善是什麼?比如說,一個人一生中從沒有殺過生,也沒有偷過東西,這是不是善業?不一定,為什麼不一定呢?如果曾經這樣發誓:我從今以後不殺生、不偷盜,這才是善業;如果雖未造惡,但也未發願,那麼只是沒有造罪而已,這不叫善業。所以,發誓相當重要。不殺生只是沒有造業,如果在此基礎上發誓:我今後再也不殺生了!則自從有了發誓以後,此不殺生才成為善業。這非常重要。
還有一種特殊的善業,就是不但不殺生而且還放生,不但不偷盜而且還布施,不得不邪淫而且還持戒……這些就是特殊的不共同十善;若僅僅發誓從今以後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等,這叫普通的共同十善;如果今後金屬雖然不造這些惡業,但是也沒有發誓,這就根本不是善業,僅僅是不造罪而已。共同和不共同的善業,它們的果報是不一樣的。
特殊的善業,如不殺生而且放生,也要具備四個條件:
第一是對鏡,即所放的生命;
第二是要有放生的動機;第三是要有行動;
第四是結果——把生命從命難中解救出來並給予自由。
如果這四個條件都具備,就是非常圓滿的善業。
每一個善業也有剛才講的四種果報:異熟果、等流果、增上果、士用果。
以放生為例,如果此放生和解脫無關,是在沒有出離心和菩提心的前提下做的,那麼其異熟果是下一世可以做人或天人;
等流果是健康長壽;
增上果是轉世的環境里沒有任何生命的障礙,而且有很多生存順緣;
士用果是一次放生後,此善根會時時刻刻不間斷地增長。
細節的內容主要是看《普賢上師言教》,其中描述得很清楚,或是參考《大藏經》中其它有關因果的記載也可以。
最後我們要知道,一個人一生當中主要的痛苦或快樂,與前世的業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但是,一個人在一生當中所做的一切,是不是百分之百都是前世業因的果呢?也不是,有一種外道就是這樣講的,他們說:一切都已經命中註定了,既然命中註定,就沒有辦法改變。但這只是外道的一種觀點。
《俱舍論》里講過,一個人一生中主要的苦樂與前世因有關,另外一些,如你喝這杯水時,喝一口也可以,喝兩口也可以,並沒有一定的安排,這些不一定是的前因之果。但是很多情況,如一個人生病,去了很多醫院總是治不好,而這些病通過放生等其它方法是完全可以治癒的,除此以外,再怎麼打針吃葯也無法治癒,這些大多是與前世因果有關的。可是我們不能說所有的都是前因而定。因果關系比較細微復雜,因此,有些人對因果有誤解和疑問,以前我做過一個有關因果的開示,其中很多內容在這里就不再重復了。
因果是非常厲害的,即使是阿羅漢也要受因果的限制。例如,目犍連尊者在釋迦牟尼佛弟子當中神通第一,最後還是被外道打死,為什麼會這樣?在平常,他神通廣大,外道根本不可能傷及他,但是在那一刻,神通第一的目犍連也只有束手就擒,再大的神通也超不過因果的作用,因為他已經造了這樣的因,就要受這樣的果。
另外一位阿羅漢是餓死的。什麼原因呢?那時的印度沒有飢荒,出家人天天托缽化緣,可以化到很多吃的。他化緣時,食物在別人手上還好好的,但是一放入其缽內就變成了污水。那時目犍連、舍利子都在世,他們將世界上很多最有營養、最美味的食物以神變裝入其缽內,然而缽中始終只有污水。最後佛也沒有辦法,那個阿羅漢只有餓死了。佛住世時,有很多這樣的公案。既然阿羅漢都要受因果的影響,那麼凡夫就更不可能躲過因果規律的作用。所以,千萬不能小看因果,它是非常厲害的。
無論修什麼,一定要重視因果。對學佛人最低最低的要求是一定要把因果取捨做好,若連這一點都不做,想做什麼就做什麼,這怎麼談得上學佛呢?根本不是學佛,根本不是修行人。所以修行人一定要認真地看待因果。有人還說:不能執著因果取捨。這簡直是亂說,凡夫怎麼可以不前世因果呢?
學佛的也好,不學佛的也好,按理來說每個人都應該認真對待因果,為什麼呢?因為無論學不學佛,因果都絕對不會放過任何一個人。但是很多人聽不進去,覺得自己的眼睛看不見就沒有因果,是不是敢確定呢?也不敢確定,也不相信眼睛看不見的就不存在,那為什麼要排斥因果呢?
這就是剛才講的邪見的同行等流果。如果這一世某人有邪見,其同行等流果是什麼呢?下一世還會有這樣的邪見。生生世世習慣保持邪見的人,盡管在現世並未真正看到沒有因果,也未找到很有說服力的證據,但依然喜歡保持這樣的邪見,這是前世的因緣。這種人如果這一生不做改變,那麼以後的生生世世都是這樣,這是很可怕的。所以,作為一名佛教徒,在因果取捨上一定要認真對待。
假如現在發誓不殺一種生命,而這種生命是一生當中想殺都殺不了的,還是可以得到一些利益。因為,以前肯定殺過這種動物,現在就可以清凈這些罪業。
譬如,今天發誓不殺恐龍,其實,即使不發誓,現在想去殺它也辦不到,但是這樣發誓有沒有用呢?有用!因為恐龍以前在地球上存在過,而且它存在的時候我們也存在,那時我們肯定殺過它,這個業因種子至今還留在心裡,它的士用果時時刻刻都在增長,現在若發誓不殺,從此以後就不再增長,就被控制下來了。
所以,即使今生沒有可能去做的罪業,也要發誓不做,這樣可以使往昔世中所造的罪業從此變成善業,若不發誓而僅是不造惡也不是善業。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⑷ 佛門的「十善」和「八正道」分別是指什麼

【十善】 [出法界次第] 善即順理之義。謂行此十法,皆順理故。然有二種:一者止,二者行。止,則止息己惡,不惱於他;行,則修行勝德,利安一切也。 〔一、不殺生〕,不殺生者,謂不害一切物命,即是止殺之善。既不殺已,當行放生之善也。 〔二、不偷盜〕,不偷盜者,謂不竊取他人財物,即是止盜之善。既不盜已,當行布施之善也。 〔三、不邪淫〕,不邪淫者,謂不行邪淫慾事,即是止淫之善。既不邪淫,當行清凈梵行之善也。 〔四、不妄語〕,不妄語者,謂不起虛言,誑惑他人,即是止妄語之善。既不妄語,當行實語之善也。 〔五、不兩舌〕,不兩舌者,謂不向兩邊,說是談非,令他斗諍,即是止兩舌之善。既不兩舌,當行和合利益之善也。 〔六、不惡口〕,不惡口者,謂不發粗獷惡言,罵辱他人,即是止惡口之善。既不惡口,當行柔和軟語之善也。 〔七、不綺語〕,不綺語者,謂不庄飾華麗之言,令人樂聞,即是止綺語之善。既不綺語,當行質直正言之善也。 〔八、不貪欲〕,不貪欲者,謂不貪著情慾塵境,即是止貪之善。既不貪欲,當行清凈梵行之善也。 〔九、不嗔恚〕,不嗔恚者,謂不生忿怒之心,嗔恨於人,即是止嗔之善。既不嗔恚,當行慈忍之善也。 〔十、不邪見〕,不邪見者,謂不偏邪異見,執非為是,即是止邪見之善。既不邪見,當行正信正見之善也。 【八正道】 正見:正當的見解。 正思:正當的思想。 正語:正當的語言。 正業:正當的行為。 正命:正當的生活。 正勤:正當的努力。 正念:正當的意念。 正定:正當的禪定。

⑸ 十善業道經十善是什麼

一、救護生命(不但不殺生,更能救護眾生),二、布施資財(不但不偷盜,更能布施結緣)

三、遵修梵行(不但不淫邪,更能清凈梵行),四、說誠實語(不但不妄語,更能說話誠實)

五、善言安慰(不但不惡口,更能柔順言語),六、作利益語(不但不綺語,更能正直言語)

七、和合彼此(不但不兩舌,更能和合悅眾),八、常懷舍心(不但不慳貪,更能布施結緣)

九、恆生慈念(不但不瞋恚,更能廣行慈悲),十、正知正見(不但不邪見,更能正信因果)

(5)十善為成果擴展閱讀

十善業道經出自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佛說海龍王經》,為其第十一品《十德六度》,是釋迦牟尼佛在娑竭羅(意為:鹹水海)龍宮,為龍王所宣說的經典,即諸佛菩薩有一方法,能斷除一切痛苦,獲取極大利益,這個方法就是修行十善業道,即從行為上遠離殺生、偷盜、邪淫;

從語言上遠離妄語(說謊)、兩舌(挑唆)、惡口(語言粗俗)、綺語(花言巧語),從思想上遠離貪欲、瞋恚、愚痴。離此十種惡業,就是修行十種善業。十善業是大乘佛法修行的最基本法,因此大乘佛教視此經為基礎教材。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十善業道經

⑹ 了凡四訓的十善是什麼

第一、與人為善;第二、愛敬存心;第三、成人之美;第四、勸人為善;第五、救人危急;第六、興建大利;第七、舍財作福;第八、護持正法;第九、敬重尊長;第十、愛惜物命。

何謂與人為善?昔舜在雷澤,見漁者皆取深潭厚澤,而老弱則漁於急流淺灘之中,惻然哀之,往而漁焉;見爭者皆匿其過而不談,見有讓者,則揄揚而取法之。期年,皆以深潭厚澤相讓矣。夫以舜之明哲,豈不能出一言教眾人哉?乃不以言教而以身轉之,此良工苦心也。

吾輩處末世,勿以己之長而蓋人;勿以己之善而形人;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收斂才智,若無若虛;見人過失,且涵容而掩覆之。一則令其可改,一則令其有所顧忌而不敢縱,見人有微長可取,小善可錄,翻然舍己而從之;且為艷稱而廣述之。凡日用間,發一言,行一事,全不為自己起念,全是為物立則;此大人天下為公之度也。

何謂愛敬存心?君子與小人,就形跡觀,常易相混,惟一點存心處,則善惡懸絕,判然如黑白之相反。故曰:君子所以異於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所存之心,只是愛人敬人之心。蓋人有親疏貴賤,有智愚賢不肖;萬品不齊,皆吾同胞,皆吾一體,孰非當敬愛者?愛敬眾人,即是愛敬聖賢;能通眾人之志,即是通聖賢之志。何者?聖賢之志,本欲斯世斯人,各得其所。吾合愛合敬,而安一世之人,即是為聖賢而安之也。

何謂成人之美?玉之在石,抵擲則瓦礫,追琢則圭璋;故凡見人行一善事,或其人志可取而資可進,皆須誘掖而成就之。或為之獎借,或為之維持;或為白其誣而分其謗;務使之成立而後已。

大抵人各惡其非類,鄉人之善者少,不善者多。善人在俗,亦難自立。且豪傑錚錚,不甚修形跡,多易指摘;故善事常易敗,而善人常得謗;惟仁人長者,匡直而輔翼之,其功德最宏。

何謂勸人為善?生為人類,孰無良心?世路役役,最易沒溺。凡與人相處,當方便提撕,開其迷惑。譬猶長夜大夢,而令之一覺;譬猶久陷煩惱,而拔之清涼,為惠最溥。韓愈雲:一時勸人以口,百世勸人以書。較之與人為善,雖有形跡,然對證發葯,時有奇效,不可廢也;失言失人,當反吾智。

何謂救人危急?患難顛沛,人所時有。偶一遇之,當如痌瘝之在身,速為解救。或以一言伸其屈抑;或以多方濟其顛連。崔子曰:惠不在大,赴人之急可也。蓋仁人之言哉。

何謂興建大利?小而一鄉之內,大而一邑之中,凡有利益,最宜興建;或開渠導水,或築堤防患;或修橋梁,以便行旅;或施茶飯,以濟飢渴;隨緣勸導,協力興修,勿避嫌疑,勿辭勞怨。

何謂舍財作福?釋門萬行,以布施為先。所謂布施者,只是舍之一字耳。達者內舍六根,外舍六塵,一切所有,無不舍者。苟非能然,先從財上布施。世人以衣食為命,故財為最重。吾從而舍之,內以破吾之慳,外以濟人之急;始而勉強,終則泰然,最可以盪滌私情,祛除執吝。

何謂護持正法?法者、萬世生靈之眼目也。不有正法,何以參贊天地?何以裁成萬物?何以脫塵離縛?何以經世出世?故凡見聖賢廟貌,經書典籍,皆當敬重而修飭之。至於舉揚正法,上報佛恩,尤當勉勵。

何謂敬重尊長?家之父兄,國之君長,與凡年高、德高、位高、識高者,皆當加意奉事。在家而奉侍父母,使深愛婉容,柔聲下氣,習以成性,便是和氣格天之本。出而事君,行一事,毋謂君不知而自恣也。刑一人,毋謂君不知而作威也。事君如天,古人格論,此等處最關陰德。試看忠孝之家,子孫未有不綿遠而昌盛者,切須慎之。

何謂愛惜物命?凡人之所以為人者,惟此惻隱之心而已;求仁者求此,積德者積此。周禮、孟春之月,犧牲毋用牝。孟子謂君子遠庖廚,所以全吾惻隱之心也。故前輩有四不食之戒,謂聞殺不食、見殺不食、自養者不食、專為我殺者不食。學者未能斷肉,且當從此戒之。

⑺ 百度:什麼是十善業!

《十善業道經》是佛教的經典。十善業指的是: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四、不惡口,五、不兩舌,六、不妄語,七、不綺語,八、不貪,九、不嗔,十、不痴。

⑻ 佛家講的十善業和十惡業都有什麼

十善業包括: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四、不惡口,五、不兩舌,六、不妄語,七、不綺語,八、不貪,九、不嗔,十、不痴。或稱十善業道。

十惡業——身業有三,殺生,盜竊,邪淫 語業有四:妄語,惡口(罵人),兩舌(挑是非),綺語(花言巧語) 意業有三:貪心,嗔恨,愚痴。

拓展

佛學術語,十善即十善業,乃身、口、意三業中所行的十種善行為,又作十善業道、十白業道。反之,身口意所行的十種惡行為,稱為十惡,又作十不善業道、十惡業道、十黑業道。十惡業道即:一、殺生。一、 偷盜。三、邪淫。四、妄語。五、兩舌,即說離間語、破語。六、惡口,即惡語、惡罵。七、綺語,即雜穢語、非應語、散語、無義語。乃從染心所發者。八、貪欲,即貪愛、貪取、慳貪。九、嗔恚。十、邪見,即愚痴。離以上十惡,則為十善。依此順序,屬身業者三,屬口業者四,屬意業者三。

參考

網路-十善十惡

⑼ 十善 善為首……

孝養父母
給你推薦一首歌曲 跪羊圖 很好聽而且感人有教育意思 感恩父母的

閱讀全文

與十善為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網路侵犯著作權報案 瀏覽:734
稅務報到期限 瀏覽:6
怎樣查詢銀行卡有效期 瀏覽:19
浙江省溫州市工商局企業查詢 瀏覽:592
馬鞍山全套多少錢 瀏覽:568
艾丁頓發明了什麼 瀏覽:651
希臘誰創造了人類 瀏覽:415
社區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66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方案 瀏覽:752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總結 瀏覽:490
郴州學府世家糾紛 瀏覽:197
馬鞍山ok論壇怎麼刪除帖子 瀏覽:242
馬鞍山恆生陽光集團 瀏覽:235
麻城工商局領導成員 瀏覽:52
鄉級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方案 瀏覽:310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