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創新和有效開展教研活動
首先,我們要明確教研活動的特點和目的。教研活動最主要的特點和目的,就是要解決當前教育教學中的各種實際問題。也就是說,教研活動的課題不在大而在小,不在深而在實,應想教育教學之所想,急教育教學之所急。否則,教研活動就是瞎研究、空研究。 其次,要做教研活動的有心人。學校豐富的研究機會、獨特的研究情景、鮮活的研究問題、最佳的研究位置,為教師開展教研活動提供了優越的研究條件。這就要求我們要時時留心周圍的一切,要自覺以研究者的眼光審視、分析和解決教學中出現的各種問題,要本著「教什麼、研究什麼」的原則,緊密結合本職教學工作去開展教研活動,使教學工作和教研工作能融為一體,只有這樣才能收到「教研相長」的效果。 再次,要找准教研活動的「突破口」。 當前,在中學中有一種見怪不怪的普遍現象,即大家都嚷著搞教研,大家也好像都在搞教研(如聽課),但實際上相當一部分的教師不知道怎樣去搞教研,特別是對一些教改實驗、專題研究更感到無從下手。因此,找准教研活動的「突破口」就顯得至關重要。教研活動的「突破口」,就是以教育教學實踐中的問題作為課題開展研究。這就要求教師要樹立起「問題就是課題」的意識,善於把一個又一個教育教學中有意義的實際問題,經過「設計」轉化為一個又一個富有個性特色的教研活動課題,再通過攻克一個又一個研究課題,來解決一個又一個教育教學中的問題。這種研究,最易達到同步推進教育教學教研工作、穩步提高教育教學教研質量的目的。 第二,要使教研活動為提升教師自身素質服務。首先,我們要正視教研活動對提高教師自身素質的意義。如今已不是一個只要有知識或文憑就能當教師,靠經驗和「汗水」就能當好教師的時代,而是一個要求教師必須盡快從「教書匠」向「教育家」轉變的時代。這就要求廣大教師無可選擇地要具備與時俱進的能力。這種能力,除了終身學習的能力、教書育人的能力,還有一個重要的能力就是教育科研的能力,也就是教研活動的能力。一個教師如果缺乏教研活動能力,那就意味著缺少創新精神和工作潛能,就意味著很難適應新課程的需要。 其次,我們要懂得一些進行教研活動的形式和方法。有些教師片面地把教研活動理解為聽課、評課和寫文章,這是一種很狹義的看法。教研活動的形式和方法多種多樣。比如,反思是教研活動中最普遍、最基本的形式。教師在當前的課程改革中就應學會如何在教學前、教學中、教學後進行自我反思。又比如,教研活動很強調集體研究,教師就要學會如何參加集體研究,如何在集體研究的氛圍中學會將大家的智慧集於自己一身。再比如,要進行課題研究,教師就必須學會如何選題、如何控制實驗過程、如何結題等等。一句話,就是教師絕不能只憑個人意志、只憑自我感覺、只憑工作習慣或只憑幾分熱情去搞教研活動,一定要以科學的態度和方法去搞教研活動。 再次,我們要學會通過教研活動來提升自己的工作品位和職業形象。由於教研活動是在本校展開的,是針對本校甚至是本人教育教學中的實際問題進行的,這種實用性的研究,很容易顯性形成教師實用性的教學教研素質和後發優勢,以幫助教師實現可持續發展。很多名師就是通過教研活動造就出來的。蘇霍姆林斯基的成功經驗啟示我們:教師必須要學會通過教研活動來提升自己的整體素質,教師完全可以通過教研活動來重塑自己的職業形象,教師有機會通過教研活動來形成一種新的工作與生活方式,教師應善於在和學生一起成長的過程中完善自我、成就事業。 第三,要上好每節課,著眼小問題。教學實踐是開展教學研究的平台和土壤。許多科研課題往往來自教學中的一得,許多卓有科研成效的老師也多得益於教學實際的鍛煉。事實上,對於一個普通老師來說,上好一節課,就是一次教研。通過教學積累經驗是最好的教研途徑。同時,教師在選擇課題上,宜著眼小問題。教育教學實踐中的問題很多,有大有小,教師要根據自己的時間和精力恰當選擇。在選題上應該著眼於小問題。以小見大,鑽深研透,而不要大題小做,泛泛而談、浮光掠影。要選擇實實在在的具體問題,如如何導入新課?學生與自己對著干怎麼辦?怎樣讓不交作業的學生交作業?不要選擇抽象空泛的問題,要隨著課改的發展靈活選題。要知道,能服務教學的研究,是最有現實意義的研究。 第四,要勤學教學理論,博覽課外書,注重平時的反思和積累。 我們在讀書的時候,雖然都學過不少教育學、心理學的知識,但那往往是為了應付考試。課程一結業,這些書籍就被束之高閣,再也未曾翻閱,突擊搶記的一點「理論」早已成了塵封的記憶。工作後,遇到太多太多的問題,即使有所感悟,也往往只是「經驗式總結」,這種建構往往是片面的、局部的。而且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教學內容也越來越開放,需要教師具有廣博的文化知識。博覽課外書籍,廣泛吸收養分,補充最新知識,是教師增加和更新知識積累,提高教研水平不可或缺的途徑。「腹中有書氣自華」,教師博學多才,學生耳濡目染,也為學生刻苦攻讀,起到了潛移默化的示範作用。
② 什麼是校本研修成果
是指以學校為單位抄,面向教師的學習方式的成果展示。
校本培訓是指以學校為單位,面向教師的學習方式,內容以學校的需求和教學方針為中心,目的是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和教育教學能力。
此外,校本課程是一種新的課程領域,基於學生的直接體驗,密切聯系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體驗對知識綜合運用的課程。它的基本學習方式是探究學習。
(2)學校校本教研工作創新實踐與成果擴展閱讀:
一、教學特徵
1、 立足於工作崗位是教師校本培訓的顯著特徵。
2、 針對性是校本培訓的生命。
3、 校本培訓是教師發展與學校發展的統一。
二、發展情況
我國「校本培訓」的概念最早是在1999年教育部《關於實施「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工程」的意見》中提出的,「中小學是教師繼續教育的重要基地,……,各中小學都要制定本校教師培訓計劃,建立教師培訓檔案,組織多種形式的校本培訓」。
校本培訓作為一種未來教師繼續教育的重要形式,比較符合我國地域分布廣,培訓任務重,經費短缺,保持學校正常教學秩序等實際情況,成為一種與離職培訓優勢互補的運作方式,一經提出就受到廣泛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