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實習成果匯編展示應該怎麼做
建議圖片配文字,比較好
可以找人寫個總的感言,或者序言,可請老師
前面可以有個重要作品清單
然後可以每個人上一張照片,配上自己寫的實習感言,並且配上重要作品的截圖,如果看不清就算了,附上作品名稱就可以了。
❷ 2013-2014維多利亞的秘密內衣秀歌曲
Fall Out Boy — Songs Know What You Did In the Dark
Fall Out Boy — The Phoenix
A Great Big World—Say Something
Taylor Swift—I Knew You Were Trouble
Neon Jungle—Trouble
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幫助
請按採納【最佳答案】
請公平對待,尊重我的勞動成果
你的支持是對我最大的肯定
謝謝
❸ 征服世界的中國超級名模,劉雯在模特界究竟取得過怎樣的輝煌成就
劉雯是第一個登上維秘舞台的亞洲模特,更是維秘內衣秀的第一個中國模特,在二零壹壹年的時候還入選了年度全球最美女人,是進入“new supers”榜單的第一個中國模特。在中國成立以後,在時尚界模特界,為我國打開了一個窗口,讓世界見識到了中國面孔的魅力。
劉雯的長相極具東方特色,她眉毛直挺,單眼皮,眼睛黑白分明,有著孩子氣的純真,顴骨高,精巧的鼻子,薄唇。乍一看,她並不是典型意義的“美人”,她的身上有著硬朗的氣質。五官也不是唯美精緻型的,甚至某種角度,她長得其實還很英氣。但就是擁有這樣硬朗氣質和長相的劉雯在T台上,卻能走出及其嫵媚的樣子,她的台步,她的眼神都在行走間釋放著難以安放的荷爾蒙和女性魅力。
國內模特跟國際上的知名模特來說,是差距不小的,劉雯的出現,讓這個差距一下子縮短了不少
❹ 能發下2012維多利亞的秘密時尚內衣秀.HD1024高清中英雙字的種子或下載鏈接么
2012維多利亞的秘密時尚內衣秀.HD1024高清中英雙字種子下載地址:
❺ 天使舞台2014維多利亞秘密內衣秀里的音樂
片頭
0:10outro-M83
開場
My Songs Know What You Did In the Dark—Fall Out bBoy
1:48 Is There Anybody Out there? -- Bassheads
2:45 hollywood nights— bob seger
4:47 I Want Your Love—Transvision Vamp
5:50 Bang A Gong -- Santana;Gavin Rossdale
6:00 changing—sigma
7:00 white noise—disclosure/aluna george
DREAM GIRLS部分
Blank Space—Taylor Swift
12:04 You & Me - Disclosure;Eliza
12:10 Ghosts'n' Stuff—Daedmau5
12:31 Treasure — Bruno Mars
EXOCIT TRAVELER部分
thinking out loud —Ed Sheeran
19:32 boom clap— charli XCX
PINK 部分
20:55 red lights— tiesto
21:10 love me harder — Ariana Grande
22:20bang bang — jesse J/Ariana/nicki minaj
24:05 Break Free — Ariana Grande
25:06 Problem — Ariana Grande
26:32 我聽過。。但是沒記起歌名 記起來再補充吧
27:50 Cut Your Teeth -- Kyla La Grange;Kygo
28:20 重復了 red lights— tiesto
FAIRY TALE部分
take me to church —hozier
32:48 latch— disclosure
32:59 come get it bae — pharrel williams
34:00 safe and sound—capital cities
最後一部分
35:15 Secrets AMFB Onerepublic -- Bryson Andres
I Knew You Were Trouble—Taylor Swift
片尾
let go for tonight — foxes
42:22 sunlight—the magician
尊重勞動成果 老子手打的 想歌想的腦子都要爆了 腦子耳朵和手機一起用才搞出來
這么齊全的單子了!!!!轉載著名!!!
❻ 成果圖形展示
資源評價的結果,除了用資源量數據表來表達外,一種重要的展示方式就是用圖形來表達。圖5-73展示的是系統在GIS地圖上繪制各盆地的油資源量,圖5-74展示的是系統在GIS地圖上繪制各盆地的氣資源量。
圖5-72 成果數據查詢統計
圖5-73 成果圖形展示——油資源量圖
圖5-74 成果圖形展示——天然氣資源量圖
❼ 展示優秀成果的成語
碩果累累,收益頗豐
碩果累累:本義是指秋天豐收時樹上的果實茂盛的樣子。現在常引申為某人的作品很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所獲頗豐」意思是「收獲非常多」
❽ 關於學習成果秀
動物和人的生活都離不開學習。學習是動物和人與環境保持平衡、維持生存和發展所必需的條件,也是適應環境的手段。
動物要在後天環境中求得生存和種群延續,首先要依靠先天遺傳的種群本能行為,但這種先天本能只能適應相對固定或變化較小而緩慢的外界環境。
動物和人為了生存下去,還必須通過學習獲得個體經驗。這種後天習得行為經驗可適應相對迅速的變化,與先天本能相比,其意義顯然要重要得多。譬如,一隻小羊羔通過不斷地向羊媽媽學習,知道了哪裡可以尋找到豐富的食物,知道了怎樣躲避狼的追捕。如果小羊不學習,就不能適應不斷變化的外界環境,也就無法生存下去。
然而,學習對個體生活的作用和重要性的程度,在各種動物之間的差異很大。越高等的動物,生活的方式越復雜,本能行為的作用也越小,學習的重要性就越大。在低等動物中,習得的行為很少,獲得的速度也很慢,學習對其生活可以說不起什麼作用。例如原生動物剛出生不久,其一生中的大部分動作就已出現了,後天所需要的反應也已大都具備。它們學習的能力很低,保持經驗的時間也很短,因而學習的結果對它們生活的作用是很小的。
人是最高等的動物,生活方式極為復雜,固定不變的本能行為最少。人類行為的絕大部分是後天習得的,學習的能力以及學習在人類個體生活中的作用也就必然是最大的。人類嬰兒與初生的動物相比,相對來說,獨立能力低,天生的適應能力也低。可以說,離開父母的養育,嬰兒是無法生存下去的。但是人類卻有動物不可比擬的學習能力,可以迅速而廣泛地通過學習適應環境。如,種植穀物,獲取糧食,靠的是學習;戰勝毒蛇猛獸等天敵,對付可怕的瘟疫,以免於被消滅,靠的也是學習。總起來看,人和自然界的其它動物如獅子、老虎甚至麻雀相比,很多方面都處於劣勢,人能夠成為萬物之靈,靠的是學習。國外有句名言,叫做「不學習就滅亡」。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發表著名的研究報告,題為《學會生存》,就把學習同生存直接聯系在一起,可見學習對人類生存的重要性。
二、學習可以促進人的成熟
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的生理和心理會逐漸成熟。但成熟並不是完全脫離環境和學習影響的純自然過程。學習對成熟的影響作用,首先得到了動物心理研究的支持。
近二三十年以來,許多心理學家的實驗研究發現,動物,尤其是初生動物的環境豐富程度,可以影響動物感官的發育和成熟,也會影響大腦的重量、結構和化學成分,從而影響智慧的發展。
克雷奇(D.Krech,1966)將幼鼠分成三組:對第一組給予豐富刺激,使它們的反應越來越復雜;讓第二組在籠中過著通常的生活;第三組與環境刺激完全隔離。80天之後對三組幼鼠進行解剖比較分析。結果發現,在大腦皮層的重量和密度方面,第一組最優,第三組最差;在與神經沖動的傳遞密切相關的乙醯膽鹼酯酶方面,三個組也呈現重大差異,第一組含量最豐富,第二組次之,第三組含量最少。
羅森茨韋格(M.R.Rosenzweig,1972)也發現,接受豐富多變的環境刺激和適當學習訓練的一組幼鼠與另一組在環境單調貧乏而又缺乏學習訓練的幼鼠相比,在4-10周中,前者大腦皮層的重量與厚度增加,神經膠質細胞數量增多,神經突觸增大或增多,乙醯膽鹼酯酶含量更豐富且活動提高,核糖核酸和脫氧核糖核酸的比率也有所改善。
關於人類學習對成熟的促進影響,瑞士著名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J Piaget.1969)認為,必須通過技能的練習來促進兒童的成熟。他還說:「兒童年齡漸長,自然及社會環境影響的重要性將隨之增加。」
懷特關於對初生嬰兒眼手協調的動作訓練的實驗研究說明了學習和訓練對成熟的促進作用。懷特發現,經過訓練的嬰兒,平均在3.5月時便能舉手抓取到面前的物體,其眼手協調的程度相當於未經訓練的5個月的嬰兒的水平。這就說明了學習、訓練對成熟的促進作用,學習促進了潛能的表現和能力的提高。
有的學者研究表明,在嬰兒出生後的四五年裡,除了營養條件外,缺乏適當的學習訓練或教育不當,也會給腦的發展帶來不利的影響。
有人研究聾啞人死後的大腦皮層,發現控制視聽器官的部位趨於萎縮;對先天盲人復明後進行測驗,發現他們眼運動不規則,難以集中注意於一點,不能精確地區分圓形和正方形。印度狼孩卡瑪拉回到人類社會時雖然大約已七八歲了,但智力水平僅相當於6個月的嬰兒;她死時大約16歲,可能只相當於三四歲幼兒的智力水平。
所有這些研究與事實說明,早期的學習、訓練以及相應的文化環境,對人的感覺器官和大腦等機體功能的發展是有著一定影響的。
據此,對兒童的幫助,要以其成熟程度為依據,又絕不能等待成熟。應該在合適的「生長點」上將恰當的學習內容、合理的訓練方法和教育方式結合運用,促進其生理和心理的成熟。
三、學習可以提高人的素質
學習可以提高人的文化修養。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了大量的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特別是精神文化,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方面的成果尤其需要我們通過學習去獲得,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缺乏一定文化素養的人不能算做真正健全的人,現代社會的新型人才必須是具有較高文化素養的人。
學習可以優化人的心理素質。一個現代社會的新型人才,應該具備諸多方面的良好心理素質,如高尚的品德,超凡的氣質,敬業的精神,目標專一的性格,以及堅忍不拔的意志,等等。這些都可以通過學習來達到。正如薩克雷所言:「讀書能夠開導靈魂,提高和強化人格,激發人們的美好志向,讀書能夠增長才智和陶冶心靈。」
四、學習是文明延續和發展的橋梁和紐帶
美國著名民族學家,原始社會歷史學家摩爾根認為,人類社會的歷史可概括為三個時代,即蒙昧時代,野蠻時代和文明時代。在蒙昧時代,人類世代相沿地生活在熱帶或亞熱帶的森林中,以野生果實、植物根莖為食,還有少部分棲居在樹上。隨著地殼的變化,氣候的改變,人類不得不從樹上移居地面,學會了食用魚類、使用火、打制石器、使用弓箭、磨製石器等生存的本領,世代相襲。到了野蠻時代,人類又學會了制陶術、動物的馴養繁殖和植物的種植。這一時代的後期,還學會了鐵礦的冶煉,並發明了文字,從而使人類歷史過渡到文明時代。
由此看來,人類文明的延續和發展,就如同一場規模宏大而曠日持久的接力賽:前代人通過勞動和生活獲得維持生存和發展的經驗,不斷總結,不斷積累,不斷提高,形成知識和技能,傳給後人;後輩人在學習前人經驗的基礎上,進行進一步豐富和提高,以適應時代與環境的變遷。如此代代傳遞,便形成了一部人類文明延續發展的歷史。
顯而易見,野蠻時代的人類如果不世代相襲地向先輩學習使用火,就只能像自己的祖先一樣過著茹毛飲血的生活;文明時代的人類如果不世代相襲地向先輩學習畜牧業和農業,也只能像自己的遠祖一樣靠現成的天然產物為食。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由於人類文明在一定意義上存在加速發展的趨勢,所以學習活動對人類社會的作用更加明顯。
十八世紀的技術革命以蒸汽機的出現為標志。那時,格里沃斯、紐科門、瓦特等革新能手,通過學習,掌握物理學、機械學等知識,設計、製造、試驗,最終發明了蒸汽機。十九世紀的技術革命是以電力為標志。而這一新生產力的創造是無數人學習、創造的結晶。德國赫茲發現電生磁,法拉第發現磁生電,建立電磁感應定律,麥克斯韋又建立電磁理論、麥克斯韋方程,西門子發明發電機,德普勒研製出高壓輸電技術,等等,從而促使人類進入電力時代。本世紀以電子計算機、原子能、空間技術為標志的新技術革命,又一次證明學習的巨大促進力。在這個信息時代,我們只要考慮一下這個事實:以極便宜的價格買到性能優良的個人電腦,自由地在網上漫遊,不出門而立知天下事。就不能不驚詫於科學技術給現實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不能不心悅誠服地承認學習對我們人類的文明與進步的重要作用。
廣義的學習的定義:
(1)素普(Thorpe,1963):
學習是通過由經驗產生的個體行為的適應性變化而表現出來的過程。
(2) 金布爾(Kimble,1961):
學習是由強化練習引起的有關行為潛能的持久性變化。
(3) 加涅(Gagne,1965):
學習是人的傾向或能力的變化,這種變化能夠保持而不能單純歸因於生長過程。
(4) 威特羅克(Eittrock,1977):
學習是描述那種與經驗變化過程有關的一種術語。它是在理解、態度、知識、信息、能力以及經驗技能方面學到相對恆定變化的一種過程。
(5) 溫非爾德(Wingfield1979):
學習是由練習或經驗引起的行為或知識的較持久的變化。
(6) 鮑爾和希爾加德(Bower,Hilgard,1981):
學習是指一個主體在某種規定情境小的重復經驗引起的、對那個情境的行為或行為潛能的變化。
(7) 潘菽(1980):
學習是人及動物在生活過程中獲得個體的行為經驗的過程。
(8) 張春興(1994):
學習是因經驗而使個體行為或行為潛勢產生改變且維持良久的歷程。
(9) 陳崎(1997):
學習是由於經驗所引起的行為或思維的比較持久的變化。
(10) 皮連生(1997):
學習是機體通道與其環境相互作用導致能力或傾向相對穩定變化的過程。
但學習不是為了吃飯!
學習與記憶是腦的重要功能之一。學習是指人和動物依賴於經驗來改變自身行為以適應環境的神經活動過程,而記憶則是學得的信息貯存和「讀出」的神經活動過程。條件反射的建立就是最簡單的學習和記憶過程。
(一)人類的學習與記憶過程
外界環境中經常有大量的信息通過感覺器官從而進入大腦。據估計只有1%的信息能較長期地被貯存起來,而大部分卻被遺忘了。能被長期貯存的信息是反復作用於大腦,並且對個體具有重要意義的信息。大腦對信息的貯存可分為短時記憶與長時記憶兩個階段。在短時記憶中,信息的貯存是不牢固的。例如,剛剛看過一個電話號碼,很快就會忘記,只有通過反復運用,才能轉入牢固的長時記憶。
短時記憶與長時記憶可進一步分成四個連續的階段:即感覺性記憶、第一級記憶、第二級記憶和第三級記憶。前兩個階段相當於短時記憶,後兩個階段相當於長時記憶。感覺性記憶是指信息通過感覺器官進入大腦感覺區內貯存的階段,貯存的時間不超過1秒鍾。若經過處理,把那些不連續的、先後進入的信息整合成新的連續的印象,則由感覺性記憶轉入第一級記憶。信號在第一級記憶中貯存的時間也只有幾秒鍾。如果進一步反復學習運用,信息便在第一級記憶中循環,延長第一級記憶的時間,這樣便可轉入第二級記憶,記憶持續時間可達幾分鍾到幾年。有些記憶的痕跡,如自己的名字和每天都在進行的操作手藝等,通過長年累月的運用,是不容易忘記的,這類記憶屬於第三級記憶。
(二)學習和記憶的機制
在神經生理方面,神經元活動的後作用是感覺性記憶的基礎。在神經系統中,神經元之間形成許多環路聯系,可能是第一級記憶的基礎。前文已提到,海馬環路與記憶密切相關。
在神經生化方面,較長時的記憶可能與腦內蛋白質的合成有關。在金魚建立條件反射的過程中,如果用嘌呤黴素抑制腦內蛋白質的合成,則動物不能建立條件反射,學習記憶能力發生明顯障礙。
在神經解剖方面,永久性的記憶可能與新突觸的建立有關。實驗中觀察到,生活在復雜環境中的大鼠,其大腦皮層較厚,而生活在簡單環境中的大鼠,則大腦皮層較薄。這說明學習記憶活動多的大鼠,其大腦皮層發達,突觸聯系也多。
(三)影響學習和記憶的神經遞質
中樞的膽鹼能遞質系統與學習記憶有關。腦干網狀結構上行激動系統以及大腦皮層內部均有乙醯膽鹼遞質,它對大腦皮層起興奮作用,為學習與記憶提供基礎性活動背景。海馬環路中也有豐富的乙醯膽鹼遞質,它的活動可促進第一級記憶的保持,並促使第一級記憶轉入第二級記憶。實驗觀察到,正常青年受試者長期服用阿托品後,可引起記憶減退;動物中也觀察到,注射抗膽鹼葯東莨菪鹼也可使學習記憶減退。其作用機制,可能是阻斷了海馬環路的功能,影響了由第一級記憶向第二級記憶轉移的過程。老年人的健忘症可能是由於中樞膽鹼能遞質系統的功能減退而造成的;給予膽鹼葯可使老年人的記憶功能改善。但是,應用膽鹼葯過量,反而使記憶力減退,因此用葯必須慎重。
此外,垂體後葉的升壓素(抗利尿激素)也與學習記憶有關。動物訓練後,將升壓素注入海馬齒狀回,可增強記憶。臨床研究發現,老年人血液中垂體後葉素含量減少,用升壓素噴鼻可使記憶效率提高;用升壓素治療遺忘症,能收到一定效果。
既然對到底什麼是「學習」的問題如此重要,就讓我們先看看摘自《學習科學大辭典》里關於學習的概念吧!
學習是一種既古老而又永恆的現象。由於不同的歷史條件,不同的研究角度,也形成各種不同的學習觀,縱觀古今中外學者關於學習概念的論述,比較有代表性的有下列十種:一是說文解字說。我國古代,學與習總是分開講的。《辭源》指出,「學」乃「仿效」也,即是獲得知識;「習」乃「復習」、「練習」也,即是復習鞏固。最早把學與習聯系起來的是孔子,《論語》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後來,《禮記》又曰:「鷹仍學習」。這就是學習一詞的由來。二是行為變化說。行為主義認為學習「是一個行為變化的過程」。三是經驗獲得一行為變化說。《教師網路辭典》認為:「學習是指人和動物在生活過程中獲得個體行為經驗的過程。」四是信息加工說。資訊理論學者認為:「學習是學習者吸取信息並輸出信息,通過反饋與評價得知正確與否的整體過程。」 五是學習功能說。《現代漢語詞典》中將學習解釋為 「從閱讀、聽講、研究中獲得知識或技能」。六是學習認識說。著名教育心理學家潘菽認為,「人的學習是個體掌握人類社會經驗的過程」,「學生的學習是認識的一種特殊形式」。七是學習活動說。軍隊學者朱兆民認為,「學習是在師授、書授(自然條件)等外部因素影響下,個體自我修養、自我教育的一種社會活動。」八是學習「求知」說。謝德民在《論學習》中指出:「學習的定義最一般、最簡單、最本質的表述是求知。」九是學習「效應」說。學習學研究者寇清雲認為,「學習過程是產生效應的過程」。十是學習「內化」說。中央教科所潘自由認為學習「是客觀世界在主體中內化並使主體發展的過程」。上述十種學習觀各有其合理的方面,為我們充分認識學習的本質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啟發。
從學習科學的角度來研究學習,我們認為要通過兩個方面來理解學習的概念。第一,從學習的外延來看,是泛指包括動物和人類在內的學習活動;第二層次,次一級的學習,是指人類的學習;第三層次,是指在校學生的學習;第四層次,是指在校學生不同學段的學習。而我們通常所講的學習一般是指人類的學習或在校學生的學習。第二,從學習的內涵來看,學習就是主體與環境的相互作用,經過內化而獲得經驗並外化為行為表現的活動。所謂「主體」即是參加學習活動的主體,可以指人類,也可以指學習;可以是個體(個體學習),也可以是群體(集體學習)。所謂「環境」,即是學習的客體,學習的外部刺激。這個客體包括社會生活、社會實踐等直接因素,也包括各種書刊、實驗設備、電教手段等間接因素。所謂「內化」就是客體作用於主體的學習過程,通過感知—理解—鞏固—運用的學習過程,所謂「獲得經驗」是指個體或群體參加學習活動獲得的以內隱的知識形態表現的結果。所謂「外化」就是主體反作用於客體的學習過程。其所獲得的結果是表現於主體的外顯的行為變化。所謂「活動」,是反映學習既是一種認識活動,又是一種實踐活動。從發展的意義上講,學習是促進學習者身心的全面發展,即德、智、體等方面的全面發展的過程。總之,學習活動應包括學習的主體,客體和學習活動的結果三個基本要素,即學習就是主體與環境的相互作用,經過內化而獲得經驗並外化為行為變化的活動,這就是學習的實質。
呵呵,一共1265個字啊,好長!所以對於上面這一段話您看看就算了,先對學習有個基本概念就可以了!
學習是一種使個體可以得到變化的行為方式。我們希望活動主體——學生通過學習可以具備某種經驗,並且通過經驗的積累達到一定的能力。對經驗的簡單理解就是對文化知識及社會認識的獲得,而能力則是實際行為中表現出的自我掌控程度。
獲取知識和掌握技能的過程。這既包括通過正規的教育和訓練獲得知識技能,也包括在日常生活和實踐活動中積累知識經驗。
學習的這種含義在日常用語和科學術語中都是一樣的。但是,傾向於行為主義理論的心理學家認為這一定義過分寬泛,不能確切地界定學習一詞的含義,而且,這樣的理解可以用來說明人類的學習行為,卻不適於解釋所有動物特別是某些低等動物的簡單學習行為。因此,他們給學習下的定義是「因受到強化的練習而出現的潛在反應能力的較為持久的改變」。
這個定義包括4個對於了解學習過程至關重要的要點,第一,「較為持久的改變」,這就排除了因疲勞、饜足或習慣化而造成的動機和反應能力下降等臨時性的行為變化,這類變化都不屬於學習。
第二,「潛在反應能力」,這說明通過學習不僅發生外部行為的明顯改變,也出現難以直接觀察到的內在的變化。比如因接觸某些對象和情境而使學習效能明顯提高的潛伏學習和無意學習就都屬於學習的范圍。
第三,「受到強化」,這是行為主義心理學家最重視的關鍵部分,因為沒有強化(沒有無條件刺激伴隨或對作出的反應不給予獎賞)就不會有「潛在反應能力的較為持久的改變」,而且會使已經獲得的反應能力出現消退。
第四,「練習」,要學習的行為必須實際出現並經過反覆才會發生學習。當然,通過觀察和模仿而實現的學習也可以只有內在的變化而沒有明顯的外部行為表現。此外,強調學習要經過練習還可以把某些物種的先天傾向(如鴨類的印刻現象)和由機體成熟而引起的變化(如鳥的飛翔)排除於學習之外。
但是,這個定義也存在一些問題。此如,究竟多長時間才算「較為持久」?假如一個人記下一個電話號碼,幾分鍾後要打電話時還得去核對一下數字是否正確,這算不算較為持久?一般人把這當作學習。另外,經過練習以後究竟造成的是什麼後果?是神經系統的變化還是使原本不能引起反應的刺激具有了可以引發反應的能力?是形成了聯想,達到了頓悟還是使學習者得到了新的看法?因為關於學習的定義存在這類問題,所以許多學習理論家都試圖從學習的內在過程,從神經活動、知覺和聯想過程對學習的本質作出解釋。
學習對動物適應環境有重要意義,因為所有動物,從最低級的原生動物起就顯示出學習行為。但學習方式的復雜和靈活程度卻因神經系統演化所達到的水平而有巨大的差異。一般說來,低等動物占優勢的是本能行為,這種行為是先天決定而不是後天獲得的,能夠通過學習發生的行為變化較少。高等動物,特別是人類則以習得的行為為主,而且學習的方法靈活多樣。學習不僅是人類個體獲得知識技能的手段,社會文化的世代傳遞也是靠學習活動實現的。
學習的本質在於刺激和反應之間建立聯系,但又可分為不同的類型,如嘗試錯誤學習、經典性條件作用、操作性條件作用、頓悟學習、潛伏學習、觀察學習等。也可以根據學習活動的內容和產生學習的情境不同的復雜程度作另外的分類(見學習類型、學習分類學說)。
學習問題自古以來就受到哲學家和教育家的關注。古希臘哲學家和中國古代思想家都有不少這方面的論述。如希臘的亞里士多德對感覺和記憶作過論述,中國的孔子對教育心理特別是性與習的問題作過闡述。
17世紀以後,英國經驗主義哲學家洛克,J.、貝克萊,G.等又把聯想的概念引入學習心理學中,認為心理過程都是由作為基本成分的觀念通過建立聯想而構成的,而空間和時間的接近,重復,類似性和生動性是使聯想易於形成的條件。這種看法到19世紀曾為歐洲心理學界普遍接受,並影響到北美的心理學家。但對學習問題進行科學研究是從19世紀末才開始的。比較著名的有巴甫洛夫關於條件反射的研究,桑代克,E.L.關於試誤學習的研究,行為主義心理學家關於工具性或操作性條件作用的研究,以及格式塔心理學家關於頓悟的研究。
為了對這方面的研究發現作出系統解釋並闡明學習所由產生的機制,不同學派的心理學家都提出了自己關於學習的理論。其中行為主義者主張只對機體的學習行為進行實驗分析,而不求助於假設的內部過程或生理活動。
另外一些學習理論家則考慮到下列3種情況而不同意這種觀點:
(1)機體的行為和引發這一行為的事件,往往存在相當長的時間間隔,需要設想有習慣或記憶這樣的中間變數來填補這種缺口。
(2)機體在看來相同的環境中往往表現出不同的行為,要說明這種差別就需要考慮存在著觀察不到的不同動機狀態。
(3)復雜的種系演化史和個體的發展史都影響著機體的行為表現,而這些有許多都是難以直接觀察的。因此必須考慮有作為仲介的神經活動和無法觀察的認知過程來說明所觀察到的行為。行為主義心理學家曾對學習進行大量研究,並在實驗方法上作出過重大貢獻,但目前認知理論則在心理學界以及關於學習的研究方面居於優勢地位。(見學習理論)
關於學習的神經生理機制,已知任何學習活動,即使是最簡單的學習也不是靠單個細胞的活動,而是靠大量神經元的綜合活動,這些神經元之間構成復雜的關系網路。人們對這種關系模式在各種不同學習中的具體表現曾有多種理論假設,但到目前為止對學習所涉及的生理過程仍然了解甚少。
❾ 劉雯獲得過哪些成就
1、2017 福布斯中國名人榜第52名 (獲獎)
2、2014 福布斯全球模特收入榜 第3名(並列) (獲獎)
3、2013 MDC top50 全新榜單 第3名 (提名)
9、2011 進入top 10,成為中國歷史上排位最高的模特 (提名)
10、2011 福布斯中國名人榜 第78名 (提名)
11、2009 模特網站MDC和時尚網站style的十大新人模特 (獲獎)
12、2009 登上權威模特網站MDC top 50 (提名)
13、2019 榜單排名第83名 (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