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輝縣考古成果

輝縣考古成果

發布時間:2021-07-22 16:03:12

A. 蘇秉琦的考古調查

蘇秉琦從1934年起在陝西省的渭河流域從事田野調查,並參加了寶雞斗雞台墓地的發掘。在他所著的《斗雞台溝東區墓葬》(1948)報告中,就周秦文化的面貌進行了分析,並且提出了先周、先秦文化的問題。
1950年,參加了河南輝縣戰國墓的發掘和《輝縣發掘報告》的編寫工作。
1954年主持了洛陽中州路(西工段)沿線的發掘工作,對認識洛陽地區的仰韶文化和商殷、兩周、漢唐各時期的物質文化面貌及其發展的階段性,是一項基礎性的、有意義的工作。
在《洛陽中州路(西工段)》(1959)報告的結語中,他運用地層學和類型學,對仰韶文化和商、周、漢、唐幾種不同文化遺存的分期和性質進行了理論性探索。其中對東周墓葬的分期研究,為建立中原地區東周墓葬的斷代標尺奠定了基礎。
1957~1960年間,先後主持了河北省邯鄲市澗溝和龜台龍山-商周遺址、陝西華縣泉護村遺址和元君廟墓地以及洛陽王灣遺址的發掘,這些工作對揭示中原地區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的面貌及其類型劃分,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B. ()的發現是昌果溝遺址具有重大意義的考古成果

農作物遺存的發現是昌果溝遺址具有重大意義的考古成果

C. 求關於古墓發掘的紀實資料

以下都是一些古墓發掘的紀實資料,都是PDF電子檔資料,非常方便閱讀

這類資料除非專業人員看,一般真不好收集或者尋找的,這些是我這些年來收集的一些古墓發掘資料,資料大概幾百本且比較多,我也只是羅列了幾本古墓發掘資料

這些古墓發掘資料我以前學習時 古籍閣 獲得,其中考古、墓葬、古墓發掘資料非常豐富

古墓發掘資料1:

《關於二里頭遺址的省思》

《安陽殷墟劉家莊北1046號墓出土銅器的化學組成分析》

《安陽靈泉寺北齊雙石塔再探討》

《平山中山國墓葬出土玉器研究》

《新見楚式青銅器器銘試釋》

《江蘇江陰明代薛氏家族墓》

《河北邢台中興西大街唐墓》

《重慶雲陽舊縣坪台基建築發掘簡報》

《陝西韓城梁帶村遺址M26發掘簡報》

《齊國故城內發現一件帶銘文石磬》


古墓發掘資料2:

《_法門寺考古發掘報告_讀後》

《_王鬷墓誌_江氏墓誌_考》

《三門峽市西苑小區戰國墓_M1_發掘簡報》

《三門峽市西苑小區戰國車馬坑的發掘》

《四川三台黃明月一號畫像崖墓》

《大同雁北師院北魏墓群》

《山東長清_平陰元代石刻壁畫墓》

《山西襄汾侯村金代紀年磚雕墓》

《曾國銅器的發現與曾國地域》

《江蘇徐州賈汪漢畫像石墓》

《湖北隨州義地崗墓地曾國墓1994年發掘簡報》

《論_景之定_及有關史事》

《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古墓發掘資料3:

《南京大光路孫吳薛秋墓發掘簡報》

《南京將軍山西晉墓發掘簡報》

《南京江寧谷里晉墓發掘簡報》

《文化遺產保護科學技術發展辯證思考_寫在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成立之際》

《河北臨城崗西村宋墓》

《甘肅慶城唐代游擊將軍穆泰墓》

《福建武夷山城村漢城出土鐵器的金相實驗研究》

《遼寧北票喇嘛洞十六國墓葬出土鐵甲復原研究》


古墓發掘資料4:

《五台山南禪寺舊藏北魏金剛寶座石塔》

《北京毛家灣明代瓷器坑發掘簡報》

《千年夢華_中國古代陶瓷枕》

《咸陽塬上_秦陵_的發現和確認》

《洛陽吉利區漢墓_C9M2441_發掘簡報》

《洛陽龍門張溝唐墓發掘簡報》

《浙江普陀山法雨寺背屏式造像》

《湖北荊州紀南松柏漢墓發掘簡報》

《湖北荊州院牆灣一號楚墓》

《白馬非白馬氐》

《西漢水上游考古調查報告》

《重慶忠縣鄧家沱闕的幾個問題》


古墓發掘資料5:

《安徽滁州何郢遺址出土動物遺骸研究》

《成都市新都區商周遺址發掘簡報》

《新發現貫休_羅漢圖_研究》

《河北邢台南小汪遺址西周刻辭卜骨淺識》

《河南平頂山蒲城店遺址發掘簡報》

《河南輝縣發現的_大泉五十_錢范》

《秦始皇十二年銅戈銘文考》

《陝西潼關稅村隋代壁畫墓發掘簡報》

《馬王堆帛書_空白頁_及相關問題》


古墓發掘資料6:

《_北福地_易水流域史前遺址_評介》

《_蒙古民族文物圖典_叢書_》

《北周康業墓誌考略》

《史前玉器中的_雙子琮_兼說良渚文化玉器上的獸面冠飾》

《福建武夷山市發現唐墓》

《西安北周康業墓發掘簡報》

《西安南郊元代王世英墓清理簡報》

《西安南郊潘家莊169號東漢墓發掘簡報》

《西安長安區郭杜鎮清理的三座宋代李唐王朝後裔家族墓》

《酒封小考》

D. 近二十年考古成果有什麼好看的

近一個世紀來(自20世紀20年代)中國考古把中國歷史從文獻史短短幾千年,而且有兩千年記回載不詳的歷答史,拓展到100多萬年的歷史,並且解決了很多歷史中的疑點。
中國整個歷史的框架已經建立起來。
在考古之前,西方以及很多接受西方思潮的中國學者本著求真務實的態度,對所謂的商代歷史提出質疑。
同時被質疑的還有,夏代以及西周。
所謂疑古辨古思潮,在他們看來中國古史是層層累積的歷史。
殷墟考古證明了商代的存在,同時也證明了中國古史的真實性

E. 某單位組織238名員工去省博物館參觀海昏侯墓考古成果展,限乘42人,租6輛車夠嗎

42×6=252
252>238+6=244
租6輛車夠

F. 近兩年重大考古發現有哪些

其實近年還有很多考古發現,只列舉下面幾例:
2010年度古新發現:「南澳1號」明代沉船:
「南澳Ⅰ號」是我國沿海經過正式考古調查和發掘的明代沉船,它為解決中國海外貿易、航海、制瓷等諸多學術課題提供了翔實可靠的實證材料,研究明代中國經濟研究提供了新的資料和線索。以陶瓷為例,沉船中大量的漳州窯系產品極富特色。由於漳州窯的屬性,目前國內傳世與出土的器物均不多見,窯址發掘亦多為殘件;本次發掘不僅提供了品種極為豐富的成品,同時也填補了16-17世紀間大航海時代我國海外貿易政策轉變、東南沿海經濟結構變化等資料的空白。

2011年考古發現:河南鄭州老奶奶廟舊石器時代遺址:
老奶奶廟遺址位於鄭州市西南郊、二七區侯寨鄉的櫻桃溝景區內。在50平方米發掘范圍內,發現3000多件石製品、12000多件動物骨骼及碎片、20餘處用火遺跡,以及多層迭壓、連續分布的古人類居住面。這處新發現非常清楚地展示了當時人類在中心營地連續居住的活動細節,同時也發掘出土一系列與現代人行為密切相關的文化遺存。老奶奶廟遺址的發現進一步將近年來在嵩山東南麓調查及發掘的數量眾多的舊石器地點完整地連接起來。這些地點既有臨時活動場所,也有長期居住的中心營地,還有專門的石器加工場所,以及擺放石堆與大象頭骨的特殊活動遺跡。其分布明顯成群組聚集,構成多個以基本營地為中心,各類臨時活動地點成放射狀分布的遺址群。遺址群沿古代河流兩側分布,有各自相對獨立的活動領域。新發現確切證明,早在距今3~5萬年前中原地區已有繁榮的舊石器文化與復雜的棲居形態。

2012年考古發現:內蒙古遼上京皇城西山坡佛寺遺址:
遼上京城址位於內蒙古巴林左旗林東鎮東南,由皇城(北)和漢城(南)組成,平面略呈「日」字形。西山坡是上京皇城西南的一處自然高地,也是全城的制高點,尚存三組東向的建築基址。其中北組的中部偏後,有三座地面保存較高的圓台形建築基址,編號為YT1、YT2和YT3。

根據發掘的遺跡形制和遺物可知,YT1應是一座磚木混合結構的六角形佛教建築基址。於遼代始建,至少進行過兩次大規模修築,金代以後才逐漸廢棄。YT2和YT3可確認是六角形塔基,二塔基的包磚、散水的做法和規格均與YT1相同。本次發掘是新中國成立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遼代都城遺址考古。根據考古發現的遺跡和遺物,可以確認西山坡是一處遼代始建的佛教寺院遺址,位置重要,規模龐大。佛寺北組為東向的長方形院落,四周有院牆。中軸線上的主體建築為大型的六角形磚木混合結構建築(YT1),左右兩側對稱布置小型的六角形磚塔(YT2、YT3),前有小型建築基址和廣場。YT1建築結構特殊,柱礎雕刻蓮花紋、龍鳳紋,出土刻畫寫實、彩繪貼金的泥塑造像,這些都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這座基址的等級和功能。這次發掘成果確認了西山坡建築遺址是佛教寺院的建築性質,對重新認識遼上京皇城遺址的形制布局將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同時本次考古新發現為研究遼代考古、歷史、佛教和建築等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實物資料。

2013年考古發現:四川成都老官山西漢木槨墓:
2012年7月至2013年8月,經國家文物局批准,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隊)和荊州文物保護中心組成聯合考古隊對位於成都市金牛區天回鎮「老官山」地點一處西漢時期墓地進行了搶救發掘工作,共發掘了西漢時期土坑木槨墓4座。墓葬均早期被盜。墓葬為豎穴土坑木槨墓,分為有底箱和無底箱兩類。墓葬方向和大小相近。方向為南北向,槨室長5~7米、寬3~4.5米、高2~2.2米。共出土遺物620餘件,其中陶器有罐、鼎、盆、缽、瓮、壺、井、灶等;漆木器有耳杯、奩、幾、盤、盒、木俑、馬、璧、杖、器座、案、半圓形器、織機模型等;銅器有弩機、帶鉤、扣飾、錢幣有「半兩」和「五銖」;另有少量鐵器、竹編器、草(棕)編器等。重要收獲有M1出土的50餘支木牘、M2出土的玉質印章和4件竹木製織機模型、M3出土的920餘支(編號數量)竹簡及人體經穴漆人像等。M1出土木牘書寫內容為官府文書和巫術兩類。M3竹簡為醫簡,經初步整理,醫書暫定名為《五色脈診》《敝昔醫論》《脈死侯》《六十病方》《病源》《經脈書》《諸病症侯》《脈數》《醫馬書》。墓葬年代初步推測為西漢景帝、武帝時期。出土四部織機模型應是迄今國內發現的年代最早的多綜多躡織機,填補了中國乃至世界絲綢紡織技術研究的空白;首次在四川出土的醫簡是繼馬王堆之後出土的數量最多、規模最大的醫簡醫學文物。

2014年考古發現:廣東鬱南磨刀山遺址與南江舊石器地點群:
磨刀山遺址位於廣東省西部雲浮市鬱南縣。該遺址是廣東省首次發現並經科學發掘的舊石器時代早期曠野類型遺址。4個月的搶救性發掘取得突破性收獲——這里是廣東目前確認年代最早的古人類文化遺存。這一發現填補了廣東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的空白,將該地區最早有人類活動的歷史由距今13萬年左右大幅提前至數十萬年前,是廣東史前考古的重大突破。該遺址的發現既是嶺南及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的重大進展,為華南乃至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研究提供了珍貴的新材料,同時也為深入研究華南—東南亞地區舊石器文化的關系、區域人類起源與演化歷史以及東西方文化比較等國際熱點課題提供了重要的新契機。

2015年考古發現:郭家廟曾國墓: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郭家廟曾國墓地位於棗陽市吳店鎮東趙湖村,是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曾國墓地,總面積120萬平方米以上,分為郭家廟曾國墓地和曹門廟墓區。郭家廟墓地分布在兩個相對獨立的山崗上,北崗為郭家廟墓區,南崗為曹門灣墓區,總面積達120萬平方米以上。墓地東距周台遺址、忠義寨城址1公里,西距九連墩戰國楚墓群1.5公里。2002年和2014年對郭家廟墓地的兩次發掘,證實這一墓地是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曾國高等級貴族墓地。2014年的考古發掘,因其重大的學術價值被評為當年的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此次展覽是首次將2002年和2014年郭家廟墓地的發掘成果展出。郭家廟曾國墓地與葉家山西周早期曾國墓地、文峰塔曾國墓地、擂鼓墩曾國墓群共同構建了曾國考古學的年代序列,為研究曾國歷史與周代封國制度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考古發掘是指為了科學研究,經文物行政部門批准,根據發掘計劃,對埋藏文物的地方、對古文化遺址、古墓葬進行調查、勘探和發現、挖掘文物的活動或工作。考古發掘的文物,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侵佔。

G. 我國有史以來全部重大的考古發現有哪些

1、北京周口店遺址與北京人和山頂洞人
2、雲南元謀人遺址
3、陝西藍田人遺址
4、金牛山遺址及金牛山人
5、馬壩人遺址
6、泥河灣舊石器時代遺址群
7、丁村遺址
8、仙人洞與吊桶環遺址
9、玉蟾岩遺址
10、裴李崗遺址
11、賈湖遺址
12、興隆窪遺址
13、大地灣遺址
14、仰韶遺址
15、半坡遺址
16、姜寨遺址
17、後岡遺址
18、廟底溝遺址
19、大汶口遺址
20、河姆渡遺址
21、大溪遺址
22、城頭山遺址
23、屈家嶺遺址
24、崧澤遺址
25、馬家窯遺址
26、柳灣墓地
27、牛河梁遺址
28、城子崖遺址
29、良渚文化遺址群
30、石家河遺址群
31、陶寺遺址
32、王城崗遺址
33、齊家坪遺址
34、卡若遺址
35、石峽遺址
36、東灣仔北遺址
37、圓山遺址
38、二里頭遺址
39、東下馮遺址
40、夏家店遺址
41、大甸子遺址和墓地
42、偃師商城
43、鄭州商城遺址
44、盤龍城遺址
45、安陽殷墟遺址
46、吳城遺址
47、新干大墓
48、三星堆祭祀器物坑
49、周原遺址
50、豐鎬遺址與墓地
51、琉璃河遺址
52、晉侯墓地
53、三門峽虢國墓地與上陽城遺址
54、晉國故城遺址
55、鄭韓故城
56、燕下都遺址
57、曾侯乙墓
58、紀南城周圍的墓葬群
59、中山王陵
60、銅綠山礦冶遺址
61、秦咸陽城及秦宮殿遺址
62、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
63、睡虎地與龍崗秦墓
64、漢長安城遺址
65、居延漢代遺址與簡牘
66、西漢帝陵與陵園遺址
67、燒溝漢墓
68、銀雀山漢墓
69、滿城漢墓
70、漢代楚王陵
71、馬王堆漢墓
72、南越王墓
73、石寨山滇人墓地
74、漢魏洛陽城
75、樓蘭故城遺址
76、尼雅遺址
77、鄴城遺址
78、走馬樓孫吳簡牘
79、南京東晉——南朝帝王陵墓和大族家族墓地
80、集安高句麗王室與貴族墓葬
81、雲崗石窟
82、龍門石窟
83、敦煌莫高窟
84、龍興寺佛教造像窖藏
85、隋大興唐長安城遺址
86、隋唐洛陽城遺址
87、隋代虞弘墓
88、唐代帝陵陪葬墓
89、法門寺塔基與地宮
90、阿斯塔那墓地
91、渤海上京龍泉府遺址
92、南唐二陵
93、白沙宋墓
94、遼陳國公主墓
95、龍泉青瓷窯址
96、耀州窯遺址
97、西夏王陵
98、古格故城遺址
99、元大都遺址
100、明定陵

H. 河南世紀考古發現與古氣候環境

經過三代考古學者的艱苦工作,河南平原及其周邊地區迄今為止發現不少新、舊石器時代的遺址。其中,舊石器時代遺址相對較少,新石器時代遺址相對較多,約2000處。新石器時代遺址有距今7~8ka間的裴李崗文化、距今4.5~7ka間的仰韶文化和距今5ka前後的大汶口文化和屈家嶺文化的中、晚期遺存,還有距今3.8~4.5ka之間的河南龍山文化。

7.8.3.1 舊石器時代遺址考古發現與氣候生態環境

(1)小空山舊石器時代遺址考古發現與氣候生態環境

從南召縣小空山遺址洞穴所處的階地高度分析,應是中更新世(周口店期)開始接受沉積的地方,是古雲陽人居住最為理想之處。

小空山上洞地層劃分為3層。第1層為灰黑色擾土,出土化石種類有牛(Bouidae)、野豬(Sus scrofa)、普氏野馬(Equus przewalsyi)、犀牛(Rhinoceroti-dac)、最後鬣狗(Crotuta ultima)等。第2、3層為黃褐色砂土,化石種類有最後鬣狗(Crotuta ultima)、野豬(Sus scrofa)、轉角羊(Spirocerussp)、犀牛(Rhinocerotidac)、方氏鼢鼠(Myospalax fontanieri)、普氏野馬(Equus Przewalsryi)等。其時代為更新世晚期偏晚階段,考古學分期上屬舊石器時代的晚期。由上洞第3層鹿牙化石所做的鈾系法測年,大致相當於最後冰期的最盛期,距今約20~30ka。

(2)南召猿人化石遺址考古發現與氣候生態環境

南召猿人化石是河南發現的直立人(Homo erectus)化石。發掘地點地層共分5層,第5層的褐黃色砂質黏土層富含化石,直立人牙齒、哺乳動物化石均出土於此層。

與猿人化石同出的哺乳動物化石有劍齒虎(Megaloceros pachyosteus Young)等21種。其中劍齒虎為新近紀的殘余種類,中國鬣狗、腫骨鹿和三門馬為中更新世(周口店期)早期典型的哺乳動物,它說明了中更新世(周口店期)早期生態環境與氣候是溫暖濕潤的。

7.8.3.2 新石器時代遺址考古發現與氣候生態環境

(1)下王崗遺址考古發現與氣候生態環境

賈蘭坡先生等通過對下王崗遺址動物骨骼的研究,首開了河南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時期生態環境與氣候的研究。淅川縣下王崗遺址發現的動物群骨骼,不僅給人們列出了那個時代居民食用的「菜單」,同時也反映了當時遺址地區的自然氣候與生態環境。

下王崗仰韶文化層中,共發現24種動物骨骼。有獼猴、黑熊、虎、豹貓、野生水牛、蘇門犀、亞洲象、野豬、麝、蘇門羚和孔雀、麂、梅花鹿、豪豬以及大熊貓等,同時還見有大量的竹灰。其中,獼猴、黑熊、虎、豹貓、蘇門犀、亞洲象、野豬、麝、蘇門羚等系適合森林和多樹的山區動物;孔雀、麂、梅花鹿、豪豬等系適合稀樹、草地和灌林叢生地帶的動物;大熊貓系適合多竹山區的動物。

上述動物群中,喜暖7種,佔29.17%,這些動物現今分布范圍的北界多數不超過北緯33°,其中還有更偏南的動物,如野生水牛、蘇門犀等,在我國境內已不見。其餘為長江南北均可見到的適應性較強的動物,佔70.83%。這是下王崗各期文化層中喜暖性動物最多的時代,說明仰韶文化時期是溫暖的氣候,遺址地區必然有茂盛的森林,山區也有稀樹、草地和灌林叢生的開闊地帶,附近還有茂密的竹林。仰韶文化時期各文化層中都發現許多竹灰,有的甚至還可看出竹的纖維。在仰韶文化三期的長屋中還發現有鋪竹織物的痕跡。以上充分反映出當時遺址地區屬於溫暖濕潤的自然氣候環境。賈蘭坡先生等認為,該時期屬於全新世溫暖氣候的頂峰即相當於B.Srenander氣候的大西洋期。

(2)大河村遺址考古發現與氣候生態環境

大河村遺址位於鄭州市東北角,屬仰韶時期文化。仰韶層的沉積物主要特徵是以灰黃色和灰黑色淤泥質亞砂土為主,考古發掘出土有大量的動物骨骼,其中有竹鼠、水牛、野豬、鹿、軸鹿、貉、麂、兔、家豬、狗、羊、雞、環頸、龜、雉、鱉、鯉、蚌、螺等,以及18塊孢粉樣品。

孢粉分析結果顯示,仰韶時代鄭州地區的植被特徵是喬木植物占優勢(50%~90%),草本和灌木植物較少(27%~48.5%)。其中,下段闊葉樹植物花粉(52.1%)多於松屬(Pinus)花粉。草本植物中水生的Nymphoides最多,達29.4%。其次是Artemisia,Labiatae,Ranunculaceae和Polygonaceae。

據此,推測鄭州地區全新世中期的古氣候環境是進一步的轉暖。以Pinus為主的針葉林-草原植被逐漸被以Castanea,Puer,cus,Carpinus,Ulmus等闊葉樹占優勢,Pinus為次的針闊葉混交林所代替,林中散生有熱帶、亞熱帶喬木樹種,如Tsuga,Podocarpus,Quercus,Platycarya,Ligu-damdar,Oleaceae和Enporbiaceae。這些喜暖喜熱的喬木植物花粉占木本植物花粉的24.5%,草本植物中,水生的Nymphoides,Potamogetomaceae,Spar-ganiaceae及濕生的Cy-eraceae大量出現,占草本植物含量的37.8%。喜熱和水生植物大量出現表明全新世中期的氣候特點與現今長江中下游的亞熱帶氣候相近,相當於B.Srenander氣候的大西洋期。另外,Lychnotnamnites等水生植物的出現,表明該平原地區為淺水湖沼的環境。

還有人從半定量的角度,對該地區的降水量進行了初步的研究。他們根據大河村遺址流行的整塑整燒建築技術和遺址出土的蓮籽、螺殼與所使用的蚌鐮及動物骨骼中有貉、麂、竹鼠等考古成果,認為大河村地區全新世中期冬季較現今溫暖,年降水量較現在偏多。由於年均降水量>1000mm時才能滿足竹子正常生長的需要,因而推得當時的年均降水量可能平均>1000mm。

(3)濮陽西水坡龍虎人墓葬考古發現與古氣候環境

傳說中的五帝之一,顓頊之都——帝丘,在今河南平原中北部濮陽市西南、高起的崗丘上。顓頊是我國古文明時期開創「絕地通天」、集神巫政教合一的神教文化於一身的始祖。顓頊以「共工振盪洪水害天下」為罪名,誅滅共工得帝位。

1988年,濮陽西水坡發現一古墓葬。在45號墓中,遺體兩側有蚌殼擺成的龍虎,呈一龍虎人組合圖(圖7.3)。人骨架居中,仰身直肢,頭向南偏西,在人骨左右用蚌殼擺成一龍一虎,龍虎的頭向為北偏東。李學勤等認為,濮陽西水坡龍虎人組合圖的發現及體現的身兼巫師和部落首領人物,與傳說的顓頊帝在河南濮陽一帶的宗教活動是比較相符合的。這也就意味著該墓葬的主人極有可能就是顓頊帝,或者是其宗教核心人物之一,屬於仰韶時期文化。

圖7.3 濮陽市西水坡龍虎人組合圖

(據李學勤,江林昌,2001)

孫長虹、郭書元對西水坡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遺址出土的雙殼類進行了研究。共有33種,其中31種組成了Lamprotula-Cuneopsis-Unio組合,稱為西水坡麗蚌動物群,其時代為中全新世早期。貝殼14C測年6465±45a,同層出土的陶器特徵顯示出為仰韶文化的早期(7~6ka)遺址。該動物群與長江中、下游流域洞庭湖、鄱陽湖和太湖及其周圍水域的現代麗蚌動物群組合特徵非常接近,同屬東洋界、中印亞界動物地理區,亞熱帶濕熱氣候。根據該動物群反映的生態環境,該地區當時應是氣候濕熱、雨量充沛、河流成網、湖泊遍野的環境。

(4)殷墟遺址考古發現與氣候生態環境

1977~1978年,安陽殷墟墓陵區進行了大規模考古鑽探,發現祭祀坑近700座,墓中除出土陶器、骨器和玉石器外,還出有白陶820片。祭祀坑中埋馬117匹、幼象1頭,以及牛、豬、羊、狐、河狸、猴等動物。這說明了殷代養馬發達和「殷人服象」的真實情況。

殷墟婦好墓中發現佩帶和鑲嵌飾物有玉人、龍鳳、怪鳥怪獸及各種動物,獸類有虎、象、熊、猴、鹿、馬、牛、狗、兔、羊頭、獸頭等;禽鳥類有鶴、鷹、鴟鶿、鸚鵡、鴿、燕雛、鳥、鸕鶿、鵝等;還有魚、蛙、鱉、蟬和螳螂等。玉雕動物達27種,其中大多數見於殷墟出土的動物骨骼和甲骨文記載,以及過去殷墟出土的玉石雕刻,且鷹、鴿、鸕鶿、鶴、螳螂等5種系首次發現。

殷墟甲骨文中有農作物黍、稷、麥、稻等和開墾荒地、施肥的記載,以及圈養馬、牛、雞、犬、豕等六畜的記載,反映出當時畜牧業的發達,顯示出殷時古氣候古環境與現今較為接近的情況。

(5)鄭韓故城遺址考古發現與氣候生態環境

鄭韓故城橫亘在河南平原的中西部、現今的新鄭市一帶,著名的雙洎河從附近流過。據記載,公元前8世紀中期至公元前230年,為春秋戰國時期鄭國和韓國的都城。

城址平面略呈不規則長方形,東西長約5000m,南北寬約4500m,中部有一道南北向夯土牆將故城分隔成東、西兩部分。

西城內最重要的發現是位於西北部的地下冷藏建築遺存。冷藏室填土中出土有大量戰國時期的陶器、磚、瓦殘片以及銅、鐵、骨器等。填土中出土的禽獸骨骼約占整個出土遺物總數的一半,以牛、豬骨最多,馬、羊骨次之,並有少量鹿、雞骨。

在東城偏北的張龍庄村南,發現一處春秋戰國時期的制骨作坊遺址,面積約2萬余平方米。在這處制骨遺址文化層中,出土了大量帶鋸痕的廢骨料、骨器、骨器半成品及細砂礪石、殘銅刀等制骨工具。初步辨認出骨料中有牛、豬牙床骨、肩胛骨和鹿角等。反映出與現今較為接近的氣候環境。

7.8.3.3 農作物考古與氣候生態環境

(1)粟、黍、稷考古發現與氣候生態環境

粟、黍、稷系指小米群,中國農業的開始,目前可上溯到新石器仰韶時代,仰韶時代農業的基礎是小米。如仰韶遺址中,石制、蚌制和骨制的農具已很多,最重要的證據是粟(「小米」的一種)已經為仰韶時人所儲藏。

西安半坡遺址有幾處儲藏著栗的殼物,尤其是115號窖穴已腐朽的皮殼達數斗之多。除西安半坡外,「小米」也曾發現於陝西寶雞斗雞台、華縣柳子鎮和泉護村、山西萬泉荊村等地。但萬泉荊村的小米,早年由日人高橋基生氏鑒定為粟(Setaria italica),1933年美國華盛頓Freer博物館的Carl W.Bishop博士指出,荊村發現的小米是黍稷一屬的Paricum miliaceum。仰韶農業粟的廣泛種植,標志著該時期古氣候環境是較溫暖的。

(2)高粱考古發現與氣候生態環境

1955年,在江蘇新沂三里墩遺址龍山文化層以上殷周文化層中發現有高粱稈和葉的遺跡,河北石家莊市庄村發掘戰國時趙國的遺址,也發現有兩堆炭化高粱。

蘇北殷周、河北石家莊戰國及洛陽西漢諸遺址中高粱的發現,似乎表明高粱是華北地區的原生糧食作物。它的種植,標志著該時期古氣候環境趨於冷濕。

(3)稻的考古發現與氣候生態環境

1921年,安特生在河南澠池仰韶村發現新石器文化遺址,在攜返瑞典多件仰韶出土陶片中,有一陶罐殘片上充滿谷殼印痕。後經瑞典植物學家G.Edman及E.Soderberg研究,鑒定為人工栽培稻穀(Oryza Sativa)的外殼。

近年陝西華縣柳子鎮仰韶文化層中,草灰中除粟的外殼外,還發現有類似稻殼的遺跡。稻的種植,標志著該時期古氣候環境是較溫暖的。

(4)小麥考古發現與氣候生態環境

殷代卜辭中已有麥字,但史前華北小麥的種植,至今尚無確鑿的證據。安志敏先生於1949年首先提出,僅北平歷史博物館所藏山西保德縣王家灣出土似為史前時期之陶片上,印有某種穀粒及芒之痕跡,頗似麥粒。

1955年春,安徽省博物館在河南平原東臨亳州東鄉釣魚台古文化遺址中,發現一件陶鬲之內盛有炭化麥粒,計重1市斤13兩。該遺址所發現的黑陶與龍山遺址的黑陶完全相同,故斷定遺址是龍山文化遺址,麥粒也是屬於龍山時代的,麥粒經小麥育種學家金善寶教授鑒定,系古代小麥Tricticum antiquorum的一種。麥的種植,標志著該時期古氣候環境是較冷濕的。

(5)大麻考古發現與氣候生態環境

1931年,李濟生在安陽發掘報告中提到殷代埋藏的戈形兵器,有些外表有「極顯著的布紋」,但布的原料是否是大麻,並未說明。

據研究,卜辭和金文中還沒有麻字,而《詩經》中麻字有7處可見;洛陽燒溝漢墓中出土寫有「麻刀石」字樣的陶倉;新鄭工農路一座西漢晚期墓中出土一件小陶壺上,用隸書寫有「麻子」,壺中裝有已經炭化的麻子。說明古代華北地區的布應該是以大麻為原料。麻的出現,標志著該時期古氣候環境是較涼的。

I. 這里將近一世紀的考古成果主要指什麼

近一個世紀來(自20世紀20年代)中國考古把中國歷史從文獻史短短幾千年,而且有兩千年記載不詳的歷史,拓展到100多萬年的歷史,並且解決了很多歷史中的疑點。中國整個歷史的框架已經建立起來。
在考古之前,西方以及很多接受西方思潮的中國學者本著求真務實的態度,對所謂的商代歷史提出質疑。同時被質疑的還有,夏代以及西周。所謂疑古辨古思潮,在他們看來中國古史是層層累積的歷史。殷墟考古證明了商代的存在,同時也證明了中國古史的真實性。

閱讀全文

與輝縣考古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網路侵犯著作權報案 瀏覽:734
稅務報到期限 瀏覽:6
怎樣查詢銀行卡有效期 瀏覽:19
浙江省溫州市工商局企業查詢 瀏覽:592
馬鞍山全套多少錢 瀏覽:568
艾丁頓發明了什麼 瀏覽:651
希臘誰創造了人類 瀏覽:415
社區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66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方案 瀏覽:752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總結 瀏覽:490
郴州學府世家糾紛 瀏覽:197
馬鞍山ok論壇怎麼刪除帖子 瀏覽:242
馬鞍山恆生陽光集團 瀏覽:235
麻城工商局領導成員 瀏覽:52
鄉級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方案 瀏覽:310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