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中西文化結合的成果的咧子有哪些

中西文化結合的成果的咧子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1-07-22 15:35:18

1. 你見過哪些中西方文化成功交融的例子

其實現在我們已經西化了,我們看到的,穿的,用的,工作,生活全是西方傳過來的,就是思想上還不充許西化。

2. 求中西方文化結合的典型例子

西葯消炎快,中葯去根徹底!

3. 東西方文化融合的實例

唐朝墩浴場反映東西方文化交融。唐朝墩浴場遺址在形制布局、建築技藝等方面具有濃郁的羅馬風格,而浴場出土的各類遺物、牆面的裝飾彩繪等又明顯具有中原和本地特徵,反映了東西方建築傳統和技藝在絲綢之路上的交融與創新。

唐朝墩浴場遺址規模較大,建築規格較高,沿用時間較長,其間又歷經多次修繕,其作為城市公共浴場的可能性較大。

由於唐朝墩遺址地處歐亞草原內陸地區,夏季炎熱,多大風天氣,冬季寒冷,無霜期較短,在這種氣候條件下,建設公共浴場就顯得合乎情理:一方面可滿足城市居民日常清潔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可供往來旅人沐浴休憩。從中我們也看出,高昌回鶻至蒙元時期,這里的人們對洗浴有多熱愛。

(3)中西文化結合的成果的咧子有哪些擴展閱讀

唐朝墩浴場發現的意義:西方的浴場建築最早出現在古希臘,至公元前1世紀的羅馬共和時期,已在地中海沿岸地區普遍分布。羅馬浴場最顯著的特點即「挑空式的地熱系統」,該結構能夠有效保障浴場內的溫度。

羅馬帝國時期是羅馬浴場建築發展的頂峰。隨著羅馬帝國的強盛與擴張,浴場作為最重要的公共建築之一,無論是數量、規模,還是分布范圍都有了明顯的提升。在空間分布上,羅馬浴場也從地中海沿岸向四周擴散,西至西班牙、東至兩河流域、北至英國,南至北非均發現有羅馬浴場的分布。

4. 古往今來,東西方文明交融的成果有哪些

在明清以前,東西方交流基本上是西方學習東方,比如造紙、火葯、印刷,但在工藝品如皮革方面的話,西方和游牧民族似乎更強一點,還有就是馬的種類交流,在明末清初時,西方才有真正可以交流的技術,主要是火器、幾何數學、天文、機械等科技方面,這時東西方的交流才是平等的,在清以後因為漢人抑制滿人,很多漢人學者都拒絕出仕,加上滿人的高傲自大,以及那種武力至上的心態,所以中國的科技方面迅速沉淪下去,到了清末時期就落後幾百年了。

5. 中西方文化交融的例子

中西方、文化、差異

有一則趣談:一所國際公寓鬧火災,裡面住有猶太人、法國人、美國人和中國人。猶太人急急忙忙先搬出的是他的保險箱,法國人先拖出的是他的情人,美國人則先抱出他的妻子,而中國人則先背出的是他的老母。這一趣談反映了一個事實:不同的民族有著自己區別於其他民族的特殊的文化心理素質、思維方式、價值尺度、道德規范和情感趣向。

文化是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精神財富和相應的創造才能的總和。文化包括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物質文化是指文化中看得見、摸得著的那部分,因此也稱之為硬文化。相對來說,精神文化就是軟文化,而軟文化則是文化的深層結構。中西方硬文化的差異一目瞭然,但處於深層結構的軟文化的差異則須進一步辯證分析。中西方軟文化的不同決定硬文化的差異,而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也正在於此——即作為文化的深層結構的軟文化的差異。

一、中西方啟蒙教育的認知方式不同

東西方民族各自具有獨特的文化背景和社會心理結構,生產活動方式和發展水平不同,反映在思維、認識方式和風格上就存在著很大的差異。西方民族思維方式以邏輯分析為主要特徵,而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民族思維方式則以直觀綜合為基本特徵。中西方不同的認識方式深深影響了本民族理論思維和科學文化沿著不同的路向發展。

第一、 西方重唯理、思辯,中方重經驗、直覺

希臘哲學是西方哲學的源頭,古希臘對自然有著濃厚的興趣,他們關心世界本源、主客體關系、事物如何發展變化等。雖然他們在簡單儀器下的觀察和實踐缺乏邏輯連貫性,理性的方式並不系統,但人們的這種直接觀察總是彌漫著理性思維的色彩,抽象思辯是西方思維的特徵。而作為東方民族典型代表的中國傳統思維方式,則以直覺和經驗為特徵。中國古代科學和哲學的各種范疇是靠向內思維得到的,是將各種經驗現象醞釀體會、豁然貫通而提出的概念的。這些概念的理解與西方向外思維邏輯演繹所得到的不同,理解只能意會而難以言傳,如對中醫醫理和氣功的理解,又如對一幅書法作品、一幅國畫的欣賞,只能向內領會,才能領略作者的神韻的起伏。

第二、 西方的細節分析與中方的整體綜合

西方文化結構以細節分析居優,東方文化結構則以整體綜合見長。如:在姓氏排列中,中國姓氏先是宗姓、輩份,其次才是自己的名字,突出的是氏族整體。西方國家則先是自己的名字,再是父名,然後才是族姓,突出的是自己。又如:在時間、地址的書寫表達順序上,中國人習慣以年、月、日從大到小依次為序,地址則是按省、市、縣到門牌號碼排序,突出的是從整體到個別的析出關系,西方人則與中國人的順序表達恰好相反,突出的是個別到整體的合成關系。可見在中華民族的精神文化和意識結構中,從整體出發的綜合觀占突出地位,而這種整體綜合觀在考察事物時,通常忽略細節和成分分析,往往提供的是關於對象模糊整體的圖景。

二、中西方在人與自然關繫上的著眼點與執著不同

杜維民教授認為:「中國文化關注的對象是人」。人與人的關系是中國文化關心的核心問題,人們立足於現實人生,所以-倫理學相當發達。而西方文化較多關注的是自然,人與自然的關系是古希臘注重的中心問題,由此衍生出理智和科技。中國的哲學無論儒、道、佛學都是一種人生哲學。儒學求作為,道學求長生,佛學求悟覺。儒學以孔子思想為正宗,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何者為「仁」?孔子曰:「仁者愛人!」可見是怎樣做人的學問,興趣在闡發君臣、父子等一套人與人之間的倫理關系,修身養性的目的即實現自己的從政的抱負——齊家治國平天下。純科學的研究及所有的自然科學都成為多數人不屑選擇的行為和興趣。

中國文化在人與自然的關繫上也有著自己的執著。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天人合一」,把自然人格化,追求人的精神消融於自然界之中,人與自然共呼吸的和諧狀態。中國文化的根深植於大地之中,中國文化自始即重農,「四民之中,士之下即為農」、「民以食為天」即緣由於此。道家思想更是要人們對人生留戀和在大自然中尋求到生命慰籍的傑作。

西方古代科學寓於對自然的探索之中,因此西方很早就出現了畢達哥拉斯、阿基米得這樣一些名垂千古的專業科學家。在人與自然的關繫上,西方文化認為天人處於對立的斗爭狀態,因而產生了與中國文化不同的對自然的態度,即人應征服、控制自然,強調人與自然的對立,把自然看成敵對力量。荷馬史詩純以海外遇險、征服自然為題材,他們的游戲都是在大自然的風浪中鍛煉成長的人物。西方人也講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但首先關注的不是倫理而是競爭,因而出現了「優勝劣汰」的規律。

三、 中西方價值觀與人生追求的不同

中西方價值觀與人生追求的不同表現在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

第一、中西方人生價值取向不同

儒家給中國人提供的價值觀念,在封建專制制度的支持下,逐步轉變為一種根深蒂固的人生信念。作為2000餘年來的中國文化的一根精神支柱的這種人生信念,認為人生的價值就是在現世的作為之中,一個人在社會越有作為,他的生命就越有意義的積極入世思想。在專制社會中權力就是一切,因此,人的作為最大者莫過於實現從政的抱負。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宏偉理想統治著千百萬中國文人碌碌無為的一生。受這種一元化的人生價值的影響,多數人不願問津自然科學,致使科學被困於萌芽狀態。另外,人的智慧才能都集中到了-權術上,創造了一個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變幻莫測而實質又超穩固的-、文化模式。在這種特殊的模式中,產生了中國獨有的歷史現象:當官不成,求當聖人;報國不得則退做隱士,或吟詩飲酒自得風浪,於是道教、佛教隨之興起,貪生的自去修道,厭世的不妨念佛。而西方文化中人生價值呈多元化。從政也是人生價值的實現,經商也被認為相當有價值。西方人眼中最好的職業莫過於律師、醫生。

第二、西方的個人本位和中方的家族本位

近代西方人文主義是在神學背景上產生的,原罪觀念在西方根深蒂固。因此,西方人的道德指向是個人向自己負責,通過個人奮斗向上帝贖罪,由此引申出一條基督教義,即「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當上帝被否定了時西方又產生了社會原子觀念:個人就是原子,不依靠任何人而存在,個人權利任何人不得侵略,信奉個人本位,自我中心。這種個人本位的思想影響了生活的各個方面,親人間界線劃分明確,老少聚餐,各自付款,對孩子也非常尊重,進孩子房間首先要問:「我能進來嗎?」強調以子女脫離父母獨立生活奮斗為榮,樂於談論個人一得之見。而中國以家族為本位。家在中國人心目中是生活的宇宙,是一個生活的港灣,具有至高無上的凝結力。脫離家便是「遊子」,強調「父母在,不遠游」。家庭中有長幼關系、夫妻關系,要各安其分,各盡義務,即「盡倫」!孟子認為:聖人是「人倫之民」,倫的核心是「絕對服從」,幼服長,妻服夫。使家變得如此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孝」,「百善孝為先」,「孝道」是中國的國本、國粹,中國自古就有孝的文化,有以孝治天下之說。家與孝原本有偉大的理性意義,但由於過分強調,終成了一種過分的家族意識,而忽略了個人自由的發展,「存天理,滅人慾」,以個人向群體負責為人生宗旨。

第三、西方講功利、時效,中方講倫理、道德

西方文化由於自然科學的發展,因此比較重功利和實效,善於算經濟帳。例如:在一個大公司,如果每人節約幾秒,加起來可節約幾個人的時間,可少雇幾個職員,減少多少開支。又如:一個人在寫字,圓珠筆的筆尖向外放還是向內放比較節約拿筆寫字的時間,怎麼放的狀態最有效等。

中國文化由於長期處於封建的農業社會,自然科學不發達,著重於人倫關系的調節。禮義規范高於一切,「義」、「利」之辯的結果使價值觀念產生偏差,提倡人為了符合某種禮義規范應該犧牲自己的利益,「重義輕利」被視為高風亮節、品格高尚。更有甚者,到了「文革」期間,「只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只算-帳,不算經濟帳,對外中國只考慮-影響,不顧及經濟效益。

6. 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結合的例子

以前有一對華人夫婦,在美國工作多年,育有一小孩。有一天小孩感冒了,去看過醫生也沒有效果。那對華人夫婦就想道了中國最傳統的治療感冒的方法「刮痧」。刮完痧後小孩病好了,去上幼兒園了。老師發現小孩身上全是「血痕」就報了警。結果法院要判那對華人夫婦「虐待兒童罪」,最後通過官司,那對夫婦被判無罪。

7. 中西文化差異,求20個例子

  1. 中國人信奉儒教, 講順從孝順。而西方人就有所不同了!他們講民族自由.個人權力。

  2. 中國人民與外國人的吃飯習慣也有所不同:中國人常常圍著一大桌,同吃一盤菜,雖然熱鬧,但一點兒也不衛生。西方人自己吃自己的,這就是自助餐,既衛生又方便;

  3. 中西方教育也大不相同,中國人教育學生,大多是一種封閉教育,得遵守校規,西方教育完全是一種開拓自由思維的空間,他們是在玩中學習,在學習中思考。

  4. 中西方文化在請客吃飯方面的差異 :中餐通常先上菜,後上湯,西餐相反;中餐主人一般多次向客人敬酒、敬萊,而西餐主人通常只敬一次

  5. ;西餐主人通常不會堅持要客人非吃非喝不可,而是希望客人自己動手(Help yourself),不要拘謹,想吃什麼就吃什麼。

  6. 電影文化:美國人喜歡調侃總統,英國人喜歡調侃一些暴力機構,比如監獄。中國人最喜歡調侃老百姓。

  7. 倫理型與法理型。 從文化性質來看,中國文化屬於「倫理型」文化;西方文化屬於「法理型」文化。中國文化從「性善」的角度出發,認為人的本性是善的,主張建立良好的倫理道德以規范人們的行為,通過教化來使人形成自律意識,自覺克服人的動物性本能,自覺克服個人的私慾,遵守社會規范,維護社會秩序:西方文化從「性惡」的角度出發,認為人的本性是惡的,主張「原罪說」,認為人生下來就有罪,主張建立嚴密的法律來抑制個人的私慾和動物性本能.以「他律」來促使人們遵守社會規范,維護社會秩序。

  8. 內向型與外向型。從文化性格來看,中國文化屬於內向型文化,西方文化屬於外向型文化。

  9. 整體性思維型和個體性思維型。從思維方式來看,人的思維通常可分為正向思維與逆向思維、橫向思維和縱向思維、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綜合性思維和分析性思維、整體性思維和個體性思維。一般而言,中國人形象思維較強,邏輯思維不發達,西方人則邏輯思維較強。筆者認為,中國人整體性思維較強,而西方人個體性思維較強。

  10. 家族本位型與個人本位型。從文化取向的角度來看,中國是以「家族」為本位的文化,西方是以「個人」為本位的文化。陳獨秀曾說:「西洋民族以個人為本位,東洋民族以家族為本位」。「西洋民族,自古迄今,徹頭徹尾,個人主義之民族也。」

8. 關於中西方文化共融的事例

中西方、文化、差異
有一則趣談:一所國際公寓鬧火災,裡面住有猶太人、法國人、美國人和中國人.猶太人急急忙忙先搬出的是他的保險箱,法國人先拖出的是他的情人,美國人則先抱出他的妻子,而中國人則先背出的是他的老母.這一趣談反映了一個事實:不同的民族有著自己區別於其他民族的特殊的文化心理素質、思維方式、價值尺度、道德規范和情感趣向.
文化是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精神財富和相應的創造才能的總和.文化包括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物質文化是指文化中看得見、摸得著的那部分,因此也稱之為硬文化.相對來說,精神文化就是軟文化,而軟文化則是文化的深層結構.中西方硬文化的差異一目瞭然,但處於深層結構的軟文化的差異則須進一步辯證分析.中西方軟文化的不同決定硬文化的差異,而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也正在於此——即作為文化的深層結構的軟文化的差異.

9. 中外文化交流的例子有哪些

1、張騫出使西域

漢武帝招募使者,派他們到月氏氏族去攻打匈奴。張騫招使者,出使長安。被匈奴抓獲後,他被困十年後逃走了。他往西到大源,經過康州,到了大月,然後到了大察。他呆了一年多才回來。

在返程途中,為了避免被匈奴發現,張騫改道南下南山。然而,他仍然被匈奴俘虜,並被關押了一年多。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匈奴起義,張騫借機逃回漢朝,將西域的情況詳細地報告給漢武帝。由於張騫在西域有很高的威望,漢代派往西域的使者常被稱為博望侯,以贏得諸侯國的信任。

2、鄭和下西洋

鄭和下西洋是中國古代最大、航船最多、船員最多、時間最長的一次。這也是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險,早於15世紀末歐洲地理發現的航行。

3、2008年北京奧運會

第29屆夏季奧運會將於2008年8月8日晚8時在中國首都北京舉行。

2008年北京奧運會有204個參賽國家和地區,運動員11438人,302個項目(28個品種),運動員、教練員和官員6萬餘人。

4、舉辦世博會

2010年上海世博會是第41屆世博會。2010年5月1日至2010年10月31日在中國上海舉行。

這也是中國舉辦的第一次以「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為主題的世博會。

5、創辦孔子學院

孔子學院是中國國家漢語國際推廣領導小組辦公室為向世界推廣漢語、傳播中國文化而設立的機構。

孔子學院最重要的任務之一就是為世界各地的漢語學習者提供規范、權威的現代漢語教材。提供最正規、最重要的漢語教學渠道。2004年,世界上第一所孔子學院在韓國首爾正式成立。

閱讀全文

與中西文化結合的成果的咧子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網路侵犯著作權報案 瀏覽:734
稅務報到期限 瀏覽:6
怎樣查詢銀行卡有效期 瀏覽:19
浙江省溫州市工商局企業查詢 瀏覽:592
馬鞍山全套多少錢 瀏覽:568
艾丁頓發明了什麼 瀏覽:651
希臘誰創造了人類 瀏覽:415
社區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66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方案 瀏覽:752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總結 瀏覽:490
郴州學府世家糾紛 瀏覽:197
馬鞍山ok論壇怎麼刪除帖子 瀏覽:242
馬鞍山恆生陽光集團 瀏覽:235
麻城工商局領導成員 瀏覽:52
鄉級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方案 瀏覽:310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