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五代陶瓷史理清,柴窯的浮出水面還將有待時日。
轉帖於某位藏家的部分觀點
「麻沙本」和版本目錄學
麻沙是個地名,位於福建北部建陽地區。當地盛產榕樹,起木質松軟,適宜雕版刻印,故宋代開始盛行印書業,但因質量粗糙,常出現脫文錯字,誤人子弟,逐漸失去了市場信譽。「麻沙本」遂成為一個錯版書刊、誤人子弟的典故。
研究古陶瓷,如果對版本目錄學缺乏了解,很容易犯「麻沙本」的錯誤。最近有人撰述文章,論及柴窯與耀州窯的關系,即是一個典型範例。
最早提到柴窯產地的文獻是《格古要論》一書,該書作者為曹昭,成書於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但洪武刻本今已無存,該書傳到景泰七年(1456年)時,即已殘缺。王佐根據當時的老個版本進行增補,修訂《格古要論》,歷時4載,只天順三年(1459年)完成,刊刻於世,易名《新增格古要論》,共13卷。王佐修訂《格古要論》時,距曹昭成書時間僅68年,而且有傳世版本為據,王佐的修訂工作做得十分認真,脫文漏字的地方均已補齊,不能補的和沒有確切把握的,也都註明了「原文缺」。而王佐新增訂的內容,也都註明了「後增」、「新增」。可以認為王佐的書完全保留了曹昭《格古要論》的原貌。《新增格古要論》柴窯條目註明:「出北地河南鄭州」,且沒有「後增」、「新增」字樣,說明該條目就是曹照原書所載。
而現存最早的《格古要論》刻本是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的《夷門廣牘》本,據曹昭原刻本已有209年,據王佐修訂時也有141年,且該本校刻不精,偽誤較多,屬於「麻沙本」一類的劣質書刊,只能用於校勘參考,不能用於引經據典的學術研究。在這個刻本中記述柴窯條目時,僅對其產地記述了「出北地」三個字。而論述柴窯與耀州窯關系的人,引文都是出自《夷門廣牘》本的這個「麻沙本」,卻對於校刻精良的增訂本視而不見。根據目前存世的各種版本來比較,僅人用《格古要論》一書,只能以王佐的增訂本為據。
筆者並非寫論文論述柴窯問題,僅是提出做學問應該具備版本目錄學的基礎常識,少走彎路,否則就要出「麻沙本」的笑話,會貽笑大方的。順便提醒一下,研究柴窯問題,另有兩本書也是不能引用的,一是《宣德鼎彝譜》,二是《宣德彝器圖譜》,這兩本書不但是「麻沙本」,而且是明末或清初人精心編撰的偽書。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認真讀讀原書,便會知其偽在何處了。
再論「麻沙本」和版本目錄學
《「麻沙本」與版本目錄學》一文發表後,有人問我,你為什麼說談到柴窯產地的最早文獻是《格古要論》,某某專家不是引經據典地講到,歐陽修《歸田集》就論述過柴窯嗎?
我原想從側面提醒諸多研究者,少走些彎路,不想出任何人的丑,但是一些常識性的錯誤,如果不去糾正,勢必會引起諸多誤會。
閑談《歸田集》一書。故宮圖書館藏書夠豐富的了,但平裝書中未見有《歸田集》,僅在線裝古籍中發現清人喬萊所著的一本《歸田集》,發行量很少,且未見刊刻年代,書面有紅色印章「江蘇省長送」字樣。如果有人能發現歐陽修的《歸田集》,肯定是一個特大重要的發現。歐陽修著述頗豐,在他的著述中僅有一本《歸田錄》,而無《歸田集》,這在文史界是盡人皆知的常識,如果我沒猜錯,可能使編輯同志或排字同志將「錄」字誤排為「集」字。歐陽修《歸田錄》一書僅有15000多字,共繼續是115條,中華書局在1981年出版過校對注釋本,李偉國同志點校相當認真,在這個點校中精良的版本中,我們找不到歐陽緒論及瓷器的一句話。我不知引經據典著引自何書,只好照抄其所謂的論述柴窯的文獻如下:「柴氏窯色如天,聲如磬,世所希有,得其碎片著,以金飾為器。北宋汝窯頗彷彿之,當時設窯汝州,民間不敢私造,今亦不可多得。『誰見柴窯色,天晴與果實。汝窯磁較似,官局造無私』」。
稍有些文學史常識和陶瓷史常識的人,都會很容易看出其中的偽處。第一,歐陽修《歸田錄》一書著於1071年,歐公時年65歲,第二年便去世了。汝窯的設置是在1086年宋哲宗登基以後的事情,歐陽修不可能見過汝官窯瓷器。第二,像文中那樣的詩的水平,如果是出自歐陽修之手,恐怕他也不會被後人評為著名的文學家了。第三,歐陽修不是預言家,怎麼會知道宋朝會分為北宋和南宋呢,故於1072年歐陽修身值北宋中朝,如果他沒在南宋時復活,怎麼會說出「北宋汝窯」之語呢?總之這段文字漏洞百出,只能出於明中朝以後的某個「麻沙本」。不過也有可能使我孤陋寡聞,讀書不精,如果真是那樣,希望前輩和智者指出我我的錯誤,也讓我少走一些彎路。
三論麻沙本和版本目錄學
《再論麻沙本和版本目錄學》一文發表後,有人問我:「即使別人引錯了文獻,可是你又憑什麼斷言那首關於汝窯和柴窯的詩不可能出自歐陽修之手呢?」這個問題問得很有意思,現在流行對文物的真贗對比,幾乎每期的收藏雜志上都刊有相關的文章,從造型、紋飾、畫風、工藝特徵上,掌握真品的特徵,找出贗品的敗筆,從而斷其真偽。這也是科學,其要領是掌握真品的特徵,總結其規律。文學也有辨偽之說,且早已流行於文壇,其要領也是掌握真品特徵,總結其規律,如果你多讀讀歐陽修的詩文,肯定也能熟悉他的藝術風格,再去辨偽應該也是很容易的事情。如果把歐陽修的詩比作官窯精品水平,則那首關於汝窯和柴窯的詩只能算普通的民窯水平,二者差距太大,一望便知。當然,詳細論證每一個細節,恐怕也要寫上數千甚至上萬字的論文,故在此不再贅筆。但是有一點應該指出,歐陽修治學精神十分嚴謹,流行至今的寫作掌故中,如果輯錄出書,他似乎是最多的,最起碼也是最多者之一。到了晚年他仍然在一絲不苟地校對自己寫過的詩文,連他的夫人都感到有些厭煩了,指責他說:「你這么大年紀了,何必還要這樣自討苦吃呢?找個人幫忙抄一抄就行了。你又不是小學生,難道還怕先生來責備你嗎?」歐陽修答道:「我哪裡是怕先生生氣,二是怕後生笑啊!我不把他抄清楚,難道還要子孫們去考辨不成?」歐陽修留下的「怕後生笑」的這段佳話,實在最耐人尋味。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沒想到千年之後居然因一個麻沙本,一生治學嚴謹的大文學家,卻被莫名其妙地推上了汝窯和柴窯的論爭之中。歐陽修在天有靈,恐怕也會哭笑不得。
在陶瓷史的研究中,引用文獻務必要核對原文,找到原始之處,才能做到言之有據,圖省事是做不了大學問的,投機取巧找快捷方式,也難攀上頂峰。不怕前任笑,難道還不「怕後生笑」嗎?
B. 五代柴窯瓷器真品經濟價值多少錢
柴窯是五代十國皇帝周世宗柴榮的御窯。據記載,柴窯創建於五代後周顯德初年。明代曹昭在洪武年間撰寫,明中期由王佐增補的《格古要論》,記載有:「柴窯出北地世傳柴世宗時燒者故謂之柴窰天青色滋潤細媚有細紋多足麄黃土近世少見」。柴窯出產的瓷器「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滋潤細媚有細紋。」製作精美光彩絕倫,是當時諸多窯中最佳的。價值多少,要根據品種品相傳世量和市場需求等來確定,價格不等。
溫馨提示:以上內容僅供參考。
應答時間:2021-05-11,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C. 我收藏五代柴窯 合法嗎
你好,你收藏是合法的,但是一般來說宋代以前的文物是禁止買賣和出國的。
D. 五代十國的柴窯,國家不認可這些出土的東西買了怎麼辦
五代十國的東西已經算是文物保保護了,國家不可能不認可,如果賣了就算是違法。
E. 侃柴(1):柴窯存世有幾多
侃柴(1):柴窯存世有幾多?
柴窯位居我國古代五大瓷窯(柴窯、汝窯、官窯、哥窯、定窯)之首,是古瓷愛好者與收藏家夢寐以求的至寶。然而,這個至寶卻像夢中花,看不見,摸不著,只能回憶和遐想,因為在全世界的博物館里沒有她的倩影,在浩如煙海的互聯網圖庫中也覓不到她的蹤跡。
柴窯瓷真的不存於世嗎?明文震亨在《長物志》中寫道:『柴窯最貴,世不一見』,民國趙汝珍《古玩指南》一書中記載:『柴窯傳世極少,故宮中尚可見之』。這說明柴窯瓷雖少,但必竟存在。由於柴窯瓷自打出世就名聲大作,成為人們追求的寶貝。既然是寶貝人們就會珍愛,就會將其一代一代傳下來。本人不同意一些專家的意見,說什麼由於生產的少,又是薄胎瓷,再加上戰亂,導致柴窯瓷器幾近消亡。本人斷定尋找到柴窯完整器的機會比找到柴窯瓷片的機會要大的多,但由於其存世量非常稀少,可能在相當長的時間里不會有收獲。
那麼究竟柴窯完整器存世有幾多?本人猜測應不到汝窯存世量的十分之一。如果說全世界大約只有67件汝窯存世,則柴窯存世量約三到五件。再如果全世界只有三件柴窯,中國大陸可能會有一件;如果全世界只有五件柴窯,中國大陸可望能找到兩件。在若大的中國要尋找到一兩件真正的瓷皇水準的柴窯,那可是大海撈針。不過本人有個主意,那就是在中國或全球『通緝柴窯』(這里的『通緝』不帶貶義,權當『尋找』二字用),警察可以根據目擊證人的描述而畫像捉那嫌犯,我們也可利用古人目擊柴窯的描述,像『四如』等,匯同有關專家,並利用電腦技術畫出柴窯的基本像貌,發動群眾,以此像為准收集大量柴窯瓷相似物,然後組織以專家為主的廣泛評鑒,最終確定那個或那些是真正的柴窯。
如果在全球范圍內只有一件柴窯完整器傳世至今(不包括以後出土的),那這件柴窯會在那個國家發現?筆者推測不會在中國大陸,更不會在日本,而是在曾經的大英帝國的英國。由於全世界的博物館至今沒有柴窯收藏,使絕大多數西方人不了解柴窯,這為在英國撿漏提供了可能。筆者認為多逛逛英國的舊貨店,古玩店,古玩市場和小型拍賣會包括網上拍賣等,有可能撿到柴窯這個大漏。
F. 什麼是五代周世宗的柴窯瓷器
我有一個真品請鑒賞,柴窯三足五蝠人物龍紋鳥耳瓶《尚食局》款,高24.5公分,口9公分,底足7公分;體輕如紙,胎厚約1毫米多點,天青色上濃下淡、細絲開紋片、並且還有新開片紋,釉質滋潤細膩、鏤空一老一少戲龍圖,底足上鏤空五隻蝙蝠,上部兩只鳥耳,鏤空內有到底里瓶,似鐵足,足刮開黑呈黃色土。
G. 柴窯價值百億有這么高嘛
柴窯,難覓稀有,這樣集文化與藝術一身的價值是無法衡量的。但是「百億」只是說說而已,
世界上有幾個人買得起?買得起的人又未必懂得這個文化,或未必對此感興趣,如果真的你擁有周世宗的柴窯,那麼可以在有信譽的拍賣行上一見分曉。古藝術品的價值上下幅度極大,在於買賣雙方的心情而定。
柴窯雖然一般人誰都未見過實物,是因為柴世宗執政僅六年,柴窯的製作年期要比之後的汝窯短得多,汝窯已是如此珍稀昂貴,柴窯就不在此話下。我們深信柴窯是的的確確存在的中國陶瓷文化中的瑰寶,流散在民間而不為人所識的可能性是存在的。研究古陶瓷的人可以很容易的找到古陶瓷傳承的軌跡,自有唐鈞至宋元鈞瓷之間的五代末期的柴窯是個什麼樣子,你或許可以意會了。
H. 讓大家認識下什麼是五代柴窯
正宗五代後周柴窯瓷,從文物價值應該是世界藝術之巔峰,如果是經濟價值肯定要比北宋汝窯超出十倍或幾十倍,也許是無價之寶。其實真正的五代後周柴窯瓷市場上是難見到的,目前市場上出現的柴窯肯定全是仿品。
I. 柴瓷論最權威的,專家認可的研究成果。
首先,讓我們看一下古代文獻是怎麼記載柴瓷的吧。明代洪武時曹昭的《格古要論·古窯器論》中記載:「柴窯器,出北地河南鄭州。世傳周世宗柴氏時所燒者,故謂之柴窯。天青色,滋潤細膩,有細紋,多是粗黃土足,近世少見。」清梁同書的《古窯器考》中記載:「柴窯,後周柴世宗所燒,以其姓柴故名。後周都汴,出北地河南鄭州,其地本宜於陶也。宋政和,官窯亦起於汴、汝,亦唐河南道所轄之州。柴窯: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滋潤細媚有細紋。相傳當日請瓷器式,世宗批其狀曰:『雨過天青雲破處,這般顏色作將來』,足多粗黃土,制精色異,為諸窯之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