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科技教育成果

科技教育成果

發布時間:2021-07-22 07:47:28

1.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在科技經濟教育文化體育等領域取得了巨大成就,請舉例你最熟知的三項成就

1、北京奧運會

2008年北京奧運會使中國日益自信,大國心態和風范亦得到塑造和錘煉。北京奧運會圓了中國的百年夢想,使中國更加自信,更加開放,更加進步。北京奧運會後的中國,更加致力於和平的發展、開放的發展、合作的發展,致力於同世界各國人民一道,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

2、「東方紅」一號

「東方紅一號」衛星的成功發射是中國航天史上的一座豐碑,同時也積累了非常寶貴的經驗:中國的社會主義制度具有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航天事業的發展可以帶動了中國科技水平的整體躍升;切合實際制定科學合理的方案能使我們的努力能夠成功;不等條件,創造條件,立足自己,自主創新,一定能開辟高科技的新天地。

3、「墨子號」發射成功

」墨子號「量子衛星的成功發射和在軌運行,將有助於我國在量子通信技術實用化整體水平上保持和擴大國際領先地位,實現國家信息安全和信息技術水平跨越式提升,有望推動我國科學家在量子科學前沿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對於推動我國空間科學衛星系列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2. 歷史60年代我過科技或教育上的成就有那些

1960,我國科學家王淦昌等人發現了一中超型基本粒子——反西格馬負超子
我國第一台自動等離子弧切割機製成
60年代初我國就開始了研製大型運載火箭技術。
1962,我國自己設計自己製造的一萬二千噸鍛壓水壓機製成
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全世界為之震驚;1967年,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這是我國著名的「兩彈」。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唱著《東方紅》飛出地球,進入了太空。自此,「兩彈一星」被寫入新中國科技史冊。

1965,我國製成雙水內冷汽輪發電機
我國製成大馬力內燃機車,並成批生產
我國第一台一級24階中型電子模擬計算機製成。
我國第一台一級大型顯微鏡製成。
第一台反射天文望遠鏡製成。
我國第一台五位數數字電壓表製成。
我國科學家在世界上首次破譯牛胰島素基因後,成功地人工合成了該胰島素。

1966年,新型電光源研製成功並投產
首次發射導彈核武器實驗成功。

1967,我國最大工頻熱處理設備誕生。
從60年代開始,我國對青藏高原地區的科學考察活動一直沒有間斷。60—70年代珠穆朗瑪峰地區的兩次科學考察與70年代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隊,對西藏自治區進行了全面、系統的考察,

1968,我國第一台深井石油鑽井機製造和試鑽成功

1970年,「向陽紅5號」船首次進行太平洋特定洋區的綜合調查,獲得海洋重力、磁力、水深、地質、水文等多學科珍貴資料。

3. 教育的發展推動了科技的進步,新中國成立後我國科技取得了哪些成果

1.2萬噸水壓機製造成功、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雜交水稻育成、正負電子對撞機對撞成功、第一艘神舟號宇宙試驗飛船安全返回~

4. 我國科技教育成就有哪些

中國空間站踏上征程

1971年,蘇聯人發射了第一座空間站「禮炮」。40年後,中國發射天宮一號實驗器,預示中國人即將常駐太空。

天宮一號和神舟八號交會的電視畫面,扣動著國人的心弦。像觀看一場重要的體育賽事,許多中國人親眼見證了空間站組裝的實況。「天」「神」相遇的速度依然很快,像兩輛正常行駛的汽車相撞。為了二者對接順利,它們的姿勢和位置已經調准。迎上,扣緊,毫無問題。之後「神八」分離和再次對接成功。中國的空間站實驗開了個好頭。

40年來,從「天空實驗室」、「和平號」,到「國際空間站」,幾乎所有大國都參與製造和派遣人員。但獨立研製和發射空間站類航天器,除了俄、美,目前只有中國。

當中國空間站實驗成功後,有國外評論認為,正因為中國當初無法加入「國際空間站」,才發展出了自己的空間站技術體系。

接下來,「神九」、「神十」明年將載人上天,與天宮一號對接。為了發射大噸位物體,海南新建了第四個航天發射場。預計2020年前後,我國將發射空間站核心艙和科學實驗艙,開始建造空間站。

由於10年後國際空間站將按計劃退役,許多媒體認為,中國屆時可能是唯一擁有永久性空間站的國家。

中國四代機讓觀察家驚訝

很少有一則消息像殲-20試飛成功那樣,引起中國軍事愛好者的興奮。2011年1月11日中午,在成都中航工業公司的飛機場,殲-20首飛落地時,現場的網友發帖說:「試飛現場歡呼聲響成一片,圍觀者放起了鞭炮。」

在試飛前幾周,網路上就有四代機准備上天的消息。當試飛照片和視頻傳遍網路時,「黑絲帶」(這是殲-20在網上的代號)成為當時網路上最熱的明星。

「中國自己的四代機上天,」一個軍事愛好者在論壇里發言說,「這是我一年前都不敢想的。」同一時間,美、俄、日、英、印等國家的媒體也都給予殲-20高度的關注。外媒普遍認為,盡管之前有中國研製四代機的消息傳出,但目前進度之快依然超出想像。

一年以來,殲-20接連試飛顯形,據報道迄今已有60多次。軍迷們拍攝到的殲-20完整飛行機動動作,透露了殲-20優良的空中能力。

盡管殲-20的發動機、飛控、火控、武器等系統,還有基本的重量、載油量、載彈量等等數據都尚不清楚,但有的外媒推測,經過多年的探索積累,中國已突破四代機的氣動設計、高推重比矢量推力發動機、有源相控陣雷達、隱身材料等關鍵技術;因此推出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四代機,是水到渠成的事。

2011是中國國防科技備受關注的一年,不光是殲-20,瓦良格航母下水試航的消息也向人們說明中國在裝備科技上的積累和進步。

「北斗」「嫦娥」各立新功

2011年中國航天高密度工作,一年中完成了19次宇航發射,世界上排名第二。發射成功的航天器中,包括3顆北斗導航衛星。12月27日,北斗的新聞發言人宣布於當日正式提供試運行服務。

3顆衛星相繼發射,讓中國北斗導航系統基本建成。按照發射計劃,2012年還要發射6顆北斗組網衛星。目前,北斗系統已具備25米的定位精度,預計明年會達到10米左右。

導航系統的原理,是讓天空中相距甚遠的衛星各自發送信號,地面上接收器據此計算位置。如今生活中常用到的衛星導航系統是美國人研製的GPS。中國北斗的啟用,讓需要電子導航的用戶多了一種選擇。據報道,北斗的精度超過了歐盟之前發射的「伽利略」系統。

除了北斗,「嫦娥二號」到達拉格朗日2點,也讓中國航天愛好者感到高興。嫦娥飛到離地球150萬公里之外的拉格朗日2點,標志中國首次實現對月球更遠的太空進行探測。

拉格朗日2點位於日地連線上、地球外側約150萬公里處。在L2點衛星消耗很少的燃料即可長期駐留,是探測器、天體望遠鏡定位和觀測太陽系的理想位置。

嫦娥從40萬公里遠飛至150萬公里,使中國成為繼歐空局和美國之後第三個造訪L2點的國家和組織。中國到達這一國際深空探測的熱點,也得到了國際上很高的評價。

預計至2012年年底,衛星將在此軌道環繞L2點開展為期一年多的探測活動。星上搭載的太陽風離子探測器等科學儀器,將提高我們對空間環境的認識。

「快堆」「蛟龍」再傳捷報

實驗快中子反應堆和「蛟龍」深潛機器人,2010年就成為輿論熱議的科技項目。今年7月21日,實驗快堆成功並網發電,再次提升了中國核能技術的內力。

有專家表示:中國核電的目標是2020年前後建成商用示範快堆,2030年左右建成並推廣大型商用快堆。在技術上,快堆比目前核電站使用的輕水堆難度要大得多;由於它前途遠大,被稱為「夢幻核電站」。

中國並網發電的快堆,是目前世界上為數不多的大功率、具備發電功能的實驗快堆。快堆技術使貧鈾礦也有了開采價值,將使可采鈾資源成百倍的增加。不僅如此,快堆還能最大程度地「消化」其他核電站廢棄的放射性材料,消除環境隱患。

2011年更新履歷的還有蛟龍。2010年,它潛入3759米深海,超過了全球海洋平均深度。一年後,它潛得更深了。

7月26日,蛟龍首次下潛至5038.5米,這個深度意味著它可以到達全球超過70%的海底。歷時6個多小時的深海之旅中,各項儀器指標及通訊正常。28日,「蛟龍」再次入水,最大下潛深度5188米,創造我國載人深潛新紀錄。

在這兩次以及之後幾次的下潛中,蛟龍都進行了科學實驗,它攜帶的各種儀器表現正常。

2012年,蛟龍將進行7000米級海試。如果成功,就意味著它可在世界99.8%的海域面積使用。蛟龍能夠懸停在特定深度,也可以高速傳輸圖像和語音,還能完成一系列復雜任務。會成為中國人探測深海的好幫手。

值得一提的是,「大洋一號」科考船去年南大西洋發現了多個深海熱液區,幫助人們認識了那裡獨特的生物系統和礦物。海底還有很多寶藏等待中國人去開發。

生理學成就造福人類

2011年,一批有助於增進生理學認識的研究,以及促進醫學進步的技術,都誕生在中國——今年年初,山東省的科學家在人類精子成熟相關蛋白研究中取得突破,他們解析了諸多與精子成熟有關的基因,鑒定了一系列重要的蛋白質,有助於提高臨床不育的分子診療水平。

上海生科院的科學家,則設法將小鼠尾巴上的皮膚細胞直接誘導為肝臟細胞。移植這種肝細胞,可以讓肝衰竭的小鼠存活率接近一半。這為治療人類的肝病找到新希望。

同樣來自上海生科院的一個研究小組,發現了更好克隆動物的方法。他們針對克隆後囊胚大多數在子宮中發育失敗的情況,引入一種生育輔助技術。這種通常用於挽救因胎盤缺陷造成的胎兒發育失敗的技術,將克隆成功率提高了6倍。

免疫學方面,中國一個研究團隊發現, 「MHCⅡ類分子」和動物的天然免疫功能顯著相關,這為尋找感染疾病免疫治療提供新的思路。

而對萬物之靈——大腦的研究也富有新意。復旦大學的科學家詳細確認了成年獼猴大腦中由神經幹細胞「製造」的新生神經元,並追蹤了這些新生神經元在腦內特有的「長距離」遷移。他們還發現,人類腦內的神經幹細胞非常活躍,可以不斷生成新的神經元。

另一項涉及獼猴的研究也同樣重要。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證明,靈長類的大腦前額葉背側部涉及到了與「自我」相關的信息處理,這暗示大腦前額葉是人類自我意識產生的神經基礎。

微觀世界呈現更多奇景

宇宙開始後,物質是在何種條件下形成的?中科大的一名博士生同國外合作論文,首次確定:隨著宇宙膨脹,誇克—膠子混合「湯」迅速冷卻,質子、中子從中析出的臨界點差不多是在2萬億攝氏度。

2011年,國際上頻傳物理學新聞。中國物理學家也收獲頗豐。中科大研究人員改進了已有的技術,首次製造出八光子糾纏狀態,並完成八埠量子通信實驗,打破了之前的六光子紀錄。同樣在中科大,量子物理學家們還完成了一種新式的海森堡不確定性實驗,增進了對量子力學本質的認識。

來自中科院的化學家則提出了一種碳單質的新結構:除了石墨、金剛石和無定形碳外,科學家提出,如果將立方金剛石結構中每個原子用一個碳的正四面體來替代,將會形成碳的一種新型三維立方晶體結構。

上海理工大學的研究者則成功實現了多普勒效應的逆轉。多普勒效應逆轉,指的是當光源不斷靠近觀察者時,光頻率反而降低,光從藍色趨向紅色。這種效應在自然條件下無法發生。實驗人員利用一種人工晶體呈現了這種奇觀。

古化石顯露神秘真相

在古生物研究方面,2011年中國科學家也屢創佳績。

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對產自安徽的「藍田生物群」進行了系統研究,認為該生物群是迄今最古老的多細胞生物群,年齡大概在距今6.35億—5.8億年之間。而之前發現的最古老的樣本則距今5.79億—5.4億年。

無獨有偶,雲南澄江化石庫中發現的一種距今5億多年前的葉足動物——「仙掌滇蟲」,還首次揭示了節肢動物的起源。科學家發現,這種具有「節肢」的蟲子尚未演化出頭部,柔軟的軀干也沒有明顯分節。但是它數量眾多的「腳」已經出現了分節。因此認定這種蟲子是節肢動物的直系始祖。

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所探討二疊紀末期生物大滅絕的文章也受到了國際上的重視。研究者通過精細的地質分析,認為罪魁是地下岩漿活動造成的溫室效應。

中國地質科學院對翼龍和翼龍卵的研究透露出,雄翼龍比雌性要多出頭脊樑,而且翼龍不孵蛋;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發現了一種鸚鵡大小的恐龍,只有一個手指,十分奇特。這些研究都刷新了相關領域的科學認知,並且引起人們無盡的興趣。

5. 列舉一些近五年來的科技或教育成就 越多越好 是政治答題需要的 盡量簡短一些 十個字左右 要大家都比

1.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創新能力顯著增強。五年來,中國基礎研究取得一批重大原始性創新成果。國際論文總數世界排名上升到世界第四位,在三大國際論文檢索系統(SCI,EI,ISTP)論文總數中佔7%,進入世界第二方陣,與英國、德國、日本相當;納米科學論文數居世界第一,工程科學論文數居世界第二。前沿技術領域突破了一批核心技術,與世界先進水平差距不斷縮小。非線性光學晶體、量子信息通訊、超強超短激光、高溫超導等前沿技術研究居世界領先水平,涌現了載人航天、超級雜交水稻、高性能計算機、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第三代移動通信國際標准等一批自主創新重大成果。

2.產業技術創新取得多方面突破。近年來,中國在基礎工業、加工製造業以及新興產業領域,技術創新能力大幅度提高,石油、鋼鐵、船舶、電子信息、先進裝備製造和生物技術等領域重大技術創新成果不斷涌現,產業整體技術素質邁上新台階。重大技術裝備自主開發能力、成套水平以及綜合工程化能力明顯提高,有力地支撐了三峽工程、西電東送、西氣東輸、南水北調、青藏鐵路等國家重大工程建設。

3.科技走進千家萬戶、惠及億萬人民。近年來中國政府把解決民生問題和發展社會事業放在突出位置,科技進步為人口健康、節能減排、氣候變化、防災減災、公共安全等提供了有力支撐。雜交水稻的培育和應用,糧食豐產科技工程的實施,為解決糧食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撐。能源領域突破一批石油勘探、大型煤液化工程成套設備、大型水電設備、先進核電等關鍵技術,攻克一批燃料電池、風能、生物質能等新能源關鍵技術,為調整能源結構、保障能源安全奠定了基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SARS病毒、高致病禽流感等重大疾病、重大傳染病防控技術取得重要進展,一批新葯創製成功,傳統中醫葯得到新的發展,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提供了重要保障。

4.知識產權產出水平大幅度提高。五年來,中國國內發明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持續、快速增長,知識產權創造能力進一步增強。2002年到2006年,國內發明專利申請量從3.97萬件增長到12.2萬件,國內發明專利授權量從0. 58萬件增長到2.5萬件。隨著中國知識產權制度的建立和逐步完善,中國專利局受理的國內外發明專利申請量連年增長,2006年中國發明專利申請總量達21萬件,居世界第4位。

5.高新技術產業規模持續高速增長。五年來高新技術產業規模平均增速高達27.0%,高於「九五」時期平均增速6.5個百分點。高技術產業總產值占製造業比重由14.5%上升到16%。2006年,規模以上高技術產業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41322億元,是2002年的2.7倍;高技術產品進出口總額達5288億美元,是2002年的3.5倍,優化了貿易結構,國際市場競爭力日益增強。

6.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成為科技創新的重要基地和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2006年,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總收入和總產值分別達到4.3萬億和3.6萬億;聚集了全國一半數量的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企業孵化器,研究開發投入佔全國的1/3;區內企業擁有發明專利數為32600;區內企業創造的工業增加值達8520.5億元,約佔全國工業增加值的9.4%。2007年上半年,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實現營業總收入25891.8億元,工業總產值21873.2億元,工業增加值5021.6億元,出口創匯967億美元。

7.科技投入規模和強度持續提高。2006年,全社會科技支出經費總額4500億元,全社會研究開發支出總額3003.1億元,居世界第5位;研發投入強度不斷提升,全社會研究開發支出總額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1.42%。近5年國家財政科技投入保持了年均17%的較快增長,其中2006年中央財政科技撥款達1009.7億元,比上年增加25.0%。

8.中國成為世界科技人力資源大國。2005年,中國科技人力資源總量約為3500萬人,居世界第1位;2006年,中國研究與試驗發展全時人員達150萬人/年;一支充滿活力的中青年科技人才隊伍正在迅速成長,45歲以下中青年科研人員占研究人員總數的80%;高等院校在校生總規模達到2300萬人,成為世界上科技人才培養規模最大的國家。

9.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取得重要進展。科技體制改革不斷深化,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逐步增強,大學、科研機構在科技創新中的骨乾和引領作用進一步發揮。2006年,中國企業研究開發支出總額達到2134.5億元,佔全社會研究開發支出總額的71.1%,企業開發的重大技術成果不斷涌現;民營科技企業已由20年前的7000多家發展為2006年的15萬家。高等院校現有研究開發人員22.7萬人,取得了人類細胞衰老主導基因、下一代互聯網示範工程、家蠶基因組等一批重大創新成果。科研院所創新能力顯著提高,應用開發類科研院所面向市場的創新能力得到加強,公益類科研院所創新能力進一步增強,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取得一批重大創新成果,成為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一支重要力量。

10.國際科技合作的廣度和深度進一步拓展。目前,中國已與152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科技合作關系,與96個國家簽訂了102項政府間科技合作協議,簽訂了1000多項部門間科技合作協議,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政府間雙邊和多邊國際科技合作框架。積極利用國際科技資源,中國參與了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反應堆(ITER)、伽利略全球衛星導航、國際對地觀測、地球空間雙星探測、人類肝臟蛋白質組、中醫葯國際科技合作等等國際大科學、大工程計劃。中國科學家、科學技術人員參與國際科技合作的渠道進一步拓展,人員交流與合作更加緊密、便捷,方式更加靈活、多樣。迄今為止,中國已參加了大約350個國際科技組織,有206位科學家在國際科技組織中出任各級領導職位。

6.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經濟、政治、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取得的成就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經濟、政治、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取得的成就是:

1、改革開放的30年,是中國社會和諧穩定的30年。

自粉碎「以江青為首的四人幫」以後,中華民族猶如鋼鐵長城一般堅不可摧。

2、改革開放的30年,是中國經濟迅速蓬勃的30年。

幢幢高樓拔地而起,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78年到2006年間,中國經濟總量迅速增加,國內生產總值從0.3645萬億元增長至21.0871萬億元,增長近60倍。

中國的經濟成就不僅寫在了中國歷史之上,也在世界歷史上刻下了輝煌的一頁。

3、改革開放的30年,是教育事業穩步發展的30年。

1983年,鄧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對世界,面對未來。高考制度恢復之初,全國有570萬人參加高考,卻僅錄取27萬名。

而到2007年,全國普通高校招生報名人數達到1010萬,錄取新生達567萬名,伴隨著教育規模的發展,更有越來越多的中華兒女在世界高精尖人才中占據著日益重要的位置。

4、改革開放的30年,是中國航天事業不斷創新的30年。

從1979年遠程火箭發射試驗成功,到2003年「神五」升天,首次載人航天飛行成功,再到2005年神舟六號載人航天衛星順利返回,中國航天人在摸索中讓祖國一躍成為航天科技強國。

5、改革開放的30年,也是我國體育事業蒸蒸日上的30年。

1984年許海峰摘得中國奧運首枚金牌,自此之後,中華體育健兒奮勇爭先:2000年悉尼奧運,中國代表團收獲28枚金牌,取得了金牌榜和獎牌榜均名列第三的佳績。

2004年雅典,中國軍團更是將金牌總數擴增到32枚,位列金牌榜第2位,而2008年,奧運會在中華大地上拉開,我們成為奧運的主人。

(6)科技教育成果擴展閱讀

綜合國力躍居世界前列

1、國民經濟快速增長。國內生產總值由1952年的679億元上升到2006年的209407億元,年均遞增7.9%。

其中1979~2006年年均增長9.6%,是新中國經濟發展最快的時期,是世界同期增長速度最快的國家。

最近30年來,在改革開放的推動之下,中國的GDP以每年接近於10%的速度增長,在世界歷史上是沒有先例的。

2、綜合經濟實力明顯增強,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公布的數據,2005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跨過2萬億美元台階,躍居世界第四位。

國內生產總值佔世界的份額由2001年的4.2%提高到2005年的5.0%。人均GDP則由1978年的257元提高到2006年的15930元。

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1、改革開放30年的時間里,中國城鎮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的純收入增長了6.7倍,人民的生活水平顯著提高。

2、居住條件和生活環境逐步改善,城鎮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積由1986年末的8.8平方米擴大到2005年末的21.3平方米。

3、居民消費結構明顯改善,改革開放初期,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都在57%以上,農村居民則高於60%,2006年城鎮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為35.8%,接近中等收入國家水平。

7. 近代科技發展成果對教育的影響有哪些

當科技發展到某一階段的時候 突然發現 宗教早已高高在上了 而現代科技一直在愚昧的否認著宗教 說宗教是迷信 不可信的 可是宗教一直以一種高瞻遠矚的姿態 看著現代科技用自己的手段在證實 著他自己的不足與淺陋 如當現代科技檢測不到 人體的脈絡的時候 宗教修煉已經用它來調養身體了 現代科學批評是假的迷信的 現在 現代科學證實了人體有脈絡 他自己抽了自己一個響亮的耳光 現在還不能證明的東西多了 龍啊 鬼啊 神啊 你看你是相信誰呢

閱讀全文

與科技教育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網路侵犯著作權報案 瀏覽:734
稅務報到期限 瀏覽:6
怎樣查詢銀行卡有效期 瀏覽:19
浙江省溫州市工商局企業查詢 瀏覽:592
馬鞍山全套多少錢 瀏覽:568
艾丁頓發明了什麼 瀏覽:651
希臘誰創造了人類 瀏覽:415
社區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66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方案 瀏覽:752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總結 瀏覽:490
郴州學府世家糾紛 瀏覽:197
馬鞍山ok論壇怎麼刪除帖子 瀏覽:242
馬鞍山恆生陽光集團 瀏覽:235
麻城工商局領導成員 瀏覽:52
鄉級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方案 瀏覽:310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