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中世紀科學最重要的成果是什麼

中世紀科學最重要的成果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1-07-22 03:31:33

A. 十七世紀的科學革命最偉大的科學成就是什麼

17世紀最偉大的科學成就是數學。奠定了今後科技的發展。微積分是研究函數的微分、積分以及有關概念和應用的數學分支。微積分是建立在實數、函數和極限的基礎上的。 極限和微積分的概念可以追溯到古代。到了十七世紀後半葉,牛頓和萊布尼茨完成了許多數學家都參加過准備的工作,分別獨立地建立了微積分學。他們建立微積分的出發點是直觀的無窮小量,理論基礎是不牢固的。直到十九世紀,柯西和維爾斯特拉斯建立了極限理論,康托爾等建立了嚴格的實數理論,這門學科才得以嚴密化。 微積分是與實際應用聯系著發展起來的,它在天文學、力學、化學、生物學、工程學、經濟學等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及應用科學個分支中,有越來越廣泛的應用。特別是計算機的發明更有助於這些應用的不斷發展。 微積分學是微分學和積分學的總稱。 客觀世界的一切事物,小至粒子,大至宇宙,始終都在運動和變化著。因此在數學中引入了變數的概念後,就有可能把運動現象用數學來加以描述了。
由於函數概念的產生和運用的加深,也由於科學技術發展的需要,一門新的數學分支就繼解析幾何之後產生了,這就是微積分學。微積分學這門學科在數學發展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可以說它是繼歐氏幾何後,全部數學中的最大的一個創造
微積分的基本內容 :研究函數,從量的方面研究事物運動變化是微積分的基本方法。這種方法叫做數學分析。
本來從廣義上說,數學分析包括微積分、函數論等許多分支學科,但是現在一般已習慣於把數學分析和微積分等同起來,數學分析成了微積分的同義詞,一提數學分析就知道是指微積分。微積分的基本概念和內容包括微分學和積分學。
微分學的主要內容包括:極限理論、導數、微分等。
微分學的主要內容包括:定積分、不定積分等。
微積分是與應用聯系著發展起來的,最初牛頓應用微積分學及微分方程為了從萬有引力定律導出了開普勒行星運動三定律。此後,微積分學極大的推動了數學的發展,同時也極大的推動了天文學、力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工程學、經濟學等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及應用科學各個分支中的發展。並在這些學科中有越來越廣泛的應用,特別是計算機的出現更有助於這些應用的不斷發展。

B. 20世紀最大的科學成果是什麼

20世紀最大的科學成果之一,就是發現了宇宙正在膨脹,或稱「宇宙大爆炸」。

人們對宇宙的研究是從測量恆星之間的距離開始的,這把「量天尺」就是光譜——遠處恆星射來的光在光譜上向藍色一端移動時,說明它離我們較近,如果向紅色一端移動,則離我們較遠。美國天文學家埃德溫·哈勃正是在測量遙遠天體的距離時驚異地發現,大部分星系發出的光,在光譜上都是向紅色一端移動,這就是「紅移」。這意味著它們都在以飛快的速度,遠離我們而去。當時測出的最高速度竟達每秒3800公里,而且星系之間也是越離越遠。不管我們位於哪個星系都會看到,其他星系都在飛速離開我們退行,其速度隨距離的增大而增大。

這意味著整個大宇宙每時每刻都在變動,而且非常激烈,就像發生了一場大爆炸。那些被炸得四散飛去的碎片,不正是相互越離越遠的星系嗎?反推回去,那麼昨天的星系肯定比今天挨得更近,去年的宇宙也比今年的小,假如我們回到極遠的過去,就會看到各個星系緊挨在一起,那時的宇宙小極了,今天宇宙中的全部物質,最後都被壓縮到一個「點」上。當壓力超過臨界點時,大爆炸就從這個點上發生了,時間和空間由此開始。爆炸之後生成的宇宙不斷膨脹,原來被壓縮得無限緊密的物質,就像炮彈爆炸後,彈片四散飛開一樣,然後組合成了今天我們所能見到的各種星系、星雲。當爆炸後的溫度冷下來後,宇宙便開始收縮,最後又回到那個無限緻密的「點」上——這便是宇宙生命循環的歷史。

美籍俄國物理學家伽莫夫預言,作為大爆炸後逐漸冷卻的遺物,今天的宇宙中存在一種溫度很低的電磁輻射,即所謂「宇宙背景輻射」。這個預言很快就得到了驗證,美國科學家彭齊亞斯和威爾遜於1965年用微波探測器,果然探測到了這種來自宇宙深處的微波輻射,從而證明了「宇宙大爆炸」理論成立,為此他倆榮獲1978年度的諾貝爾物理學獎。但伽莫夫卻什麼也沒得到,所以當有人問他,宇宙大爆炸開始之前,又發生了什麼事呢?伽莫夫不無煩惱地回答:「上帝正在為提這個問題的人准備地獄!」

另外一些更前衛的科學家,則為這個刁鑽的問題提供了另一種答案——他們使用「宇宙」這個概念時用的是復數,這就是說,我們生存其中的這個宇宙爆炸之前,存在著另外一個甚至多個宇宙,聯系它們的通道,就是「黑洞」這一類極端的物理現象了。

C. 歐洲中世紀的科學在探索的對象,內容,成果都是以什麼學科為中心的

主要是基督教教義,還有部分古希臘學說,比如亞里士多德。當時教會還回會牽強附會地把一些古哲人和答古詩人說成是預言家,比如維吉爾之類。
也會把一些先哲的學說視為異端,如伊庇鳩魯。
總之他們對古希臘哲學的應用受到天主教影響很大。

D. 論述中世紀在科學史上的地位和作用等5題目

1,在希臘人看來,哲學和科學是一個東西。
希臘哲學在公元前6世紀就開始出現。早期的哲學家對他們所生活的世界的本質進行一種嚴肅的、批判性的探求——這種探求從那時起一直延續到現在。他們詢問關於它的成份、它的組成和它的運作的問題;他們質詢它是由一種還是多種事物組成的;他們探究它的形狀和位置並猜測它的起源;他們追求理解事物產生和轉化的變化過程;他們沉思地震、日食、月食等異常自然現象,並尋求不僅適用於一次具體的地震或食、而且適用於所有地震或食的普遍性解釋;他們開始仔細思考推論和證明的規則。
哲學家眼中的世界是一個有序的、可預言的世界,事物按其本性在其中動作。用來指稱這個有序世界的希臘詞是kosmos(宇宙),從中引申出我們現在所用的「宇宙論」(cosmology)。由於他們關注於自然,這些引入新的思維方式的哲學家就被亞里士多德稱為自然哲學家。
亞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學》一書開篇就說,哲學和科學的誕生有三個條件:第一是「驚異」,是人們對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所表現出來的困惑和驚奇,有了驚異也就感受到了自己的無知,而為了擺脫無知人們就會渴求知識。但是求知並非為了實用的目的,而純粹是一種對智慧的熱愛,對真理的追求。通俗地說,第一個條件是要求人們有好奇心和求知慾。第二個條件是「閑暇」。知識階層不用為著生活而奔波勞碌,因為整天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而是沒有閑暇的人,是無法從事求知這種復雜的腦力勞動的。第三個條件是「自由」。哲學知識是自足的,它不以別的什麼目的而存在,而純粹是為了自身而存在,它是一門自由的學問,它要求自由地思考、自由地發表意見,不受他種目的和利益的支配。
總的來說,亞里士多德強調了哲學和科學之來源的非功利性,也說出了為何希臘成為科學和哲學的發源地的道理:因為它提供閑暇、提供自由,因為希臘人有著強烈的求知慾,對智慧無比地崇尚。
自然科學的發源地並不是在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所在的雅典,而是在小亞細亞大陸的愛琴海沿岸——愛奧尼亞的米利都,泰勒斯和他的學生阿那克西曼德和阿那克西米尼形成了西方哲學史上第一個哲學學派——愛奧尼亞學派。
根據亞里士多德的記載,記述了泰勒斯的一個故事。泰勒斯的朋友們因為他的貧困而指責他,對他說,哲學是一點用處也沒有的。但是這位哲學家通過對天體的觀察,預見到第二年將會出現橄欖作物的大豐收。於是在冬天,他籌集了一些錢,非常便宜地租下了米利都和開俄斯兩地所有的榨油機。到了橄欖豐收的季節,這種榨油機的需要量很大。這時,泰勒斯以非常有利的條件把所有的榨油機租給用戶,賺了很大一筆錢。泰勒斯證明:「對於哲學家來講,要賺錢是很容易的。但是,他們的興趣並不在發財這方面。」
科學研究的價值是什麼?許多人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往往是指出科學成就在改造技術、工業、工程等等方面的實際結果。誠然,科學在近兩個世紀的發展確實說明正是科學超乎想像地改變了我們的整個生活方式,並且在不遠的將來會進一步甚至以更快的速度推進社會的發展。但對這種從實用主義的角度來評價科學研究的態度,幾乎沒有哪一位科學家會贊同。由於希臘奴隸制度保證貴族和自由民優裕的生活,大量的奴隸使自由民從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使希臘哲學家可以從愛好和興趣出發,他們探索哲理只是為想擺脫愚蠢,顯然他們為求知而從事學術,並無任何實用的目的。
因此科學和哲學都是出於對真理的誠摯追求,而它們之間的區別在古希臘時時期還不太明顯,因為在當時哲學和科學是指一種追求,一種「理智的愉悅」。總體來說,科學和哲學實際上就是一種事物,而其後的人們為了研究上的方便才將二者分開了。

2,科學或者說科學的萌芽,即使埋葬在地下,它也要經過冬眠而逐漸發芽的。在中世紀教會的黑暗統治之下,科學依舊為後世的人們留下了一點痕跡。當然,這些工作是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完成的,科學的殉道者,為科學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進行了不懈的努力,甚至付出了血的代價。但是正是他們的犧牲,才為近現代科學的發展鋪平了道路。
歐洲中世紀首先發展起來的技術是農業技術,農業是中世紀歐洲社會經濟基礎。封建領主的庄園農業,對歐洲農業生產的發展,起過一定的促進作用。在此期間,他們首先使用了鐵犁,後來又有了犁壁,有了比較好的挽具。他們還懂得二圃和三圃的休耕制和輪作制,這樣就可以恢復地力,提高產量。十字軍東侵之後,歐洲人對東方農業生產技術有了較多的了解。水稻、甘蔗、棉花這樣的一些農作物被引進了歐洲。在南歐,柑桔和其他一些亞熱帶水果也發展起來,畜牧業也日漸興盛,良種綿羊的數量因毛紡織業的需要而大增。在冶煉和鑄造方面,他們從阿拉伯引進風箱,掌握了熔鐵和鑄鐵技術,並學會了中國的火葯、指南針、造紙和活字印刷等的製造和使用技術。總之,歐洲中世紀雖然被宗教神學所統治,但歐洲人還是學會和掌握了當時世界上許多先進技術,從而逐步改變了長期的落後封閉狀態,發展了生產。
歐洲中世紀的許多科學成果,都是從阿拉伯引進的。特別是11~13 世紀,由於穆斯林虐待了基督教的朝聖者,引起了歐洲基督教徒的不滿和憤怒。1095 年,在教皇的號召下,發起了對西亞的戰爭,出征者每人衣服上縫上十字,因此稱為「十字軍東征」。雖然在近200 年的8 次的東征中,都以失敗而告終,但它卻動搖了歐洲社會基礎,引進了許多伊斯蘭的科學技術。可以說,正是十字軍東征,伊斯蘭科學文化的引進,才給黑暗的歐洲點燃了火把,推動了社會的發展和科學文化的進步。
另外早期的教育機構為後來的歐洲科學技術的起飛准備了條件。這些大學成了市民階層的思想文化陣地,是他們進行學術討論的場所,常表現出對教會的反叛。教會勢力對此當然不會甘心,他們採取各種手段迫害大學里的學者和教授,焚毀他們的著作,甚至於把他們投進監獄,一些大學也轉而為教會所控制。
但是,這些鎮壓和迫害並沒有阻擋住人們求真理、學知識的潮流。大學中傳授的任何真正的知識都成了射向封建教會的利箭。世俗的大學就是這樣在與教會的斗爭中發展起來的。各大學培養出來的許多知識分子也在實際上成了搖撼封建統治的重要力量。歐洲科學文化的復興,大學在其中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因此可以說,中世紀是歐洲科學春天來臨之前的寒冷黑暗的冬天,為新事物的到來做好了充分的准備

3(1)哥白尼的理論是一項重大突破,它與地心說、當時的天文學觀點和聖經傳統有著不可調和的矛盾,從而掀起了一場科學革命,朝著現代科學世界觀的建立邁出了第一步。在《天體運行論》這部開創性的著作中,哥白尼提出了一種以太陽為中心的宇宙理論,即日心宇宙學說。
(2)布魯諾不但熱烈宣傳和頌揚哥白尼學說,還充實發展了這一學說。他認為,宇宙是無限的和永恆的,在太陽系以外,還有數不清的世界,無數顆恆星,都像太陽一樣巨大。布魯諾的宇宙無窮無盡的思想,使唯物主義宇宙觀日益深入人心。
(3)第谷是最後一位也是最偉大的一位用肉眼進行觀測的天文學家。他做出的第一件引人注意的事,是在1563年發現了木星最接近土星的時間,這件事後,第谷開始著手修定行星表,他所製作的新行星表定位精度達到了30弧秒。第谷做出的第二件有名的事,是在1572年觀測到一次星球爆發,後人稱它為第谷星,這是繼1054年中國人首次觀測到的新星之後的第二顆新星。第谷首次引入「新星」這個概念,他通過視差測量出這顆新星比當時人們認為的宇宙邊界要遠得多,這是對亞里士多德的「天空是完美無缺和永恆不變的」觀點的有力沖擊。第谷第三件有名的事是對慧星的研究。1577年,第谷對天空出現的一顆巨大彗星研究的結果表明,它不僅來自當時人們認為的「天界」之外,其運行也有特定的軌道。
(4)開普勒1588年畢業於德國蒂賓諾大學。1591年獲得該校碩士學位。1601年第谷去世後,開普勒繼承了一大批非常寶貴的資料。他以這些觀測結果為基礎,計算出一個能描述星體運行的體系。1609年,開普勒在《新天文學》一書中,公布了他對行星按橢圓軌道運行的研究成果,這就是現在的開普勒第一和第二定律。開普勒根據第谷的觀測資料和他的橢圓軌道理論,終於製作成功了新的行星運行表。這一部運行表發表於1627年。在行星表的計算中,開普勒首次採用了蘇格蘭數學家耐普所發明的對數。
(5)伽利略是科學革命過程中以及近代科學史上的一位關鍵性人物。他改進瞭望遠鏡,並對運動和自由落體進行過深入的研究。1610年他在《星空信使》中宣稱存在著許多以前從未有人見過的星辰,正是它們構成了天上那條銀河。他還指出,月亮遠非完美的球體。他還發現有4顆衛星在環繞著木星旋轉。
(6)勒內·笛卡爾,構想了一個無限的宇宙,在這個宇宙里沒有什麼位置和方向是特殊的,太陽只不過是我們的區域性的恆星而已。 他認為宇宙是一個充滿物質的空間,這些充滿空間的物質的運動形成無數的旋渦。笛卡爾的旋渦理論是第一個取代中世紀水晶球模型的宇宙學說,一度成為十七世紀佔主導地位的宇宙學說。直到牛頓提出萬有引力定律,旋渦學說才慢慢退出歷史舞台。
(7)牛頓在他的《自然哲學與數學原理》一書中首次提出,在沒有其它外力的作用下,天體受到「第一次推動」之後,將始終維持慣性運動。牛頓還根據他著名的運動三定律,導出了地球與月球的引力規律,由此提出了著名的引力定律,並認為這一規律適用於宇宙萬物任何兩物體之間。牛頓還預言了引力對人造衛星運動的控制方式。牛頓的成就使天文學脫離了單純的觀測與測算,從單純描述天體運行的經驗規律上升為認識天體相互作用的普遍規律。它使一個半世紀前,由哥白尼開創的科學革命邁向又一個更高的頂峰,這是人類幾千年來,對行星運動認識從現象到本質的巨大飛躍。在這一巨大飛躍中,人們認識到了天文學研究在天文觀測、資料積累、資料處理分析、模型建立、理論的得出等步驟的分工、銜接以及循環提高的意義。
因此科學的本質就是要不斷打破蒙昧,不斷超越前人的成績,用循序漸進的科學方法來滿足人類自身的渴望

4,伽利略的科學發現,不僅在物理學史上而且在整個科學中上都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他不僅糾正了統治歐洲近兩千年的亞里士多德的錯誤觀點,更創立了研究自然科學的新方法。伽利略在總結自己的科學研究方法時說過,「這是第一次為新的方法打開了大門,這種將帶來大量奇妙成果的新方法,在未來的年代裡,會博得許多人的重視。」他的眾多成就影響了後人的發現,他的科學研究的方法影響至今。

5,科學技術史能使我們更好的理解科學理論,實施人才全面素質教育。史實與理論的產生條件相聯系,讓我們更好的理解理論的時代背景與作用。科學的發展史具有極端的艱苦性,為面對我們以後的人生道路的困難增加了克服的信念,培養了我們的堅強品質;而在了解科學成果被發現的過程中,也讓我們學會了用科學的思維方法與實踐來思考、檢驗,讓我們更具備了創新的能力與精神。

E. 歐洲中世紀的科學在探索的對象,內容和成果上都是以什麼學科為中心

神學。因為中世紀是一個實驗法科學正在孕育而沒成型,教廷權力極大且人們普遍虔誠,思想相對閉塞的時代。這個時代很多科學家都認為自己是在為上帝工作。

F. 西歐中世紀科技成就有那些

西歐中世紀時,主要出現了以哥白尼伽利略牛頓等一批科學家,產生了日心說近代實驗體系萬有引力定律等一系列成就

G. 論述中國中世紀主要的科技成就

1、天文歷法 (1)相傳夏朝就有了歷法, 夏歷的產生, 開創以天象定農時取代以物候定農時的局面。商沿用夏歷,知道閏月,並認識許多星座,商甲骨文中就有世界最早日食和月食的記錄。春秋戰國時, 隨社會的巨大變革和生產力發展,天文歷法方面也有重大突破(2)東漢時期科學家張衡發明了用於觀察天象的渾天儀和用於測報地震的地動儀(3)唐朝僧一行首次測量出地球子午線的長度(4)北宋的沈括創制的 「十二氣歷 」, 有利於安排農事(5)元朝郭守敬製造了十多種天文儀器 , 並測出一年為 365.2425 天, 同地球公轉同期相差無幾, 所編《授時歷》同現行公歷一年日期相同, 而比現行公歷早 300 年, 他還主持元朝大規模的天文測量工作2、農業手工業專著 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是我國現存的第一部完整農書;北宋沈括反映技術革新成就的巨著《夢溪筆談》有重要價值;明朝徐光啟的《農政全書》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宋應星的《天工開物》,被譽為「中國l7世紀的工藝網路全書」 3、醫學 戰國時期我國醫學就有很高成就;扁鵲提出了四診法;《內經》提出了病理學說。秦漢時期醫學有重大發展,「醫聖」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奠定了中醫治療學的基礎;華佗的「麻沸散」是世界上最早的「全麻」法。唐朝分科較細的醫學校刊《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國家編定和頒布的葯典;「葯王」孫思邈的《千金方》是著名的醫學專著。明朝李時珍的《本草綱目》集古代醫學之大成,是當時世界上內容最豐富、考訂最詳實的葯物學著作, 被譯成多種文字 4、數學 春秋時期就出現了九九乘法表。《周髀算經》記載了西周初年就已經對勾股定理特例的認識,漢代《九章算術》記錄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數學成就。我國古代數學家對圓周率早有推算,南朝宋、齊間的祖沖之,第一次把圓周率的數值精確到小數點後七位數字,其數學專著《輟術》後來成為朝鮮 日笨的教材5、四大發明 造紙術發明於西漢,改進於東漢。印刷術、指南針和火,葯三大發明,起始遠在宋代以前,但其完成和發展卻在宋代。它代表著宋代自然科學技術的突出成就。四大發明是中國成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的標志之一,其對世界科技發展的巨大作用為世人所共識6、中國古代科技領先於世界的成就 比西方早1700年的,張衡,地動儀 1100年,南朝,祖沖之,圓周率,比阿啦伯人早近1000年 800年,北宋,沈括,《十二氣歷》 800年,《唐本草》 400年,活字印刷 300年,《授時歷》 200年,分科較細的醫學校

H. 中世紀發展的最偉大的成就是什麼 (1.25分) A.小學的興起 B.中學的興起 C.大學的興起 D.研究院的興起

選D 有圖為證

I. 歐洲中世紀的科學史在探索形式,對象,內容和成果都是以什麼為中心展開的

都是以神學和宗教展開的。
中世紀的基督教時代,由於教育機會的限制,知識分子幾乎就是神學家的代名詞。未必個個神學家都懂數學,但所有數學家可以說都是神學家。神學和數學,哲學和科學是如此的不可分,以致於後來一直到牛頓和伽利略,這些所謂的科學啟蒙大師,他們的本意都不是要推翻宗教神學,而是用科學證明上帝是萬能的,或者說是萬能的上帝創造了讓人類遵守的科學規則。這些啟蒙的科學家,都是虔誠的基督徒。

所以今天的基督教傳教士爭辯說「科學與宗教不是沖突的」,那完全是虔誠的無知,因為中世紀就是這樣的情況。問題在於,現在是21世紀,難道讓現代社會倒退回中世紀?盡管中世紀神學和數學,哲學和科學在表面是不可分的,但是從成果上卻是可分的。大體上只要當時的數學不是為了研究聖經,而是為了研究現實世界的某種東西(如地球周徑),就有積極得多的成果,只要回到神學領域,就一事無成。

J. 中世紀對科學最重要的貢獻是

A.實驗精神的醞釀

中世紀主要的、也是最不明顯的成就,就是實驗精神的產生,或者說得確切些,是實驗精神的緩慢醞釀。

閱讀全文

與中世紀科學最重要的成果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網路侵犯著作權報案 瀏覽:734
稅務報到期限 瀏覽:6
怎樣查詢銀行卡有效期 瀏覽:19
浙江省溫州市工商局企業查詢 瀏覽:592
馬鞍山全套多少錢 瀏覽:568
艾丁頓發明了什麼 瀏覽:651
希臘誰創造了人類 瀏覽:415
社區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66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方案 瀏覽:752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總結 瀏覽:490
郴州學府世家糾紛 瀏覽:197
馬鞍山ok論壇怎麼刪除帖子 瀏覽:242
馬鞍山恆生陽光集團 瀏覽:235
麻城工商局領導成員 瀏覽:52
鄉級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方案 瀏覽:310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