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銀行 債權轉讓 無效一般要注意什麼內容
合同債權的轉讓,是指合同債權人通過協議將其債權全部或部分地轉讓給第三人的行為。債權人的轉讓行為必須符合以下基本要求:第一,必須是以合法有效的合同關系存在為前提。如果該合同根本不存在或者被宣告無效、被撤銷,或者已被解除,在此條件下所發生的轉讓行為都是無效的。第二,必須符合法律所規定的轉讓程序。由於合同的轉讓涉及到原合同當事人的利益,所以,法律要求在轉讓合同權利時,應當符合法律的規定。第三,必須符合社會公共利益且轉讓的內容要合法。第四,合同轉讓必須是讓與人與受讓人之間達成協議。合同的轉讓人與受讓人之間只有平等協商達成合意,才能完成合同的轉讓;且須符合民事行為的有效要件。
除了需滿足上述基本要求之外,合同法還從保護社會公共利益和維護交易秩序,兼顧轉讓雙方的利益出發,對合同債權轉讓的范圍又作出了一定限制:
第一,根據合同性質不得轉讓的權利。依據轉讓權利的性質,只能在特定當事人之間生效,若轉讓給第三人,將會使合同的內容發生根本變化,從而使轉讓前的合同與轉讓後的合同失去同一性和聯系性,違背了當事人訂立合同的目的。此類合同主要是基於當事人之間特別信賴關系產生的合同,如委託合同。此類合同一般包括:1、根據個人信譽關系而發生的債權。2、基於特定的債權人行為為內容的合同權利。3、合同內容中包括了針對特定當事人的不作為義務(如禁止某人在設定某項權利後再將該權利轉讓給他人)。4、合同債權中的從權利。根據民法的一般原理,從權利不得與主權利相分離而單獨轉讓。
② 未通知債權人的轉讓行為無效,轉讓債權應注意哪些呢
根據我國目前法律的規定,債權的轉讓僅存在於合同當中,即合同權利的讓與,指合同一方將合同的權利全部或部分地轉讓給合同以外的第三人。那麼未通知債權人的轉讓行為效力如何認定呢,轉讓債權應注意哪些呢?
案情簡介:未通知債權人的轉讓行為無效。
2002年2月6日,向某向一公司借款44萬元,約定一年內返還。後向某將借款借給邱某,邱某沒有返還借款。2003年5月6日,借款公司將該債權全部轉讓給劉某。現劉某將向某告上法庭。但向某以轉讓債權未通知他,也未經他同意,轉讓行為無效為由,認為不能給劉某返還借款。法院判決向某返還給劉某44萬元。
法院判決:未通知債權人的轉讓協議認定無效。
此案的爭議的焦點是債權轉讓協議是否有效。對於向某認為,轉讓協議沒有取得他同意,此債權轉讓對他不發生法律效力的主張,因劉某已經提起訴訟,依據有關規定應以起訴狀送達債務人的時間為通知時間,此時債權轉讓對債務人發生法律效力。債務人應當向受讓人履行債務,該效力不以債務人承諾為前提。現劉某持有借款公司的債權轉讓協議及向某出具的借條原件,能夠證明債權轉讓的事實,所以法院對向某主張不予支持。
律師說法:轉讓債權應注意哪些呢?
債權人可以將合同的權利全部或部分轉讓給第三人,但三種情況下例外:
一、根據合同性質不得轉讓:例如基於當事人之間信賴關系而訂立的合同,包括合夥合同、保證合同,未經同意不得擅自轉讓。
二、按照當事人約定不得轉讓:這是合同自由的體現。
三、依照法律規定不得轉讓。
債權人轉讓權利不需對方批准、同意,但應通知,此通知一經送達對方,轉讓完成。此通知可以書面可口頭,但以書面為宜。
以上就是關於「未通知債權人的轉讓行為無效,轉讓債權應注意哪些呢」的案例介紹。在這里要提醒大家,債權人轉讓債權的,應當通知債務人,通知的方法可以是口頭通知,也可以是書面通知。未經通知,該轉讓對債務人不發生效力。
③ 哪些債權轉讓是無效的
債權轉讓是債權人可以將合同的權利全部或者部分轉讓給第三人,即在合同內容不改變的情況下的合同轉讓,債權人可以通過債務轉讓轉讓第三人簽訂合同,將部分或者全部的債務轉移到第三人。根據我國《合同法》第七十九條規定,債權轉讓債權人可以將合同的權利全部或者部分轉讓給第三人,但如果不符合下列三種情形之一的債權轉讓,則視為無效:1、根據合同性質不得轉讓的;2、按照當事人約定不得轉讓的;3、依照法律規定不得轉讓的。根據我國《合同法》第八十條的規定,債權轉讓債權人轉讓權利的,應當通知債務人。未經通知,該轉讓對債務人不發生效力。在這里法律只規定了債權轉讓債權人的通知義務,並沒有規定,必須要徵得債權轉讓債務人的同意。因此,只要對債權轉讓債務人履行了通知義務即可(通知的義務履行的方式可以是書面的,也可以是口頭的),不必要徵得債務人的同意。債權轉讓債務人的同意並不是這種轉讓行為發生法律效力的前提。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七十九條債權轉讓債權人可以將合同的權利全部或者部分轉讓給第三人,但如果不符合下列三種情形之一的債權轉讓,則視為無效:1、根據合同性質不得轉讓的;2、按照當事人約定不得轉讓的;2、依照法律規定不得轉讓的。
④ 生效民事判決書可以作為債權轉讓嗎
轉讓是可以,但需要對方同意認可。只要向人民法院提交債權轉讓的證明文件,證明自己是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的債權承受人的,即符合受理執行案件的條件。生效民事判決書確定的債權,可以作為一般債權轉讓給他人,即是說法院民事判決書確定的債權可以轉讓。
人民法院受理執行案件時,申請執行人是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的權利人或其繼承人。權利承受人,包含通過債權轉讓的方式承受債權的人。因由債權轉讓協議的受讓方或者轉讓方向法院提出申請,在法院排除其他權利人後作出裁定,變更申請執行的主體。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執行中變更、追加當事人若干問題的規定》第九條規定:
申請執行人將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的債權依法轉讓給第三人,且書面認可第三人取得該債權,該第三人申請變更、追加其為申請執行人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法院民事決書中確定的債權從根本上說是一種民事權利,我國《合同法》規定了三種債權轉讓的禁止情形,即根據合同性質不得轉讓,依照當事人約定不得轉讓,依照法律規定不得轉讓,轉讓法院判決書確定的債權不屬於以上三種情形。因此法院判決書確定的債權可以轉讓。
權利承受人有權以自己的名義申請執行,只要向人民法院提交承受權利的證明文件,證明自己是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的權利承受人的,即符合受理執行案件的條件。這種情況不屬於嚴格意義上的變更申請執行主體,但二者的法律基礎相同,故也可以理解為廣義上的申請執行主體變更。
⑤ 如何認定基於無效合同的債權轉讓
無效合同,是指合同雖然已經成立,但因其嚴重欠缺有效要件,在法律上不按當事人之間的合意賦予其法律效力。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損害社會公共利益;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
《合同法》第五十二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無效:(一)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二)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三)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四)損害社會公共利益;(五)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
法定理由
根據《合同法》的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認定合同或者部分合同條款無效:
(1) 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的損害國家利益的合同;
法律法規
注意:一方以欺詐、脅迫手段訂立的合同,屬於意思表示不真實的合同,一般屬於可變更或撤銷的合同,只有在損害了國家利益時,才屬於無效合同。
(2)惡意串通,並損害國家、集體或第三人利益的合同;
(3)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的合同;
(4)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合同;
(5)違反法律和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的合同;
(6)對於造成對方人身傷害或者因故意或重大過失造成對方財產損失免責的合同條款。
(7)提供格式條款一方免除責任、加重對方責任、排除對方主要權利的條款無效。
另外,根據《民法通則》,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依法不能獨立實施的民事行為為無效民事行為。因此,主體不合格也可能導致合同無效,例如:(a)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訂立合同且法定代理人不予追認的,該合同無效。其例外情況是:純獲利益的合同和與其年齡、智力、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而訂立的合同,不需追認,合同當然有效。(b)法定代理人不合格且相對人有過失而成立的合同,該合同無效;(c) 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法定代表人、負責人超越許可權訂立的合同,且相對人知道或應當知道其超越許可權的,該合同無效。
認定原則
無效合同作為典型的私法行為,合同必須在公權許可的限度內實施,無效合同就是國家公權干預的結果。所謂無效合同,是指已成立,因欠缺法定有效要件,在法律上確定地當然自始不發生法律效力的合同。這里的不發生法律效力,是指不發生該合同當事人所追求的法律效果。 國家公權不應當過分干預私法下的行為,因此,認定合同無效應當完全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進行,主要原則如下:
(1)不非(違)法即合法有效原則。法國法認為「如不能認定不是無效,可以認定有效」,此規則可以作為我國的立法和司法的借鑒。只有法律、行政法規明確規定合同違反某強制性規定無效,合同才能被認定為無效,否則,一概不無效,此即所謂「法不設責即豁免」。對於一份已經成立的合同,只要合同中不存在阻卻合法有效的法定事由,該合同就應依法認定為有效。這樣既統一了合同效力認定的標准,也充分尊重了合同當事人的意願,同時也縮小了無效合同的范圍,鼓勵了交易,不僅在法學理論上而且在司法實踐中都是可行的。
(2)慎重對待地方性法規、行政規章的強制性規定。合同無效應當以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法律和國務院制定的行政法規為依據,不得以地方性法規、行政規章為依據。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一般性規定的合同,不再被確認為無效。究其原因,是因為有的地方性法規和部門規章摻雜著各部門、地方的利益,具有一定的地方、部門保護主義的色彩,如以此作為認定合同無效的依據,勢必造成交易中禁例如林,民事活動中處處陷阱,行政干預無邊,當事人寸步難行的局面。但是,對於國務院有關主管部門頒布的關繫到國計民生和國家重大利益的行政規章中的強制性規定(例如有關外匯、外貿管理方面的規定),在未上升為法律或行政法規之前,有司法解釋的,應依照司法解釋的規定,確認違反上述規定的合同無效;無司法解釋的,應根據具體情況,以《合同法》第五十二條第(四)項中「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等理由確認合同無效。而如果機械地以合同未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為由,一概宣告合同有效,在當前立法活動滯後的情況下,又會產生惡劣的社會影響。
(3)認定合同無效一般應以當事人請求為前提,法官不要輕易主動地去認定和宣告。要求他人作為或不作為的權利,該請求權為實體法上的請求權,根據合同法理論及《合同法》中對合同效力的相關規定來看,在法院作出合同無效的認定之前,該合同應該是有效的。除非合同必然無效,法官一般推定有效。只有當當事人一方向法院提出認定合同無效的請求或主張時,法院才能確認合同無效。但如果合同損害了國家、集體或者社會公共利益的,由於缺乏合同無效的請求權主體,所以允許法院主動認定其無效。筆者認為,這並不是說法院對任何合同都可以主動干預其效力,而是由於請求權主體缺位而造成的。除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社會公共利益外,法院不要主動地去認定和宣告合同無效,這樣既尊重了當事人的意願,也達到了穩定交易關系和鼓勵交易的目的。
(4)法官要慎重行使民事行為效力的釋明權。在司法實踐中如當事人未主張合同無效,則合同無效的確認是法官裁量的結果。鑒於合同的有效或無效對案件的處理迥異,故法官在依照最高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三十五條第一款之規定,行使民事行為效力釋明權時需格外小心。筆者以為,除非明顯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導致合同無效,法官以不釋明為宜,因為在此情況下認定合同無效是法官自由心證的結果,對此一二審法院及不同法官之間的認識會有所不同,這就可能會導致案件處理結果不同。
(5)認定無效合同啟動司法程序和啟動行政處罰程序的區別。有些強制性規范如果當事人予以違反,有可能會因此而受到行政處罰甚至刑事制裁,但並非不一定會承擔民事責任,對此法院可建議行政機關處理而不必主動確認合同無效;只有合同一方當事人違反了會影響其民事行為及責任的強制性規范時,法院才能對其作出相應的認定。
⑥ 通知債務人,哪些情形下債權轉讓無效
你好,我國《合同法》第79條的規定,債權轉讓債權人可以將合同的權利全部或一部分轉讓給第三人,但一下這些是債權轉讓無效的情形:
根據合同性質不得轉讓的;
按照當事人的約定不得轉讓;
依照法律的規定不得轉讓。如果債權轉讓不具備上述三種情況的話這個債權是可以轉讓的。
債權轉讓一定要通知債務人,否則對債務人是不發生效力,就會出現債權轉讓無效的情形。根據我國《合同法》第80條的規定,債權人轉讓權利未經通知債務人的,該轉讓對債務人肯定不發生效力。在這里法律只規定了債權轉讓債權人通知的義務,並沒有規定必須要徵得債權轉讓債務人的同意。
因此只要對債權轉讓債務人履行了通知義務即可,通知的義務履行的方式可以是書面的也可以是口頭的,不必要先徵得債務人的同意。債權轉讓債務人的同意並不是這種轉讓行為發生法律效力的前提條件。
⑦ 債權轉讓無效的情形,債權債務轉讓無效怎麼認
1、第三人取得債務人的法律地位。
債務轉讓有效成立後,第三人取代原債務人,成為新債務人;原債務人脫離債的關系,由第三人直接向債權人承擔債務。嗣後第三人不履行債的義務,債權人不得再請求原債務人承擔債務,只能請求第三人承擔債務不履行之損害賠償責任或者訴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原債務人對第三人的償還能力並不負擔保責任。
2、抗辯權隨之移轉。
根據合同法第85條的規定,債務人轉移義務的,新債務人可以主張原債務人對債權人的抗辯。債務存在無效原因的,第三人作為新債務人,可以向債權人主張無效; 履行期尚未屆滿的,新債務人對債權人的履行請求也可以抗辯。此外,在雙務合同中,也可以主張同時履行抗辯權。但應注意的是,由於債務承擔的無因性,沒有特別約定,第三人不能基於原因行為的事由對債權人進行抗辯,只能基於所承擔的債務本身所具有的抗辯事由向債權人行使抗辯權。
3、從債務一並隨之移轉。
依合同法第86條規定,債務人轉移義務的,新債務人應當承擔與債務有關的從債務。例如附隨於主債務的利息債務,隨著主債務的移轉而移轉於第三人。但從債務專屬於原債務人自身的除外。如保證債務不當然隨主債務移轉於第三人,除非保證人同意。
二、債權轉讓無效的情形有哪些
債權轉讓無效有哪些情形:
1、債權轉讓無效的三種情形。
我國《合同法》第七十九條的規定,債權轉讓債權人可以將合同的權利全部或者部分轉讓給第三人,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債權轉讓除外:
(1)根據合同性質不得轉讓的;
(2)按照當事人約定不得轉讓的;
(3)依照法律規定不得轉讓的。
如果您所接受的債權轉讓不具備上述三種情況,那麼,這個債權是可以轉讓的。
2、債權轉讓應當通知債務人,否則對債務人不發生效力。
根據我國《合同法》第八十條的規定,債權轉讓債權人轉讓權利的,應當通知債務人。未經通知,該轉讓對債務人不發生效力。在這里法律只規定了債權轉讓債權人的通知義務,並沒有規定,必須要徵得債權轉讓債務人的同意。
因此,只要對債權轉讓債務人履行了通知義務即可(通知的義務履行的方式可以是書面的,也可以是口頭的),不必要徵得債務人的同意。債權轉讓債務人的同意並不是這種轉讓行為發生法律效力的前提。
⑧ 十萬火急!!!!!!債務轉移糾紛案例及法院判決結果分析!!!!!!
你好!對於法院的判決,談一下我的看法:
第一,關於債務轉移時的利息問題。年最高院頒布的《關於人民法院審理借貸案件的若干意見》第八條第一款:借貸雙方對有無約定利率發生爭議,又不能證明的,可參照銀行同類貸款利率計息。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1999年頒布的《合同法》則完全改變了這一規定,該法第二百一十條規定:自然人之間的借款合同對支付利息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視為不支付利息。因此,根據後法由於先法的原則,自99年合同法頒布後,法院對支付利息沒有約定或約定不明的借款,一般不再判決支付利息。從你上面的敘述,判斷當時甲、丙並沒有書面對利息進行約定,導致甲無法提出有力證據證明利息存在,法院這樣判決是有法律依據的。(但如果甲乙丙三方的債務轉移發生在合同法之前,則仍應按照前法的規定判決參照銀行貸款利息給債權人一方支付利息)
第二,關於復利問題。1991年最高院《若干意見》第六條規定,民間借貸的利率可以適當高於銀行的利率,各地人民法院可根據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具體掌握,但最高不得超過銀行同類貸款利率的四倍(包含利率本數)。超出本限度的,超出部分的利息不予保護。第七條規定:出借人不得將利息計入本金謀取高利。審理中發現債權人將利息計入本金計算復利的,其利率超出第六條規定的限度時,超出部分的利息不予保護。法院判決的第二、三項就是依據於此,但具體數額須根據當年銀行同類貸款利率計算,才能看出法院的計算是否准確。
但是有一點我認為是有些問題的,上面第七條規定的是債權人不得單方將利息計入本金計算復利,但應該並不禁止經雙方協商一致同意將利息計入本金計算復利的情形,並且只要在計算復利時不超過第六條規定的銀行貸款利率四倍的限度,就應該是給與保護的。那麼我考慮一方面是不是甲方當時審理時並不能證明計算復利是經過彼此協商同意的,另一方面復利超過了規定的限制(不好意思因為利息的計算要根據當年銀行貸款利率,我沒有算)。
個人觀點,如還有不明可進一步詢問。
你好!
我認為影響判決主要是第一點:
即債務轉移時對利息的約定。你前面說:「口頭約定丙於一個月內還清可不額外支付利息,一月內不能還清則按甲乙原定利率1分付息. 」並且「當時債務轉移時,雖然沒有書面協議,但乙可做證明」關於乙做證的效力,因為乙是本案的利害關系人,實踐中其證言是不能夠作為單獨證明需認定事實存在的證據的,「丙以欠條形式結了15萬元兩年的利息(3.6萬元).」但如果從欠條上可看出此為支付利息的話,是可以作為旁證的。
至於復利問題,前面說過只要是雙方協商一致(須證明,同樣涉及乙的證明效力問題)並未超過銀行同類貸款利率的四倍,應當是保護的。但須注意的是:由於印刷的錯誤,《若干意見》第七條的規定在已出版的法條中存在兩種版本,一種版本是我前面說的,另一種版本第七條為:「出借人不得將利息計入本金謀取高利。審理中發現債權人將利息計入本金計算復利的,只返回本金。」該版本為錯版,不應在審判中適用。
你問的:「即使不承認約定利息,但從起訴之日起至還清時產生利息是否支持.」我認為是否支持的前提是:法院對當時債務轉移時利息是否認為存在約定。由於現在法院並未認定所以在判決中也未支持。
你的案子總體來說,要申訴的話存在改判的可能性,但也有一定的風險,建議綜合考慮一下訴訟成本再行定奪。
⑨ 如何確認債權轉讓協議無效
債權轉讓無效的情形有哪些?
1、債權轉讓無效的三種情形。
我國《合同法》第七十九條的規定,債權轉讓債權人可以將合同的權利全部或者部分轉讓給第三人,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債權轉讓除外:
(1)根據合同性質不得轉讓的;
(2)按照當事人約定不得轉讓的;
(3)依照法律規定不得轉讓的。
如果您所接受的債權轉讓不具備上述三種情況,那麼,這個債權是可以轉讓的。
2、債權轉讓應當通知債務人,否則對債務人不發生效力。
根據我國《合同法》第八十條的規定,債權轉讓債權人轉讓權利的,應當通知債務人。未經通知,該轉讓對債務人不發生效力。在這里法律只規定了債權轉讓債權人的通知義務,並沒有規定,必須要徵得債權轉讓債務人的同意。
因此,只要對債權轉讓債務人履行了通知義務即可(通知的義務履行的方式可以是書面的,也可以是口頭的),不必要徵得債務人的同意。債權轉讓債務人的同意並不是這種轉讓行為發生法律效力的前提。
⑩ 判決書債權轉讓案例
直接協議約定,可以書面告知債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