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積極成效意思
詞義
1.指收到效果。漢王充《論衡·非韓》:「夫道無成效於人,成效者須道而成……故事或無益而益者須之,無效而效者待之。」宋蘇軾《策別九》:「自漢至今,言吏治者皆推孝文之時,以為任人不可倉卒而成效。」
2.指功效;效果。宋陸游《條對狀》:「如措置酒坊,招捕海賊,未有毫發成效,而擾害之事,已饜滿聞聽。」《明史·孫承宗傳》:「承宗以宰相再視師,皆粗有成效矣。」浩然《艷陽天》第五五章:「計策安排倒安排的挺好,就是沒地方下手,也不見成效。」
B. 累積成果是成語嗎
累積成果不是成語
C. 英國的古典經濟學的積極成果有哪些
古典經濟學又稱古典政治經濟學、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是指大約從1750--1875年這一段政治經濟學創立時期內的除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之外的所有的政治經濟學。其起源以大衛·休謨(David Hume)的有關著作出版(1752年)為標志,以亞當·斯密(Adam Smith)的代表作《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出版(1776年)為奠基。
亞當·斯密的繼承者之一是托馬斯·羅伯特·馬爾薩斯(Thomas Robert Malthus),他以一部被後人稱為人口論的著作而聞名。而在亞當·斯密之後,推動古典政治經濟學發展和作出主要貢獻的是大衛·李嘉圖(David Ricardo),他在繼承斯密理論的同時,也批判了斯密的一些觀點,從而形成了一種似乎不同於斯密的體系,甚至有人將此稱為「李嘉圖革命」。李嘉圖的成功曾吸引了一批跟隨者,其中有著名的詹姆斯·穆勒(James Mill)。
古典經濟學著重經濟總量研究,這涉及到經濟增長、國際貿易、貨幣經濟和財政問題等方面。這與1870年以後盛行的研究個人利益最大化的經濟學是有所不同的。古典經濟學關心的是國家經濟問題,雖然那時候的學者也非常強調個人利益必須尊重,但他們更強調的是如何使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保持協調。斯密在講到這一點時,總是諄諄地開導人們,國家大事相比個人更重要。
古典經濟學的理論核心是經濟增長產生於資本積累和勞動分工相互作用的思想,即資本積累進一步推動了生產專業化和勞動分工的發展,而勞動分工反過來通過提高總產出使得社會可生產更多的資本積累,讓資本流向最有效率的生產領域,就會形成這種發展的良性循環。因此古典經濟學似乎是想告訴人們,順從市場對資源的配置,保持資本積累的良性循環,會更好地促進經濟增長。但他們又看到勞動分工是受條件約束的,資本的積累會使現有的勞動分工以更大的規模出現,並表現出工資的隨之上漲,而勞動分工的發展卻不易實現,這將使資本積累受到勞動分工發展跟不上的影響。古典經濟學的分析產生了自身的矛盾。李嘉圖特別強調過這種矛盾,不過他的解釋也不能消除這種核心思想中的矛盾。
關於廢除《穀物法》的爭論是古典經濟學爭取自由貿易主張的一部分。一些經濟學家由此提出了自由貿易理論,其中著名的有李嘉圖的比較成本理論。該理論指出,一個國家能夠從進口甚至那些它以具有競爭優勢的商品中獲益,只要它在生產其他商品上具有更大的競爭優勢。所以,按照這一理論,一個國家應該將其生產能力更多地集中在比較起來優勢更大的產業上。休謨研究的國際收支問題的成果為這方面理論研究的發展打下了基礎。他認為,國際收支逆差將通過黃金的流出來減少貨幣供給,從而也降低物價水平,使得出口具有競爭力而進口的吸引力減少,這一均衡機制將持續地發生作用,直到黃金外流暫停,收支進入平衡為止。而李嘉圖等人的看法是,當黃金外流時,作為貨幣供應的一部分紙幣發行必須收縮,因為黃金外流是物價水平太高的一種徵兆。這些思想至今不無啟發意義。
後來創立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產生於對古典經濟學的批判。卡爾·馬克思曾這樣概括地評價:「古典政治經濟學是屬於階級斗爭不發展的時期的。它的最後的偉大的代表李嘉圖,終於有意識地把階級利益的對立、工資和利潤的對立、利潤和地租的對立當作他的研究的出發點,因為他天真地把這種對立看作社會的自然規律。這樣,資產階級的經濟科學也就達到了它不可逾越的界限。」(馬克思,1975,P.16)但正是由於存在著這種理論的批判關系,古典經濟學也就成為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要來源。(引自《政治經濟學大詞典》/經濟科學出版社,1998.12 P638--639)
D. 2010年兩會取得的積極成果對中國社會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醒醒吧。
E. 試述黨的八大前後中共對社會主義道路探索的積極成果
它是依據「一五」計劃的經驗教訓總結出來的,是從中國的具體國情出發制定的。實踐證明,堅持它我國經濟建設就會順利並取得成效。反之,就會遇到挫折和遭受損失。中共八大正確分析了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後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務在政治經濟執政黨建設上提出了一系列正確方針。在大會發言中,陳雲提出三個主體三個補充的思想。這些都為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和黨的建設指明了方向。
F. 怎麼理解優秀思想與積極成果的關系
優秀思想與積極成果是相輔相成的關系。一個人只有有優秀的思想,才更有可能取得積極的成果。可以說優秀思想是一個人的內在動力,而積極成果可以說是優秀思想的現實結晶。
G.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初步探索的積極成果有哪些
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毛澤東在總結「大躍進」以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經驗教訓的基礎上繼續進行探索,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觀點。主要包括:在領導糾正「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中的錯誤時提出了不能剝奪農民,不能超越階段;提出了社會主義可以區分為「不發達的社會主義」和「比較發達的社會主義」兩個階段;提出了社會主義條件下要反對平均主義,重視商品生產、商品交換和價值規律的作用;在社會主義經濟占優勢的條件下「可以消滅了資本主義,又搞資本主義」; 毛澤東還從哲學的高度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有它自身的規律,必須不斷在實踐中積累經驗,逐步克服盲目性,認識客觀規律,才能實現認識上的飛躍;提出要大興調查研究之風;社會主義建設具有艱難性、復雜性和長期性,沒有100多年的時間,是不行的,要准備著由於盲目性而遭受到許多的失敗和挫折;提出了不搞科學技術,生產力就無法提高;在中國的具體國情下,應當以農輕重為序安排國民經濟計劃;同時,從世界范圍內兩種社會制度的根本對立與斗爭的角度,提出了要防止和反對帝國主義的「和平演變」,保證馬克思主義執政黨的先進性和永不變質的思想;等等。
與此同時,黨中央許多領導同志都在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問題上,作出了積極的貢獻。劉少奇提出,我們應該學會自己走路,應該根據中國的特點,採取適合中國情況的方法來進行建設,要按經濟辦法管理經濟。他認為,農村生產和分配的單位不能太大,如果生產關系跑到生產力的前頭就會破壞生產力;主張在農業生產中實行同產量聯系起來的責任制。周恩來提出了我國知識分子絕大多數已經是勞動人民的知識分子,科學技術在我國現代化建設中具有關鍵性作用等觀點。陳雲提出了「三個主體,三個補充」的思想,主張在工商業經營方面,國家經營和集體經營是工商業的主體,一定數量的個體經營是補充;在生產計劃方面,計劃生產是工農業生產的主體,按照市場變化而在國家計劃許可范圍內進行的自由生產是補充;在流通領域,國家市場是社會主義的統一市場的主體,一定范圍內國家領導的自由市場是補充;提出了計劃指標必須切合實際,建設規模必須同國力相適應,人民生活和國家建設必須兼顧,制定計劃必須做好物資、財政、信貸平衡的觀點。鄧小平提出了關於整頓工業企業,改善和加強企業管理,實行職工代表大會制等觀點。朱德提出了要注意發展手工業和農業多種經營的觀點,他還強調黨執政後紀律檢查工作的基本任務是保護生產、鞏固和純潔黨的組織、鞏固黨同群眾的聯系、保證黨的集中統一。鄧子恢等提出了農業中要實行生產責任制的觀點。所有這些,都為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的經濟體制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啟示。
即使在「文化大革命」期間,毛澤東仍然提出了一些比較正確的思想觀點。他提出了黨際關系不應影響國家關系;提出了「兩個中間地帶」和「三個世界劃分」的戰略構想;提出了我國永遠不稱霸的重要思想;等等。
H. 性格決定命運,學習改變命運,勤奮積累成果,機遇創造時代輝煌
這句話真的很有道理。性格非常重要,一個善於交流的人肯定比一個悶著不會說話的人討喜。讀書可以改變命運也對,讀了大學可以進入發展更好的企業發揮自己的能力。勤奮就不用說了,懶得人是不可能成功的。機遇當然也非常重要
I. 研究的積極成果在漢語中還有哪些表達
同義句是:研究的積極成就,研究的成果積極
研究的積極成果來自研究的立項報告.看了立項報告才可以知道研究的積極成果.
J. 1956年至1957年,中國共產黨人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取得的積極成果()
答案選擇BCD,《論十大關系》;中共八大制定的路線、方針、政策;《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都是1956年至1957年,中國共產黨人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取得的積極成果。
1956年9月,中共八大舉行,八大正確分析了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後國內形勢和主要矛盾的變化,提出了黨在今後一個時期的中心任務;
總結了執行第一個五年計劃的經驗,堅持了既反保守又反冒進即在綜合平衡這穩步前進的經濟建設方針;著重提出了執政黨建設的問題,強調要堅持民主集中制和集體領導制度,反對個人崇拜,發展黨內民主和人民民主,加強黨和群眾的聯系。
八大的路線是正確的。1957年2月,毛澤東發表《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的重要講話,提出了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學說和社會主義社會兩類不同性質的社會矛盾的學說;並將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作為國家政治生活的主題提到了全黨和全國人民面前。
所有這些,都是在探索中國自己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初期,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所取得的積極成果,它們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毛澤東思想,為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寶庫增添了許多新鮮內容。
(10)積成果擴展閱讀:
黨的七大以後,中國社會發生了一系列深刻的變化。全國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到1956年上半年,全國絕大部分地區基本上完成了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一個嶄新的社會主義制度從此在中國建立起來。
與此同時,第一個五年計劃的許多重要指標已有確實把握提前完成。在這種形勢下,為了加強執政黨的建設,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制定黨在新形勢下的路線、方針、政策,中共中央決定召開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
大會正式召開之前,黨曾在多方面為大會的順利召開做了准備。
1956年4月25日,毛澤東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作了《論十大關系》的講話,為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提出了許多重要的思想原則,從思想上、理論上為八大的召開作了重要的准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