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改革開放的科技的成就有哪些(附圖片)
照片網路一下就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科技事業蓬勃發展,科技實力持續增強,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得到加強,創新型國家建設進展良好,自主創新能力穩步提高,取得了一系列舉世矚目的科研成果,有力地推進了高技術產業發展和國際競爭力的提高。
一、科技投入不斷增加,科技隊伍不斷壯大
改革開放以來,為確保國家科技發展戰略和各項科技發展計劃的順利實施,我國對科技事業的投入力度不斷增強,科技經費投入大幅增長,科技隊伍不斷發展壯大,為各項科技活動的蓬勃開展和大批科技成果的涌現創造了良好條件。
(一)科技經費投入快速增加
近年來,國家對科技創新的支持力度不斷加大,財政支出中對科技的投入逐年增加。2006年國家用於科技事業的財政撥款為1689億元,是1980年的26.1倍,年均增長達13.4%。
隨著國家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政府在加大財政扶持力度的同時採取有效措施積極引導全社會加大對科技事業的投入。據統計,2007年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達3710.2億元,是1991年的26.1倍,年均增長22.6%;按全國人口計算的人均R&D支出為280.8元,是1991年的22.8倍。2007年R&D經費支出與國內生產總值(GDP)之比為1.49%,比1991年增加0.84個百分點,表明社會資源配置對於自主研發的傾斜逐年加大。從2006年的情況來看,我國的研發投入總量排在美國、日本、德國、法國、英國之後,已成為世界第六的研發投入大國。
(二)科技隊伍不斷壯大,人員素質不斷提高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國的科技人力資源得到迅速恢復和發展。截至2007年底,國有企事業單位擁有工程技術人員、農業技術人員、科學研究人員、衛生技術人員和教學人員等五類專業技術人員2255萬人,是1978年的5.2倍。同時,我國科技人力投入不斷增加,科技研發人員的水平與素質不斷提高,逐步形成了一支具有較大規模和較高水平的科技人才隊伍。到2007年,全國從事科技活動人員達454.4萬人,是1991年的2倍;全國研究與試驗發展(R&D)摺合全時人員達173.6萬人年,其中科學家和工程師142.3萬人年,分別是1991年的2.6倍和3倍;科學家和工程師所佔比重由1991年的70.3%提高到82%,增加了11.7個百分點。目前,我國的研發人員總量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二位。
二、創新體系建設取得進展,企業在科技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日益顯現
推進和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建設不僅是我國科技事業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目標之一。近年來,國家創新體系建設進展順利,尤其是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越來越穩固,對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愈發明顯。
統計結果顯示,在2007年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中,各類企業支出2681.9億元,是2000年的5倍,佔全社會R&D支出的72.3%,比2000年高12.3個百分點;其中起主導作用的大中型工業企業支出2112.5億元,是1995年的14.9倍,年均增長達25.3%,大中型工業企業R&D支出佔全社會R&D支出的比重已達56.9%,比1995年高出16.3個百分點。
以建立企業技術中心為主要形式的企業技術創新體系建設不斷加強,國家重點企業中的工業企業基本都建立了企業技術中心。至2007年,國家認定的企業技術中心已有499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達4023家。國家認定企業技術中心2007年投入研發經費超過800億元,企業新產品銷售收入超過2萬億元,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進一步提高。
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是經國務院批准設立,用於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政府專項基金。該基金自1999年6月啟動以來,共安排資助資金逾70億元,其中2007年安排12.6億元。創新基金為營造有利於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和發展的良好環境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三、基礎研究工作得到加強,原始創新能力得到提升
基礎研究是科學技術發展的根基,代表了一國原始創新的能力,對整個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也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過去三十年,我國基礎研究得到長足發展並進入躍升期,從量的擴張向質的提升轉變,某些領域已處於世界前列。
近年來,我國對基礎研究的扶持力度不斷加大,據統計,2007年全國用於基礎研究的經費支出為174.5億元,是1995年的9.7倍;用於基礎研究的人力投入達13.8萬人年,是1991年的2.3倍。原始創新能力得到提升,在雜交水稻、高性能計算機、高溫超導研究、人類基因組測序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突破,並涌現出了一系列具有原創性和廣泛社會影響的研究成果。納米科學、量子信息、生命科學等前沿領域的一批原始性創新成果在國際上產生了重要影響;重大疾病防治及創新葯物發現、礦產資源勘探開發、節能減排、氣候變化預測等重點戰略需求領域的一批創新成果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化工、鋼鐵、鋁材、聚合物材料、水泥、油氣勘探開發等行業中的一些關鍵科學問題的解決取得了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近年來涌現出的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上發現一個新粒子、精確測量銀河系英仙座旋臂距太陽系距離、新型鈰基金屬非晶結構材料金屬塑料研製成功、澄江動物群化石的發現、完成水稻第四號染色體全序列測序工作等基礎研究成果,也表明我國的基礎研究發展正處於一個比較活躍的創新階段。
四、高技術產業快速發展,國際競爭力日益增強
(一)高技術產業成就矚目
為跟蹤世界高科技發展前沿,我國自1986年開始實施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簡稱863計劃,下同)。二十多年來,863計劃順利實施,使我國在高性能計算機研製、微電子裝備、能源技術、生物和現代農業、新材料等領域取得了一批標志性成果,掌握了一批重大關鍵技術和產業核心技術,培育了一批新興產業的生長點,培養和凝聚了一批高技術創新型人才和團隊,為我國高技術研發的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
(二)高技術產品進出口貿易不斷擴大
高技術產業的快速發展帶動了我國高技術產品進出口貿易的不斷擴大。據統計,2007年我國高技術產品進出口總額達6348億美元,是1986年的111.3倍(1986年以前無該項統計);其中出口3478億美元,進口2870億美元,分別是1986年的484.4倍和57.6倍;進出口貿易實現了由1986年的逆差42.7億美元到2007年順差608億美元的轉變。高技術產品出口在我國對外貿易中的作用越來越明顯。2007年高技術產品出口占商品出口總額的份額為28.6%,比1986年的2.3%增加了26.3個百分點。
(三)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建設得到推進
1988年,政府開始批准建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在國家相關政策引導和扶持下,我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建設不斷推進,區內企業不斷增加,區域集聚進一步加快,產業集群加速形成。至2007年底,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已從1990年的27個發展到54個,區內企業數由1600多家發展到超過4.8萬家,從業人員由12.3萬人增加到650.2萬人;2007年實現總收入和總產值分別達到5.5萬億元和4.4萬億元,分別為1990年的726倍和769倍。高新技術園區和經濟技術開發區已經成為我國高技術產業的重要集聚地。
五、科技產出成績斐然,重大成果振奮人心
(一)科技獎勵凸現成就,重要成果層出不窮
據統計,從1981年到2007年,我國共累計取得省部級以上重大科技成果74.6萬項;累計頒發國家自然科學獎842項,國家技術發明獎2962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10099項;吳文俊、袁隆平、王選、黃昆、金怡濂、劉東生、王永志、吳孟超、葉篤正、李振聲、閔恩澤、吳征鎰等十二位科學家獲得2000年開始評選的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和做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工作者獲得了國家獎勵。這些重要成果的取得為創新型國家建設提供了技術保障。
(二)各個領域碩果累累,重大成果影響深遠
三十年來,我國的科技實力大為增強,在一些重點領域和尖端領域涌現出了一系列有著深遠影響的重大成果。
在航天科學領域,我國不僅掌握了衛星回收和一箭多星等技術,還迎來了兩座新的里程碑:由我國自主研發的「神舟」系列航天飛船的成功發射,特別是「神舟」五號、「神舟」六號和「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的圓滿成功,實現了載人航天工程的重大突破;而「嫦娥」一號成功探月之旅則標志著我國首次月球探測工程圓滿成功,中國航天成功跨入深空探測的新領域。
在信息技術領域,銀河系列巨型計算機研製成功,量子信息領域避錯碼被國際公認為量子信息領域最令人激動的成果,納米電子學超高密度信息存儲研究獲突破性進展,6000米自製水下機器人完成洋底調查任務,每秒峰值運算速度10萬億次的高性能計算機曙光4000A系統正式啟用,首款64位高性能通用CPU晶元問世。
在生物科學領域,解決了億萬人吃飯問題的雜交水稻技術取得重大突破,首次完成水稻基因圖譜的繪制,完成人類基因組計劃的1%基因繪制圖,首次定位和克隆了神經性高頻耳聾基因、乳光牙本質Ⅱ型、漢孔角化症等遺傳病的致病基因,體細胞克隆羊、轉基因試管牛以及重大疾病的基因測序和診斷治療技術均取得突破性進展。
此外,三峽工程成功完成,水庫蓄水成功、永久船閘通航、首批發電機組全部投產,許多指標都突破了世界水利工程的記錄;青藏鐵路全線通車,成功解決凍土施工的世界性難題;秦山核電站、大亞灣核電站成功建成並投入使用;材料科學、工程技術科學、地球系統科學、新能源技術、原子能技術、高能物理等各個新老學科均涌現出了一批較有影響、意義深遠的重大成果。
(三)專利事業取得長足進展,知識產權保護環境明顯改善
專利情況是反映創新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指標。為保護知識產權,鼓勵發明創造,促進技術交流,國家於1985年正式實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專利法》實施二十多年來,我國知識產權保護環境明顯改善,科技人員知識產權意識普遍提高,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逐年增加。從1986年到2007年,我國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分別以16.7%和25%的年平均增長速度遞增,至2007年底,我國專利部門已累計受理國內專利申請331.5萬件,授權專利179萬件。其中2007年當年受理國內專利申請58.6萬件,是1986年的25.4倍;其中技術含量較高的發明專利申請15.3萬件,是1986年的20.2倍;發明專利所佔比重為26.1%。2007年授予國內專利權30.2萬件,其中發明專利3.2萬件,是1986年的354.9倍;發明專利所佔比重為10.6%,比1986年提高了7.4個百分點。從國際比較來看,據世界各主要國家均為成員的《專利合作條約》(PCT國際專利申請)顯示,2007年我國發明專利申請量達5456件,排名從1997年的第22位躍升至世界第7位。
(四)論文數量與質量均有提高,國際地位得到提升
近年來,隨著科研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科技人員在國內外發表的論文數逐年增加,也迅速縮小了我國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2006年中文科技期刊刊登的科技論文達40.5萬篇,是1990年的4.6倍。而據國際上幾種較有影響的主要檢索工具收錄的最新數字顯示,《科學論文索引(SCI)》2006年收錄我國論文7.1萬篇,是1987年的14.6倍,論文總量的世界排位從1987年的第24位躍升到2006年的第5位;《工程索引(EI)》2006年收錄我國論文3.6萬篇,是1987年的15.7倍,世界排名從第10位升至第2位;《科學技術會議錄索引(ISTP)》2006年收錄我國論文6.5萬篇,是1987年的36.7倍,世界排名從第14位躍居第2位。從論文引用情況看,從2002年到2006年共有69.2萬篇《SCI》收錄的我國科技論文被引用,是1995到1999年間累計量的4.9倍。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國的科技事業蓬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科技發展為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民生改善、國家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撐,其整體水平已位居發展中國家前列,有些科研領域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但同時也應看到,在我國的科技發展中仍存在不少問題,很多領域的科技水平和世界發達國家相比仍存在著相當大的差距。當今世界,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科技已成為支撐和引領經濟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的主要動力,誰掌握了先進科技,誰就掌握了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動權,這既是機遇,更是挑戰。
② 改革開放後科技發展的特點
新中國成立52年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科技事業取得了輝煌成就。
1.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體系,整體科技發展水平位居發展中國家前列。2000年國內科學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總支出為896億元,占當年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為1.0%,躍居發展中國家前列。在R&D經費總支出中,基礎研究佔5.2%;應用研究佔17.0%;試驗發展佔77.8%。其中各類企業支出占國內 R&D經費總支出的60.3%,已經接近發達國家的水平,表明企業逐步成為我國R&D活動的主體。
目前,已建成國家級重點實驗室217個(其中包括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60個)、國家工程中心 188個,認定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294個;國際權威檢索機構收錄的我國科技論文數44536篇,本國居民的專利授權量92101件,其中發明專利 3097件。2000年,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247億美元;53個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的技工貿總收入6774.8億元,工業增加值1476.2億元。
③ 列舉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取得了哪些成就
1、就業總量持續增長。
我國是世界上人口和勞動力最多的國家,就業工作面臨巨大困難。但經過長期努力,我國基本實現了比較充分的就業。2017年末全國就業人員達7.76億人,比1978年增加3.75億人。城鎮新增就業自2003年建立統計制度以來,年均達到1178萬人左右。黨的十八大以來,城鎮新增就業再上新台階,連續5年保持在1300萬人以上;累計幫扶800多萬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實現就業增收;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110萬去產能職工得到妥善安置;高校畢業生人數年均突破750萬,年底總體就業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的較高水平。2018年二季度末全國城鎮登記失業率3.83%,6月末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4.8%,均處於近年來的低位水平。
2、就業結構不斷優化。
從城鄉結構看,城鎮就業人員規模不斷擴大,由1978年的0.95億人增至2017年的4.25億人,佔全部就業人員的比重由23.7%上升至54.7%;大量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2017年末全國農民工總量達2.87億人,成為現代化建設的生力軍。城鄉就業格局發生歷史性轉折,2014年城鎮就業人數首次超過鄉村。
從三次產業結構看,第三產業成為吸納就業的主體,就業人數由1978年的0.49億人增至2017年的3.49億人,佔全部就業人員的比重由12.2%上升至44.9%,第三產業佔主導的「倒金字塔形」就業結構進一步形成。從不同經濟類型看,隨著私營和個體經濟從無到有、從小到大,2017年末私營企業和個體從業人員達3.41億人,佔到城鄉就業人員的近半數。
3、就業制度實現根本性變革。
隨著改革不斷深入,計劃經濟時代「統包統配」的就業制度實現根本轉變。一方面,我國就業方針不斷與時俱進。從上世紀80年代初的勞動部門介紹就業、自願組織起來就業和自謀職業相結合的「三結合」就業方針,到上世紀90年代「勞動者自主擇業、市場調節就業、政府促進就業」的就業方針,再到黨的十八大以來「勞動者自主就業、市場調節就業、政府促進就業和鼓勵創業」的新時代就業方針,市場導向的就業機制逐步建立並不斷完善。
勞動就業法治化建設穩步推進。從1983年開始勞動合同制試點到1986年實行勞動制度四項改革,從1995年勞動法出台到2008年就業促進法、勞動合同法實施,促進就業和勞動關系調整的法律體系逐步完善。
4、就業政策和服務體系日益豐富發展。
從2002年開始確立積極就業政策體系的基本框架,到2005年積極就業政策進一步延續擴展,再到2008年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形成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演進到黨的十八大以來更加突出創業和就業緊密結合、支持發展新就業形態、拓展就業新空間,積極就業政策迭代升級。從早期開辦勞務市場和人才市場,到勞動力市場、人才市場向人力資源市場整合發展,我國逐步建立起覆蓋省、市、縣、街道(鄉鎮)、社區(村)的五級公共就業服務網路,確立了免費提供政策咨詢、信息發布、職業指導、職業介紹、創業服務等的基本公共就業服務制度,覆蓋城鄉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基本形成。
面向全體勞動者的職業培訓制度不斷發展,職業培訓規模不斷擴大,勞動者就業能力普遍提高。目前,各級公共就業服務機構每年辦理勞動者求職登記5000多萬人次,提供職業指導2000多萬人次,享受政府補貼性培訓的勞動者達1750萬人次。
(3)改革開放以來科技成果擴展閱讀:
改革開放40年來,黨中央、國務院想方設法先後解決了回城知青失業問題、下崗職工和企業離退休人員生活保障問題,確保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順利推進。進入21世紀,黨中央、國務院確立就業是民生之本、制定積極就業政策,成功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使幾千萬農民工和大學生實現穩定就業。
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錯綜復雜的國內外形勢,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就業作為最大的民生,從全局高度把就業擺在突出位置,各地區、各部門深入推進就業工作,使老百姓的收入越來越高、生活越來越好,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總結歷史經驗,最根本的一條就是我們黨始終堅持為人民謀幸福的初心不改變,始終站在人民立場上推進就業工作。
④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科技方面的重大成就
1、軍事科技是直接運用於軍事領域的工程技術,亦稱國防科技、軍事科技。他回是建設武裝力答量和進行戰爭的物質基礎與技術手段,包括各種武器裝備極其研製、使用和維修保養技術,軍事工程,軍事系統工程。
2、遼寧號航空母艦,簡稱「遼寧艦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第一艘可以搭載固定翼飛機的航空母艦。
3、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64年6月17日我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
4、動車、輕軌、地鉄、磁懸浮列車等新的交通運輸方式如雨後春筍般涌現,航空運輸的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5、航天工程2005年10月12日上午9時,「神舟六號」發射成功。
6、2008年9月25日至28國成功實施了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
7、2011年11月1日5時58,神州八號發射。
8、2012年6月2日18時37分,神舟七號發射,第一次將中國女航員載入天空。
9、2013年6月11日17時38分02.666秒 ,神州十號發射。
⑤ 改革開放後中國的科技成就
1.嫦娥三號登陸月球、神舟十號飛船和天宮一號交會對接12月15日,「嫦娥三號」攜帶的「玉兔」月球車在月球開始工作,標志著中國首次地外天體軟著陸成功,這也是人類時隔37年再次在月球表面展開探測工作。作為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探月任務成為中國科技工業綜合實力的一次完美展現。准時發射,精確入軌,穩定落月,創新探索,嫦娥三號的每一步都代表著中國航天新的進步。探月工程副總指揮許達哲說:「美國和前蘇聯達到這樣一個目標,都經過了20次以上的任務,我們是用三次就實現這樣一個目標。」2013年夏天,執行我國第五次載人航天任務的「神舟十號」飛船實現了我國首次載人航天應用性飛行,實施了我國首次航天器繞飛交會試驗,這標志著神舟飛船與「天宮一號」的對接技術已經成熟,我國將就此進入空間站建設階段。
⑥ 改革開放之前取得了以什麼為標志的一批重大科技成果
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升空,改革開放四十年40項標志性重大科技成果。
40項標志性重大科技成果,是《改革開放先鋒 創新發展引擎——中國科學院改革開放四十年》編委會以三個面向為線索,組織中科院機關有關部門在系統梳理改革開放40年來中科院廣大科研人員取得的眾多重要科技成果的基礎上,經綜合凝練歸納提出的具有代表性的重大科技成果。
(6)改革開放以來科技成果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科技革命總是能夠深刻改變世界發展格局。16、17世紀的科學革命標志著人類知識增長的重大轉折。18世紀出現了蒸汽機等重大發明,成就了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啟了人類社會現代化歷程。19世紀,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催生了由機械化轉向電氣化的第二次工業革命。
20世紀前期,量子論、相對論的誕生形成了第二次科學革命,繼而發生了信息科學、生命科學變革,基於新科學知識的重大技術突破層出不窮,引發了以航空、電子技術、核能、航天、計算機、互聯網等為里程碑的技術革命,極大提高了人類認識自然、利用自然的能力和社會生產力水平。一些國家抓住科技革命的難得機遇,實現了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迅速增強,綜合國力快速提升。
⑦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1、設立經濟特區
1979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批轉廣東省委、福建省委關於對外經濟活動實行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的報告,決定在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試辦特區。
8月13日,國務院頒發《關於大力發展對外貿易增加外匯收入若干問題的規定》,主要內容是擴大地方和企業的外貿許可權,鼓勵增加出口,辦好出口特區。1980年5月1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批轉《廣東、福建兩省會議紀要》,定名為「經濟特區」。
2、加入世貿
1995年7月11日,世貿組織總理事會會議決定接納中國為該組織的觀察員。中國自1986年申請重返關貿總協定以來,為復關和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已進行了長達15年的努力。
2001年12月11日,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成為其第143個成員。
中華民國是世貿前身——關貿總協定的創建國之一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卻因為政治對立的原因,拒絕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而繼續承認中華民國政府地位,中華人民共和國無法獲得在關貿總協定中締約國成員的身份。
在1971年10月25日,聯合國大會會議推出2758號決議,即在「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組織中的合法權利問題」上做出表態,中華人民共和國獲得了合法地位,中華民國政府也不再出現在關貿總協定的列表之中,直到2001年,中國與中國台灣才陸續加入WTO。
3、農業建設
我國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要用不足世界7%的土地養活佔世界1/5的人口。為保證糧食產量穩步增長,國家不斷加強對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農業的基礎地位得到加強。
1979年至2007年,農林牧漁水利業累計完成投資16202億元,年平均增長13.2%。這些投資主要用於農業基礎設施、商品糧棉生產基地和防護林工程建設。
通過30年大規模的建設,我國農林牧漁水利業基礎設施條件得到極大改善,增強了防洪、防澇、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推動了農村經濟的發展。2007年,我國共有水庫85412座,水庫總庫容6345億立方米,分別比1990年增加2025座和1685億立方米;
堤防長度增加6.4萬公里,堤坊保護面積增加1352萬公頃;建設灌區506處,灌區有效灌溉面積新增711萬公頃。
2007年,全國糧食產量達到50160萬噸,比1978年增產64.6%;棉花762萬噸,是1978年的3.5倍;油料2569萬噸,是1978年的4.9倍;糖料12188萬噸,是1978年的5.1倍。
南水北調工程東線、中線和西線三條調水線路建設穩步推進,規劃調水總規模448億立方米,建成後將與長江、黃河、淮河和海河共同構成「四橫三縱」的總體布局,實現全國水資源南北調配、東西互濟的目標。
4、交通建設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交通運輸建設取得了輝煌成就,有力支撐了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1979年至2007年,我國交通運輸業累計完成投資74246億元,年均增長19.9%,交通運輸基礎設施水平明顯提高。
鐵路營業里程由1978年的5.2萬公里增至2007年的7.8萬公里,增加了2.6萬公里。這些新增里程大部分是採用先進技術和設備的電氣化鐵路營業里程。
1978年我國國家鐵路電氣化里程僅為1000公里,2007年達2.4萬公里。建成了上海磁懸浮、廣深高速鐵路等工程。北京奧運會開幕前夕,時速350公里的京津高速鐵路客運專線正式通車,京滬高速鐵路也已經開工建設。
2007年,公路通車里程由1978年的89萬公里增至358萬公里,增長了3倍,其中高速公路由1988年的0.01萬公里增至5.39萬公里,增長了538倍。
「五縱七橫」國道主幹線初步形成,公路等級明顯提高,路況明顯改善,帶動了汽車產業的發展。到2007年底,我國私人汽車擁有量為2876萬輛,而1985年僅為28.49萬輛,增長了近100倍。
民用航空得到了長足發展。到2007年底,我國民用航班飛行機場148個,比1985年增加了66個;航線1506條,比1990年增加了1069條;民用航空運輸線路長度為234萬公里,比1990年增加183萬公里。
水運和管道運輸也取得很大成績。2007年,沿海主要港口貨物吞吐量達38.82億噸,是1980年的17.9倍;管道輸油(氣)里程5.45萬公里,是1978年的6.6倍。上海港口已成為全世界最大港口,年吞吐量近5億噸。
5、城市建設
環境管理和公共設施服務業涉及到衣食住行方方面面,與人們日常生產生活息息相關,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方面。
國家一直高度重視環境管理和公共設施服務體系的建設。1979年至2007年,我國環境管理和公共設施服務業累計完成投資37705億元,年平均增長31.6%,是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中年平均增速最快的行業。
2007年末,全國城市公共交通運營車34.8萬輛,每萬人擁有公共交通車輛10.2標台,比1990年增加8台;城市道路24.6萬公里,是1980年的8.2倍;城市道路面積達42.4億平方米,人均11.4平方米;城市園林綠地面積170.9萬公頃,是1980年的20倍,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9平方米。
30年來,我國供水供氣、污水處理等基礎設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保障能力大幅度增強。2007年,城市供水總量502億立方米,是1980年的5.7倍,用水普及率達到93.8%,比1980年提高12.4個百分點;
城市供氣管道長度22.1萬公里,是1980年的39倍,用氣普及率達到87.4%,而1980年僅為16.8%。2007年,我國城市污水日處理能力已達10337萬立方米,是1996年的9倍。
⑧ 新中國科技成就大事年表
1、兩彈一星
1960年11月5日,中國仿製的第一枚導彈發射成功,1964年10月16日15時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使中國成為第五個有原子彈的國家;
1967年6月17日上午8時中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1970年4月24日21時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使中國成為第五個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中國的「兩彈一星」是20世紀下半葉中華民族創建的輝煌偉業。
2、神州五號
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是「神舟」號系列飛船中的第五艘,是中國首次發射的載人航天飛行器。
它於2003年10月15日9時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將航天員楊利偉及一面具有特殊意義的中國國旗送入太空,2003年10月16日6時23分返回。
這個飛船標志著中國成為前蘇聯(俄羅斯)和美國之後的第三個將人類送上太空的國家。它標志著我國在航天技術上的又一座里程碑。
3、神舟七號
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船於2008年9月25日21時10分04秒988毫秒從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載人航天發射場用長征二號F火箭發射升空。神七上載有三名宇航員分別為翟志剛(指令長)、劉伯明和景海鵬。
翟志剛出艙作業,劉伯明在軌道艙內協助,實現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太空漫步,令中國成為能進行太空漫步的國家。
神舟七號飛船共計飛行2天20小時27分鍾,飛船於2008年9月28日17點37分成功著陸於中國內蒙古四子王旗主著陸場。
4、量子通訊衛星
2016年8月,中國科學家將發射世界首顆「量子衛星」,這有朝一日或許有助於建立一個極其安全的全球通信網路。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被正式命名為「墨子號」。
2016年8月16日,中國造量子衛星發射成功!
2016年8月16日01時40分,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主導研製的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升空。
「墨子號」是中科院空間科學先導專項中首批確定立項研製的4顆科學實驗衛星之一,它的成功發射和在軌運行,不僅將助力於我國廣域量子通信網路的構建,服務於國家信息安全,還將開展對量子力學基本問題的空間尺度實驗檢驗,加深人類對量子力學自身的理解。
5、北斗衛星導航系統
2017年11月5日,中國第三代導航衛星順利升空,它標志著中國正式開始建造「北斗」全球衛星導航系統。
2018年8月25日7時52分,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及遠征一號上面級)以「一箭雙星」方式成功發射第三十五、三十六顆北斗導航衛星。
北京時間19日晚22時07分,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及遠征一號上面級,以「一箭雙星」方式成功發射第37、38顆北斗導航衛星。這兩顆衛星屬於中圓地球軌道衛星,是中國北斗三號全球系統第13、14顆組網衛星。
在這兩顆北斗導航衛星上,還首次裝載了國際搜救組織標准設備,將為全球用戶提供遇險報警及定位服務。
2019年5月17日,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了第四十五顆北斗導航衛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兩彈一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量子通訊衛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北斗衛星導航系統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神舟五號飛船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神舟七號
⑨ 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的科技發生了哪些變化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科技成就就要表現在農業科技、生物醫葯科技、國防軍事科技、信息科技、航天工程和交通運輸科技等領域。
一、農業方面
(1)袁隆平的雜交水稻。袁隆平的雜交水稻迄今累計增產稻穀6億噸。六七十年代的國力展示,體現了科技是第一生產力。
(2)轉基因技術的引入為病蟲害的防治、農作物的反季栽培帶來了福音
二、生物醫葯科技
(1)重組入P53腺注病毒射液,這是由中國企業自主開發的重組入P53腺注病毒射液產品,是中國乃至世界第一個比准上市的基因治療製品,開創了腫瘤基因治療的新局面。
(2)生物科技的突破,不僅初步改變了中國醫葯產業創新能力不足的被動局面,還帶動形成了近600億元的現代生物。 (3) 中國培育出的克隆牛,我國第一頭克隆豬。
三、國防軍事科技
遼寧號航空母艦,簡稱「遼寧艦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第一艘可以搭載固定翼飛機的航空母艦。
四、信息科技
隨著信息科技的迅速發展和應用的普及,信息產業已成為我國的支柱產業,其規模已居世界第二位。
最突出的量子衛星,屬世界頂尖技術,目前國際唯一。
四、航天工程和交通運輸科技
(1)動車、輕軌、地鉄、磁懸浮列車等新的交通運輸方式如雨後春筍般涌現,航空運輸的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2)航天工程2005年10月12日上午9時,「神舟六號」發射成功 (3)2008年9月25日至28 國成功實施了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 (4)2011年11月1日5時58 ,神州八號發射
(5)2012年6月2日18時37分,神舟七號發射,第一次將中國女航員載入天空。
⑩ 建國以來的重大科技成就
1、中國發射首枚人造衛星
1970年4月1日21時35分,衛星發射時刻終於到來了。「東方紅一號」隨「長征一號」運載火箭在發動機的轟鳴中離開了發射台。
21時48分,星箭分離,衛星入軌。21時50分,國家廣播事業局報告,收到中國第一顆衛星播送的「東方紅」樂音,聲音清晰宏亮。
1970年4月25日18點,新華社授權向全世界宣布:1970年4月24日,中國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衛星運行軌道的近地點高度439公里。
遠地點高度2384公里,軌道平面與地球赤道平面夾角68.5度,繞地球一圈114分鍾。衛星重173公斤,用20.009兆周的頻律播送「東方紅」樂曲。
2、神舟五號進入太空
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是「神舟」號系列飛船中的第五艘,是中國首次發射的載人航天飛行器。
它於2003年10月15日9時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將航天員楊利偉及一面具有特殊意義的中國國旗送入太空,2003年10月16日6時23分返回。
這個飛船標志著中國成為前蘇聯(俄羅斯)和美國之後的第三個將人類送上太空的國家。它標志著我國在航天技術上的又一座里程碑。
3、嫦娥一號衛星升空
嫦娥一號是我國首顆繞月人造衛星。以中國古代神話人物嫦娥命名,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承擔研製。總重量為2350千克左右,尺寸為2000毫米×1720毫米×2200毫米,帆板展開長度18米,預設壽命為1年。
該衛星的主要探測目標是:獲取月球表面的三維立體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的含量和物質類型的分布特點;探測月壤厚度和地球至月球的空間環境。
2007年10月24日18時05分(UTC+8時)左右,嫦娥一號衛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升空。2009年3月1日完成使命,撞向月球預定地點。
4、世界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天眼」
直徑500米,全球最大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簡稱FAST,也被稱為「天眼」,在貴州喀斯特天坑中正式啟用。FAST將在未來10年至20年保持世界一流設備的地位,成為中國和世界天文學研究的「利器」。
5、核聚變實驗裝置「人造太陽」
「人造太陽」實驗裝置在電子溫度超過5000萬度,持續時間達102秒的超高溫長脈沖等離子體放電。這一重大成果標志著中國在穩態磁約束聚變研究方面繼續走在國際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