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巴黎會談的成果是什麼
巴黎和會(英文:Paris Peace Conference,法文:Conférence de paix de Paris,德文:Pariser Friedenskonferenz)是一戰結束後的1919年,勝利的協約國集團為解決戰爭所造版成的問題權以及奠定戰後的和平而召開的會議。這個和會是勝利國舉行的和會,又是個大國操縱的和會,德國等戰敗國和蘇俄被排斥在會議之外。美國總統威爾遜、英國首相勞合·喬治、法國總理克里孟梭主導了和會的進行。和會上簽訂了處置德國的《凡爾賽和約》,同時還分別同奧、匈、土等國簽訂了一系列和約。它們構成了凡爾賽體系,確立了一戰後由美、英、法等主要戰勝國主導的國際政治格局。會議通過一系列措施來重塑現實政治格局,遏制德國等戰敗國以及蘇俄,與此同時又通過籌組國際聯盟來企圖建立理想的國際外交規范。
㈡ 柏林秘密會議取得了哪些成果
會議的結論是,擴張的第一步就要立即調整大德意志帝國,使其擴張到中歐。從那裡,德國就能夠取得糧食供應、原料和人力,作為進一步向東——向波蘭和烏克蘭富饒的土地進行軍事遠征的准備。因此必須把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弄到手,作為更大征服的前提。
1938年3月,奧地利被吞並,成為德國的一個省。
奧地利是在希特勒的武力威脅下被吞並的。同時,這個吞並過程又是以不發一槍的所謂「和平」方式完成的。對奧地利的吞並使德國的領土擴大了17%,人口增加了10%,工業生產能力提高了4%~5%,播種面積提高了30%。德國也因此控制了中歐的戰略要地,並且可以在公路、航運、鐵路各方面對整個西南歐的交通進行軍事上、經濟上的控制,形成了對捷克斯洛伐克的戰略包圍。希特勒輕而易舉地取得了戰略上的成功,而英、法、美對此除了故作姿態的虛弱抗議之外無所作為。到4月初,英、法、美相繼承認了德國對奧地利的吞並,撤回了駐奧地利使館而代之以駐維也納領事館。軟弱的國際反應鼓勵了希特勒的野心,他把擴張的下一個目標直指捷克斯洛伐克。而且,希特勒早巳選定就拿蘇台德地區日耳曼少數民族問題開刀。
捷克斯洛伐克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在奧匈帝國的基礎上新生的國家。根據《凡爾賽和約》,戰前的奧匈帝國被6個國家所繼承,除奧地利和匈牙利以外,還有新生的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此外,義大利和波蘭也從原奧匈帝國得到了一部分領土。
新生的捷克斯洛伐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在1400多萬人口中,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共有950多萬。此外,國內還有500多萬少數民族,其中又以日耳曼民族為主。當時,捷克境內的日耳曼人大約350多萬,集中居住在捷西部與德國接壤的蘇台德區。蘇台德地區位於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地區的邊境,是一個淺山區,這里以及周圍的山區在對德防禦上有一定的意義,同時也是捷克久已經營的對德小馬其諾防線的一部分。
雖然蘇台德區居住著近300萬講德語的日耳曼人,但在巴黎和會上,捷克斯洛伐克的創始人,第一任總統馬薩里克和當時的外長貝奈斯(慕尼黑協定簽訂時的捷克斯洛伐克總統)還是堅持認為,新的捷克斯洛伐克國家需要一道天然的山脈邊界作為防禦之用,而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已形成了一個不應拆散的歷史的和經濟的單位。況且,他們還強調,由於在許多地區捷克斯洛伐克人和日耳曼人都雜居在一起,所以不能按照明確的語言界限來劃分邊界。就這樣,馬薩里克和貝奈斯贏了這一個回合,將蘇台德區劃歸捷克。而在得到蘇台德區的同時,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就必須正視這一地區復雜的「少數民族」問題。
到1938年的前後,蘇台德德意志人黨看起來就更像是一個徹頭徹尾的納粹黨,而漢萊因也更像一個蘇台德地區的「小元首」。就在1938年的3月,在蘇台德區舉行的慶祝奧地利並入德國的遊行中,蘇台德德意志人黨的黨徒們擁向漢萊因的座車,為的就是哪怕摸一摸車門把手或是車的腳踏板,或抓住他的雨衣或親他的手。這種場面,向來只是在德國元首經過時才會出現。
㈢ 1851年有哪些科技成果 1900年巴黎世界博覽會上有哪些科技成果
1900年4月,巴黎萬國博覽會開幕,這是巴黎第三次舉辦博覽會.
誕生了相對論、量子力學.
新的學科層出不窮,如天體物理學、宇宙學、量子化學、生物生理學、分子生物學,它們在運用上成就巨大.
㈣ 第二國際成立大會取得了哪些成果
國際社會主義工人代表大會聽取了各國社會主義政黨代表的工作報告,討論了當時國際工人運動中亟待解決的一些重大問題。大會經過激烈斗爭,否定了機會主義者的謬論,通過了《關於保護勞工國際立法》的決議和《關於政治和經濟斗爭問題》的決議,前者明確指出:只有無產階級奪取政權,剝奪資本家階級的生產資料並把它變為公有財產之後,勞動的人類才能獲得解放。
大會還通過了一項重要決議,規定5月1日為國際無產階級的節日,號召各國工人階級在每年的這一天,組織大規模的遊行示威,顯示國際無產階級的團結力量,為實現代表大會的決議而斗爭。巴黎代表大會以後,各國無產階級熱烈響應關於慶祝「五一」節的號召。1890年5月1日,在法、德、意、比、荷、美、瑞典、挪威的許多城市,舉行了規模空前的示威遊行,70歲高齡的恩格斯親自參加了英國倫敦工人的「五一」節遊行。
1889年7月14~20日在巴黎舉行的國際社會主義者代表大會,標志著第二國際的成立。在恩格斯在世時期,第二國際基本上執行了馬克思主義的路線,團結了工人階級隊伍,進行了反對無政府主義的斗爭以及反對右傾思潮的斗爭,廣泛地傳播了馬克思主義,促進了各國工人組織和工人運動的廣泛發展。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第二國際各國黨的修正主義頭子公開地支持戰爭,為本國資產階級效勞,背叛了無產階級國際主義,使得第二國際徹底破產。
㈤ 巴黎人民三次舉行武裝起義的時間,以及三次武裝起義分別取得的成果
1、巴黎人民攻佔巴士底獄(1789年7月14日)
大資產階級掌權,《制憲會議版通過人權宣言》,1791年憲法權制定確立君主立憲制。
2、1792年巴黎人民第二次起義
吉倫特派掌權,1792年成立法蘭西第一共和國,1793年處死路易十六。
3、1793年巴黎人民第三次起義
雅各賓派掌權,把流亡貴族的土地賣給農民、把地主霸佔的公用土地還給農民、廢除封建義務,燒毀封建地契,摧毀封建土地制度。
頒布《懲治嫌疑犯條例》,鎮壓反革命。
改革軍隊,肅清侵略軍。
頒布限價法令。
㈥ 顧維鈞巴黎和會上的成就
1919和1921年作為中國代表團成員出席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在巴黎和會上,就山東的主權問題據理力爭,以出色的辯論才能闡述中國對山東有不容爭辯的主權,為維護中華民族的權益作出了貢獻。
㈦ 巴黎和會的重要性
巴黎和會簽訂的《凡爾賽和約》、《國聯盟約》以及會後對其他戰敗國的和約,以條約法律形式,確立了戰後資本主義世界政治、經濟和軍事的一般關系與制度,即所謂凡爾賽體系。其目的是想把第一次世界大戰所完成的重新瓜分世界的成果鞏固下來,組織對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俄的武裝干涉、經濟封鎖和顛覆破壞活動。由於資本主義國家間的矛盾,無產階級革命運動和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該體系危機四伏,至20世紀30年代終於徹底崩潰。
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在法國巴黎召開了以處置戰敗國德國為中心的巴黎和會,中國應邀參加。這次和會盡管充滿了帝國主義的大國強權政治,但對具有戰勝國身份的中國,卻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一)由於是戰勝國,中國便有了討價還價的資本,有了勝者的心理、勝者的口吻。中國外交官在和會上爭之急、辯之激,洋洋灑灑,有理有節,慷慨激昂,高聲揚眉,充分展現了中國人的外交才能和水平,令人刮目相看,重塑了中國的國際形象。
二)由於是戰勝國,《凡爾賽和約》中規定了一些有利於中國的條款,如廢除德國在華領事裁判權,取消中國向德國的辛丑賠款,歸還山東以外的租界地等;對奧和約,又使中國加入國聯並被選入國聯行政院。
三)由於是戰勝國,中國的合理要求便贏得了國際社會的廣泛理解和同情。
四)由於是戰勝國,中國的合理要求一經拒絕,便成為一種正常情感無法接受的現實,人民從希望的巔峰跌入失望的深谷,一種被出賣、被蔑視的民族憤怒於是爆發出來。五四運動,揭開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
五) 就義大利而言,她在一戰時加入協約國是因為英,法,俄三國答應義大利在戰後給予阜母及達尓馬西亞,但在和會中沒有提及。令她大為不滿。令日後法西斯主義者墨索里尼興起提供了口實,主張對外擴張。此外,和會中戰勝國偏袒日本將中國山東給予日本,助長侵略野心,於1930年代在東北發動九一八事變.
㈧ 談談你對巴黎和會取得的「和平成果」的看法。
巴黎和會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主要帝國主義國家重新對世界進行瓜分的內一次大會容;會後建立起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是對一戰戰後世界秩序的重新確認,可以說這次會議:
(1)對於一戰參戰戰勝國:它們之間的矛盾方面起到一定協調作用;但是其中體現霸權主義、強權政治的措施無法從根本上消除爭議和矛盾。
(2)對於戰敗國(德國):對於德國的懲罰措施,招致德國的仇恨,為二戰爆發埋下禍根。
(3)對於世界局勢:使得世界初步恢復和平,並且世界經濟得到一段時間發展;但是隱憂仍然存在。
(4)對於中國:巴黎和會中國外交的失敗成為五四運動的直接導火線;雖然中國是一戰戰勝國,但是「弱國無外交」被體現的淋漓盡致。
㈨ 巴黎工人起義取得了什麼成果
巴黎工人起義規模日益擴大,愛國志士在市內和通往市區的主要道路上築起內了街壘和路障。巴黎容市區及市郊的3/4區域獲得解放。1944年8月21日,巴頓將軍指揮的第3集團軍先頭部隊佔領了巴黎以南30公里處的利穆爾和阿巴永。
㈩ 巴黎和會取得總結性勝利成果是什麼
辛亥革命不僅推翻了清皇朝,而且使幾千年來的君主專制制度從此結束,使民主共和國的觀念深入人心,從而推動了中國社會進步、促進了中國人民的思想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