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甘肅省科技成果獎何時評

甘肅省科技成果獎何時評

發布時間:2021-07-21 16:33:53

⑴ 甘肅省農業工程技術研究院怎麼樣

簡介:甘肅省農業工程技術研究院更名前為甘肅省農墾農業研究院。2015年更名為甘肅省農業工程回技答術研究院。近年來,研究院發展堅持穩中求進,碩果累累,先後獲得省科技進步獎3項,發表學術論文100餘篇,轉化科技成果10餘項,育成作物新品種10多個,先後建成國家級試驗站、良種繁育中心和省級現代農業試驗示範基地、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農業信息化中心。 研究院成果轉化孵化出甘肅省葯物鹼廠、甘肅天馬顆粒酒花加工廠等現代企業和甘肅省啤酒大麥原種場、甘肅豐蕾天然色素公司、豐蕾種子公司等科技企業。研究院擁有現代化科研設備79台(套),高標准實驗室1000平方米,被國家科技部命名為「國家星火計劃農業科技專家大院模式示範單位」,被省科技廳授予「甘肅省重點科研院所」、「重點科技能力建設單位」。
注冊資本:1804萬人民幣

⑵ 怎樣獲得科技成果獎

首先必須有成果,這就需要先有科研項目,然後這個項目要已經完成並經過評價(科技成果驗收或科技成果鑒定)。之後到省廳成果處進行科技成果登記(很多省可以網上辦理),拿到科技成果登記證書,就可以等通知了。一般科技成果鑒定、科技成果登記都是常年受理的,你可以在年中辦理。到每年3-4月左右,省開始會發通知申報科技進步獎。然後就組織材料申報就可以了。
這里有幾點需要注意的地方:1、科技成果鑒定時你要盡可能排名靠前(很多排10名以後評獎時是不算的),報獎時的排名一般會跟成果鑒定證書一致。到時評職稱,會看是幾等獎,如果是二等,排前五都有用(評職稱),但如果是三等,可能要求排前三了(不過每個地區具體應該不一樣,但排名靠前比較好);
2、一般企業都是應用成果評獎的居多,這里要求成果必須推廣2年以上(國家的好象是3年),所以今年做的成果鑒定或項目驗收一般2年內再報效益等比較符合條件,較容易得獎。
3、一般先報市科技獎,再由市向省里推薦比較好。科技獎通常需要推薦單位/推薦人,推薦單位市市科技局,推薦人是這方面專家,通常程序是先市評獎,市二等以上再推薦省的。當然,若你的項目特別好,跟行業專家又熟,可以找人推薦。
4、做過科技成果鑒定的一般比只是單純驗收的得獎更容易,獲獎層次更高(此純屬個人觀點)

⑶ 成果二等獎申報能幾人

1、科技成果鑒定時你要盡可能排名靠前(很多排10名以後評獎時是不算的),報獎時的排名一般會跟成果鑒定證書一致。到時評職稱,會看是幾等獎,如果是二等,排前五都有用(評職稱),但如果是三等,可能要求排前三了(不過每個地區具體應該不一樣,但排名靠前比較好); 2、一般企業都是應用成果評獎的居多,這里要求成果必須推廣2年以上(國家的好象是3年),所以今年做的成果鑒定或項目驗收一般2年內再報效益等比較符合條件,較容易得獎。 3、一般先報市科技獎,再由市向省里推薦比較好。科技獎通常需要推薦單位/推薦人,推薦單位市市科技局,推薦人是這方面專家,通常程序是先市評獎,市二等以上再推薦省的。當然,若你的項目特別好,跟行業專家又熟,可以找人推薦。 4、做過科技成果鑒定的一般比只是單純驗收的得獎更容易,獲獎層次更高(此純屬個人觀點)

⑷ 甘肅省機械工程學會的科技進步獎算什麼級別

科學技術進步獎(progress prize in scientific and collective technology)
「科學技術進步獎」是國家為了促進科學技術進步,發揮科學技術第一生產力的作用,推動科學技術為經濟建設服務,對在科學探索和技術創新中做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頒發的一種帶政策、法律性的獎勵。
獎勵等級分為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國家設立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評審委員會,負責國家級科學技術進步獎的評審、批准和授予工作。

⑸ 甘肅省科學院的科研成果和社會效益

建院以來承擔並完成了一批國家和省部級重點攻關項目和多項國際合作項目,共取得科研成果418項,其中有53項獲得國家和省部級科技進步獎。被動式太陽能建築技術研究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稀土鈷磁力傳動器系列獲國家發明獎;固定化酵母酒精發酵技術研究被列為《國家級科技成果重點推廣計劃》項目;太陽灶、結構抗凍型不銹鋼平板太陽能熱水器、固定化酵母和電滲析器被列為國家級新產品;磁力驅動全密封系列泵列為國家高技術產業化示範工程項目,並建有亞洲最大的太陽能採暖與降溫技術試驗示範基地和亞太地區太陽能研究與培訓中心。一大批科研成果的推廣應用為甘肅經濟建設做出了突出貢獻。
甘肅省科學院堅持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密圍繞科研中心工作,不斷探索和創新運行機制,堅持貫徹發展抓項目、改革抓創新、和諧抓民生、保證抓黨建的工作思路,以科研為中心,以創新為靈魂,以項目為載體,以改革為動力,優化全院科技資源配置,扶持重點優勢學科,加強內部創新體系建設,促進產學研全面發展。始終把自身優勢學科及重點研究領域緊密結合地方國民經濟建設,逐步形成了獨特的科研領域和特色,在專業設置和布局上突出能源、生物、信息、生態及先進製造技術等國家優先發展的技術領域,並取得了重要成果。
近年來,甘肅省科學院按照國家和省政府關於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總體部署,結合自身發展實際,調整優化組織結構、學科專業結構和人才結構,轉變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堅持以應用型研究開發為主的科研方向,從實際出發,優化資源配置,優化人員結構,強化綜合性多學科特色和優勢,強化國際國內合作。力爭在聯合國工發組織國際太陽能技術促進轉讓中心、固定化細胞規模製備技術研究(863項目)、年產3000台磁力泵國家高技術產業化示範工程等項目實現重大突破。實現把甘肅省科學院建成全省自然科學研究機構的省級代表隊,成為全省區域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國家和全省國際科技合作的重要基地和窗口,成為甘肅科技進步、工農業技術需求的中堅力量,成為甘肅省應用技術綜合研究開發的龍頭和中心的發展目標。

⑹ 甘肅省農業科學院的科技成果

建院以來,截止2005年12月31日,鑒定驗收並登記的科研成果為776項。自1978年以來獲獎成果390項(凡重復獲獎者,均以最高獎計), 其中獲得國家級科技成果獎30項(含國家專利5項、計算機軟體著作權1項), 獲得省部級獎194項,市、廳級獎126項 ,院獎40項。
29項國家級獎勵中, 主持9項, 協作參加15項, 獲國家專利5項。
其中:全國科技大會獎3項主持2, 協作1
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協作3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協作2
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協作1
國家發明二等獎1項協作1
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7項主持4, 協作3
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1項協作1
國家科技情報三等獎1項主持1
國家「八五」重大科技成果獎4項主持2,協作2
全國農業區劃成果三等獎1項協作1
國家專利5項
1978-2005年,我院的科研成果獲得國家級獎勵24項(協作15項),國家專利5項。其中:
全國科學大會獎3項(協作1項)
春小麥甘麥8號(1978)
小麥條銹病流行規律及防治方法研究(1978)
合理施肥提高化肥利用率的研究(1978)(協作)
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協作3項)
地膜覆蓋技術的引進、試驗研究和應用(攻關項目)(1985)(協作)
黃土高原綜合治理定位試驗研究(1992)(協作)
中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收集保存評價與利用(2003)(協作)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協作2項)
我國研製的新土壤殺蟲劑-甲基異柳磷(1985)(協作)
中國中長期食物發展戰略總體研究(1993)(協作)
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7項(協作3項)
祁連山北麓海拔1700-2300米冷涼灌區100萬畝春小麥栽培體系研究與推廣(1988)
高抗枯萎病豐產穩產胡麻新品種隴亞7號(1993)
GS 隴糜4號(1995)
小麥全生育期地膜覆蓋穴播栽培技術(地膜小麥)研究與示範(1996)
基本查清中國獼猴桃資源(1991)(協作)
我國核試驗下風向地區農業環境中放射性水平的調查評價(1996)(協作)
繁6及其衍生系小麥抗條銹性變異及對策研究(1999)(協作)
國家發明二等獎1項(協作1項)
太谷核不育小麥的發現、鑒定與初步利用(1998)(協作)
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協作1項)
中國小麥條銹病的流行體系(1988)(協作)
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1項(協作1項)
中國小麥光溫特性的研究(1995)(協作)
國家科技攻關成果獎1項(協作1項)
糧食作物種質資源繁種和農藝學性狀鑒定(1989)(協作)
國家「八五」重大科技成果獎3項(協作1項)
定西丘陵溝壑區高效農業生態區建設與發展研究(1996)
隴東高原半濕潤偏旱區(鎮原)農業發展研究(1996)
高產、多抗、優質小麥新品種選育(1996)(協作)
國家科技情報三等獎1項
1、《甘肅農業科技》(1996)
全國農業區劃成果三等獎1項
1、甘肅省綜合農業區劃(1985)
獲國家專利5項
軟包裝水果罐頭的加工方法(1994年國家發明專利)
溫室保溫被(1997年國家實用新型專利)專利號ZL 97 2 12593.0
溫室復合保溫被(2001年國家實用新型專利)專利號ZL 01 2 02618.2
溫室輕質復合牆體保溫板(2003年國家實用新型專利)專利號ZL 03 2 44175.4
玉米種衣劑(2004年國家發明專利)專利號ZL 00 1 35477.9
獲國家計算機軟體著作權1項
1、蔬菜病蟲害診斷與多媒體咨詢系統V1.0(簡稱:VDDMCES)(2005年國家著作權登記)
編號:軟著登字第035763號? 登記號:2005SR04262
1978-2005年,我院的科研成果獲得194項省部級獎勵
其中:農業部科技進步一等獎9項協作9
農業部豐收一等獎 4項主持4
省科學大會獎 10項主持8, 協作2
中國農科院科技進步一等獎 1項協作
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2項主持9, 協作3,
獲得農業部科技進步一等獎9項(協作9項)
1、《中國穀子目錄》(1980)(協作)
2、全國(甘肅省)野生大豆資源考察(1981)(協作)
3、全國小麥品種資源目錄(上下冊)(1981)(協作)
4、我國西部地區粘蟲越冬遷飛規律預測預報技術研究(1982)(協作)
5、地膜覆蓋技術的引進、試驗研究和應用(1983)(協作)
6、《中國高粱品種志》(1984)(協作)
7、麥蚜遠距離遷飛和傳毒規律研究(1984)(協作)
8、我國N、P、K化肥的肥效演變和提高肥效的主要途徑(1985)(協作)
9、《中國小麥品種及其譜系的研究》(1986)(協作)
獲得農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4項(協作4項)
1、小麥條銹菌新小種條中22、23、24、25號的發現和研究(1982)(協作)
2、《中國亞麻品種資源目錄》和《中國亞麻品種志》(1984)
3、《中國綠肥區劃》(1984)(協作)
4、北方旱地農業類型分區極其評價(1987)(協作)
獲得農業部全國農牧漁業豐收一等獎4項
1、甘肅省1800-2600米高寒陰濕貧困區糧食作物豐產技術示範推廣(1991)
2、隴糜4號大面積示範推廣(1993)
3、高產優質啤酒大麥法瓦維特大面積示範推廣(1995)
4、甘肅省高寒陰濕區糧油作物豐產技術試驗研究(1996)
獲得農業部全國農牧漁業豐收二等獎4項、
1、甘肅省15萬畝低芥酸油菜綜合增產技術示範推廣(1990)
2、早熟豐產優質春小麥新品種寧春18號大面積示範推廣(1998)
3、甘肅省旱地集雨補灌高效農業示範區建設(2003)
4、優質高產啤酒大麥新品種甘啤3號大面積示範推廣(2005)
獲得中國農科院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協作)
1、《中國小麥品種志(1962--1982)》(1987)
獲得甘肅省科學大會獎10項(協作2項)
1、河西春麥區發展冬小麥的研究(1978)
2、小麥紅矮病發生規律及防治方法研究(1978)
3、甘亞4號(1978)
4、甘麥23號(1978)
5、洋芋品種:抗疫1號(1978)
6、穀子品種:隴粟2號(1978)
7、甘棉3號(1978)
8、綠肥品種選育及栽培利用方式研究(1978)
9、西峰9號冬小麥(1978)(協作,1981年補發)
10、慶選15號冬小麥(1978)(協作,1981年補發)
獲得甘肅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2項(協作3項)
1、1962-1965、1973-1981年甘肅省小麥條銹菌生理小種區系鑒定與消長動態分析(1984)
2、小地老虎越冬與防治研究(1986)
3、高效低毒除草劑燕麥畏的研究(1986)(協作)
4、冬小麥新品種隴鑒196(1996)
5、甘肅省主要農作物品種資源研究(1998)
6、河西沿祁連山冷涼灌區糧食作物大面積畝產超千斤試驗示範(1999)
7、創新糜子新品種-隴糜5號(2000)
8、抗銹、豐產、優質冬小麥新品種隴鑒127(2002)
9、優質、高產啤酒大麥新品種甘啤3號(2003年)
10、我國小麥條銹病長發易變區隴南冬小麥品種抗條銹病類型新分析及應用研究(2003)(協作)
11、亞麻新型雄性不育系的創建及研究(2004)
12、豐產、多抗、優質、配合力特佳冬小麥品種蘭天10號(2004)(協作)
獲得甘肅省科技進步二等獎59項(協作6項)
隴東旱塬糧食連年增產的經驗(1981)
五一大隊糧食高產穩產耕作栽培技術研究(1981)
粘蟲發生規律及其防治規律研究(1982—83)
《甘肅省蔬菜地方誌》(1982—83)
馬鈴薯花葯培養的研究(1982—83)
春小麥大面積豐產栽培技術試驗示範(1984—85)
河西沿祁連山冷涼灌區春小麥栽培技術研究(1987)
小麥與偃麥草遠緣雜交及創造高蛋白種質資源70668F2-2(1988)
化肥的增產效益及經濟合理施肥技術研究(1989)
地下害蟲發生規律及其綜合防治研究(1989)
甘肅果樹資源調查整理研究(1989)
甘肅省農牧結合、種草養畜、增產增收綜合配套技術的試驗研究(1989) (協作)
制罐桃、杏基地建設(1989甘肅省科技星火獎)
甘肅省灌區糧食作物高產栽培模式研究與應用(1990)
當歸麻口病發生規律及防治技術研究(1990)
定西黃土丘陵溝壑高效農業生態區建設研究(1991)
油菜新品種——隴油1號(1991)
甘肅省農作物品種資源管理與評估系統(1991)
黃土高原地區重點縣(甘肅正寧縣)綜合治理與經濟發展戰略規劃研究(1992)
花椒病蟲害防治及豐產栽培技術推廣(1992甘肅省科技星火二等獎)
優質大粒無核葡萄新品種技術開發(1992甘肅省科技星火二等獎)
甘肅省省級土壤普查成果(1993)
旱地春小麥新品種隴春8139(1995)
隴谷5號(1995)
高產優質啤酒大麥新品種法瓦維特(1995)
軟包裝水果罐頭新產品研製(1995)
中國黍稷品種資源收集整理與利用研究(1995)
集水農業的理論與實踐(1996) (協作)
雙低豐產甘藍型春油菜新品種隴油2號(1997)
小麥根病防治技術研究(1997)
乾旱高揚程灌區水鹽運動監測及次生鹽鹼化綜合防治研究(1997)
棉花主要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研究及示範推廣(1997)
軟罐頭工業化生產技術體系建設與系列產品開發(1997)
多抗優質豐產穩產耐鹽鹼耐瘠薄春小麥新品種花培764(1997)
早熟番茄新品種隴番5號(1998)
優良辣椒雜種一代新品種「隴椒1號」 (1998)
辣椒枯死病防治技術示範推廣(1998)
利用生物技術選育耐鹽抗銹小麥新品系的研究(1998) (協作)
甘肅旱地集雨節灌高效農業試驗示範(1999)
甘肅省小麥全生育期地膜覆蓋穴播栽培技術示範推廣(1999)
《甘肅植被》專著(1999)
優質穀子隴谷6號(2000)
番茄、黃瓜、辣椒專用肥研製與應用推廣(2000)
甘肅省高寒陰濕地區少數民族貧困區糧食作物豐收工程暨試驗研究(2000)
節能日光溫室蔬菜高產高效新技術研究與示範(2001)
高澱粉馬鈴薯新品種-隴薯3號(2001)
隴中丘陵區(定西)作物抗旱豐產與經濟發展綜合研究(2001)
玉米雜交種引進和新品種選育(2001) (協作)
小麥條銹病持久控制技術研究(2002)
甘肅張掖市持續高效農業技術研究與示範(A)(2002)
甘肅庄浪縣水洛鄉生態環境建設與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範(2003)
美洲斑潛蠅監測及綜防技術的試驗示範(2003) (協作)
半乾旱山區天然降水的高效富集利用技術集成與創新研究(2003) (協作)
新型種子包衣劑的研製開發極其應用(2004)
穀子新品種隴谷8號(2004)
新型納米硅基氧化物(SiOx)保鮮果蠟研製(2005)
小麥條銹菌HY和水源致病類群的監測及控制(2005)
水旱兼用型春小麥新品種隴春20號(2005)
雙低優質甘藍型春油菜雜交種隴油5號選育(2005)

⑺ 甘肅省地礦局第二地質礦產勘查院的所獲成就

幾年來,我院依靠過硬的技術和良好的市場信譽在地質勘查、礦業開發、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勘察、工程物探、樁基動測、地質災害勘察設計、環境質量評價、岩礦測試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多項成果獲得了國家、省、部級科技成果獎和優秀勘察獎。比較突出的有:西藏林芝、米林幅區化國家招標項目;黨河南山銅金礦普查國家重點片項目;敦煌機場改擴建工程勘察項目;甘肅省城市供水資源評價及其保護對策的水文地質勘察項目;蘭州世紀廣場深基坑支護設計與施工的岩土工程項目;隴西酒精廠技改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項目;甘肅省武都縣甘家溝滑坡泥石流綜合勘察及其防治工程設計項目。實驗測試方面曾為金川銅鎳礦、小西弓中型金礦、昌馬金礦、鎖龍金礦、鹿兒壩金礦等礦床的勘查、開發提供了可靠的測試數據。特別是金、鉑、鈀定量測試和化探樣品中銀、銅等40多種元素的定量光譜分析技術,在國內處於領先地位,質量穩定可靠。院建築工程隊自94年建隊以來,承攬了十多項工程,其中「永登縣教育大廈」被評為優質工程,於1999年被蘭州市授予「重合同,守信譽」企業稱號。

⑻ 甘肅省基礎教育成果獎和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獎那個好

個人認為應當是基礎教育成果獎更好,畢竟發獎單位級別高。

閱讀全文

與甘肅省科技成果獎何時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網路侵犯著作權報案 瀏覽:734
稅務報到期限 瀏覽:6
怎樣查詢銀行卡有效期 瀏覽:19
浙江省溫州市工商局企業查詢 瀏覽:592
馬鞍山全套多少錢 瀏覽:568
艾丁頓發明了什麼 瀏覽:651
希臘誰創造了人類 瀏覽:415
社區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66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方案 瀏覽:752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總結 瀏覽:490
郴州學府世家糾紛 瀏覽:197
馬鞍山ok論壇怎麼刪除帖子 瀏覽:242
馬鞍山恆生陽光集團 瀏覽:235
麻城工商局領導成員 瀏覽:52
鄉級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方案 瀏覽:310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