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成果162

成果162

發布時間:2021-07-21 14:39:28

㈠ 李怡的成果情況

1 、《中國現代新詩與古典詩歌傳統》,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 1994 年初版, 1998 年再版、 2002 年三版。
2 、《現代四川文學的巴蜀文化闡釋》,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5 年版。
3 、《七月派作家評傳》,重慶出版社 2000 年版。
4 、《現代:繁復的中國旋律》,中央編譯出版社 2001 年版
5 、《大西南文化與新時期詩歌》(與人合著),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2 年版
6 、《閱讀現代——論魯迅與中國現代文學》,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2 年版
7 、《為了現代的人生——魯迅閱讀筆記》,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 年版
8 、《中國現代詩歌欣賞》(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年
9 、《日本體驗與中國現代的發生》(繁體字版) 台灣秀威出版公司 2005 年 12 月
10 、《日本體驗與中國現代文學的發生》(簡體字版)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6 年
11 、《現代性:批判的批判》 獨立, 20 萬字,人民文學出版 社 2006
12 、《中國現代文學的巴蜀視野》,第一主編, 40 萬字,巴蜀書社 2006
13 、《中國新詩的傳統與現代》,獨立, 30 萬字,台灣秀威有限公司 1 、承傳與擇取:面對傳統的兩類中國知識分子 《魯迅研究月刊》 1994 年 1 期(獨立)
2 、物態化與意志化的消長 《學習與探索》 1994 年第 1 期(獨立)
3 、老舍與中國生存文化的現代化 《聊城師范學院學報》 1994 年第 1 期(獨立)
4 、「何其芳特徵」與東方色彩 《東方叢刊》 1994 年第 1 輯(獨立)
5 、協暢與拗峭:中國現代新詩的音韻特色《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 1994 年第 2 期(獨立)
6 、卞之琳與後期象徵主義 《四川外語學院學報》 1994 年第 2 期(獨立)
7 、論中國現代新詩的歌謠化運動《西南師范大學學報》 1994 年 3 期(獨立)
8 、中國詩文化的自由形態與自覺形態《郭沫若學刊》 1994 年第 3 期(獨立)
9 、物態化與中國現代新詩的文化取向《贛南師范學院學報》 1994 年第 3 期(獨立)
10 、古典理想的現代重構 《江海學刊》 1994 年第 4 期(獨立)
11 、論戴望舒與中西詩歌文化 《中州學刊》 1994 年第 5 期(獨立)
12 、論中國現代新詩藝術自覺的傳統淵源 《文藝研究》 1994 年第 5 期(獨立)
13 、走向文化時代的詩歌與詩學 《青年思想家》 1994 年第 5 、 6 期(獨立)
14 、十五年來中國現代詩歌研究之斷想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 1995 年第 1 期(獨立)
15 、胡適在中國新詩史上的地位新論 《贛南師范學院學報》 1995 年第 1 期(獨立)
16 、走向二十一世紀的郭沫若研究 《郭沫若學刊》 1995 年第 1 期(獨立)
17 、傳統心理結構的自我拆解 《貴州社會科學》 1995 年第 2 期(獨立)
18 、宋詩與中國現代新詩的反傳統趨向《海南師院學報》 1995 年第 2 期(獨立)
19 、本體的召喚:中國現代新詩與古典詩歌傳統《東方叢刊》 1995 年第 2 輯(獨立)
20 、現代四川文學研究的地域文化視野——中國現代文學與巴蜀文化之一 《寧德師專學報》 1995 年第 2 期(獨立)
21 、火辣辣的川妹子:一個典型的巴蜀意象——四川現代文學與巴蜀文學之二 《寧德師專學報》 1995 年第 3 期 (獨立)
22 、鴉片·茶館·川味——四川現代文學與巴蜀文化之三 《寧德師專學報》 1995 年第 4 期(獨立)
23 、論現代巴蜀文學的生態背景 《西南師范大學學報》 1995 年第 3 期(獨立)
24 、二十世紀中國詩歌的難題與選擇 《海南師院學報》 1995 年第 4 期(獨立)
25 、巴蜀文化的二十世紀體驗者 《郭沫若學刊》 1996 年第 1 、 2 期(獨立)
26 、傳統:誤讀中的生長 《詩探索》 1996 年第 1 期(獨立)
27 、從移民到漂泊——現代四川文學與巴蜀文化之四 《寧德師專學報》 1996 年第 1 期(獨立)
28 、巴蜀派、農民派與中國現代文學——現代四川文學與巴蜀文化之五 《寧德師專學報》 1996 年第 2 期(獨立)
29 、中國 / 西方: 20 世紀中國詩歌的難題與選擇《三峽學刊》 1996 年第 2 期(獨立)
30 、論現代四川文學「洄水沱」景觀的地域文化內涵 《贛南師范學院學報》 1996 年第 2 期(獨立)
31 、多重文化的沖撞和交融——論現代外省作家的入蜀現象 《貴州社會科學》 1996 年第 2 期(獨立)
32 、重審中國新詩發展的啟端《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 1996 年第 2 期(獨立)
33 、巴蜀調笑傳統與現代四川文學的幽默趣尚《西南民族學院學報》 1996 年第 2 期(獨立)
34 、盆地文明·天府文明·內陸腹地文明——論現代四川文學的文化背景 《社會科學研究》 1996 年第 2 期(獨立)
35 、鍛造文學的筋骨 《渝州大學學報》 1996 年第 2 期(獨立)
36 、「辨 / 忘」模式與中國新詩文法追求的民族特色 《東方 叢 刊》 1996 年第 2 輯(獨立)
37 、穆旦研究評述 《詩探索》 1996 年第 4 期(獨立)
38 、研討現代作家與鄉土文化的兩個問題 《郭沫若學刊》 1996 年第 4 期(獨立)
39 、王富仁與中國 20 世紀晚期的啟蒙文化思潮 《當代作家評論》 1997 年 4 期(獨立)
40 、論穆旦與中國新詩的現代特徵 《文學評論》 1997 年 5 期(獨立)
41 、魯迅舊詩新論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 1997 年 2 期(獨立)
42 、中西交融的理想與現實 《江海學刊》 1997 年 2 期 (獨立)
43 、馬克思主義文藝的輸入與中國文學批評范疇論的確立 《中州學刊》 1997 年 1 期(第一)
44 、地方誌—龍門陣文化與四川現代文學的寫實取向 《西南師范大學學報》 1997 年 2 期 (獨立)
45、 魯迅、梁實秋論爭新議 《贛南師院學報》 1997 年 1 期(獨立)
46、「學衡派」與五四新文學運動 《中國社會科學》 1998 年 6 期(獨立)
47、 國現代主義詩歌研究的新開拓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 1998 年 2 期(獨立)
48、 從童真到「莽漢」的藝術史價值 《貴州社會科學》 1998 年 5 期 (獨立)
49、 作為馬克思主義批評群體的創造社 《郭沫若學刊》 1998 年 2 期(第一)
50、 來自巴蜀的反叛與先鋒 《西南師范大學學報》 1998 年 2 期 (獨立)
51、 青春的詩情與年輕的文化人 《西南師范大學學報》 1998 年 4 期 (獨立)
52、艾青:中國傳統的「棄兒」與叛逆 《東方叢刊》 1998 年 2 期 (獨立)
53、 田間新論 《贛南師院學報》 1998 年 2 期(獨立)
54、論「學衡派」與五四新文學運動 《人大復印資料 文藝理論》 1999.1
55、論「學衡派」與五四新文學運動 《新華文摘》 1999.2
56、魯迅人生體驗中的《故事新編》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 1999.3
57、對於「後新詩潮」的多種闡釋 《天津社會科學》 1999.3
58、巴蜀文化的闡揚與《社會科學研究》的歷史責任 《社會科學研究》 1999.3
59、詩人穆旦的痛苦與中國讀者的財富 《四川三峽學院學報》 1999.3
60、 後新詩潮:時間的延續與空間的定位 《淮北煤師學院學報》 1999.3
61、巴渝文化與詩人傅天琳 《涪陵師專學報》 1999.1
62、重慶文學、地域文學與文史學 《涪陵師專學報》 1999.4
63、 歷史的意義與學術的魅力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 2000.1
64、 評龍泉明《中國新詩流變論》 《文學評論》 2000.5
65、 尋找和建立中國新詩發展的內在「理念」 《海南師院學報》 2000.3
66、 任洪淵與中國學院派詩人的選擇 《西南師大學報》 2000.2
67、 任洪淵與中國學院派詩人的選擇
《人大復印資料 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 2000.5
68、 無法圓滿的悲劇 《西南師大學報》 2000.5
69、 大西南文化與新時期詩歌的消長 《詩探索》 2000.1-2 輯
70、 現代文化的讀本:中國新詩的幾個文本 《名作欣賞》 2001.2
71、 標准與尺度:關於中國新詩的總體評價 《學習與探索》 2001.2
72、 文學現代性與民族性的內在關系 《社會科學戰線》 2001.4
73、 新世紀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碩士研究生課程體系改革芻議
《荊州師院學報》 2001.3
74 、穆旦研究:折射出現代中國詩學的艱難
收入《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史綱》江蘇教育出版社 2001 年版
75 、 論「學衡派」與五四新文學運動
收入《解析吳宓》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1 年版
76 、「為人生」與新世紀魯迅研究展望 《重慶教育學院學報》 2001 年 4 期
77 、中國現代文學史研究與 21 世紀中國文論建設的若干問題《涪陵師專學報》 2001.4
78 、我們究竟有著怎樣的「現代性」? 《西南民族學院學報》 2001 年 11 期
79 、 2000 :走向新世紀的中國現代文學研究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 2001 年 4 期
80 、時空的自由與郭沫若的感受方式 《社會科學研究》 2002 年 2 期
81 、中國「反現代性」思潮:世界意義的保守主義《西南師范大學學報》 2002 年 2 期
82 、 21 世紀郭沫若研究的挑戰與機遇 《郭沫若學刊》 2002 年 2 期
83 、蕪亂來自於真正的批評家的「缺席」 《詩刊》 2002 年 3 期
84 、現代文化的讀本:中國新詩的幾個文本(連載二) 《名作欣賞》 2002 年 4 期(獨立)
85 、現代文化的讀本:中國新詩的幾個文本(連載三) 《名作欣賞》 2002 年 5 期(獨立)
86 、「重估現代性」思潮與中國現代文學傳統的再認識 《文學評論》 2002 年 4 期
87 、反現代性:從學衡派到「後現代」 《中州學刊》 2002 年 5 期
88 、魯迅舊詩新論 收入《魯迅其書》,社科文獻出版社 2002 年
標准與平台 《詩刊》 2003 年 2 期
89 、《甲寅》月刊:五四新文學運動的先聲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 2003 年 4 期
90 、從進化論到地理學 (香港)《新亞論叢》 2003 年 1 期
91 、西部的「空間」與東部的「時間」 《唐都學刊》 2003 年 1 期
92 、文化反思時代的文體學研究 《西南師范大學學報》 2003 年 1 期
93 、日本生存體驗與清末「小說界革命」《西南師范大學學報》 2003 年 6 期
94 、「民族」與「革命」:日本之於中國的關鍵詞《理論與創作》 2003 年 4 期
95 、關於「世界」的學說 《徐州師大學報》 2003 年 4 期
96 、 王富仁的「九十年代」 《中國文學研究》 2003 年 2 期(獨立)
97 、日本體驗與中國現代文學的發生 《中國社會科學》 2004 年 1 期
98 、歷史的散失與當代的「新考據研究」 《學習與探索》 2004 年 1 期
99 、日本生存的實感與中國詩歌的近代變革 《社會科學研究》 2004 年 1 期
100 、論中國現代文學的重慶視野 《紅岩》 2004 年 2 期
101 、「現代性」與中國現代文學研究 《重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04 年 3 期
102 、意志化之路上的梁宗岱詩歌與詩論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 2004 年 3 期
103 、「走向世界」、「現代性」與「全球化」 《南京大學學報》 2004 年 3 期
104 、關於中國新詩的兩種「傳統」 《江漢大學學報》 2004 年 4 期
105 、西方文論在中國如何「化」? 《河北學刊》 2004 年 5 期
106 、論中國現代詩論的現代性問題 《 西南師范大學學報》 2004 年 6 期
107 、日本體驗與中國散文的近現代嬗變 《文學評論》 2004 年 6 期
108 、日本體驗與中國散文的近現代嬗變 人大復印資料 2005 年 1 期
109 、 從起點處「正名」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 2005 年 1 期(合作,第一)
110 、傳統與現代:二元如何對立? 《江漢論壇》 2005 年 1 期(川)
111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中的文獻史料:問題與方法 《汕頭大學學報》 2005 年 1 期
112 、他山之石:作為現代中國文學思想重要資源的西方文論《蘭州大學學報》 2005 年 2 期
113 、中國現代詩歌與當代中國讀者的需要《欽州師專學報》 2005 年 2 期(合作,第一,川)
114 、「新民」與「心力」 《徐州 師范大學學報》 2005 年 3 期
115 、 「新民」與「心力」 人大復印資料《中國近代史》 2005 年 4 期
116 、現實的感受與文本的感受 《天津社會科學》 2005 年 3 期
117 、 1907 :魯迅「入於自識」的選擇 《中山大學學報》 2005 年 3 期(川)
118 「問題」與「前沿」 《陝西師大學報》 2005 年 5 期(川)
119 、抗戰文化、抗戰文學與郭沫若研究 《涪陵師范學院學報》 2006 年 6 期
120 、 1907 :周作人的「協和」體驗及與魯迅的異同 《貴州社會科學》 2005 年 4 期(川)
121 、 1907 :周作人的「協和」體驗及與魯迅的異同 人大復印資料 2005 年 4 期(川)
122 、抗戰作為中國文學的資源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 2005 年 9 期 (川)
123 、巴金的願望與我們的姿態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 2005 年 11 期
125 、現實的感受與文本的感受 《天津社會科學》 2005 年 3 期
126 、我們在什麼意義上討論「文學感受」 《中國文學研究》 2005 年 3 期
127 、失落了文學感受的文學理論與文學批評 《西南師范大學學報》 2005 年 4 期
128 、文學的闡釋:從文化關聯的發現到文學感受的發掘《首都師范大學學報》 2005 年 3 期
129 、多重概念的歧義與中國文學「現代性」闡釋的艱難《社會科學研究》 2005 年 5 期(川)
130 、 20 世紀 50 年代與「二元對立思維」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 2005 年 5 期(川)
131 、生命體驗、生存感受與現代中國的文化創造 ?《社會科學戰線》 2005 年 6 期(川)
132 、「重估現代性」思潮與中國現代文學傳統的再認識《現代性與 20 世紀中國文學思潮》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5 年
133 、 」Re-evaluation of Modernity」 and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Excerpts)
Critical Zone 1,2005
134 、心中的「海」——胡續冬《海魂衫》,《詩探索》 2005 年 2 期(獨立,)
134 、國家主義的批判與個人主義的倡導
——從《甲寅》到《新青年》的思想流變 《江漢論壇》 2006 年 1 期(獨立)
135 、文學博士談《名作欣賞》的學術貢獻,獨立,《名作欣賞》 2006 年 1 期(獨立)
136 、論中國新詩的「傳統」 《詩探索》 2006 年 1 期(獨立)
137 、人文主義與五四新文化運動 《福建論壇》 2006 年 1 期(第一)
138 、抗戰:中國文化的資源與重慶文化的資源《涪陵師院學報》 2006 年 2 期(獨立)
139 、巴蜀學派與當代批評 《當代文壇》 2006 年 2 期(第一)
140 、「問題」與「前沿」 《浙江廣廈建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06 年 1 期(獨立)
141 、 傳統 : 中國新詩問題的一個關鍵詞《西南科技大學學報》 2006 年 2 期( 獨立)
142 、當代詩歌批評的歷史建構 《江漢論壇》 2006 年 4 期(第一)
143 、大眾傳媒與中國新詩的生成 《學術月刊》 2006 年 4 期,(第一)
144 、多重概念的歧義與中國文學「現代性」闡釋的艱難,
人大復印資料《中國現當代文學》 2006 年 3 期( 獨立)
145 、中國現代文學教學面臨的挑戰,《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 2006 年 5 期,(獨立)
146 、今天我們如何紀念魯迅逝世? 《欽州師專學報》 2006 年 5 期(獨立)
147 、 中國抗戰文學研究的新的可能,《西南師范大學學報》 2006 年 6 期(第二)
148 、 重繪現代中國文學批評的概念譜系,《首都師范大學學報》 2006 年 6 期(獨立)
149 、 自我體驗、自我意識與現代中國文化的「問題」《福建論壇》 2006 年 7 期(獨立)
150 、魯迅:現代中國文化之「結」,《西南民族大學學報》 2006 年 8 期(獨立)
151 、從中國抗戰文化研究看郭沫若研究的新思路 獨立, 收入《文化與抗戰》,巴蜀書社 2006
152 、 清點現代中國文學批評概念的意義 《社會科學研究》 2007 年 1 期( 獨立)
153 、文學批評的本土意義:從自我的清理開始 《貴州社會科學》 2007 年 1 期( 獨立)
154 、重慶文學史與普通話寫作 《紅岩》 2007 年 1 期( 獨立)
155 、命題的意義 《紅岩》 2007 年 2 期( 獨立)
156 、尋找我們自己的語言 《紅岩》 2007 年 3 期( 獨立)
157 、體制與生存 《紅岩》 2007 年 4 期( 獨立)
158 、《紅岩》 2007 年 5 期( 獨立)
159 、《紅岩》 2007 年 6 期( 獨立)
160 、魯迅的「五四」與「新青年」的「五四」 《社會科學輯刊》 2007 年 1 期(獨立)
161 、魯迅的「五四」與「新青年」的「五四」 人大復印資料現當代文學 2007 年 5 期
162 、重繪現代中國文學批評的概念譜系,人大復印資料〈文藝理論〉 2007 年 4 期
163 、現代中國文學批評「本土化」建設的三大內涵 《新華文摘》 2007 年 7 期
164 、中國新詩研究的世紀性工程 《中國詩歌研究動態》新詩卷第三輯

㈡ 我現在身高162的樣子,體重62左右,這是我減肥以後的成果,我想問問我

162標准在120斤左右,你現在只是需要保持體重,
可以加強運動,多吃點沒事

㈢ 喬秀岩的學術成果


論著:
◎單行本《義疏學衰亡史論》2013年台灣萬卷樓出版社(博士論文修訂版)《北京讀經說記》2013年台灣萬卷樓出版社(收錄論文、雜文17篇)◎論文:(標☆者收錄於《義疏學衰亡史論》,標★者收錄於《北京讀經說記》中)《日本古代『論語』學資料及其研究》1995年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原學』第二輯(第353-380頁)(重錄)2013年北京大學出版社《從鈔本到刻本:中日『論語』文獻研究》(第309至336頁)《評江蘇版點校本『儀禮正義』》1998年台灣《經學研究論叢》第五輯(第155-157頁)《「禮是鄭學」說》1999年台灣《經學研究論叢》第六輯(第113-118頁)《『儀禮疏』探原試例》1999年 台灣《經學研究論叢》第七輯(第187-197頁)《評劉文淇『左傳舊疏考正』》2000年台灣《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十卷第一期(第161-170頁)《『儀禮』單疏版本說》☆2000年《文史》第50輯(第39-56頁)《書『魏書?李業興傳』後》☆2000年 台灣《經學研究論叢》第八輯(第203-208頁)《書『孝經述議復原研究』後》 2000年台灣《經學研究論叢》第八輯(第307-314頁)《左還右還後說圖錄》☆ 2001年 台灣《經學研究論叢》第九輯(第145-162頁)《略談歷代學者對左還右還的理解》2002年 《文史》第59輯(第215-228頁)《關於古籍整理中的存真標准問題》★2004年 北京圖書館演講稿《版本的缺環或歷史概念的形成》★ 2005年《中國典籍與文化》2005年第4期(第16-24頁)《『禮記』版本雜識》★2006年 《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3卷第5期(第103-109頁)《『周禮正義』的非經學性質》★2007年百花洲文藝出版社《孫詒讓研究論文集》(第75-81頁)《論鄭王禮說異同》★2008年 《北大史學》第13輯(第1-17頁)(重錄)台灣政治大學中文系《第五屆中國經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289―299頁)《關於『文選』的注釋、版刻與流傳——以日本足利學校藏宋刊明州本六臣注『文選』為中心》(與宋紅合撰)《古籍整理出版情況簡報》2008年第12期(第6―13頁)(重錄)《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11卷第2期(第73―76頁)(重錄)『復印報刊資料』《基於文獻學的經學史研究》2009年 《儒家典籍與思想研究》第一輯(第163―176頁)《鄭何注論語的比較分析》2009年《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6卷第2期(第86―92頁)《經疏與律疏》★2009年 台灣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隋唐五代經學研討會論文集》(第161―171頁)《古籍整理的理論與實踐》★2009年 《版本目錄學研究》第一輯(第5―34頁)《『舊京書影』『北平圖書館善本書目』出版說明》2009年 《版本目錄學研究》第一輯(第307―318頁)《『舊京書影』『北平圖書館善本書目』編後記》2010年台灣聖環圖書出版《第一屆中國古典文獻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1―20頁)《書評:汪少華『中國古車與名物考辨』》★2011年《中國學術》第28輯(第389―397頁)《『南宋刊單疏本毛詩正義』影印前言》(與李霖合撰)★2011年 《國際漢學通訊》第四輯(第217―235頁)《嘉定南康軍刊本『儀禮經傳通解』之補修情況》★ 2013年 《中國典籍與文化》第二期(第63―70頁)《聶崇義『三禮圖』版本印象——紀念多一種蒙古時期山西刻本的發現》(與葉純芳合撰)2014年《版本目錄學研究》第五輯《學『撫本禮記考異』記》 2014年《中正漢學研究》第23期「鄭學第一原理」★ 『古典學』第一輯(待刊)「如何理解晉代廟制爭議」★香港『能仁學報』(待刊)「鄭何注『論語?異趣」★ 台灣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魏晉南北朝經學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待刊)
◎雜文《初刻初印本『日知録』的發現》 1996年 新加坡《聯合早報》9月20日茶館版《點校本『儀禮通論』讀後》1999年《古籍整理出版情況簡報》1999年第4期(第24-27頁)《經學文獻學的課題》 2001年台灣《孔學與二十一世紀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462-472頁) 《利用圖書館雜感》2010年 台灣《國文天地》第二十五卷第九期(第13―16頁)《王文錦老師的生平與學術》2010年台灣《經學研究論叢》第十八輯(第269-274頁)《傅增湘逝世六十周年紀念展東京會場紀事》2010年 《版本目錄學研究》第二輯(第48―66頁)《禮學第一要籍 孤本天下求偶》2012年《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9卷第1期(封三)《版本目録學的思考》2012年 《版本目錄學研究》第三輯(第491―493頁)《圖書館古籍的永恆與瞬間》★2012年 《北京大學校報》第1298期(11月4日)第三版《文獻學的具體與概念》★2013年 《版本目錄學研究》第四輯(第545―548頁)
◎編輯、點校等:《日本研究經學論著目錄》(合編)1993年台灣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出版(878頁)《續修四庫全書(經部)》(協助編集)199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策劃收錄宋版《毛詩要義》、抄本《論語義疏參訂》,撰後者校記前言。《日本收藏稀見中國戲曲文獻叢刊第一輯》(合編)2006年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禮書通故》2007年中華書局覆校,撰巻末附錄《覆校記》(第2727-2756頁)《選刊漢書藝文志索隱稿(序、六藝)上下》(謄錄校點整理)2007、08年《中國經學》第二輯(第1―13頁)?第三輯(第1―11頁)《日本足利學校藏宋刊明州本六臣注文選》(策劃、編輯)2008年人民文學出版社(24頁+921頁)《版本目録學研究》第一輯(編集、校對)2009年 國家圖書館出版社《舊京書影?(一九三三年)北平圖書館善本書目》(策劃、編集)2011年人民文學出版社(987頁)《楊復再修儀禮經傳通解續卷祭禮》(策劃,與葉純芳合編)2011年 台灣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075頁)《中國古籍總目(經部)》2012年中華書局 審訂「禮類」初稿《南宋刊單疏本毛詩正義》(策劃、編輯)2012年人民文學出版社(521頁)《宋刊元明遞修本儀禮經傳通解正續編》(策劃、編輯)2012年北京大學出版社(2639頁)《南宋越刊八行本禮記正義》(策劃、編輯)2014年 北京大學出版社《周禮正義》(校點、編輯)北京大學出版社《儒藏》(待刊)《禮書通故》(校點、編輯)北京大學出版社《儒藏》(待刊)
◎翻譯: 戶川芳郎《人偶——偶談之餘終篇》2005年 《中國經學》第一期(第51―65頁)高橋智《論惠棟校本『春秋公羊註疏』》(與刁小龍合譯)2008年《中國經學》第三輯(第216―230頁)古橋紀宏《魏晉禮制與經學》(編譯)2010年 《儒家典籍與思想研究》第二輯(第254―295頁)阿部吉雄《東方文化學院東京研究所經部禮類善本解題稿》(與刁小龍合譯)2010年《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二十卷第二期(第229―253頁)福島吉彥《唐五經正義撰定考》並野間文史《跋》(與刁小龍合譯)2011年《中國經學》第八輯(第87―104頁)平岡武夫《村本文庫藏王校本『白氏長慶集』―——走向宋刊本》(與葉純芳合譯)2013年《版本目録學研究》第四輯(第297―324頁)尾崎康《正史宋元版研究》(編譯)中華書局(待刊)

㈣ 劉陽的主要成果

1、專著《小說本體論》,38萬字,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10年8月出版
2、《文學「詩性」的語義學考察——以新時期中國文學研究為背景》,載《學術月刊》2010年第11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11年第3期轉摘,人大復印資料《文藝理論》2011年第2期全文轉載)
3、《在後形而上學意義上重建文學本體論——新世紀文學本體論研究的理據分析》,載《學術月刊》2009年第8期(人大復印資料《文藝理論》2009年第11期全文轉載)
4、《作為日常語言的「理論」與作為學術語言的「理論」——新世紀中國文論研究中一種值得辨析的混淆》,載《學術月刊》2012年第5期
5、《以言去言:錢鍾書文論形態的範式奧蘊》,載《文藝理論研究》2004年第5期(《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04年第6期全文轉載)
6、《「文學批評個人化」:在後形而上學範式下》,載《文藝理論研究》2006年第5期(收入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重釋文學史》一書)
7、《後形而上學時代的中國文學理論有效性立場》,載《文藝理論研究》2008年第5期;
8、《解構的在場與文學的在場——兼論德里達解構理論對中國文學的反照》,載《文藝理論研究》2011年第1期
9、《論審美超越》,載《文藝研究》2007年第4期(《新華文摘》2007年第12期轉摘,《中國美學年鑒》轉載)
10、《不斷尋找學科推進的生長點》,載《文藝爭鳴》2008年第11期
11、《馬克思人性觀與中國當代文藝理論研究的創新》,載《文藝爭鳴》2006年第6期(人大復印資料《文藝理論》2007年第3期全文轉載)
12、《詩意地超越世海俗流》,載《當代文壇》2012年第4期
13、《文學理論是在何種意義上聯系文學實踐的》,載《浙江大學學報》2009年第1期(《學術界》2009年第2期論點摘編)
14、《存在主義與中國文學的融合限度》,載《華東師范大學學報》2012年第3期
15、《「本體」概念與近似概念的語義學辨析》,載《海南大學學報》2010年第6期
16、《中國美學:接著誰講?誰接著講?怎樣接著講?》,載《湖北大學學報》2011年第1期(收入蘇州大學出版社《當代中國美學的多重奏》一書)
17、《審美是個體性與社會性的生成論統一——對一個長期爭議的美學問題的澄清》,載《西北師大學報》2008年第1期(人大復印資料《美學》2008年第4期全文轉載)
18、《柏拉圖迷狂說重估》,載《海南大學學報》2003年第3期
19、《實踐存在論美學:實踐美學的反思與突破》,載《中國美學研究》第二輯
20、《新世紀中國文學理論有效性討論的理據分析——以現代性與後現代性味思想背景》,載《河北師大學報》2007年第6期(人大復印資料《文藝理論》2008年第3期全文轉載)
21、《文學理論有效性問題:中西比較與評析》,載《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2007年第6期
22、《理論的自律性和知性困境》,載《西南交大學報》2004年第6期
23、《透過理論敞開現象:論錢鍾書文學解釋的有效性》,載《南京醫大學報》2004年第3期
24、《對比:「多層累的突創」與「一躍而出」》,載《東方論叢》第一輯
25、《試解「知識分子是最壞的人」》,載《粵海風》2009年第5期
26、《啟蒙者的優越感》,載《粵海風》2010年第1期
27、《處於表達焦慮中的反思》,載《粵海風》2010年第2期
28、《「公民寫作」:多元的幻象》,載《粵海風》2004年第1期
29、《關於真話的難題》,載《粵海風》2004年第4期
30、《心性價值走向與學術場景估計》,載《博覽群書》2003年第5期
31、《一種還原現代性的寫法》,載《博覽群書》2006年第4期
32、《歷史大幕下的天鵝之歌》,載《名作欣賞》2003年第8期
33、《研究生還在讀書嗎》,載《文匯報》2004年3月22日
34、《錢氏幽默》,載《中華讀書報》2005年11月23日
35、《戲說的濫觴》,載《文匯讀書周報》2001年12月29日
36、《師門咳唾錄》(上),載《大公報》2007年1月15日
37、《師門咳唾錄》(下),載《大公報》2007年1月30日
38、《讀書無勢利》,載《中國文化報》2002年9月18日
39、《一對矛盾而兼容的命題》,載《雜文報》2012年2月24日
40、《大庇天下寒士之後》,載《聯誼報》2011年10月1日
41、《〈邊城〉的缺憾》,載《太原晚報》2012年3月19日
42、《另一隻眼看〈西遊〉》,載《雜文選刊》2011年第12期
43、《佐羅·譚嗣同·公民寫作》,載《大公報》2005年10月13日
44、《人文素養的靈魂不是「以人為中心」》,載《雜文報》2005年6月2日
45、《大學者的考題》,載《中華讀書報》2002年6月12日
46、《思想家的文筆》,載《中華讀書報》2006年1月6日
47、《讀書的互見》,載《大公報》2003年2月20日
48、《懷想那一代大學生》,載《大公報》2006年4月12日
49、《讀書奇喻妙賞》,載《大公報》2003年10月29日
50、《別動不動拿常識說事》,載《山西文學》2005年第11期
51、《霍金和我們的實用理性》,載《雜文選刊》2002年第11期
52、《小說窺小》,載《中華讀書報》2006年8月30日
53、《黃蓉的更年期》,載《作品與爭鳴》2003年第11期
54、《批評家的孱弱》,載《中華讀書報》2006年5月12日
55、《清夜讀顧准》(上),載《大公報》2006年6月7日
56、《清夜讀顧准》(下),載《大公報》2006年6月8日
57、《小說雅遣》(上),載《大公報》2006年11月30日
58、《小說雅遣》(下),載《大公報》2006年12月1日
59、《硯邊求疵錄》,載《大公報》2007年4月11日
60、《歷史悲劇再評價》,載《雜文報》2002年10月1日
61、《凱爾泰斯的幸與不幸》,載《山西文學》2003年第2期
62、《請還原「學本位」》,載《華夏時報》2002年5月13日
63、《讀吧,作品》,載《文匯讀書周報》2007年8月10日
64、《傻傻地看護那不可侮的》,載《文匯讀書周報》2006年9月29日
65、《平視這段對話》,載《大公報》2006年10月2日
66、《思想者的四種造型》,載《雜文月刊》2004年第12期
67、《一段虎頭蛇尾的歷史》,載《大公報》2007年4月22日
68、《只因會消失,生命才顯得壯美》,載《大公報》2007年4月23日
69、《小說是當下的和可能的生活》,載《大公報》2007年6月9日
70、《人不過是剃光了毛的猴子》,載《大公報》2007年6月18日
71、《因其荒謬,故其可信》,載《大公報》2007年9月12日
72、《靈魂震撼,但不怨艾》,載《大公報》2007年9月21日
73、《秋葉在海雨天風里翻飛》,載《大公報》2006年6月23日
74、《作一次偉大的生命馳騁》,載《語文新圃》2006年第5期
75、《走進電影的心臟》,載《文匯讀書周報》2003年11月14日
76、《諸葛亮為什麼斬馬謖卻不斬關羽》,載《語文新圃》2005年第10期
77、《高爾基的另一面》,載《雜文月刊》2004年第9期
78、《「桂冠詩人」行狀考》,載《大公報》2004年7月25日
79、《擬莊子後裔致余秋雨先生書》,載《語文新圃》2007年第5期
80、《也談「第三派文學」》,載《大公報》2004年10月25日
81、《生無所息》,載《大公報》2006年7月28日
82、《「最佳雜文」的納悶》,載《大公報》2004年11月26日
83、《公民寫作:多元的幻象》,載《山西文學》2004年第3期
84、《體用統一的開拓之作》,載《文藝報》2003年6月2日
85、《讀水滸獻疑》,載《大公報》2004年3月22日
86、《讀三國求疵》,載《大公報》2004年4月23日
87、《讀西遊指瑕》,載《大公報》2004年5月17日
88、《讀紅樓挑刺》,載《大公報》2004年6月1日
89、《轉載率越高越好嗎》,載《圖書館》2003年第5期
90、《「獵殺貪官」之後》,載《雜文報》2001年11月20日
91、《難矣哉知人論世》,載《中華讀書報》2001年3月7日
92、《「一篇文主義」》,載《中華讀書報》2001年4月18日
93、《偷龍轉鳳讀書法》,載《中華讀書報》2004年3月10日
94、《歇後語有大智慧》,載《大公報》2003年12月1日
95、《抄本的矮化》,載《中華讀書報》2002年3月13日
96、《當代「買路錢」》,載《中華讀書報》2002年11月6日
97、《駁一種話語優越感》,載《中華讀書報》2003年4月16日
98、《與葉延濱先生書》,載《中華讀書報》2002年10月23日
99、《元美學與靈之舞》,載《中華讀書報》2001年7月11日
100、《假如董橋是位女子》,載《錢江晚報》2002年11月15日
101、《碩士論文的尷尬》,載《大公報》2004年10月31日
102、《另一隻眼看借書》,載《中華讀書報》2003年12月3日
103、《購書奇遇三則》,載《中華讀書報》2003年5月28日
104、《難為五元書折腰》,載《中華讀書報》2002年1月23日
105、《謹防「哲學王心態」》,載《中華讀書報》2004年1月7日
106、《辯論和酷評》,載《中華讀書報》2002年11月20日
107、《《金庸傳》的一個錯誤》,載《中華讀書報》2003年12月17日
108、《愛因斯坦笨又何妨》,載《中華讀書報》2003年11月12日
109、《雕鑿時間》,載《中華讀書報》2003年7月9日
110、《曲線立名》,載《中華讀書報》2001年6月6日
111、《為可能的讀者准備》,載《中華讀書報》2002年3月27日
112、《戲彈「一等獎空缺」》,載《大公報》2004年10月23日
113、《上海女孩》,載《大公報》2005年12月5日
114、《編輯部的故事》,載《大公報》2004年3月3日
115、《重溫羅文》,載《大公報》2003年11月12日
116、《歌聲依舊》,載《珠海特區報》2004年5月9日
117、《神神經經學德語》,載《錢江晚報》2003年11月22日
118、《綴滿比喻的生存》,載《錢江晚報》2002年8月27日
119、《老片和我們的童年》,載《錢江晚報》2002年9月10日
120、《「先結婚後戀愛」》,載《錢江晚報》2002年12月6日
121、《一隻愛看《辭海》的貓》,載《大公報》2007年1月26日
122、《寫在〈夢蝶〉邊上》,載《珠海特區報》2004年7月4日
123、《不合時宜》,載《大公報》2007年11月20日
124、《那一滴眼淚是她的》,載《大公報》2007年11月28日
125、《純美的靈之舞與肉之愛》,載《大公報》2007年12月6日
126、《經典的魅力究竟在哪裡》,載《大公報》2007年12月12日
127、《大處不失沉痛》,載《大公報》2007年12月16日
128、《好小說揭示生命最隱秘之處》,載《大公報》2007年12月28日
129、《如此疊床架屋有必要否》,載《中華讀書報》2008年11月17日
130、《「智者錢鍾書」之說欠妥》,載《大公報》2008年12月16日
131、《蠹魚的蛻變》,載《杭州日報》1998年8月17日
132、《歷史感·學理觀·前瞻性·實證化》,載《太原日報》2006 年3月27日
133、《血性》,載《杭州日報》1998年11月15日
134、《語文的靈魂是人文》,載《聯誼報》2007年6月10日
135、《「有償獻血」之類》,載《杭州日報》1999年2月7日
136、《導師不識自家研究生?》,載《文匯報》2004 年 2 月 20 日
137、《「第三條道路」的一個腳注》,載《大公報》2009年2月8日
138、《這是有溫度的學術》,載《文匯讀書周報》2009年2月13日
139、《戲說歷史也要講邏輯》,載《大公報》2009年3月3日
140、《姓名之美》,載《青年文摘》2009年第11期
141、《求之過深的批評》,載《大公報》2009年4月4日
142、《在繁華中看出蕭條》,載《聯誼報》2009年12月31日
143、《兩個錢鍾書》,載《大公報》2009 年7月26日
144、《跳出如來佛手掌三辦法》,載《大公報》2010年10月5日
145、《筷子演義》,載《大公報》2009年12月9日
146、《人咬狗為什麼才是新聞》,載《大公報》2009年1月7日
147、《地鐵上的哲學》,載《大公報》2010年4月29日
148、《且慢「填補空白」》,載《大公報》2008年12月31日
149、《唐詩宋詞崑曲之局限》,載《語文新圃》2009年第8期
150、《也談陳寅恪的自由》,載《大公報》2009年7月13日
151、《余秋雨思想資源一瞥》,載《語文新圃》2010年第6期
152、《中西悲劇差異比較論》,載《語文新圃》2010年第8期
153、《姬別霸王》,載《大公報》2009年 8月24日
154、《孫悟空是哪一年鬧天宮的》,載《大公報》2009年11月4日
155、《天上版西遊記》,載《大公報》2009年10月10日
156、《西遊記邏輯之得失》,載《語文新圃》2010年第5期
157、《真愛的襟懷》,載《大公報》2009年6月1日
158、《做有思想的教師》,載《大公報》2009年4月26日
159、《歡喜型學者》,載《中國年度最佳大學生作品》(灕江出版社2003年版)
160、《賦得書里書外人》,載《讀書哲語》(文匯出版社2001年版)
161、《但開風氣不了情》,載《年輕的聲音》(新蕾出版社2001年版)
162、《何必「復興國學」》,載《於丹為什麼這樣紅》(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63、《蒲松齡之謎與托克維爾之解》,載《雜文報》2012年1月17日
164、《自編歇後語》,載《太原晚報》2012年1月7日
165、《生活中的哲學點滴》,載《大公報》2012年2月3日
166、《研究生與高考作文》,載《中國青年報》2004年6月1日
167、《對雜文的一點思索》,載《雜文報》2011年11月1日
168、《鞭炮的疑思》,載《大公報》2012年1月26日
169、《錢鍾書的炫博》,載《大公報》2011年9月20日
170、《名人之煩》,載《聯誼報》2011年12月17日
171、《余秋雨思想資源一瞥》,載《語文新圃》2010年第6期
172、《當阿Q遇上韋小寶》,載《大公報》2011年11月20日
173、《克里斯蒂,莎士比亞,誰更偉大》,載《大公報》2009年8月11日
174、《學者的真性情》,載《大公報》2008年11月13日
175、《聚書之樂》,載《大公報》2011年11月19日
176、《誰為刀俎,誰為魚肉》,載《大公報》2010年3月14日
177、《宋江之威及其他》,載《大公報》2010年6月25日
178、《誰逼誰上樑山》,載《大公報》2009年6月30日
179、《閑說金瓶》,載《大公報》2011年9月24日
180、《我的好書觀》,載《大公報》2011年8月30日
181、《道不遠人》,載《大公報》2011年11月29日
182、《一個教壇老兵的語文觀》,載《文匯讀書周報》2006年11月27日
183、《「千里馬「估衡法》,載《中華讀書報》2001年5月16日
184、《披著學者外衣的刀客》,載《文匯讀書周報》2004年8月27日
185、《讀圖時代的莎劇精靈》,載《文匯讀書周報》2003年3月18日
186、《浮生記憶》,載《文匯讀書周報》2004年8月6日
187、《巨人何以成為畏友》,載《文匯讀書周報》2004年3月17日
188、《作家不是兔子》,載《文匯讀書周報》2004年1月6日
189、《慎莫再吟傷仲永》,載《文匯讀書周報》2002年2月12日
190、《英姐》,載《大公報》2011年9月6日
191、《諸葛式的法治》,載《雜文報》2002年6月30日
192、《雜志的精神》,載《中國經濟時報》2010年2月4日
193、《錢鍾書的幽默,錢鍾書的刻薄》,載《大公報》2005年11月14日
194、《文學博士周潤發》,載《中華讀書報》2002年8月21日
195、《思想者雕塑的另一面》,載《大公報》2009年10月31日
196、《看別人與看自己》(上),載《大公報》2008年5月28日
197、《看別人與看自己》(下),載《大公報》2008年5月29日
198、《與王元化先生商榷》,載《中華讀書報》2002年4月5日
199、《體用統一的開拓之作》,載《文藝報》2003年5月15日
200、《逼視良知》,載《大公報》2007年10月19日
201、《讀雜文清火》,載《文匯讀書周報》2002年12月30日
202、《「最佳雜文」的納悶》,載《大公報》2004年11月26日
203、《做學問的三重門》,載《文匯讀書周報》2002年6月6日
204、《楊絳自撰生平二三事》,載《大公報》2011年11月3日
205、《賽過杜麗娘和麥當娜》,載《新民晚報》2002年11月22日
206、《奧斯維辛的人性變因》,載《雜文報》2012年4月20日
207、《〈讀孟嘗君傳〉反彈》,載《聯誼報》2012年4月28日
208、參編《美學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年版)

㈤ 張向葵的科研成果

*SSCI論文
9 Andreas. Demetriou, Zhang Xiangkui:The architecture,dynamics,and development of mental processing:Greek, Chinese,or universal? Intelligence,2005,Volume 33.Issue 2:109-141
8 Jiao R. K.,Zhang,X.K.. A study about effects of the correlated factors on development of self-esteem in adolescen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2004,39 (5-6): 166-166.
7 Yu,X.N.,Zhang,X.K.. Mental health among laid-off workers: The mediating role of coping style and perceived contro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2004,39 (5-6): 221-221.
6 Zhang,X.K.. Constructing and verifying of self-esteem model(Ⅰ): A theory of structure and processing way of self-estee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2004,39 (5-6):319-319.
5 Sun,Y.,Zhang,X.K.. The relationship among cognitive appraisal, psychological control,social support and stress facing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in high school studen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2004,39(5-6):320-320.
4 Cong,X.B.,Zhang,X.K.. Philosophical thinking of mental healt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2004,39(5-6):444-444.
3 Zhang,L.,Zhang,X.K.. Theory constructing and verifying of self-esteem structural model (ii):A confirmatory study of self-esteem structural model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2004,39(5-6):319-319.
2 Pan,Y.,Zhang,X.K.. Self-esteem is psychological basis for the ecation with respec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2004,39(5-6): 319-319.
1 Guo,J.,Zhang,X.K.. Coping styles of the retired persons as molator to mental health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2004,39(5-6): 320-320.
*國家級
8.張向葵(第1位):自尊的本質探尋與教育關懷.教育研究,2006(6):15-20.(2011年由中國德育雜志社,教育研究雜志社組編的《當代中國德育研究新進展》全文收錄)
7. 張向葵(第1位):培養兒童早期幸福感.光明日報(教育周刊版),2009年5月6日.
6. 張向葵(獨撰):「三性並茂」幼兒需要的陽光教育.光明日報(理論綜合版),2008年 9月12日
5. 張向葵(第1位):自尊的本質探尋與教育關懷.教育研究,2006(6):15-20.(2009年由中國教育學會編著的《中國教育科學2007》全文收錄)
4. 張向葵(第1位):走向行動定向的兒童研究:國內外兒童福利政策研究及啟示,東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4):131-134.(新華文摘2005年第22期,總第346期全文轉載)
3. 張向葵(第1位):自尊對失敗後抑鬱、焦慮反應的緩沖效應.心理學報,2005,37(3): 240-245.(人大復印資料心理學,2005年第10期全文轉載)
2. 張向葵(第1位):自我尊重:學校教育不容忽視的心理資源. 教育研究,2003(1):53-57.(2007年由中國教育學會編著的《中國教育科學2005》全文收錄)
1. 張向葵(第2位):小學三年級數學學優生與學困生解決比較問題的差異.心理學報,2002,34(4):400-406.
*CSSCI(A)級
(註:自2008年1月1日起區分CSSCI(A)、(B)級,故2008年以前的CSSCI文章均在CSSCI(B)級中列出)
17.張向葵(通訊):自尊與創造力相關的元分析.心理科學進展,2011,19(5):645-651.
16.張向葵(通訊):高低自尊者不同記憶偏好的發生機制.心理科學,2010,33(6):1393-1396.
15.張向葵(第1位):小學生升學准備不足:現狀調查及原因分析.東北師大學報,2010,(2):141-146.
14.張向葵(通訊):行為評價對3歲兒童掌控動機的影響.心理發展與教育,2010,26(2):128-136.
13.張向葵(第1位):自豪感的概念、功能及其影響因素.心理科學,2009,32(6):1398-1340.
12.張向葵(第1位):教育執行力:家長對落實幼兒《綱要》滿意度研究.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5):187-191.
11.張向葵(通訊):幼兒漢語字行和語義與圖形加工速度的發展與比較.心理科學,2009,32(3):551-554. (2011年由中國教育學會編著的《中國教育科學2010》全文收錄)
10.張向葵(獨撰):「三性並茂」的陽光教育:理性思考與實踐探索.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3):31-35.
9. 張向葵(第1位):中國兒童成長信息監測平台:建設與應用.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6):5-8.
8. 張向葵(通訊):城市貧困中學生自豪感、外顯自尊與抑鬱狀態的關系.心理發展與教育,2008,24(4):100-105.
7. 張向葵(第3位):社會文化震盪中幽默應對的機制.心理科學,2008,31(5):1198-1201.
6. 張向葵(第2位):美國教育中的幽默.比較教育研究,2008(9):87-90.
5. 張向葵(獨撰):追求自尊:短期效應與長期代價.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3):162-168.(2010年由中國教育學會編著的《中國教育科學2009》全文收錄)
4. 張向葵(第2位):初中生外在學習動機內化的心理機制研究.心理科學,2008,31(3):580-587.
3. 張向葵(第1位):西方自尊兩因素理論研究回顧及其展望.心理科學,2008,31(2):494-499..(人大復印資料心理學,2008年第7期全文轉載)
2. 張向葵(第2位):不同自尊者對自我相關信息的記憶偏好.心理發展與教育,2008,24(2):91-96.
1. 張向葵(通訊):二年級小學生「記」、「憶」策略的微觀發生研究.心理發展與教育,2008,24(1):25-30.
*CSSCI(B)級
77.張向葵(獨撰): 改革評價方式 塑造幼兒陽光生命——「小紅花革命」再探.人民教育,2010(12):24-26.
76.張向葵(通訊):兒童早期自尊的行為觀察研究.心理與行為研究,2010,8(2):81-87.
75.張向葵(通訊):歸因方式對不同自尊水平個體狀態焦慮情緒的影響.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0,18(1):111-113.
74.張向葵(通訊):不同認知偏好對大學生情感反應的影響:短期利益和長期代價.心理學探新,2009(1):73-77.
73.張向葵(通訊):走向整合的智力研究——Demetriou的經驗結構式認知發展理論述評.心理科學進展,2008,16(6):905-912.
72.張向葵(通訊):嬰幼兒自尊的前兆與形成.學前教育研究,2008(10):26-30.
71.張向葵(獨撰):美國基礎教育在培養諾貝爾獎得主中的奠基作用及其啟示.外國教育研究,2008,35(8):39-43.
70.張向葵(第3位):父母離異對子女心理發展的影響:計票式文獻分析途徑的研究.心理科學,2007,30(6):1392-1396.
69.張向葵(通訊):自我意識情緒:人類高級情緒.心理科學進展,2007,15(6):878-884.
68.張向葵(通訊):自尊與自我服務偏好的關系述評.心理科學進展,2007,15(4):631-636. (人大報刊復印資料心理學,2007年第12期全文轉載)
67.張向葵(第2位):現代中國人心理健康和諧觀的理論構念.心理科學,2007,30(3):629-631.
66.張向葵(第3位):發散思維訓練對62名初一學生創造力的影響.中國心理衛生雜志, 2007,(3):169-172.
65.張向葵(第2位):規則形式及其呈現問題情境對高二學生類比遷移影響研究.心理科學,2007,30(1):100-103.
64.張向葵(第1位):中國兒童的電視環境與兒童成長.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6):150-153.
63.張向葵(第1位):未來中國兒童研究的戰略構想.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43(6):13-15.
62.張向葵(第1位):認知評價與心理控制感在中年人對社會政策變化感受與心理健康之間的作用.心理發展與教育.2006,22(4):91-96.
61.張向葵(通訊):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文化震盪的特點研究.心理科學,2006,29(5):1045-1048.
60.張向葵(通訊):高自尊的異質性研究述評.心理科學進展,2006,14(5):704-709.
59.張向葵(第1位):自尊只有高低之分嗎?——高自尊的異質性及其啟示.心理學探新.2006,26(3):20-22.
58.張向葵(第1位):男女兩性在文化震盪、心理健康及其關系中的差異比較.心理科學.2006,29(2):336-340.
57.張向葵(第1位):透視文化變遷下的個體心理狀態——社會文化震盪影響個體心理健康的訪談研究. 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1):124-127.
56.張向葵(第2位):中學生學習策略的結構與使用特點.心理科學,2006,29(1):98-102.
55.張向葵(第1位):教師關於兒童入學准備的觀念.心理發展與教育,2005,21(4):73-78. (人大復印資料心理學,2006年第3期全文轉載)
54.張向葵(第2位):自我決定認知動機理論研究概述.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6):141-146.
53.張向葵(第1位):新課程理念下的學習策略教學研究.中國教育學刊,2005(5):28-31.
52.張向葵(第1位):自尊能緩沖死亡焦慮嗎?——自尊對死亡提醒條件下大學生死亡焦慮的影響.心理科學,2005,28(3):602-605.
51.張向葵(第2位):兒童入學准備狀態的理論模型與干預途徑.心理科學進展,2005,13(5):614-622.
50.張向葵(第2位):中外學習方式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外國教育研究,2005,32(4):10-14.
49.張向葵(第1位):微觀發生法在認知策略教學中的應用,教育科學,2005,21(3):40-43.
48.張向葵(第1位):「內隱自我信息加工方式」研究的前提性問題探索.心理學探新,2005,25(1):49-53.
47.張向葵(第2位):多層線性模型在縱向研究中的運用.心理科學,2005,28(2):429-431.
46.張向葵(第2位):超越式學習的現象學研究.教育科學,2005,21(1):25-27.
45.張向葵(第3位):自尊:心理健康的核心——兼談自尊的教育意境. 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1):144-148.
44.張向葵(第1位):社會文化因素對心理健康問題的影響.心理與行為研究,2005,3(3):229-233.(人大復印資料心理學,2006年第1期全文轉載)
43.張向葵(第1位):國外自我決定研究述評.中國特殊教育,2005(9):78-81.
42.張向葵(第2位):自我決定學習理論及其干預模型探析.中國特殊教育,2005(6): 41-45.
41.張向葵(第2位):促進殘疾學生自我決定能力發展的教育策略.中國特殊教育, 2005(2):81-85.
40.張向葵(第1位):自我尊重的心理解讀.中國教育學刊,2004(7):36-38、52.
39.張向葵(第1位):關於自尊結構模型的理論建構.心理科學,2004,27(4):791-795.
38.張向葵(第1位):閱讀障礙學生創造力特徵的研究.心理發展與教育,2004,20(2):1-6.
37.張向葵(第1位):關於心理健康的哲學思考. 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2):119-126(人大復印資料心理學,2004年第6期全文轉載).
36.張向葵(第2位):找回心理學失去的自我——心理學研究主題的歷史探尋與當代啟示. 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5):85-89.
35.張向葵(第1位):文化震盪及其對個體心理健康的影響.心理與行為研究,2004,2(2):438-442.(人大復印資料心理學,2004年第10期全文轉載).
34.張向葵(第2位):運動員與非運動員大學生身體自尊及整體自尊研究.心理學探新, 2003,23(4):55-58.(人大復印資料心理學,2004年第2期全文轉載)
33.張向葵(第1位):有關類比推理過程中的圖式歸納研究綜述.心理科學,2003,26(5):866-869.
32.張向葵(第2位):中學生學習策略運用、學習效能感、學習堅持性與學業成就關系的研究.心理科學,2003,26(4):603-607.
31.張向葵(第3位):創傷後應激障礙的雙重表徵理論及其進展.心理學探新,2003,23(2):55-58.
30.張向葵(第2位):態度研究的新進展——雙重態度模型.心理科學進展,2003,11(2):171-176(人大復印資料心理學,2003年第10期全文轉載).
29.張向葵(第1位):認知發展機制研究的新進展—關於認知發展機制的數學模型. 心理科學,2003,26(1):118-120,143.
28.張向葵(第1位):中學生學習策略應用特點的研究.心理與行為研究,2003,1(2):110-115.(人大復印資料心理學,2003年第8期全文轉載)
27.張向葵(獨撰):教育生態:課堂教學監控的鮮活生命.教育科學研究,2003(7/8):31-34.(人大復印資料教育學,2003年第11期全文轉載).
26.張向葵(第1位):待崗人員的應付方式、控制感特點及其關系研究.心理學探新,2002,22(4):50-54.
25.張向葵(第1位):處於不支持行為壓力下的下崗人員的心理中介研究.應用心理學, 2002,8(3):9-14.
24.張向葵(第1位):認知評價、心理控制感、社會支持與高考壓力關系的研究.心理發展與教育,2002,18(3):74-79.
23.張向葵(第1位):退休人員的應付方式對其心理健康的調節作用研究.心理科學,2002,25(4):414-431.
22.張向葵(第1位):論自我尊重是「尊重的教育」的心理基礎. 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3):107-113.
21.張向葵(第1位):兒童圖式特徵的認知發展研究. 心理發展與教育,2002,18(1):22-26.
20.張向葵(第1位):高校知識女性心理素質結構測查問卷的編制.心理科學,2002,25(2):152-155.(人大復印資料心理學,2002年第7期全文轉載)
19.張向葵(第1位):我國高校知識女性心理素質特點的調查研究. 心理學探新,2001,21(3):36-46.
18.張向葵(第1位):我國高校知識女性心理素質現狀的研究. 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1(4):111-116.
17.張向葵(第1位):西方侵犯受害兒童早期經驗研究及其對幼教的啟示. 外國教育研究,2001,28(1):50-54.
16.張向葵(第1位):圖式教學對閱讀理解能力、推理能力與自我效能感的影響.心理發展與教育,2000,16(2):22-27.
15.張向葵(第1位):類比推理研究綜述.心理科學,2000,23(6):725-728.
14.張向葵(第1位):小學生課文圖式意識、圖式操作策略與圖式行為關系的研究.心理科學,1999,22(5):423-426.
13.張向葵(第1位):3.5—6.5歲兒童對喪失認知的初步研究.心理發展與教育,1999,15(4):8-12.
12.張向葵(第1位):圖式理論在小學語文閱讀理解中的應用及其對語文學習成績的影響.心理科學,1999,22(2)(人大復印報刊資料,1999年第7期全文轉載).
11.張向葵(第1位):高師教育設置小學教育專業的必要性及可行性.教育研究與實驗,1999(2):19-22.
10.張向葵(第1位):學科素質教育與學習策略.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1999,21(5):1-3. (高等教育文科學報文摘,2000年第2期全文轉載)
9. 張向葵(第1位):3.5--6.5歲兒童對死亡認知的研究.心理發展與教育,1998,14(4):7-10.
8. 張向葵(第2位):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al Dimensions of Human Information Processing:Longitudinal and Cross--cultural evidence.HORIZONS OF PSYCHOLOGY,LJUBLJANA,1998.6.
7. 張向葵(第1位):影響信息加工容量的語言因素研究——中國和希臘跨文化比較. 心理科學,1997,20(5):248-251.
6. 張向葵(第1位):宣傳效果與受眾的心理加工機制——孔繁森事跡宣傳效果的調查研究. 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4):93-95.
5.張向葵(第1位):圖式理論在語文閱讀理解中的應用.心理發展與教育,1997,13(4):57-60.
4.張向葵(第1位):信息加工觀點和信息加工系統. 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4):93-96.
3. 張向葵(第1位):當前社會形勢下兒童——老人助人行為發展的實驗研究.心理發展與教育,1996,12(2):6-11.
2. 張向葵(第1位):9--15歲兒童信息加工系統發展的研究.心理發展與教育,1995,11(4):7-11.
1. 張向葵(第1位):Processing Capacity: Structure, development, and functions in complex problem-solving:A cross-cultural study in Greece and China. IV EUROPEAN ,CONGRESS OF PSYCHOLOGY, JULY, 1995,GREECE.
*核心級
10.張向葵(獨撰): 探索幼兒教育評價方式的變革——小紅花的革命.人民教育,2009(11),19-21.
9. 張向葵(第2位):後現代主義哲學對心理學中幽默感研究的方法論超越,理論探討,2007(2):62-68.
8. 張向葵(第2位):教師對兒童入學准備狀況的團體評定.學前教育研究,2006,5:11-14.
7. 張向葵(第2位):兒童入學准備的訪談研究.學前教育研究,2005,(5):14-16.
6. 張向葵(第1位):文化震盪對當代女性心理健康的影響.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5,7(6):53-56.
5. 張向葵(第1位):如何上好學習策略方式教學課——《生活中的軸對稱》課例分析.中小學教師培訓,2005(4):46-49.
4. 張向葵(第1位):關於心理健康的哲學思考(英文).中國臨床康復,2005,9(12):248- 251.
3. 張向葵(第1位):實現創新教育理論具體化的思考與實踐. 教育探索,2003(2):1-4.
2. 張向葵(第1位):學習策略對學生未來生活方式的影響. 人民教育,2003(2):30-32.
1. 張向葵(第1位):高校知識女性心理素質結構探析. 職業技術教育(教科版),2001,22(10):21-24.
*省級
33.張向葵(第1位):Perceptions of teachers』 and parents』 regarding school readiness.Frontiers of Ecation in China,2008,3(3):460-471.
32.張向葵(第2位):青少年學校適應的調查研究. 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7,29(4):17-21.
31.張向葵(第1位):父母應如何培養兒童的自尊,中國家庭教育,2007(1):42- 47.
30.張向葵(第1位):大學生自尊水平、抑鬱狀態與狀態焦慮的關系.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6(2):139-140.
29.張向葵(第1位):我國不同群體心理健康現狀的新調查,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6(4):24-30.
28.張向葵(第2位):四種訓練方式對不同認知風格大學生人際信任改善的影響研究,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6(4):37-41.
27.張向葵(第2位):大學生自尊、抑鬱和焦慮水平的性別差異研究,社會心理研究,2005(3):15-18.
26.張向葵(第2位):幼兒教師對兒童入學准備狀態觀念的訪談研究.中國家庭教育,2005(2):57-59.
25.張向葵(第1位):學習策略教學與生成智慧,教育科學研究,2005(9):47-51.
24.張向葵(第2位):幼兒氣質類型、母親態度與自我調節的關系研究.中國家庭教育,2004(2):54-57.
23.張向葵(第1位):自尊機制及其對學校教育的啟示.中小學教師培訓,2003(12):54-56.
22.張向葵(第2位):「學習策略對中小學生創新素質形成的影響研究」的深層思考. 中小學教師培訓,2003(3):36-38.
21.張向葵(第1位):圖式:發展學生創新能力的奠基石.當代教育論壇,2003(12):54-56.
20.張向葵(第1位):幼兒對喪失的認知、成因及調適對策. 中國家庭教育,2003(1):65-69.
19.張向葵(第3位):策略性知識:讓學生成為自主學習者.現代教育科學,2003(7):10-13.
18.張向葵(第2位):當代中國誠信危機的文化審視.新長征,2002(6):50-52.
17.張向葵(第1位):退休人員的應付方式、控制感與心理健康關系研究.社會心理研究,2002(2):1-5,32.
16.張向葵(第2位):待崗人員的應付方式與健康狀況的關系研究.社會心理研究,2002(3).
15.張向葵(第1位):當前形勢下知識女性心理素質分析. 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1,3(3):76-80.
14.張向葵(第1位):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創新素質的主渠道.中小學教師培訓,2001(6):22-24.
13.張向葵(第2位):知識女性工作壓力歸因特點及相關研究. 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1,23(1):18-20.
12.張向葵(第1位):學習策略的獲得與學生創新素質的培養.現代中小學教育,2001(6):44-46.
11.張向葵(第1位):學習策略學科化. 中小學教師培訓,2000(9): 35-37.
10.張向葵(第1位):備課時怎樣備好學生.中小學教師培訓,2000(8):30-32.
9. 張向葵(第2位):文化震盪與「邊際人」心理調適.長春市委黨校學報,2000(4):66-69.
8. 張向葵(第2位):教師心理素質與課程改革. 吉林教育研究,2000(8).
7. 張向葵(第1位):中學生課文圖式意識、圖式操作與圖式水平關系的研究.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0,22(4):1-4.
6. 張向葵(第1位):中考與高考學生焦慮心理成因及對策.中小學教師培訓(中學版),1999(6):55-56.
5. 張向葵(第2位):學習策略與小學生思維能力培養.中小學教師培訓(小學版),1998(4):16-18.
4. 張向葵(第2位):小學部首歸類識字教學的新方案.現代中小學教育,1998(2):36-38.
3. 張向葵(第3位):學習策略與小學生語文能力的培養.現代中小學教育,1998(1):42-45.
2. 張向葵(第1位):中小學生心理健康誤區的成因及矯正.現代中小學教育,1997(3):30-32.
1. 張向葵(第1位):羅比?凱斯關於兒童智慧發展的「過程—結構」論.吉林教育科學?普教研究,1996(4):14-15.
【報道評論】
5. 不能讓孩子病在起跑線上——訪張向葵教授. 中國社會科學報(心理學)2010年11月3日,第11版.
4. 「三性並茂」成就陽光童年——對話東北師范大學附屬幼兒學園園長張向葵.中國教育報(基礎教育),2010年1月22日,第8版.
3. 2009中國幼教高峰論壇報道——張向葵:園長管理的新概念及其實施,2010.1(第12期):10-11.
2. 張向葵教授與「三性並茂」的陽光教育.奕陽幼教評論,2009.10(第11期):45-48.
1. 陽光教育編就快樂搖籃.吉林日版,2009年6月5日,第11版.
【著作】
10.張向葵(獨著):陽光下的成長對話——一位幼教專家寫給幼兒家長的36封信.朝華出版社,2012.2.
9. 張向葵(獨著):給幼兒家長的35封信.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12.
8. 張向葵(著第1位):社會文化震盪對個體心理健康的影響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10.
7. 張向葵(著第1位):學習策略對中小學生創新素質形成的影響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6.
6. 張向葵(獨著):青少年心理問題研究——當代青少年心理問題反思與回應對策.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第一版;2004年第二版.
5. 張向葵(編著):步入青春河.中國青年出版社,2000.
4. 張向葵(著第1位):學習策略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研究.長春出版社,2000.
3. 張向葵(編著第1位):學習策略的理論與操作.吉林大學出版社,1999.
2. 張向葵(獨著):中國和希臘兒童信息加工系統機制的比較研究.東北師大出版社,1997.
1. 張向葵(編著):走進心理世界.吉林大學出版社,1997.
【教材】
10.張向葵(主編第1位):發展心理學(高等師范院校專業基礎課教材).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2.1.
9. 張向葵(主編):青少年心理學(東北師范大學網路學院學歷教育系列教材).東北師范大學網路課,2006.
8. 張向葵(主編第1位):青少年心理發展與教育心理專論(4+2教育學碩士研究生系列教材).東北師范大學研究生院,2006.
7. 張向葵(主編):青少年心理學(共同課教材).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6. 張向葵(主編第1位):課堂教學監控.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5. 張向葵:心理健康教育教程.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
4. 張向葵:青少年心理學.全國繼續教育網路課,2004.
3. 張向葵(主編).教育心理學.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3.
2. 張向葵(主編).管理心理學.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1. 張向葵(主編第1位):發展心理學.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書評】
4. 張向葵(獨撰):積跬步以至千里——讀沈德立教授等人《素質教育中高效率學習的心理機制研究》一書有感.中國校外教育,2008(1):14.
3. 張向葵(獨撰):專家指津:把心理學導入家庭教育.中華讀書報,2005年4月20日,第15版.
2. 張向葵(獨撰):博採眾長 自成機杼——讀李洪玉教授等人《學習能力發展心理學》一書有感.現代教育科學,2004(6):47.
1. 張向葵(獨撰):閱讀過程研究的新視角——讀《學生漢語閱讀過程的眼動研究》一書有感.吉林教育科學普教研究,2001(4):41-42.
【內刊】
3. 張向葵. 是師愛,構築了他的課堂.思想在線.2006,(1):31.
2. 張向葵. 關於小學教育專業進入高等教育體系的探討. 東北師大教學研究,1999,(1).
1. 張向葵(第2位):關於切實提高高校基礎課教學質量的幾點思考和做法.東北師大教學研究,1997,(2-3).
【成果小結】
國內外學術刊物共發表論文154篇,SSCI論文9篇、國家級論文8篇、CSSCI論文94篇(2008年後CSSCI(A)17篇)、核心刊物論文10篇、省級論文33篇,著作9部,教材9部;
成果獲獎共42項,其中國家級成果4項,省部級成果22項,其它16項;
承擔科研項目23項,其中國家項目9項,省部項目9項,校級5項;
近三年支配科研經費68萬元,年均22.7萬元。

㈥ 中國近年來的成就

1、磁懸浮列車技術

2005年,西南交通大學與上海磁浮交通工程技術中心簽訂了「上海城軌磁浮列車車輛總體設計」合同,並於次年3月又簽訂了「上海低速(城軌)磁浮交通試驗線工程懸浮控制設備供貨及服務」合同,全面參加上海城軌磁浮試驗線磁浮列車研製。

該試驗列車為三節編組,為全新結構設計並創下多個「首次」:國內首次採用整體電磁鐵結構,首次採用五懸浮架結構,首次採用DC330V懸浮電源,首次採用三選二懸浮感測器,列車最高運行速度100km/h。

2、神州五號飛船

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是「神舟」號系列飛船中的第五艘,是中國首次發射的載人航天飛行器。它於2003年10月15日9時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將航天員楊利偉及一面具有特殊意義的中國國旗送入太空,2003年10月16日6時23分返回。

「神舟」五號飛船載人航天飛行實現了中華民族千年飛天的願望,是中華民族智慧和精神的高度凝聚,是中國航天事業在新世紀的一座新的里程碑。

航天產業是當今世界經濟中發展最為迅速的領域之一,同時也是競爭激烈、回報豐厚的新興產業,它是一個高投入高產出的產業。神舟五號的發射成功,標志著我國載人航天事業邁出了關鍵的一步,今後我國還將建立更為完整的載人航天體系。

3、2008年北京奧運會

第29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Games of the XXIX Olympiad),又稱2008年北京奧運會,2008年8月8日晚上8時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北京舉辦。

2008年北京奧運會主辦城市是北京,上海、天津、沈陽、秦皇島、青島為協辦城市。香港承辦馬術項目。

2008年北京奧運會共有參賽國家及地區204個,參賽運動員11438人,設302項(28種)運動,共有60000多名運動員、教練員和官員參加。

(6)成果162擴展閱讀

中國2008年以後的成就:

1、我國「人造太陽」裝置創造世界新紀錄

國家大科學裝置——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東方超環(EAST)實現了穩定的101.2秒穩態長脈沖高約束等離子體運行,創造了新的世界紀錄。這一重要突破標志著,我國磁約束聚變研究在穩態運行的物理和工程方面將繼續引領國際前沿。

東方超環是世界上第一個實現穩態高約束模式運行持續時間達到百秒量級的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對國際熱核聚變試驗堆(ITER)計劃具有重大科學意義。由於核聚變的反應原理與太陽類似,因此,東方超環也被稱作「人造太陽」。

2、國產水下滑翔機下潛6329米刷新世界紀錄

我國自主研發的「海翼」號水下滑翔機於2017年3月在馬里亞納海溝挑戰者深淵,完成大深度下潛觀測任務並安全回收,最大下潛深度達到6329米,刷新了水下滑翔機最大下潛深度的世界紀錄。

「海翼」號水下滑翔機是根據中科院B類戰略先導專項的部署,由中科院沈陽自動化所研製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型水下觀測平台。

此次「海翼」號在馬里亞納海溝共完成了12次下潛工作,總航程超過134.6公里,收集了大量高解析度的深淵區域水體信息,為海洋科學家研究該區域的水文特性提供寶貴資料。

3、世界首台超越早期經典計算機的光量子計算機誕生

2017年5月3日中國科技大學潘建偉院士科研團隊宣布光量子計算機成功構建。潘建偉團隊在多光子糾纏領域始終保持著國際領先水平,團隊利用自主發展的綜合性能國際最優的量子點單光子源,通過電控可編程的光量子線路,構建了針對多光子「玻色取樣」任務的光量子計算原型機。

實驗測試表明,該原型機的取樣速度比國際同行類似的實驗加快至少24000倍,通過和經典演算法比較,也比人類歷史上第一台電子管計算機和第一台晶體管計算機運行速度快10倍至100倍。

㈦ 卞東波的研究成果

1、《唐宋千家聯珠詩格校證》,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12月。
Notes and Studies on Tangsong Qianjia Lianzhu Shige,Nanjing: Phoenix Publishing House,2007.
2、《南宋詩選與宋代詩學考論》,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The anthology Compiled in Southern Song and the Poetics of Song Dynasty,Beijing: Zhonghu Book Company,2009. 1、《插圖本中國文化史》,許結編著,撰寫者之一,廣州:花城出版社,2006年。
Co-editor,with Professor Xujie. An Illustrated History of Chinese Culture,Guangzhou:Huacheng Publishing House,2006.
2、《注石門文字禪》,張伯偉、郭醒、童嶺、卞東波點校,中華書局,2011年
3、《宋才子傳箋證》(撰寫蔡正孫傳、范晞文傳、高翥傳、黃升傳、盧祖皋傳、施樞傳、宋伯仁傳、蘇泂傳、徐集孫傳、嚴羽傳、葉紹翁傳、周弼傳之箋證),傅璇琮主編,遼海出版社,2011年。
譯著
《中國美學問題》(劉東教授主編「海外中國研究叢書」之一),[美]蘇源熙著,卞東波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年。
The Problem of a Chinese Aesethic,Written by Haun Saussy,Translated by Bian Dongbo,Nanjing: Jiangsu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2009.
論文Articles
2000
《六朝隱士的生活》,《中國典籍與文化》,2000年第3期,頁19-24。
The Lives of Hermits in the Six Dynasties,Chinese Classics and Culture,2000⑶,September 2000,P.19-24.
2003
1、《〈漢唐方誌輯佚〉糾誤》,《中國史研究》2003年第1期,頁159-163。
The Mistakes of Hantang Fang Jiyi,Journal of Chinese Historical Studies,2003⑴,February 2003,P.159-163.
2、《〈宋百家詩選〉考》,《中國詩學》第八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年9月,頁191-198。
A Textual Study of Song Bai Jia Shi Xuan,Chinese Poetics,No.8,Beijing: People』s Literature Publishing House,September 2003,P.191-198.
2004
《六朝「高士」類雜傳考論》,南京大學古典文獻研究所編《古典文獻研究》第七輯,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年7月,頁132-151。
A Textual Study of Memoirs of Distinguished Hermits(Gao shi zhuang) in the Six Dynasties,Classical Classics Studies,No.7,eds. by Institute of Classical Classics of Nanjing University,July 2004,P.132-151.
2005
1、《李淑〈詩苑類格〉輯考》,《中國詩學》第十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9月,頁1-15。
A Textual Study of Shi Yuan Lei Ge written by Li Shu,Chinese Poetics,No.10,Beijing: People』s Literature Publishing House,September 2005,P.1-15.
2、《南宋詩人趙汝回的生年與佚詩》,《文學遺產》2005年第4期,2005年7月,頁71。
The Birthday and Lost Poems of Zhao Ruhui in Southern Song Dynasty,Literary Heritage,2005⑷,July 2005,P.71.
2006
1、《〈唐宋千家聯珠詩格〉中〈全宋詩〉佚詩輯考》,南京大學古典文獻研究所編《古典文獻研究》第八輯,南京:鳳凰出版社,2006年1月,頁5-88。
Lost Poems of The Completed Poetry of Song Dynasty(Quan Song Shi) in Tangsong Qianjia Lianzhu Shige,Classical Classics Studies,No.8,eds. by Institute of Classical Classics of Nanjing University,January 2006,P.5-88.
2、《以〈唐宋千家聯珠詩格〉補宋詩人小傳》,《文獻》,北京:國家圖書館,2006年第1期,2006年1月,頁83-90。
The Life Stories of Poets in Tangsong Qianjia Lianzhu Shige,The Documentation,eds. by National Library of China,2006⑴,January 2006,P.83-90.
3、《新材料與新發現――讀〈海外新發現永典大樂十七卷〉》,《書品》2006年第1期,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1月,頁45-50。
Studies on Haiwai Xinfaxian Yongle Dadian Shiqijuan,Shupin,2006⑴,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January 2006,P.45-50.
4、《晚宋宋詩選本〈詩家鼎臠〉考論》,《中國詩學》第十一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10月,頁20-37。
Shi Jia Ding Luan: A Textual Study of Anthology in the Late Song Dynasty,Chinese Poetics,No.11,Beijing: People』s Literature Publishing House,October 2006,P.20-37.
5、《鄭景龍所編詩歌選本考》,《文學遺產》2006年第2期,2006年3月,頁35。
Research on the Anthologies Complied by Zheng Jinglong,Literary Heritage,2006⑵,March 2006,P.35.
6、《庾信〈愁賦〉考論》,《中國典籍與文化》,2006年第2期,2006年5月,頁75-79。
A Textual Study of Yuyin』s Rhapsody of Sorrow,Chinese Classics and Culture,2006⑵,May 2006,P.75-79.
7、《關於〈論學繩尺〉的箋注者林子長》,《文學遺產》2006年第4期,2006年7月,頁156。
On Lin Zichang: the Complier of Lunxue Shenchi,Literary Heritage,2006⑷,July 2006,P.156.
8、《〈全宋詩〉重出、失收、誤收詩舉隅》,南京大學古典文獻研究所編《古典文獻研究》第九輯,南京:鳳凰出版社,2006年6月,頁83-97。
Notes on The Completed Poetry of Song Dynasty(Quan Song Shi),Classical Classics Studies,No.9,eds. by Institute of Classical Classics of Nanjing University,June 2006,P.83-97.
9、《〈清明〉是杜牧所作嗎?》,《文史知識》,2006年第4期,2006年4月,頁28-31。
Du Mu: the Writer of the Poem of Qingming? Knowledge of Classical Literature and History,2006⑷,April 2006,P28-31.
10、《大隱的缺席――陶淵明不入〈世說新語〉新釋》,《古典文學知識》,2006年第4期,南京:鳳凰出版社,2006年7月,頁24-29。
The Absence of Great Hermit: Why is Tao Yuanming not Included in New Account of Tales of the World,Knowledge of Classical Literature,2006⑷,July 2006,P24-29.
11、《〈中國文學家大辭典·宋代卷〉匡補》,《書品》2006年第5期,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9月,頁69-79。
Complementary Notes to Dictionary of Chinese Ancient Author (Volume Song Dynasty),Shupin,2006⑸,September 2006,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P.69-79.
12、《〈全宋詩〉未收詩人及其佚詩叢考――以稀見漢籍〈唐宋千家聯珠詩格〉為中心》,《古籍整理與研究學刊》,2006年第5期,2006年9月,頁30-34。
The Life Stories of Poets and Their Lost Poems Which are not Included in The Completed Poems of Song Dynasty in Tangsong Qianjia Lianzhu Shige,Guji Zhengli Yanjiu Xuekan,2006⑸,P.30-34.
13、《讀稀見漢籍〈唐宋千家聯珠詩格〉札記》,《古籍研究》2006年下卷,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6年12月版,頁126-132。
Some Notes on Tangsong Qianjia Lianzhu Shige,Classics Studies,Second Volume of 2006,December 2006,P.126-132.
2007
1、《皇甫謐〈高士傳〉考》,《江海學刊》2007人文綜合版,2007年5月,頁86-92。
A Textual Study of Huang-Pu Mi』s Memoirs of Distinguished Hermits(Gaoshizhuang),Journal of Jianghai (Jianghai Xuekan),Comprehensive Edition of Humanities 2007,May 2007,P.86-92.
2、《〈中興禪林風月集〉考論》,張伯偉編《域外漢籍研究集刊》第三輯,中華書局,2007年5月版,頁311-329。
A Textual Study of Zhongxing Chanlin Fengyueji,Journal of Oversea Chinese Classics,No.3,eds. by Zhang Bowei,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May 2007,P.311-329.
3、《讀宋詩話〈懷古錄〉札記》,《江蘇文史研究》2007年第2期,2007年6月,頁11-13。
A Note on the Poetry Talk Huai Gu Lu,Jiangsu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History Studies,2007⑵,June 2007,P.11-13.
4、《〈永樂大典〉殘卷所載詩選〈詩海繪章〉考釋》,《中國韻文學刊》2007年第2期,2007年6月,頁103-105。
Shi Hai Hui Zhang: An Anthology in Yongle Dadian,Journal of Chinese Verse,2007⑵,June 2007,103-105.
5、《急就華章——王勃〈滕王閣序〉賞讀》,《秘書工作》2007年第3期,2007年3月,頁40-42。
A Close Reading on Wangbo』s Teng Wang Ge Xu,Mishu Gongzuo,2007⑶,March 2007,P.40-42..
6、《姚式〈古今樂府〉小考》,《文學遺產》2007年第4期,2007年7月,頁25。
A Textual Study of Gujin Yuefu edited by Yaoshi,Literary Heritage,2007⑷,July 2007,P.25.
7、《蔡正孫與〈唐宋千家聯珠詩格〉》,《古典文學知識》2007年第4期,2007年7月,頁112-120。
Cai Zhengsun and Tangsong Qianjia Lianzhu Shige,Knowledge of Classical Literature,2007⑷,July 2007,P112-120.
8、《謝枋得〈註解章泉澗泉二先生唐詩選〉與唐宋詩學》,載莫礪鋒編《誰是詩家疏鑿手――中國詩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8月版,頁372-391。
Xie Bingde』 Zhujie Zhangquan Jianquan Erxiansheng Tangshixuan and Poetics of Tang and Song Dynasties,in Zhongguo Shixue Xueshu Yantaohui Lunwenji,eds. by Mo Lifeng,Nanjing: Phoenix Publishing House,2007,P.372-391.
9、《〈神仙傳〉之作者與版本考》(翻譯),南京大學古典文獻研究所編《古典文獻研究》第十輯,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年8月,頁391-420。
The Author and Text of Shenxianzhuan,by Benjamin Penny of National Australian University,tras. by Bian Dongbo,Classical Classics Studies,No.10,eds. by Institute of Classical Classics of Nanjing University,August 2007,P.391-420.
2008
1、《〈宋人總集敘錄〉補遺》,《圖書館雜志》,2008年第1期,2008年1月,頁66-68。
The Replenishment of Songren Zongji Xulu,Library Journal,2008⑴,January 2008,P.66-68.
2、《佛藏中的宋代文學史料——以南宋宗曉所編《四明尊者教行錄》為例》,南京大學古典文獻研究所編《古典文獻研究》第十一輯,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年4月。
The Literary Documentation in Buddhist Sutras: based on Siming Zunzhe Jiaoxinglu complied by Zongxiao in Southern Song Dynasty,Classical Classics Studies,No.9,eds. by Institute of Classical Classics of Nanjing University,April 2008,P.196-222.
3、《南宋李壁〈王荊文公詩注〉中宋代文獻輯佚與考證》,《中國典籍與文化論叢》第十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A Textual Study of Wangjinggong Shizhu by Libi in Southern Song Dynasty,Chinese Classics & Culture Essay Collection,No. 10,Peking University Press,April 2008,P.162-182.
4、《中古地記及其文化意蘊》,載《南京大學文學院本科本畢業論文選集》(1998-2007年),南京大學教學委員會編,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4月。
The local gazetteer in the Medieval China and its cultural significance,The anthology of undergraate thesis of School of Liberal Arts from 1998-2007,Nanjing: Nanjing University Press,April 2008.
5、《宮亭湖廟神及其在古典文學中的流變》,《古典文學知識》,2008年第4期,2008年7月。
The changes and varieties of the god of lake of Gongting in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Knowledge of Classical Literature,2007⑷,July 2008.
6、《許槤〈六朝文絜〉及其評點考論》,《清代文學研究集刊》第一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年6月。
Xu Lian』s Liuchao Wenjie and his commentaies,Journal of literature in Qing Dynasty,No.1,Beijing: People』s Literature Publishing House,June 2008.
7、《〈瀛奎律髓〉成立考》,《中國詩學》第十三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年10月。
The establishment of Fanghui』s Yingkuilvsui,Chinese Poetics,No.1,Beijing: People』s Literature Publishing House,November 2008.
8、《域外漢籍對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的現代意義》,《文學評論叢刊》第十一卷第一期,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8月。
Modern significance of oversea Chinese classics to the studies of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 a case study of the literature of Song Dynasty,Wenxue Pinglun Congkan,Vol. 11,No.1,Nanjing: Nanjing University Press,August 2008.
9、《稀見漢籍〈唐宋千家聯珠詩格〉的文獻價值及其疏誤》,《清華大學學報》,2008年第6期。
The merits and flaws of the oversea Chinese classics Tangsong Qianjia Lianzhu Shige,Beijing: Journal of Tsinghua University,No.6,2008.
2009
1、《「丁謂夾注單題詩」考》,《江蘇文史研究》2009年第2期,2009年7月。
A Textual Study of 「Ding Wei Jia Zhu Dan Ti Shi」,Jiangsu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History Studies,2007⑵,June 2009.
2、《韓國所藏孤本詩話〈精刊補注東坡和陶詩話〉考論》,《域外漢籍研究集刊》第五輯,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8月。
Studies on the rare poetry-talk 「Jing Kan Bu Zhu Dong Po He Tao Shi Hua」,Journal of Oversea Chinese Classics,No.5,eds. by Zhang Bowei,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August 2009.
2010
1、《〈苕溪漁隱叢話〉論杜的歷史文化背景及其內涵》(與許曉穎合撰),《中國典籍與文化論叢》第十二輯,南京:鳳凰出版社,2010年。
Studies on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implication of the discussion of Tiaoxi Yuyin Conghua about Du Fu,Chinese Classics & Culture Essay Collection,No. 12,Nanjiing: Phoenix Publishing House,2010.
2、《天隱龍澤〈錦綉段〉文獻問題之考訂》,《域外漢籍研究集刊》第六輯,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5月。
Textual studies on Ten』in Sō Ryūtaku』s Kinshūdan,Journal of Oversea Chinese Classics,No.6,eds. by Zhang Bowei,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May 2010.
3、《李壁〈王荊文公詩注〉引詩定訛》,南京大學古典文獻研究所編《古典文獻研究》第十一輯,南京:鳳凰出版社,2010年9月。
Corrections on the errors about the poems and its author cited in Commentaries of Wang Anshi』s poems by Li Bi,Classical Classics Studies,No.9,eds. by Institute of Classical Classics of Nanjing University,September 2010.
2011
1、《〈宋史筌〉的文人傳、〈藝文志〉書寫——兼與〈宋史〉比較》,韓國高麗大學BK國際交流團編「Journal of Korean Culture」,2011年4月。
The writing of biographies of men of letters and bibliography of classics in Songsajon:Compared to the History of Song Dynasty edited in Yuan Dynasty,BK21 The Ecation and Research Group for Korea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Journal of Korean Culture,March,2011.
2、《朱子〈齋居感興二十首〉在東亞社會的流傳與影響》,《域外漢籍研究集刊》第七輯,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6月。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Zhuzi』s Gan Xing Shi in East Asian Community,Journal of Oversea Chinese Classics,No.7,eds. by Zhang Bowei,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June 2011.
3、《〈冷齋夜話〉日本刊本考論》(與查雪巾合撰),《域外漢籍研究集刊》第七輯,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6月。
Studies on the editions of Lengzhai Yehua published in Japan (cooperation with Zha Xuejin),Journal of Oversea Chinese Classics,No.7,eds. by Zhang Bowei,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June 2011.
4、【翻譯】《唐人眼中的杜甫——以〈唐詩類選〉為例》,【美】宇文所安撰,卞東波譯,北京大學國際漢學家研修基地編《國際漢學研究通訊》第三期,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8月。
A Tang Version of Du Fu: The Tangshi Leixuan,written by Stephen Owen,translated by Bian Dongbo,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Sinology Studies,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11.
5、【翻譯】《署名時代:〈紅樓夢〉如何最終找到一個作者的》,【美】蘇源熙撰,卞東波譯,《清代文學研究集刊》第四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1年。
The Age of Attribution: Or the How Honglou meng Finally Acquired an Author,written by Haun Saussy,translated by Bian Dongbo,Journal of Qing Literature,No.4,Beijing: People』s Literature Publishing House,2011.
6、《東晉隱士戴逵及其《放達為非道論》與晉宋風氣之轉變》,《古典文學知識》,2011年第6期。
The Recluse Daikui』s Fada Wei Fei Lun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in Eastern Jin Dynasty,Knowledge of Classical Literature,2011⑹,Nov. 2011. 2003
1、《旁搜遠紹,精益求精――讀張伯偉先生〈全唐五代詩格匯考〉》,《古籍研究》2003年第1期,頁120-122。
Review of Quantang Wudai Shige Huikao,by Zhang Bowei,Classics Studeies,2003⑴,January 2003,P.120-122.
2、《讀〈洪業傳〉》,《書品》2003年第6期,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11月,頁88-89。
Review of A Latterday Confucian: Reminiscences of William Hung(1893-1980),by Chne Yuxian,Shupin,2003⑹,November 2003,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P.88-89.
2004
《讀〈錢穆與七房橋世界〉》,《書品》2004年第1期,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1月,頁91-92。
Review of Qian Mu and the World of Seven Mansions,by Jerry Dennerline,Shupin,2004⑴,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January 2004,P.91-92.
2005
1、《生命與詩――讀吉川幸次郎〈中國詩史〉》,《中國圖書評論》,2005年第3期,2005年3月,頁39-40。
Review of A History of Chinese Poetry,by Yoshikawa Kōjiro,Chinese Book Review,2005⑶,March 2005,P.39-40.
2、《〈朝鮮時代書目叢刊〉出版》,全國高校古籍整理委員會編,《古籍整理研究簡報》,2005年第3期,2005年6月,頁25-27。
Review of A Series of Bibliographies in Korean Era,eds by Zhang Bowei,Guji Zhengli Chuban Qingkuan Jianbao,2005⑶,June 2005,P.25-27.
3、《評祝尚書〈宋人總集敘錄〉》,《書品》2005年第4期,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7月,頁32-39。
Review of Songren Zongji Xulu,by Zhu Shangshu,Shupin,2005⑷,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July 2005,P.32-39.
4、《讀〈師門問學錄〉》,《書品》2005年第5期,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9月,頁89-91。
Review of Shimeng Wenxuelu,by Zhou Xunchu and Yu Lixiong,Shupin,2005⑸,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September 2005,P.89-91.
5、《由科舉進入文學――評高津孝〈科舉與詩藝:宋代文學與士人社會〉》,《博覽群書》2005年第12期,2005年12月,頁52-59。
Review of Keju Yu Shiyi: Songdai Wenxue Yu Shiren Shehui,by Takausu Takashi,Chinese Book Review Monthly,2005⑿,December 2005,P.52-59.
2006
1、讀《學苑與書林》,《書品》2006年第3期,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5月,頁91-92。
Review of Xueyuan Yu Shulin,by Huang Yonglian,Shupin,2006⑶,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May 2006,P91-92.
2、《有意義之史學――重溫陳垣〈中國佛教史籍概論〉》,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文景》2006年第6期,2006年6月。
Review of Zhongguo Fojiao Shiji Gailun,by Chen Yuan,Cultural Review,2006⑹,June 2006,P13-15.
2009
1、《雙重視域的雙重透視——評張劍〈宋代家族與文學——以澶州晁氏為中心〉》(與許曉穎合撰),《聊城大學學報》2009年第1期,2009年1月。
Review of Songdai Jiazu yu Wenxue(co. with Xu Xiaoying),by Zhang Jian,Journal of Liaocheng University,2009⑴,Jan. 2009.
2、《六朝詩人鮑照研究的新高度——評蘇瑞隆〈鮑照詩文研究〉》(與許曉穎合撰),《書品》2009年第3期,2009年7月。
Review of Baozhao Shiwen Yanjiu(co. with Xu Xiaoying),by Su Ruilong,Shupin,2009⑶,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May 2009.

㈧ 取得的主要成果

本書是在充分吸收消化前人成果的基礎上,對華北克拉通北緣哈達門溝和金廠溝梁兩個最有代表性的典型金礦床進行重點解剖研究,通過野外地質調查和室內測試,綜合分析研究相結合,查明典型金礦床的成礦地質背景、礦床地質特徵、成礦流體地球化學特徵、成礦物質來源以及成礦時代,進行成礦機制分析。在單個礦床解剖的基礎上,對兩個典型礦床進行對比研究,探討華北克拉通北緣區域控礦因素及成礦規律,為進一步找礦提供依據。本書所取得的主要成果有:

1.成岩(礦)時代方面

通過精確的成岩(礦)年齡測定,在哈達門溝金礦區,獲得沙德蓋岩體鋯石SHRIMP U-Pb加權平均年齡為221.6±2.1 Ma,西沙德蓋岩體鋯石LA-ICPMS U-Pb加權平均年齡為222.9±0.82 Ma;獲得哈達門溝金礦床輝鉬礦Re-Os等時線年齡為386.6±6.1 Ma,金成礦的形成主要發生在早泥盆世;礦區北部西沙德蓋鉬礦床輝鉬礦Re-Os等時線年齡為226.4±3.3 Ma,鉬礦床形成於三疊紀。在金廠溝梁金礦區,獲得對面溝似斑狀花崗閃長岩鋯石LA-ICP MS加權平均年齡140.86±0.71 Ma~142.65±0.44 Ma,對面溝細粒花崗閃長岩鋯石LA-ICP MS U-Pb加權平均年齡138.7±1.2 Ma,西檯子似斑狀黑雲母二長花崗岩鋯石LA-ICP MS U-Pb加權平均年齡226.8±0.87 Ma,金廠溝梁片麻狀二長花崗岩鋯石LA-ICP MS U-Pb加權平均年齡258.6±1.6 Ma~261.61±0.94 Ma,礦區石英斑岩脈鋯石LA-ICP MS諧和年齡為154.68±0.45 Ma。與礦脈相互穿插的黑雲粗安斑岩鋯石LA-ICP MS U-Pb加權平均年齡為131.7±1.1 Ma,接近或略早於成礦年齡,礦區南部對面溝銅鉬礦化輝鉬礦Re-Os加權平均年齡131.45±0.93 Ma,西礦區深部鉬礦化石英脈輝鉬礦Re-Os等時線年齡244.7±2.5 Ma,加權平均年齡243.5±1.3 Ma。

2.穩定同位素方面

礦石硫同位素組成:哈達門溝礦區δ34S變化於-21.7‰~5.4‰之間,極差為27.1‰,說明硫來源的復雜性,平均值為-10.6‰,表現出虧損重硫的特點,結合區內變質岩中黃鐵礦的δ34S值,認為這套變質火山-沉積岩系為一套孔茲岩系,本身富32S,哈達門溝成礦流體中硫繼承了這套太古宙地層中硫的同位素特點,並混有深部含礦流體的硫,所以成礦物質來源於深部流體和變質地層。金廠溝梁礦石硫化物δ34S變化於-2.8‰~-0.6‰之間,極差為2.2‰,平均值為-1.61‰,長皋溝金礦區礦石硫化物δ34S變化於-1.5‰~1.2‰之間,極差為2.7‰,平均值為-0.15‰,二道溝金礦區含金硫化物δ34S變化於-0.7‰~2.3‰之間,極差為3‰,平均值為-0.08‰,三者硫同位素組成相似,極差范圍小,均集中在0值附近,具有深源硫的特點。

鉛同位素組成:哈達門溝礦石鉛同位素組成、計算的單階段模式年齡,Th/U比值、μ值等,變化范圍較大,表明鉛不是在單一的鈾、釷-鉛系統中演化的,而是多階段的,鉛同位素的組成並非是正常鉛,而是混合鉛。在鉛構造模式圖上,哈達門溝礦石鉛同位素投點比較分散,表明哈達門溝金礦床鉛來源的復雜性。金廠溝梁、二道溝、常皋溝三個礦區礦石鉛同位素組成,單階段模式年齡,Th/U比值、μ值等一系列參數均相似,說明它們成礦作用有著相同的過程。參數變化范圍很小,說明鉛來源單一。在鉛構造模式圖上,鉛同位素數據主要投在地幔鉛演化曲線和下地殼鉛演化曲線之間,反映了鉛的來源主要為地幔和下地殼。

氫-氧同位素組成:哈達門溝金礦脈的δ18O‰在3.80‰~5.20‰之間,平均4.49‰,柳壩溝金礦脈δ18O‰在4.22‰~4.32‰之間,平均4.27‰,將結果投入δ18OH-δD圖上,投影點均落在原生岩漿水及變質水附近,說明哈達門溝金礦成礦熱液來源於岩漿水和部分變質熱液,後期有天水的混入。金廠溝梁金礦脈的δ18O‰在2.2‰~7.8‰之間,平均4.9‰,δD為-108‰~62.4‰,平均-86‰,二道溝金礦脈δ18O‰在7.4‰~7.9‰之間,平均7.6‰,δD為-110.9‰~-97.8‰,平均103.1‰,長皋溝金礦脈樣僅有一件,δ18O‰為7.7‰,δD為-81.3‰,將結果投入δ18O-δD圖上,三個礦區投影點均落在原生岩漿水及下方,說明成礦流體主要來自岩漿水,有部分天水混入,有1個樣品投入變質水范圍,說明流體繼承了變質流體的性質。

3.流體包裹體方面

哈達門溝金礦石英脈成礦溫度在160~300℃范圍內,成礦溫度集中在200~280℃之間,平均236℃;鹽度集中分布在5%~15%NaCleq之間,平均鹽度9.80%NaCleq;密度為0.75~1.15g/cm3,主要集中在0.75~0.85 g/cm3之間,平均0.86 g/cm3;成礦壓力(平均值)為(139~366)×105 Pa,平均253×105 Pa,對應靜岩深度為0.515~1.354 km,平均0.96 km,靜水深度為1.39~3.66 km,平均2.53 km;包裹體氣相成分以H2O和CO2為主,其次為N2,O2,含微量的CH4、C2H6、C2H2和C2H4等;液相組分陰離子以Cl-和 為主,還有少量的 和F-,微量Br-;陽離子以Na,K和Ca2+為主,Na>K,含少量Mg2+

金廠溝梁含金石英脈成礦均一溫度范圍為190℃~380℃,集中在240℃~340℃之間,平均294℃;鹽度范圍為0.18%~8.81%NaCleq,平均鹽度3.79%NaCleq;密度為0.58~0.90g/cm3,主要集中在0.65~0.85g/cm3之間,平均0.75g/cm3;成礦壓力為(170~986)×105 Pa,平均705×105Pa,對應靜岩深度為(0.63~3.65)km,平均2.61 km,靜水深度為1.70~9.86 km,平均7.05 km;包裹體氣相成分中均以H2O和CO2為主,其次為N2,O2;液相組分中陰離子以Cl-和 為主,少量 和F-,微量Br-;陽離子以Na,K和Ca2+為主,少量Mg2+。對面溝銅鉬礦754中段含礦石英脈石英包裹體均一溫度范圍為194℃~424℃,平均315℃,鹽度5.41%~38.16%NaCleq,平均23.44%NaCleq,密度0.76~1.00 g/cm3,平均0.88 g/cm3。對面溝銅鉬礦床成礦壓力為(162.79~1189.42)×105 Pa,平均628×105 Pa,換算成相應的深度,靜水深度為1.63~11.89 km,平均6.28km,靜岩深度為0.60~4.41 km,平均2.32 km。早期鉬礦化石英脈石英包裹體均一溫度范圍為315℃~393℃,平均356℃,鹽度范圍為1.74%~11.58%NaCleq,平均值5.30%NaCleq,密度在0.56~0.82g/cm3之間,平均0.66g/cm3。鉬礦化石英脈成礦壓力為(865.99~1027.85)×105 Pa,平均943×105 Pa,換算成相應的深度,靜水深度為8.66~10.28 km,平均9.43 km,靜岩深度為3.21~3.81 km,平均3.49 km。

4.成礦機制方面

哈達門溝金礦床形成機制:在泥盆紀早期華北克拉通北緣處於弧-陸碰撞後的伸展構造背景,這種伸展背景引發山前大斷裂的活動,深部富鉀含礦流體沿山前大斷裂上升,在運移過程中不斷萃取圍岩中的金等成礦元素,在大斷裂的次級斷裂等構造有利部位充填、交代而形成這種金鉬組合型的礦床,後期有經受海西晚期-印支期多次熱液活動的疊加和改造,表現出本區成礦年齡多樣性的特點。

金廠溝梁金礦床形成機制:燕山晚期,中國東部發生過大規模的岩石圈減薄作用,這種減薄作用的結果可以導致陸殼,尤其是下地殼的重熔活化,發生了強烈的岩漿作用,並且導致殼-幔物質發生大比例混合,形成對面溝花崗閃長岩漿,在侵入過程中,從深部帶來豐富的成礦物質,在岩漿期後,深部含礦流體的大量積聚,在岩漿熱和流體壓力驅動下,小部分進入先成岩體斷裂,遷移富集沉澱成礦,如長皋溝金礦的形成;其餘大量含礦流體,與地下水、變質水混合,並在運移過程中萃取高豐度變質岩及部分火山岩中的成礦物質,形成富金流體,隨物化條件改變,在合適空間發生沉澱成礦,最終形成現今這樣的礦床,如金廠溝梁和二道溝金礦床。

哈達門溝金礦床和金廠溝梁金礦床分別代表華北克拉通不同演化階段,不同構造體制下的產物。其中哈達門溝金礦床代表華北克拉通與古亞洲洋相互作用的產物,而金廠溝梁代表華北克拉通東部岩石圈減薄的產物。

㈨ 減肥成果,剛量了一下: 身高162.5cm, 胸87cm 腰74cm 臀97cm, 算好嗎

不算好不好,再減減吧,畢竟腰圍2尺2多,減到2尺左右吧……相對臀圍和胸圍也會減一些。

㈩ 周勛初的研究成果

[1]高適年譜,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9月,75000字
[2]韓非子札記,江蘇人民出版社,1980年11月,273000字
[3]中國文學批評小史,長江文藝出版社,1981年1月,205000字;(台灣)麗文文化公司,1994年7月;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9月,189000字;遼寧古籍出版社,1995年6月, 200000字;(韓國)理論與實踐出版社(全弘哲等譯),1993年8月;(日本)勉誠出版社(高津孝譯),2007年7月
[4]韓非,江蘇古籍出版社,1985年10月,44000字
[5]九歌新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8月,115000字
[6]唐語林校證,中華書局,1987年7月,536000字
[7]文史探微,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12月,213000字
[8]唐詩大辭典(主編),江蘇古籍出版社,1990年11月,1490000字
[9]當代學術研究思辨,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5月,293000字
[10]唐人軼事匯編(主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12月,1736000字
[11]唐人筆記小說考索,江蘇古籍出版社,1996年6月,230000字
[12]詩仙李白之謎,台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11月,14000字
[13]魏晉南北朝文學論叢,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11月,246000字
[14]唐鈔文選集注匯存(整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7月
[15]周勛初文集,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9月,2600000字
[16]羅根澤說諸子(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2月,274000字
[17]李白研究(編),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406000字
[18]師門問學錄(余歷雄記),鳳凰出版社,2004年12月,230000字
[19]李白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4月,350000字;2006年7月第二次印刷
[20]《冊府元龜》校訂本(主編),鳳凰出版社,2006年12月,15777000字
[21]餘波集,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4月,365000字
[22]胡小石文史論叢(編),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4月,278000字 [1]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79年9月,列入「參加本書編訂工作的主要編寫人」
[2]馬恩列斯文藝論著選讀,江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6月增訂本,後記中雲「曾在一段,時間內參加編寫」
[3]韓非子校注,江蘇人民出版社1982年11月,後記中雲「全書的文字統一和校勘工作是由周勛初同志負責的」
[4]辭海·語詞分冊,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年12月,列入主要編寫和修訂人,新一版、新二版均參加編寫 [1]談談漢字簡化的歷史(中國青年報,1956年3月24日)
[2]評漢字筆順排檢法(中國語文,1957年1期)
[3]攜手並進(小說),(雨花,1958年5月號)
[4]評羅根澤先生「中國文學批評史」中的「根本觀念」(火箭,1959年1期)
[5]禹鼎考釋(與譚優學合寫〉,(南京大學學報,1959年2期)
[6]梁代文論三派述要(中華文史論叢第5輯,1964年6月)
[7]關於宮體詩的若干問題(新建設,1965年3期)
[8]韓非與百國春秋(南京大學學報,1978年3期)
[9]《戰國策》與《韓非子》(南京大學學報,1979年2期)
[10]高適生平若干問題的探討(文學評論,1979年2期)
[11]陳奇猷《韓非子刻本源流考》商兌(群眾論叢,1980年第1輯)
[12]《韓非子·十過》非韓非作(活頁文史叢刊,第1輯,1980年)
[13]敘《全唐詩》成書經過(文史第8輯,1980年3月)
[14]王充與兩漢文風(古代文學理論研究叢刊第2輯,1980年7月)
[15]談「唐十二家詩」(學林漫錄2集,1981年3月)
[16]魏晉南北朝人對文學形象特點的探索(文藝理論研究,1981年4期)
[17]劉勰的兩個夢(南京大學學報,1982年1期)
[18]《文賦》寫作年代新探(文學遺產增刊第14輯,1982年2月)
[19]阮籍《詠懷》(其二十)詩新解(文史知識1983年1期;《古典詩詞名篇鑒賞集》,中華書局1984年)
[20]學習古代文論隨感(光明日報,1984年1月24日;《文學遺產》622期)
[21]皇甫冉《秋夜有懷高三十五兼呈空和尚》詩發微(《全國唐詩討論會論文選》,陝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4月)
[22]胡小石師的教學藝術(學林漫錄9集,1984年12月)
[23]魏氏「三世立賤」的分析(南京大學學報,1985年1期;《建安文學研究文集》,黃山書社1984年11月)
[24]柳珵《劉幽求傳》鉤沉(中華文史論叢,1985年1輯)
[25]開拓型的學者羅根澤(光明日報,1985年6月18日;《文學遺產》,683期)
[26]程千帆教授的學詩歷程(唐代文學研究年鑒1984年號,1985年)
[27]從唐人七律第一之爭看文學觀念的演變(文學評論,1985年5期)
[28]杜甫身後的求全之毀和不虞之譽(草堂,1985年2期)
[29]劉勰的主要研究方法──折衷說述評(古代文學理論研究叢刊第11輯,1985年)
[30]羅根澤先生傳(《中國當代社會科學家》第8輯,書目文獻出版社1986年)
[31]《(唐語林〉原序目》考辨(唐代文學論叢總8輯,1986年12月)
[32]論黃侃《文心雕龍札記》的學術淵源(文學遺產,1987年1期)
[33]盧言考(學術月刊,1987年4期)
[34]羅根澤傳略(《中國現代社會科學家傳略》第9輯,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7月)
[35]韓愈的《永貞行》以及他同劉禹錫的交誼始末(中華文史論叢,1987年2、3期合刊)
[36]王堂閑話考(西北師院學報,1988年3期)
[37]潘勖《九錫》與劉勰崇儒(社會科學戰線,1989年1期)
[38]周勛初同志在委員會二屆二次會議上的發言(高校古籍整理工作通報20期,1989年)
[39]南京大學古典文獻研究所的特色和人才培養(古籍整理出版情況簡報209期,1989年)
[40]就《唐語林校證》事答客問(書品,1989年2期)
[41]《明皇十七事》考(古籍整理與研究4期,1989年)
[42]趙璘考(古代文獻研究集林第1集,1989年)
[43]陳寅恪先生的「中國文化本位論」(南京大學學報,1989年5期;《紀念陳寅恪先生誕辰百年學術論文集》,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12月)
[44]論謝靈運山水文學的創作經驗(文學遺產,1989年5期)
[45]開闊視野實中出新(南京大學學報,1990年2期)
[46]身在廬山之外的人反易看清廬山真面目(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1990年2期)
[47]釋「賦」(古典文學知識,1990年4期(總31期〉)
[48]司馬相如賦論質疑(文史哲,1990年5期)
[49]李白及其家人名字寓意之推斷(中國李白研究1990年集上,江蘇古籍出版社1990年9月;(香港〉中華國學2期,1990年5月)
[50]「芳林十哲」考(唐代文學研究,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0年10月)
[51]順其自然地登攀(文史知識,1991年4期)
[52]寫作《高適年譜》的機緣與甘苦(古典文學知識,1991年2期(總第35期〉)
[53]《隋唐嘉話》「拾補」商兌(書品,1991年2期)
[54]中國古籍在大陸(南京大學古典文獻研究所)([台灣]國文天地,7卷三期,1991年8月)
[55]元和文壇的新風貌(中華文史論叢第47輯,1991年5月)
[56]王粲患麻瘋病說(學林漫錄13集,中華書局1991年5月)
[57]宋人發揚前代文化的功績(《國際宋代文化研討會論文集》,四川大學出版社1991年10月)
[58]目錄學家對文學批評的認識和著錄(文學研究第1輯,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5月)
[59]「三教論衡」與文士心態(《中國傳統思想文化與廿一世紀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選集》,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1月)
[60]《易》學中的兩大流派對劉勰《文心雕龍》的不同影響(《文心雕龍研究薈萃》,上海書店1992年5月)
[61]張騭《文士傳》(輯本〉(古典文獻研究1989年─1990年,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5月)
[62]韋絢考(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992年6期)
[63]敬業小言(南大書友總3期,1993年4月上旬)
[64]李白在諸王分鎮問題上遭致失敗的內在原因(文學研究第5輯,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4月)
[65]論李白對唐王朝與邊疆民族戰事的態度(文學遺產,1993年3期)
[66]李白剔骨葬友的文化背景之考察(中國文化,第8輯,1993年6月)
[67]張暉《宋代筆記研究》序(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93年8月)
[68]隋唐嘉話考(中國典籍與文化論叢第1輯,1993年9月)
[69]嚴傑《歐陽修年譜》序(南京出版社,1993年11月)
[70]郭璞詩為晉「中興第一」說辨析(江海學刊,1993年6期;《魏晉南北朝文學論集》,台灣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
[71]《唐語林校證》慘淡經營始末(古典文學知識,1994年2期(總53期〉)
[72]賦體評議(南京大學學報,1994年2期)
[73]唐代筆記小說的校讎問題(古典文獻研究1991──1992,1994年6月)
[74]李白兩次就婚相府所鑄成的家庭悲劇(文學遺產,1994年6期)
[75]周明《中國古代散文藝術》序(江蘇教育出版社,1994年12月)
[76]《酉陽雜俎》成書考(《選堂文史論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12月)
[77]中日友誼之樹長青(桔頌(日本奈良女子大學文學部),1995年)
[78]唐代筆記小說的內涵與特點(中國典籍與文化論叢第2輯,1995年2月)
[79]日本訪書散記(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995年1、2期,1995年4月)
[80]康熙御定《全唐詩》的時代印記與局限(台灣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中國文哲研究通訊》,1995年6月)
[81]《中國文學批評小史》寫作中的點滴心得(古典文學知識,1995年第5期(總第62期〉)
[82]魏晉南北朝時科技發展對文學的影響(古典文獻研究1993—1994,1995年10月;《魏晉南北朝文學論集》,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9月)
[83]李白思想中的異端因素(中國典籍與文化論叢第3輯,1995年12月;唐代文學研究,1996年9月)
[84]《文選》所載《奏彈劉整》一文諸注本之分析(文學遺產,1996年第2期;《文選學新論》,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10月)
[85]文化同根倍情親(中國典籍與文化,1996年第4期)
[86]「登高能賦」說的演變和劉勰創作論的形成(文心雕龍研究第二輯,1996年9月)
[87]讀《中國文學批評史》有感(復旦大學學報,1996年第6期)
[88]懷念老校長匡亞明同志(古籍整理出版情況簡報,1997年第一期(總314期〉;《匡亞明紀念文集》,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10月)
[89]讀稿杞憂(文學遺產,1997年第二期)
[90]朱東潤先生治學的特色(復旦大學學報,1997年第二期)
[91]勛初自白(《當代百家話讀書》,廣東教育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1997年6月)
[92]周老任職南京大學時的高風亮節(高校古籍工作通報第54期)
[93]陳寅恪研究方法之吾見(《中國古典文學學術史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11月)
[94]季振宜《唐詩》的編纂與流傳(學術集林11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7年11月)
[95]御定《全唐詩》的疏誤與《全唐五代詩》的編纂(文學評論叢刊1卷1期,1997年12月)
[96]御定《全唐詩》的疏誤與《全唐五代詩》的編纂(《兩岸古籍整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2月)
[97]《社會科學戰線》創刊周年紀念有感(社會科學戰線,1998年第3期)
[98]王青《漢朝的本土宗教與神話》序(台灣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年8月)
[99]文獻學與綜合研究(《文學遺產紀念文集》,文化藝術出版社1998年8月)
[100]鄭傑文《戰國策文新論》序(山東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
[101]古籍整理工作中的一項重要工程(中國典籍與文化,1999年2期)
[102]中國文學研究現代化進程思考(中國政協報,1999年6月2日學術家園總64期)
[103]我所了解的胡小石先生(《胡小石研究》,東南文化1999年增刊)
[104]我與傳統的文史之學(《學林春秋》二編下冊,朝華出版社1999年12月)
[105]左思《三都賦》成功經驗之研討(《辭賦文學論集》,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
[106]開湖泊志之先河的《太湖備考》(新華日報,2000年1月15日)
[107]評劉勰文學觀的雙重標准(鎮江文心雕龍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論劉勰及其(文心雕龍〉》,文苑出版社2000年2月)
[108]李白屢遭挫折與倍受贊譽之兩面觀(中國典籍與文化論叢第五輯,中華書局2000,年,2月)
[109]文學「一代有一代之所勝」說的重要歷史意義(文學遺產,2000年1期)
[110]傳統文化就在我們身邊(中國典籍與文化,2000年1,期)
[111]胡小石先生與中國文學史研究(《學林往事》上冊,朝華出版社2000年3,月)
[112]羅根澤先生在學術領域中的多方開拓(《學林往事》中冊,朝華出版社2000年3月)
[113]胡傳志《金代文學研究》序(安徽大學出版社,2000年5月)
[114]《唐鈔文選集注江存》前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7月)
[115]紀念程千帆先生(江蘇文史研究,2000年3期)
[116]李白剡中之戀放談(中國李白研究1999年集「李白與天姥國際會議專輯」,安徽文藝出版社2000年10月)
[117]紀念古道熱腸的洪誠先生(文教資料,2000年6期)
[118]郝潤華《(錢注杜詩〉與詩史互證方法》序(黃山書社,2000年12月)
[119]楚辭研究的傳承與發展(《楚辭研究成功之路——海內外楚辭專家自述》,重慶出版,社2000年12月)
[120]《文選集注》上的印章考(《(昭明文選〉與中國傳統文化》——第四屆文選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年6月)
[121]有關「選學」珍貴文獻的發掘與利用(中國典籍與文化,2001年4期)
[122]夢斷黃金台(文史知識,2001年10期)
[123]徐國榮《中古感傷文學原論》序(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12月)
[124]先進文化與古典文獻研究(《先進文化與建設江蘇文化大省——第一期(政協委員論壇〉論文匯編》,2002年3月)
[125]我與《唐宋史料筆記叢刊》的文字因緣(書品,2002年2期;《我與中華書局》,中華書局2002年5月)
[126]李白族系之爭的時代背景(古典文獻研究總第5輯,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4月)
[127]張智華《南宋的詩文選本研究》序(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6月)
[128]魏晉南北朝時文壇上的摹擬之風(《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文化論文集》,南開大學出版社2002年8月)
[129]姚曼波《(春秋〉考論》序(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
[130]羅根澤《中國文學批評史》序(中國書店出版社,2003年1月;古典文獻研究,2003年1月)
[131]孫望先生的人格魅力(《詩海揚帆——文學史家孫望》,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1月)
[132]武秀成《(舊唐書〉辨證》序(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5月)
[133]李白奇特的文化背景(《李珍華紀念集》,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10月)
[134]我與李珍華教授的四次相聚(《李珍華紀念集》,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10月)
[135]吳正嵐《六朝江東士族的家學門風》序(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11月)
[136]陳寅恪的治學方法與清代朴學的關系(古典文獻研究總第7輯,鳳凰出版社2004年7月;《古典文獻研究》總第8輯,2006年1月)
[137]談筆記在唐代文史研究中的重要性(《六朝隋唐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灣文史哲出版社,2004年7月)
[138]異曲可以同工——評兩種研究六朝江東士族家學家風問題的著作[署名古愚](書品,2004年5輯,2004年11月)
[139]唐詩之路唐詩總集序(江蘇文史研究,2004年4期)
[140]黨銀平《崔致遠研究》序(江蘇文史研究,2004年4期)
[141]探索與困惑——研究宗教與六朝文學的一點思考(《漢魏六朝文學與宗教》,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9月)
[142]《永志無諼》(紀念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文集)序(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9月)
[143]《翰墨激情》(紀念抗日勝利60周年文集)序(自印本)
[144]李白「三擬《文選》」說闡微(鄭州大學學報,2006年第一期;《滄海求珠》——張文勛教授八十華誕學術紀念文集,雲南大學出版社,2006年7月)
[145]西學東漸下中國古代文學研究的艱難處境(社會科學論壇,2006/2〔上半月刊〕;文學評論叢刊第9卷第1期)
[146]匡亞明校長在人才問題上的巨大貢獻(南京大學報2006年3月28日匡亞明百年誕辰紀念專刊)
[147]重視中國古典文學特點的研究(文學遺產,2006年2期)
[148]由《九歌新考》所想起的(中國圖書評論,2006年第3期[總第181期])
[149]李白與羌族文化(中華文史論叢2006第一期[總第81輯])
[150]趙益《六朝南方神仙道教與文學》序(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4月)
[151]三教論衡的歷史發展(古典文獻研究總第9輯,2006年1月)
[152]文化建設中的一項系統工程(光明日報,2006年8月28日第12版《學術副刊》)
[153]李白詩原貌之考索(文學遺產,2007年1期)
[154]《百年漢學論集》序(江蘇文史研究,2007年1期;台灣學生書局,2007年2月)
[155]《唐代樂人考述》序(江蘇文史研究,2007年1期,東方出版社,2006年11月)
[156]我與傅璇琮先生的文字姻緣(寧波晚報,2007年8月12日;《傅璇琮學術評論》,寧波出版社2007年7月)
[157]鳳凰出版集團的驕人業績(《鳳凰情緣》,江蘇文藝出版社2007年9月)
[158]古籍整理:「考文獻而愛舊邦」(光明日報,2007年10月25日《國學副刊》32期[總56期])
[159]《文心雕龍》書名辨(江蘇文史研究,2007年4期;文學遺產,2008年1期)
[160]李白的晉代情結(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學刊2007,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12月)
[161]「興、觀、群、怨」古解(上海師范大學學報,2008年1期)
[162]關於《文選集注》第九十八卷的流傳(古典文獻研究第十一輯,2008年4月)

閱讀全文

與成果162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網路侵犯著作權報案 瀏覽:734
稅務報到期限 瀏覽:6
怎樣查詢銀行卡有效期 瀏覽:19
浙江省溫州市工商局企業查詢 瀏覽:592
馬鞍山全套多少錢 瀏覽:568
艾丁頓發明了什麼 瀏覽:651
希臘誰創造了人類 瀏覽:415
社區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66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方案 瀏覽:752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總結 瀏覽:490
郴州學府世家糾紛 瀏覽:197
馬鞍山ok論壇怎麼刪除帖子 瀏覽:242
馬鞍山恆生陽光集團 瀏覽:235
麻城工商局領導成員 瀏覽:52
鄉級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方案 瀏覽:310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