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國外生物質能的開發利用有哪些
1.美國的應用現狀
1973年,美國建立區域性生物質能計劃,並相繼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規,加快生物質能源的發展,為擁有先進的生物質能源技術的開發奠定了基礎。2000年,美國設立了生物質能源研發部門,專項撥款,加大投入力度;2012年出台的新農業法案,以財政補貼的形式促進生產燃料乙醇的原材料——玉米的產量增長,玉米價格上漲使得支撐農產品高價的手段得到了加強;並於2013年4月發布《生物質創新計劃項目》,將生物質能開發運用到飛機和船隻上。
美國生物質直接燃燒發電技術在1979年已得到應用,當年裝機容量僅有22MW。近年來得到迅速發展,2010年裝機容量達到10400MW。截至2012年底,生物質能源發電量的75%屬於直接燃燒發電,總裝機容量達到22000MW,有望在2020年突破40000MW。燃料乙醇是目前世界上備受關注的石化燃料代替品,美國燃料乙醇生產居世界第一位,生產原料主要有玉米、馬鈴薯等,年產乙醇40×108m3,與該乙醇混合的汽油占該國總耗油量的三成以上。
2.歐盟的應用現狀
20世紀爆發的三次「石油危機」,引起了世界范圍內的能源恐慌,由此各國紛紛制訂可再生能源計劃,建立安全、清潔、可持續的新能源產業。歐盟各成員國政府頒布了相應的政策法規,對生物質能的研究和開發給予財政支持。
目前歐洲生物質能發展迅速,主要應用領域有轉化生物柴油和生物質能發電,在生物質能供暖方面也有較高的市場化水平。歐盟能夠成為全球最大的生物柴油生產基地,得益於其在原料生產、加工製造等環節給予的優惠政策。原料主要來自於歐盟各國自產的菜籽油以及進口的棕櫚油和豆油,目前年產量已達世界總產量的65%。從2011年開始,歐洲生物柴油產量連續兩年下滑,2012年跌至低谷。因此為確保歐洲各國生物柴油行業的持續發展,自2013年起,歐洲各國政府決定對國外進口生物柴油徵收臨時反傾銷稅,壓制阿根廷和印度尼西亞等出口國對歐洲市場的影響,從而促進了本土產能的增長。
在生物質能發電方面,政府通過建立分離支持給付系統,使得勞動生產者享有45歐元/hm2(公頃)資金補貼,保障各國發展生物質能原料的供應。芬蘭在歐洲建立了最大的生物質能發電站,德國和丹麥主要開發熱電聯產業,到2005年底,德國建成140多個區域熱電聯發電廠。
⑵ 可再生能源發展史
可再生能源發展史:
我國古代很早就應用可再生能源:利用風車粉、利用高山流水帶動水車臼米磨粉、利用水流伐木運輸、利用陽光烘乾食品。
可再生能源發展史上,風能、水力、太陽能、地熱和生物質能對能源供應的貢獻率大幅度提高。水力發電在世各地如雨後春筍迅速發展。現在各國目光都在太陽能上大做文章。
從2006年1月1日起,《可再生能源法》也正式實施,國家通過該法引導、激勵國內外各類經濟主體參與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促進可再生能源長期發展。所有這些 對於擁有幾十年發展史的太陽能熱水器產業而言,無疑是一個極大的利好消息。
太陽能熱發電技術,即把太陽輻射熱轉抵達成電能的發電技術。它包括兩大類:一類是利用太陽熱能直接發電,如半導體或金屬材料的溫差發電、真空器件中的熱電子和熱離子發電以及鹼金屬熱發電轉換和磁流體發電等,這類發電的特點是發電裝置本體沒有活動部件,但此類發電量小,有的方法尚處於原理性試驗階段。另一類是將太陽熱能通過熱機帶動發電機發電,其基本組成與常規發電設備類似,只不過其熱能是從太陽能轉換來。
在一個世紀前的1878年一年小的太陽能動力站在巴黎建立,該裝置是一個小型點聚集太陽能熱動力系統,盤式拋物面反射鏡將陽光聚焦到置於其焦點處的蒸汽鍋爐,由此產生的蒸汽驅動一個很小的互交式蒸汽機運行。1901年,美國工程師研製成功7350W的太陽能蒸汽機,採用70平方米的太陽聚光集熱器,該裝置安裝在美國加州做實驗運行。1950年,原蘇聯設計了世界上第一座塔式太陽能熱發電站的小型實驗裝置,對太陽能熱發電技術進行了廣泛的、基礎性的探索和研究。1952年,法國國家研究中心在比利牛斯山東部建成一座功率為1MW的太陽爐。
1973年,世界性石油危機的爆發刺激了人們對太陽能技術的研究與開發。相對於太陽能電池的價格昂貴、效率較低,太陽能熱發電的效率較高、技術比較成熟。許多工業發達國家,都將太陽能熱發電技術作為國家研究開發的重點。從1981-1991年10年間,全世界建造了裝機容量500kW以上的各種不同形式的兆瓦級太陽能熱發電試驗電站20餘座,其中主要形式是塔式電站,最大發電功率為80MW。
太陽池太陽能熱發電最早是在以色列進行研究開發的。20世紀70年代,以色列在死海沿岸先後建造了3座太陽池太陽能熱發電站,以提供其全國1/3用電量的需求。美國也曾計劃將加州南部薩爾頓海的一部分建成太陽池,用以建造800-600MW太陽池太陽能熱發電站。後來,以色列和美國均對其太陽池熱發電計劃作了改變。
隨著能源緊缺各國尋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越來越高。我國的水力發電已躍為國際先進項列。風力發電廣泛興起、太陽能發電開始投入已見成效。
就幾種形式的太陽熱發電系統相比較而言,塔式熱發電系統的成熟度目前不如拋物面槽式熱發電系統,而配以斯特林發電機的拋物面盤式熱發電系統雖然有比較優良的性能指標,但目前主要還是用於邊遠地區的小型獨立供電,大規模應用成熟度則稍遜一籌。應該指出,槽式、塔式和盤式太陽能熱發電技術同樣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並正在積極開展工作。美國政府的太陽能熱電發展計劃並列塔式、槽式和盤式三種熱發電技術,目的在於滿足不同高層應用的需求。
在國內,隨著太陽能利用技術的迅速發展,從20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中國一些高等院校和中科院電工研究所等單位和機構,也對太陽能熱發電技術做了不少應用性基礎實驗研究,並在天津建造了一套功率為1kW的塔式太陽能熱發電模擬實驗裝置,在上海建造了一套功率為1kW的平板式低沸點工質太陽能熱發電模擬實驗裝置。
在北京,中科院電工研究所對槽式拋物面反射鏡太陽能熱發電用的槽式拋物面聚光集熱淚盈眶器也作了不少單元性試驗研究。目前,中科院電工研究所建立了一套1kW碟式太陽能熱發電系統,正在進行實驗研究。此外,80年代初,湖南湘潭電機廠與美國公司合作,設計並研製成功率5kW的盤式太陽能熱發電裝置樣機
我國太陽能熱發電技術的研究開發工作開始於70年代末,但由工藝、材料、部件及相關技術未得到根本性的解決,加上經費不足,熱發電項目先後停止和下馬。國家「八五」計劃安排了小型部件和材料的攻關項目,帶有技術儲備性質,與國外差距很大。近年來,國外太陽熱發電技術發展很快,我國應加快這項技術的引進研製,找准切入點建立示範電廠,以填補國內空白。
⑶ 誰能給一個國外的關於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網站
我這里有700多家可再生能源的名冊,基本都是國外的。
你要一個:
http://www.conergy.de
⑷ 求國內外對能源問題與環境保護之間關系的研究
政治性的內容很不好說哦!
這樣吧,我推薦給你一個能源網站——格潤清潔能源網
包括國家政策解讀、國內外能源最新資訊....看看吧!
⑸ 國外對世界能源情況的研究現狀及分析
世界能源供需現狀與發展趨勢
現階段世界能源消費呈現以下熱點:1)受經濟發展和人口增長的影響,世界一次能源消費量不斷增加;2)世界能源消費呈現不同的增長模式,發達國家因進入後工業化社會,經濟向低能耗、高產出的產業結構發展,能源消費增長速率明顯低於發展中國家;3)世界能源消費結構趨向優質化,但地區差異仍然很大;4)世界能源資源仍比較豐富,但能源貿易及運輸壓力增大。未來,伴隨著能源消費的持續增長和能源資源分布集中度的日益增大,對能源資源的爭奪將日趨激烈,爭奪的方式也更加復雜;同時,化石能源對環境的污染和全球氣候的影響將日趨嚴重。面對以上挑戰,世界能源供應和消費將向多元化、清潔化、高效化、全球化和市場化趨勢發展。鑒於國情,我國應特別注意依靠科技進步和政策引導,提高能源效率,尋求能源的清潔化利用,積極倡導能源、環境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並積極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建立和完善我國能源安全體系。
能源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資源。但由於世界能源資源產地與能源消費中心相距較遠,特別是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世界人口的劇增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世界能源需求量持續增大,由此導致對能源資源的爭奪日趨激烈、環境污染加重和環保壓力加大。近幾年我國出現的「油荒」、「煤荒」和「電荒」以及前一階段國際市場超過50美元/桶的高油價加重了人們對能源危機的擔心,促使我們更加關注世界能源的供需現狀和趨勢,也更加關注中國的能源供應安全問題。
一、世界能源消費現狀及特點
1. 受經濟發展和人口增長的影響,世界一次能源消費量不斷增加
隨著世界經濟規模的不斷增大,世界能源消費量持續增長。1990年世界國內生產總值為26.5萬億美元(按1995年不變價格計算),2000年達到34.3萬億美元,年均增長2.7%。根據《2004年BP能源統計》,1973年世界一次能源消費量僅為57.3億噸油當量,2003年已達到97.4億噸油當量。過去30年來,世界能源消費量年均增長率為1.8%左右。
2. 世界能源消費呈現不同的增長模式,發達國家增長速率明顯低於發展中國家
過去30年來,北美、中南美洲、歐洲、中東、非洲及亞太等六大地區的能源消費總量均有所增加,但是經濟、科技與社會比較發達的北美洲和歐洲兩大地區的增長速度非常緩慢,其消費量佔世界總消費量的比例也逐年下降,北美由1973年的35.1%下降到2003年的28.0%,歐洲地區則由1973年的42.8%下降到2003年的29.9%。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成員國能源消費佔世界的比例由1973年的68.0%下降到2003年的55.4%。其主要原因,一是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已進入到後工業化階段,經濟向低能耗、高產出的產業結構發展,高能耗的製造業逐步轉向發展中國家;二是發達國家高度重視節能與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3. 世界能源消費結構趨向優質化,但地區差異仍然很大
自19世紀70年代的產業革命以來,化石燃料的消費量急劇增長。初期主要是以煤炭為主,進入20世紀以後,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石油和天然氣的生產與消費持續上升,石油於20世紀60年代首次超過煤炭,躍居一次能源的主導地位。雖然20世紀70年代世界經歷了兩次石油危機,但世界石油消費量卻沒有絲毫減少的趨勢。此後,石油、煤炭所佔比例緩慢下降,天然氣的比例上升。同時,核能、風能、水力、地熱等其他形式的新能源逐漸被開發和利用,形成了目前以化石燃料為主和可再生能源、新能源並存的能源結構格局。到2003年底,化石能源仍是世界的主要能源,在世界一次能源供應中約佔87.7%,其中,石油佔37.3%、煤炭佔26.5%、天然氣佔23.9%。非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雖然增長很快,但仍保持較低的比例,約為12.3%。
由於中東地區油氣資源最為豐富、開采成本極低,故中東能源消費的97%左右為石油和天然氣,該比例明顯高於世界平均水平,居世界之首。在亞太地區,中國、印度等國家煤炭資源豐富,煤炭在能源消費結構中所佔比例相對較高,其中中國能源結構中煤炭所佔比例高達68%左右,故在亞太地區的能源結構中,石油和天然氣的比例偏低(約為47%),明顯低於世界平均水平。除亞太地區以外,其他地區石油、天然氣所佔比例均高於60%。
4. 世界能源資源仍比較豐富,但能源貿易及運輸壓力增大
根據《2004年BP世界能源統計》,截止到2003年底,全世界剩餘石油探明可采儲量為1565.8億噸,其中,中東地區佔63.3%,北美洲佔5.5%,中,南美洲佔8.9%,歐洲佔9.2%,非洲佔8.9%,亞太地區佔4.2%。2003年世界石油產量為36.97億噸,比上年度增加3.8%。通過對比各地區石油產量與消費量可以發現,中東地區需要向外輸出約8.8億噸,非洲和中南美洲的石油產量也大於消費量,而亞太、北美和歐洲的產消缺口分別為6.7億、4.2億和1.2億噸。
煤炭資源的分布也存在巨大的不均衡性。截止到2003年底,世界煤炭剩餘可采儲量為9844.5億噸,儲采比高達192(年),歐洲、北美和亞太三個地區是世界煤炭主要分布地區,三個地區合計佔世界總量的92%左右。同期,天然氣剩餘可采儲量為175.78萬億立方米,儲采比達到67。中東和歐洲是世界天然氣資源最豐富的地區,兩個地區佔世界總量的75.5%,而其他地區的份額僅分別為5%~7%。隨著世界一些地區能源資源的相對枯竭,世界各地區及國家之間的能源貿易量將進一步增大,能源運輸需求也相應增大,能源儲運設施及能源供應安全等問題將日益受到重視。
二、世界能源供應和消費趨勢
根據美國能源信息署(EIA)最新預測結果,隨著世界經濟、社會的發展,未來世界能源需求量將繼續增加。預計,2010年世界能源需求量將達到105.99億噸油當量,2020年達到128.89億噸油當量,2025年達到136.50億噸油當量,年均增長率為1.2%。歐洲和北美洲兩個發達地區能源消費佔世界總量的比例將繼續呈下降的趨勢,而亞洲、中東、中南美洲等地區將保持增長態勢。伴隨著世界能源儲量分布集中度的日益增大,對能源資源的爭奪將日趨激烈,爭奪的方式也更加復雜,由能源爭奪而引發沖突或戰爭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隨著世界能源消費量的增大,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灰塵顆粒物等環境污染物的排放量逐年增大,化石能源對環境的污染和全球氣候的影響將日趨嚴重。據EIA統計,1990年世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約為215.6億噸,2001年達到239.0億噸,預計2010年將為277.2億噸,2025年達到371.2億噸,年均增長1.85%。
面對以上挑戰,未來世界能源供應和消費將向多元化、清潔化、高效化、全球化和市場化方向發展。
1. 多元化
世界能源結構先後經歷了以薪柴為主、以煤為主和以石油為主的時代,現在正在向以天然氣為主轉變,同時,水能、核能、風能、太陽能也正得到更廣泛的利用。可持續發展、環境保護、能源供應成本和可供應能源的結構變化決定了全球能源多樣化發展的格局。天然氣消費量將穩步增加,在某些地區,燃氣電站有取代燃煤電站的趨勢。未來,在發展常規能源的同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將受到重視。在歐盟2010年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中,風電要達到4000萬千瓦,水電要達到1.05億千瓦。2003年初英國政府公布的《能源白皮書》確定了新能源戰略,到2010年,英國的可再生能源發電量佔英國發電總量的比例要從目前的3%提高到10%,到2020年達到20%。
2. 清潔化
隨著世界能源新技術的進步及環保標準的日益嚴格,未來世界能源將進一步向清潔化的方向發展,不僅能源的生產過程要實現清潔化,而且能源工業要不斷生產出更多、更好的清潔能源,清潔能源在能源總消費中的比例也將逐步增大。在世界消費能源結構中,煤炭所佔的比例將由目前的26.47%下降到2025年的21.72%,而天然氣將由目前的23.94%上升到2025年的28.40%,石油的比例將維持在37.60%~37.90%的水平。同時,過去被認為是「臟」能源的煤炭和傳統能源薪柴、秸桿、糞便的利用將向清潔化方面發展,潔凈煤技術(如煤液化技術、煤氣化技術、煤脫硫脫塵技術)、沼氣技術、生物柴油技術等等將取得突破並得到廣泛應用。一些國家,如法國、奧地利、比利時、荷蘭等國家已經關閉其國內的所有煤礦而發展核電,它們認為核電就是高效、清潔的能源,能夠解決溫室氣體的排放問題。
3. 高效化
世界能源加工和消費的效率差別較大,能源利用效率提高的潛力巨大。隨著世界能源新技術的進步,未來世界能源利用效率將日趨提高,能源強度將逐步降低。例如,以1997年美元不變價計,1990年世界的能源強度為0.3541噸油當量/千美元,2001年已降低到0.3121噸油當量/千美元,預計2010年為0.2759噸油當量/千美元,2025年為0.2375噸油當量/千美元。
但是,世界各地區能源強度差異較大,例如,2001年世界發達國家的能源強度僅為0.2109噸油當量/千美元,2001~2025年發展中國家的能源強度預計是發達國家的2.3~3.2倍,可見世界的節能潛力巨大。
4. 全球化
由於世界能源資源分布及需求分布的不均衡性,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已經越來越難以依靠本國的資源來滿足其國內的需求,越來越需要依靠世界其他國家或地區的資源供應,世界貿易量將越來越大,貿易額呈逐漸增加的趨勢。以石油貿易為例,世界石油貿易量由1985年的12.2億噸增加到2000年的21.2億噸和2002年的21.8億噸,年均增長率約為3.46%,超過同期世界石油消費1.82%的年均增長率。在可預見的未來,世界石油凈進口量將逐漸增加,年均增長率達到2.96%。預計2010年將達到2930萬桶/日,2020年將達到4080萬桶/日,2025年達到4850萬桶/。世界能源供應與消費的全球化進程將加快,世界主要能源生產國和能源消費國將積極加入到能源供需市場的全球化進程中。
5. 市場化
由於市場化是實現國際能源資源優化配置和利用的最佳手段,故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特別是世界各國市場化改革進程的加快,世界能源利用的市場化程度越來越高,世界各國政府直接干涉能源利用的行為將越來越少,而政府為能源市場服務的作用則相應增大,特別是在完善各國、各地區的能源法律法規並提供良好的能源市場環境方面,政府將更好地發揮作用。當前,俄羅斯、哈薩克、利比亞等能源資源豐富的國家,正在不斷完善其國家能源投資政策和行政管理措施,這些國家能源生產的市場化程度和規范化程度將得到提高,有利於境外投資者進行投資。
三、啟示與建議
1. 依靠科技進步和政策引導,提高能源效率,走高效、清潔化的能源利用道路
中國有自己的國情,中國能源資源儲量結構的特點及中國經濟結構的特色,決定在可預見的未來,我國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將不大可能改變,我國能源消費結構與世界能源消費結構的差異將繼續存在,這就要求中國的能源政策,包括在能源基礎設施建設、能源勘探生產、能源利用、環境污染控制和利用海外能源等方面的政策應有別於其他國家。鑒於我國人口多、能源資源特別是優質能源資源有限,以及正處於工業化進程中等情況,應特別注意依靠科技進步和政策引導,提高能源效率,尋求能源的清潔化利用,積極倡導能源、環境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2. 積極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建立和完善我國能源安全體系
為保障能源安全,我國一方面應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完善能源法律法規,建立能源市場信息統計體系,建立我國能源安全的預警機制、能源儲備機制和能源危機應急機制,積極倡導能源供應在來源、品種、貿易、運輸等方式的多元化,提高市場化程度;另一方面應加強與主要能源生產國和消費國的對話,擴大能源供應網路,實現能源生產、運輸、采購、貿易及利用的全球化。
⑹ 各國生物質能源研究最新動態
以秸稈為主的生物質能技術的研究與開發已成為世界各國的重大熱門課題之一,並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前景。
世界競發展
世界生物質發電起源於20世紀70年代,當時,世界性的石油危機爆發後,丹麥開始積極開發清潔的可再生能源,大力推行秸稈等生物質發電。
國土面積只有我國山東省面積1/4的丹麥,已建立了15家大型生物質直燃發電廠,年消耗農林廢棄物約150萬噸,提供丹麥全國5%的電力供應。目前美國有350多座生物質發電站,主要分布在紙漿、紙產品加工廠和其他林產品加工廠,這些工廠大都位於郊區,提供了大約6.6萬個工作崗位。
農林生物質發電產業保持持續穩定的增長,主要集中在發達國家,但印度、巴西和東南亞等發展中國家也積極研發或者引進技術建設農林生物質發電項目。
技術已成熟
國外生物質發電技術,並伴隨各國的重視,相關技術已逐漸成熟起來。
目前,秸稈發電技術已走向世界,丹麥BWE公司研發的秸稈焚燒發電機組已在丹麥、西班牙、瑞典、法國等國投產運行多年。此技術機組容量較大,熱效率較高。
美國開發出利用纖維素廢料生產酒精的技術,建立了1000千瓦的稻殼發電示範工程,年產酒精2500噸。
巴西是乙醇燃料開發應用最有特色的國家,實施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乙醇開發計劃,目前乙醇燃料已佔該國汽車燃料消費量的50%以上。
目前,國外的生物質能技術和裝置多已達到商業化應用程度,實現了規模化產業經營。
鼓勵政策多
價格激勵。根據各種可再生能源的技術特點,制定合理的可再生能源上網電價。瑞典1997年開始實行固定電價制度,對生物質發電採取市場價格加每千瓦時0.9歐分的補貼。義大利生物質電廠的上網電價為每千瓦時17.25歐分。
財政補貼。丹麥從1981年起,制定了每年給予生物質能生產企業400萬歐元的投資補貼計劃,這一計劃使目前丹麥生物質能發電的上網電價相當於每千瓦時8歐分。
減免稅費。歐盟各國都對生物質發電免徵各類能源稅。瑞典主要依據稅收政策促進生物質能的開發利用,即對生物質能開發項目免徵所有種類能源稅。美國現在的可再生能源生產稅為生物質發電提供了每千瓦時1.8美分的稅收減免。
⑺ 現在為什麼各國都重視可再生能源發展
能源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資源。目前,全球每年生產和消費的能源總量已經超過100億噸標准油,其中90%左右是化石能源。化石能源的大規模開發利用,既迅速消耗著地球的寶貴資源,同時也影響氣候變化,造成生態環境等嚴重問題,直接威脅著人類的可持續發展。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類對可再生能源尤其是水能、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的認識不斷深化。上個世紀七十年代以來,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日益受到重視,技術水平不斷提高,產業規模持續擴大,成為世界能源領域的一大亮點,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前景。
⑻ 世界各國對太陽能利用的現狀、取得的成就
太陽能利用現狀及對策
新能源是二十一世紀世界經濟發展中最具決定力的五大技術領域之一。太陽能是一種清潔、高效和永不衰竭的新能源。在新實際中,各國政府都將太陽能資源利用作為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而光伏發電具有安全可靠、無雜訊、無污染、制約少、故障率低、維護簡便等優點,在我國西部廣袤嚴寒、地形多樣和居住分散的現實條件下,有著非常獨特的作用。
一、國內外太陽能利用概況
1.l國外現狀
常規能源資源的有限性和環境壓力的增加,使世界上許多國家重新加強了對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術發展的支持。近幾年,國際光伏發電迅猛發展。1973年,美國制定了政府級陽光發電計劃;1980年又正式將光伏發電列入公共電力規劃,累計投資達8億多美元;1994年度的財政預算中,光伏發電的預算達7800多萬美元,比1993年增加了23.4%;1997年美國和歐洲相繼宣布"百萬屋頂光伏計劃",美國計劃到2010年安裝1000~3000MW太陽電池。日本不甘落後,1997年補貼"屋頂光伏計劃"的經費高達9200萬美元,安裝目標是7600Mw。印度計劃1998-002年太陽電池總產量為150MW,其中2002年為50MW。
國際光伏發電正在由邊遠農村和特殊應用向並網發電和與建築結合供電的方向發展,光伏發電已由補充能源向替代能源過渡。到目前為止,世界太陽電池年銷售量己超過60兆瓦,電池轉換效率提高到15%以上,系統造價和發電成本已分別降至4美元/峰瓦和25美分/度電;在太陽熱利用方面,由於技術日趨成熟,應用規模越來越大,僅美國太陽能熱水器年銷售額就逾10億美元。太陽能熱發電在技術上也有所突破,目前已有20餘座大型太陽能熱發電站正在運行或建設。
1.2國內現狀
煤炭巨量消費已成為我國大氣污染的主要來源。我國具有豐富的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地熱能和海洋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資源,開發利用前景廣闊。太陽能光伏發電應用始於70年代,真正快速發展是在80年代。在1983年一1987年短短的幾年內先後從美國、加拿大等國引進了七條太陽電池生產線,使我國太陽電池的生產能力從1984年以前的年產200千瓦躍到1988年的4.5兆瓦。目前太陽電池主要應用於通信系統和邊遠無電縣、無電鄉村、無電島嶼等邊遠偏辟無電地區,年銷售約1.1兆瓦,成效顯著。
(1)建成了40多座縣、鄉級小型光伏電站,光伏電池總裝機容量約600kw,其中西藏
⑼ 世界各國資源再生工程有哪些
能源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資源。目前,全球每年生產和消費的能源總量已經超過100億噸標准油,其中90%左右是化石能源。化石能源的大規模開發利用,既迅速消耗著地球的寶貴資源,同時也影響氣候變化,造成生態環境等嚴重問題,直接威脅著人類的可持續發展。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類對可再生能源尤其是水能、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的認識不斷深化。上個世紀七十年代以來,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日益受到重視,技術水平不斷提高,產業規模持續擴大,成為世界能源領域的一大亮點,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前景。
改革開放28年來,中國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能源建設和節約取得顯著成就。上個世紀最後二十年,中國實現了能源總量翻一番,經濟總量翻兩番的目標。目前,中國既是能源消費大國,更是能源生產大國,2005年能源消費總量為22.33億噸標准煤,其中煤炭消費佔68.86%,石油天然氣消費佔23.73%,水電、風電等可再生能源消費量佔7.41%。中國煤炭資源豐富,水電資源2/3尚未開發,風電、生物質發電、核電剛剛起步,國內能源供應有巨大潛力。
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中國正處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能源需求量持續增長,資源和環境壓力越來越大。在新形勢下,我們努力找到了一條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道路,這就是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批準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確定了我國今後發展的目標。在能源發展方面,我們堅持節約優先、立足國內、多元發展、保護環境、加強國際互利合作的能源發展方針,努力構建穩定、經濟、清潔和安全的能源供應體系。我們將大力推進煤炭的高效清潔利用,加強國內石油天然氣勘探開發,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擴大能源領域的國際合作,全面增強能源保障能力。
中國政府高度重視可持續發展問題,將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作為「十一五」時期能源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並將採取一系列重大舉措,大力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一是確定發展目標。2010年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總量在一次能源消費總量中的比重提高到10%。二是制定行動計劃。建設若干個大型水電能源基地、百萬千瓦級的風電基地和大型太陽能發電示範電站,大力推廣太陽能熱水器的利用;普及農村沼氣,支持生物質能發電和生物液體燃料;加快可再生能源技術和設備製造產業化和本地化發展。三是政府提供政策支持。我們已制定了可再生能源優先上網、價格保護、稅收優惠、增加投入等政策措施,鼓勵和促進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四是全面貫徹落實《可再生能源法》,確定社會各方面的責任和義務,建立可再生能源的配額制度,為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提供法制保障。
在能源節約方面,我們堅持開發與節約並重,把節約放在首位的方針,在規劃經濟發展目標的同時,也確定了節能目標:到201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比2005年降低20%左右。今年8月,中國政府全面部署了節能工作並下發了《關於加強節能工作的決定》,在節能工作方面重點做好以下幾件事情:
一是構建節能型產業體系。就是大力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遏制高耗能行業過快增長。優化用能結構,大力發展高效清潔能源。二是大力推進節能技術進步。主要是增加投入,出台政策,加快先進節能技術、產品研發和推廣應用工作。全面實施燃煤工業鍋爐(窯爐)改造、區域熱電聯產、節約和替代石油、建築節能等十大重點節能工程。三是加大節能監督管理力度。進一步健全有利於能源資源節約的法律法規和標准體系。我們要求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要把實現節能降耗的約束性指標,作為「十一五」發展規劃的重要內容,同時要建立節能目標責任制和評價考核體系,實行節能工作問責制。進一步加強對千家高耗能企業節能行動的跟蹤、指導和監督。繼續完善能效標識和節能產品認機簽證制度。四是建立健全節能保障機制。主要是深化能源價格改革,加快建立反映能源資源稀缺程度、供求關系和環境成本的價格形成機制。
⑽ 哪個國家可再生能源發展好
廢話,我國,那沒多風力發電建起來了,好多都沒來得及並網,發展速度好快..........問題是我國人民總體上素質有待提高.........55555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