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計量技術成果

計量技術成果

發布時間:2021-07-21 10:17:07

⑴ 杭州標哲計量技術有限公司怎麼樣

杭州標哲計量技術有限公司是2017-03-31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注冊地址位於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區三墩鎮陸板橋蘇家壩18號2幢601室。

杭州標哲計量技術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330106MA28NE8Y00,企業法人劉水開,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杭州標哲計量技術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服務:各類計量儀器及產品的檢定、校準、測試、鑒定(涉及資質證憑證經營)、安裝、調試(限售後),各類檢測技術及計量產品的技術開發、技術咨詢、技術服務、成果轉讓,成年人的非證書勞動職業技能培訓(涉及前置審批的項目除外);批發、零售:儀器儀表。(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

通過愛企查查看杭州標哲計量技術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⑵ 寫文獻計量論文需要什麼技術手段

評價學領域的邱均平教授對文獻計量學有如下定義:「以文獻體系和文獻計量特徵為研究對象,採用數學、統計學等的計量方法,研究文獻情報的分布結構、數量關系、變化規律和定量管理,並進而探討科學技術的某些結構、特徵和規律的一門學科」。我所了解的文獻計量法是一種主要用於研究學術成果的一種方法,主要用來對學術成果進行評價。

⑶ 省部級科技成果獎什麼意思

科技成果獎抄是一個統稱,主要指各省人民政府或國家部委授予的科技獎項,比如某某省科學技術獎就屬於省部級科技獎,參照國家科技獎有一些分類,但每個省情況不同,基本分類是最高獎、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科技進步獎、成果推廣獎等,不同的地級市獲得省部級科技獎的數目是不一樣的,要和科技實力掛鉤。

地質科學技術理論研究成果,主要按其理論水平,學術意義和作用劃分獎勵等級,地質報告,主要按理論技術水平和實用價值劃分獎勵等級。地質科技成果獎分為四等。

(3)計量技術成果擴展閱讀:

國家級科技進步獎,主要獎勵以下四類成果:

1、屬於國內首創,本行業先進和經過實踐證明具有重大經濟效益或社會效益的應用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的科學技術成果。

2、在推廣、轉讓、應用已有的科學技術成果工作中做出創造性貢獻,並取得重大經濟效益或社會效益的成果。

3、在重大工程建設、重大設備研製和企業技術改造中,採用新技術,做出創造性貢獻並取得重大經濟效益或社會效益的科技成果。

4、在科學技術管理和標准、計量、科學技術情報等工作中,做出創造性貢獻並取得特別顯著效益的工作成果。

⑷ 中國計量測試學會科學技術進步獎是怎樣誕生的

為調動廣大計量測試科技工作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促進計量測試領域科技人才的成長,全面推動計量測試科技創新和進步,經國家科學技術部、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登記核准,中國計量測試學會特設「中國計量測試學會科學技術進步獎」(登記證書編號:國科獎社證字第0234號),獎勵在計量測試領域科學研究、技術創新與開發、科技成果推廣應用以及實現產業化等方面取得卓著成績或者做出突出貢獻的個人和集體。為了提高計量測試領域的創新意識,促進計量科研成果的轉化與應用,由質檢總局和清華大學舉辦的中國主題活動上,29個項目榮獲「中國計量測試學會科學技術進步獎」。 今年的獲獎項目中,有些項目直接服務高端產業,其中基礎研究類一等獎獲獎項目「超高精度時間頻率傳輸與飛秒檢測同步技術」,服務國家最前沿的時間頻率傳輸,在國際大科學工程、清華大學與北京衛星導航中心高精度光纖頻率傳輸、某航天器試驗測試任務以及中國計量院的飛秒檢測技術等。

⑸ 現代計量學最為突出的成就是什麼

現代計量學最為突出的成就是;
計量是對量進行定性分析和定量確認的過程,是實現單位統一、量值准確可靠的活動。計量與科學技術、生產、國防、人民生活緊密相關。
任何事物都是由一定的量組成的,並通過量來體現其狀態。為了認識量並確切獲得其量值,只有採用計量方法。
計量被稱為「工業生產的眼睛」,滲透在產品生產的每個環節,是評定產品等級的依據。
計量是科學生產的技術基礎,社會化大生產的本身就要求有高度的計量保證,
從原材料的篩選到定額投料,從工藝流程監控到產品的質量檢驗,都離不開計量。

⑹ 計量學科學的體系,作用和結果,謝謝了哈

一、前言
1.1 計量的意義和作用
人類為了生存和發展,必須認識自然、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而自然界的一切現象或物質,是通過一定的「量」來描述和體現的。也就是說:「量是現象、物體或物質可定性區別和定量確定的一種屬性。」因此,要認識大千世界和造福人類,就必須對各種「量」進行分析確認,既要區分量的性質,又要確定其量值。計量正是達到這種目的的重要手段之一。
計量是關於測量的科學,是實現單位統一、量值准確可靠和與國際一致的科學和管理活動。實際上,人類在科學研究、經濟活動和社會活動中,每時每刻都離不開計量。眾所周知,尺子、秤、電表、秒錶、煤氣表都是用於計量的,計量已經滲透到了人類工作、學習、生活的各個方面,人們在不知不覺當中,應用和享用了計量知識和技術。計量與國民經濟建設和科學技術的各個領域息息相關,無論是人類的衣食住行、工農業生產、國防建設、科學研究,還是國內外貿易,處處都離不開計量。現代計量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技術基礎。此外,大量的事實證明,物理學上的許多重要發展,都是在精密計量測試的基礎上取得的。而許多國防尖端技術的突破,也和計量測試分不開。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可以將科學技術和計量的關系概括為一句話:「科技要發展,計量須先行」。
俄國科學家門捷列夫說過:「沒有測量,就沒有科學。」我國著名的兩院院士王大珩說:「計量學是提高物理量量化精確度的科學,是物理的基礎和前沿」。因此說,計量屬於基礎科學,沒有計量,科學技術就無從談起。歷史的進程充分證明,計量技術發展緩慢,就會嚴重阻礙科學技術的發展,從而阻礙社會和經濟的發展。
1.2計量的對象及發展
在相當長的時間里,計量的對象主要是物理量,隨著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逐漸擴展到工程量、化學量、生理量,甚至心理量。在生物工程、醫學工程、環保、信息、航天和軟體等方面一些高新技術領域的專業計量測試,也正在逐漸形成和不斷加強。例如,在生物工程方面,人們希望從蛋白質的控制中了解生命的本質及其生理、生物化學、分子遺傳等知識,並且正在對構成蛋白質生產的核糖核酸的15萬個標志進行測試和編排。同時,以DNA計算機為首的生物計算機,將為解決當前硅晶元集成器件的計算機處理能力接近極限的難題,提供理想的方案。這時的計量已進入微觀領域。
歷史上三次大的技術革命,充分依靠了計量,也推動了計量本身的發展。蒸汽機的誕生,給工業帶來了第一次技術革命,力學計量、熱工計量和幾何量計量在這一期間有了迅速的發展。以電的產生和應用為基本標志的第二次技術革命,更加推動了社會生產的發展。電磁計量、無線電計量、溫度計量、幾何量計量、熱輻射計量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同時,也把計量從宏觀世界帶入微觀世界。隨著量子力學、核物理學的創立和發展,電離輻射計量逐漸形成。核能及化工等技術的開發與應用,導致了第三次技術革命。在這個時期,科學技術和社會生產的發展更加迅速.原子能、化工、半導體、電子計算機、超導、激光、遙感、宇航等新技術的廣泛應用,使計量日趨現代化,由經典計量進入量子計量的新階段,計量由宏觀實物基準逐步向自然(量子)基準過渡。新的米定義和原子頻標的建立,有著相當重要的意義。長度和頻率的精密測定,促進了現代科技的發展。因為光速的測定、原子光譜的超精細結構的探測、航海、航天、遙感、激光等許多科技領域,都是以頻率和長度的精密計量為重要基礎的。 現在人們所謂的第四次技術革命,是信息技術和能源技術的革命,是以微電子學和計算機為先導的。許多高科技產業,都必須以精密計量為基礎。目前的計量,早已不再停留在以往度量衡的基礎上,而是形成了一門獨立的學科——計量學,涉及長度、溫度、力學、電磁學、無線電、時間頻率、光學、電離輻射、聲學和化學等各種專業,即所謂的十大計量。
1.3 《計量法》的實施
我國是具有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是世界上計量發展最早、最有成效的國家之一。早在2000多年前就形成了比較完整、先進的計量制度。計量,過去在我國稱為「度量衡」,其含義是關於長度、容積和質量的計量,所用的主要測量器具為尺、斗、秤。從秦始皇統一「度量衡」的時代至大約200年前,我國的計量技術一直處於先進行列。但是,從鴉片戰爭到新中國成立前的約一百年間,由於內憂外患、戰爭連年不斷,整個社會處於動盪不定的狀態,導致了科技水平包括計量水平的停滯不前甚至倒退。到1949年,僅長度測量,就有英制、日制、俄制、米制、營造尺等多種單位制並存,全國量值處於混亂之中。新中國成立以後,黨和政府非常關注計量事業的發展。為了在全國范圍內統一計量制度,1959年6月25日國務院發布「關於統一計量制度的命令」,確定以當時的公制即後來的國際單位制,為國家基本計量制度。1985年9月6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計量法」,與此同時,在1985年我國還加入了國際法制計量組織(OIML),這標志著中國的計量工作納入了法制管理的軌道,計量法律、法規體系已基本完備,並已經與國際法制計量接軌。
1.4 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的建立、職責及其任務
國際單位制的7個基本量是長度、質量、時間、電流、熱力學溫度、物質的量、發光強度,它們的單位分別是米、千克、秒、安培、開爾文、摩爾、坎德拉。主要導出量是由基本量的關系函數得出,基本量和導出量就像共生於一棵大樹上的枝幹,共同構成計量科學體系。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計量工作有了迅速發展。1955年成立了國家計量局和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計量院)。作為國家級的計量科學研究中心和法定計量技術機構,計量院自始至終是全國量值溯源的源頭,是國家級法定計量機構,是中國計量技術工作的核心。
計量院承擔的主要任務:
· 研究、建立、維護國家計量基準、標准,復現單位值;進行國際比對,保證基準量值和國際一致。
· 進行計量基、標準的後續研究,利用最新科技成果,不斷擴展計量基、標準的量程、頻段,提高准確度和自動化程度。
· 開展測量理論、量值傳遞方法的研究,以及共性、基礎性、關鍵性測量技術的研究。
· 實施量值傳遞工作,組織進行國內重要實驗室的量值比對,保證全國量值的統一。
· 根據科學技術、國民經濟及社會發展的需要,開展新領域計量技術的研究。
· 承擔國家計量認證、技術考核、各專業計量技術委員會等技術管理;國產及進口計量器具的定型鑒定和型式批準的技術工作;進出口貿易中計量仲裁的技術保證;質量認證、實驗室評審的技術工作。
培養具備高素質和較強科研能力的計量隊伍,建立並不斷完善計量院質量體系,嚴格把好計量證書質量,提高為廣大客戶服務的能力,是計量院從建立到發展至今一貫堅持和努力的目標。
對新參加工作的人員進行崗前培訓,掌握計量基礎知識;鼓勵具備一定科研能力的人員進行繼續深造,去國內大學或國外的計量機構進行學習,提高專業水平;在本院不定期、多形式舉辦英語、網路編程、技術法規編寫等各種培訓班。目前計量院現有技術人員中,碩士以上學歷的占近20%。
1999年計量院依據ISO/IEC 17025:1999徵求意見稿的要求和國家計量院計量基標准及證書互認協議(MRA)的要求建立了比較完善的質量體系並啟動運行。計量院的質量體系的結構如圖2所示,包括質量手冊、程序文件、作業指導書。它符合ISO/IEC 17025:1999的要求,並包含其全部質量要素。
1999年計量院通過了中國實驗室國家認可委員會組織的校準和檢測實驗室現場評審,通過校準項目127項目,檢測項目23項,共150項。2000年通過了中國實驗室國家認可委員會對計量院校準和檢測實驗室增項現場評審。2003年5月計量院完成了中國實驗室國家認可委員會組織的從導則25到ISO/IEC 17025:1999的轉換,並順利完成了監督評審和擴項工作。2004年9月,通過中國實驗室國家認可委員會復評審。到目前為止,計量院能夠對外開展校準407項,檢測208項。實驗室認可項目數隨時間變化如圖3所示,實驗室認可項目覆蓋長度、熱工、力學、電學、無線電、光學、電離輻射與醫學、工程光學、工程技術等各個領域,為社會各界提供校準檢測服務,保證了全國量值的准確統一。
隨著校準市場的不斷發展,為了更全面地服務客戶,1998年計量院在原有的檢定、測試基礎上,增加了校準項目。同時根據ISO/IEC 17025:1999的要求,對所有的證書從格式、內容、安全等方面進行充分考慮,經歷了1999、2001、2002、2004不同版本的修改。目前,基本形成了檢定、檢定結果通知書、校準(中、英、中英文)、測試(中、英)、檢測報告等8種格式新版證書。該版本證書具有信息量全、防偽功能強、對檢定周期描述嚴謹、敬告客戶內容和方式獨特、證書風格新穎等特點。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不僅為廣大客戶所認可,而且作為許多省級技術機構參照的樣板證書樣式。
2003年6月1日,計量院的儀器收發大廳正式啟用,與之相配套的儀器收發軟體也開始運行。新軟體從「方便客戶、簡化流程、提高工作效率、盡量減少檢定員的工作量」的角度出發。客戶只需將儀器送到收發大廳,其送檢信息一經錄入,相關人員可多次調用。軟體充分利用資料庫和網路技術,對錄入信息進行分析、組合,自動生成證書第一頁的內容,對送檢的計量儀器/器具的檢測狀態進行實時監控,全院公布。該軟體具有強大的統計、查詢、圖表等功能,為加強計量院過程管理與提高服務質量提供了必要的第一手基本材料。
二、法制計量
計量的內容和含義十分廣泛,而法制計量是計量中一個重要的概念,對於工農業生產、國防科技和人民生活都是必不可少且至關重要的。計量院作為國家法定計量技術機構,在《計量法》實施20年的時間里,建立並不斷改進計量基標准;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增強國際地位;開展強制檢定,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受國家質檢總局委託,承擔計量標准考核和計量器具型式批准試驗任務。
2.1 計量基標准
國家計量基準,是為定義、復現單位的量的測量系統,是國家統一單位量值的依據,是國中之寶。雖然從秦始皇開始就統一了度量衡,但是1949年前,尚未有一件實物基準原器—基準器用於統一量值。我國的現代基準研製工作始於20世紀50年代末,1961年在國家科委的領導下,計量院研製成功了第一項表面粗糙度國家計量基準。至1998年,國家正式批准了11個國家級的計量研究機構研製的191項高精密測量系統作為計量基準。這些基準為我國實施計量法制管理,統一全國計量單位量值,開展現代科學技術研究和發展現代國防建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計量院作為全國最高的計量科學研究中心,經過幾代計量科技工作者的艱苦奮斗和刻苦鑽研,完成了大批有水平的科研項目,研究建立了最初的國家基準、標准。此後,面對社會發展提出的新需求,不停息地追趕經濟建設和科技發展的步伐,追趕世界高新技術發展的潮流,研究水平不斷提高,計量基準、標準的數量和覆蓋面不斷擴大,在國際上的地位也不斷上升。我國絕大部分的基準、副基準和國家最高社會公用計量標准都誕生和保存在這里。配合國家《計量法》的實施,在20年裡,計量院利用這些基準、標准進行量值傳遞工作,保證了國內量值的統一可靠和與國際量值的一致。
從1991年至今,計量基準、標准中參與技術改造的約109項,其中部分計量基標准經改造後取得了非常好的結果,測量范圍、測量精度等均有了很大的提高。
(1) 水三相點瓶
水三相點是熱力學溫度的唯一基準點,也是ITS-90國際溫標重要的定義固定點。它在熱力學溫度測量、國際溫標復現以及實際溫度測量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為了加強對水三相點的深入研究,近幾年來,計量院建立了一套新的高質量水三相點容器製作系統,研製出一系列不同結構、尺寸的高質量水三相點容器。在此基礎上,研究了冰橋、環境、水源、凍制方法、水的純化等因素對水三相點溫度的影響。這些理論、實驗研究提高了水三相點的復現水平,填補了國內研究的空白。新研製的水三相點容器參加了國際計量局組織的水三相點容器國際關鍵比對(CCT-K7)。技術指標中復現性優於0.03mK, 擴展不確定度為0.16mK(k=2.69,p=0.99)。
(2) 耦合腔互易法聲學基準
計量院的耦合腔互易法聲壓基準建立於1965年, 1990年之前對基準進行了技術改造,使1英寸實驗室標准電容傳聲器在50Hz-2000Hz的校準精度提高到0.05dB(K=3)。2000年對基準再次進行技術改造後,使基準主要技術指標達到了國際標準的要求,同時使復雜的互易校準實現了操作自動化。2002年7月該基準參加了超聲功率國際關鍵量比對(CCAUV.U-k1),比對結果十分理想。2003年3月參加了空氣聲壓(31.5Hz~31.5kHz)國際關鍵量的比對(CCAUV.A-K3)。
(3) 20MN基準測力機
力學處測力室是計量院建立最早的實驗室之一。該實驗室研製並保存的20MN基準測力機是目前國內最大的超重型精密力值計量裝置。它首次把靜壓潤滑技術應用於單缸結構的工作缸塞系統中,製造技術難度大,全部零件實現國產化。1990年通過原國家技術監督局鑒定,達到國際先進水平。1992年被批准為大力值國家基準,1996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它的應用為大型工程項目科研與技術開發提供了精密的測試手段,提高了對工程結構和高層建築安全受力狀態的檢測水平,也為航空航天技術總體精度的提高創造了必要條件。其力值准確度優於1×10-4 ,力值變動度優於1×10-4 ,靈敏限優於2×10-5 。
1990年10月,計量院與日本NRLM進行大力值比對。中日兩台20MN基準機力值比對的結果一致性約在1×10-4,我國的20MN基準機力值波動度處於10-5 量級,優於日本20MN機一個數量級,充分顯示了靜壓潤滑工作缸塞系統的優良性能和先進水平。
(4) 單相工頻電能
單相工頻電能基準由計量院自行研製,於1990年12月通過國家技術監督局組織的鑒定。1996年7月由國家技術監督局批准為國家基準,承擔對全國0.01級及以上的電能表的校準、檢測和量值傳遞工作。
它採用獨創的雙橋功率比較儀技術,主要設備包括一台雙橋功率比較儀和一套電流電壓互感器。具有準確度高、量程寬和穩定性好等優點。該基準總不確定度為15×10-6(k=3),處於國際領先水平。1992年獲院科技進步一等獎,技術監督局科技進步二等獎,1993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1996年計量院對該基準實驗室進行了恆溫改造,使實驗室全年溫度基本滿足要求,同時,還購進15對裝置中需要的熱電偶,以保證今後相當一段時間內正常運行。
1998年至2000年參加了CCEM組織、NIST為主導實驗室的國際比對,取得了很好的測量結果,與美國、德國和加拿大處於同一水平。
(5) 脈沖波形參數基準
脈沖波形參數包括:脈沖幅度、上升時間、過沖、預沖、頂部不平度、阻尼振盪、下垂、脈沖寬度、周期、三角波線性等。傳統的方法是通過操作人員目測屏幕上的波形,不僅受眼睛分辨力、示波器線性、屏幕聚焦、雜訊的影響,更受波形本身失真程度影響,測量精度低。計量院1986年自行研製成功的脈沖波形參數基準,該基準主要由高質量寬頻帶取樣示波器和高速脈沖源及帶有數據採集的計算機系統組成。承擔全國脈沖儀器的量值傳遞工作。該系統具有功能強、測試軟體豐富、性能穩定可靠、自動化程度高、設計思想先進、有高的性能投資比等特點,在脈沖參數自動測試領域中達到世界先進水平,處於國內領先地位,在我國脈沖計量方面發揮了重大作用。1989年7月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
1996年~1998年對本系統進行了技術改造,重新研製了數據採集箱,更換計算機系統,重新編寫測試軟體,改進了示波器校準系統,大大提高了檢測能力和數據處理的效率。目前基準的技術指標為:脈沖幅度:10mV~200V;測量不確定度0.05%;脈沖上升時間:25ps~1ns;測量不確定度:1%+5ps 。
隨著數字電子技術的發展,需要對更高速的脈沖信號進行計量,脈沖參數的發展朝著高速化,信息化的方向努力發展。脈沖參數組目前與北京工業大學合作研究的「基於NTN技術的新脈沖波形國家基準建立的研究」,該課題可將現有上升時間21ps的脈沖波形參數國家基準提高7ps。
(6) 光譜輻射照度、輻射亮度基準
該項基準裝置為計量院1975年自行研製,1986年被國家計量局批准為國家基準。1978年獲得全國科技大會獎,1990年獲得國家技術監督局科技進步二等獎。整套基準裝置使用方便,性能穩定可靠。二十多年來該項基準為我國的光譜輻射亮度和照度測量提供了最高計量標准,是國家光學計量中的重要基準之一,也是國際計量局(BIPM)確定的國際關鍵比對項目。光譜輻射亮度和照度的測量廣泛應用於光電子、航空航天、國防、照明工程、遙感及醫療衛生等領域,具有重大社會效益。
該項基準裝置先後進行了兩次技術改造。改造後的基準裝置,將高溫黑體的高端工作溫度擴展至3200K,為光譜輻射度測量提供了更強的短波紫外信號;針對探測器系統的紫外和近紅外波段靈敏度低的缺點,採用紫敏型光電倍增管R3896和大面積2mm×10mm製冷型PbS探測器;針對交流式光電高溫計引出的較大的測溫誤差的現狀,採用直流光電高溫計和溫度標准燈,利用單色亮度比較法進行溫標延伸,與以前的溫度測量方法相比,改善了測溫不確定度。
1990年和2001年兩次代表我國參加CCPR組織的十幾個國家參加的光譜輻射照度國際比對。1990年的比對結果表明我國的光譜輻射度測量總體上處於國際先進水平,尤其是可見范圍的光譜輻射照度測量水平居國際領先。2001年的國際比對正在進行中。
2.2 國際交流與合作
(1) 簽署MRA
為順應WTO提出的消除技術性貿易壁壘的要求,1999年10月14日在法國巴黎國際計量局(BIPM)召開的一次會議上,38個米制公約成員國國家計量院的院長和2個國際組織的代表共同簽署了《國家計量基、標准和國家計量院頒發的校準和測量證書互認協議》(簡稱「互認協議」—MRA)。MRA由國際米制公約組織授權,國際計量委員會(CIPM)起草,國際計量局(BIPM)為主協調人。計量院院長潘必卿受國家質檢總局委託,代表中國簽署了MRA協議。MRA協議的過渡期為4年,2004年1月1日起開始正式實施。
MRA的目標是建立一個開放、透明的綜合性計量體系,向世界各地用戶提供可靠的關於各國國家計量基標准可比性的定量信息,以期為政府和其他各方在簽署國際貿易、商業和法務方面的協議提供技術基礎。核心內容是在BIPM的主持下,由CIPM的10個咨詢委員會(CCs)負責,並由各區域計量組織(RMOs)配合,有計劃地開展以米製成員國計量院為主體的計量基標準的國際比對,包括關鍵比對和輔助比對,從而給出各國基標準的等效性。
簽署MRA有利於我國經濟的對外開放,開展國際科技交流和國際貿易,同時,提高了計量院校準與測量證書的權威性和「含金量」。另一方面,MRA的簽署對我國計量基標準的建立、改造及正常維護提出了嚴格要求,對我國計量技術機構的實驗環境、管理制度、人員素質及資源配置等質量體系的運行提出了高標准和新要求。
(2) 簽署其它互認協議
中荷互認
1999年計量院質量稱重實驗室代表計量院與荷蘭國家計量院就非自動衡器試驗能力進行了現場評審,雙方技術人員進行了技術培訓及交流,協調了雙方的試驗方法,商討確定了互認協議的內容。1999年11月3日,在深圳簽署了中荷非自動衡器型式試驗結果互相承認協議。中荷非自動衡器型式試驗報告的互相承認,避免了雙方非自動衡器在進入對方國家市場前的重復型式試驗,為促進我國非自動衡器出口歐洲創造了有利條件。
中德互認
2001年4月~8月在「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與德國聯邦物理技術研究院(PTB)非自動衡器和稱重感測器型式試驗報告相互承認協議」項目中,質量稱重實驗室和測力實驗室分別作為非自動衡器和稱重感測器型式試驗報告互認協議的指定實驗室,參加並完成了中方硬體設備、英文技術資料(包括質量手冊中的院長聲明、溯源體系、設備明細、操作細則等)、OIML試驗報告的准備工作。同年6月計量院接受了PTB三位專家對力學處質量稱重實驗室和測力實驗室、工程電子部的環境實驗室、無線電處的電磁兼容實驗室,以及中北聯合實驗室的現場技術評審。8月計量院派兩名專業技術人員參加總局的專家小組(六人)赴德國PTB完成實驗室同行的現場評審和技術文件交換 ,從而為中德互認協議的最終簽署奠定了技術基礎。
2001年11月1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的、德國總理施羅德參加的中德雙方29個合作項目的簽字儀式上,國家質檢總局計量司宣湘司長和德國聯邦物理技術研究院(PTB)的副院長Manfred Kochsiek正式簽署了此項協議。中德非自動衡器和稱重感測器型式試驗報告互認協議的簽署,有利於推動我國非自動衡器和稱重感測器產品躋身歐洲市場並搶占市場份額。
型式試驗報告的國際計量雙邊互認,適應了經濟全球化的需要。同時,擴大了我國法制計量工作在國際上的影響,提高了我國計量技術機構在國際上的聲譽,推動我國法制計量工作與國際接軌。
(3) 參加國際比對
MRA的第一部分是國家計量基標准之間的等效度,其技術基礎是由CCs、BIPM、RMOs經過一定時間的關鍵比對所取得的一整套結果。由CCs或BIPM進行的關鍵比對稱為「CIPM關鍵比對」,由RMOs進行的關鍵比對稱為「RMO關鍵比對」。
由CIPM關鍵比對得出的參考值,被稱為「關鍵比對參考值」。所謂「計量基標准等效度」,意指這些基標准和關鍵比對參考值的一致程度。每個國家計量基標準的等效度,可用兩值來定量表示:與關鍵比對參考值的偏差;以及該偏差的不確定度(置信水準為95%)。兩個國家計量基標准之間的等效度,則用它們與參考值偏差的差以及該差的不確定度來表示(置信水準為95%)。
關鍵比對的實施方案如圖6所示。中間的大圈為CCs和BIPM主持或實施的比對,周圍的小圈為各區域計量組織主持或實施的比對,此外,大小圈四周還有一些與參加國際或區域關鍵比對的計量院的直接的雙邊比對。
計量院從1999年簽署互認協議以來,便積極參加由CIPM和BIPM組織的關鍵量的比對。到目前為止,參加完成了62項關鍵比對(不含標准物質),其它雙邊或多邊比對2項。 其中有些比對結果非常好,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如2004年底完成的100Ω的量子化霍爾電阻比對(CCEM-K10)中,Draft A結果顯示,僅有中國計量院(NIM)、德國計量院(PTB)、美國計量院(NIST)的測量結果落在了平均線上,為提高我國在國際計量領域的地位提供了有力的證明。
(4) 參加區域比對
RMO關鍵比對的結果,是通過一些計量院既參加CIPM比對又參加RMO比對,而和CIPM關鍵比對所建立的參考值聯系起來。比對數據的不確定度,是依據參加兩種比對的計量院的數量以及這些計量院所報告的結果的質量來傳播的。RMO關鍵比對的目的,是使CIPM關鍵比對建立起來的計量等效度,擴大到更多的NMIs,包括那些國際計量大會(CGPM)附屬成員或經濟體的NMIs。
作為亞太計量組織(APMP)的重要成員之一,積極參加區域之間的比對,支持亞太地區計量的發展也是計量院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多年來,計量院在參加國際關鍵比對的基礎上積極參加區域比對,截至2004年,共參加APMP關鍵比對10項,區域內的雙邊和多邊比對9項。
(5)舉辦發展中國家計量技術培訓班
從1990年至今,計量院已經承辦了11屆發展中國家計量技術培訓班,為越南、馬來西亞、蒙古、泰國、菲律賓等眾多發展中國家培養了涉及長度、熱工、力學、電磁等各個專業的計量人員近300人。通過舉辦「發展中國家計量技術培訓班」,加深了他們對計量院的了解。培訓期間分別與新加坡、馬來西亞、土耳其等國家簽訂協議10餘項,合作和研發項目10餘項。此外還多次被邀請到國外舉辦培訓班,學員共計100餘人。
通過舉辦發展中國家計量技術培訓班,為伊朗、越南、朝鮮、蒙古等國家計量院的有關計量基準,如電池、電阻、標准電容、功能表、硬度塊、測力計、高溫溫度燈、功率計等提供了便利的溯源途徑;同時量子部還攜帶儀器協助新加坡、汶萊、馬來西亞、韓國等國家測量當地的絕對重力加速度值;1994年到1996年期間計量院協助馬來西亞國家計量院建立了高溫基準、標准等裝置,形成了初具規模的高溫實驗室。通過該培訓班的交流,提高了計量院在發展中國家中的信譽和知名度,同時為促進發展中國家計量事業的向前發展做出了貢獻。
2.3 強制檢定
凡列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強制檢定的工作計量器具目錄》並直接用於貿易結算、安全防護、醫療衛生、環境監測方面的工作計量器具,以及涉及上述幾個方面用於執法監督的工作計量器具必須實行強制檢定,最常見的如煤氣表、水表和電能表等。配合《計量法》的實施,計量院在電能表檢定和 「醫用三源」的檢定方面實行從嚴把關和提高自身計量水平相結合,為保證國家實施計量監督管理,減少商貿等各種領域的糾紛,維護國家和消費者的利益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隨著人們對健康日趨關心,先進的醫療設備發展迅速,愈來愈多的測量方法和計量器具被應用於醫療和保健,從而形成了「醫療計量」分支,它涉及溫度、壓力、質量、超聲、電離輻射、生物力學、腦電流、血液成份、心電腦監護等有關參量的測量、分析及監控。在我國的強制計量器具中醫用計量器具占

⑺ 黑龍江省計量檢定測試院的科技成果

科研方面,開展了電測儀器、環保分析與檢測儀器、熱工儀表、油田測量儀表、醫療監測儀表等計量標准儀器儀表及國家標准物質的研究和新產品開發。共完成國家質檢總局、省、市科技部門攻關和基金項目53項,起草和修訂國家(地方)檢定規程68個,編寫各類標准及規范(國家、地方、企業)10個其中有5項科研成果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或發明獎,有34項科研成果獲省(部)級科技進步二、三等獎。
黑龍江省計量檢定測試院(黑龍江省計量科學研究院)是黑龍江省精神文明創建單位。於1999年被國家質量技術監督檢驗檢疫總局評為全國技術監督系統先進集體,2000年通過了CNAL評審, 2002年通過了法定技術機構的 考核,是全國幾何量工程參量計量技術委員會秘書處的所在地,哈爾濱工業大學儀器科學與技術博士後科研流動站黑龍江省計量科學研究院博士後分站,是黑龍江省科技廳批准籌建的黑龍江省測試儀器重點實驗室和黑龍江省電能產品中試生產基地。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已批准籌建國家量儀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國質檢科[2005]466號)。
該院現有測試計量儀器學科、能源計算與測量學科、(幾何量)精密測量學科、光學電子測量儀器學科、分析化學(物理學)與計量學科五個重點學科梯隊,其中,「測試計量儀器」學科梯隊已成為「黑龍江省省級重點學科帶頭人梯隊」,正在申請升級為「黑龍江省省級重點學科帶頭人梯隊」535工程第二層次,「能與計算與測量」學科梯隊是省局重點學科帶頭人梯隊,正在申請升級為「黑龍江省省級重點學科帶頭人梯隊」。

⑻ 請問測試計量技術及儀器這個專業可以在哪些類型的企業和單位和找到工作啊

吉林大學的儀器科學與技術學科創建於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開始培養本科生和研究生,測試計量技術及儀器專業是國務院學位辦1981年首批批準的碩士點,1999年為國土資源部重點學科。

2000年6月組建新吉林大學時,本學科由原長春科技大學、原吉林大學和原吉林工業大學的相關學科共同組建。測試計量技術及儀器在同年被批准為博士點,2003年為吉林省重點學科。本學科及相關學科的碩士點還有精密儀器與機械、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電力電子與電力拖動。

本學科的學術帶頭人有:林君教授、曾孝箴教授、田地教授、高印寒教授、張濤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地球探測技術及儀器;光譜分析技術及儀器;車輛動態測試技術及儀器;電磁測量技術及儀器,基於計算機的測試技術與網路化儀器。

本學科現有教授19人(博士生導師11人),副教授25人,講師33人。學術隊伍中具有博士學位28人,碩士學位41人,全國優秀教師1人,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1人,國土資源部優秀教師1人,吉林省有突出貢獻專家3人,吉林省省管優秀專家1人。

本學科建有國土資源部現代地球物理儀器開放研究實驗室、吉林省長春分析儀器研究和技術開發中心、吉林省測控儀器智能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吉林省光譜儀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我國第一台航空質子旋進磁力儀、第一台航空光泵磁力儀、第一台航空綜合測站、第一台灘海大地電磁測深儀、第一台電磁驅動的可控震源、第一台MPT光譜儀等均產生在這里。

本學科面向地下礦產資源、地下水資源、地質災害與環境監測、食品安全檢測等涉及國計民生的重大科技問題展開研究。本學科目前承擔的國家863、國家科技攻關重大項目、自然科學基金科學儀器專項基金等科研項目68項,其中國家及國務院各部門項目 13 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8項,2000-2002三年的科研經費合計 1862 萬元。本學科的研究成果已經轉化和輻射到上海、北京、天津、遼寧、黑龍江、新疆、內蒙、江西、河北、山東、江蘇、吉林、河南、湖南等地。

近年來,本學科獲國家級獎勵1項、省部級獎勵13項、其它科研獎2項。發表論文525篇,其中SCI、EI和ISTP收錄62篇。出版學術專著6部,譯著1部,教材4部。獲發明專利7項,科技成果轉讓5項。

本學科與美國、英國、加拿大、日本、俄羅斯、德國、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的大學和研究單位建立了廣泛的合作和學術交流,並與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所、中國科學院長春光機所和應化所、中國地質科學院、水利部牧區水利科學研究所以及國內的多所大學開展的科研合作與交流。

閱讀全文

與計量技術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禹城市工商局合名 瀏覽:977
網路侵犯著作權報案 瀏覽:734
稅務報到期限 瀏覽:6
怎樣查詢銀行卡有效期 瀏覽:19
浙江省溫州市工商局企業查詢 瀏覽:592
馬鞍山全套多少錢 瀏覽:568
艾丁頓發明了什麼 瀏覽:651
希臘誰創造了人類 瀏覽:415
社區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66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方案 瀏覽:752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總結 瀏覽:490
郴州學府世家糾紛 瀏覽:197
馬鞍山ok論壇怎麼刪除帖子 瀏覽:242
馬鞍山恆生陽光集團 瀏覽:235
麻城工商局領導成員 瀏覽:52
鄉級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方案 瀏覽:310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