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看待中國的食育教育
目前國內的食育教育相對還比較匱乏,可能與目前中國兒童的教育壓力比較大的原因有關。家長在關注兒童學業的同時,無法同時兼顧更多的知識內容。因此食育需要從政府、學校、家庭入手,做更多的普及和推廣。食育應該是德、智、體、美、勞教育的基礎。好侍食品(中國)專項基金開展的「好食之旅」系列活動設計的食育課程兼具了德智體美勞的多元化滲透式教育,和傳統的教學相比,食育課堂上的動手操作能給孩子們帶來最直觀的感受。通過食育教育可以培養孩子們的認知能力和健康的飲食習慣,增加孩子們的營養健康知識和辨識食物是否健康和安全的技能,為提高學生未來的健康生活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礎。
❷ 食育教育,培養孩子們健康的飲食習慣讀後感悟
培養孩子良好的飲食和生活方式
1.不吃粗糧,飯白了,臉卻黃了
現在許多孩子不願吃粗糧,由於粗糧纖維多,口感不好,不容易接受。有些家長甚至認為吃精米白面是生活條件改善的標志。至於少年兒童,許多人甚至不知道粗糧為何物。但是,隨著長期拒絕粗糧,光吃細糧之後,大量地出現了少年兒童患高血壓、糖尿病。這是為什麼呢?已知食物在加工過程中伴有維生素等營養素的損失,一些人體必需微量元素的丟失也很明顯。將小麥精製成富強粉後,僅保留了原來小麥中20%的鎂、13%的鉻、12%的錳、50%的鈷、37%的鉬和21%~31%的鋅。我國民間傳統食品紅糖中含鉻及多種微量元素,而精製白糖中不僅微量元素和其他營養素含量極低,還可刺激尿中鉻的排泄。微量元素鉻長期攝入不足,可增加糖尿病與冠心病的發病率。由此可見,「食不厭精」的觀點是不可取的。
當下許多人不是精製大米不吃,不是富強粉饅頭不買,結果是孩子的飯白了,臉卻黃了。有趣的是,正當我們主食由粗變精之際,發達國家卻大踏步走上回頭路——由細糧復歸粗糧。德國全麥麵包銷路大暢;在日本,烤紅薯的香氣重又飄散在城市街頭;紐西蘭「主食吃雜一些,配以豌豆、蠶豆等」已成為政府的號召;美國則把全麥麵包放入「食物指南金字塔」的基座。國際營養學界提出「飲食清淡、熱量平衡是長壽的關鍵」,與我國「粗茶淡飯,吃出鐵漢」有異曲同工之妙。
粗糧包括小米、黃米、大麥、蕎麥、玉米、高粱、青稞、黃豆、毛豆、蠶豆、綠豆、紅小豆、豌豆、土豆、紅薯、山葯、栗子、菱角、花生米、芝麻等。過去,粗糧含有的膳食纖維,曾經被認為是對人體沒有營養作用的成分。70年代西方的營養學家才認識到,粗糧里的膳食纖維與人體健康密切相關,在預防某些疾病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例如:腸癌、闌尾炎、便秘、痔瘡、糖尿病、心臟病、高膽固醇症及肥胖病等。同時也認識到粗纖維的概念已不適用,因而將這一名詞廢棄,改稱膳食纖維。西方發達國家主食選擇上的反復告訴我們,與其撞上「南牆」再「回頭」,不如注意堅持中華民族的飲食結構才對孩子健康有利。
2.過量甜食「徒取其適口,而陰受其害」
西歐和美國人每天食用蔗糖約100克左右,人們很關注食糖對健康的影響。蔗糖的安全性雖被公認,但過量會導致肥胖和慢性病。糖的攝入量以不超過食物總熱量的10%為宜,應控制在每日60克以下。眾所周知,胰島素可以誘使細胞中具有催化作用的輔酶合成。糖吃多了,剩餘的葡萄糖正是藉助胰島素的作用,在細胞內轉化為脂肪酸,進而合成脂肪,脂肪組織分布在皮下及各個臟器內外,最終難逃肥胖病的羈絆。
很多孩子都喜歡吃甜食、喝飲料,這些食品中含糖較多,吃多了必然影響正餐。人類生性愛吃甜食,有的孩子甚至嚼糖睡覺。不僅不利於牙齒保健,高糖飲食還易使蛋白質糖化變質,造成神經損傷,削弱智力,加速大腦老化。習慣高糖飲食的孩子智力測驗成績差,情緒不穩定。調查表明,飲食中蔗糖的比例與學習成績和智商呈負相關,營養素含量低、蔗糖高的膳食對學習狀況有明顯不良作用。所以,正如明代醫葯學家李時珍所言:過量甜食,其結果必然是「徒取其適口,而陰受其害」!
3.「口重」誘發高血壓
在德國法蘭克福市舉行的醫學會議上,食鹽被指控為「秘密殺手」,在工業化的國家,被食鹽送進墳墓的人比有害化學物質造成的還多。高血壓以及由它引起的心肌梗死、動脈粥樣硬化、腦中風等疾病是同「口重」—吃鹽過多有聯系的。因此,改變「口重」的飲食習慣,是控制高血壓患病的重要措施。
2002年的調查結果顯示:我國35~74歲的人群中,高血壓患病率已達27.2%,僅此年齡段高血壓患者就有約1.3億人!20世紀80年代全國高血壓抽樣普查結果顯示,高血壓患者每天以1萬人的數值增加。高血壓患病率在全國由北方至南方,呈明顯下降趨勢,在大城市中,北京>天津>上海>廣州,北京市高血壓患病率為廣州市的4.4倍。資料表明,我國居民每人每天食鹽攝入量平均為13.5克。這與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每人每天攝入5克以下食鹽的標准相比顯然太高了。以食鹽攝入量最高的山東(平均17.3克)和最低的廣西(平均7.5克)相比較,兩地農民的高血壓患病率相差近一倍,分別為15.3%和8.2%。我國對50名原發性高血壓患者,進行限制食鹽的臨床觀察,結果表明,每天食鹽量限制在4克時,有10名患者舒張壓下降10毫米汞柱以上。對原發性高血壓患者來說,限制食鹽確實是非常簡便、有效的防治措施。食鹽攝入量如能減少到每人每天5~6克,高血壓及心血管疾病就可以明顯減少。
「五味調和,不可偏嗜」,山東的農民一天吃多少鹽呢?吃17.8克鹽,山東農民高血壓發病率是11.8%。廣西的農民一天吃7.5克鹽,高血壓發病率是8.2%,居住在北極圈裡邊的愛斯基摩人吃4克鹽/日,高血壓發病率只有4%,而日本北海道的秋田地區由於習慣吃咸魚,他們每天要吃26克鹽,高血壓的發病率達到28%,所以吃鹽量和高血壓的發病率是成正比的。一般來說在烹飪時菜里的加鹽量是1% 比較合適!其實對食鹽的味覺感受是由習慣養成的,「口重」的飲食習慣是可以改變的。所以,要讓孩子從小就養成「口輕」的正確飲食習慣,會讓其受益終身。
4.牙齒長得亂,根子在吃飯
越來越多的中小學生到口腔醫院進行牙齒矯正,許多人不禁問:現在矯正牙齒的孩子怎麼這么多?造成牙齒錯牙和畸形的原因很多,可以歸納為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據臨床統計,其病因中遺傳因素佔29%,環境因素佔71%。而咀嚼功能退化是主要原因之一。一位家長曾經帶著一個一歲半的孩子來看病,原因是嬰兒到現在還不會咀嚼,詢問後才發現,家長認為亨氏嬰兒食品是價格昂貴的貴族食品,所以讓自己的孩子從小隻吃各種糕狀的亨氏嬰兒食品,由於孩子從來不吃天然食物,所以到了將近一歲半時,還不會咀嚼。
現在兒童食品越來越精細,由於大量食用奶製品、麵包、膨化食品等精製食物,孩子越來越懶得咀嚼硬東西,致使孩子咀嚼功能越來越弱,使得口腔內外的肌肉得不到應有的鍛煉,頜骨也不能很好地發育,由於牙齒數量沒有減少,所以造成錯牙和畸形的發病率越來越高。精細的食物還容易誘發齲齒,造成牙齒缺損,致使乳牙過早地丟失,導致恆牙萌出的間隙不足,從而造成兒童牙齒排列不齊。
❸ 食育教育涵蓋哪些方面的內容文字
教育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是jiào yù。狹義上指專門組織的學校教育;廣義上指影響人的身心發展的社會實踐活動。教育者按照法律法規和行業規范,根據學校條件和職稱,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的心智發展進行教化培育,以現有的經驗、學識推敲於人,為其解釋各種現象、問題或行為,以提高實踐能力,其根本是以人的一種相對成熟或理性的思維來認知對待,讓事物得以接近其最根本的存在,人在其中
❹ 什麼是食育教育
所謂「食育」,就是良好飲食習慣的培養教育。是從幼兒期起,給予食物、食品相關知識的教育,並將這種飲食教育,延伸到藝術想像力和人格培養上。在實踐中,這種頗為有趣的「食育」,很易被兒童所接受,故在家庭和幼兒教育機構中得以迅速推廣。
❺ 幼兒園食育教案及反思
【活動目標】 1、了解食品的一些衛生常識,知道不講衛生和垃圾食品對人體的危害。 2、在搶答的活動中,區分綠色食品和垃圾食品的種類。 3、樂意吃一些比較有營養的綠色食品,並參與綠色食品游戲賽。
❻ 食育教育應該從哪些方面開展食育怎樣才能走進家庭
好侍食品專項基金一直提倡家庭是食育的第一場所,父母是食育的第一老師。食育進入家庭最重要的表現就在於餐桌文化的形成。一家人聚在餐桌前吃飯看似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對孩子的影響卻是長遠而巨大的,這是父母陪伴孩子的另一種表現方式。通過餐桌文化推動食育教育走進家庭,不僅僅是倡導大家均衡飲食且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更重要的對孩子情商的培養,關注孩子未來的綜合發展。
❼ 幼兒園食育教育對內願境
兒童食育STEAM課程,一切活動和學習,都在真實的場景,更直接,更生動,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在學科方面:
兒童食育可以結合語文:聽,讀,說,寫,認,知識,理解,交流,溝通,表達,總結,應變等,加以繪本的形式,更能增加理解和認知;
兒童食育可以結合數學:數字,稱量,刻度,溫度,時間,幾何,邏輯,順序,空間,長短,等分,增減,控制,平衡,加減,體積,面積等;
兒童食育可以結合英語:場景的英語,生活中的英語,基本的英語單詞來自生活,通過視覺和繪本,更容易記憶和運用;
❽ 國內外食育情況
國內食育現狀
國際上已經有很多國家開展了食育工作,國內關於食育的工作正處於起步和探索階段,國家層面的發展綱要開始將全面普及膳食營養和健康知識列為改善國民健康狀況的主要措施之一,也有一些科研和公益機構聯合企業進行食育項目,還有一些零星的公益廣告和民間活動,但都屬於「星星之火」,尚未形成「燎原之勢」。
民間公益實踐
九陽希望廚房
2010年,九陽在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設立「九陽希望基金」,計劃十年內捐贈5000萬元為貧困地區學校建造1000所「九陽希望廚房」,讓師生們有一個干凈衛生、安全健康的就餐環境。自2014年起,在建好廚房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升級開展「食育「教育,讓孩子們在「興趣班」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逐漸養成科學健康的生活方式。目前,已在23個省區建成698所九陽希望廚房,呵護35名學生健康成長。資助建成開課52所「食育」學校。
食育推動計劃
「食育推動計劃「公益項目由首都保健營養美食學會於2012年底發起,意在樹立學生的健康意識,培養學生的健康行為習慣,最終提高全民的健康素養,推動國家食育進程。通過課程研發、教材編寫、師資培養、服務站及興趣班建設等工作全面推動「食育」工作,發揚優秀傳統飲食文化,讓孩子們從小愛上天然食物,並學會均衡營養、合理膳食,做自己健康生活的主人。
❾ 食育教育的內容是什麼
食育教育包括食物知識的認知教育,良好飲食習慣的培養、人與自然、人與環境和諧的教育。
食育是全民的教育,最有效的食育應該從兒童開始。食育不是枯燥的知識學習,而是滿足身心需要的愉快實踐,通過許多吃的實踐,形成對健康飲食的牢固印象。
近年來世界各國紛紛展開「食育」活動,日本是踐行食育最早的國家,在2005年制定《食育基本法》,並制定了「食育計劃」推廣全國。
美國針對兒童肥胖問題提出的「從農場到學校」活動,英國的「食品兩星期」活動,德國的「公共廚房」,丹麥的烹飪課等,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我國的「食育」仍處於起步階段,需要借鑒國外的「食育」經驗,聯合政府、學校、家庭、企業等多方力量,改善我國國民的營養健康問題。
(9)食育教育成果擴展閱讀
2012年底,首都保健營養美食學會(北京營養師俱樂部)發起「關注留守兒童健康」公益項目,發展至2015年項目范圍擴大,即發起「食育」推動計劃公益項目,意在樹立學生的健康意識,培養學生健康飲食行為習慣,提升全民健康素養,促進我國食育進程。
項目通過營養師深入學校為學生開展健康課的方式進行。課程中為孩子們普及營養健康知識,培養良好飲食習慣,發揚優秀傳統飲食文化,讓孩子們從小愛上天然食物,並學會均衡營養、合理膳食。最終促進國家食育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