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教育研究成果評定的意義

教育研究成果評定的意義

發布時間:2021-07-21 04:35:45

㈠ 教育研究成果表述的主要目的有哪些

教育課題研究的成果,是針對某種教育現象或某種教育理論進行調查、實驗和論證後所得出的新的教育觀點、新的教育思想、新的教育方法或新的教育理論。教育課題研究成果表述的目的意義,不僅是為了科學、全面地總結課題研究工作,而且是為了向教育界以至社會提供教育科研信息,以豐富教育理論寶庫,推動教育教學實際工作。教育課題研究成果表述的目的意義具體地說有以下幾方面:
一、科學總結,顯示課題研究所具有的價值

一項教育課題研究的成果的價值表現在兩個方面:
1、學術價值(理論價值)。教育課題研究成果能豐富所涉及的教育領域的知識和理論,並為新的研究過程提供新的觀點、新的材料。

2、社會價值。教育課題研究成果提供了所研究的教育問題的真實情況,並提出解決這個問題的理論依據、辦法、建議,使教育工作可以根據研究成果進行變革。
教育課題研究成果是研究工作全過程的縮影,是研究結果的文字記載,是顯示研究價值的標志。教育課題研究成果的表述,說明了該項課題研究什麼、如何研究、取得哪些成果,這些成果有怎樣的學術價值和社會價值。因此,教育課題研究成果的表述,不僅能全面反映研究所取得的進展,而且有利於深化和發展同類教育課題的研究。

二、深入思考,提高研究者的研究水平

教育課題研究成果的表述,是一個嚴密的總結、思維的過程,需要研究者深入思考,針對課題研究的目標、對象、內容、措施等,對獲取的資料進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然後用語言文字加以反映,形成教育課題研究報告(論文、專著)。這就是說,表述教育課題研究成果的過程是研究者把研究中所獲得的感性材料,通過艱苦的思維加工、深入研究,上升為理性認識的過程,它對研究者研究能力和水平的提高所產生的作用是絕對不能低估的。

三、不斷深化,促進課題研究成果的交流和推廣

研究者通過教育課題研究能獲得直接的教育教學經驗。而這種經過認真選題、精心設計、深入探索所獲得的直接經驗,對於參與課題研究的人員來說是十分寶貴的,同時對於所有教育工作者的認識的提高,對於整個教育事業的發展也都是十分寶貴的。我們進行教育課題研究的一個重要目的是將取得的研究成果應用於教育實踐,以此來推動教育工作。為此,只有通過教育課題研究成果的表述,寫成研究報告(論文、專著),才能在不同場合,以不同的形式進行交流,並有針對性地指導教育實踐,進而達到推廣的目的。

㈡ 如何對教育科研成果進行評價,獎勵

請參考:
答:來廣東省級的教源育科研成果獎有三項:廣東省普通教育教學成果獎、廣東省中小學教育創新成果獎、廣東省教育管理科學吳漢良獎。
廣東省普通教育教學成果獎每兩年(逢雙數年)申報評獎一次。申報時,各地級市依照當年通知按省規定申報數申報。我市申報該項成果獎時,主要從上一年市的一、二等獎成果中選取確定申報項目。申報該成果獎要填寫《廣東省普通教育教學成果獎申報•評審書》,並附項目研究報告、實施方案、成果論文、軟體及其他有關材料,各一式3份(1份原件,2份復印件)。
《廣東省普通教育教學成果獎申報•評審書》可在「東莞教育科研網」的科研管理欄中下載。
廣東省中小學教育創新成果獎每年申報評獎一次,申報時間為每年7月31日前。申報不限額,凡已結題的課題均可申報。申報該成果獎要填寫《廣東省中小學教育創新成果評獎申請表》,並附項目研究報告、實施方案、成果論文、軟體及其他有關材料,各一式2份(1份原件,1份復印件)。
《廣東省中小學教育創新成果評獎申請表》可在「東莞教育科研網」的科研管理欄中下載。
廣東省教育管理科學吳漢良獎每年申報評獎一次,申報的具體時間以當年

㈢ 教育研究的必要性是什麼

論教育史研究的現實意義及其實現

【摘要】教育史研究是近年來教育科學研究中的一個十分活躍的領域,也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研究教育史的目的是為了解釋現實教育問題,而解釋的真正目的則在於修正現實。教育史研究的現實意義已越來越凸現出來:指導教育教學改革實踐;豐富並發展教育科學理論;判別教育是非,解決教育現實問題;預知未來教育發展趨勢,少走或不走彎路。
【關鍵詞】教育史研究 現實意義 實現
自1904年《奏定學堂章程》規定「大學堂、進士館、師范學堂中必需設教育史科」以來,中國對於教育史的關注和研究已走過了百年的歷程。百年以來,教育史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以教育史研究本身為研究對象的教育史學理論研究框架也開始形成,教育史學科體系已漸趨成熟。但是,教育史研究的缺陷依然明顯地存在:如孤芳自賞、參與教育實踐、為現實教育改革服務的力度與廣度不夠等等,甚至在一些人的心目中,教育史是已經發生過的事情,與正在發生的或將要發生的教育現象沒有直接關系,教育史學研究者只需關注過去,應在故紙堆里梳理史實,不必關注現實,更不要考慮未來,這是一個十分狹隘的、錯誤的觀點。因為,教育史並不局限於記載昨天,對它的深入研究將引導我們預見明天。正如德國史學家、教育家雅斯貝爾斯所說:「從歷史中我們可以看見自己就好像站在時間中的一點,驚奇地注視著過去和未來,對過去我們看得愈清晰,未來發展的可能性就愈多。」 [1]那麼,教育史研究竟有哪些現實意義?又如何實現?下面談幾點粗淺的看法。
首先,指導教育教學改革實踐。教育史學研究既然是人類社會實踐的一種,它的目的也就要求具有現實性。滿足於描述純粹「客觀事實」的教育史學家已不多見,而相信教育史學研究具有現實目的的人已佔多數。一方面,人們逐步認識到,教育史學服務於現實是一個復雜過程,例如,研究歐美國家的近現代教育史可為我國社會的教育現代化進程提供許多可以利用的成果,並且這種利用不應是簡單照搬,而必須與我國的國情結合起來,只有在利用有效時,教育史學的現實目的才算得上是實現了。盡管如此,人們過多地思考如何研究他們的課題,卻很少考慮其成果獲得現實意義的途徑。許多教育史學家有解決現實問題的構想,但很難邁出從抽象到具體的關鍵一步,致使主觀上的良好願望因為無法採用有效的途徑使其成果結合並作用於現實而流產,最終完不成教育史學的任務,這不能不讓人遺憾。
另一方面,人們也清醒地認識到,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實踐要能夠科學、健康地運行,離不開對於教育歷史經驗與教訓的充分借鑒,從這種意義上說,教育史學科對於指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實踐有重要作用。但這種指導作用的充分發揮,除了教育史研究者盡力提高對於教育遺產及以此為基礎的教育理論的研究水平外,還有賴於教育史研究者對於教育改革與發展實踐的關注和參與。20世紀20—30年代的教育史學界對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實踐給予了一定的關注,但親自參加和推進教育改革與發展實踐的工作做得不夠。新世紀的教育史學工作者,應該在充分發揮教育史學科對於指導教育改革與發展實踐的重要作用方面下一些功夫。也就是說,新世紀的教育史研究者除了要下苦功夫研究已經過去的教育歷史外,還應當走出書齋,深入到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實踐中去,研究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實際,通過為國家決策部門和教育行政部門提供咨詢意見,為各級各類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的改革出謀劃策等方式來指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實踐。如果所有的教育史研究者都把自己終身禁錮在書齋之中,而對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實踐不聞不問,恐怕有失教育史學科研究的真諦。[2]
其次,豐富並發展教育科學理論。今天的教育科學不是個別人的發明創造,而是古今中外教育實踐經驗的總結和許多先行者教育理論思維的結晶。教育科學是在教育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和完善的。教育歷史是教育科學的重要源泉,沒有人類幾萬年教育實踐經驗的不斷積累,沒有教育家幾千年教育理論思維的豐富材料,要創造高水平的教育科學是難以想像的。[3]所以,後繼的教育家在認識和解決當代社會的教育問題時,往往需要利用先前的教育家理論思維創造的成果和留傳下來的教育思想資料,並結合當代的現實需要加以改造和發展。新時代的教育思想不可能白手起家,它同先前的舊時代的教育有著繼承的關系。教育一定要在傳承的基礎上創新。事實上,教育這個人類社會獨有的現象是與人類共始終的。人類在探索教育規律這條道路上前人已做了大量的工作,進行過無數次實驗,提出過許多教育理念、理論,成功的、失敗的,可以說是不計其數。如果你一點都不知道,怎麼可以自吹是創了新理論、新模式呢?[4]
客觀地說,教育科學理論進步、發展的一個根本原因,就在於歷史上的教育學家們具有積極的批判精神和創新精神。他們對已有的教育學理論,既不完全肯定又不全盤否定,既維護又批判,既繼承又發展,在批判的基礎上綜合,在綜合的基礎上創新;對任何權威和既有理論不迷信、不教條,要敢於質疑、挑戰傳統的教育學理論框架,積極大膽地提出新概念、新假設、新思想;充分發揮創造力,創建新的教育理論學說,革新教育科學體系。孟子在豐富孔子「立志樂道」的基礎上提出「持志養氣」;董仲舒在繼承了先秦儒家「啟發誘導」的基礎上,創造性地提出了「聖化」原則;王夫之在批判王陽明的「知行合一」思想過程中,提出了「知行相資」。法國啟蒙運動時期,盧梭在批判封建主義教育思想的基礎上,提出自然主義教育主張;狄德羅、愛爾維修等對遺傳決定論進行批判而提出「智力平等說」、「教育萬能論」;杜威在對以赫爾巴特為代表的傳統教育學派的批判基礎上,提出「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兒童中心」等一系列教育命題、原理;沒有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又哪來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贊科夫對凱洛夫的教學原則體系進行變革而提出高難度、高速度等教學原則;布盧姆否定學生學習的效果呈常態分布的傳統看法而創立「掌握學習」理論;等等。這些都可謂是教育史上批判、創新的典範。不僅如此,他們既批判、詰難他人的教育思想、理論,同時他們也不囿於一己之見、一孔之見,也對自己的思想、理論進行深刻的檢討、批判;他們既敢於質疑他人的理論學說,也勇於批判、否定自己,在批判、否定自己的過程中修正、更新自己的理論學說。既然如此,教育史學研究者為什麼一定要把自己封閉起來,只去研究教育史實而不去充分利用教育歷史的研究成果特別是教育遺產精華來豐富和發展教育理論呢?教育史學界應該有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發展21世紀的教育科學理論,應該是教育史學界的份內之事。[5]
再次,判別教育是非,解決教育現實問題。「欲通今者則必先知古。」歷史與現實的區分僅僅是相對的,人類社會的過去、現在、未來都屬於廣義的歷史科學。教育科學的各方面都屬於廣義教育史,由於教育的繼承性特別強,教育史與教育現狀一直都是緊密結合的。李大釗曾明確指出:「社會與歷史二者是同質而異觀的,縱以觀之則為歷史,橫以觀之,則為社會」,「一切史學研究,不是僵石,不是枯骨,不是陳編,乃是過去、現在、未來和永世生存的人類生活的全部生命」。[6]今天中國的教育現象就是昨天的中國教育歷史的延續與發展。我們研究歷史之目的,就是為了指導今天,研究的歷史性與現實性必須統一起來。我們致力教育史實的發掘,回復教育歷史的使命就是力求發掘教育自身發展規律,從而解釋現實中國教育的即成結論。研究教育史的目的是為了解釋現實教育問題,而解釋的真正目的則在於修正現實。英國教育史學家哈德羅·珀金認為:「真正的歷史學並不是一味按照年代順序挖掘整理史實材料的學科,而是一門解決問題的學科,它向現實世界提出種種問題,並努力探尋問題答案。」[7]因而,教育史的歷史性與社會性必須統一起來,研究者必須運用社會學的方法,在研究思維上社會學化。此外,現實教育問題不但會使研究者發現歷史與現實的結合點,還可以促使我們轉換思維,促進教育史學科本身理論水平的提高和更大程度與社會學的交融。[8]任何一種教育思想都是由於教育實踐的需要提出來,有的就是在解決教育實際問題中總結出來的。所以,離開教育實踐,教育思想也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如果教育理論不能解決教育實際問題,這種理論不僅僅是空洞的,而且是無意義的,久而久之,當然也就自行消亡了。從歷史上看,這樣的教育理論還是不少見的。因此,研究教育史,一定要對那些合理的、帶有規律性的、可以利用的部分加以分析評判,我們要把它們的作用發揮到極致,以不變應萬變。當教育史研究發揮了其在指導教育改革解決教育現實問題、教育學科建設方面的巨大功能時,教育史學科自身價值才能真正實現。
最後,預知未來教育發展趨勢,少走或不走彎路。學習和研究教育史,好像是面向過去,與面向未來不相容。其實不然,總結歷史的經驗、教訓,是為了未來發展提供借鑒,以便比較興替、權衡得失,從而少走彎路或不走彎路,正如司馬光所說「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當代西方一位學者說得更為具體:「歷史能使人們對過去和現在的事情作出合理的解釋,又能對將來的事情作出合理的推測。」[9]當然,研究教育史要向前看,不要走回頭路,不過,研究歷史不免要「回顧」,但「回顧」是為了更好地「前瞻」,是為了更好地前進。
事實上,教育科學各個分支學科的理論體系和方法體系的完善,都離不開教育實踐的檢驗,特別是離不開教育實踐的歷史經驗與教訓的總結或教育遺產精華的借鑒。而教育史研究的最高境界應當是通古今之變,能夠鑒往知來、明變知常,即不僅能夠通曉古今中外的教育歷史,而且能夠根據過去的教育歷史預知未來教育的發展變化,能夠透過紛繁的、復雜多變的教育現象把握教育發展的規律。因此,只要達到一定境界,教育史研究與一般的教育理論研究可以融為一體,沒有分別。[10]教育史學和教育學的有機結合,將是教育科學研究的必然途徑。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預知未來,把握教育發展的大致走勢。
【參考文獻】
[1][德] 雅斯貝爾斯著,鄒進譯:什麼是教育[M].三聯書店,1991.58.
[2][5][10] 廖其發:論21世紀我國教育史學科發展的方向與任務[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學版),2001,(3):81—85.
[3] 孫培青:中國教育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2.1.
[4] 呂型偉:要學點教育史[J]. 課程·教材·教法,2003,(11):1.
[6] 李大釗:史觀[A]. 李大釗選集[C].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129.
[7] [英] 伯頓·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論[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217.
[8] 李濤:百年中國教育史研究高潮的回顧與反思[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科版),2003,(2):112.
[9] 單中惠:外國教育思想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4.

自己總結下,希望有用

㈣ 教育教學成果和教科研成果有什麼區別

它們表現形式不同:

教育教學成果指的是:如:學生成績、學生及個人榮譽證書、某一研究所獲獎項 等。

教育科研成果是指教育科研人員(包括教師、校長、教育行政管理人員)對某一教育科研課題進行研究,通過觀察、調查、實驗、行動研究和思維等一系列研究活動,獲得具有一定學術意義或實用價值的創造性結果。成果的基本表現形式為論文、科研報告、實驗報告、經驗總結等等。
拓展資料:
科學研究成果
指科研人員在他所從事的某一科學技術研究項目或課題研究范圍內,通過實驗觀察、調查研究、綜合分析等一系列腦力、體力勞動所取得的、並經過評審或鑒定,確認具有學術意義和實用價值的創造性結果。
它是科技工作者辛勤勞動的結晶,是人類重要的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是一種具有特殊意義的生產力,也是衡量科學研究任務完成與否,質量優劣,以及科研人員貢獻大小的重要標志。是國家的財富、智力的資源。科研成果應符合以下三方面的條件:
(1)科研成果應具有創造性、先進性,創造性是指前人所沒有或國內外所沒有的.理論上有新的創見,技術上有新的提高。先進性應該在成果的技術價值和技術水平上有所提高;
(2)科研成果必須具有社會價值(科學價值初經濟價值),並得到社會的公認。既要有實用性,又要符合科學規律,具備實施條件,滿足社會要求,經濟價值高。
(3)科研成果必需經過技術鑒定或評審。鑒定或評審應實行同行專家評議。認為合格,才能算作成果。

㈤ 教育史研究的意義是什麼

論教育史研究的現實意義及其實現

【摘要】教育史研究是近年來教育科學研究中的一個十分活躍的領域,也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研究教育史的目的是為了解釋現實教育問題,而解釋的真正目的則在於修正現實。教育史研究的現實意義已越來越凸現出來:指導教育教學改革實踐;豐富並發展教育科學理論;判別教育是非,解決教育現實問題;預知未來教育發展趨勢,少走或不走彎路。
【關鍵詞】教育史研究 現實意義 實現
自1904年《奏定學堂章程》規定「大學堂、進士館、師范學堂中必需設教育史科」以來,中國對於教育史的關注和研究已走過了百年的歷程。百年以來,教育史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以教育史研究本身為研究對象的教育史學理論研究框架也開始形成,教育史學科體系已漸趨成熟。但是,教育史研究的缺陷依然明顯地存在:如孤芳自賞、參與教育實踐、為現實教育改革服務的力度與廣度不夠等等,甚至在一些人的心目中,教育史是已經發生過的事情,與正在發生的或將要發生的教育現象沒有直接關系,教育史學研究者只需關注過去,應在故紙堆里梳理史實,不必關注現實,更不要考慮未來,這是一個十分狹隘的、錯誤的觀點。因為,教育史並不局限於記載昨天,對它的深入研究將引導我們預見明天。正如德國史學家、教育家雅斯貝爾斯所說:「從歷史中我們可以看見自己就好像站在時間中的一點,驚奇地注視著過去和未來,對過去我們看得愈清晰,未來發展的可能性就愈多。」 [1]那麼,教育史研究竟有哪些現實意義?又如何實現?下面談幾點粗淺的看法。
首先,指導教育教學改革實踐。教育史學研究既然是人類社會實踐的一種,它的目的也就要求具有現實性。滿足於描述純粹「客觀事實」的教育史學家已不多見,而相信教育史學研究具有現實目的的人已佔多數。一方面,人們逐步認識到,教育史學服務於現實是一個復雜過程,例如,研究歐美國家的近現代教育史可為我國社會的教育現代化進程提供許多可以利用的成果,並且這種利用不應是簡單照搬,而必須與我國的國情結合起來,只有在利用有效時,教育史學的現實目的才算得上是實現了。盡管如此,人們過多地思考如何研究他們的課題,卻很少考慮其成果獲得現實意義的途徑。許多教育史學家有解決現實問題的構想,但很難邁出從抽象到具體的關鍵一步,致使主觀上的良好願望因為無法採用有效的途徑使其成果結合並作用於現實而流產,最終完不成教育史學的任務,這不能不讓人遺憾。
另一方面,人們也清醒地認識到,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實踐要能夠科學、健康地運行,離不開對於教育歷史經驗與教訓的充分借鑒,從這種意義上說,教育史學科對於指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實踐有重要作用。但這種指導作用的充分發揮,除了教育史研究者盡力提高對於教育遺產及以此為基礎的教育理論的研究水平外,還有賴於教育史研究者對於教育改革與發展實踐的關注和參與。20世紀20—30年代的教育史學界對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實踐給予了一定的關注,但親自參加和推進教育改革與發展實踐的工作做得不夠。新世紀的教育史學工作者,應該在充分發揮教育史學科對於指導教育改革與發展實踐的重要作用方面下一些功夫。也就是說,新世紀的教育史研究者除了要下苦功夫研究已經過去的教育歷史外,還應當走出書齋,深入到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實踐中去,研究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實際,通過為國家決策部門和教育行政部門提供咨詢意見,為各級各類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的改革出謀劃策等方式來指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實踐。如果所有的教育史研究者都把自己終身禁錮在書齋之中,而對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實踐不聞不問,恐怕有失教育史學科研究的真諦。[2]
其次,豐富並發展教育科學理論。今天的教育科學不是個別人的發明創造,而是古今中外教育實踐經驗的總結和許多先行者教育理論思維的結晶。教育科學是在教育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和完善的。教育歷史是教育科學的重要源泉,沒有人類幾萬年教育實踐經驗的不斷積累,沒有教育家幾千年教育理論思維的豐富材料,要創造高水平的教育科學是難以想像的。[3]所以,後繼的教育家在認識和解決當代社會的教育問題時,往往需要利用先前的教育家理論思維創造的成果和留傳下來的教育思想資料,並結合當代的現實需要加以改造和發展。新時代的教育思想不可能白手起家,它同先前的舊時代的教育有著繼承的關系。教育一定要在傳承的基礎上創新。事實上,教育這個人類社會獨有的現象是與人類共始終的。人類在探索教育規律這條道路上前人已做了大量的工作,進行過無數次實驗,提出過許多教育理念、理論,成功的、失敗的,可以說是不計其數。如果你一點都不知道,怎麼可以自吹是創了新理論、新模式呢?[4]
客觀地說,教育科學理論進步、發展的一個根本原因,就在於歷史上的教育學家們具有積極的批判精神和創新精神。他們對已有的教育學理論,既不完全肯定又不全盤否定,既維護又批判,既繼承又發展,在批判的基礎上綜合,在綜合的基礎上創新;對任何權威和既有理論不迷信、不教條,要敢於質疑、挑戰傳統的教育學理論框架,積極大膽地提出新概念、新假設、新思想;充分發揮創造力,創建新的教育理論學說,革新教育科學體系。孟子在豐富孔子「立志樂道」的基礎上提出「持志養氣」;董仲舒在繼承了先秦儒家「啟發誘導」的基礎上,創造性地提出了「聖化」原則;王夫之在批判王陽明的「知行合一」思想過程中,提出了「知行相資」。法國啟蒙運動時期,盧梭在批判封建主義教育思想的基礎上,提出自然主義教育主張;狄德羅、愛爾維修等對遺傳決定論進行批判而提出「智力平等說」、「教育萬能論」;杜威在對以赫爾巴特為代表的傳統教育學派的批判基礎上,提出「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兒童中心」等一系列教育命題、原理;沒有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又哪來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贊科夫對凱洛夫的教學原則體系進行變革而提出高難度、高速度等教學原則;布盧姆否定學生學習的效果呈常態分布的傳統看法而創立「掌握學習」理論;等等。這些都可謂是教育史上批判、創新的典範。不僅如此,他們既批判、詰難他人的教育思想、理論,同時他們也不囿於一己之見、一孔之見,也對自己的思想、理論進行深刻的檢討、批判;他們既敢於質疑他人的理論學說,也勇於批判、否定自己,在批判、否定自己的過程中修正、更新自己的理論學說。既然如此,教育史學研究者為什麼一定要把自己封閉起來,只去研究教育史實而不去充分利用教育歷史的研究成果特別是教育遺產精華來豐富和發展教育理論呢?教育史學界應該有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發展21世紀的教育科學理論,應該是教育史學界的份內之事。[5]
再次,判別教育是非,解決教育現實問題。「欲通今者則必先知古。」歷史與現實的區分僅僅是相對的,人類社會的過去、現在、未來都屬於廣義的歷史科學。教育科學的各方面都屬於廣義教育史,由於教育的繼承性特別強,教育史與教育現狀一直都是緊密結合的。李大釗曾明確指出:「社會與歷史二者是同質而異觀的,縱以觀之則為歷史,橫以觀之,則為社會」,「一切史學研究,不是僵石,不是枯骨,不是陳編,乃是過去、現在、未來和永世生存的人類生活的全部生命」。[6]今天中國的教育現象就是昨天的中國教育歷史的延續與發展。我們研究歷史之目的,就是為了指導今天,研究的歷史性與現實性必須統一起來。我們致力教育史實的發掘,回復教育歷史的使命就是力求發掘教育自身發展規律,從而解釋現實中國教育的即成結論。研究教育史的目的是為了解釋現實教育問題,而解釋的真正目的則在於修正現實。英國教育史學家哈德羅·珀金認為:「真正的歷史學並不是一味按照年代順序挖掘整理史實材料的學科,而是一門解決問題的學科,它向現實世界提出種種問題,並努力探尋問題答案。」[7]因而,教育史的歷史性與社會性必須統一起來,研究者必須運用社會學的方法,在研究思維上社會學化。此外,現實教育問題不但會使研究者發現歷史與現實的結合點,還可以促使我們轉換思維,促進教育史學科本身理論水平的提高和更大程度與社會學的交融。[8]任何一種教育思想都是由於教育實踐的需要提出來,有的就是在解決教育實際問題中總結出來的。所以,離開教育實踐,教育思想也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如果教育理論不能解決教育實際問題,這種理論不僅僅是空洞的,而且是無意義的,久而久之,當然也就自行消亡了。從歷史上看,這樣的教育理論還是不少見的。因此,研究教育史,一定要對那些合理的、帶有規律性的、可以利用的部分加以分析評判,我們要把它們的作用發揮到極致,以不變應萬變。當教育史研究發揮了其在指導教育改革解決教育現實問題、教育學科建設方面的巨大功能時,教育史學科自身價值才能真正實現。
最後,預知未來教育發展趨勢,少走或不走彎路。學習和研究教育史,好像是面向過去,與面向未來不相容。其實不然,總結歷史的經驗、教訓,是為了未來發展提供借鑒,以便比較興替、權衡得失,從而少走彎路或不走彎路,正如司馬光所說「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當代西方一位學者說得更為具體:「歷史能使人們對過去和現在的事情作出合理的解釋,又能對將來的事情作出合理的推測。」[9]當然,研究教育史要向前看,不要走回頭路,不過,研究歷史不免要「回顧」,但「回顧」是為了更好地「前瞻」,是為了更好地前進。
事實上,教育科學各個分支學科的理論體系和方法體系的完善,都離不開教育實踐的檢驗,特別是離不開教育實踐的歷史經驗與教訓的總結或教育遺產精華的借鑒。而教育史研究的最高境界應當是通古今之變,能夠鑒往知來、明變知常,即不僅能夠通曉古今中外的教育歷史,而且能夠根據過去的教育歷史預知未來教育的發展變化,能夠透過紛繁的、復雜多變的教育現象把握教育發展的規律。因此,只要達到一定境界,教育史研究與一般的教育理論研究可以融為一體,沒有分別。[10]教育史學和教育學的有機結合,將是教育科學研究的必然途徑。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預知未來,把握教育發展的大致走勢。
【參考文獻】
[1][德] 雅斯貝爾斯著,鄒進譯:什麼是教育[M].三聯書店,1991.58.
[2][5][10] 廖其發:論21世紀我國教育史學科發展的方向與任務[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學版),2001,(3):81—85.
[3] 孫培青:中國教育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2.1.
[4] 呂型偉:要學點教育史[J]. 課程·教材·教法,2003,(11):1.
[6] 李大釗:史觀[A]. 李大釗選集[C].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129.
[7] [英] 伯頓·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論[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217.
[8] 李濤:百年中國教育史研究高潮的回顧與反思[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科版),2003,(2):112.
[9] 單中惠:外國教育思想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4.

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祝你成功

㈥ 簡答題1.教師進行教育教學研究的意義教育學的

1、教師專業成長的需要

時代發展很快,教育改革的步伐也很快。在信息化的社會里,要立足就必須有不斷學習的意識和能力;要有勇於實踐、創新的能力;要適應素質教育對老師提出的新要求:教育、教學工作的模式由「經驗型」轉向「科研型」。

2、解決實際問題的需要

做課題研究主要是為了解決在教育、教學中發現的問題及遇到的困惑。這些問題包括自己教學實踐的問題,有學生行為習慣、道德表現的問題,有學校教育的問題,還有學校管理模式的問題。但要注意,一線教師脫離教學實踐做研究,做那些大而空的課題,徒勞無益。

3、有助於養成嚴謹的工作作風

課題研究的嚴密性,也促使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更加科學化、系統化。

4、有助於形成科研教學意識

教科研實踐活動不但轉變了教師的教育觀念,重要的是養成一種用新的教育理念去審視自己的日常工作的習慣;自覺地去改進自己的教育手段和教學方法,進行教學反思。

(6)教育研究成果評定的意義擴展閱讀:

教師專業的含義:

1、教師專業化是指教師在整個職業生涯中,通過專門訓練和終身學習,逐步習得教育專業的知識與技能並在教育專業實踐中不斷提高自身的從教素質,從而成為教育專業工作者的專業成長過程。

2、它包含雙層意義:既指教師個體通過職前培養,從一名新手逐漸成長為具備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和專業態度的成熟教師及其可持續的專業發展過程,也指教師職業整體從非專業職業、准專業職業向專業性質職業進步的過程。

二、教師專業化目標

1、群體目標教師任職有規定的學歷標准;具有雙專業性(學科專業和教育專業);有公認的職業道德標准和行為規范;有專門學習機構、專門內容和措施;有資格認定製度和管理制度;成立自治組織機構對教師個體進行監控。

2、個體目標承擔起為他人提供教育服務的責任和義務;掌握某種學術和理論;具有熟練的教學實踐技能;能恰當應對不確定教學情境;在教學實踐活動中產生自我專業發展的需要;接受專門機構或團體監控教學質量和自我發展。

㈦ 教育研究的意義

這個周.我們學習了教育研究方法基礎這門課程,通過學習了第一節教育研究概述.對教育研究意義的理解如下:

一、有利於轉變教育思想,確立新的教育理念;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有了正確的教育思想,才能產生正確的教育行為。在社會的進步的同時,要改變以往的教育思想,與社會連接這樣才能進步。通過開展教育研究,確立現代的辦學理念和教育思想,把握正確方法,措施、途徑。

二、有助於解決教育實踐中的問題,提高科學育人、科學管理的水平;社會要求把學生培養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人,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在教學的過程中,必然會遇到各種矛盾和問題 ,通過教學研究,促使人們自覺地鑽研教育理論,運用理論去了解、分析、研究各種教育現象。

三、有助於形成學校的學術文化,提高辦學品位,形成學校特設 ;一個學校的發展 必須重視學術文化的建設,形成學校濃郁的文化氛圍,學術的形成和發展,教育研究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通過教育研究,不僅可以出科研成果,更重要的是增強師生員工的科研意識,提高他們的科學精神,使學校不斷提升學術文化的水平。

四、有助於校本培訓,提高廣大教師的專業水平; 教師要具有精深的學科專業知識和比較廣博的基礎知識,而且要具有教育專業化的素養,具有現代教育理論的素養和創造地實踐的能力。參加教育研究本身就是一種培訓教師的有效途經,可以說是一種「校本培訓」 。

㈧ 教育教學研究項目成果獎和基礎教育教學研究成果獎的區別是什麼

這個你在網路上搜索的話就會有那個第一條就是推薦的這個答案

閱讀全文

與教育研究成果評定的意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禹城市工商局合名 瀏覽:977
網路侵犯著作權報案 瀏覽:734
稅務報到期限 瀏覽:6
怎樣查詢銀行卡有效期 瀏覽:19
浙江省溫州市工商局企業查詢 瀏覽:592
馬鞍山全套多少錢 瀏覽:568
艾丁頓發明了什麼 瀏覽:651
希臘誰創造了人類 瀏覽:415
社區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66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方案 瀏覽:752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總結 瀏覽:490
郴州學府世家糾紛 瀏覽:197
馬鞍山ok論壇怎麼刪除帖子 瀏覽:242
馬鞍山恆生陽光集團 瀏覽:235
麻城工商局領導成員 瀏覽:52
鄉級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方案 瀏覽:310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