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新疆科技成果轉化項目

新疆科技成果轉化項目

發布時間:2021-07-20 21:43:48

1. 國家級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項目什麼時候申報

1. 科技部、財政部委託中國農村技術開發中心負責受理和審查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項目的申報材料。
2.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科技廳(委、局)和財政廳(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科技局、財務局,國務院有關部門科技司(局)作為推薦單位,負責組織本地區、本部門年度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項目的申報工作。申請單位提出的項目申請須經推薦單位推薦。
3. 2013年度項目申報受理截止時間為2013年4月20日,請推薦單位於截止時間之前上傳電子版推薦材料。

2. 新疆阿勒泰礦業特區建設研究項目

一、項目簡介

「新疆阿勒泰礦業特區建設研究」項目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科技廳設置的自治區軟科學研究項目,承擔單位為新疆阿勒泰地區國土資源勘測規劃院,具體研究工作由阿勒泰礦業特區研究項目組完成。

新疆軟科學項目編號:200642146

工作起止年限:2006年1月~2009年12月

課題負責人:張照志

報告編寫人:張照志 唐正國 李富強 劉永團 張濤 王雯婧 朗東波 陳祺

王燕東 賈凌江 林艷峰 趙江澤 王軍 范春麗

單位負責人:朗東波

總工程師:

提交單位:新疆阿勒泰地區國土資源勘測規劃院

提交時間:2009年12月

二、項目研究情況

該項目始於2006年,2008年7月前,該項目由阿勒泰地區第五批援疆幹部、地委副秘書長唐正國同志負責,完成了項目研究報告(初稿)。至2008年8月,原項目負責人、地委副秘書長唐正國同志由於援疆工作結束,調離返京;由於新的項目負責人一直未確定等原因,直到2009年3月,該項目才重新啟動。

經書面請示阿勒泰地委副書記、行署常務副專員劉頌東同志,並得到地委委員劉斌同志的同意,該項目由第六批援疆幹部、地委副秘書長張照志同志負責。張照志接手該項目後,對研究思路、方法、內容進行了全面修訂。主要原因是該項目研究時間長、研究背景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特別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阿勒泰地區「新區建設、牧民定居、優勢資源深加工」三大目標取得實質性突破等,使得項目研究的背景發生了深刻變化,原來的研究思路、內容已不適合當時(2009年初)的形勢。因此,項目組重新擬定了研究思路、內容等。

後來重新組建了項目組。項目組成員由阿勒泰地區、自治區及北京的領導及專家組成,該項目從開始到完成歷時8個多月,經過了實地調研、綜合研究、徵求意見、召開座談會、評審驗收等階段。研究報告初稿完成於2009年6月底,送審稿於9月完成,11月14日在烏魯木齊市通過了專家評審。受烏魯木齊「7·5」事件影響,評審時間比原計劃有所推遲。報告成果10萬字,建立了阿勒泰礦業特區礦產資源勘查開發資料庫,規劃附圖3張。

三、評審驗收

2009年11月14日,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科技廳的主持下,驗收組在烏魯木齊市對該項目進行了評審,驗收組認為:項目完成了合同規定的研究任務,驗收組一致同意通過驗收。

驗收組形成如下驗收意見:

1.阿勒泰地區是新疆乃至全國主要的礦產資源富集區,加快該地區礦產資源勘探開發,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對阿勒泰地區和新疆經濟發展、創造礦業快速發展的特殊環境、促進阿勒泰礦業的跨越式發展意義重大。

2.項目研究思路清晰,收集資料豐富,基礎研究工作扎實,研究難度大。項目組在對礦業特區理論、特殊性分析、特區建設基本要素分析、特區建設存在問題、特區建設國際合作的基礎上,提出了阿勒泰礦業特區建設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功能定位、目標任務和空間布局。總體上看,研究報告內容豐富、層次分明、結構合理,提出的礦業特區的理論有創新,提出的阿勒泰礦業特區建設保障措施切合實際,為新疆和國家支持阿勒泰礦業特區發展政策提供了重要的決策依據。

同時,驗收組建議項目組根據專家意見對礦業特區的機制、政策予以深化和完善。

四、報告內容及創新點

(一)主要內容

1.通過對阿勒泰地區豐富的自然資源、良好的區位條件和地緣優勢、特殊的自然生態環境的分析,研究提出了阿勒泰礦業特區建設的6個基本要素,即礦產資源基礎與潛力、礦業經濟發展現狀、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保護、口岸建設和政策措施。這6個基本要素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為礦業特區的建設和發展提供了必要的條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通過對阿勒泰地區鐵、銅、鉛鋅等優勢礦產資源供需形勢分析,明確了阿勒泰地區鐵、銅、鉛鋅等礦產資源短缺情況,要實現礦業特區礦業精深加工,提高礦產品的附加值,還需從區外引進部分礦產資源,滿足特區內大集團、大企業落地對礦業精深加工的資源需求。阿勒泰地區周邊國家礦產資源豐富,開發利用強度低,與阿勒泰礦業特區的礦產資源互補性強,本報告從政府、人才、信息共享等方面提出了利用周邊國家礦產資源的建議,為特區礦業精深加工企業得到所需礦產資源指明了方向,明確了利用的路徑。

3.在對礦業特區建設基本要素分析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地提出礦業特區的功能定位、空間布局、發展階段。提出了礦業特區的建設要以礦業精深加工為主,根據礦產資源分布及現有的礦業集中度,建立富蘊、地區、哈巴河、吉木乃等5大礦業園區,作為礦業特區建設的載體,有步驟、分階段地發展壯大特區經濟,根據特區近、中、遠期戰略,制定出礦產資源勘查開發、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發展循環經濟和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等目標任務,實現特區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4.在系統分析礦業特區建設存在問題的基礎上,結合礦業特區的目標任務,從組織領導保障、資金技術保障、人力資源保障、生態環境保障及輿論宣傳保障等方面,提出了礦業特區建設的保障措施,確保礦業特區建設順利進行。

(二)創新點

1.理論創新。本項目首次提出並定義了礦業特區的概念,應用地質學、區域經濟學、礦產資源經濟學及產業經濟學等方面的理論,結合我國經濟特區理論與實踐,對礦業特區進行了科學界定,並系統詮釋了礦業特區的特徵。

2.政策應用。研究落實國家和自治區對地區礦業經濟發展的相關政策,在促進礦業特區礦業經濟健康有序規范發展的同時,針對礦業特區建設中存在的實際問題,爭取國家給予更多的優惠政策,保證特區建設的順利進行。如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利用、礦山環境保護、特殊的產業政策等,這些政策措施將有力地促進礦業特區內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及礦山環境保護與治理工作的開展。

3.管理創新。建議在自治區層面成立由國土資源部門牽頭,發展改革、環保、經貿、水利等部門配合的阿勒泰礦業特區領導小組,在領導小組下成立阿勒泰礦業特區管理委員會。礦業特區管理委員會結合特區建設目標任務,有步驟、分階段對礦業特區進行建設。

4.空間布局。研究提出5個礦業園區相互促進、協調發展的礦業發展空間布局。明確了各礦業園區的功能定位、發展方向和重點,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優化礦業空間布局。

5.特區建設。在對礦業特區建設存在問題進行系統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阿勒泰礦業特區建設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功能定位、目標任務和空間布局,並提出了實施期、穩定增長期、發展成熟期三階段發展的目標任務。

6.保障措施。從組織領導保障、資金技術保障、人力資源保障、生態環境保障及輿論宣傳保障等方面,提出了礦業特區建設的保障措施。

五、成果轉化應用

在本項目研究報告的基礎上編著而成《新疆阿勒泰礦業特區建設研究與探索》一書。報告提出的部分對策建議被阿勒泰地委、行署採納。如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加強國際礦業合作等,阿勒泰地區實現了歷史性突破。礦業園區建設也在積極推進中,如富蘊縣礦業園區,目前已初具規模等。

3. 八 科技成果轉化

近年來,國土資源部大力提高國土資源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充分發揮科學技術在國土資源事業發展中的支撐和引領作用,加快了科技成果的轉化與應用。

屏蔽室與三維線圈及其集成磁場空間裝置

該裝置可以衰減環境磁場強度(達到<300nT),改善環境磁場的梯度(達到<50nT/m),使線圈系統的均勻區不失真;可以屏蔽和抵消外場,達到零磁空間,產生矢量磁場;可以完成線圈系統的本身功能,實施對屏蔽室的磁清洗。

屏蔽室與三維線圈的復合套裝,成功解決了線圈在屏蔽室內的幾何定位及其相互隔震;形成零磁場或產生矢量的背景場的高度均勻;三維線圈對屏蔽室六面可在不發散磁場的情況下,實施磁清洗。可調節三組線圈的間距和幾何姿態,具備調節正交性的功能,儲備擴展不同指數均勻區的機構。屏蔽室構建採用大循環包鑲及無焊點、少鉚眼、大封擠的新方法,這樣可以提高屏蔽系數,降低資源消耗。配置檢測設備,可以由平面坐標到立體坐標,由小區域到大范圍,在空間任一點支持三分量的准確定位。項目研製的系列產品在中國科學院、國防科工委、高等院校、國土資源部、石油及地震系統得到廣泛應用。

野外數據採集界面

GPS/PDA土地調查新技術示範應用

國土資源部在大興舉辦調查之星技術培訓班,學員們在現場實習

在嵌入式3S集成技術、基於GPS網路差分/高精度單點動態定位技術、矢量圖形自動分割技術、基於GPS/PDA的土地調查作業流程等方面取得了多項創新成果。形成了調查精度滿足1:10000到1:2000及1:1000、數據導入/導出符合OPENGIS通用交換標准、變更圖斑能自動分割的土地調查作業系統。

在2004年北京大興綜合示範應用的基礎上,2005~2006年國土資源部又在北京、吉林、河北、江蘇、河南、湖北、湖南、重慶、四川九省市13個區縣進行了較大范圍的示範應用,試點縣市地處東部、西部和南方、北方,地形包括平原、山區、丘陵,通過實際應用,驗證了GPS的定位精度,優化了系統的作業流程,完善了系統的軟體與硬體。在此基礎上,對系統的軟體進行了權威測試,對產品的硬體進行了工業化設計,形成了定型後的符合工業化標準的「調查之星」系列產品。北京市國土資源局已將定型後的「調查之星」設備裝備到14個區縣。

4. 請問新疆的主要產業是什麼

1、第一產業

截止2019年6月,農業經濟效益顯著提高,主要作物單產水平、人均農業產值和主要農產品的人均佔有量均居全國中上水平。自治區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394家,增加4家。農產品加工(流通)企業12080個,增加1105個。實現農產品加工(流通)業總產值1584億元,增長13.0%。

2、第二產業

截止2019年6月,已建成工業企業5萬多個,形成了以礦產資源開發和農副產品深加工為主導力量,包括石油天然氣開采、石油化工、鋼鐵、煤炭、電力、食品等門類基本齊全,在國民經濟中占據了主導地位。工業總產值由1949年的0.98億元增加到2006年的2894.88億元。

部分產品在全國佔有重要地位,如2006年,天然氣和原油產量分別為164億立方米、2475萬噸,居全國第一位和第三位;成品糖53.79萬噸,居全國第四位。

3、第三產業

截止2019年6月,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279.65億元,比上年增長11.8%,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9.9%。

按商品類別劃分,限額以上單位食品類零售額增長21.2%,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增長10.2%,家用電器和音像製品類增長6.1%,石油及製品類增長10.1%,金銀珠寶類下降18.1%,汽車類下降1.8%。

(4)新疆科技成果轉化項目擴展閱讀:

教育事業

2014年末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共有普通高等學校39所,比上年增加3所。全年研究生教育招生6097人,增長1.3%;在校研究生17246人,增長6.1%;畢業研究生4901人,增長6.2%。本專科招生8.53萬人,增長2.2%;在校生29.04萬人,增長4.3%;畢業生6.75萬人,下降3.6%。

傳媒

新疆擁有廣播電台6座;中短波發射台及轉播台53座;中短波發射功率達到2819千瓦;節目159套,製作廣播節目達到27.09萬小時,分別用維吾爾、漢、哈薩克、柯爾克孜、蒙古5種語言廣播;廣播人口覆蓋率達94.9%。收聽不到廣播的盲點地區正在迅速消失。

科技

2014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安排自治區級科技計劃項目1487項,其中,科技支撐計劃103項,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55項,科技興新項目66項,科技成果轉化專項資金項目53項,科技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項目137項。共獲得省部級以上科技成果246項。

體育

32個鄉鎮農民體育健身工程,150個行政村農牧民體育健身工程。在國際比賽中榮獲金牌5枚,銀牌3枚,銅牌7枚。在全國比賽中榮獲金牌38枚,銀牌45枚,銅牌59枚。全年銷售體育彩票28.46億元,增長88.6%;籌集體彩公益金6.37億元,增長72.2%。

5. 新疆阿勒泰地區國土資源綜合開發利用與保護戰略研究項目

一、項目簡介

「新疆阿勒泰地區國土資源綜合開發利用與保護戰略研究」項目,由國土資源部信息中心委託中共阿勒泰地區委員會政策研究室承擔,隸屬國土資源大調查「數字國土」專項國內外國土資源專題信息採集與產品定製項目。

合同編號:2007-37-7504-02

工作起止年限:2007年1月~2009年12月

課題負責人:張照志

報告主編:張照志 王雯婧

報告編寫人:張照志 王雯婧 張濤 劉永團 南雪玲 唐正國 趙江澤

范春麗 王燕東 夏廣芬

單位負責人:仲玉銀

總工程師:

提交單位:中共阿勒泰地區委員會政策研究室

提交時間:2009年12月

二、項目研究情況

該項目早期由阿勒泰地區第五批援疆幹部、地委副秘書長唐正國同志負責,進行項目背景研究,分析了國內外在該領域的研究現狀,制定了項目研究的目標任務,提出了主要的研究內容,擬定了技術路線及進度安排和人員組成。至2008年8月,原項目負責人、地委副秘書長唐正國同志由於援疆工作結束,調離返京;由於新的項目負責人一直未確定等原因,直到2009年3月,按照國土資源部人事司及阿勒泰地委有關領導指示,由國土資源部第六批援疆幹部、地委副秘書長張照志研究員負責本項目的研究工作。

為使本項目繼續展開研究,並保質保量地完成,阿勒泰地委副秘書長張照志研究員在摸清項目研究現狀、剩餘經費及存在問題的情況下,2009年3月,經地委委員劉斌同志同意,向地委副書記、行署常務副專員劉頌東同志提交了《關於加強地區礦業經濟研究促進地區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在《建議》中提出了項目研究工作方案。地委副書記、行署常務副專員劉頌東同志和地委委員劉斌同志均同意開展本項目的研究工作,張照志副秘書長隨即著手開展項目研究前期准備工作。2008年底至2009年初,由於項目研究背景、經濟發展的形勢等較2007年前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該項目原設計書里的一些研究內容已難以滿足當前形勢的要求。針對這一實際情況,項目組一方面加強組織領導,另一方面著手對項目提綱、研究思路方法及內容等進行了必要的調整。

一是加強了項目組織領導,及時調整了阿勒泰地區國土資源綜合開發利用與保護戰略項目的研究人員,將以前由阿勒泰地區有關人員對項目研究負責改為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有關人員具體負責,阿勒泰地區有關人員配合。二是進一步明確了研究思路、方法、目標任務,強調按項目合同要求完成項目研究工作。同時,在研究過程中加強項目研究應用轉化,及時為阿勒泰地委、行署有關領導提供礦業經濟發展等相關對策建議。

2009年3月,阿勒泰地委副秘書長張照志新組建了新疆阿勒泰地區礦業特區建設項目組。項目組分為領導小組和工作組,前者由阿勒泰地委及行署相關委辦局領導組成,後者主要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博士研究生張濤、碩士研究生王雯婧和劉永團等組成。在研究過程中,得到了國土資源部規劃司、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國土資源廳等有關領導的支持和幫助,也得到了國土資源部信息中心吳智慧、劉樹臣,中國國土資源經濟研究院姚華軍、孟旭光等部分研究人員的大力支持。整個研究過程經歷了文獻綜述、實地調研及綜合研究、中期評估、徵求意見及深化研究、評審驗收等5個階段。需要指出的是,2009年10月21日,國土資源部信息中心在北京組織召開了項目研究報告(初稿)中期評估會議,與會專家對報告提出了很好的修改意見,並提出根據專家意見修改完善後盡快評審驗收。項目組根據與會專家的意見和建議對報告進行了認真修改完善。同時,在京期間又多次徵求國土資源部信息中心、中國國土資源經濟研究院、中國地質科學院和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等科研院所、大學等專家學者的意見,先後修改10餘次,最終定稿。

三、評審驗收

2009年12月17日,國土資源部信息中心在北京組織專家,對「新疆阿勒泰地區國土資源綜合開發利用與保護戰略研究」項目進行驗收,驗收專家組聽取了項目匯報,審閱了項目驗收文檔,經過質詢和討論形成如下驗收意見:

1.系統回顧了西部大開發以來國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尤其是阿勒泰地區大開發政策的實施情況及取得的成效進行評估。

2.深入地分析了阿勒泰地區的礦產、土地、水、草場與畜牧、旅遊等5種資源的開發利用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在此基礎上提出阿勒泰地區國土資源綜合開發利用與保護戰略。

3.提出了阿勒泰地區國土資源綜合開發利用與保護模式,並對該區礦業、畜牧業及旅遊業未來30年的發展趨勢進行了預測。對阿勒泰地區編制「十二五」規劃具有重要意義。

驗收專家組一致認為該項目完成了設計書規定的任務,達到了考核指標的要求,驗收文檔齊全,經費使用符合有關規定,同意通過驗收。

四、成果報告內容摘要

本研究在理論與實踐上是一大探索,系統開展了阿勒泰地區國土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戰略研究,其現實意義在於為阿勒泰地區的國土資源中長期規劃提供決策參考,推動阿勒泰地區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有利於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進一步實施,實現資源效用最大化,為資源豐富的邊境少數民族經濟欠發達地區開展相關研究提供參考。

阿勒泰地區礦產、土地、水、草場、旅遊資源豐富,為典型的邊境少數民族經濟欠發達地區,地廣人稀,地處西北地區,高寒多災,氣候多變,地形地貌復雜多樣。自然生態環境脆弱。中央加大對新疆支持力度的良好機遇,為加快阿勒泰地區發展創造了現實條件,阿勒泰地區資源得天獨厚,特別是黑色金屬、有色金屬礦產富集,資源轉換和產業培育已經有了很好的基礎,隨著勘查步伐的加快,地區油氣、煤炭等能源資源開發利用前景廣闊。在這種背景下,阿勒泰地區開展區域國土資源綜合開發利用與保護戰略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本報告從阿勒泰地區的實際情況出發,系統分析了阿勒泰地區區情、地緣優勢、資源稟賦等,選擇礦產、土地、水、草場畜牧、旅遊5個地區優勢特色資源為重點,分析了5種資源開發利用現狀和存在的問題,提出阿勒泰地區國土資源綜合開發利用與保護的戰略,針對5種資源,按照資源稟賦、產業發展現狀及基礎設施配套狀況等,對礦業、畜牧業及旅遊業在空間上進行了功能區劃,為地區3大產業今後的發展提供了發展空間。設計了5種資源綜合開發利用與保護的理想模式,在此基礎上研究提出了阿勒泰地區國土資源綜合開發利用與保護的模式及相應的政策措施。

1.概述了該項目研究的目的及意義,本著為阿勒泰地區編制國土資源中長期規劃提供參考依據,為邊境少數民族經濟欠發達地區開展相關研究提供參考借鑒的目的,從促進阿勒泰地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為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提供區域實證研究支持的現實意義出發,首先,從國家到省級,再具體到阿勒泰地區,對國土資源綜合開發利用與保護戰略的研究進行現狀分析,明確該研究課題在國內和阿勒泰地區已取得的研究成果和目前的研究程度,同時,再參考借鑒國外一些發達國家在該領域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和發展的程度,從阿勒泰地區的實際情況出發,為該項目的研究制定了明確的目標任務,確定了研究的主要對象、主要內容,採取相應的研究方法,為新疆阿勒泰地區國土資源綜合開發利用與保護戰略研究做好鋪墊。

2.從國土資源綜合開發利用與保護的政策入手,回顧西部大開發政策實施10年來在國土資源綜合開發利用與保護相關領域取得的成績,專門就稅收優惠政策、土地優惠政策、礦產資源優惠政策與中東部地區進行了歸納對比,就全疆自西部大開發政策實施以來取得的成效做出總結,進一步追蹤到阿勒泰地區,匯總了西部大開發這10年來阿勒泰地區在經濟社會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地質工作開展、水利工程、礦業深加工、牧民定居等方面取得的成績,為制定國土資源綜合開發利用與保護戰略奠定基礎。

3.立足於國土資源綜合開發利用與保護實踐,對國土資源的相關概念進行了界定。首先就國土資源的概念從廣義和狹義兩個角度進行闡述,明確指出本研究報告涉及的資源范圍(即區域國土資源),屬於狹義國土資源的范疇。阿勒泰地區研究的主要對象是礦產、土地、水、草場畜牧和旅遊5種資源。接著區分國土資源綜合開發利用與保護的相關概念,例如國土整治、國土規劃、國土開發、國土資源綜合整治,明確不同概念間的相互關聯和概念使用的意義,釐清與區域國土開發利用的關系,定義了區域國土資源綜合開發利用與保護的概念。其次,列舉了國內外國土資源綜合開發利用與保護的實踐,國外選擇美國、加拿大、俄羅斯、日本、韓國,歸納了各國在國土資源實踐方面的成果,就管理體制、管理理念、規劃制定、綜合利用、信息公開及公共參與等方面展開了描述,為阿勒泰地區國土資源綜合開發利用與保護戰略的制定提供實例借鑒;國內選擇了山東省、京津地區、遼寧省,分述了不同省市地區在國土資源綜合開發利用與保護方面各自的特點和取得的成果,同時也羅列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近年來實施的一些治理工程的實例。這些均為阿勒泰地區國土資源綜合開發利用與保護戰略的制定奠定了堅實的實踐基礎。

4.以阿勒泰地區作為載體,從該地區的實際出發,對阿勒泰地區進行總體概括,先闡述了該地區的地理位置與行政區劃、地形地貌、氣候特點、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概況及基礎設施建設,客觀分析了阿勒泰地區礦產、土地、水、草場與畜牧、旅遊5種國土資源的開發利用現狀、資源特點及存在的問題,對各資源分別進行了較為詳細的論述,得到以下幾點認識:

——礦產資源。本區礦產豐富,且在礦種等方面具有優勢。礦業企業有了初步發展,但與其他地區相比仍存在不小的差距,在以後的工作中,應該加大對礦業的政策傾斜力度,進一步改善投資環境。在發展的同時要注意環境的保護,切勿重蹈其他地區「先污染,後治理」的覆轍。

——土地資源。加強土地的管理,嚴格控制農業用地的流失,注意調節建築、工業用地與農業用地之間的關系;加強環境治理,扼制土地沙化現象的蔓延。

——水資源。加大控制性水利工程體系建設,立足本地水資源豐富的基礎,協調水資源的配置,特別是在工礦業用水與農業用水方面,加大了對工礦業水資源污染的治理力度。大力推廣節水技術,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編制水資源開發利用總體規劃。

——草場與畜牧資源。作為本區傳統的支柱型產業的畜牧業,非本報告重點,因此未加重點闡述。經過初步分析認為,本區畜牧業在原有的基礎上應該加快由傳統方式向現代化畜牧過渡的步伐,同時要調節好載畜量與草場之間的關系,使畜牧業能夠實現可持續發展。

——旅遊資源。旅遊業作為本區新興的支柱產業之一,有著巨大的開發潛力。做好基礎工作,開發具有阿勒泰地區特色的旅遊產品,加大宣傳力度,並應該將旅遊資源同其他幾種資源,如土地資源、水資源、畜牧資源、礦業資源等結合起來,尋找其契合點,協同發展。

5.在上述資料的基礎上,結合阿勒泰地區的實際情況,分產業(資源)提出了該地區資源開發的總體思路、空間布局、發展區域,構建了阿勒泰地區國土資源綜合開發利用與保護的戰略框架,依據總體思路與戰略原則,規劃了礦業、旅遊業及畜牧業的空間總體布局,提出了綜合開發利用與保護模式,對阿勒泰地區未來30年礦業、旅遊業、畜牧業、水資源需求的總體發展趨勢進行了預測。同時,提出了土地開發整理與耕地保護戰略、地質環境保護及地質災害防治戰略、國土資源法制建設與人才保障、國土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工程保障等。

五、成果轉化應用

(一)項目績效評價

項目研究階段性成果為阿勒泰地區地質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礦業經濟發展提供了支撐。項目最終研究成果為阿勒泰地區國土資源綜合開發利用與保護戰略提供了理論、政策、布局、發展趨勢等方面的支撐,為地區國土資源綜合開發利用與保護戰略目標的順利實施奠定了基礎。具體為:

第一,理論創新。本項目研究提出了區域性國土資源綜合開發利用與保護的定義,其研究的范疇既屬於區域經濟研究又屬於國土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戰略的研究;首次對區域國土資源綜合開發利用與保護戰略進行了研究探索。從學術層面而言,為我國其他與阿勒泰地區自然地理條件、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等相近的邊疆少數民族經濟欠發達地區,開展國土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戰略和相關政策研究提供了參考和借鑒。該項目是針對一個特定區域(區域、行政區域等)的國土資源綜合開發利用與保護戰略所開展的研究,因此,研究具有綜合性和長期性、戰略性和可操作性、宏觀和微觀等有機結合的特點。

第二,政策應用。研究落實國家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對阿勒泰地區國土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的相關政策,整理了西部大開發戰略開展10年來對新疆及阿勒泰地區的政策影響和取得的成果及存在的實際問題。

第三,戰略布局。提出了阿勒泰地區5種國土資源綜合開發利用與保護的戰略措施、空間布局、發展模式及未來趨勢。根據5種不同資源的實際情況、開發利用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先從5種資源綜合開發利用與保護的角度進行戰略的總體部署,制定適合本地區國土資源發展的總體思路、戰略原則、綜合開發利用與保護的模式,預測5種資源總體的發展趨勢;再分別對5種資源進行專門的空間布局,有針對性地制定各自的發展戰略措施,分別進行發展趨勢的預測。

第四,建設構想。就目前阿勒泰地區國土資源綜合開發利用與保護現狀中存在問題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未來的發展目標和總體戰略布局。

第五,保障措施。主要體現在加強組織機構、技術、人才、體制機制等方面,提出國土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戰略的保障措施。

(二)項目管理評價

新疆阿勒泰地區國土資源綜合開發利用與保護戰略研究由國土資源部信息中心承擔,阿勒泰地委成立項目組具體負責研究工作。在項目管理上採取由北京的專家學者為主,烏魯木齊、阿勒泰地區的成員為輔的組織模式。項目組分為領導小組和工作小組,由專人負責項目研究工作,根據設計書制定了科學的工作方案,工作小組按照方案要求開展實地調研、資料收集、徵求意見、綜合研究、評審驗收、經費預決算、成果出版印刷、歸檔等工作。在項目研究過程中建立了按時召開座談會制度、重大事項報告制度、階段性監督檢查制度、徵求意見制度等,保證了該項目的順利完成。

(三)資金使用管理評價

項目總經費25萬元,由於時間跨度長,工作量大,加之北京、烏魯木齊專家往返路費較高,所以項目經費非常緊張。項目組嚴格按照國家、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有關法律法規及財務規定,最大限度地節約經費,做到了項目經費使用科學合理,使項目經費效益最大化。

(四)項目可持續能力及成功度分析

驗收組專家認為:本項目研究思路清晰,收集資料豐富,基礎研究工作扎實,研究難度大。項目組在對區域國土資源進行定義及研究范疇界定、國土資源基本要素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阿勒泰地區國土資源綜合開發利用與保護戰略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空間布局、綜合開發利用與保護模式和發展趨勢預測。總體上看,研究報告內容豐富、層次分明、結構合理,提出的阿勒泰地區國土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與保護戰略切合實際,為新疆和國家支持阿勒泰地區發展政策提供了重要的決策依據。本項目中有關地質礦產勘查、礦業精深加工、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等研究成果提交中央調研組國土資源部調研小組。在國土資源部專題報告中參考了本項目研究成果。

本項目研究對編制阿勒泰地區國民經濟和社會「十二五」規劃,地區、市縣級礦產資源總體規劃、能源發展中長期規劃等具有很好的支撐作用。

該項目研究成果對於阿勒泰地區國土資源工作的發展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為阿勒泰地區的發展出謀劃策,並爭取到了更多的優惠政策。在項目的實施過程中要得到國家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大力支持,才能達到良好效果。

6. 新疆創新創業新引擎有哪些

今年年初,烏魯木齊高新區(新市區)重磅出台「五項科技新政」,涉及科技計劃項目支持、創新創業載體認定和管理、對創新創業載體的獎勵扶持、鼓勵企業科技創新獎勵、企業自主知識產權獎勵等五大方面。在獎勵標准上,新政一改過去簡單地憑借文件或證書為條件,更加強調實施績效。

出台五項科技新政後,該區又出台了烏魯木齊第一個《關於大力扶持科技型企業發展促進創新創業的若干意見》,旨在進一步優化全區科技創新創業生態環境。15條《若干意見》涉及科技金融、創新創業服務環境、產學研合作機制體制等,這些都是科技企業發展壯大關鍵所在。

閱讀全文

與新疆科技成果轉化項目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沙雕發明博主 瀏覽:105
禹城市工商局合名 瀏覽:977
網路侵犯著作權報案 瀏覽:734
稅務報到期限 瀏覽:6
怎樣查詢銀行卡有效期 瀏覽:19
浙江省溫州市工商局企業查詢 瀏覽:592
馬鞍山全套多少錢 瀏覽:568
艾丁頓發明了什麼 瀏覽:651
希臘誰創造了人類 瀏覽:415
社區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66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方案 瀏覽:752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總結 瀏覽:490
郴州學府世家糾紛 瀏覽:197
馬鞍山ok論壇怎麼刪除帖子 瀏覽:242
馬鞍山恆生陽光集團 瀏覽:235
麻城工商局領導成員 瀏覽:52
鄉級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方案 瀏覽:310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