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鄒元爔的技術成就
1952年2月鄒元爔到工學實驗館工作時,正是周仁等深入研究球墨鑄鐵之時,他們探索了加鎂方法,研究合金元素和熱處理對球墨鑄鐵金相結構和機械性能的影響,以及在鑄件上的應用。此項成果獲1956年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
1953年我國急需開發內蒙古白雲鄂博鐵礦,建設包頭鋼鐵公司。但該鐵礦石中含有大量螢石和稀土元素,為世界所罕見。其高爐冶煉在世界煉鐵史上也沒有成熟的經驗,是一項開拓性的工作。當時上海冶金陶瓷研究所所長周仁是中國科學院「兩礦」(白雲鄂博鐵礦和大冶鐵礦)領導小組組長,他知難而上,為冶金陶瓷研究所接下了白雲鄂博鐵礦石高爐冶煉的研究任務。他在所內進行了總動員,並迅速組織了會戰組,同時任命鄒元爔為研究該礦的技術總負責人。在周仁的組織引導和親自參加下,鄒元爔和徐元森等迅速建成了一座1立方米的試驗小高爐,他們一方面進行實驗室試驗,同時也進行小高爐冶煉試驗,系統地研究了氟在高爐冶煉中的行為,包括氟對高爐型爐渣的物理化學性能的影響和氟在高爐冶煉過程中的變化和分布規律。他們摸清了含氟爐渣對高爐冶煉的影響及其對不同耐火材料的侵蝕情況;闡明了氟從礦石和爐渣中揮發的機理及其對高爐鋼結構的腐蝕情況;提出了白雲鄂博礦的造渣制度和提高冶煉強度的方案;解決了氟對高爐鋼結構和對高爐耐火磚襯的腐蝕問題。為蘇聯專家設計包鋼煉鐵高爐提供了可靠的關鍵技術資料和理論依據。特別是高爐耐火磚襯問題,蘇聯專家設計時原計劃僅在高爐缸部分用炭磚,而周仁、鄒元爔等的研究表明,高鋁磚和鋁鎂磚等在高氟爐渣中都很快就被侵蝕,只有炭磚才能抗高氟爐渣的侵蝕,才改為從爐缸到爐身下部(風口帶除外)全部改用炭磚,避免了一次可能發生的大事故。這項研究工作獲得了1982年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
為了從含4%~5%稀土氧化物的包鋼高爐渣中提取寶貴的稀土元素,鄒元爔提出用硅鐵還原法還原渣中稀土元素,製造稀土硅鐵合金成功。當時稱這種合金為「包鋼第一號合金」。此法具有原料低廉和設備簡單等優點,為我國稀土資源綜合利用作出了重要貢獻。這種回收稀土金屬的工藝在世界上沒有先例,因此獲得1965年國家創造發明二等獎,並多次受到國家領導人的表揚。
1957年國家急於開發攀枝花釩鈦磁鐵礦,其高爐冶煉也是世界上的一大難題。徐元森和鄒元爔等系統地研究了含鈦高爐型爐渣的物理化學性質及礦物組成,探明了含鈦爐渣在高爐冶煉條件下變稠的機理,在1立方米小型試驗爐上進行試驗時,根據徐元森的建議,創造性地採用了特種吹煉風口,解決了高鈦渣堵塞爐缸的技術關鍵,為攀枝花鋼鐵公司高爐設計和冶煉方案的選擇,提供了可靠的技術資料和理論依據。該項工作於1982年獲國家自然科學四等獎。
同一時期內,鄒元爔還領導了濕法冶金和煉鋼等研究,如鈷的提取、氧化鋁的浸出、氧化鈦和錳的提取等,成果出色,為我國多種礦產的綜合利用做出了重要貢獻。
冶金物理化學中的「活度」概念是研究高溫熔體實際反應的有力工具,它可理解為「有效的濃度」。鄒元爔在1947年向美國卡內基理工學院提交的博士論文《在液態鐵和銀之間某些元素的分配》中,利用液態鐵和銀互不相熔的特性,成功地測定和計算了銅、錳、硅和硫等元素在液態鐵中的活度系數及其受鐵中碳的影響,修正了煉鋼過程中傳統的脫硫機理,並為液態金屬中元素活度的測定提供了新的途徑。這一研究工作的成功,不僅使他雄踞全校畢業生之首,也為他以後的事業奠定了基礎。
1952年起,鄒元爔創建並領導了上海冶金陶瓷研究所冶金物理化學研究工作,完成了《氟對高爐爐渣粘度、熔化性及脫硫力的影響》等30多篇系列性的學術論文,分別刊登在《中國科學》、《金屬學報》和《科學通報》等學術刊物上。這些論文內容廣泛,涉及熔渣和金屬中組分的活度、渣和金屬間的平衡、火法和濕法冶金過程的物理化學基本理論。所完成的大量二元系、三元系冶金體系中組分活度和金屬間化合物生成自由能的研究,為冶金物理化學積累了寶貴的數據,其中不少內容已被收入大學教科書和大網路全書。此外,在活度測量中,鄒元爔打破了黑色冶金工作者常用鐵作金屬相的傳統做法,採用某些有色金屬相,然後藉助變通吉布斯—杜亥姆公式和兩組元活度系數之和或商來分別求得各組分的活度,從而成功地解決了國際上長期存在的坩堝材料選擇和化學反應設計以及微量元素活度測定等難題。
在鄒元爔的領導下,上海冶金陶瓷研究所50~60年代的冶金物理化學研究水平,不僅在國內領先,而且在國際上也較有聲譽。
60年代開始,根據世界科技發展趨勢,鄒元爔急國家之所急,不顧高齡,毅然轉向純金屬和化合物半導體材料的研究領域。他將冶金原理應用到高純元素的提純和化合物半導體材料的制備。他巧妙地利用冶金熔體間反應,以及沉澱精煉、分級結晶、萃取、升華、精餾和真空蒸餾等多種方法以提純單質元素。在他領導下,鎵、磷、砷等高純元素的制備工藝在國內有關工廠推廣,並分別得到1964年國家計委、國家科委、國家經委工業新產品三等獎。
為了實現砷化鎵、銻化銦、砷化銦和銦銻鉍等Ⅲ-Ⅴ族化合物晶體的高純度生長,鄒元爔從分析晶體中剩餘施主和受主的本質出發,提出並完成了常用的石英容器進行高溫特殊處理的方法,從而大幅度降低石英中雜質鈉和一些重金屬元素的含量。此方法在1983年獲國家發明三等獎。
此外,在鄒元爔指導下完成了石英舟塗膜新工藝,常壓液封原位凝固生長不摻雜的半絕緣砷化鎵單晶新方法,以及傾側法液相外延生長高質量砷化鎵薄膜等研究。這些工作在198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鄒元爔發表的關於半導體物理化學方面的學術論文共70多篇。他的貢獻不僅在於將冶金物理化學的原理延伸到半導體材料的研究中;更重要的是,他將固體半導體材料缺陷和冶金熔體這兩個看來完全不同的學科領域統一於化學這門基礎學科之中,為物理化學的應用、發展和開拓作出了重要貢獻。
70年代開始,鄒元爔從冶金學的角度提出了有關砷化鎵質量的三個關鍵問題,即未知受主、結構缺陷和「遷移率劊子手」。1972年他總結了國內外不同方法生長的N型砷化鎵載流子濃度和遷移率的數以百計的數據,從中歸納出剩餘受主與剩餘施主濃度之間的一個相關函數關系。據此他大膽地預言砷化鎵材料中存在著當時人們尚未認識到的受主缺陷種類,即所謂「未知受主」,它們影響著材料的補償度。通過實驗,他發現化學雜質鈉就是常被忽視的未知受主之一。後來隨著砷化鎵純度進一步提高,他又發現未知受主中除鈉外,還存在著某些受主型結構缺陷(非雜質)。1974年,鄒元爔根據砷化鎵中一些缺陷間的反應,推測可能存在GaAsVGa和AsGaVGa兩個能級位置不同的受主缺陷,它們相伴存在,並且濃度幾乎相等。這個預言,在1975年被國外學者(朗)(Lang)和(勞根)(Logan)用當時新發明的深能級瞬態能譜儀的測試結果所證實。這兩個受主缺陷命名為A和B陷阱。「遷移率劊子手」實質上是一種空間電荷散射中心,它對載流子的散射截面比普通電離雜質的幾乎大2個數量級,嚴重影響了砷化鎵材料的電學性能。在鄒元爔領導下,對液相外延和氣相外延砷化鎵材料作了大量實驗,揭示了它的微觀結構是某種硅氧復合體。
80年代初,隨著人們對半導體材料中缺陷研究的不斷深入和砷化鎵器件的迅速發展,國際上不少理論學家和實驗學家的注意力紛紛集中到砷化鎵材料中所謂「EL2」的深施主能級的缺陷本性上。這種缺陷在不同方法生長的砷化鎵材料中普遍存在,且具有許多異常性質,並對大規模集成電路等器件性能起著決定性的影響。70年代在結構缺陷研究的基礎上,1981年鄒元爔應用物理化學質量作用定律,在國際上首次提出EL2缺陷可能為AsGaVAsVGa三元絡合物。其後,各國科學家根據各自的實驗數據先後從不同側面提出了EL2缺陷可能為孤立反位原子和其它二元、三元絡合物等十多種看法。這些科學家大多採用物理學的研究方法。鄒元爔等不僅認真研究了所有這些結果,而且分析了各種變化條件下某些缺陷的相互消長關系及其內在聯系,從而較全面地總結出EL2缺陷的有力判別標准,即「指紋特徵」。以後又根據量子化學計算和電子順磁共震實驗等結果,應用物理化學相律原理,進一步提出了晶體中EL2缺陷的生成機理,低溫光照下EL2缺陷出現亞穩態的機理以及「EL2族」現象的實質等,從而構成了一個較完整的EL2缺陷模型。鄒元爔去世後,這一模型被國際學術界稱為「鄒氏模型」,認為它能詳盡地解釋EL2的幾乎所有的電學和光學性質,並稱贊鄒元爔等所用的物理化學方法是鑒別半導體材料中深能級點缺陷本性的十分有用手段。
鄒元爔的上述半導體物理化學方面的成果獲1987年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和1991年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
『貳』 包鋼技術研發中心工作
可以了,剛來就3000,我都幹了6年了,工資剛漲到3000+。不知道你的生活要求有多高,這里的房子4000-6000,自己看吧。
『叄』 劍的包鋼技術源自哪個朝代
熟悉日本刀的朋友都知道鐵包鋼的說法,指的是刀刃部分使用鋼,刀脊部分使用鐵的製造方法,它即可以保證刀刃鋒利,又可以使刀在劈硬物時不致因刀身過硬而折斷。日本刀也因此被公認為世界最優秀的刀劍之一。但早在2400多年前的春秋時期,我國已經出現了類似的技術。
每位見到越王勾踐劍的朋友都會被它深深折服,這把古劍歷經千年劍刃依舊鋒利異常,實屬罕見。其中的奧妙在於古人採取了硫化法,在勾踐劍劍刃表面有一層硫化塗層。其實,越王勾踐劍的成就不僅是防腐技術,更重要的是,它採用了復合製造法。所謂復合劍製造法,是指劍脊和劍刃用不同成分配比的合金分別澆鑄而成。例如勾踐劍,其劍脊採用含錫量較低的青銅合金(含錫量為10%),韌性強,不易斷折;劍刃採用含錫量較高的青銅合金(含錫量為20%),硬度高,可以磨出鋒利的刀刃,因而剛柔相濟,是古代銅劍的精品。勾踐劍的脊部含銅多,故呈黃色;刃部含錫多,故泛白色;這就是史書中記載的兩色劍,其鑄造方法也與普通銅劍有別。普通劍的劍身系一次澆鑄完畢,兩色劍則是二次澆鑄:先以專門的劍脊范澆鑄劍脊,在劍脊兩側預留出嵌合的溝槽;再把鑄成的劍脊置於另一范中澆鑄劍刃,劍刃和劍脊相嵌合構成整劍。
『肆』 李君的學會任職
中國醫師協會超聲分會委員、包頭市醫學會超聲分會委員。
中國醫學影像技術研究會介入超聲分會委員、內蒙古醫學會超聲分會副主任委員。
近五年科研成果:
1.「超聲引導粗針自動活檢在肺部病變的應用價值」,獲2004年度中國金屬學會冶金醫學三等獎,第一主持人,本課題曾獲2003年度包鋼科技進步三等獎。
2.「經皮肺活檢及支氣管肺泡灌洗術對周圍性肺部疾病診斷價值的研 究」,獲2004年度包頭市科技進步三等獎,第四主持人。
3.「經直腸超聲引導前列腺自動活檢的應用價值」,獲2007年度包頭市科技進步三等獎,第一主持人。本課題曾獲2004年度包鋼科技進步三等獎。
4.「移植肝急性排異血流動力學與生化指標變化關系的臨床研究」
獲2006年度包鋼科技進步二等獎,第一主持人。
近五年代表作:
1.「超聲引導粗針自動活檢在肺部病變的應用價值」,
《中華超聲影像學雜志》,2004年3期,第一作者。
2.「經直腸超聲引導前列腺自動活檢術」《內蒙古醫學雜志》2005年8期,第一作者。
3. 「經胸超聲心動圖在先天性左向右分流心臟病封堵術中的應用價值」
《中國冶金工業醫學雜志》,2007年6期,第一作者。
擬招收專業考生要求:熱愛超聲醫學工作,英文閱讀能力強、熟練應用計算機。
『伍』 李茂林的科研成果
獲得冶金部科技進步二等獎一項,從鉛鋅尾礦中分選高品級硫精礦的工業試驗研究通過湖北省科技廳鑒定,達到世界領先水平,經濟效益11000萬元/a。
從事專業技術工作以來,主持或參與了五項國家科技攻關項目、兩項冶金部重點項目、一項大型機電設備出口與技術輸出。其中「高效濃縮分級箱與長柱旋流器分級攀枝花鈦鐵礦的工業試驗」獲得冶金部科技進步二等獎,獲得兩項國際先進水平的鑒定成果,創經濟效益300萬元。主要研究成果CZ型高效旋流器已成功應用到60多家企業,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1、高效分級機組的研製
1986-1990 「七五」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75-29-02-02),承擔高效旋流器組的設備設計,參與試驗室實驗和工業試驗,是該項目的技術骨幹。91年通過冶金部鑒定。鑒定認為「該結構的旋流器設備屬國內首創,分級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創經濟效益77萬元;
2、新型旋流器的研製
1986-1989 冶金部重點課題 ,主要參與實驗室實驗,負責設備的工業調試,是該項目的技術骨幹。89年通過包鋼公司組織的驗收,驗收意見認為CZ型長柱旋流器提高了磨礦細度4%,磨機處理能力提高了10%,為包鋼選廠提供了高效分級設備;
3、新型高效濃縮分級箱與長柱高效旋流器分級攀枝花鈦鐵礦的試驗研究
1991-1995 「八五」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85-104-03-02-01),負責旋流器的設計,試驗正交設計及加工製造。1993年通過冶金部組織的鑒定。鑒定意見認為:「該系統在國內外選鈦廠尚無應用先例,分級濃縮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年經濟效益230萬元」。該項成果獲94年度冶金部科技進步二等獎。
4、極低濃度大處理量分級濃縮設備的研究
1996-2000年, 「九五」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項目負責人,已完成試驗室實驗及設備製造,實驗室指標超出攻關指標許多,預計2000年6月可完成工業實驗,2000年底通過鑒定。
5、提高凡口礦磨礦分級效率的試驗研究
96-99 項目負責人,通過試驗室實驗和工業試驗,系統磨機的處理能力提高了30%,節約電耗400KW,旋流器易損件的壽命提高了6倍。給凡口礦每年節約成本217萬元,並簡化了流程。
6、大型機電設備SHP-3200強磁選機出口及技術輸出
項目總負責人,合同金額310萬元,已完成製造工作。
7、高效旋流器的推廣應用
到目前為止CZ高效旋流器已成功地應用於大冶鐵礦、凡口鉛鋅礦、德興銅礦、中原黃金冶煉廠等六十多家大中型企業,銷售台數達460餘台,產值180萬元。實用領域覆蓋金屬、非金屬礦山、化工、石油、輕工等行業。
『陸』 棠溪寶劍的鋼坯為什麼用包鋼技術製造
原因:是需要最終實現劍身柔韌、劍刃鋒利的目的。即要實現劍身材料的含碳量要低,而劍刃的含碳量要高、可以淬上火。
『柒』 李梅的榮譽成就
2002年和2008年兩屆被評為「中國優秀巾幗發明者」;
2003年被評為「包頭市巾幗科技之星」;2004年被評為「包頭市專業技術拔尖人才」,「 全區知識產權先進工作者」,「內蒙古自治區321工程人才」;
2005年獲得「內蒙古青年科技獎」;2006年被評為「教育部高等學校優秀科技管理工作者」,「內蒙古自治區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
2007年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被評為「內蒙古自治區優秀共產黨員」,「全國專利運用與產業化優秀工作者」;2008年被評為「內蒙古高校科技創新標兵」,「包頭市優秀專家」;2009年獲得「全國三八紅旗手」榮譽稱號,獲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頒發的2009年度中青年科技創新獎。
近年來承擔完成各類科研項目30多項,其中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三項(No.20566001, No. 50662002, No. 20966007),科技部重大基礎研究前期研究項目1項,科技部院所項目和服務企業項目各1項,教育部優秀人才支持計劃1項,內蒙古自治區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2項,內蒙古自治區科技攻關項目5項。在國內外重要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70餘篇,被SCI收錄11篇,EI收錄6篇。申報國家發明專利14項,其中11項為第一發明人,授權11項,獲國家重大科技攻關成果獎一項,內蒙古自治區科技進步一等獎、二等獎各一項,國家冶金科技進步三等獎二項,包鋼科技進步二等獎四項,出版學術著作1部。入選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教育部優秀人才支持計劃。
『捌』 包頭鋼鐵廠科技創新扭虧為盈是真的嗎
包鋼曾是一五項目,被稱作共和國長子,周恩來總理還親自給它舉行過奠基禮。但是,發展到今天,產能過剩和虧損也是包鋼不得不面臨的情況。只有轉型升級,才能夠延續共和國長子的驕傲與榮光。
近幾年,包鋼在科技創新方面的投入每年都保持在15億元以上,5年來包鋼實施研發項目達到290個,申報國家專利300個。創新成果帶動了產品的轉型升級,也讓企業有了新的活法。2015年包鋼年虧損額達到83億元,而今年上半年,包鋼實現了扭虧為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