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念佛成果

念佛成果

發布時間:2021-07-20 16:53:57

1. 學佛的人只靠念佛或開悟就能成就嗎為什麼

不能,在末法時期,宣傳凈土宗法門的人很多,說念佛法門最清凈、最方便,只要念一句「阿彌陀佛」就可到極樂;有的人說禪宗法門最厲害,什麼頓悟、開悟,鑽研個什麼話題、觀想光點等就可開悟的...等等這類說法,簡直是在胡說八道!
為什麼?想必很多人都不理解。如果只靠念佛或開悟就能成就,那麼釋迦佛陀說的八萬四千法門拿來干什麼?佛說的戒律拿來干什麼?為什麼要我們修十善、四無量心、忍辱等等,還要我們守戒律?而且六度萬行還要廣修?出家比丘、比丘尼要受戒、持戒?時時刻刻都要我們修正自我的行為?難道釋迦佛陀、觀音菩薩等十方諸佛不慈悲嗎?願意看我們受苦嗎?不——佛陀是大慈大悲、無私利他的無上正等正覺,無時無刻不慈悲眾生!佛菩薩知道眾生需要這些法才能轉換因果、積累善業的功德、推遲惡果的成熟,因為眾生無始以來的無明業力:黑業、白業、不黑不白的業力隨時都在纏著你!一上座的時間不是昏沉就是睡眠、要麼就散亂、東想西想!會亂的!更何況臨命終時,四大分解,八苦交加,一口氣上不來的時間,你保證自己能夠一心不亂的念佛號嗎?你會心慌!自己就可以壓住嘴巴鼻子不出氣試試幾分鍾,看看能不能一心不亂嘛!?
念佛是建立在——修行、守戒、大慈大悲、仁慈、不犯戒、忠厚等基礎上的。要從因果入手,不種下成就解脫的因,連世間上的好人都稱不上,法也是不正宗的、沒有完整的修法方法,是不可能結成佛的果的!行必須修好,法也必須修好;而且法的起用是在行的基礎上的!
還有些人提出什麼「人間凈土」,人間哪裡有凈土?凈土是什麼你知道嗎?人間沒有思衣得衣、思食得食,沒有來去自如、心想事成,沒有騰雲駕霧等等等等。人間有什麼:有勞動、工作、辛苦、斗爭、生病了要去醫院、醫院有醫生、護士等等,無常來臨就要死,哪裡有什麼凈土嘛?打個比喻:若想從中國去華盛頓、倫敦等地方不還是要坐飛機嗎!
人間就是人間,娑婆世界,五濁惡世!
真正的佛法掌握在真正的大聖者手裡!佛法是真實的,而不是空洞的論學。空洞的理論要學,但不是能解決生死問題的!
建議大家恭聞最新的法音《說只靠念佛或開悟就成就,這是誹謗釋迦牟尼佛不慈悲!》以及恭看《學佛》一書,更深入經藏義理!
凈土法門是不是單純的一句「阿彌陀佛」?所謂一心不亂、你在念佛號的時候,是念數字還是佛號?念的時候六根是否還是對塵境?心是否不亂?還是被四大障礙障著?你有這些問題出現嗎?你想解決嗎?
快看看真正的念佛法門吧:《預知坐化安詳往生凈土》

2. 歷史上活著念阿彌陀佛最高成就多大果位

成佛!念佛成佛!
釋迦牟尼佛就是念佛成佛的。

凈空法師法語:釋迦牟尼佛是念佛成佛的
阿彌陀經雲:【舍利弗。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彼國土,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是故舍利弗,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舍利弗,如我今者,稱贊諸佛不可思議功德,彼諸佛等,亦稱贊我不可思議功德,而作是言:「釋迦牟尼佛能為甚難悉有之事,能於娑婆國土,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諸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
1 蕅益大師在《彌陀經要解》裡面,明白地告訴我們:釋迦牟尼佛是念佛成佛的。
2 佛在《佛說阿彌陀經》上說,他老人家自己是念阿彌陀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得無上正等正覺,就是成佛。
3 蕅益大師在《要解》里說:「故一聲阿彌陀佛,即釋迦本師於五濁惡世,所得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講這樁事。可見得蕅益大師說這個話,真的是有根據的。
4 有很多人《阿彌陀經》念得滾瓜爛熟,假如碰到一個人問他:「釋迦牟尼佛修什麼法門成佛的?」他就呆著,不知道!哪裡曉得他老人家成佛的法門,就在《彌陀經》這一句,可見得我們天天念經,是有口無心!
5 如果你真正留意到,我相信其他所有宗派法門你都不要修了。為什麼?不但釋迦牟尼佛是這個方法成佛的,一切諸佛如來都是這個方法成佛的。我不修這個方法,我還會修別的方法,不可能的事情!
6 蕅益大師真的對我們有大恩德!他要不跟我們點破,我們怎麼能知道?說老實話,《彌陀經》我也念了幾十年,也不曉得佛是怎麼成佛的,讀了大師的要解,這才恍然大悟。
7 等覺菩薩用這個方法成佛,大家相信,如果說我們業障深重的凡夫用這個方法也一樣能成佛,大家就搖頭了,不相信了。這是道理沒搞清楚,事實真相不明白。
8 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了,才知道萬緣放下;真的放下了,其他的什麼都不搞了。古來有許多真正徹底明了的人,他在一生修行當中所表現的,就是一卷《阿彌陀經》,一聲「阿彌陀佛」,其他的都舍棄了。

南無阿彌陀佛

凈空法師:釋迦牟尼佛怎麼成佛的?
(文摘恭錄—無量壽經(第二集)1992/6美國聖荷西迪安那大學檔名:02-12-02 )
【彌陀要解雲】
這是蕅益大師說的。

【一聲阿彌陀佛,即是釋迦本師於五濁惡世所得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
這一句話是蕅益大師的發明,為什麼?蕅益大師以前的人,從來未曾說過。仔細去查經,他講得一點都不錯,他有依據的,不是隨便說的,是事實。我們要問,釋迦牟尼佛怎麼成佛的?念佛成佛的。念什麼佛成佛的?念阿彌陀佛成佛的,釋迦牟尼佛做了樣子給我們看。
「五濁惡世」,就是指我們這個世界,釋迦牟尼佛在我們這個世界。「所得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這一句話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是無上正等正覺。無上正等正覺就是成佛之法,佛法的修學目標就是這一句。這一句裡面,可以把它分成三個階段,從下面看,「三菩提」翻作正覺,「三藐三菩提」翻作正等正覺,再加個「阿耨多羅」,阿耨多羅翻成無上,就是無上正等正覺。如果你證得了正覺,就稱你作阿羅漢。阿羅漢是一個學位的名稱,你拿到正覺了。如果你要是得到正等正覺,那就給你加一個菩薩,你叫菩薩了。你要是得到無上正等正覺,就稱你作佛陀了。所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法,佛、菩薩、羅漢是學位的名稱。這是說佛在五濁惡世成佛的方法,就是念阿彌陀佛。

【今以此果覺全體授與濁惡眾生。】
濁是染污,惡是惡業,是指我們現前的大眾。
【乃諸佛所行境界,唯佛與佛能究竟,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
這幾句話很重要。換句話說,念佛成佛這個法門是諸佛如來他們所修行的境界;除佛以外,從菩薩以下,菩薩、緣覺、聲聞,下面是六道,這合起來叫九法界眾生。這一個法門,只有佛與佛才能清楚,才能完全了解,而不是包括菩薩在內的;都不能夠完全理解的,靠自己的力量是不可能的,九界眾生沒有辦法理解這個法門。所以這個法門是無比的深廣。不要看這個經典好像不多,分量很少,就是這一部《阿彌陀經》,它內容之深廣,連等覺菩薩都不能完全理解。他不能理解,他怎麼會相信?所以叫難信之法。
諸大菩薩都不能理解,都不能相信,那為什麼我們會相信,為什麼我們會理解,這不就奇怪了嗎?這里說「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我們今天能信能解,可見得不是自力。這個力量從哪裡來的?這個力量是諸佛如來加持而來的。我們能體會,能懂得一點,能說一點,這是佛菩薩威神加持。諸位同學在此地,你們聽得能懂,聽得能歡喜,也是諸佛如來威神的加持。如果得不到諸佛如來加持,聽也聽不懂,說也說不出。這個話都是真實的,沒有一絲毫誇大,完全說的是事實。

3. 怎樣念佛容易成就

凈空法師---「一向專念」做到了,「菩提心」沒發,不行;「菩提心」發了,不能「一向專念」,這個心也不踏實。

1、真正了解大聖大賢、諸佛菩薩他們在社會里頭各種行業當中,他選什麼?這是世間上真正有智慧的聰明人、第一流的人有大福德的人,他們幾乎完全選的是教育。

2、「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是凈土宗修行最高的指導原則。

「一向專念」做到了,「菩提心」沒發,不行;「菩提心」發了,不能「一向專念」,這個心也不踏實。一定要同時具足,「發菩提心,一向專念」。

3、什麼是「菩提心」?求生凈土就是「菩提心」。「菩提」是覺悟,真正覺悟了、明白了,六道輪回不能住,十法界也不是真實的好住所,臨時的,旅館,建得再富麗堂皇,不是我們家,住兩天就得要走的。

4、我們要認識,什麼是大惡?什麼是大善?不孝父母、不敬老師是大惡;孝順父母、尊師重道,大善。

5、你的心是聖人心、賢人心,你自然有聖賢的相,相好;自然有聖賢的智慧、聖賢的福報,你一生受用,所以你皆大歡喜。為一切眾生善知識,你能教化眾生,幫助眾生斷惡修善,積功累德,這是善中之善。

4. 怎樣念佛才能成就

這是佛教所以被稱為心地法門的關鍵所在。
這一品質從何而來?就是從發菩提心、修菩薩行而來。
菩薩,乃成佛之因。我們想要成佛,必須從菩薩做起。或許有人會覺得,自己受了菩薩戒,就已獲得菩薩身份。至少,也是走在菩提路上的行者了。但捫心自問:我們可曾發起菩提心?可曾具備相應的素質?在我們現有的心行中,慈悲心所佔的份額又有多少?努力的方向是否正確?
這些並不是關起門來想想就可以完成的。在座上觀修時,想著「我要利益一切眾生」,似乎並不是很難。但真正面對一切眾生時,面對那些親的、疏的,善的、惡的,形形色色的眾生時,還能無分別地一視同仁嗎?還能堅持不懈地繼續這份發心嗎?
世人遇到危難時,常常呼喚大慈大悲的觀音菩薩。何為大慈悲?是因為他們對一切眾生能平等生起悲心,而這種悲心是盡未來際永不間斷、永不退縮的。如果這種悲心是有選擇的,是有階段的,就不可能千處祈求千處應,也就不是遍及一切的大慈大悲了。
這樣的慈悲,必須從修菩提心開始。首先是願菩提心,即「我要利益眾生」的願望;其次是行菩提心,即「我要利益他人」的行為。這些話,大家聽起來也許覺得沒什麼新意。事實上,這些道理不少人也都知道。那麼,我們內心對此的認可程度又有多少?是將之作為一種拿來說說的理論,還是實際操作的指南?是將之作為衡量自己的標准,還是指責他人的素材?
究竟怎樣發心?其標准為何?發起後如何長久保持?如是等等,都是我們必須深入了解並付諸行動的。惟有了解,才能行之有效;惟有實踐,才能加深認識。
菩提心還須以出離心為基礎。出離心,即出離輪回之心,這就必須真切意識到「輪回是苦」。如果不具備這一認知,無論出家眾或在家眾,學佛都是不會有深度的,是不會得到真實受用的。
人很容易進入習慣性的麻木中。尤其是在家居士,不知不覺中,就會陷入學習、工作、人際關系的旋渦。常常聽到有人說:想學佛呵,就是沒時間學佛。其實,時間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但在每個人心中,分配時間的標准卻是不同的。
我們有時間工作學習,有時間吃飯睡覺,甚至有時間娛樂休閑,為什麼沒時間學佛呢?無非因為學佛被排在最後,被當做無足輕重的填補。當時間被前面各項填滿時,結果就成了——「沒時間學佛」。人們為了安慰自己,往往還要加上一句——「其實是想學佛的」。如果真的想,就不可能沒時間。事實上,我們有多想,一天中就會有多少時間用來學佛。
看看我們的生活就會發現,很多人幾乎所有時間都被生活瑣事占據。我們每天想什麼、做什麼,不僅會有客觀結果,更會形成串習。這種串習,正是凡夫心的相續,從而使我們在貪嗔痴的陷阱中越陷越深。若不改變這一串習,就不可能改變由此形成的性格、人格和生命品質。
我們為什麼是凡夫?就是自己「修」來的,是無始以來一點點「修」成的。現在,我們是否還要繼續鞏固這個凡夫身份呢?是否真正意識到這種生命品質帶來的過患呢?
當我們說到『出離心』時,不僅要出離輪回,更要出離輪回之源,也就是我們內心的無明惑業。所以,我們要解脫的不只是外在的各種束縛,更是生命內在的束縛。否則,即使出家了,即使來到修道之地,還是會有貪嗔痴,還是會現起煩惱。
如果沒有『出離心』的基礎,對輪回不曾生起真切的厭離,雖然發了菩提心,其中也會夾雜凡夫心,夾雜種種雜質。很多人發心行善時,確實有利他之心在作用,但這種利他心的純度卻大相徑庭。可能是百分之十,也可能是百分之九十。若以百分比說明,我們不妨評估一下:自己的發心中,有幾分利他?有幾分我執?有幾分慈悲?又有幾分有所得之心?
作為凡夫來說,不可能在初發心時就圓滿、到位、不折不扣,總會有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我們也不必氣餒,關鍵不在於當下的純度有多少,而在於我們是否看到這些問題,是否願意解決這些問題。
當我們看到輪回之苦,看到無量眾生也在遭受輪回之苦,並將這份想要出離的心推廣到一切眾生,就是菩提心。從這個角度說,菩提心就是對出離所緣境的擴大,是將「我要出離輪回」的願望擴大到一切眾生。這一過程,也在擴大並成就我們的慈悲心。
每個人多少都會有悲憫之心,菩提心的修行,就是將這種悲憫心不斷提純,不斷堅固,不斷擴張。當這種悲心擴大到一切眾生並堅固不退時,菩提心便成就了。那時,我們就與佛菩薩無二無別了。
願菩提心,就是「我要利益一切眾生」的願望。我們今天受持願菩提心,是通過三寶加持,將這一願望深深鐫刻在內心,變成生命中至高無上的願望。
大家今天來參加這一法會,是否意識到,受持願菩提心對人生意味著什麼?是否意識到,從今往後要擔當解除一切眾生痛苦的責任,並對一切眾生生起平等無別的悲心?這是我們今後必須牢牢記住的兩個原則:一、救度一切眾生;二、對一切眾生生起悲心。
當然,做到這兩點並不容易。因為我們現有的心行基礎是凡夫心,充滿著好惡,充滿著不平等。很多人會覺得:自己還在輪回中受苦,哪裡顧得上別人?而當我們付諸實踐時,更會發現眾生是那麼剛強難調,那麼令人難以接近,何況利益?
但如果我們不願克服這些障礙,就永遠會被凡夫心折磨。我們面臨的生命前景,無非是兩種,一是主動挑戰,一是被動受苦。主動挑戰,就是發菩提心;被動受苦,就是繼續沉淪。如果縱容凡夫心,痛苦將永無止境,生命也將永無出頭之日。
若能發菩提心、行菩薩行,固然也要經歷受苦的過程,但這種苦難是會結束的。因為它也是解除痛苦的過程,是逐步瓦解凡夫心的過程。就像割除身上的腫瘤,手術固然痛苦,卻是恢復健康的必由之道。否則,痛苦將永無休止,且愈演愈烈。
行菩薩道的過程,也是改變凡夫心的過程。隨著凡夫心的減少,生命就會恢復本有的自在。所以,發菩提心在當下看來雖然像是自討苦吃,但這種代價是必須付出的。
受持菩提心,必須認識到菩提心的內涵,認識到它對生命的意義。我不希望你們只是抱著種種善根的心態來受持願菩提心戒,隨便參加一下,受完也就不再想起,內心沒有絲毫改變。
希望通過受持願菩提心,能使大家在相續中獲得強大的力量,並以這種心行力量來凈化生命。菩提心是諸善中王,其力量無與倫比。通過修習願菩提心,在長養慈悲的同時,將不斷化解我執。一旦勝義菩提心得以開顯,我們就有能力消除一切煩惱,幫助一切眾生了。
菩提心是大乘佛法的不共之處。如果不了解菩提心,也就不了解大乘佛法;未發起菩提心,就不是合格的大乘佛子。
修行的關鍵在於用心。如果心能用得真切,自然就會具有力量。你們今天來受菩提心戒,是否生起這樣的願望?是否發願以救度一切眾生為自身使命?如果沒有這樣的願望,其實是沒有資格受菩提心戒的。那樣,即使受了也只是徒具形式而已。
所以,大家首先要把願菩提心作為生命內在的願望。其次,通過每天的不斷修習來鞏固這一願望。我們還有一個《菩提心修習儀軌》,是作為日常修習之用。每天,我們要這樣提醒自己:「我的生命目標就是利益一切眾生。」每天鞏固這一使命感、責任感,使之融入我們的血液,成為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生活中,我們隨時要面對許多誘惑。如果不每天提醒自己,這一願望很快會被淡忘。即使不是有意忘記,串習力也會使之邊緣化。所以,要通過持續的修習使之融入生命,成為我們內心的主宰力量,成為想忘也忘記不了的強烈意願,成為不受任何外在影響左右的終極目標。

我們現在提倡的「皈依共修」,是在皈依後不斷強化三寶在內心的份量。修菩提心也是同樣,每天告誡自己,提醒自己,菩提心的種子就會生根發芽。然後,通過不斷地行菩薩行,使菩提心日漸壯大,再以空性見將之逐步提純,減少摻雜其中的雜質。
從願菩提心到行菩提心,從「我要利益一切眾生」到成就這種慈悲心行,從一種微小的心行壯大為堅固的心行。這個過程,就是在成就佛菩薩的品質。
佛菩薩不是泥塑木雕,也不是來無影去無蹤的神仙,而是代表一種生命品質。只要按菩提心教法修習,每個人皆可訓練成功。
當我們具備真實無偽的願菩提心後,就有資格進一步受菩薩戒。如果從未想過利益一切眾生,卻要受菩薩戒,以菩薩自居,那和修行是毫不相乾的。
對大家而言,今天的法會有些特殊。今天傳授的菩提心儀軌,並不是我發明的。根據印度傳統,以龍樹、彌勒為代表的深廣二派傳承中,都有如何受菩提心的儀軌。藏傳佛教也特別重視受持菩提心。這是一個非常好的、不應忽視的修學傳統,若不加以重視,是很難用上功夫的。希望大家珍惜這一難得的因緣,將利益眾生的心,變成自己內在的真切願望,這正是大乘佛法的精髓所在,也是菩薩道修行的核心所在。

5. 念佛的成就

樓主師兄法安!「lqw99999」師兄法安!

「lqw99999」師兄說:「沒注意到經文里有說念佛可以成佛」。末學恭錄《法華經》片段供您參考。這段偈中,流傳最廣的幾句是:「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
以下是這段偈較詳細內容:

若聞法布施,或持戒忍辱、精進禪智等,種種修福慧。
如是諸人等,皆已成佛道。諸佛滅度已,若人善軟心,
如是諸眾生,皆已成佛道。諸佛滅度已,供養舍利者,
起萬億種塔,金銀及玻璃、硨磲與瑪瑙、玫瑰琉璃珠,
清凈廣嚴飾,庄校於諸塔。或有起石廟,栴檀及沉水,
木樒並余材,磚瓦泥土等。若於曠野中,積土成佛廟。
乃至童子戲,聚沙為佛塔。如是諸人等,皆已成佛道。
若人為佛故,建立諸形像,刻雕成眾相,皆已成佛道。
或以七寶成,鍮石赤白銅,白蠟及鉛錫,鐵木及與泥,
或以膠漆布、嚴飾作佛像,如是諸人等,皆已成佛道。
彩畫作佛像,百福庄嚴相,自作若使人,皆已成佛道。
乃至童子戲,若草木及葦、或以指爪甲、而畫作佛像,
如是諸人等,漸漸積功德,具足大悲心,皆已成佛道。
但化諸菩薩,度脫無量眾。若人於塔廟、寶像及畫像,
以花香幡蓋、敬心而供養。若使人作樂,擊鼓吹角貝,
簫笛琴箜篌、琵琶鐃銅鈸,如是眾妙音,盡持以供養。
或以歡喜心,歌唄頌佛德,乃至一小音,皆已成佛道。
若人散亂心,乃至以一花,供養於畫像,漸見無數佛。
或有人禮拜,或復但合掌,乃至舉一手,或復小低頭,
以此供養像,漸見無量佛。自成無上道,廣度無數眾、
入無余涅盤,如薪盡火滅。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
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於諸過去佛,在世或滅後,
若有聞是法,皆已成佛道。

這段偈,末學理解為:是釋迦牟尼佛講述過去無量無數諸佛最初的成佛因緣。
一切眾生悉有佛性,此「佛性」,即是一切眾生本自具足的真心。名為「佛性」,意謂:「成佛的可能性」。若無此真心永不生滅,具足含藏一切諸法,則眾生將無成佛之可能,則眾生當無佛性,成為無情物。
雖一切有情皆有可能成佛,卻需要一個最初的因緣。這就是:「曾經與佛結過緣」。這個結緣可能很淺,就像上述這段偈中的描述。但是,即便如此,卻會在久遠劫後卻因此最初因緣而圓成佛道。
念佛這個身口意行,已經遠超上述偈中描述很多種結緣。乃至以散亂心,隨意稱頌過一句:「南無佛」的人,也已經成佛了。何況發願成佛的人很懇切的念過佛。因此,念佛人必定成佛,沒有任何疑問。只不過是時劫的長短而已。
因此,若答樓主提問,也可以說:「念佛的成就是成佛」。

南無常住十方佛

6. 怎樣念佛才能成就,念佛,什麼是真念佛

具足兩個條件就行了
《佛說無量壽經》 阿彌陀佛48願·····念佛往生! 發願求生!
第十八十念必生願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第十九臨終接引願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

7. 如何念佛能力成就,念佛,什麼是真念佛

凈空法師---心上只有阿彌陀佛,真念佛人。不一定要念出聲音,什麼環境都能念佛。念佛是「修定」,心裡只有佛號,除佛號之外什麼都沒有,那就是「定」。定在佛號上,時間久了,念佛三昧自然成就。

念佛是「修定」,心裡只有佛號,除佛號之外什麼都沒有,那就是「定」。定在佛號上,時間久了,念佛三昧自然成就。「定」能斷煩惱、能破無明,「凈極光通」,凈到極處的時候就放光,放光是智慧之光,智慧就生起來。所以不論是現在的、過去生中的,或者是未來的,三世的障礙、罪障,念佛統統能除,這個要相信。我業障深怎麼辦?念阿彌陀佛,只要一直念下去,效果就出來了。念上半年、念上一年,你自己就感覺到了,不再懷疑了,信心堅定了。

【解】都攝六根,凈念相繼,身口意三,全入佛中,始是真實歸敬。

「皈」是皈依,這都是我們要學的。念佛的道理,這么大的功德,從哪裡來的?底下這兩句,「都攝六根,凈念相繼」這就教給我們念佛的方法、念佛的心態。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向內不向外。我眼看外面,外面不論看什麼東西,不要放在心上,眼根攝住了。不放心上,為什麼?知道外面一切假相、幻相、夢幻泡影,無論是善、是惡,都不要放在心上;耳聽也不放在心上;鼻嗅香、舌嘗味都不要放在心上就對了。心上呢?心上只有阿彌陀佛,真念佛人。不一定要念出聲音,什麼環境都能念佛。

這個法門非常方便,但是要什麼?要「凈念相繼」。這個「凈念」念頭就是佛號,除這一句阿彌陀佛之外,沒有一個雜念、沒有一個妄想,這叫「凈念」。念念是凈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念念是佛號,是相繼的,要這樣念法,這才是叫「三業敬奉」,就是「身口意三,全入佛中,始是真實皈敬」。「皈」是皈依,「敬」是尊敬,真念佛人。

8. 念佛沒成就會怎樣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裡面就有,聞名得福。

念佛人,即使不能往生,也會得福報。

當然,這個聞,是菩薩的「聞、思、修」三慧,不是指純聽覺。

等於念佛的念,念是會意字,拆開是「今 + 心」,會意字,就是從字形可以看到意思,「這一刻心上有」,為之念,佛,覺悟者,智者,純凈純善者,不是單指口上發音,口上發音是用來提醒自己,身口意三業趨向純凈純善。

《佛說大乘無量壽庄嚴清凈平等覺經》

若聞我名,壽終之後,生尊貴家,諸根無缺,常修殊勝梵行。

9. 眾生念佛,到彌勒佛下生時,曾念佛的眾生都能成果

念佛的眾生能不能成正果,與彌勒佛的下不下生沒有任何關系(在彌勒佛下生之前成佛的人會有很多)。這要看各自的修為層次了。且僅僅狠狠的念佛,也不是就能成就的。念佛的作用是收攝身心和加強信眾對佛法的信心。只念佛,不做實修(自律、行善)也是得不到成就的。修佛應該念佛(原因已經前述了),但重要的還是修行,也就是修正自己的行為(不善的那些行為),不斷的按照佛的「諸善奉行,諸惡莫作」教導去做人做事。這有這樣的堅持下去,乃至無數劫的堅持修行,當因力成熟之時,會有成就的。祝您吉祥如意。

閱讀全文

與念佛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沙雕發明博主 瀏覽:105
禹城市工商局合名 瀏覽:977
網路侵犯著作權報案 瀏覽:734
稅務報到期限 瀏覽:6
怎樣查詢銀行卡有效期 瀏覽:19
浙江省溫州市工商局企業查詢 瀏覽:592
馬鞍山全套多少錢 瀏覽:568
艾丁頓發明了什麼 瀏覽:651
希臘誰創造了人類 瀏覽:415
社區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66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方案 瀏覽:752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總結 瀏覽:490
郴州學府世家糾紛 瀏覽:197
馬鞍山ok論壇怎麼刪除帖子 瀏覽:242
馬鞍山恆生陽光集團 瀏覽:235
麻城工商局領導成員 瀏覽:52
鄉級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方案 瀏覽:310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