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全民垃圾分類,你覺得垃圾分類達到預期的效果了嗎
盡管我們已經進行了全民垃圾分類的活動,但是垃圾分類並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這主要是因為開啟垃圾分類的城市數量過少以及不少地點缺少專門分門別類乘放垃圾的垃圾桶。
『貳』 求垃圾分類的心得體會300字
經過參加這次垃圾分類活動,我感受到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垃圾排放量與日俱增,對環境的壓力越來越大,特別是學校。每天都在製造垃圾,如:各種廢紙、塑料瓶、廢電池、瓜果皮等。這些絕大部分是可以回收利用的資源。自參加垃圾分類活動後,我還感受到垃圾分類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1.提高環保意識,樹立垃圾分類觀念。
2.各班加強宣傳培訓,普及垃圾分類方法。
3.介紹經念,強化推廣。
4.制定措施,落實到位。
垃圾分類,舉手之勞,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垃圾分類可以大幅度地減少垃圾增加帶來的污染,節約垃圾無害化處理費用,有利於進行資源再利用,還可以培養大家環境保護的意識。
普及垃圾分類知識,提高全民環保意識,全面推廣和落實完善垃圾分類處理政策,建設一個綠色、環保、和諧、節約型的家園
『叄』 垃圾分類調查報告活動成果與收獲
生活垃圾一般可分為四大類:可回收垃圾、廚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目前常用的垃圾處理方法主要有綜合利用、衛生填埋、焚燒和堆肥。
可回收垃圾包括紙類、金屬、塑料、玻璃等,通過綜合處理回收利用,可以減少污染,節省資源。如每回收1噸廢紙可造好紙850公斤,節省木材300公斤,比等量生產減少污染74%;每回收1噸塑料飲料瓶可獲得0.7噸二級原料;每回收1噸廢鋼鐵可煉好鋼0.9噸,比用礦石冶煉節約成本47%,減少空氣污染75%,減少97%的水污染和固體廢物。
廚余垃圾包括剩菜剩飯、骨頭、菜根菜葉等食品類廢物,經生物技術就地處理堆肥,每噸可生產0.3噸有機肥料。
有害垃圾包括廢電池、廢日光燈管、廢水銀溫度計、過期品等,這些垃圾需要特殊安全處理。
其他垃圾包括除上述幾類垃圾之外的磚瓦陶瓷、渣土、衛生間廢紙等難以回收的廢棄物,採取衛生填埋可有效減少對地下水、地表水、土壤及空氣的污染。
2 垃圾集中處理中的環境管理
分類收集和混合收集後的垃圾都應集中處理。城市人民應當發展城市生活垃圾處理產業,採用無害化和資源化的處置方法集中處置城市生活垃圾。垃圾集中處理設施建設得到較快發展,關鍵在於國債資金的有力支持。垃圾集中處理環境管理面臨著眾多的問題,重視衛生管理,忽視環境保護。除了環境影響評價和環境監測外,很少有適宜的環境管理方法。
城市生活垃圾集中處置設施、場所的選址和構造,必須符合環境保護標准和城市環境衛生標准。禁止擅自關閉、閑置或者拆除城市生活垃圾處置設施、場所;確需關閉、閑置或拆除的,必須經所在地縣級以上地方人民環境衛生行政主管部門和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核准;環境衛生行政主管部門和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自接到核准申請之日起30日內作出批復。垃圾集中處理還應與垃圾減量化、家庭自身無害化處理以及資源化相結合。如廣州垃圾集中處理和分類收集、凈菜進城、包裝容器循環利用以及垃圾發電相結合。
2.1 填埋
填埋是現階段我國垃圾處理的主要方式。大多數垃圾填埋方式都是簡易填埋,忽視了處理中的環境管理。填埋導致的大氣污染、水污染等二次污染嚴重。衛生填埋是垃圾處理必不可少的最終處理手段。興建填埋場應當實施三同時制度、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和環境監測制度。
2.2 堆肥
食物垃圾約占生活總量的 1/3。食物垃圾和其他一些有機垃圾具有分散、量大、處理困難、容易污染環境等特點,對其集中處理,如堆肥,不僅減少了垃圾污染,而且使之與其它垃圾成分分離,加快了垃圾分類,有利於城市生活垃圾的全面處理。堆肥易造成地下水污染,發酵不成熟堆肥效果不理想。堆肥產生大量甲烷,處理不好可能引發爆炸。堆肥場所應遠離地下水源地,易通風。
2.3 焚燒
焚燒的成本很大,在我國應有並不普遍。焚燒易產生局部大氣污染。垃圾焚燒場的建立應嚴格遵守三同時制度、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環境標准制度和環境監測制度。
3 分類收集和集中處理環境管理原則
(1)與源頭控制、產生控制相結合,(2)與收費管理等經濟刺激手段相結合,(3)與行政處罰相結合和(4)提高環境衛生管理與環境保護相結合。
『肆』 垃圾分類進校園( 垃圾分類金點子 )
設置垃圾分類垃圾桶
傳播垃圾分類知識
舉行垃圾分類有獎問答
出一些關於垃圾分類的牆報
舉辦一些關於垃圾分類娛樂活動,如:投籃,把垃圾名稱貼在籃球上,投到相應的球框上~~~
可以讓一些值日同學,提醒同學們每天都進行垃圾分類
評比每月或每學期的環保之星
言傳身教,讓每位老師都做到垃圾分類。
展示各地自然風光,優美環境,從而激發保護環境的熱情。
『伍』 「垃圾分類,綠色環保」的調查報告。 或者是問卷形式的調查成果。
垃圾分類主要是指城市中產生的生活垃圾進行分類,對於將垃圾按可回收再使用和不可回收再使用的分類法為垃圾分類 。目的在於減少垃圾佔地,減少對環境的污染,變廢為寶綜合利用資源。
中國自1996年開始就已經開始進行垃圾分類了,但是到目前為止中國普遍 對垃圾分類工作做的不足,垃圾分類還是停留於表面。
原因在於第一,垃圾分類在我國多個城市已推行了多年,但大多效果並不理想。在一些城市,市民按照要求對垃圾進行了分類,然而在垃圾清運時再次被混裝拉走。這樣的局面不僅挫傷居民積極性,導致中國國民對垃圾分類認識不夠,環境保護意識不強,參與環境保護的積極性與熱情不高,也使垃圾分類被當作「環保秀」。政府在引導工作上也不足,導致公眾不夠重視;
第二,居民在前端進行垃圾分類,但後端的體系建設沒有跟上,管理不到位,這是垃圾分類的一大障礙;
第三,政府在垃圾分類後續工作上措施不得當,只有前端處理手段,沒有後端利用手段。沒有真正的綜合利用可再生資源,破壞了整體的垃圾分類;
鑒於此,要想能夠從根本上做到垃圾分類,需要全民一起動起來,政府也要加強宣傳和引導,建立健全垃圾分類環節,加強制度保障,提高管理能力。
『陸』 垃圾分類的績效預期是什麼
《方案》在基本原則「完善機制、創新發展」中提到了「垃圾分類效率」。徐海雲認為,此處的垃圾分類效率不是統計指標,是泛指分類有效性、准確性、經濟性。
何晟認為 「垃圾分類效率」較難有一個量化的方法。「效率」通常指工作產出與投入之比,「垃圾分類效率」可以說是垃圾分類所取得的效益(包括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與開展垃圾分類投入的人力、物力、財力的比值。在短期內,由於垃圾分類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員和資金,全鏈條上來說,難以獲得直接經濟效益(增加了某些企業的經營范圍,可能會產生部分經濟效益),而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的評估難以量化。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市政公用行業專家委員會專家、華中科技大學教授陳朱蕾認為,「垃圾分類效率」採用何種演算法來評價高低問題,還需要作為重要指標進一步研究。在固體廢棄物處理領域至今對「分選效率」就有多個演算法,給學生上課時,雖然也講關於分選效率的不同演算法,但更多的是討論目前不同演算法的特點和適用性。從國際上看,2007年以前,側重於垃圾分類評價與管理的研究,2007年以後側重於把生活垃圾作為能源的研究。有研究結論認為,分類越細、品種越多,處理和回收的成本越低,但分類效率評價越復雜。
劉建國認為,垃圾分類效率主要是指在一定的分類模式下垃圾中目標組分(如有害垃圾、可回收物、易腐垃圾)的分離效果。在合理的成本控制范圍內,某一種或幾種目標組分的實得率與純凈度越高,則分類效率越高,其量化方法可以定義為單位成本下目標組分實得率與純凈度的乘積。
『柒』 垃圾分類一年後的上海,快來看看有沒有效果
垃圾分類一年後的上海,取得的效果不太明顯,可能在條例出台後的一段時間內,環境得到了改善,但是一年這么長的時間,並沒有看出多大成效。
上海相關部門出台這一條例的目的是好的,但是可實施性並不太強。一開始出台這一政策的時候,人們可能感覺到非常的稀奇,對條例、對設備都有一定的興趣。可能就是由於這些興趣,讓人們在短時間內可以遵守垃圾分類的規則,但是長期下去,當人們的興趣消失之後,人們就不會遵守規則。
另一方面垃圾分類只是政府一方面的意願,可能是政府把自己想要改變環境加附在市民身上,市民不清楚垃圾分類的重要意義。作為政府應該加強宣傳垃圾分類給環境帶來的好處,讓市民有垃圾分類的意識,自覺遵守規則,而不是政府強迫他們遵守規則。畢竟政府也不能時時刻刻監督這項工程的進展,需要他們自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