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成果采擷

成果采擷

發布時間:2021-07-20 11:00:15

① 宗白華的文學成就

《美學散步》是宗白華美學論文的第一次結集出版。這個集子里的文章,最早寫於1920年,最晚作於1979年,實在是宗白華一生關於藝術論述的較為詳備的文集。他沒有構建什麼美學體系,只是教我們如何欣賞藝術作品,教我們如何建立一種審美的態度,直至形成藝術的人格,而這正是中國藝術美的精神所在。
任何一個愛美的中國人,任何一個熱愛中國藝術的人,都應該讀這部書-《美學散步》。本書是已故一代美學宗師宗白華先生的代表作,也是他生前惟一一部美學著作,幾乎匯集了其一生最精要的美學篇章,其詞句典雅優美、充滿詩意,是中國美學經典之作和必讀之書。閱讀這本書本身就是一種藝術的享受,作者用他抒情的筆觸、愛美的心靈引領讀者去體味中國和西方那些偉大藝術家的心靈,去體味那些風流瀟灑的人們的心靈,待得我們散步歸來,就會發覺自己的心靈得到了升華與凈化。
宗白華先生以藝術家的態度感受著世間萬物,並用那行雲流水般的文字將其形諸筆端。這樣寫成的書絕不只是藝術理論,還是一種生活的方式。這樣一位源生於傳統文化、洋溢著藝術靈性和詩情、深得中國美學精髓的大師以及他散步時低低的腳步聲,在日益強大的現代化的機器轟鳴聲中,也許再也難以再現了。然而,如何在愈益緊張的異化世界裡,保持住人間的詩意和生命的憧憬,不正是現代人所要關注的一個世界性問題嗎?而《美學散步》正好能給我們以這方面的啟迪。
宗白華曾在《蒙娜麗莎》原作前默坐領略了一小時,他常常興致勃勃地參觀國內的各種藝術品展覽會,即使高齡仍不辭勞苦。這位欣賞家的集子里的文章相當准確地把握住了那屬於藝術本質的東西,特別是有關中國藝術的特徵。作者用他一以貫之的看法引導我們去欣賞中國的詩歌、繪畫、音樂,尤其是中國的書法。中國人哀樂的情感能在書法里表現出來,像在詩歌、音樂里那樣,別的民族寫字還沒有能達到這種境地的。
作者認為,寫西方美術史,應拿西方各時代建築風格的變化來貫穿,中國建築風格的變遷不大,不能用來區別各時代繪畫雕塑風格的變遷。而書法卻自殷代以來,風格的變遷很顯著,可以代替建築在西方美術史中的地位,憑借它來窺探各個時代藝術的特徵。關於中國民族美學體系的建構,宗白華先生是最具開拓性的,我們可以從其大量的概念和話語的使用中獲得詮釋,為此馮友蘭就曾指出,宗白華是最早建立中國美學體系的人。
鄒其昌:散步者的靈光
「初識宗白華先生,是在剛進大學的那一個月,當時買到了一本趙士林的《當代中國美學研究概述》,從中得知宗白華是與朱光潛、李澤厚、蔡儀、高爾泰並稱的中國當代『五大美學家』之一,並知道了宗白華的治學特點:不建體系,而是注重對藝術的直接感悟,充滿靈氣與睿智。再後來了解稍多一些,對宗白華的學品、人品更為敬佩。但隨著自己學習興趣的西移,好奇感也減弱了許多。待到三年前讀了劉小楓的《這一代人的怕與愛》中的《湖畔漫步者的身影》,這個身影才又親切起來。」
《美學散步》所收錄的論美文章,生動地凸現的是一個在藝術中遨遊的精靈,一種追求生活藝術化的姿態。文章並未按寫作發表時間排列,而是按幾個大的專題來編排:自述治學之道、中國美學諸問題以及中國藝術的特色和西方美學的幾個專論。從中也許不太容易把握宗白華美學思想的流變軌跡,但還是能夠較為完整地理解他治學中所專注的方面,以及他處理這些學術問題的方法。不過,在我心中仍然有這樣一個疑團:為什麼早年深受德國生命哲學影響的宗白華在旅歐回來後竟會專注於中國古代美學精神?這種轉變的契機是什麼?又是怎麼發生的?--也許只有親聆教誨者才能體會到轉變後面的選擇的迫切感與壓力。
中國古代美學與西歐古代以來的美學相較而言是零散的、不夠體系化、也不夠哲學化的,但這並不意味著中國美學就沒有自己的特色,而是意味著憑借某種特殊方式的介入才能將其挖掘出來而不至於隔靴撓癢,這種特殊方式其實正是一種召喚:生命的靈光。宗白華的美學散步也許正是這種生命對學術的感應。學術有兩個層次,一個是知,即能廣涉多方而顯得博,這個層次也可以成為大家,但終會顯得薄;第二個層次是信,即把學術上升為可引領實踐的信仰,這時的學問已不再是學問,而是人生,這才會顯得厚,這種學術里出的大家已是藝術家,如尼采等。 《詩》
啊,詩從何處尋?
在細雨下,點碎落花聲!在微風里,飄來流水音!
在藍空天末,搖搖欲墜的孤星!
《世界的花》
世界的花,
我怎能采擷你?
世界的花,
我又忍不住要採得你!
想想我怎能捨得你,
我不如一片靈魂化作你!

② 成功與實踐材料作文800字

執著,駛向成功彼岸的船槳.16世紀,波蘭科學家哥白尼提出日心
說.由於沉重打擊宗教神學,其學說被稱為「邪說」.在如此重壓下,哥白尼還是堅持真理,畢生不悔.他的《天體運行》一書,以他給教皇的一封信開頭.在信中
表明了他堅持真理,敢於同宗教挑戰的決心.正是由於哥白尼的執著,日心說最終被人類接受.可見,大凡有所成就的人,都能為真理而堅持斗爭,最終駛向成功的
彼岸.
執著誠可貴,變通價更高.如果只一味的執著,而不明確方向,不 知變通,只會使自己遠離目標,甚至造成不可預料的結果.
一隻蝴蝶從
敞開的窗戶飛到房間里,一圈又一圈的飛舞,有些驚慌
失措.顯然,他迷路了,左沖右突努力了好多次都沒有飛出房子.不停的飛舞著,最終,這只耗盡了氣力的蝴蝶像一片毫無生氣的葉子,氣息奄奄地落在了桌子上.
其實,如果蝴蝶只低飛一點就是敞開著的窗戶.然而,它只一味的執著於在房間頂部尋找出路,最終失去了生命.可見,變通是多麼的重要.
當然,有了目標並奮力執著又善於變通的人,才會更順利地采擷到 成功之花.
水稻是世界主要農作物,它產量的高低,直接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袁隆平為了提高水稻的產量,打破了傳統的育種方法,提出利用水稻雜交優勢的觀點.從提出觀點到突破技術難關,他執著地勇往直前,最終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培育成功秈型雜交水稻

③ 「那掛滿枝頭的豐碩果實滿,正是您美好形象的化身」這句話意思是什麼

「那掛滿枝頭的豐碩果實滿,正是您美好形象的化身」這句話意思是比喻老師教育出很多優秀的學生,是在贊揚老師的無私奉獻和豐碩成果

④ 成功的秘訣七個字怎麼說

成功的秘訣體現在苦幹與巧幹
苦幹在於做每一件事情都有頭有尾,腳踏實地專的去做,從來不屬怕付出時間和精力,一心一意的只做這個事情,非要將它做出個結果來。

02
苦幹在於就算自己已經足夠強大,但是依然堅持不斷地學習新的知識,想要努力使自己變得更強,即使新知識對於自己來說非常有難度,但是依然像做企業一樣認真的去做,不恥下問。

03
巧幹在於清楚的知道一個人付出是永遠不夠的,善於運用團隊的力量,他知道團隊的力量大於個人的力量,也就是說1+1大於2,且認真的對待團隊的成員,從來不虛情假意,得到團隊隊員的信任,團隊隊員就會加把勁一直干。

04
巧幹在於可以抓住政治的導向,以及社會環境的變化,努力去創新,而不是選擇固執,他知道唯有運用機會才能獲得成功,所以說巧幹就體現在對於機會的把握上。

⑤ 簡述《左傳》的文學成就

《左傳》的文學成就主要表現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左傳》顯示了由單純記史向注重剪裁史料、精於謀篇、善於敷演故事的重要跨越,空前而觸目地增加了敘事的形象性、生動性,從而體現早期史書中文學成分的顯著積累。

二、《左傳》在鋪敘事件過程中,第一次展現了一批有著各自經歷和不同性格的歷史人物,雖非完全著意而為,卻也時有渲染、誇飾之筆,客觀上積累了形象塑造的寶貴經驗,為此後傳記文學、歷史小說涌現提供了難得的啟示、重要的借鑒。

三、《左傳》語言簡潔而准確,生動而富於表現力,注意細致描摹,長於運用比喻,達到了很高成就,常被後代視為某種規范;其特具的文學色彩與文學價值,也是此前記事文字中所罕見的。

四、從總體看,《左傳》思想深邃、文風樸厚,敘事、狀物精彩而富於多樣性,留下了許多久經傳誦的佳作,其中不少業已成為後世人們稱文的典範。清初吳楚材、吳調侯編選歷代堪稱「觀止」的優秀古文,所收《左傳》各篇(節)竟達三十三則之多,可見一斑。

(5)成果采擷擴展閱讀:

《左傳》作者介紹:

左丘明(約前502年—約前422年),都君人,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稱左丘明,

東周春秋末期魯國都君庄(今山東省肥城市石橫鎮東衡魚村)人。春秋末期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 散文家 、軍事家。

與孔子同時或者比孔子年齡略長些。 曾任魯國史官,為解析《春秋》而作《左傳》(又稱《左氏春秋》),又作《國語》,作《國語》時已雙目失明,兩書記錄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價值的原始資料。

由於史料詳實,文筆生動,引起了古今中外學者的愛好和研討。被譽為「文宗史聖」、「經臣史祖」,孔子、司馬遷均尊左丘明為「君子」。

歷代帝王多有敕封:唐封經師;宋封瑕丘伯和中都伯;明封先儒和先賢。 山東肥城建有丘明中學以紀念左丘明。

左丘明是中國傳統史學的創始人。史學界推左丘明為中國史學的開山鼻祖。被譽為「百家文字之宗、萬世古文之祖」左丘明的思想是儒家思想,在當時較多地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要求。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春秋左氏傳

⑥ 關於碩果累累的讀音

碩果累累的讀音:shuò guǒ léi léi 。

【解釋】本意是指秋天豐收時樹上的果實茂盛的樣子。現在常引申為某人的作品很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近義詞】成績斐然、滿載而歸、結實累累

【反義詞】一無所獲

(6)成果采擷擴展閱讀:

碩果累累的近義詞

1、成績斐然

【拼音】[ chéng jì fěi rán ]

【解釋】形容人很有成就,成績突出。

【近義詞】碩果累累

【反義詞】一事無成

2、滿載而歸

【解釋】:載:裝載;歸:回來。裝得滿滿地回來。形容收獲很大。

【出自】:明·李贄《焚書·又焦弱侯》:「然林汝寧向者三任,彼無一任不往,往必滿載而歸。」

【譯文】:然而汝寧林知府剛才三任,他沒有一任不去,去了一定會裝得滿滿地回來。

3、結實累累

【拼音】[ jiē shí léi léi ]

【解釋】形容果樹上結的果子很多。

【近義詞】果實累累、碩果累累

⑦ 如何讓小學數學充滿生活氣息成果報告

很榮幸能為你解答!
新一輪課主提出,教學要改變單一的傳授和接受式的學習方式,既要關注學生的知識和能力,更要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等,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應注重從學生的生活中抽象數學問題,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挖掘學生感興趣的生活素材,以豐富多彩的形式展現給學生。把數學課堂當作是學生展示激情、智慧和個性的舞台。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一、從生活中發現數學知識小學生的抽象思維還較差,創新思維的潛力正待發展。而學生是天生的探究者,學習本來就是一個主動探究的過程,推行探究性學習,重在教師根據需要創設探究情境,拓展探究空間。我認為不拘泥於教材,創造性的使用教材,這樣做更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如我在教學《復式統計表》時,我利用教學中生成的教學資源,來發展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讓學生收集數據後提問:「用什麼方法來完成這張統計表呢?」學生提出打「√」、打「正」等,並提出用「舉手」來統計更快些,後來的教學中我根據數學知識的內在聯系,讓學生比較「表1」和「表2」的問題,從而探索出「復式統計表」。我們教師要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為根本,既要大膽改革教學,在教學中為學生創新提供有利情境;又要增強學生觀念,把自主探索的權利留給學生。數學產生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教師在教學中要善於結合教學內容,去捕捉「生活現象」,采擷生活中的數學實例,為課堂教學服務。如在教學「高矮」的前一天,可安排學生回家觀察家裡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哥哥、姐姐等的高矮,這樣學生自然就會去認真觀察比較,無形之中就把「高矮」的知識滲透到學生的生活實際中去了。
希望能幫到你!

⑧ 形容收獲大,也用來形容學術上取得很大成果的詞語是什麼

那個花開的時候,牽著手,在漫如荒野的薩哈林島上,放眼望著所有的鮮艷,都在絢麗的綻放,在青草碧藍之間,采擷著一朵一朵的野花,遠遠的望去,人若鮮花,鮮花映人,別樣的風景騷動著別樣的情懷,對視的目光,浸滿了期待如許的感動.

閱讀全文

與成果采擷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沙雕發明博主 瀏覽:105
禹城市工商局合名 瀏覽:977
網路侵犯著作權報案 瀏覽:734
稅務報到期限 瀏覽:6
怎樣查詢銀行卡有效期 瀏覽:19
浙江省溫州市工商局企業查詢 瀏覽:592
馬鞍山全套多少錢 瀏覽:568
艾丁頓發明了什麼 瀏覽:651
希臘誰創造了人類 瀏覽:415
社區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66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方案 瀏覽:752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總結 瀏覽:490
郴州學府世家糾紛 瀏覽:197
馬鞍山ok論壇怎麼刪除帖子 瀏覽:242
馬鞍山恆生陽光集團 瀏覽:235
麻城工商局領導成員 瀏覽:52
鄉級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方案 瀏覽:310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