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我國實現走出去戰略帶來的成效
一是市場多元化繼續取得成效,亞洲獨占鰲頭,是我國企業「走出去」的最大市場。對外經濟合作業務分布在近200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對外直接投資的66%、對外承包工程的42%和對外勞務合作的54%集中在亞洲。對北美、大洋洲、非洲和亞洲的直接投資增幅在80%以上,對非洲和拉美的承包工程與勞務合作業務增幅在60%以上。
二是全方位、寬領域和多層次的「走出去」格局逐漸形成。中央和地方大型企業繼續發揮主導作用,民營企業逐步成為「走出去」的生力軍。信息和通訊業、采礦業和製造業成為今年對外直接投資的主要行業,占對外投資總額的90%以上;對外承包工程77.9%的業務集中在建築、交通運輸、電子通訊、石油化工和電力行業;外派勞務人員86.7%集中在工業製造、建築、農林牧漁、交通運輸等行業。
三是跨國並購成為對外投資的主要方式。今年1-11月境外並購類投資占同期對外直接投資總額的54.7%,主要集中在電訊、汽車、資源開發等領域。境外加工貿易類投資占總額的42%,主要集中在輕工、機械、建材、電子、紡織服裝等行業;其他類投資佔4.2%。
四是大型和特大型項目增多,技術含量提高。投資金額超過1000萬美元的項目投資額總計43.1億美元,占投資總額的62.6%。對外承包工程新簽合同額在5000萬美元以上的項目有91個,累計合同金額118億美元,佔新簽合同總額的47.2 %,其中上億美元的項目有39個。
五是「走出去」對促進國民經濟和對外關系發展的作用日益明顯。通過「走出去」開展對外經濟合作,我國企業不斷增加在境外從事家電、機電、紡織、服裝、輕工等行業的生產經營活動,不僅配合了國內產業結構調整,帶動了機電成套設備和自有技術出口,而且增進了我國與周邊和發展中國家的友好關系、促進共同發展。
❷ 中國高鐵走出去新格局的形成有哪些重大意義
第一,「高鐵外交」開啟中國外交的3.0時代
中國和平崛起,需要務實外交、互利外交、實力外交。中國高鐵「走出去」戰略實際上開啟了中國外交發展的新時代。今天,「高鐵外交」作為國家新名片,它是技術集成、產業配套、重大裝備、國際融資、國際貿易、國際關系協調等的綜合能力的表現,標志中國外交開始走上與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國際地位相匹配的發展道路,開啟了中國外交的3.0時代。
第二,中國高鐵「走出去」有助於「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的歷史性轉變
高鐵涉及五大系統的技術,中國掌握了集設計施工、裝備製造、車輛控制、系統集成、運營管理於一體的高速鐵路成套技術,形成了具有世界先進水平和自主知識產權的高速鐵路技術體系。中國高鐵的生產和出口已具備相當實力,高鐵的核心技術優勢非常明顯,技術輸出正是建立高鐵國際優勢的開始。中國高鐵「走出去」對中國高科技產業輸出起到引領作用,必將帶動一大批高科技產業騰飛,意義重大影響深遠。中國高鐵「走出去」有助於「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的歷史性轉變。中國標准必將引領世界。
第三,中國高鐵「走出去」有利於建立國家安❤全體系
國家安❤全的基本保障是擁有制空權、制海權、制陸權和制天權。中國是一個陸權大國,鐵路修到那裡,國家的意志就通達到那裡,國家的安全體系就建構在那裡。以高鐵為支柱的歐亞大陸經濟整合,將為中國帶來一個陸權時代。當「海權」與「陸權」並存時,中國就可以在其全球戰略態勢上建立起一個對沖的局面。誰制定了未來世界范圍內高鐵的技術標准和管理體制,誰就掌握了保障國家安全的「陸地法」。中國高鐵「走出去」維系著中國在歐亞地緣政治和全球格局中的地位,維系著邊疆民族團結、社會穩定、國防安全的重大使命。
第四,高鐵「走出去」是中國經濟突圍發展的戰略需要
2008年世界經濟危機之後,全球經濟增長乏力,復甦不均衡,下行風險依然存在。中國的發展也面臨更加嚴峻的國際環境。嚴峻的國際環境迫使我們既要實施新一輪的對外開放,又要調整戰略,向西、向北、向南發展。謀劃中的中國高鐵「走出去」,包括三個戰略方向:通過俄羅斯進入歐洲的歐亞高鐵;從烏魯木齊出發,經過中亞最終到達德國的中亞線;還有從昆明出發,連接東南亞國家,一直抵達新加坡的泛亞鐵路。高鐵「走出去」是中國經濟突圍發展的戰略需要。
第五,中國高鐵「走出去」助推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近代百年以來無數仁人志士的奮斗目標,也是今天中國人民的偉大夢想。在中國歷史上,通過古絲綢之路曾經創造了令世界嘆為觀止的經濟繁榮和文件昌盛。歷史昭示著未來。作為傳統陸上貿易強國,中國與西部鄰國的貿易主要通過古絲綢之路來實現。然而過去三十多年,中國並不是通過陸地,而是依靠海洋加入到世界經濟貿易體系中。中國通過參與國際分工,依靠廉價勞動力比較優勢促進出口,中國經濟重心也向沿海地區轉移,為中國經濟帶來了35年的大發展。高速鐵路「走出去」,為中國在未來發展提供了全新廣闊的地緣空間,高鐵就是升級版的現代絲綢之路。高鐵將把中國的商品、產業、裝備、文化和思想傳播出去,中國高鐵將與中國航天、中國海洋深潛等戰略高技術一道,助推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❸ 盤點│中國鐵路「走出去」,到底有哪些項目
宏觀經濟行為說。
宏觀經濟行為說以英國著名經濟學家凱恩斯為代表。凱恩斯革命以前的經濟學多是分析微觀經濟行為,如研究單個消費品、個別市場或個別企業、個別行業的經濟行為,多屬微觀經濟學的內容。
而凱恩斯在經濟學的研究對象上,從微觀經濟行為分析轉向宏觀經濟行為分析凱恩斯強調的是國民收入、總就業、總需求、總供給等總量研究,著重強調的「是整個經濟體系,如何使該體系中之全部資源達到最適度就業」。
1936年凱恩斯(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的出版標志著宏觀經濟學的產生。
❹ 中國高鐵進一步走出去的合理化建議
中國高鐵進一步走出去的合理化建議「
1、中國高鐵進一步走出去,應該實施國家層面的「高鐵外交」
中國修建高速鐵路所考慮的不僅僅是經濟收益,其戰略意義也十分重要,中國可以通過跨境鐵路的修建及管理運營,溝通協調各方,不斷增強在世界的影響力。
我們應以戰略眼光來看待高鐵的出口.設立專門機構,設計總體戰略規劃指導高鐵外交的開展.在國家實施「一路一帶」的大背景下.積極推動高鐵走向世界。
2、中國高鐵進一步走出去,應該注重企業公關和參與制定國際標准。
在中國高鐵的海外推廣上.應該重點關注如何不斷提升我國高鐵的國際聲譽.特別是要處理好知識產權問題,盡量減少爭議。
同時,企業需要想方設法突破海外標准壁壘.推動中國高速鐵路技術標准與國際接軌,獲得國際社會的認可,進一步加強國際合作.繼續完善、細化自身的技術標准規范。
以實現技術標準的國際化為目標,致力於提升高鐵品牌效應.優化服務,從而更好地推廣中國高鐵。
3、中國高鐵進一步走出去,應該加大人才培養力度。
中國高鐵的國際化發展趨勢,對相關技術人才及理論人才的需求更大、要求更高。我國高鐵人才尤其是高水平專業性人才十分稀缺。
中國高鐵走向世界,既需要精通技術的人員,也需要掌握外語.能與海外企業和政府有效溝通和談判的復合型人才。
4、中國高鐵進一步走出去,應該重視應對地緣政治風險
一方面.要深入研究出口對象國國內政治環境和生態.全面分析,把握其走向。東南亞、中東歐以及非洲是中國高鐵走出去的重點地區。其中許多國家的政治形勢十分復雜。若我們對其地緣政治風險認識不足,則直接影響在這些地區開展「高鐵外交」的效果與持續性。
另一方面,要重視當地媒體、利益集團等民間力量的聲音,這可能成為中國高鐵能否可持續走進這些國家和地區的關鍵因素。
補充:
高速鐵路(簡稱高鐵),是指通過改造原有線路(直線化、軌距標准化),使最高營運速率達到不小於每小時200公里,或者專門修建新的「高速新線」,使營運速率達到每小時至少250公里的鐵路系統。
❺ 從國際運輸方面談談中國高鐵走出去戰略的看法
鋼鐵走出去更更能展現我們國家的強大,是吧
❻ 什麼是「走出去」戰略
十六大已經確定了「走出去」戰略。十六大報告指出,實施「走出去」戰略是對外開放新階段的重大舉措,鼓勵有比較優勢的各種所有制企業對外投資,帶動商品和勞務出口,形成一批有實力的跨國企業和著名品牌。
我國實施「走出去」戰略的重要性
1."走出去"是發展我國外向型經濟的必由之路
2."走出去"是中國參與經濟全球化的重要條件
3."走出去"是我國企業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重要條件
4."走出去"是我國企業發展壯大後國際擴張的必然選擇
「走出去」則是以中國的公司為主導,服務於中國公司戰略的一種跨國整合模式,我們從中可以獲得更多的利益。當前,無論從開拓市場空間,優化產業結構,獲取經濟資源,爭取技術來源,還是突破貿易保護壁壘,培育中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跨國公司,「走出去」都是一種必然選擇,也是中國對外開放提高到一個新水平的重要標志。
走出去」的戰略意義在於:
第一,在更加市場化、更加開放、更加相互依存的世界,國家必須考慮,通過具有宏觀影響力和國家長遠發展戰略意義的對外投資,提高國家在全球經濟中的地位,在國際資源分配中爭取一個更加有利的形勢並改善與相關國家和地區的關系。
第二,在中國成為「世界工廠」,對外貿易依存度超過70%的情況下,國家必須考慮通過提高引進外資質量和擴大對外投資兩個輪子,主動地在更廣闊的空間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資源配置。在保持製造業優勢的同時,向產業鏈高增值環節邁進,提升中國在國際分工中扮演的角色。
第三,無論從中國為全球製造產品,還是自身工業化、現代化的需要,都必須考慮如何通過對外投資主動地從全球獲取資金、技術、市場、戰略資源。
第四,在外資企業大舉進入中國、分享中國市場的情況下,中國經濟必須考慮新的發展空間。在外資企業走進來的同時,中國有實力的企業「走出去」,各自發揮優勢,「你打你的,我打我的」,這將是一種必然的現實。
第五,在跨國公司利用自己實力,重組中國優勢的同時,中國有實力的企業也應利用跨國公司產業結構調整的機會,以自己的比較優勢重組他國產業和企業,主動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以獲得市場份額和技術開發能力。在這過程中,壯大自己,培育與經濟大國相匹配的跨國公司。
給分啊
❼ 中國高鐵「走出去」的戰略意義是什麼
中國高鐵「走出去」,不是傳統意義上的低端產品、產業、技術和勞務輸出,也不僅僅是傳統高端領域國際技術與產業的合作,而是中國在新時期,面向未來長遠發展的全球布局和國家戰略。
第一,「高鐵外交」開啟中國外交的3.0時代
中國和平崛起,需要務實外交、互利外交、實力外交。2013年10月12日在泰國,2013年11月25日在東歐,李總理親自推介中國高鐵技術輸出,為中國高鐵「走出去」吹響了號角,實際上也開啟了中國外交發展的新時代。今天,「高鐵外交」作為國家新名片,它是技術集成、產業配套、重大裝備、國際融資、國際貿易、國際關系協調等的綜合能力的表現,標志中國外交開始走上與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國際地位相匹配的發展道路,開啟了中國外交的3.0時代。
第二,中國高鐵「走出去」有助於「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的歷史性轉變
高鐵涉及五大系統的技術,中國掌握了集設計施工、裝備製造、車輛控制、系統集成、運營管理於一體的高速鐵路成套技術,形成了具有世界先進水平和自主知識產權的高速鐵路技術體系,按照「先進、成熟、經濟、適用、可靠」的技術方針,從發展的起步階段便瞄準世界最先進的高速鐵路技術。中國高鐵「走出去」對中國高科技產業輸出起到引領作用,必將帶動一大批高科技產業騰飛,意義重大影響深遠。中國高鐵「走出去」有助於「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的歷史性轉變。中國標准必將引領世界。
第三,中國高鐵「走出去」有利於建立國家安全體系
國家安全的基本保障是擁有制空權、制海權、制陸權和制天權。美國以航母為支點,在全世界建立了龐大的基地群,這是服務於它全球戰略的「制海權」、「制空權」。今天的大國競相發展宇宙航天,是為了掌權「制天權」。當「海權」與「陸權」並存時,中國就可以在其全球戰略態勢上建立起一個對沖的局面。誰制定了未來世界范圍內高鐵的技術標准和管理體制,誰就掌握了保障國家安全的「陸地法」。中國高鐵「走出去」維系著中國在歐亞地緣政治和全球格局中的地位,維系著邊疆民族團結、社會穩定、國.防安全的重大使命。
第四,高鐵「走出去」是中國經濟突圍發展的戰略需要
2008年世界經濟危機之後,全球經濟增長乏力,復甦不均衡,下行風險依然存在。上個月(11月)19日,世界經濟與合作組織(OECD)將世界經濟2013年和2014年增長預期從3,1%和4%下調至2.7%和3.6%,新興國家尤其是中國經濟將繼續向好。剛剛結束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釋放出巨大改革紅利,中國的發展也面臨更加嚴峻的國際環境。
我們曾經以向東發展的海洋戰略,希望加入全球經濟循環,承接產業轉移,促進重大裝備的出口。嚴峻的國際環境迫使我們既要堅持以上海自貿區為新起點,實施新一輪對外開放,又要調整戰略,向西、向北、向南發展。謀劃中的中國高鐵「走出去」,包括三個戰略方向:通過俄羅斯進入歐洲的歐亞高鐵;從烏魯木齊出發,經過中亞最終到達德國的中亞線;還有從昆明出發,連接東南亞國家,一直抵達新加坡的泛亞鐵路。高鐵「走出去」是中國經濟突圍發展的戰略需要。
第五,中國高鐵「走出去」助推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近代百年以來無數仁人志士的奮斗目標,也是今天中國人民的偉大夢想。
在中國歷史上,通過古絲綢之路曾經創造了令世界嘆為觀止的經濟繁榮和文件昌盛。南宋時期,中國經濟總量佔全球經濟總量75%,唐朝佔到58%,即使到了日漸衰微的1820年,中國經濟總量仍然佔到全球經濟總量的33%.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總量在世界的佔比從1978年的4.6%到目前的11%。根據趨勢外推法則,可以預計到2030年中國經濟總量將重新回到歷史上佔到全球經濟總量的33%。屆時,全球財富的三分之一在中國。
歷史昭示著未來。作為傳統陸上貿易強國,中國與西部鄰國的貿易主要通過古絲綢之路來實現。然而過去三十多年,中國並不是通過陸地,而是依靠海洋加入到世界經濟貿易體系中。中國通過參與國際分工,依靠廉價勞動力比較優勢促進出口,中國經濟重心也向沿海地區轉移,為中國經濟帶來了35年的大發展。
高速鐵路「走出去」,為中國在未來發展提供了全新廣闊的地緣空間,高鐵就是升級版的現代絲綢之路。高鐵將把中國的商品、產業、裝備、文化和思想傳播出去,中國高鐵將與中國航天、中國海洋深潛等戰略高技術一道,助推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