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2014年到2016年中國取得科學技術新成就有哪些
一、世界最大射電望遠鏡FAST將投入使用
貴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縣一個「大窩凼」里,世界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預計9月竣工,9月25日投入使用,開始探索宇宙深處的奧秘。
高分衛星是「天眼」觀地,射電望遠鏡是「巨眼」觀天。中科院國家天文台副台長鄭曉年表示,FAST突破了射電望遠鏡的百米極限,它擁有30個足球場大的接收面積,與號稱「地面最大的機器」的德國波恩100米望遠鏡相比,靈敏度提高約10倍。它將在未來20至30年保持世界一流設備的地位。
對科學家們來說,FAST具有極其重大的科學意義。它將可能搜尋到更多的奇異天體,用來觀測脈沖星,探索宇宙起源和演化、暗物質暗能量、星系與銀河系的演化等等,甚至可以搜索星際通訊信號,開展對地外文明的探索。
二、中國造出世界最大起重船
2016年5月13日,振華重工自主建造的世界最大12000噸起重船在上海長興島基地交付,並在現場命名為「振華30號」。
這艘船以單臂架12000噸的吊重能力和7000噸360度全回轉的吊重能力位居世界第一。近期在吊重試驗中,該船成功起吊了高於最大吊重能力110%的船舶,顯示其「實力強勁」。
該船的成功交付進一步鞏固了振華重工在巨型起重船領域的地位,為我國打撈救助事業向深海延伸提供了裝備支撐。
三、天河二號
「天河二號」是由國防科學技術大學研製的超級計算機系統,以峰值計算速度每秒5.49億億次、持續計算速度每秒3.39億億次雙精度浮點運算的優異性能位居榜首,成為2013年全球最快超級計算機。
2014年11月17日公布的全球超級計算機500強榜單中,中國「天河二號」以比第二名美國「泰坦」快近一倍的速度連續第四次獲得冠軍。
2015年5月,「天河二號」上成功進行了3萬億粒子數中微子和暗物質的宇宙學N體數值模擬,揭示了宇宙大爆炸1600萬年之後至今約137億年的漫長演化進程。同時這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粒子數最多的N體數值模擬。
11月16日,全球超級計算機500強榜單在美國公布,「天河二號」超級計算機以每秒33.86千萬億次連續第六度稱雄。2016年6月20日,新一期全球超級計算機500強榜單公布,使用中國自主晶元製造的「神威·太湖之光」取代「天河二號」登上榜首。
2018年11月12日,新一期全球超級計算機500強榜單在美國達拉斯發布,中國超算「天河二號」位列第四名。
四、中國首位獲諾貝爾獎的科學家屠呦呦
屠呦呦,女,漢族,中共黨員,葯學家。屠呦呦多年從事中葯和中西葯結合研究,突出貢獻是創制新型抗瘧葯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1972年成功提取到了一種分子式為C15H22O5的無色結晶體,命名為青蒿素。
2011年9月,因為發現青蒿素——一種用於治療瘧疾的葯物,挽救了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數百萬人的生命獲得拉斯克獎和葛蘭素史克中國研發中心「生命科學傑出成就獎」。
2015年10月,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理由是她發現了青蒿素,這種葯品可以有效降低瘧疾患者的死亡率。她成為首獲科學類諾貝爾獎的中國人。
五、首次實現多自由度量子隱形傳態
多自由度量子隱形傳態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陸朝陽等完成的科研成果,當選歐洲物理學會新聞網站「物理世界」2015年度國際物理學領域的十項重大突破,位居榜首。
多自由度量子隱形傳態打破了國際學術界從1997年以來只能傳輸基本粒子單一自由度的局限,為發展可擴展的量子計算和量子網路技術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國際量子光學專家Wolfgang Tittel教授在同期《自然》雜志撰文評論:「該實驗實現為理解和展示量子物理的一個最深遠和最令人費解的預言邁出了重要的一步,並可以作為未來量子網路的一個強大的基本單元。」該成果已被歐洲物理學會評為「2015年度物理學重大突破」。
『貳』 杜昱光的研究成果及獎項
先後在國內外刊物上發表論文220餘篇;撰寫中英文論著5本;申請發明專利近百項,授權30餘項。培養碩士、博士研究生50餘人,合作博士後7名。2000年獲大連市政府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2000年獲全國大北農科技成果獎(個人獎);2001年獲遼寧省政府科技進步二等獎;2002年獲遼寧省政府科技進步二等獎;2002年度大連市優秀發明家稱號; 2005年獲大連市政府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2013年國家海洋科學技術一等獎。2014年遼寧省科學技術二等獎,海南省科學技術二等獎。
『叄』 2014河南之星獲獎名單什麼時候公布啊
你的題目說的是這個嗎?
2013—2014屆河南大學星星草文學社「文學之星」全國徵文大賽獲獎名單公示
一年一度的「文學之星」徵文比賽已經落下帷幕,本屆徵文大賽共收到來自全國各地文友的稿件八百餘篇。他(她)們是來自全國十餘個省份的不同職業、不同年齡的朋友,在這里我們特別感謝他們的來稿。
此次比賽共評出一等獎4名,二等獎6名,三等獎8名 優秀獎若干名(具體名單另發)
為了體現「公開、公平、公正」原則,增加透明度,現將河南大學星星草文學社「文學之星」評選結果給予公示,公示期為30個工作日(2014年6月16日至2014年7月16日)
我們將進行檢索,如有發現「一稿多投」抑或「已發表」等情況,我們將取消其獲獎資格,也歡迎諸位老師同學監督。
名單如下:
一等獎:
《菊花坳》 趙寧娜 河南教育學院
《城市之光》 宋金明 河南大學
《詩人》 徐勇強 信陽師范學院
《聽風》(詩歌) 李源林 中國礦大
二等獎:
《蜂蛹茉莉》 葛若佳 山東大學
《梅城舊事》 楊小瑩 廣州海珠
《歸依》 竇肖宇 河南大學
《小村》 王振國 河南大學
《清秋九月,背起自己去流浪》 商野 貴州省貴陽市
《詩意生活》(詩歌) 孫慧娟 河南大學
三等獎:
《河與水與冰》 朱騰飛 山東司法警官職業學院
《眼》 席翰 浙江科技學院
《年華是本無字書》 若羌 河南大學民生學院
《我眼中的城》 王才俊 河南大學
《致青春》(詩歌) 劉中亞 平頂山學院政法學院
《我的青春》(詩歌) 葛小明 山東濟寧學院
《手》(詩歌) 許楠 河南大學
『肆』 許昌的社會事業
截至2014年末,許昌市擁有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55家,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42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53家,國家級創新型(試點)企業3家,省級創新型(試點)企業20家。8項科技成果獲得省級科技進步獎。專利申請量5775件,授權量2028件。
截至2014年末,許昌市擁有9個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機構。制訂、修訂地方標准2項,組織參與起草國際標准16項,國家和行業標准216項。擁有中國名牌產品8個,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9個,首屆中國質量獎提名獎1家,省長質量獎3家,河南省名優產品140個。 截至2014年末,許昌全市城鎮化率達到45.7%,許昌市市區建成區面積為97.05平方公里,建成區人口為88.26萬人。市區供水管網長度達582.7公里,公共供水總量4611.5萬立方米,自來水用水戶143742戶。城市排水管道518.8公里。污水處理廠2座,污水處理能力18萬立方米/日,污水集中處理率97%。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99.5%。城市道路長度302.1公里。天然氣供氣管道202.4公里,天然氣用戶87800戶。建成區綠化覆蓋面積3370公頃,綠化覆蓋率38.3%。
『伍』 獲取2014年國家最高科技獎的是誰
「兩彈一星」功勛、
中國「氫彈之父」於敏院士獲2014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2014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著名核物理學家、「兩彈一星」功勛、
中國「氫彈之父」於敏院士獲2014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參考資料:
『陸』 劉軍的科研項目
先後主持和參加完成省部級科研項目 5 項,獲省機械工業科技進步一等獎 2 項,二等獎 1 項,省教育廳科技成果二等獎 1 項,許昌市科技二等獎1項等。主持洛陽軸承廠等單位合作項目 4 項。 目前主持省科技攻關項目 1 項:煙葉烘烤智能機電成套設備的研究設計 教育廳自然科學基礎研究項目 2 項:虛擬製造中的農機件智能 CAPP 技術研究; 煙葉烘烤智能控制系統的研究
榮譽及獲獎: 曾獲優秀研究生導師稱號
『柒』 科技成果和科技成果的作用
1、神舟六號載人航天飛行圓滿成功 10月17日凌晨4時33分,在經過115小時32分鍾的太空飛行,完成我國真正意義上有人參與的空間科學實驗後,神舟六號載人飛船返回艙順利著陸,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自主出艙。神舟六號載人航天飛行的成功,標志著我國在發展載人航天技術、進行有人參與的空間實驗活動方面取得了又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勝利,這對於進一步提升我國的國際地位,增強我國的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具有重大深遠的意義。 2、青藏鐵路全線鋪通 青藏鐵路工程技術人員和建設者按照建設世界一流高原鐵路的目標,在素有「生命禁區」之稱的雪域高原上,克服許多難以想像的困難,攻克「多年凍土、高寒缺氧、生態脆弱」三大世界性難題,優質高效地完成了青藏鐵路全線鋪通任務,這是世界鐵路建設史上的輝煌壯舉。裝載著大批援藏物資的列車10月15日陸續抵達拉薩。 3、我國首款64位高性能通用CPU晶元問世 中科院計算所研製的龍芯2號,其單精度峰值浮點運算速度為每秒20億次,雙精度浮點運算速度為每秒10億次,最高頻率為500MHz,功耗為3瓦至5瓦,遠遠低於國外同類晶元,其標准測試程序的實測性能是1.3GHz的威盛處理器的2倍至3倍 。信息產業部、科技部、中科院和江蘇省合作,建立「中科夢龍」龍芯產業化基地,一條以龍芯產業化為目標的高科技產業鏈已經初步形成。 4、中國科考隊首次登上南極冰蓋最高點 北京時間1月18日3時16分,在挺進南極內陸冰蓋1200多公里後,中國南極內陸冰蓋昆侖科考隊登上了南極內陸冰蓋的最高點:南緯80度22分00秒,東經77度21分11秒,海拔4093米。按照計劃,冰蓋科考隊將在最高點建立科學觀測站,開展氣候環境監測,進行冰雷達測厚、高精度GPS定位和綜合氣象觀測。我國科考隊成功登上冰蓋最高點,是人類南極考察歷史上的一次壯舉,表明我國南極事業發展又上了一個新台階。 5、全球記載種類最多的《中國植物志》全部出版 與世界上同類著作相比,126卷冊的《中國植物志》收載植物種類和所含卷冊最多,總體編研水平高,是我國近百年來第一部最全面、最系統的全國植物志。《中國植物志》是關於中國維管束植物(包括蕨類植物與種子植物)的全面、系統、科學的總結,它記載了中國3萬多種植物(301科3408屬31142種),共5000多萬字,9000多幅圖版。 6、我國科學家成功實現首次單分子自旋態控制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研人員利用低溫超高真空掃描隧道顯微鏡,巧妙地對吸附於金屬表面的鈷酞菁分子進行「單分子手術」,成功實現了單分子自旋態的控制。這是世界上首次實現了單個分子內部的化學反應,並利用局域的化學反應來改變和控制分子的物理性質,從而實現重要的物理效應,為單分子功能器件的制備提供了一個極為重要的新方法,揭示了單分子科學研究的廣闊前景。《科學》雜志發表了這項研究的論文,並在同期的「透視」欄目中對該成果進行了評價。 7、我國測定珠峰新「身高」8844.43米 國家測繪局宣布了2005年珠穆朗瑪峰高程測量獲得的新數據:珠峰峰頂岩石面海拔高程8844.43米,高程測量精度±0.21米,峰頂冰雪深度3.50米。這組數據是迄今為止國內乃至國際上歷次珠峰高程測量中最為詳盡、精確的數據。與1975年所測得的珠峰高度相比,最新公布的珠峰高度降低了約3.7米。此次精確測定珠峰高程的活動,反映了我國測量珠峰高程的技術水平和權威性,對於體現國家綜合國力和測繪科技水平、促進地球科學研究等具有重要的作用。 8、中國大陸科學鑽探深入地下5158米 經過近4年努力 ,中國大陸科學鑽探工程「科鑽一井」勝利竣工,在江蘇省東海縣毛北村成功深入地下5158米,並在此基礎上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這標志著我國「入地」計劃獲得重大突破。這也是當前正在實施的國際大陸科學鑽探計劃20多個項目中最深的科學鑽井。 9、能在血管中通行的「葯物分子運輸車」研製成功 中科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研製的「納米葯物分子運輸車」,直徑只有200納米,裝載的葯物在沿途不會泄漏,直到引導到了某一個特定的疾病靶點、在人們需要的時候才釋放出來,對疾病產生治療作用。研究人員已經成功完成用「運輸車」裝載消炎、止痛、抗癌葯物的裝載控制釋放和定向傳輸的實驗。這項成果發表在《美國化學學會會志》和德國《應用化學》上。 10、最高解析度「中國數字人男1號」誕生 南方醫科大學構建完成的「中國數字人男1號」,高效數碼相機像素達2200萬,圖像解析度為4040×5880,是目前世界上0.2毫米虛擬人切削中解析度最高的數據集。此外,按60兆一幀釋放,該數據集的數據量超過540千兆,為世界之最。「數字人」在醫學、航天、航空、影視製作乃至軍事等領域都有著廣泛的應用價值。
請採納答案,支持我一下。
『捌』 2014到2015年我國重大科技成果5條簡單
一、超深水半潛式鑽井平台研發與應用
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的「超深水半潛式鑽井平台研發與應用」使我國成為繼美國、挪威之後第三個具備超深水半潛式鑽井平台設計、建造、調試、使用一體化綜合能力的國家。該平台為創建「海上大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同時帶動了國內海洋工程、船舶、機電製造業的技術進步和轉型升級。
二、元壩超深層生物礁大氣田高效勘探及關鍵技術
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的「元壩超深層生物礁大氣田高效勘探及關鍵技術」,創新超深層生物礁優質儲層發育與成藏富集機理認識,形成超深層地震勘探、鑽井及測試三項核心技術,在6500~7000米的深度發現了我國首個超深層生物礁大氣田,也是國內目前規模最大、埋藏最深的生物礁氣田。
三、超深井超稠油高效化學降粘技術研發與工業應用
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的「超深井超稠油高效化學降粘技術研發與工業應用」,研發了超深井超稠油高效化學降粘技術系列,開創了化學工程技術在超深井超稠油開發領域成功應用的先例,為塔里木盆地數十億噸儲量乃至國內外同類油藏的開采提供了技術支撐與借鑒。
四、重大新葯創制、重大傳染病防治
重大新葯創制、重大傳染病防治2個醫療領域的重大專項共有11項成果獲獎。這兩個專項圍繞人口健康和產業發展,幾年來的實施取得顯著成效,研製出一大批新葯品種,傳染病防控能力顯著提升。
五、對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有效防控及集成創新性研究
我國首次對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有效防控及集成創新性研究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在傳染病防治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支持下,我國建立了舉國體制集成創新性的傳染病防控綜合技術平台。依託傳染病防控綜合技術平台,針對防控各個階段中的關鍵性科學問題,開展全國多學科集成大協作攻關研究,為全球防控流感做出了重大貢獻,大幅提升我國新發突發傳染病應急處置能力,有效保障了人民健康、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