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成果應用

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成果應用

發布時間:2021-07-20 03:10:27

⑴ 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進度安排怎樣

按照國務院要求,從2007年1月起,開始啟動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工作。2007年1月至6月開展第二次土地調查的有關准備工作,完成調查方案編制、技術規范制定,以及試點經驗總結、業務培訓和輿論宣傳等。2007年7月1日全面啟動調查工作,至2009年上半年,完成全國調查工作。具體安排如下:
(1)2007年7月至2009年6月,開展農村土地調查,逐地塊查清全國土地的位置、類型、面積、分布等利用狀況。
(2)2007年7月至2009年6月,查清農村部分的集體土地所有權和國有土地使用權狀況,確權達到90%以上。
(3)在現有工作基礎上,全面開展城鎮土地調查,到2009年底,完成城市建成區、縣城所在地建制鎮的城鎮土地調查。
(4)到2009年底,在農村土地調查和城鎮土地調查的基礎上,通過匯總統計調查,查清工業、基礎設施、金融商業服務、開發園區和房地產等用地的分布和利用狀況。
(5)到2009年底,在農村土地調查基礎上,依據基本農田劃定和調整資料,完成基本農田的上圖、登記、造冊,查清全國基本農田的數量、分布和保護狀況。
(6)在調查的基礎上,2010年上半年,完成包括土地利用現狀數據、基本農田數據和城鎮地籍調查數據的國家、省、地、縣四級土地利用資料庫的建設,建立土地利用資料庫及管理系統,實現全國土地調查信息共享。
(7)進行土地調查成果統一時點變更,將成果統一到2009年10月31日同一時點,逐級匯總土地調查成果,建立土地資源變化信息的調查統計、及時監測與快速更新機制。

⑵ 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的比較

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即將開始, 通過與第一次全國土地調查之比較, 從組織領導、技術保障、資料基礎、質量保證等方面, 探討了開展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的有關問題, 並提出了具體的意見。
距第一次全國土地調查十年之後, 國務院決定自2007 年7月1 日起開展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以下簡稱第二次調查)。十年來經濟社會、地貌景觀、土地用途都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雖然每年都進行土地變更調查, 但由於第一次全國土地調查(以下簡稱第一次調查) 的技術手段落後, 基礎資料保存方法原始, 特別是圖件資料多為紙質或薄膜成圖, 不利於變更後的修改和使用, 更談不上信息的交流與共享。已經完全不能滿足當今高速發展的信息社會的需要。因此, 開展第二次調查是非常必要的, 也是非常及時的。
根據《國務院關於開展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 要求, 第二次調查要在2007 年7 月至2009 年6 月,各地組織開展調查和資料庫建設, 完成全國調查工作。2009 年下半年, 各地對調查成果進行整理。也就是說從現在資料准備開始到全面結束, 只有三年時間。而第一次調查時卻花了整整十三年。雖然現在的技術手段已今非昔比, 但要在如此短的時間里完成如此浩大的工作量, 如果沒有強有力地組織保障、充分地物質保證和幾十萬人的技術力量, 是難以想像的。筆者根據參加第一次調查及多年來的教學體會, 通過兩次土地調查之比較, 對第二次調查提出幾點意見和建議, 僅供參考。
一、領導重視、政府支持, 是順利完成土地調查的關鍵
第一次調查的通知是,《國務院批轉農牧漁業部、國家計委等部門關於進一步開展土地資源調查工作的報告的通知》國發〔1984〕70 號。第二次調查的通知是,《國務院關於開展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的通知》國發〔2006〕38 號。領導小組由國務院副總理曾培炎、國土資源部部長孫文盛親自掛帥, 成員由國務院有關部、局一級領導組成, 重視程度可見一斑。
但是土地調查是以縣為單位進行的, 依據縣級成果逐級匯總而成。因此, 縣級領導的重視程度以及縣政府的支持力度, 是順利完成土地調查的關鍵。第一次調查為什麼從1984 年5 月開始一直到1997 年年底結束, 其中最主要的一個原因就是領導重視和政府支持的問題, 更直接地說就是調查經費落實的問題。一般有兩種情況, 一是因為領導重視不夠, 財政有錢但不願把錢花在這種見不到直接效益的地方。二是有些貧困縣財政確實拿不出錢來。筆者所在地區某貧困縣, 因為經費不足直到1993 年底靠貸款才開展土地調查工作。
第二次調查所處的經濟環境、消費水平, 採用的技術手段、設備等都遠遠高於當年, 調查經費同樣遠高於當年。這次調查經費的來源與上次一樣: 由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按承擔的工作任務共同分擔。如此大的費用, 對於貧困縣或剛剛脫貧的縣來說又是一個沉重的壓力。如果中央財政和省財政不能區別對待另給補貼, 這些縣要按時完成可能會有較大地困難。
二、技術規程、實施方案, 是順利完成土地調查的技術保障
每一項技術工作都有一個技術標准, 土地調查技術規程實質上就是國家標准。必須具有權威性、准確性、合理性、實用性和可操作性。實施方案應具體、明確。技術規程和實施方案是進行土地調查的技術依據, 保障土地調查成果能夠實現土地資源信息的社會化服務, 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及國土資源管理的需要。
值得注意的是, 當今社會已進入信息化高速發展階段,數字地球、數字中國計劃已實施多年。土地調查成果是數字中國國家空間信息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制定技術規程和實施方案時, 必須充分考慮土地信息採集、處理的標准化、系統化, 以利於與其它空間信息的整合、共享和應用, 形成統一的地理信息共享平台。
三、基礎圖件、系統軟體, 是順利完成土地調查的基礎
第一次調查採用的基礎圖件, 是由各縣到測繪部門收集, 往往要跑幾個單位才能收齊, 主要是不同比例尺的普通航攝照片和部分正攝影像圖(一般是經濟條件較好的縣採用) , 而且很多是1980 年—1987 年期間拍攝的。大多數的外業調查是在九十年代初進行的, 中間間隔了五六年, 大大增加了外業調繪的難度和新增地物補測的工作量, 影響了調查進度和質量。
第二次調查由國家統一購置航空、航天遙感資料, 統一製作調查基礎圖件。一方面減輕了地方負擔, 一方面確保了基礎資料的可靠性、時效性和統一性。這是土地調查成果可靠性的基礎。
第一次調查時由於計算機應用剛剛起步, 大部分內業工作是人工操作, 如航片轉繪、編圖繪圖、圖件縮編等。僅面積量算採用了當時較先進的計算機掃描計算技術, 但仍有少數單位採用求積儀人工計算的。工作量大耗時長, 這是第一次調查用了十幾年才完成的另一原因。由於計算機運用程序五花八門各地不一,圖件一般是薄膜成圖, 使後續的市級、省級數據匯總、圖件縮編困難重重、進度緩慢。
第二次調查正處在「3S」技術廣泛應用的時期, 其中地理信息系統(GIS) 提供了分析和處理海量地理數據的通用技術, 應用領域極為廣泛, 而且早已應用於土地調查與管理的方方面面。土地調查內業工作通過GIS 建立資料庫已經完全成熟, 筆者不再贅敘。現在的問題是, 國產GIS已有幾十個應用軟體, 僅近幾年用於試點地區土地調查的系列軟體就有四、五種之多, 使用效果均反映良好。第二次調查是由國家統一採用其中一種軟體, 還是由各地自選軟體。如果由各地自選, 資料庫的統一和共享如何保證, 應該有明確地規定。特別是已完成的試點省市如何整合到統一的資料庫及地理信息共享平台中去。
四、調查隊伍、檢查驗收, 是順利完成土地調查的質量保證
土地調查是一項政策性較強、工作量浩大、涉及多項專業技術的工程, 需要數以萬計的工程技術人員參加。調查隊伍的選擇和調查人員的素質, 嚴格的檢查驗收, 是土地調查成果質量高低的關鍵。
(一) 調查隊伍的選擇要慎重
1、最好是選擇參加過第一次調查的隊伍和人員
參加過第一次調查的隊伍和人員, 積累了豐富地經驗, 稍加培訓就能很快上手。但是參與第一次調查的幾十萬技術人員, 主要是來自地勘部門以及部分院校。當時(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正是我國地勘部門處於低潮時期, 體制不明確, 國家任務有限,大量富餘人員正尋找出路。土地調查給他們帶來了就業機會, 他們也為第一次調查的順利完成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目前, 地勘部門正處在第二次大發展的時期, 各單位人才急缺, 要抽出大量人員參與第二次調查, 可能會有一定的困難。對於有關院校來說,參與第二次調查是一次產學研結合的大好機會, 但人力和時間受到一定限制, 只能完成少部分地區的調查工作。利用各種社會勘測隊伍, 信息安全問題不得不作考慮。因此, 調查隊伍的選擇應早做准備, 現在就應擺在議事日程當中, 以便於人員培訓和設備配置盡早進行。
2、第二次調查技術含量高, 對調查隊伍和人員的素質要求更高
從《通知》中可以看出, 第二次調查的內容比第一次調查有較大變動, 由於2001 年重新對土地進行了分類, 體現了城鄉一體化的分類原則。因此, 外業調查增加了城鎮土地調查的內容,如工業用地、基礎設施用地、金融商業服務、開發園區、房地產等, 以及基本農田的內容, 大大增加了調查的難度; 內業必須全部運用新技術手段, 建立互聯共享的覆蓋國家、省、市(地)、縣四級的集影像、圖形、地類、面積和權屬為一體的土地調查資料庫。因此, 要求調查人員必須具備較高的技術素質, 經過嚴格的培訓才能上崗。調查單位必須通過資質審查, 配備有相應的設備方可承擔調查任務。
同時, 還應對縣、市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從事土地調查管理工作的人員進行技術培訓, 加強第二次調查過程中的管理和監督, 並為後續的變更調查和土地管理打下堅實地基礎。
(二) 制定嚴格的檢查驗收制度, 確保土地調查的質量
質量是一切技術工作的生命線, 必須制定嚴格的「三檢」制度, 進行自檢、互檢和專檢, 盡量將問題消滅在第一線。從而確保土地調查的數據、圖件與實地三者一致。
《通知》中規定, 省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負責組織驗收縣級調查成果。因此, 各省必須組建一支專門的、穩定的, 由多方面、多層次專家組成的省級土地調查檢查驗收隊伍, 按照技術規程和實施方案的要求嚴把質量關。確保第二次土地調查成果的質量。

⑶ 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的技術方法

1.以航空、航天遙感影像為主要信息源
農村土地調查將以1:1萬比例尺為主,充分應用航空、航天遙感技術手段,及時獲取客觀現勢的地面影像作為調查的主要信息源。採用多平台、多波段、多信息源的遙感影像,包括航空、航天獲取的光學及雷達數據,以實現在較短時間內對全國各類地形及氣候條件下現勢性遙感影像的全覆蓋;採用基於DEM和GPS控制點的微分糾正技術,提高影像的正射糾正幾何精度;採用星歷參數和物理成像模型相結合的衛星影像定位技術和基於差分GPS/IMU的航空攝影技術,實現對無控制點或稀少控制點地區的影像糾正。
2.基於內外業相結合的調查方法
農村土地調查以1:1萬主比例尺,以正射影像圖作為調查基礎底圖,充分利用現有資料,在GPS等技術手段引導下,實地對每一塊土地的地類、權屬等情況進行外業調查,並詳細記錄,繪制相應圖件,填寫外業調查記錄表,確保每一地塊的地類、權屬等現狀信息詳細、准確、可靠。以外業調繪圖件為基礎,採用成熟的目視解譯與計算機自動識別相結合的信息提取技術,對每一地塊的形狀、范圍、位置進行數字化,准確獲取每一塊土地的界線、范圍、面積等土地利用信息。
城鎮土地調查以1:500比例尺為主,充分運用全球定位系統、全站儀等現代化測量手段,開展大比例尺權屬調查及地籍測量,准確確定每宗土地的位置、界址、權屬等信息。地籍調查盡可能採用解析法。
3.基於統一標準的土地利用資料庫建設方法
系統整理外業調查記錄,並以縣區為單位,按照國家統一的土地利用資料庫標准和技術規范,逐圖斑錄入調查記錄,並對土地利用圖斑的圖形數據和圖斑屬性的表單數據進行屬性聯結,形成集圖形、影像、屬性、文檔為一體的土地利用資料庫。
以地理信息系統為圖形平台,以大型的關系型資料庫為後台管理資料庫,存儲各類土地調查成果數據,實現對土地利用的圖形、屬性、柵格影像空間數據及其它非空間數據的一體化管理,藉助網路技術,採用集中式與分布式相結合方式,有效存儲與管理調查數據。考慮到土地變更調查需求,採用多時序空間數據管理技術,實現對土地利用數據的歷史回溯。另外,由於土地調查成果包括了土地利用現狀數據、遙感影像數據、權屬調查數據以及土地動態變化數據等,數據量龐大,記錄繁多,採用資料庫優化技術,提高數據查詢、統計、分析的運行效率。
4.基於網路的信息共享及社會化服務技術方法
藉助現有的國土資源信息網路框架,採用現代網路技術,建立先進、高速、大容量的全國土地利用信息管理、更新的網路體系,按照「國家-省-市-縣」四級結構分級實施,實現各級互聯和數據的及時交換與傳輸,為國土資源日常管理提供信息支撐。同時,藉助現有的信息網路及服務系統,依託國家自然資源和空間地理基礎資料庫信息平台,實現與各行業的信息共享與數據交換,為各相關部門和社會提供土地基礎信息和應用服務。

⑷ 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的主要成果

通過開展第二次土地調查工作,全面獲取覆蓋全國的土地利用現狀信息和集體土地所有權登回記信息,答形成一系列不同尺度的土地調查成果。具體成果主要包括:數據成果、圖件成果、相關文字成果和土地資料庫成果等。 1.各級行政區各類土地面積數據;
2.各級行政區基本農田面積數據;
3.不同坡度等級的耕地面積數據;
4.各級行政區城鎮土地利用分類面積數據;
5.各級行政區各類土地的權屬信息數據。 1.各級土地利用現狀圖件;
2.各級基本農田分布圖件;
3.市縣城鎮土地利用現狀圖件;
4.土地權屬界線圖件;
5.第二次土地調查圖集。 1.綜合報告
(1)各級第二次土地調查工作報告;
(2)各級第二次土地調查技術報告;
(3)各級第二次土地調查成果分析報告。
2.專題報告
(1)各級基本農田狀況分析報告;
(2)各市縣城鎮土地利用狀況分析報告。 形成集土地調查數據成果、圖件成果和文字成果等內容為一體的各級土地調查資料庫。主要包括:
1.各級土地利用資料庫;
2.各級土地權屬資料庫;
3.各級多源、多解析度遙感影像資料庫;
4.各級基本農田資料庫;
5.市(縣)級城鎮地籍信息系統。

⑸ 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的主要任務

按照國務院《通知》要求,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主要任務包括:開展農村土地調查,查清全國農村各類土地的利用狀況;開展城鎮土地調查,掌握城市建成區、縣城所在地建制鎮的城鎮土地狀況;開展基本農田狀況調查,查清全國基本農田狀況;建設土地調查資料庫,實現調查信息的互聯共享。在調查的基礎上,建立土地資源變化信息的調查統計、及時監測與快速更新機制。具體任務如下: 農村土地調查是指對城市、建制鎮以外的土地進行調查。農村土地調查是第二次土地調查的重點任務。按照調查內容,農村土地調查分農村土地利用現狀調查和農村土地權屬調查兩部分。
(1)農村土地利用現狀調查。以1:1萬比例尺為主,以縣區為基本單位,按照統一的土地調查技術標准,以正射影像圖為基礎,實地調查城鎮以外的每塊土地的地類、位置、范圍、面積、分布等利用狀況,查清全國耕地、園地、草地、林地、農村居民點等各類土地的分布和利用現狀。
(2)農村土地權屬調查。農村土地權屬調查主要是查清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和公路、鐵路、河流以及農、林、牧、漁場(含部隊、勞改農場及使用的土地)等國有土地的使用權狀況。充分利用土地調查成果,加快推進土地登記發證,完成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登記發證工作。 (1)建立四級土地利用資料庫
按照土地利用資料庫建設標准,以縣(區、市)為單位組織開展土地利用資料庫建設,對土地利用現狀數據、土地權屬數據和基本農田等數據進行管理,滿足縣級日常變更等業務需要;在市級,以市(地、州)為單位,結合市級管理模式,整合各縣級土地利用資料庫,構建市級土地利用資料庫,滿足市級國土資源日常管理需求;以省為單位組織,對市縣級土地利用資料庫全面整合,建立省級土地利用資料庫,滿足省級國土資源管理對土地基礎數據的基本需要。在中央一級,藉助現有的網路系統,由國家組織建立國家級土地利用資料庫,提供對各級土地數據到地塊的查詢檢索、統計匯總、分析輸出、及時調用和定期備案等功能。另外,各級資料庫之間提供訪問和調用介面,滿足數據上傳、接收、交換、備份、更新維護、日常應用等工作需要。
(2)建立市縣地籍信息系統
各市(縣)按照地籍信息系統建設有關技術標准和要求,以市(縣)為單位,組織建立地籍信息系統,對市(縣)地籍調查和地籍測量結果的圖形數據、宗地屬性以及各種表、卡、冊等數據信息進行集中管理,並提供編輯錄入、查詢統計、日常變更、制圖輸出、登記發證以及辦公流程等管理功能,滿足日常業務及管理需求。 (1)數據匯集
在土地利用資料庫的基礎上,逐級匯總各級行政轄區內的各類土地利用數據以及基本農田和城鎮建設用地等數據,增加非調查區域的港澳台地區的土地數據,形成國家及各級行政轄區內的綜合及專題調查匯總成果。
(2)圖件編制
利用資料庫管理和計算機輔助制圖等技術,採用縮編等手段對全國土地調查圖形數據進行整理縮編,編制出國家、省、地(市)、縣級系列土地利用圖件、圖集和各種專題圖件(集)等。
(3)成果分析
根據土地調查結果,結合相關資料信息,開展土地利用狀況分析。對耕地、基本農田等各類土地的數量、分布、利用結構及其變化狀況進行綜合分析,評判土地利用的集約節約程度,預測變化趨勢,為土地開發潛力挖掘,節約集約利用土地資源提出建議。根據土地調查及分析結果,各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編制第二次土地調查報告。
為保持調查成果現勢性,從2009年下半年開始,繼續進行每年一次的土地變更調查工作,組織各地對土地利用變化狀況進行全面調查,及時匯總調查成果;國家建立及時監測系統,運用航空(天)遙感等高技術手段,定期對重點地區、重點地類進行變化監測,並周期性覆蓋全國,及時檢查各地變更調查工作情況,並利用監測成果積極做好成果維護和應用工作。制定土地調查、統計、登記相關法律、法規,逐步建立穩定的常設調查隊伍,保障調查經費,進一步完善全國統一的土地調查、統計和登記制度。

⑹ 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的概念是什麼

1996年第一次全國土地調查完成以來(不是所有省市都是1996年),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城鄉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原有的土地信息已難以滿足新形勢下節約集約用地的需要。掌握真實准確的土地基礎數據,是實行最嚴格土地管理制度的迫切需要,對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完成「十一五」規劃的任務,守住全國耕地不少於18億畝這條紅線具有重要意義。要通過新一輪土地調查,查清城鄉每一塊土地特別是基本農田的具體情況,建立和完善我國土地調查、土地統計和土地登記制度,實現土地的信息化、網路化管理,開展社會化服務,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土資源管理的需要。
全國第二次土地調查將於2007年7月1日全面啟動,計劃於2009年完成。調查的主要任務包括,農村土地調查,查清每塊土地的地類、位置、范圍、面積分布和權屬等情況;城鎮土地調查,掌握每宗土地的界址、范圍、界線、數量和用途;基本農田調查,將基本農田保護地塊(區塊)落實到土地利用現狀圖上,並登記上證、造冊;建立土地利用資料庫和地籍信息系統,實現調查信息的互聯共享。在調查的基礎上,建立土地資源變化信息的統計、監測與快速更新機制。 第二次土地調查作為一項重大的國情國力調查,目的是全面查清全國土地利用狀況,掌握真實的土地基礎數據,並對調查成果實行信息化、網路化管理,建立和完善土地調查、統計制度和登記制度,實現土地資源信息的社會化服務,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土地宏觀調控及國土資源管理的需要。
(一)調查目標
根據《通知》要求,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的目標是全面查清全國范圍內的土地利用狀況,掌握真實的土地基礎數據,建立和完善我國土地調查、土地統計和土地登記制度,實現土地資源信息的社會化服務,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及國土資源管理的需要。
(二)主要任務
按照國務院《通知》要求,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主要任務包括:開展農村土地調查,查清全國農村各類土地的利用狀況;開展城鎮土地調查,掌握城市建成區、縣城所在地建制鎮的城鎮土地狀況;開展基本農田狀況調查,查清全國基本農田狀況;建設土地調查資料庫,實現調查信息的互聯共享。在調查的基礎上,建立土地資源變化信息的調查統計、及時監測與快速更新機制。

⑺ 第二次土地調查成果從哪一年開始使用

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於2007年7月啟動,於2009年完成二調成果並啟用。

⑻ 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的技術方法是什麼

(1)以航空、航天遙感影像為主要信息源。農村土地調查將以1:1萬比例尺為主,充分應用航空、航天遙感技術手段,及時獲取客觀現勢的地面影像作為調查的主要信息源。採用多平台、多波段、多信息源的遙感影像,包括航空、航天獲取的光學及雷達數據,以實現在較短時間內對全國各類地形及氣候條件下現勢性遙感影像的全覆蓋;採用基於DEM和GPS控制點的微分糾正技術,提高影像的正射糾正幾何精度;採用星歷參數和物理成像模型相結合的衛星影像定位技術和基於差分GPS/IMU的航空攝影技術,實現對無控制點或稀少控制點地區的影像糾正。
(2)基於內外業相結合的調查方法。農村土地調查以1:1萬主比例尺,以正射影像圖作為調查基礎底圖,充分利用現有資料,在GPS等技術手段引導下,實地對每一塊土地的地類、權屬等情況進行外業調查,並詳細記錄,繪制相應圖件,填寫外業調查記錄表,確保每一地塊的地類、權屬等現狀信息詳細、准確、可靠。以外業調繪圖件為基礎,採用成熟的目視解譯與計算機自動識別相結合的信息提取技術,對每一地塊的形狀、范圍、位置進行數字化,准確獲取每一塊土地的界線、范圍、面積等土地利用信息。
城鎮土地調查以1:500比例尺為主,充分運用全球定位系統、全站儀等現代化測量手段,開展大比例尺權屬調查及地籍測量,准確確定每宗土地的位置、界址、權屬等信息。地籍調查盡可能採用解析法。
(3)基於統一標準的土地利用資料庫建設方法。系統整理外業調查記錄,並以縣區為單位,按照國家統一的土地利用資料庫標准和技術規范,逐圖斑錄入調查記錄,並對土地利用圖斑的圖形數據和圖斑屬性的表單數據進行屬性聯結,形成集圖形、影像、屬性、文檔為一體的土地利用資料庫。
以地理信息系統為圖形平台,以大型的關系型資料庫為後台管理資料庫,存儲各類土地調查成果數據,實現對土地利用的圖形、屬性、柵格影像空間數據及其他非空間數據的一體化管理,藉助網路技術,採用集中式與分布式相結合方式,有效存儲與管理調查數據。考慮到土地變更調查需求,採用多時序空間數據管理技術,實現對土地利用數據的歷史回溯。另外,由於土地調查成果包括了土地利用現狀數據、遙感影像數據、權屬調查數據以及土地動態變化數據等,數據量龐大,記錄繁多,採用資料庫優化技術,提高數據查詢、統計、分析的運行效率。
(4)基於網路的信息共享及社會化服務技術方法。藉助現有的國土資源信息網路框架,採用現代網路技術,建立先進、高速、大容量的全國土地利用信息管理、更新的網路體系,按照「國家—省—市—縣」四級結構分級實施,實現各級互聯和數據的及時交換與傳輸,為國土資源日常管理提供信息支撐。同時,藉助現有的信息網路及服務系統,依託國家自然資源和空間地理基礎資料庫信息平台,實現與各行業的信息共享與數據交換,為各相關部門和社會提供土地基礎信息和應用服務。

⑼ 第二次土地調查的背景、目的和意義

石家莊市第一次土地調查自1985年8月開始,於1992年5月全部完成,歷時6年9個月,形成了圖件成果和匯總數據成果等原始的測繪資料,初步查清了全市各類土地分布情況及所佔比例,但數據統計基本上為人工手動計算的,不可避免地存在人為錯誤。隨著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的加快,盡管每年都進行年度的變更調查,但相對滯後的數據成果已不能適應逐年對土地管理工作的需要,因此,為了掌握准確、翔實的土地基礎數據,制訂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戰略決策,保障國民經濟持續、協調、全面發展,國務院決定開展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作為一項重大的國情國力調查,目的是全面查清第一次土地利用現狀調查以來土地利用的分類、分布、面積和權屬的現狀,以及自然的變化和人為的變更狀況,掌握真實的土地基礎數據,並對調查成果實行信息化、網路化管理,建立和完善土地調查、統計和登記制度,實現土地資源信息的社會化服務,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及國土資源管理的需要。

開展第二次土地調查,可以為石家莊市科學制訂發展規劃、合理利用土地、優化空間布局、促進可持續發展提供基礎數據,是明確市、縣政府耕地保護目標責任制的現實需要,是完善市場經濟體系、理順土地產權關系的有效手段,也是管好用好土地資源、建設「沿海經濟強省省會」一項重要基礎工作。

⑽ 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中成果匯總的任務是什麼

(抄1)數據匯總。在土地襲利用資料庫的基礎上,逐級匯總各級行政轄區內的各類土地利用數據以及基本農田和城鎮建設用地等數據,增加非調查區域的港澳台地區的土地數據,形成國家及各級行政轄區內的綜合及專題調查匯總成果。
(2)圖件編制。利用資料庫管理和計算機輔助制圖等技術,採用縮編等手段對全國土地調查圖形數據進行整理縮編,編制出國家、省、地(市)、縣級系列土地利用圖件、圖集和各種專題圖件(集)等。
(3)成果分析。根據土地調查結果,結合相關資料信息,開展土地利用狀況分析。對耕地、基本農田等各類土地的數量、分布、利用結構及其變化狀況進行綜合分析,評判土地利用的集約節約程度,預測變化趨勢,為土地開發潛力挖掘,節約集約利用土地資源提出建議。根據土地調查及分析結果,各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編制第二次土地調查報告。

閱讀全文

與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成果應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沙雕發明博主 瀏覽:105
禹城市工商局合名 瀏覽:977
網路侵犯著作權報案 瀏覽:734
稅務報到期限 瀏覽:6
怎樣查詢銀行卡有效期 瀏覽:19
浙江省溫州市工商局企業查詢 瀏覽:592
馬鞍山全套多少錢 瀏覽:568
艾丁頓發明了什麼 瀏覽:651
希臘誰創造了人類 瀏覽:415
社區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66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方案 瀏覽:752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總結 瀏覽:490
郴州學府世家糾紛 瀏覽:197
馬鞍山ok論壇怎麼刪除帖子 瀏覽:242
馬鞍山恆生陽光集團 瀏覽:235
麻城工商局領導成員 瀏覽:52
鄉級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方案 瀏覽:310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