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天氣成果

天氣成果

發布時間:2021-07-20 00:54:59

㈠ 中國氣象發展

全國氣象科學技術大會今天在北京開幕。這是氣象行業在新世紀召開的第一次全國科技大會,是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自主創新、建設創新型行業的動員大會,必將成為我國氣象科技發展史上的又一個里程碑。
進入21世紀,在科學技術的引領和推動下,人類正經歷著從工業社會向知識社會的演進。科學技術創造出的新的經濟增長點,在解決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一系列重大問題上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和財富形成的主要源泉。
本世紀頭20年,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也是氣象科學技術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提高國際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是我們國家,更是氣象科技工作者面臨的艱巨任務和嚴峻挑戰。只有抓住科技革命稍縱即逝的難得機遇,顯著提高氣象科技實力特別是自主創新能力,才有可能實現更快、更好地發展。

今天,我們站在「十一五」的開端,回望過去的五年,氣象事業前進的軌跡依然讓人心潮澎湃。

"戰略"促發展「十五」是中國氣象事業發展的一個關鍵時期,這個"關鍵"首先突出地體現在整體戰略的探索、凝練和提升,為「十五」氣象事業和科技發展譜下了精彩的序曲和奏鳴。期間,中國氣象局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首先提出了「拓展領域、科技興氣象、人才強局」三大戰略,有力地促進了事業發展,進而於2004年開始了中國氣象發展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戰略研究工作,歷時一年多的時間,取得了重大研究成果
為什麼要進行如此大規模的戰略研究?答案很明確,就是「發展」。因為隨著氣象科技的不斷進步,世界范圍內對天氣的認識已經擴展到氣候系統五大圈層及其相互作用,氣象業務已經從傳統的天氣預報擴展到氣候預測、氣候變化預估、大氣成分監測與分析等領域,氣象事業已經深入到政治、經濟、社會、國家安全、環境外交和可持續發展等方方面面並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由此,站在國家利益和整個中國氣象事業發展的層面上統一規劃中國氣象事業,進一步認識氣象事業的真正內涵;站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以及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層面上,重新審視經濟社會發展對氣象的需求;站在世界科技發展前沿和經濟、科技全球化的層面上,確定未來20年中國氣象事業發展的戰略目標和主要任務已成為緊迫而現實的任務,更成為戰略研究的動因。
戰略研究成果與《國家中長期科學與技術發展規劃》等國家戰略緊密銜接,提出了「堅持公共氣象的發展方向,大力提升氣象信息對國家安全的保障能力,大力提升氣象資源為可持續發展的支撐能力」的戰略思想和「公共氣象、安全氣象和資源氣象「的發展理念,展現出了「大氣象」的宏偉格局。

新年伊始,國務院下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快氣象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國務院3號文件」),進一步明確了中國氣象事業"科技型、基礎性社會公益事業"的戰略定位,強調了氣象事業對國家安全、社會進步的基礎性作用,對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性作用,對可持續發展的前瞻性作用。這是對戰略研究成果的總結和升華,同時也對中國氣象事業的改革創新和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正是這些基於發展的宏偉戰略帶動和引領,使「十五」氣象事業前進的腳步更加堅實,方向更加明晰。當前,全國氣象部門貫徹落實國務院3號文件和全國科技大會精神,新一輪氣象業務技術體制改革正在全面鋪開,跟隨著「十一五」氣象事業發展的進行曲,戰略的提升指揮出愈加激越和跳動的和聲。

「十五」創輝煌
在「十五」氣象事業的輝煌樂章里,我們可以找出無數跳躍的音符,沿著它們澎湃的內涵,我們能夠感受到鼓舞雀躍的內驅力和蓬勃旺盛的生命力,領悟著氣象事業交響的宏大主題。
主題詞一:發展
發展是永恆的主題——「十五」期間,我國氣象事業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氣象科學技術人才隊伍不斷壯大,科技成果不斷涌現,科技體制改革和研究型業務建設取得初步成效,科技基礎條件平台建設取得重大進展,氣象科學技術領域的國際合作日益活躍。越來越多的我國科學家擔任了國際一些重要氣象學術組織的委員和國際刊物的編委。葉篤正先生榮獲2003年度世界氣象組織(WMO)「國際氣象組織獎」,2005年又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WMO青年科學家獎自1993年以來曾六度授予我國青年科學家。這些都表明了國際國內對我國氣象科技水平的充分肯定。
——在國家重點基礎研究計劃、國家科技攻關計劃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的支持下,圍繞我國重大天氣和氣候災害、城市大氣環境污染問題、數值預報技術等開展了相關研究,在東亞氣候變動理論和預測、氣候-生態系統的相互作用、溫室氣體排放和地氣碳氮交換、短期氣候預測系統、大氣污染數值模擬和預報、中層大氣探測理論和技術、天氣過程動力學理論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據不完全統計,全國氣象行業共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2項,國家科技進步一、二等獎17項,省部級以上科技獎近400項。我國氣象科技論文的數量大幅攀升。
——我國在大氣科學領域已擁有10餘個國家重點實驗室、20多個部門重點實驗室和一批共建的聯合研究中心、工程中心。瓦里關大氣本底觀象台等台站被列入國家野外科學觀測台站體系。「十五」期間,中國氣象局系統建成了101部新一代天氣雷達、7514個自動氣象站和風雲一號D、風雲二號C氣象衛星,並投入業務運行,引進了21.5萬億次/秒的高性能計算機。同時,各級政府對平台建設的投入逐步加大,為氣象現代化水平的進一步提升奠定了重要基礎。
——我國氣象科技工作者積極參與國際機構組織的活動和科學計劃。中國氣象局牽頭組織國內各相關部門的專家廣泛參與了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組織的第四次評估報告的編寫工作。目前我國科學家在世界氣象組織(WMO)、IPCC、地球觀測組織(GEO)、世界氣候研究計劃(WCRP)、世界天氣研究計劃(WWRP)和地球系統科學聯盟(ESSP)等國際組織和國際科學計劃中都擔任了重要職務。我國還積極開展了國際雙邊和多邊氣象科技合作,學術交流日益頻繁,合作水平不斷提高。2005年,我國成功地舉辦了國際氣象學和大氣科學協會科學大會,表明了中國氣象國際地位與科技影響力日益提高。
主題詞二:改革
改革是發展的動力。中國氣象局是「十五」期間科技部首批啟動的公益類科研院所改革部門之一,所屬的一院八所和省局研究所已順利完成了結構調整、人員分流、機制轉變等改革任務,2004年10月,首家通過了由科技部、財政部和中編辦組織的聯合驗收。國家級業務在探測、信息傳輸處理、預報服務、科研等方面都進行了必要的調整,建成了國家和省(區、市)兩級氣象科研機構體系,加強了區域氣象中心的作用,提高了資料和數據的共享水平和集約化服務能力,促進了研究與業務的結合,使氣象業務服務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結構調整後,國家級氣象科研院所重點學科專業從原來的74個凝練到51個,專業學科研究布局更趨合理,突出了國家目標,適應了中國氣象事業發展對科技的需求和學科領域發展趨勢,實現了氣象科技資源的優化配置,初步形成了與氣象事業發展相適應的氣象科技創新體系。

隨著改革進程的加快,現行業務技術體制逐漸顯現出與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需求不相適應的問題日益凸現。中國氣象局黨組審時度勢,充分認識到業務技術體制改革是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國務院3號文件,落實「公共氣象、安全氣象、資源氣象」理念的需要;是繼續推動氣象現代化建設、增加業務科技含量、優化站網布局和業務分工、全面提升業務能力的需要;是著力提高服務水平和覆蓋面、適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建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需要;是堅持公共氣象發展方向、適應國家政治和經濟體制等各項改革的需要。中國氣象局確定了近期改革重點:發展天氣、氣候、氣候變化、生態與農業氣象、大氣成分、人工影響天氣、空間天氣、雷電等8個業務體系,進而力爭在3到5年內,建立基本滿足國家需求、功能先進、結構優化的"多軌道、集約化、研究型、開放式"業務技術體制。新一輪業務技術體制改革大刀闊斧全面展開。
主題詞三:創新
創新是騰飛的羽翼。「十五」期間,氣象科技創新亮點頻現,異彩紛呈。

——研發了我國新一代數值預報系統。中國氣象局組建了中國氣象數值預報創新基地,通過聯合攻關,取得了包括全球中期預報模式、區域中尺度預報模式、資料變分同化系統以及面向超級城市群的精細化數值預報示範系統在內的一系列研究成果,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自主開發出了擁有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風雲二號氣象衛星系列產品,特別是風雲二號地面應用系統集中體現了我國氣象衛星科技的發展水平,解決了靜止氣象衛星定位這個世界難題,實現了氣象衛星天地系統的一體化和「大運控」,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目前,風雲二號氣象衛星被世界氣象組織納入全球業務應用氣象衛星序列,在國際對地觀測衛星系統網路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氣象科學數據率先實現共享。2001年12月,在科技部的支持下,中國氣象局站在國家的高度,率先啟動氣象科學數據共享工作,為打破在我國長期存在的「數據壁壘」起到了推動和示範作用。初步建立了全國分布式的數據共享網路服務系統,包括國家級的主平台和6個省的分平台,為46項國家科技攻關計劃項目、126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27項「863」計劃項目、37項中科院知識創新工程、87項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項目提供了高質量的氣象基礎數據共享服務。
——成立了大氣成分觀測與服務中心。目前,中國氣象局已布設了30個大氣成分觀測站,並按照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台發展規劃,牽頭開展國家大氣成分本底野外研究台站體系建設。由該中心研製的沙塵暴數值預報系統入選「十五」國家科技重大成果展。
——氣候預測成果寫進IPCC評估報告。經過十年的科技攻關,我國科學家建立了自己的氣候預測模式系統
——「動力氣候模式預測系統」,並投入業務化運行。該系統由海洋資料同化系統、海氣耦合模式和高解析度的區域氣候模式組成,於2003年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一些重要成果及揭示的事實以及所持的觀點已提供給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並得到了承認與採納。
我們能夠聽到這首激昂的進行曲里,「創新」始終是嘹亮的最強音。
「創新」無止境全國氣象科技大會的召開將為我們奏響「加速科技自主創新,全面建設氣象強國」的序曲。創新無止境,此刻,「十一五」不止是一個時段和概念,氣象事業和科技發展正站在一個新的起點和舞台上。
我們能夠感到肩上的任務和心中的遠景--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貫徹全國科學技術大會精神,落實國務院3號文件精神,堅持公共氣象、安全氣象、資源氣象發展理念,面向國家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努力實現農業氣象科學技術新突破,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科技支撐;實現災害性天氣監測預警預報科學技術新突破,為防禦和減輕氣象災害提供科技支撐;實現全球和區域氣候預測和氣候變化預估科學技術新突破,為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保障國家安全提供科技支撐;實現氣候資源區劃和開發利用氣候資源科學技術新突破,為應對我國資源壓力、保障可持續發展提供科學技術支撐;實現氣象與其他領域科學技術系統集成新突破,為促進經濟社會又快又好發展、改善廣大人民生活質量提供科技支撐。
回顧歷史,50年前「向科學進軍」的號角音猶在耳,28年前擁抱科學春天的欣喜仍駐心間。今天,十幾億中國人親歷了科技發展帶來的巨大變化,享受著科技進步創造的豐厚財富,深切感受到建立在科技自立、自強基礎之上的國家實力和民族尊嚴。
今天,氣象科技工作者又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著力自主創新,努力開創氣象科技發展的新局面,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提供強大的科技支撐!
這次科技大會後,一幅波瀾壯闊的自主創新的畫卷隨之展開。氣象科技界要立即行動起來,高揚自主創新的旗幟,總結經驗,凝聚共識,繼往開來,奮力開拓,為實現我國從氣象大國向氣象強國的跨越,竭力創造無愧於時代的新業績!

㈡ 天氣尺度

尺度分析是根據大氣運動的各物理量的量級大小來簡化方程,按物理意義略去方程中的小項,保留各方程中的主要項,特出運動的特徵。 故大氣運動按尺度分級,。通常分為三大類:大尺度(天氣尺度),1000公里以上;
中尺度100公里; 小尺度10公里以下。

㈢ 人工影響天氣的初步成果能否表明,人類可以「無中生有」,總是「天隨人意」呢

人工影響天氣是有條件的,人工增雨的前提是天空要有達到一定量的雲才會降雨;減少旱災,預防雹災,水庫增水,森林滅火都是可以通過現代高科技來完成的,我們可以通過衛星雲層圖來預測哪裡會有旱災,森林火災,冰雹災害,提前做好准備。通過起重機,挖土機等現在建築工具,修建水庫,大壩也是可以的。通過廢物回收,可以改善環境。。所以說人工影響天氣是有條件的按照自然規做到的,看似變魔術那樣神奇,無中生有,其實是與實際情況離不開的。也是人類對大自然深入了解的成果。。這樣看來,我們取得成就的前提是要有客觀的並且有可能取得成就的條件,還要有個人的主觀能動性。。

㈣ 天氣預報到底能有多精細

1.
1. 智能網格預報之「網格篇」
智能網格預報雖然是近些年才走入公眾視野的詞彙,但其技術發展卻不是從近些年才開始的。
天氣預報是不斷從定性預報、描述性預報向數字化、格點化預報發展的。
比如,原先氣象部門發布的城鎮天氣預報,內容只包括2400 多個城鎮的天氣現象、高低溫和風速風向預報,頻次也只是一天三次,預報的時間精度和空間精度不夠高。2012 年,國家氣象中心推出了一個新的預報產品,即大城市精細化預報,該產品把全國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24 小時內的天氣預報進行細化,每6 小時開展一次預報,降水量報到毫米,但即便這樣也不夠精細,不能滿足各行業及公眾的需求。
需求推動了業務的發展。2010 年左右,「網格預報」這一概念被引進到我國的精細化預報業務中。
如何理解它呢? 可以這樣比喻,就像地球上的經緯網一樣,我們可以把中國以及每個城市所在的區域分解成許多個5 公里×5 公里、甚至1 公里×1 公里的網格,
而公眾就是生活在這樣一個個的網格中,每個網格中的天氣情況也會有所差異。
2.
2. 智能網格預報之「智能篇」
「阿爾法」圍棋(AlphaGo)三盤連勝擊敗長期排名世界第一的棋手柯潔,讓人類對人工智慧的未來既心生隱憂,又充滿期待。許多行業都是如此,氣象預報也不例外。智能網格氣象預報的核心特徵之一便是智能化。
在所有可以體現智能化的氣象前沿科技成果中,最重要的是數值預報和集合預報。
高解析度智能網格需要高解析度區域數值預報模式支撐,
而我國目前有四套業務化運行的高解析度模式,包括中國氣象局數值預報中心研發的全球數值預報模式GRAPES和北京、上海、廣東三個區域氣象中心研發的高解析度模式。
如何將它們放在一個盤子里隨取隨用?
中國氣象局在上海建立了一個數值預報雲(目前正在升級為智能網格預報雲),將這四種核心氣象預報模式放置在雲端,
全國氣象部門通過數值預報雲客戶端均可至「雲」上快速共享高解析度的數值預報模式產品。
在「取用」的過程中,各省級氣象部門開展對模式的數據處理、診斷分析、解釋應用、交互訂正,形成省級網格預報產品。由於省級製作的網格預報將是未來全國智能網格預報的主要組成部分,因此,這朵「雲」意義重大。
3. 智能網格預報之「服務篇」
6月21日到24日,北京全市平均降雨量達92毫米。但差不多同時收到預警的人,身邊的暴雨卻並未同一時間抵達。21日晚上,河北、天津、北京南部率先有雨,一時謠言四起。22日,又是一天漫長的等待,當天深夜,暴雨終於如約而至。

在這場過程中,我們不難發現,天氣預報是准確的,但天氣預報與公眾的需求並沒有完全契合,有的地方下雨了,有的地方還沒下。
如何與公眾需求相契合就是智能網格預報業務要解決的問題。智能網格預報的初步目標是把全國分成5公里×5公里的網格,在這個基礎上每隔1小時更新一次預報,如果遇到重大天氣過程,更新的頻率還會加快。
也就是說,如果還是同樣一場雨,
無論你身在北京哪一個角落,你得到的天氣預報將是你所處的5公里網格範圍內的天氣預報。
假如你在南邊的某個「網格」里,那你和北邊、甚至距離你不遠的西南邊、東南邊某個「網格」里收到的天氣預報是不一樣的,你只需要在你所在地下雨前做好准備即可。從另外一個角度看,這也避免了無謂的恐慌,限制了謠言的傳播。
以航海氣象服務為例,精細的海洋網格預報能給海上航行的船隻提供航線上精細的預報信息,為安全海洋提供強大數據支撐。
隨著氣象科技的發展,5公里和3小時,這兩個數字會越變越小,這意味著網格預報的精細化程度會越來越高。

㈤ 知趣天氣腦洞大開成就,知道天氣動畫的所有操作怎麼完成成就

知趣天氣「腦洞大開」成就(發現天氣動畫的所有操作)的完成方法攻略:


1、打開知趣天氣,點擊中間的太陽(或月亮、或白雲),使之出現笑臉(用來紀錄心情線的);

㈥ 生物氣象學的研究成果

①生物鍾現象。隨著自然界晝夜循環往復,生物體呈現出一種近似24小時的節律,如綠藻的細胞分裂,含羞草葉片的開閉,果蠅的脫皮、提琴蟹的變色,以至人血中含鐵量、體溫、血壓等均有近似24小時節律。
綠藻的細胞分裂
②生物界季節節律和氣候的關系。許多生物品種的生長和發育都有明顯的季節變化,這主要是受日照長度和溫度等氣象條件的支配。以植物開花為例,按其對日照長度的反應不同,可分為短日照植物和長日照植物。前者只有當日照長度達到某界限以下才開花結果,如大豆、菊花等;後者只有當日照長度達到某界限以上時才開花,如天仙子等。但大多數植物品種對日照長度反應不敏感,稱為中性植物。這類植物的開花主要和開花以前一段時期的溫度有關。
③氣象條件對生物的刺激作用。氣象條件通過皮膚、鼻、咽喉、肺、眼睛等器官影響到動物體和人體,同時也直接影響到神經系統,按照對環境溫度變化的反應不同,可把動物分為變溫動物和恆溫動物兩大類。前者的體溫隨著環境溫度的變化而變化;而後者具有調節機能,可使體溫保持在一定范圍之內,如鳥類和哺乳動物。哺乳類動物能對氣象條件的變化迅速作出反應:炎熱時分泌彝水,毛細血管擴張,寒冷時毛細血管收縮,出現顫抖,蜷曲等。又如當鋒面過境時,皮膚顏色會發生明顯的變化。除了溫度條件外,太陽輻射也可影響到動物體的生理過程。紫外線可使動物體內的維生素D等物質增加並可間接影響胃液的分泌,降低血壓,增加血紅蛋白含量和紅血球數量。有些動物,如鼠類、兔、牛等,缺少紫外線照射時會引起甲狀腺細胞增生。
④生物的氣候適應性和生物氣候區劃。各種生物品種都可適應一定的氣象條件,如極端最低氣溫、最冷月和最暖月平均氣溫,年降水量等。生物的適應能力隨品種而不同。據此可將生物品種分為兩大類:一類品種可以適應較大的氣象因子變化范圍,稱為世界種;另一類品種只能適應有限的氣象因子變化范圍,稱為地區種。根據各種生物對氣候條件的要求,可作出生物氣候區劃。如水稻、棉花、小麥等的農業氣候區劃;各種果木的種植區劃。某些野生動物,如亞洲象、犀牛、竹鼠等,其棲息界限和氣候條件有關。根據歷史文獻記載和考古證據所得的動物分布界限同氣侯變化的關系,可了解歷史上一些動物分布界限的推移情況,也為各種野生動物保護區的確定提供依據。

㈦ 氣象學家對大氣的研究取得哪些成就

氣象學家用氣壓表測量大氣壓力,大氣壓是地球引力將儀器上方的大氣團向下拉動,在每單位面積所形成的力。典型的無液氣壓表測量直接作用於有一定真空的空管上的壓力。現在更先進的氣壓表叫壓電電阻表,它測量由大氣作用在矽薄膜上的反作用力的變化。位於海拔1英里(16千米)的氣象站可承受約85%的海平面大氣壓。這是由於它上空空氣稀薄的原因。為擺脫因這種海拔高度造成的影響,氣壓表常讀作一個海拔高度。這種轉化是假定一個臆造的但又合理的實際高度同海平面之間的標准大氣。

氣壓曾以水銀柱高度(英寸)為單位。對水銀氣壓表而言,由於大氣壓作用在水銀管的周圍,液體可在真空管內上升。海平面標准大氣壓為2992英寸水銀柱高或以米制換算,約為1013毫巴(如果在經典氣壓表內加的是水而不是水銀,那麼該儀器需加長到三層樓那麼高)。空氣中的濕度用濕度計測定。它是一種利用頭發、干羊腸筋或細金屬絲根據相對濕度的變化而拉長或收縮的測濕儀。

㈧ 天氣變化



天氣是指一個地方短時間里陰晴、風雨、冷熱等大氣運動盒變化狀況。天氣既可以造福人類,業可能影響人類的活動和安全,帶來酷熱、霜凍、旱澇、風暴、冰雹等災。

大氣中的水分
低層大氣是由干潔空氣、水汽和雜質三部分組成的。大氣中的水分,主要來自海洋,以及大陸上江、河、湖沼、水庫、潮濕物體的蒸發和植物的蒸騰。水汽進人大氣以後,由於它本身的分子擴散和氣流的傳遞而分散於大氣之中。雲、霧、雨、雪、冰雹、霜、露等,就是大氣中的水分在一定條件下的轉化形式。例如,大氣降水,如果溫度在O℃以上即為雨;溫度在0℃以下是雪;空氣強烈抬升,則可能形成冰雹;空氣中水汽達到飽和狀態,多餘的水汽就要凝結為霧或雲。可見大氣中的水分變化是天氣變化的主要方面。

常見的天氣現象

雨:為滴狀的液態降水,主要由雲中冰晶或雪粒因水汽轉移、碰撞、合並等作用,不斷增大到上升氣流無力支撐而下降融化而成。也有由液態體水滴直接增大下降而成的。雨滴也有足夠重量,下降時清楚可見。降雨時的雲多為雨層雲(或高層雲),均勻地密布全天,有時是積雨雲。

雪:由冰晶組成的六分枝的星狀、六角形狀或柱狀的固體降水。由於氣溫較低,水汽在空中直接凝華所致。有時夾有針狀結晶,不很冷的時候,很多雪花溶合成團(像棉絮)。從雨層雲(或高層雲甚至卷層雲)下降的雪是連續的,降雪強度無急劇變化。降雪時天空大多是均勻密布的雲層。

霜:是近地面空氣中水汽直接凝華在溫度低於0°C的地面上或近地面物體上的白色鬆脆冰晶。有些時候,當溫度降至0°C以下時,露水凍成冰珠,又稱凍露,也屬於霜的一種。霜一般出現在晴朗無雲、靜風或微風的夜間或清晨,有時傍晚和白天也會出現。霜會造成農作物凍害,可採用熏煙、覆蓋、灌水、噴水以及燃燒重油等辦法來防治霜凍。

霧:霧是近地面大氣層中水汽達到飽和以後,水汽凝結或凝華而成,一般把因近地層空氣中懸浮的無數小水滴或小冰晶造成水平能見度小於1公里的一種天氣現象稱為霧。近地層氣溫降低和水氣增加是形成霧的基本條件。按其強度可分為,能見度小於50米的為重霧、小於50-200米的稱為濃霧、小於200-500米的稱為中霧、小於500-1000米的稱為輕霧。霧中溫度低於0°C稱為冷霧,霧中溫度高於0°C稱為暖霧。大霧對交通運輸和人們生活有較大影響。

冰雹:是從積雨雲中降落下來的一種固態降水。它主要發生在春夏之交的過渡季節對流發展旺盛的時候。冰雹的形狀很多,有球狀、圓錐狀、橢球狀或其它不規則的形狀。雹的大小不等,最常見的是直徑介於0.5~3厘米之間,最大的冰雹可達數千克重。在我國曾出現過4.5千克的冰雹,但世界各地降大冰雹的概率是比較小的。

台風:台風范圍很大,直徑從幾百千米到上千千米,小的也有一二百千米或一二百千米以下。按其結構和天氣狀況,可分邊緣(外圍大風區)、本體(渦旋風雨區)和中心(即台風眼,直徑在10—60千米)三部分。邊緣多大風陣雨。本體濃雲密布,狂風暴雨交作,風力常達12級以上,日降水量可超過100毫米,是台風勢力最強的部分。台風中心也叫台風眼,平均直徑25千米,這里氣壓很低,產生上吸作用,在海上引起洶涌的浪潮;又因盛行下沉氣流,風力微弱,反而出現短暫的無雨天氣,有時甚至是晴天


台風帶來狂風、暴雨、巨浪、高潮,具有相當大的破壞力,對農業、漁業和航海直接影響很大,因而是一種大范圍的災害性天氣。

台風有時也給人們帶來一定的好處。它造成的降水,可解除或緩和東南沿海地區的伏旱。秋季的台風,可使華南地區水庫增加蓄水,以利冬春灌溉。

天氣變化與人類生活
天氣變化與人體健康
祖國傳統醫學認為,人與其所處的環境是一個整體,環境的變化往往對人的健康產生較大的影響。根據國內外的醫學氣象研究成果表明:大約有40%的死亡之病例是在氣象條件不正常的情況下發生的。這種現象正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天氣變化最明顯的變化是溫度變化。統計資料表明,當日最低氣溫從0℃以上降至O℃以_F,或當日降溫幅度大於8℃時,一二天以後,感冒病人就會顯著增加。而感冒又是許多病痛發作的重要誘因。寒冷的刺激可引起病人血壓明顯上升,並且原血壓越高上升的幅度越大,使中風、心絞痛、心肌梗塞和心肌炎等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明顯上升。此外,由於天氣急劇變化,氣溫驟降,使人體胃酸分泌和粘膜阻力有所改變,往往引起胃潰瘍病的發作。我國幅員遼闊,氣候多變,因此在天氣變化時,要注意自身保健,加強防範措施。

心情與天氣有關
氣象條件及其變化不僅影響人的生理健康,對人的心理情緒方面的影響也非常明顯。研究表明,高溫、高濕、陰雨以及一些異常天氣,都不利於人的心理健康。一般來說,低溫環境有利於形成較佳的心理狀態,而高溫或在溫度回升時,人的精神狀態則容易產生波動和異常。由於高溫不利於人的心理健康,所以高溫環境下的犯罪率也相對較高。1996年,奧運會前夕,美國警方曾委派專家作過細致研究,發現亞特蘭大的日犯罪事件總數,是隨氣溫的升高而遞增的,其中最熱的6、7月份,犯罪率最高。

古語說的「天昏昏令人鬱郁」,意思就是在陰雨連綿的季節,人們的精神較懶散,心情也不暢快。我國的醫療氣象工作者通過深入研究發現,陰雨天氣之所以影響人的心理健康,主要是因為陰雨天氣下光線較弱,人體分泌的松果激素較多,這樣,甲狀腺素、腎上腺素的分泌濃度就相對降低,人體神經細胞也就因此「偷懶」,變得不怎麼「活躍」,人也就會變得無精打采。

氣象條件對心理健康的影響,已經引起心理學家、行為學家和管理學家的高度重視。一些國家在發布天氣預報的同時,還發布未來天氣里可能引發的生理和心理方面的疾病,以及「因天制宜」的防病措施建議。

D、災害性天氣
指對工農業、交通運輸及人民生命財產有嚴重危害的天氣,如寒潮、霜凍、台風、大風、乾熱風、冰雹、暴雨和久旱久雨等。
霜凍
指在農作物生長季節里,由於土壤和植物的表面以及近地面空氣層的溫度迅速下降到0℃或0℃以下(有時可略高於0℃)而引起的農作物受凍害的現象。因作物受凍後莖葉成水浸狀,以後枝葉枯萎死亡變成灰黑色,所以也稱為「黑霜」。霜凍時常伴有霜(白霜)出現,但如當時空氣中水汽未達飽和,則不一定同時有霜。

嚴重的霜凍多半發生在寒潮前鋒過後的晴朗夜間或清晨。

早秋和晚春最易發生霜凍。我國各地都有可能發生霜凍,其中以華北和西北地區最嚴重。西南、華南地區霜凍較少,但在個別年份也可能出現較嚴重的霜凍。各地霜凍的嚴重程度,又受到地形和地表性質等條件的影響,如窪地、山谷和山坡下部冷空氣容易下沉積聚,霜凍最為嚴重。

各種作物對低溫的抵抗能力是不同的,同一作物各個發育期的抗寒能力也不相同。

霜凍是能夠防禦的,我國勞動人民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如在霜凍發生前,用熏煙、灌水、覆蓋等方法,提高農田的空氣溫度或土壤溫度,使之不低於或接近霜凍溫度,就可避免或大大減輕霜凍對農作物的危害。

寒潮
寒潮是大規模的強冷空氣活動,一般出現在秋朱、冬季和初春。受寒潮侵襲時,常引起流經地區劇烈降溫、大風和降水等天氣現象。我國冬半年的全國性寒潮平均每年約有3至4次,一般於9月下旬開始活動,一直到第二年5月才結束。每一次寒潮從爆發到結束(移出我國),約需要3至4天。寒潮天氣的突出表現是大風和降溫。大風風速一般可達5至7級,海上可達6至8級,有時短時可出現12級大風,大風持續時間多在1至2天。大風強度以我國西北、內蒙古地區為最強。寒潮過境後,氣溫猛烈下降,降溫可持續1無到幾天。西北、華北地區降溫較多,中部、南部由於冷空氣南移變性,降溫有所減少。降溫還可引起霜凍、結冰。春、秋季時,寒潮天氣除大風和降溫外,北方常有揚沙、沙暴現象,降水機會也較冬季增多。

台風
台風是一種形成於熱帶海洋的超強低壓空氣漩渦,影響我國的台風是來自北太平洋西部和南海海面的熱帶空氣漩渦。氣象部門的規定是:近中心最大風力在12級及以上叫台風;10~11級叫做強熱帶風暴;8~9級叫熱帶風暴;8級以下叫熱帶低氣壓。台風中心風平浪靜,稱「台風眼」,「台風眼」的外側是狂風暴雨區。台風對我國東南沿海地區(如廣東、福建、浙江、台灣等省的沿海)影響極大,給當地人民的生命財產造成巨大的損失,台風盛發於夏秋季節,氮台風帶來的降雨,適當地緩解華東、華南的「伏旱」天氣所造成的旱情。

閱讀全文

與天氣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沙雕發明博主 瀏覽:105
禹城市工商局合名 瀏覽:977
網路侵犯著作權報案 瀏覽:734
稅務報到期限 瀏覽:6
怎樣查詢銀行卡有效期 瀏覽:19
浙江省溫州市工商局企業查詢 瀏覽:592
馬鞍山全套多少錢 瀏覽:568
艾丁頓發明了什麼 瀏覽:651
希臘誰創造了人類 瀏覽:415
社區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66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方案 瀏覽:752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總結 瀏覽:490
郴州學府世家糾紛 瀏覽:197
馬鞍山ok論壇怎麼刪除帖子 瀏覽:242
馬鞍山恆生陽光集團 瀏覽:235
麻城工商局領導成員 瀏覽:52
鄉級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方案 瀏覽:310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