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國家民委民族問題研究成果獎

國家民委民族問題研究成果獎

發布時間:2021-07-19 20:17:26

㈠ 王克嶺的學術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為企業發展理論、戰略管理和產業經濟學。
王克嶺教授在《宏觀經濟研究》、《產業經濟研究》、《經濟管理》等學術期刊上刊發論文40餘篇。
主要著作有:
(1)《微觀視角的西部地區少數民族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研究》(光明日報出版社,2011年5月出版,於2010年9月通過教育部高等學校社會科學發展研究中心組織的評審並入選教育部「高校社科文庫」,並於2012年9月獲評「國家民委第二屆民族問題研究優秀成果獎」著作類二等獎 );
(2)《產業與企業發展的戰略思考》,雲南大學出版社,2011年10月出版。
主要論文有:
(1)《全球價值鏈治理模式演進的影響因素研究》,《產業經濟研究》,2013年第4期;
(2)《產業鏈視角的雲南製糖業可持續發展研究》,《宏觀經濟研究》,2010年第2期;
(3)《地方政府在產業集群發展中的作用——昆明斗南花卉產業集群個案研究》,《宏觀經濟研究》,2008年第3期;
(4)《檸檬產業鏈培育發展對策研究》,《創新與轉型——後危機時代的中國經濟》,袁志剛主編,復旦大學出版社(全國博士後經濟論壇優秀論文集),2011年11月;
(5)《從「自給」到「共生」:文化產業鏈分工範式演化研究》,《思想戰線》,2013年第2期;
(6)《產業鏈視角下的西部民族地區文化旅遊業可持續發展思考》,《思想戰線》,2010年第5期;
(7)《旅遊企業安全風險管理研究》,《思想戰線》,2011年第5期;
(8)《美國主題公園發展的經驗及對中國的啟示——以玻里尼西亞文化中心為例》,《企業經濟》,2010年第2期。
(9)《我國民間工藝品產業演化路徑研究》,《華東經濟管理》,2012年第12期。
(10)《企業家創新行為與企業成長對策研究》,《雲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5期。
2008年以來的主持的主要縱向課題有:
(1)「微觀視角的西部地區少數民族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研究」,2008年國家社科基金項目(08XJY013) ;
(2)「後政府主導時代西部少數民族地區文化產業鏈提升發展對策研究」 ,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項目(12YJA630126) ;
此外,主編的《管理學》於2010年4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發行;完成了《管理學精要——國際化視角》(海因茨·韋里克、馬春光、哈羅德·孔茨 著,機械工業出版社,2009年3月)四個章節的翻譯工作。
王克嶺教授還承擔了多項橫向課題的研究任務,為國內外多家企業及政府部門開設經濟、管理講座,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並多次作為評審專家出席或主持多個項目的評審工作。

㈡ 羅康隆的科研成果

先後主持國家社科基金課題2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社會經濟發展署項目各1項,美國福特基金項目1項,參與國家社科基金項目6項。著有《族際關系論》《西南與中原》《民族、文化與生境》《發展人類學引論》《民族文化差異與經濟發展》《發展與代價:中國少數民族發展問題研究》《文化適應與文化制衡:基於人類生態文化的思考》《傳統生計中的文化策略》《經濟人類學》等學術著作12部,主編六套叢書,即「五溪文化研究」 ;「生態人類學研究叢書」;「國外人類學民族學經典文庫」;「民族學文庫」;「文化與田野」;「民族志研究叢書」。在《民族研究》、《世界民族》、《資源科學》、《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等專業刊物上發表民族學、人類學、資源環境學系列論文140餘篇,其中40餘篇被《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中國高等院校文科文摘》和人大復印資料全文復印。
《西南與中原》獲國家圖書獎提名獎,《文化適應與文化制衡:基於人類生態文化的思考》入選「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百年重要著作」,獲國家民委民族問題研究三等獎。主編的「五溪文化研究」和「生態人類學研究」叢書分獲湖南省優秀社科成果三等獎,參與主編的《現代民族學》獲教育部優秀成果二等獎。

㈢ 周運蘭的主要成果

主持國家社科青年基金、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青年研究項目、湖北省教育廳課題和校級基金各1項
參與國家社科、國家民委社科基金重點項目、國家廣電總局部級社科研究項目等多項國家及省部級課題
在經濟科學出版社出版了專著1部
在專業核心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30餘篇,其中數篇刊載於CSSCI期刊,有2篇被人大復印資料全文轉載
參加國際和國內的學術會議多次,有2篇會議論文被EI檢索,1篇被韓國核心期刊《韓國經營教育研究》發表。
在教研方面,主持校級教改課題1項,參與省級教學研究項目2項,合著教學論著1本,並作為副主編編輯出版教材4部,發表教改論文近10篇。
代表論文:
1.周運蘭,產業集群、生態位約束與民族地區企業融資,統計與決策,2011(1)CSSCI
2. 周運蘭,民族地區金融市場與民族企業融資問題研究,中南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4)CSSCI 被人大復印資料, 全文轉載。並獲2012年國家民委第二屆民族問題研究優秀成果獎 二等獎
3. 周運蘭,我國高科技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成長性和股權融資比較研究,科技進步與對策,2011(12)被人大復印資料全文轉載,CSSCI4. 周運蘭,曾浩,我國科技進步的產權制度約束與路徑選擇,財經問題研究,2011(6)CSSCI

㈣ 國家民委是一個什麼級別的機構都有哪些職能和下設

國家民委全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是國務院的組成部門之一,為正部級單位,歸口中央統戰部領導。

國家民委的主要職能為:

1、貫徹執行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民族工作的方針、政策,組織開展民族理論、民族政策和民族工作重大問題的調查研究,提出有關民族工作的政策建議。

2、負責協調推動有關部門履行民族工作相關職責,促進民族政策在經濟發展和社會事業有關領域的實施、銜接,對政府系統民族工作進行業務指導。

3、起草民族法律法規和政策規定,負責督促檢查落實情況,保障少數民族的合法權益,聯系民族自治地方,協調、指導民族區域自治法的貫徹落實。

4、研究提出協調民族關系的工作建議,協調處理民族關系中的重大事項,參與協調民族地區社會穩定工作,促進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維護國家統一。

5、負責擬訂少數民族事業等專項規劃,監督檢查規劃實施情況,參與擬訂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相關領域的發展規劃,促進建立和完善少數民族事業發展綜合評價監測體系,推進實施民族事務服務體系和民族事務管理信息化建設。

6、研究分析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社會事業方面的問題並提出特殊政策建議,協調或配合有關部門處理相關事宜,參與協調民族地區科技發展、對口支援和經濟技術合作等有關工作。

7、負責組織指導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規和民族基本知識的宣傳教育工作,承辦國務院民族團結進步表彰活動,組織協調民族自治地方重大慶典活動。

8、管理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工作,指導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的翻譯、出版和民族古籍的搜集、整理、出版工作。

9、負責組織協調民族工作領域有關對外和對港澳台的交流與合作,參與涉及民族事務的對外宣傳工作。

10、參與擬訂少數民族人才隊伍建設規劃,聯系少數民族幹部,協助有關部門做好少數民族幹部的培養、教育和使用工作。

11、承辦國務院交辦的其他事項。

國家民委的下設機構為:

一、機構設置

1、辦公廳

2、政策法規司

3、監督檢查司

4、經濟發展司

5、文化宣傳司

6、教育科技司

7、國際交流司(港澳台辦)

8、財務司

9、人事司

10、機關黨委

11、離退休幹部局

12、民族理論政策研究室

13、輿情中心

14、古籍整理研究室

15、機關服務局

二、直屬高校

1、中央民族大學

2、中南民族大學

3、西南民族大學

4、西北民族大學

5、北方民族大學

6、大連民族大學

三、直屬事業單位

1、中央民族幹部學院

2、中央民族歌舞團

3、民族出版社

4、中國民族語文翻譯中心(局)

5、民族文化宮

6、民族團結雜志社

7、民族畫報社

8、中國民族博物館

9、中國民族報社

(4)國家民委民族問題研究成果獎擴展閱讀:

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最早成立的中央部委之一。1949年10月22日,中央人民政府民族事務委員會成立,簡稱中央民委。1954年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中央人民政府民族事務委員會改稱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事務委員會。

1970年6月22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事務委員會被撤銷。1978年,全國人大五屆一次會議決定恢復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簡稱國家民委,此後一直作為國務院組成部門。

2018年3月,中共中央印發了《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將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歸口中央統戰部領導。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仍作為國務院組成部門。

2018年7月29日,根據黨的十九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決定》和《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經報黨中央、國務院批准,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的機構定性調整為「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是國務院組成部門,為正部級,歸口中央統戰部領導」。

㈤ 劉稚的所獲榮譽

1994年獲第一屆全國青年優秀社會科學成果獎、1995年參與撰寫的兩部叢書均獲中國圖書獎、一篇論文獲雲南省「五個一」論文提名獎;省級獎有雲南省1979~1989年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雲南省1990~1992年青年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雲南省1993~1995年優秀社會科學著作獎、2001年第一屆雲南省文化精品工程作品獎以及雲南省1997年廣播電視優秀節目二等獎。1995年當選第八屆全國青聯委員,1996年破格晉升為研究員,1997年入選雲南省中青年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後備人材,1998年入選中國百千萬人材工程。《人民日報》及其海外版、香港《大公報》、《光明日報》、《雲南日報》、《昆明日報》、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和新加坡、泰國、緬甸的有關報刊都曾對其研究成果作過評論和報道。曾赴新加坡、泰國、緬甸、越南、寮國作學術訪問和考察。
一、著作1、專著:(1)《中國參與湄公河次區域禁毒國際合作研究》,個人專著,中國書籍出版社2004年12月版。(2)《啟示與抉擇—周邊國家民族問題與雲南對外開放研究》,個人專著,雲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出版。(3)《參與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與雲南發展》,中國書籍出版社2004年7月版,第一作者。(4)《當代越南經濟》,第一作者,雲南大學出版社2000年3月出版。(5)《當代越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11月出版,本人為副主編。(6)《從青藏高原到太平洋——縱覽兩岸今昔》,雲南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個人獨立完成。(7)《雲南與湄公河次區域五國經濟技術合作系列叢書》中的《走進柬埔寨》,雲南美術出版社2004年2月版,個人獨立完成。(8)《歌海中的女性》,該書系《雲南女性文化叢書》之一,個人獨立完成,雲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5月出版。(9)《宗教與民俗》,第一作者,雲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12月出版。(10)《中國西南與東南亞的跨境民族》,與申旭合著,雲南民族出版社1988年11月出版。(11)《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與雲南面向東南亞開放》,副主編,雲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8月版。(12)《發展開放的空間——雲南國際大通道建設理論探索》,雲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2、參與編著:(1)《雲南與湄公河次區域五國經濟技術合作系列叢書》中的《走進越南》,雲南美術出版社2004年2月版,副主編。(2)《雲南跨境民族研究》,趙廷光主編,本人為主要作者之一,雲南民族出版社1998年7月出版。。(3)《雲南境外毒源研究》,馬樹洪主編,多人合著,雲南民族出版社2001年10月出版。(4)《中國周邊國家民族狀況與政策》,李紅傑主編,多人合著,民族出版社2000年10月出版。(5)《跨境民族與禁毒替代發展研究》,孫渭主編,多人合著,本人承擔論文和研究報告3篇,雲南民族出版社2001年10月出版。(6)《鄧小平理論與雲南發展》,何耀華、苗啟明主編,多人合著,本人承擔《鄧小平理論與雲南對外開放》中的第二、第三章。雲南民族出版社1998年10月出版。(7)《滇桂合應對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廣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二、論文1、本學科國家級刊物發表的論文:(1)《越南泰族歷史與文化述略》,中國社科院《世界民族》2002年第4期。(2)《中國-東盟禁毒合作的現狀與前景》,中國社科院《當代亞太》2005年第3期。(3)《泛亞鐵路建設的由來與發展》,中國社科院《當代亞太》2002年第11期。(4)《金三角毒品形勢的變化與國際禁毒合作》,中國社科院《當代亞太》2001年第9期。(5)《越南毒品問題的特點與發展趨勢》,中國社科院《當代亞太》2001年第1期。
(6)《緬甸民族問題的由來與發展》,中國社科院《世界民族》1997年第2期。(7)《東南亞國家的山地民族問題》,中國社科院《世界民族》1996年第4期。(8)《瀾滄江—湄公河次區域合作的現狀與前景》,中國社科院《當代亞太》2000年第5期。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世界地理》轉載。(9)《世界地區文化史研究的新突破》,中國社科院《世界歷史》1996年第5期。(10)《儒家文化在越南的傳播與整合》,中國社科院《當代亞太》1997年第3期。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世界歷史》轉載。(11)《香港回歸對中國與東南亞經貿關系的影響》,中國社科院《當代亞太》1997年第6期。(12)《新加坡的民族政策與民族關系》,中國社科院《世界民族》2000年第4期。(13)《90年代的中越經貿關系》,中國社科院《當代亞太》1998年第9期。(14)《越南發展市場經濟的理論與實踐》,中國社科院《亞太研究》1994年第2期,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世界經濟》轉載。(15)《制約大東盟形成的因素》,中國社科院《當代亞太》1996年第6期。(16)《90年代東盟國家防備戰略的調整變化》,中國社科院《當代亞太》1995年第2期。(17)《論跨境民族與雲南的對外開放》,中國社科院《民族研究》1992年第5期。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中國少數民族》轉載。
2、省級學術刊物發表的論文:(1)《跨界民族的類型、屬性及其發展趨勢》,《雲南社會科學》2004年第5期。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民族問題研究》2004年第12期全文轉載。(2)《傣泰民族多元復合的民族文化特徵與民族形成》,《雲南社會科學》2005年第3期。(3)《滇越經貿合作的現狀與前景》,《雲南社會科學》2002年第3期。(4)《昆明在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中的定位與功能》,《雲南社會科學》2003年第6期。(5)《雲南國際大通道與中國國家安全》,《學術探索》2003年第9期。(6)《參與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與雲南經濟結構調整》,《學術探索》2004年第12期。(7)《面向東南亞、南亞的雲南民族文化區位優勢》,《思想戰線》1998年第11期,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民族研究》轉載。(8)《走向跨世紀跨國界的共同繁榮—中國雲南與緬老越泰毗鄰地區合作開發研究》,《雲南社會科學》1995年第6期。(9)《越南建立市場經濟體制的探索歷程》,《雲南社會科學》1993年第2期。(10)《滇越邊境貿易的現狀與前景》,《雲南學術探索》1994年第5期。(11)《大東盟的形成與雲南對東南亞開放》,《雲南學術探索》1996年第4期。(12)《論雲南跨境民族研究》,第一作者,《雲南社會科學》1989年第一期,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中國少數民族》轉載。(13)《中南半島國家的山地民族問題及政府對策》,《東南亞縱橫》1998年第一期,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民族研究》1998年6月轉載。(14)《雲南與周邊國家民族與民族問題的相互關系》,《民族工作》1997年第三期,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民族研究》1998年2月轉載。(15)《緬甸的邊境民族地區開發計劃》,《民族工作》1997年第6期。(16)《雲南周邊國家的山地民族問題及政府對策論略》,《民族工作》1996年12期。(17)《東南亞文化圈與雲南民族文化》,《民族工作》1999年第5期。3、在國外發表的論文:(1)《80年代至90年代越南市場經濟的發展軌跡》(英文),新加坡東南亞研究所1994年訪問學者論文集。(2)《中越兩國市場經濟發展模式的比較》(英文),新加坡東南亞研究所《TRENDS》1994年11月號。(3)《中越邊境貿易的回顧與展望》(英文),新加坡東南亞研究所《TRENDS》1995年2月號。(4)《中越邊境貿易日趨活躍》(英文),新加坡《COMMENT/ANALYSIS》1995年2月。(5)《東南亞泰佬族系民族源流初探》,泰國《星暹日報》文化學術欄《泰土文物》1993年2--4月連載。(6)《泰國考古材料所見百越文化考》,泰國《星暹日報》文化學術欄《泰土文物》1993年4月。4、在省級以上重要內參、要報上刊登的研究報告:(1)《我國應積極參與越南、緬甸、泰國油氣資源開發》,《人民日報》總編室《內部參閱》2003年第25期。(2)《以中泰實施早期收獲為契機,促進滇泰經貿合作》,中共雲南省委政研室《領導參閱》,2003年第49期。(3)《參與周邊國家油氣開發,推進能源來源多元化》,《雲南社科要報》2003年第3期。(4)《新形勢下加快河口口岸建設的建議與思考》,中共雲南省委政研室《領導參閱》,2002年第63期。(5)《跨境替代罌粟種植的成效和問題》,《人民日報》總編室《內部參閱》2000年第21期。(6)《中越邊境毒情新動向》,《人民日報》總編室《內部參閱》2000年第2期。(7)《雲南省跨境替代種植、替代產業急需國家支持》,中國社科院中國邊疆史地研究中心《當代中國邊疆問題調研》2000年第23期。(8)《緬老北部民族武裝組織的現狀與發展趨勢》,中國社科院中國邊疆史地研究中心《邊疆調研》2000年第15期。(9)《緬老北部民族武裝對我國邊境地區穩定形勢的影響》,中國社科院中國邊疆史地研究中心《邊疆調研》2000年第16期。(10)《緬甸寮國北部民族武裝對我國的影響及對策建議》,中共雲南省委政研室《領導參閱》2001年第12期。(11)《關於根除境外毒源的對策建議》,雲南社科要報》2000年第18期。(12)《雲南省開展境外罌粟替代種植工作面臨的形勢與發展前景》,雲南省禁毒委《禁毒簡報》2001年第68期。(13)《關於發展境外替代產業的政策與措施》,雲南省禁毒委《禁毒簡報》2001年第69期。(14)《建立替代種植、替代產業國際合作機制》,雲南省禁毒委《禁毒簡報》2001年第76期。(15)《90年代緬北毒情發展的背景和趨勢》,雲南省禁毒委《禁毒簡報》1999年第77期。(16)《越南經濟近況和中越邊境貿易》,國務院特區辦《國際經濟調研》第171期,1992年。(17)《越南加速利用外資》,國務院特區辦《國際經濟調研》第149期,1991年。
5、其他刊物上發表的論文:
(1)《雲南省發展境外替代種植的前景》,《東南亞》2001年第1期。(2)《經濟全球化與東南亞金融危機》,《東南亞》1999年第1期。(3)《越南的民族問題與民族政策》,國家民委《民族工作研究》1998年第4期。(4)《緬甸的民族情況與民族政策》,國家民委《民族工作研究》1999年第1期,第2期連載。(5)《東南亞金融危機對雲南外經貿的影響與對策思考》,《東南亞》1998年第3期。(6)《瀾滄江—湄公河合作開發的國際背景與國際關系》,《東南亞》1993年第3期,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世界地理》轉載。(7)《國際國內形勢的發展變化對台海局勢的影響及台海形勢走向》,《亞洲探索》2001年復刊。(8)《越南毒品問題及發展趨勢》,《亞洲探索》1998年合刊。(9)《關於進一步擴大雲南沿邊開放的思考與建議》,國家民委《民族工作研究》2000年第4期。(10)《論雲南與東南亞跨界民族地區的經濟合作》,《雲南省社會科學院建院20周年獻禮論文集》,1999年。(11)《發展替代產業,推進瀾滄江—湄公河次區域合作》,《東南亞研究》1999年第4期。(12)《越南市場化進程中的宏觀調控與法制建設》,《國際問題》1997年1-2期。(13)《滇滬合作促進次區域毒源地替代發展》,《滇滬聯合參與瀾滄江—湄公河次區域合作研究》,李義敢主編,雲南民族出版社2001年9月出版。(14)《東南亞十國共同體的形成及其影響》,《亞洲探索》1995年第4期。(15)《雲南沿邊開放與周邊國家跨境民族經濟社會發展的相互關系》,《國際問題》1995年第2期。(16)《越南發展市場經濟的微觀基礎》,《國際問題》1995年第4期。(17)《泰國的山民問題與山民政策》,國家民委《民族工作研究》1997年第2期。(18)《雲南周邊國家的民族問題》,國家民委《民族政策與民族理論》1995年第4期。(19)《雲南與東南亞跨界民族經濟社會的發展趨勢》,中國世界民族學會《中國跨境民族問題研究》(論文集),1999年7月。(20)《轉折期的印支三國》,《亞洲探索》1994年第1期。(21)《試論越南封建村社制度》,《東南亞研究》1990年第4期。(22)《試論改革以來的越南經濟》,《東南亞》1990年第4期。(23)《蘇聯東歐局勢對印度支那的影響》,《國際問題資料》1991年第12期。(24)《東南亞地區局勢的變化及其對我國的影響》,國際友聯《學術交流》1992年第29期。(25)《越南引進外資的幾個問題》,《東南亞》1991年第4期。(26)《試論東南亞地區格局的變化及其影響》,《亞洲探索》1992年第3期。(27)《越南對外開放情況概述》,《亞洲探索》1990年1-2期。(28)《寮國的民族及民族問題》,《國際問題》1993年第4期。(29)《東南亞共同體的形成與中國西南沿邊開放的機遇與挑戰》,《東南亞》1995年第4期。(30)《越南向市場經濟過渡的若干問題》,《東南亞》1993年第1期。(31)《越南民族問題及民族政策論略》,《亞洲探索》1994年第2期。(32)《越南與東盟關系的現狀、發展趨勢及其對我國的影響》,《亞洲探索》1993年第3期。(33)《緬甸民族政策的理論與實踐》,《亞洲探索》1993年第4期。(34)《雲南與東盟國家農業合作的前景與思路》,《東南亞》2004年第1期。(35)《妖冶的罌粟花——「金三角」毒品擴散現狀》,《世界知識》2004年第22期。(36)《我眼中的「金三角」》,《世界知識》2004年第22期。(37)《半島屋脊的太陽—寮國紀行》,《今日民族》2004年第2期。(38)《沿滇越鐵路漫遊越南》《今日民族》2004年第7期。(39)《雲南省東南亞研究述評》,《雲南省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報告》雲南大學出版社2004年4月版。(40)《雲南與東盟各國經貿合作的現狀與發展思路》,載《東南亞》2003年第3期。(41)《追尋泰族——泰國古都考察記》,《今日民族》2005年第3-4期。
6、參與主創大型電視系列片一部:16集系列片《紅河》系省社科院與雲南影視新聞中心合作項目,本人為越南部分(共6集)的撰稿。該劇1997年在雲南電視台播出,1998年在越南國家電視台播出,引起較大反響,並獲1997年雲南省廣播電視社教優秀節目二等獎。
三、主持和參與課題:1、主持完成課題:(1)1991年國家青年社科基金項目「雲南周邊國家民族問題與政策研究」。(2)1994年福特基金資助的國際合作項目《越南市場經濟模式研究》。(3)1997年雲南省軟科學研究重點項目《中國與東南亞跨界民族經濟社會發展研究》,個人獨立完成,2002年結項。(4)《金三角毒品形勢走向與瀾滄江-湄公河次區域禁毒國際合作研究》,2002年雲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5)2000年雲南省科技廳軟科學研究重點項目《雲南省發展境外替代產業經濟技術合作研究》。(6)《中國(雲南)參與湄公河次區域國家油氣開發合作研究》,2003年雲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7)2001年雲南省社科院院級項目《雲南與東南亞禁毒合作研究》。(8)2003年中石化集團滇黔桂石油勘探局委託項目《泰國緬甸寮國柬埔寨五國能源開發情況研究》。2、參與完成課題:(1)《雲南境外地區鏟除毒品實施替代發展國際合作研究》,2002年雲南省軟科學研究項目。(2)《21世紀初雲南與東南亞和南亞經濟技術合作研究》,雲南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五規劃項目。(3)雲南省「九·五」社科重點項目(滾動課題)《雲南跨境民族社會經濟發展對比研究》。(4)《滇越鐵路雲南境內段改造方案研究》,雲南省2002年軟科學研究項目。(5)《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與雲南面向東南亞開放研究》,2001年雲南省省院省校合作項目。(6)《雲南與湄公河次區域五國經濟技術合作研究》,2002年雲南省科技廳軟科學研究重點項目。四、獲獎情況1、獲國家級獎情況:(1)論文《論跨境民族與雲南的對外開放》獲第一屆全國青年優秀社會科學成果獎三等獎,1994年11月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共青團中央在人民大會堂隆重頒獎。(2)參與撰寫的《當代東南亞系列》(本人為其中《當代越南》一書副主編)1996年12月獲第十屆中國圖書獎,頒獎部門為中國圖書評論學會。(3)參與撰寫的《雲南民族女性文化叢書》(全套26本,本人為其中《歌海中的女性》一書作者)1996年12月獲中國圖書獎,頒獎部門為中國圖書評論學會。2、省部級獎情況:(1)《雲南國際大通道建設與中國國家安全》,論文,獲雲南省2003年度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2)《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與雲南面向東南亞開放》,專著,獲雲南省2003年度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多人合著,本人為副主編。(3)《雲南省發展境外替代產業經濟技術合作研究》獲2002年度雲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5人合作,本人為項目主持人。(4)《雲南境外地區鏟除毒品實施替代發展國際合作研究》獲2003年度雲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7人合作。(5)《滇越鐵路雲南境內段改造方案研究》獲2004年度雲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多人合作。(6)個人專著《啟示與抉擇—周邊國家民族問題與雲南對外開放研究》1997年8月獲雲南省1993-1995年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著作三等獎,頒獎部門為雲南省人民政府。(7)專著《中國西南與東南亞的跨境民族》(兩人合著,總字數37萬字,本人承擔19萬字)1991年2月獲雲南省1979-1989年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三等獎,頒獎部門為雲南省人民政府。(8)論文《論跨境民族與雲南的對外開放》1994年獲1990-1992年度雲南省青年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頒獎部門為雲南省委宣傳部 。(9)論文《走向跨世紀跨國界的共同繁榮--中國雲南與緬老越泰毗鄰地區合作開發研究》1995年獲雲南省「五個一」工程提名獎,提名部門為雲南省委宣傳部。(10)參與主創的大型電視系列片《紅河》1998年6月社授予1997雲南廣播電視獎二等獎,授獎部門為雲南省廣播電視廳、雲南省廣播電視學會。(11)參與撰寫的《鄧小平理論與雲南發展》2001年1月獲第一屆雲南省文化精品工程優秀作品獎,授獎部門為雲南省委宣傳部。。3、其它獎情況:(1)文章《建立出口加工區,促進雲南對外經貿的發展》1992年獲《雲南日報》「發揮區位優勢擴大對外開放理論研討」三等獎,頒獎部門雲南日報理論部、雲南省國際貿易學會。(2)論文《越南建立市場經濟體制的探索歷程》1994年4月獲雲南省社科院1989-1993年科研成果三等獎,頒獎部門省社科院。(3)著作《啟示與抉擇—周邊國家民族問題與雲南對外開放研究》,1996年獲雲南省社科院1994-1995年科研成果二等獎,頒獎部門省社科院。(4)《我國應積極參與越南、緬甸、泰國油氣資源合作開發》(載2003年《人民日報內參》第20期)獲雲南省社會科學院2003年度「雲電」一等獎。

㈥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的部門機構

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機關行政編制150名,其中設主任1名,副主任4名,專職委員2名。內設辦公廳、政策法規司、經濟發展司、文化宣傳司、教育司、國際司、規劃財務司、人事司等8個職能司(廳)。機關黨委負責委機關和在京直屬單位的黨群工作,辦事機構設在人事司。機關服務中心承擔機關的後勤管理和服務工作,轄有民族大世界商場、國家民委招待所等。
為促進少數民族教育事業的發展,國家民委轄有6所普通高等院校。這些院校主要招收少數民族學生。同時,還招收一部分漢族學生。國家民委所屬的中央民族管理幹部學院承擔著培訓少數民族幹部的一部分工作。
國家民委轄有一些企事業單位。如國家民委民族問題研究中心、中國少數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室、中國民族博物館、中國民族語文翻譯中心、民族團結雜志社、民族出版社、民族畫報社、中央民族歌舞團、民族文化宮及中國民族經濟開發服務總公司等。原屬國家民委的中國民族國際信託投資公司、中國民族旅行社等企業已與機關脫鉤。
國家民委負責指導地方民族工作,與全國人大民族委員會、全國政協民族和宗教委員會、國家宗教局等工作部門保持著密切的工作聯系。 辦公廳:協助委領導處理機關日常工作,協調安排委領導活動;承擔聯系兼職委員單位的具體工作;負責機關規章制度建設和國家民委有關綜合性文稿起草;負責機關會議活動管理和重要會議活動的組織、協調工作;承擔委內重要會議決定事項及委領導交辦事項的督查督辦,協調辦理人大代表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承擔聯系民族自治地方和民族自治地方成立逢10周年慶祝有關工作;承擔少數民族重要學習、參觀、考察等事宜的具體工作和有關接待服務工作;負責機關值班工作;負責機關並指導在京直屬單位文電、應急、機要、檔案、保密、信訪等工作;承辦委領導交辦的其他事項。
政策法規司:起草民族法律法規草案,擬訂政策措施,承擔民族法律法規的普及宣傳教育工作;承辦民族識別、民族成份管理和民族團結進步表彰有關工作;辦理涉及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的有關事宜;參與涉及我國少數民族人權的國際活動;配合有關部門開展涉及少數民族的婦女兒童、人口與計劃生育、老齡、殘疾人、雙擁等工作;承擔行政復議工作;承辦委領導交辦的其他事項。
監督檢查司:承擔民族法律法規和民族政策執行情況的督促檢查工作;承擔協調、指導民族區域自治法貫徹落實的具體工作;研究民族關系重大突發事件的預警、應急機制問題,承擔有關協調處理工作;研究提出協調民族關系的工作建議;參與協調民族地區社會穩定工作;推進民族事務服務體系和民族事務管理信息化建設;承辦委領導交辦的其他事項。
經濟發展司:研究提出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特殊政策建議,協調或配合有關部門處理具體事宜;負責規劃管理和擬訂少數民族事業等專項規劃,承擔監督檢查規劃實施情況的具體工作;參與擬訂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相關領域的發展規劃;承擔民族統計分析和綜合評價監測體系的有關工作;承擔參與協調民族地區對口支援、經濟技術合作和民族貿易、民族特需商品生產的有關工作;承擔參與少數民族發展資金管理工作和扶貧工作;承辦委領導交辦的其他事項。
文化宣傳司:研究提出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文化、衛生、體育、廣播影視、新聞出版事業發展的特殊政策建議,協調、配合有關部門開展相關工作;組織指導宣傳教育工作,承擔民族政策、民族工作成就、民族基本知識的宣傳教育和有關對外宣傳工作;承擔新聞發布的組織工作,負責重要會議、活動的新聞報道;承擔民族文化的交流與合作工作,承辦重大民族文化、體育活動的具體事務;指導民族古籍的搜集、整理、出版工作,協助有關部門開展民族文物保護工作;指導直屬文化宣傳單位的業務工作;承辦委領導交辦的其他事項。
教育科技司:研究提出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教育、科技發展特殊政策建議,協調或配合有關部門處理具體事宜;配合辦理扶持、援助民族教育有關事項;承擔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及翻譯的有關管理工作,參與協調雙語教育工作;指導有關科技科研工作;參與管理少數民族教育中央補助專款;指導民族語文機構和直屬民族院校業務工作;承辦委領導交辦的其他事項。
國際交流司(港澳台辦):研究擬定民族事務方面國際交流與合作的發展規劃;承辦民族工作領域有關對外和對港澳台的交流與合作;了解境外少數民族同胞的有關情況,承辦協調處理少數民族涉外事宜;參與涉及民族事務的對外宣傳工作;歸口管理民委系統的涉外和涉港澳台事務;承辦委領導交辦的其他事項。
財務司:承擔國家民委部門預算、機關本級財務收支和民族工作經費管理工作;承擔領導幹部經濟責任審計工作;承擔國家民委國有資產、基本建設、政府采購和住房制度改革管理工作;指導直屬單位財務管理、內部審計、國有資產、基本建設、政府采購和住房制度改革工作;承辦委領導交辦的其他事項。
人事司:參與少數民族人才隊伍建設規劃的擬訂和實施工作;承擔聯系少數民族幹部的具體工作,配合有關部門承辦少數民族幹部的培養教育、選拔推薦工作;負責機關及直屬單位人事管理及機構編制工作;承擔直屬社團管理工作;指導幹部教育培訓工作;承辦委領導交辦的其他事項。
機關黨委:負責宣傳和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貫徹執行黨中央、上級組織和本組織的決議;負責對黨員進行教育、管理、監督和服務;協助黨組管理機關黨組織和群眾組織的幹部,配合幹部人事部門對機關行政領導幹部進行考核和民主評議,對機關行政幹部的任免、調動和獎懲提出意見和建議;領導直屬機關紀律檢查和反腐倡廉工作;領導機關工青婦等群眾組織;承辦黨風廉政建設辦公室、糾風辦公室、精神文明建設協調領導小組辦公室、防範和處理邪教問題領導小組辦公室日常工作;承辦委領導交辦的其他事項。
離退休幹部局:負責離退休幹部的思想政治工作,組織離退休幹部閱讀文件、參加學習和有關活動;負責離退休幹部的醫療保健、生活福利等服務工作;具體組織走訪慰問離退休幹部,承辦老年大學有關事宜,組織開展老齡教育和文體活動;負責辦理離退休幹部喪葬事宜;負責局財務工作;指導直屬單位的離退休幹部工作;承辦委領導交辦的其他事項。
政策研究室(民族問題研究中心):起草有關民族工作和國家民委綜合性的重要文件文稿;組織對民族理論、民族政策、民族工作重大問題,以及世界民族問題、涉港澳台民族問題和人權問題的研究;組織、協調國家民委重大調研活動的有關工作,承擔有關民族問題研究項目的規劃、立項、驗收及評獎等工作;指導全國民委系統的民族研究工作,聯系有關民族研究機構、學術團體和專家學者,組織並參與有關學術交流活動和有關民族工作決策咨詢論證活動;整理、編撰民族工作和國家民委重要文獻,負責編發有關刊物和年鑒;承辦國家民委交辦的其他事項。
信息中心:承擔政務信息和政務公開工作,指導民委系統信息和政務公開工作;承擔政務信息化建設、民族事務管理信息化建設工作;承辦政府網站,協助有關部門宣傳民族法律法規、民族政策和民族基本知識;承辦國家民委交辦的其他事項。
全國少數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室:承擔組織、協調、聯絡、指導民族地區搶救、搜集、整理、出版少數民族古籍工作;起草少數民族古籍工作的有關政策和法規草案;承擔組織制定少數民族古籍重點項目規劃及全國性重大課題的規劃與實施工作;承擔指導少數民族古籍人才培養培訓和少數民族古籍資料、信息管理工作;負責《民族古籍》刊物的編輯出版和少數民族古籍的宣傳與交流工作;承辦國家民委交辦的其他事項。
機關服務中心(局):承擔機關的後勤服務保障工作;承擔委機關保衛、人民防空、交通安全、綠化、計劃生育、愛國衛生運動和義務獻血等工作,負責指導、監督、檢查、協調在京直屬單位安全保衛和人民防空的業務工作;承擔機關交由佔有、使用的國有資產管理工作;指導和監督本單位管理的企事業單位經營管理工作;承辦國家民委交辦的其他事項。

㈦ 周少川的學術成果及獎項

1、中國出版通史·魏晉南北朝卷 中國書籍出版社 2008年
2、中國史學思想通史·元代卷 黃山出版社 2002年
3、元代史學思想研究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1年
4、藏書與文化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1999年
5、中華典籍與傳統文化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1996年
6、古籍目錄學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6年 (該書獲北京師范大學第一屆人文社科優秀成果著作類二等獎) 1、中國典籍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年
2、陳垣圖傳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2年
3、千古明鑒:二十四史述要 遼海出版社 2001年
4、陳垣年譜配圖長編 遼海出版社 2001年
5、二十六史大辭典(主編之一) 九州圖書出版社 1999年
6、中華文化通志·典籍志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年(該叢書集體獲第四屆國家圖書獎榮譽獎)
7、20世紀中國禮學研究論集(主編之一) 學苑出版社 1998年
8、歷史文獻與民族文化(主編之一)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年 *新世紀古文獻學研究的交叉與綜合 文獻 2010年3期
*論古代史學的豐富遺產 歷史教學(高校版) 2009年10期
*元朝的開放意識與域外史研究 河北學刊 2008年5期
*清代帝王之「老」英雄術 廊坊師范學院學報 2008年5期
*從私秘圖書到公開藏書:文獻學思想的發展 淮北煤炭師范學院學報 2007年4期
*陳垣史學的「記里碑」——再讀《通鑒胡注表微》 北京社會科學 2006年2期
*論愛國潮僑許雪秋在辛亥革命前後的若干問題 汕頭大學學報 2006年2期
*陳垣的避諱學研究——論《史諱舉例》的歷史文獻學價值 淮北煤炭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4期
*經學是文獻學中最基本的部分 河南師范大學學報 2005年2期
*試論許衡的歷史思想 史學月刊 2005年9期
*元代漢儒民族思想的發展進步 雲南民族大學學報 2004年2期
*元初對宋末空疏風氣的反正 北京師范大學學報 2003年5期
*《通鑒胡注表微》:陳垣怎樣用做學問來抗日 北京日報2003年5月26日(《新華文摘》2003、9全文轉載)
*藏書與文化 安徽大學學報 2003年2期
*中國古代私家藏書文化論綱 中國圖書館學報 2002年6期
*論陳垣先生的民族文化史觀 史學史研究 2002年3期
*陳垣晚年史學及學術思想的升華 史學史研究 2000年4期(人大復印資料《歷史學》2001、3全文轉載)
*元代史學的世界性意識 史學集刊 2000年3期
*清代私家藏書書目知見錄 書目季刊(台北) 卷33第4期
*陳垣:20世紀的歷史考據大師 歷史教學 2000年1期
*陳垣的《明季滇黔佛教考》 光明日報 1999年9月10日(人大復印資料《宗教》1999、5全文轉載)
*元代關於歷史盛衰之「理」的思考 史學理論研究 1999年3期(人大復印資料《歷史學》1999、11全文轉載)
*論社會政治環境與藏書盛衰 中國文化研究 1999年夏之卷
*論古代私家藏書的類型 文獻 1998年4期
*評《左傳》解《易》 北京師范大學學報 1997年5期(人大復印資料《中國哲學史》1997、11全文轉載)
*略論漢文佛教典籍的產生與流傳 信陽師范學院學報 1996年1期
*兵書亦史也 史學史研究 1995年4期(人大復印資料《歷史學》1998、2全文轉載)
*略論古代典籍的起源 歷史文獻研究(六輯)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1995年
*翁萬達與俺答求貢 國際潮訊(香港) 總17期,1993年
*丁日昌與持靜齋藏書 汕頭大學學報 1990年3期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論史書編纂 史學史研究1985年1期 《歷史文獻研究》(總第29輯)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0年
《歷史文獻研究》(總第28輯)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9年
《歷史文獻研究》(總第27輯)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8年
社會工作:
中國歷史文獻研究會副會長,學刊《歷史文獻研究》編委。
教育部留學回國人員科研啟動基金評審專家。
首都師范大學「四庫全書研究中心」學術委員。 2001級 曹剛華陳曉華
2002級 王記錄 邵永忠
2003級 吳 漫 郝艷華 王彥霞
2004級 魏 鴻 劉永海 史麗君
2005級 毛瑞方 潘忠泉
2006級 卓 越 李立民
2007級 賈慧茹

㈧ 民族問題研究專家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加強民族之間的團結有這不可忽視的意義存在。隨著社會的進步和全球一體化的到來,中國現在最主要的建設重心都放在經濟建設上來,只有個民族團結起來,才能更好地落實黨中央領導的各項方針和政策,才能給我們國家的發展創建一個和平而穩定的政治局面,才能在國際社會交往和談判中有堅實的後盾,提高本國的世界的地位。民族的團結同時還可以使得大家共同創造和平的生活環境和共同富裕,民族沖突所帶來的卻只有災難和不幸,因此需要加強民族大團結。
對於解決民族問題的基本原則是:各民族平等、團結和共同繁榮。民族區域自治是解決我國民族問題的基本政策,是黨根據馬克思列寧主義關於民族問題的基本原理,結合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實際情況,制定的有中國特色的民族政策。其基本內容是:堅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的原則,主張民族不論大小、不論先進或落後,都應該一律平等,互相團結;大力培養少數民族幹部,實現少數民族幹部隊伍的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和專業化;大力幫助少數民族加速經濟、文化的發展,逐漸消除歷史上遺留下來的民族間的不平等。
和而不同」我國民族關系發展的真諦「和而不同」是和諧哲學的精髓,是處理民族關系所遵循的一條重要准則。現階段,更應堅持「和而不同」的哲學觀,著力協調發展民族文化,以促進民族關系和諧發展。

㈨ 李敬民的論文、著作(教材)、獲獎、項目、學術稱號

1、試論民俗事項中民歌的特點,《教育與教學研究》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1998年中冊;
2、試論民歌與民俗的相互關系, 《信陽師院學報》信陽師范學院學報編輯部1998(1);
3、和聲學教學方法改革的設想與嘗試, 《音樂教育與改革》河南文藝出版社1998(6);
4、論豫南民間歌舞「花鼓燈」音樂, 《信陽師范學院學報》1998(4);
5、論豫南音樂文化區劃的背景依據,《中國音樂》中國音樂學院學報,1999(2);
6、豫南「岔燈」民俗,《藝術學》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部學刊,2000(1);
7、解讀性張力下的漢族情歌,《民族藝術》國家民委主辦2000(2);
8、豫南民歌旋法特徵研究(二),《天籟》天津音樂學院學報2000(3);
9、豫南民歌旋法特徵研究(一),《旋律研究論集》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0(06);
10、豫南「岔燈」的民俗文化解義,《美與時代》2002(1);
11、河南太康道情戲考略,《戲曲研究》2002(1);
12、略論太康道情戲的形成與音樂的板式類型,《雲南藝術學院學報》2002(2);
13、從淮西民歌的旋律音調中看文化過渡區的音樂風格,《天籟》天津音樂學院學報,2002(4);
14、管窺傳統和聲學中協和性原則的歷史與發展(一),《信陽師范學院學報》,2002(5)。
15、淮西山歌的句式結構分析,《中國音樂》中國音樂學院學報,2003(3)。
16、管窺傳統和聲理論中協和性原則的歷史發展(二),《信陽師范學院學報》,2003(5)。
17、中原傳統音樂資料資料庫建設之思考,《信陽師范學院學報》,2005(1)。
18、論豫南「岔燈」民俗之基礎,《藝術探索》廣西藝術學院學報,2005(2)。
19、淮河流域民間音樂文化區形成與發展的歷史地理條件初探,《信陽師范學院學報》2006(4)。
20、中原傳統音樂資料資料庫建設之思考,《音樂傳播與傳播音樂——中國音樂傳播論壇(第二輯》,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7(2)
21、樂譜:承載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符號體系,《中國音樂》中國音樂學學報2007(3)。
22、論民族音樂學的跨學科研究之基礎,《黃鍾》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9(3)。
23、論中國民間音樂音調中的多元化受容——以「槐口墜子書」唱腔的受容性為例,《中國音樂》中國音樂學院學報2008(3)。
24、論豫南皖西「杠天神戲」的基本功能,《信陽師范學院學報》,2008(5)。
25、一本以民族音樂學方法論為基礎的道樂研究專著——讀孫凡《全真正韻閔譜研究》有感,《美與時代》2008(7)。
26、論豫南皖西杠天神儀式用樂的三種觀念,《音樂研究》2009(5)。
27、論豫南皖西杠天神儀式展演的空間基礎——以河南省新蔡縣余圍子鄉呂胡劉村呂庄的杠天神儀式為例,《信陽師范學院學報》2010(2)。
28、從個體到群體的中國音樂教育譜系研究,《音樂探索》2011(1)
29、論民族音樂學研究模式的概念、方法和表達方式,《信陽師范學院學報》2011(2)。
30、論音樂過渡與融合——以淮河流域民間音樂文化區的基本特質為例,《音樂研究》2011(3)。
31、在神聖與凡俗之間轉換——以豫南皖西民間儀式舞蹈展演為例,《信陽師范學院學報》2012(3)
32、鳳陽大東關一號墓出土樂器的測音研究,《信陽師范學院學報》2014(2)。
33.在國際、國內學術會議宣讀學術論文20餘篇。 1.《大學生音樂基礎》,副主編,北京大眾文藝出版社,1998年10月版;
2.《交響音樂賞析》,編委,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8月版;
3.《中國傳統音樂述稿》,主編,河南大學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4、《中國民族音樂》,專著,撰寫「中州音樂」部分,2008年8月版;
5、《中國傳統藝術論》,專著,撰寫「中國傳統戲曲藝術論」部分,2008年12月版;
6、《杠天神儀式音樂研究》,專著,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2年10月版;
7、《封塵的絕響:鍾離國鍾磬樂器研究》,專著(合著),蘇州大學出版社,2013年5月版。
8、《民族音樂理論與實踐探索》,專著(合著),中國商務出版社,2013年11月。
9、《中州傳統音樂資料資料庫建設的理論與實踐》,專著(合著),河南大學出版社。2014年07月。 1. 歌曲《中原之歌》1997年12月信陽地委宣傳部「五個一工程入選作品獎」;
2. 歌曲《我的母親我的中華》1997年12月信陽地委宣傳部「五個一工程入選作品獎」;
3. 和聲學教學方法改革的設想與嘗試,1998年6月河南省音樂教改研究論文一等獎;
4. 豫南山歌的句式結構分析,1999年10月河南省音樂理論研討會優秀論文二等獎.
5. 論豫南音樂文化區劃的背景依據,2000年8月河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6. 論豫南音樂文化區劃的背景依據,2000年9月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科學研究貢獻一等獎.
7.2002年9月獲得信陽師范學院優秀中青年骨幹教師三等獎
8.中原傳統音樂資料資料庫建設,2005年9月河南省教育廳信息技術教育一等獎。
9.宋金元時期中原俗樂存在形態及流變、融合與中國「真喜劇」形成問題研究,2007年9月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優秀成果
10、論高師音樂人才培養的知識儲備方法,2009年2月河南省教育廳,河南省第二屆大學生藝術展演活動高效藝術教育科研論文一等獎。
11、豫南皖西杠天神儀式音樂研究,2009年福建師范大學優秀博士論文二等獎。
12、論豫南皖西杠天神儀式用樂的三種觀念,2010年6月信陽市社科優秀成果一等獎。
13、論豫南皖西杠天神儀式用樂的三種觀念,2010年6月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
14、《杠天神儀式音樂研究》,專著,2012年度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特等獎,獲獎編號:2012-C-T032,2013.8
15、《杠天神儀式音樂研究》,專著,2012年度河南省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獲獎編號:2013-023,2013.9. 1.豫南民間音樂研究,1998.05信陽師范學院人文社科項目主持人, 結項。
2.音樂表演者的臨場心理問題研究,1998.05信陽師范學院人文社科項目第二完成人, 結項。
3.高師教育學科課程教學整體優化改革研究,1999.06教育部師范教育司師范教育科研項目第二完成人, 結項。
4.豫南民間歌舞的審美研究,2000.02信陽師范學院人文社科重點項目主持人, 結項。
5.關於搶救和開發河南道情戲的研究,2001.09省社科規劃項目第二完成人, 結項。
6.淮河流域民間音樂文化研究,2002.08河南省教育廳社科規劃項目主持人, 結項。
7.淮河流域河南民間音樂文化研究,2003.01河南省社科規劃項目主持人,結項。
8.淮河流域民間音樂文化研究,2011.07國家藝術規劃項目主持人,結項。
9.網路信息組織模式化問題研究,2005年4月河南省社科聯項目第二完成人,結項。
10.歷史文化資料挖掘、拯救與開發研究——中原傳統音樂資料資料庫建設,2006年11月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主持人,結項。
11.中原文化生態及其生成規律研究,2007年7月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藝術學規劃研究項目第二完成人,結項。
12.中原文化生態問題研究,2007年9月河南省社科規劃項目第二完成人,結項。
13.宋金元時期中原俗樂存在形態及流變、融合與中國「真喜劇」形成問題研究,2007年9月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第三完成人,結項。
14.淮河流域音樂文化史研究,2011年8月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主持人,結項。
15.莆仙地區民間信仰舞蹈研究,福建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第一參與人,在研,項目編號:2010C019。
16.跨文化的草根藝術——大別山民歌的音樂形態與文化特質研究,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項目主持人,在研。項目批號:12YJA760031
17.湖湘音樂文化史研究,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第一參與人,在研,項目編號:12YBA329。
18.淮河流域音樂文化史研究,2013年度文化部文化藝術科學研究項目主持人,在研,項目批准號:13DD25。
19.民間音樂藝術市場化轉化方式研究-以信陽民歌表演的市場運作為例, 2013年地方高校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指導教師,主持人:張榮華,項目編號:201310477026,批准單位: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批准時間:2013年9月17日,
20. 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湖湘草根階層的民歌文化志研究,項目編號:13YBA351,批准時間:2013年10月 1997年11月中國傳統音樂學會會員、理事;
1998年8月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
1999年10月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學會會員;
2002年6月全國高師理論作曲學會理事;
2002年10月信陽師范學院重點學科(音樂學——民族音樂學)學術帶頭人;
2004年8月「河南省教育系統科學技術學術帶頭人」;
2007年5月信陽師范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
2009年9月全國世界民族音樂教學研究會理事;
2009年12月「河南省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淮河文明研究基地」民間藝術研究項目負責人。
2010年5月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委員會委員;
2010年8月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基地負責人。
2011年5月河南省人文社會科學專家。
2013年4月河南省文藝精品創作生產評定專家。
2014年6月中南大學哲學社會科學骨幹教師。

閱讀全文

與國家民委民族問題研究成果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沙雕發明博主 瀏覽:105
禹城市工商局合名 瀏覽:977
網路侵犯著作權報案 瀏覽:734
稅務報到期限 瀏覽:6
怎樣查詢銀行卡有效期 瀏覽:19
浙江省溫州市工商局企業查詢 瀏覽:592
馬鞍山全套多少錢 瀏覽:568
艾丁頓發明了什麼 瀏覽:651
希臘誰創造了人類 瀏覽:415
社區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總結 瀏覽:66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方案 瀏覽:752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總結 瀏覽:490
郴州學府世家糾紛 瀏覽:197
馬鞍山ok論壇怎麼刪除帖子 瀏覽:242
馬鞍山恆生陽光集團 瀏覽:235
麻城工商局領導成員 瀏覽:52
鄉級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方案 瀏覽:310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