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張自忠的主要成就是什麼
張自忠的主要成就貢獻如下:
1、血戰臨沂
1938年3月的臨沂戰役中,五十九軍與敵鏖戰七晝夜,粉碎日軍向台兒庄前線增援的戰略企圖,將日軍號稱「鐵軍」的板垣師團擊潰,保證了台兒庄大戰的勝利。
2、隨棗會戰
1939年5月,中日兩軍在鄂北地區展開了一次大交鋒——隨棗會戰。5月10日,張自忠部在田家集以西的大家畈殲滅日軍輜重部隊,迫使日軍放棄渡河攻擊襄陽(原襄樊)。
3、冬季攻勢
1939年12月張自忠率領右翼兵團參加冬季攻勢。12月12日,張自忠率三十八師正面進攻日軍,殲滅日軍第十三師團第一零三旅團,於1月初配合第八十四軍穩定戰線,2月14日發起反攻。此次戰爭是抗日戰爭期間正面戰場國民黨軍發動的惟一一次戰略性進攻戰役。
張自忠(1891年8月11日-1940年5月16日),字藎臣,後改藎忱,漢族,山東省臨清人,第五戰區右翼集團軍兼第三十三集團軍總司令,中國國民黨上將銜陸軍中將,追授二級上將銜,著名抗日將領、民族英雄。1937年至1940年先後參與臨沂保衛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隨棗會戰與棗宜會戰等。1940年在襄陽與日軍戰斗中,不幸犧牲。
新中國成立後,中央人民政府追認張自忠將軍為革命烈士,2009年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 2014年9月, 張自忠將軍名列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1923年秋天,時任陸軍檢閱使兼第11師師長的馮玉祥,率軍駐扎在北京南苑。張自忠當時在學兵營當營長。部隊開始冬季大練兵,適逢連日大雪,天寒地凍,許多官兵產生畏難情緒。有一天,張自忠將全營官兵集合起來,大聲問:「下雪天敵人發起攻擊怎麼辦?」官兵們回答:「堅決抵抗!」
張自忠接著道:「現在下了一場雪,你們就不想操練了,還談什麼打仗?我們當軍人的第一條就是不能怕苦。現在,請大家都把棉衣脫了,跟我一起跑步!」說完,他竟自脫了棉衣。全營官兵都愣住了,然後也紛紛脫下棉衣,跟在張自忠身後在雪地上跑步。從此,「張扒皮」的綽號就不脛而走,在西北軍中傳開了。
㈡ 渦陽縣教育局的教育成果
教育大計,教師為本。在市教育局的正確領導下,我縣始終把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放在全縣教育工作的突出位置來抓,加大師資培訓力度,加強人才資源合理配置,強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努力打造一支人民滿意的教師隊伍。根據會議安排,現將我縣2007年教師隊伍建設情況簡要匯報如下:
一、基本情況
我縣各級各類學校610所,在校生275351人,教職員工11046人,專任教師9921人。
二、主要做法
(一)以立德樹人為靈魂,著力抓好師德建設。我縣以「師德建設提高年」為契機,認真貫徹胡錦濤總書記在全國優秀教師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持續深入開展以「鑄師魂、修師德、樹師表、練師能」為主題的師德教育活動,弘揚主旋律,倡導新風尚,全縣涌現出一大批愛崗敬業、勇於創新、甘為人梯的優秀教師。
(二)以教育教研為中心,著力抓好學習培訓。為加強知識儲備,提高人文素養,我縣不斷舉行大面積、強密度、高水平的師訓活動,開展「全縣教師教育教學大練兵」活動,倡導終身學習理念,構建教育教研平台,讓學習蔚然成風。07年,我縣先後組織教師參加新課改培訓、繼續教育培訓、骨幹教師培訓、校長崗位培訓、信息技術培訓、教學能手等各類培訓27000餘人次,營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使質量意識、人才意識、創新意識、競爭意識更加深入人心。
(三)以均衡發展為目標,著力抓好資源配置。為維護教育公平,推進教育均衡發展,我縣注重合理配置教育人才資源,一是嚴格執行新進教師全部到農村薄弱學校任教制度,二是加大城鎮教師下鄉支教力度,三是開展多種形式的送教下鄉活動,四是擇優選調縣城學校優秀中層幹部到農村學校任職,大大提升了農村學校的教育教學管理水平。
(四)以規范管理為依託,著力抓好校長隊伍。按照「以縣為主」教育管理體制要求,我縣進一步理順教育人事管理關系,制定了一系列教育人事管理制度文件,教師隊伍歸口管理、資格准入、按需設崗、嚴格考勤、定期補充。在管理落實上緊緊依靠校長隊伍,充分發揮校長的積極作用,強化校長隊伍管理,通過校長培訓、交流、下派等方式,不斷提高校長隊伍管理水平,加快區域教育工作整體推進。
盡管我縣教師隊伍管理取得了一點成績,但是還存在著結構性缺編、老齡化等問題。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們將始終把教師隊伍建設放在重要位置,以人為本,育德育能,全力打造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紀律嚴明的教師隊伍,辦人民滿意教育。
㈢ 跪求 十月份國內外重大新聞十條
1、辛亥革命武昌首義百年紀念活動隆重舉辦
2、《人民日報》推介武漢構建農產品放心城市經驗
3、「我為黨代會獻一策」活動火熱開展
4、全國公安特警大練兵成果匯報演練在武漢舉行
5、七城會共奪得14金10銀13銅 武漢位居第一集團
6、中國兵器工業集團重組武重
7、東風、武鋼、郵科院入圍最賺錢央企排行榜
8、我市中心城區老舊住宅物業服務實現全覆蓋
9、武漢簽約33位海內外英才 5310萬助其在漢創業
10、武漢國際賽馬節落幕
㈣ 新課改會有成效嗎
科學管理結碩果 推進課改顯成效
我校堅持以實施課程改革和提升教育質量為中心,深化教育科研,加強隊伍建設,狠抓教育管理,大力推進素質教育,在更高的實踐層面上實現新突破。自2006年我校成為安徽省第一批新課改試驗校以來,學校領導班子高度重視,圍繞新課改建章立制,保證新課改的順利開展,以全新的素質結構接受新一輪課程改革浪潮的「洗禮」,使得我校新課程試驗不斷向縱深方向發展,並多次受到省教育廳、市教育局的表揚,《安徽教育網》「基礎教育科研平台」大篇幅從不同的側面展示了我校的新課程教學改革成果。江西、山西、貴州、吉林、湖南等兄弟省市多次組織專家、領導來我校考察、學習、交流,稱贊我校是安徽省新課改的一扇窗口。具體而言,我們的主要措施如下:
1、學分管理,規范學生學習行為
我們堅決貫徹學分管理規定的目的,一是為學生自主選修課程提供保障。二是利用學分管理抓教與學的過程,抓「雙有」學生的轉變,抓學生學習態度、情感的落實。學校制定《安徽合肥一中學分管理辦法(試行)》文件,其中「缺課在1/5內的,要按缺1節課增加2分的標准提高考試的合格分數。」「如果學生學習態度不端正,多次發生違規違紀、不交作業等行為,教師可視情節嚴重程度增加不少於5分的合格分數,直至不予學分認定。」兩條規定發揮了關鍵性作用。學校還印發了《合肥一中教學記錄》,對學生曠課、遲到、早退、不交作業、上課講話等違反班規校紀進行缺陷記錄,課代表或班幹部簽字。任課教師按照學校學分管理規定評價學生並給出「合格建議分數」。引導教師充分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習態度等等。教務處平時反復檢查《教學記錄》,認真組織模塊終結性考試,嚴格細致落實學分認定工作。切實加強了對學生平時學習的管理,加強對學生的學習態度、情感的關注和評價,改變以往重視考試成績忽視學習態度、情感的做法。引導教師採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辦法,比較全面地評價學生的學習狀況。
2、聚焦課堂,轉變課堂中教與學的方式
在實施課改過程中,我們堅持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為中心開展課改工作,2006年8月31日邀請專家來我校作「一堂好課」的專題報告,並採用多種方式深入研究課堂教學改革。在這種理念的指導下,召開年級備課組長會議、年級教師會議,引導教師討論,鼓勵教師大膽實踐。逐步確立我校實施新的高中課程方案的核心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堅決反對通過一味增加課時來解決課時不足的矛盾。開學第2周校長到高一年級聽課調研,10月中旬高一備課組實行校內開放周、教研組聽課、評課、領導組成員全部到組跟會,同時建立了集體論課制度,11月初邀請市教研室到校聽課指導,11月底邀請人教社、省教科所六科專家回訪、討論,12月底第2次階段考試後進行教學質量評估。積極爭取承辦各級各類公開課、示範課,2007年3月開展為期一周的「精品課活動」,2007年6月舉行優質課評比。2007年7月利用「大練兵」活動的機會舉行合肥一中新高一教師新課程第一輪培訓。2007年8月進行合肥一中新高一教師新課程第二輪培訓。2007年9月與「大練兵」活動的有機結合舉行高一、高二年級新課程聽課、評課活動。2007年11月,省教科所、合肥市教育局教研室英語等學科教研員來合肥一中濱湖新校高一年級「深入課堂聽課,探討如何提高課改課堂質量」進行調研活動,並對調研活動進行反饋。
依靠這些具體工作,引導教師集中精力研究教材,轉變教學方式,探尋適合課改精神的學科教學方式。目前合肥一中圍繞新課改,圍繞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在校課改領導組和全體高一老師的共同努力下已編印了五期《一中課改》。《一中課改》內容包含了新課改的各項規章制度、新課改動態、學校舉行的新課改方面的主要活動,全面反映了一中探索實踐新課改的成果。
3、修學旅行,實施主題社會實踐
綜合社會實踐活動是新課程八大領域之一,被認為是我國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的結構性突破。其中社會實踐旨在打破教室的束縛,拓展學生學習的空間,豐富學生的學習經歷與生活體驗,實現學生整體、和諧發展。課程內容以廣泛的社會資源為背景,強調與社會多層面、多維度的接觸與聯系,構建一個更真實、開放的學習環境,使學生學會分享、尊重與合作。今年學校統一安排了以修學旅行為形式的社會實踐活動。以班級為單位,按社會實踐活動主題分地點實施,由學校安排班主任和課任老師擔任指導老師。學生按《社會實踐(修學旅行)具體要求》完成實踐任務,撰寫社會實踐報告,舉行班級主題社會實踐展示評比活動。
2007年4月學校確定了徽文化考察(婺源、西遞、屯溪),園林文化與經濟考察(蘇州、周庄),旅遊文化考察(杭州、烏鎮)等社會實踐(修學旅行)主題,明確學習考察任務,召開家長會、學生會廣泛深入地指導學習考察方法,選定三家合肥市十佳旅行社為承辦主體,嚴密組織,嚴格落實安全措施。於2007年4月8日圓滿完成修學旅行。隨後,進行學生個人總結和班級集體展示活動,學校將對各班級作出評比,教師對學生作出評價。
4、研究性學習,挖掘學生的個人潛能
我們從2006年12月開始發動教師教師擬訂研究性學習課題,共提供80多個課題。學生自己也可根據實際情況自行擬訂研究性學習課題,審定,制定研究性學習課題的開設計劃,向學生公布,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由選擇。教務處收集學生選擇的課題匯總後經過學校課程改革領導組統一安排最終確定了80多個課題小組每組6—8名學生指定一位指導老師高一第一學期寒假和第二學期暑假集中開題、學生做課題、教師指導、學校課程改革領導組評定等次。從實施情況看學生的潛能的確非常之大,有的課題組能做出讓人驚喜的有專業水準的成功課題。研究性學習的開展既促進了學生的個人潛能性發展,同時也開拓教師的視野。
5、校本課程,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
新課改以來,我校亮點之一是:具有一中特色的校本課程的設置。學校積極鼓勵教師開設校本課程,我校教師開發了大量的校本課程,共設立了400多種校本課程課題。我們從2006年11月開始發動教師開發校本課程;12月教師擬訂課程計劃、課程內容、課程目標等,共提供54門課程。學校課程改革領導組審定,制定「每學期分上、下兩段各開設26門左右不同課程,學生分上、下兩段各選修一門不同課程」的開設計劃,於2007年1月向學生公布,學生自由選課。經過學校----學生----學校----學生----學校兩輪選排,最終確定了高一第二學期的校本課程課程表。編印《學生選課指導手冊》幫助學生了解選修課的課程內容、總學分及模塊要求,並根據自己的學業基礎、興趣、愛好,在徵求家長、導師意見的基礎上,初步確定自己未來的學業方向,自主規劃選課,選擇適合自己目標的修習模塊。校本課程的開設既促進了學生的個性發展同時達到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目的。在整個過程中,堅持了兩大原則。一是充分尊重學生的選擇,只要學生選擇的課程,無論人數多少學校都堅持開設,最少的是「音樂指揮」課程只有兩名學生。同時,無論具體工作多麻煩,只要在開課前學生調整自己的選課,都予以重新安排。二是充分鼓勵教師開設校本課程,學校盡可能提供條件。經過周密安排,於高一第二學期採取學生「走班」形式開設了校本課程。「地理實踐」、「圖說合肥」、「唐宋詩詞鑒賞」、「電影名片欣賞」、「影視音樂鑒賞」、「無線電技術入門」、「安徽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精選」、「設計(包裝)」、「生物武器與化學」、「動畫製作」、「指揮」等一大批優秀的校本課程深受學生的歡迎,得到省教科所及兄弟省市專家領導的高度評價。
多種形式的觀摩研討活動、豐富多彩的校本課程的開設積極引領教師專業發展,實現了教師與學生在課改中的共同成長。校本課程開發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以學生潛能的充分發展為終極目標。
6、集體論課,搭建教師合作新平台
在總結過去的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建立了集體論課制度,要求每周五下午以備課組為單位,由備課組長在商討的基礎上確定論課主題,每為教師做好准備,充分討論。只要求大家暢所欲言,不要求非統一觀點不可,更不能採用同一教案上課。從執行情況來看,大部分備課組都能扎扎實實開展活動,相互之間取長補短,合作共贏,逐步形成教學研究的核心團隊。這種集體論課制度與集體備課制度有很大區別。它旨在建立合肥一中百花齊放的自由學術氛圍,而不是統一到「一個文本」的學術囹圄中。同行之間平等探討,產生新的教學思想,而不是統一到「一個權威」的固有經驗中。
7、綜合素質評價,建立科學評價體系
我校在全省率先實行了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在省教科所的大力支持下引進了學生綜合素質評價軟體,科學、快速、合理地對學生自評、同學他評、教師評價合成出學生的綜合素質評定結果。完善了素質教育的評價體系,實現了學生全面、和諧發展。
在一年的課改實踐中,我們全面貫徹新課改精神,扎扎實實地推進教育改革,學生的綜合素質有了明顯提高,在市教育局統一組織的期末文化課考試中,合肥一中高一多門課程成績名列前茅,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
回顧過去,我們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仍有許多問題亟待解決。展望未來,合肥市的經濟和教育的發展,省內示範性高中的建設,新課改的實施,新校區的建設發展等都對學校的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學校的前途和命運離不開我們開拓性的工作和拼搏進取的精神。挑戰與機遇同在、希望與困難並存、光明與波折共生。我們將以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為主題,以教育的現代化為導向,在更深的實踐層次上加大改革力度,在更高的工作平台上推進教育創新,以一個又一個的輝煌去努力實現學校新的跨越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