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2019年中國的重大科技創新成果
2019年,國家發展起得了重要成就。主要成就有克隆雜交稻種子、盾構機穿海工程、國際頂尖機場、海射型固體運載火箭發射、高速磁浮試驗樣車、人造太陽」等。
1 、造福世界 我科學家成功克隆出雜交稻種子
1月,中國水稻研究所水稻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王克劍團隊,利用基因編輯技術建立了水稻無融合生殖體系,成功克隆出雜交稻種子,首次實現雜交稻性狀穩定遺傳到下一代。該成果在線發表於《自然·生物技術》雜志。
4 、超級裝備 最聰明盾構機挑戰穿海工程
離大連市中心不遠,有個梭魚灣,大連地鐵5號線要穿過這個海灣,考慮到巨輪出入,不能架設跨海橋梁,因此採用海底隧道。而這項工程催生出一台超級裝備。
1月18日,海宏號盾構機在大連始發,它堪稱中國研發的最聰明的盾構機。海宏號盾構機是中國中鐵專門為該工程研發、也是世界上現有功能最全的盾構機,核心部件設計全球領先。
5、 時速600公里 國產高速磁浮試驗樣車下線
「高速磁浮列車」成為2019年點擊率頗高的關鍵詞。5月23日,我國首輛時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試驗樣車在青島下線,實現了我國在高速磁浮技術領域的重大突破。
6、 中標ITER 中國企業為「人造太陽」裝「心臟」
7月16日,中核集團收到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俗稱「人造太陽」)組織中標通知書,由中核集團中國核電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核工程)牽頭,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等參與,攜手法國法馬通公司等單位組成國際聯合體,以工程總承包形式正式中標在法國建設的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TAC1安裝標段。
B. 北大方正集團有限公司的大事記
1979年
·主持研製成功漢字激光照排系統的主體工程,輸出了一張八開報紙底片。《光明日報》作了「漢字信息處理技術的研究和應用獲重大突破――中國自行設計的計算機—激光漢字編輯排版系統主體工程研製成功」的報道,在國內外引起巨大反響。
1981年
· 主持研製的中國第一台計算機激光漢字照排系統原理性樣機(華光I型)通過部級鑒定。
1985年
高解析度漢字字形發生器、照排機和印字機共享的字形發生器和控制器獲得2項國家專利(與呂之敏等)。
· 華光Ⅱ型系統通過國家鑒定,在新華社投入運行,並當選1985年中國十大科技成就。
· 華光III型系統問世,是中國第一個實用科技排版系統,獲首屆全國發明展覽會獎。
· 獲北京市勞動模範稱號。
·獲國家經濟委員會表彰。
1986年
· 華光III型系統獲第14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展覽會金獎。
· 被聘為博士生導師,獲得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
·獲得首屆畢升獎。
1987年
·作為唯一發明人,「高解析度字形在計算機中的壓縮表示」獲得歐洲專利,編號EP0095536。
· 《經濟日報》率先購進華光III型照排系統,誕生了世界上第一張採用計算機組版、整版輸出的中文報紙。研製成功華光IV型系統,使延續上百年的中國傳統出版印刷行業得到徹底改造,被公認為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後中國印刷技術的第二次革命。該系統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獲得首屆森澤信夫印刷獎。
1988年
·1988年7月,《經濟日報》印刷廠賣掉了鉛字,全部廢除了鉛排作業,成為中國第一個甩掉鉛字的印刷廠。
·1988年,華光IV型投入批量生產,由於採用了兩塊專用的超大規模集成晶元,性能比華光III型優越得多。
·1988年12月15日,全國報協技術進步委員會和北京大學新技術公司在北京聯合舉辦「北京大學華光電子出版系統技術匯報會」。王選向與會的400多名代表做了精彩的技術報告。
1989年
· 高解析度字形的高速旋轉方法」獲得國家專利(與呂之敏等)。
· 獲北京市勞動模範稱號。
·獲中國專利發明金獎。
1990年
· 獲陳嘉庚技術科學獎。
·獲全國高等學校先進科技工作者稱號。
1991年
· 「高集成度的字形發生器和控制器」 、「高速產生傾斜字和任意角度旋轉字的方法」 和「一種適合單路和多路掃描的照排機輸出正陰、反陽、及陽圖的控制設備」獲得3項國家專利(與呂之敏)。
· 華光IV型系統獲國家重大技術裝備成果特等獎。
· 北京大學計算機研究所和北大新技術公司聯合推出新一代電子出版系統—「北大方正電子出版系統」(即方正91型系統),這是王選和同事們研製的第五代產品。
· 獲政府特殊津貼。
1992年
·漢字字形發生器在處理筆劃交錯情況時的一個措施」 和「分段生成報紙和書刊版面點陣的方法」獲得2項國家專利。
·率領北大計算機研究所成功研製方正彩色出版系統並在《澳門日報》投入使用,誕生了世界上首次實現彩色圖片與中文合一處理和輸出的中文彩色報紙。引發中國報業和出版印刷業的彩色技術革新。
·率領北大計算機研究所研製成功通過衛星以頁面描述語言形式遠程傳送報紙版面的新技術,被人民日報社首家採用,使中國報業跳過報紙傳真機,直接推廣以頁面描述語言為基礎的遠程傳版新技術,實現了報紙發行的全國同步、同質量印刷。
·推出國內第一個基於 MS Windows 的中文專業組版軟體。
· 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第八屆政協委員。
·出版《軟體設計方法》(清華大學出版社)。
1993年
· 指導學生研製出世界上第一個PostScript Level 2的中文頁面解釋器,與專用協處理器晶元相結合,推出第六代產品方正93系統,在香港《明報》的競標中一舉中的,此後迅速進入港澳台、東南亞、北美等地,迄今占據了海外80%的華文報業市場。
·決定退出科研第一線,全力扶持年輕人創造新成果。
1994年
·新聞采編流程計算機管理系統研製成功,由深圳晚報首家採用,由此引發了國內報業「告別紙和筆」的技術革新。
·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任電子出版新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任主任。
·獲美國中國工程師學會個人成就獎。
1995年 中文電子出版系統再次被評為中國十大科技成就,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北大計算機研究所與北大方正共同成立方正技術研究院,王選任院長,實現了產學研一體化。 出任方正(香港)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方正在香港以紅籌股的形式成功上市。 決定研製日文出版系統,進軍日本市場,依靠自主創新技術走向國際。 決定以研製計算機動畫製作系統為契機,開發數字視頻領域,進軍廣電業。 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科學獎、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 當選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 相關數據
方正集團是詮釋中國政府「創新」理念,即「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結合」的典範企業之一。依託北京大學,方正擁有並創造對中國IT,醫療醫葯產業發展至關重要的核心技術。作為國家首批6家技術創新試點企業之一,方正集團多次榮膺「國家技術創新示範企業」等榮譽稱號。
方正集團與國內知名企業、政府擁有良好的合作關系,而開放、規范的資本平台更是吸引了諸如英特爾、歐姆龍、瑞士信貸、東亞銀行、台灣富邦在內的眾多國際資本注入。方正已快速成長為綜合實力與華為、海爾並列中國信息產業前三強的大型控股集團公司。
五大產業集團,35000多名員工,遍布國內重要城市,並在海外市場開拓方面成績顯著。同時,方正集團擁有6家在上海、深圳、香港交易所上市的公眾公司。
2010年,方正集團占據中國校辦企業盈利能力近60%的份額。2011年,方正集團總收入580億,總資產700億,凈資產320億。
作為北京大學投資創辦的企業,方正集團自創辦以來一直秉承北大精神,「方方正正做人,實實在在做事」,切實履行企業社會責任,在產業報國、反哺教育、回饋社會等方面,走出了一條「創新責任之道」,支持中國軟實力的提升,並長期聚焦在國民文化、健康、教育和科學技術等四大領域。
方正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方正科技」),是北大方正集團旗下的內地上市企業(SH.600601),也是國內最有影響力的高科技上市企業之一。
C. 21世紀的重大的科技成果有什麼
1、兩只克隆猴在我國誕生。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孫強團隊經過5年努力培育出克隆猴「中中」和「華華」,標志著我國成功突破了現有技術無法克隆靈長類動物的世界難題,率先開啟了以獼猴作為實驗動物模型的時代。
2、北京大學江穎和中科院王恩哥院士領銜的聯合研究團隊首次獲得水合離子的原子級圖像,並發現其輸運的「幻數效應」,將在離子電池、海水淡化以及生命科學等領域展現出廣闊應用前景。
3、國產大型水陸兩棲飛機AG600成功實現水上首飛。AG600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在研水陸兩棲飛機,對於填補我國應急救援航空器空白、滿足國家應急救援和自然災害防治體系能力建設需要具有里程碑意義。
4、港珠澳大橋建成通車。港珠澳大橋是世界總體跨度最長、鋼結構橋體最長、海底沉管隧道最長的跨海大橋,也是公路建設史上技術最復雜、施工難度最高、工程規模最龐大的橋梁,創造了一系列「世界之最」。
5、首個深海實時科學觀測網建成。我國新一代海洋綜合科考船「科學」號在完成2017年西太平洋綜合考察航次後,於2018年2月返回,標志著我國第一個深海實時科學觀測網建成,所獲取的連續和實時數據為我國的氣候預報和環境保障提供了重要的基礎支撐。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科技創新大潮澎湃 重大成果競相涌現
D. 中關村大批前沿科技備受關注,為什麼如此多的成果出自北京
先行先試,釋放創新活力
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中科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北京協同創新研究院、北京大數據研究院、北京石墨烯技術研究院、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等產學研一體化的新型科研機構相繼成立。這些機構實行與國際接軌的聘用制和靈活薪酬模式,國內外相關領域研究人員能以全職或雙聘方式參與研究院工作,推動人才自由流動。
「中關村示範區要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創新,肩負起新時代賦予的新使命,到2022年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到2035年建成世界一流的科技創新中心,到2050年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中關村管委會翟立新說。
E. 木耳長在什麼地方具體說下生長過程
1、寄生於陰濕、腐朽的樹幹上,生長於櫟、楊、榕、槐等120多種闊葉樹的腐木上;勃勃生機的銀杏樹上也可生長。人工培植以椴木的和袋料的為主,人工培植以椴木和袋為基體,潮濕地帶生長比較多。
2、生長過程
菌絲在6~36℃之間均可生長,但以22~32℃最適宜;15~27℃都可分化出於實體,但以20~24℃最適宜,河南省盧氏縣就是因為良好的天然環境造就了盧氏黑木耳為其地理保護產品。
菌絲在含水量60%~70%的栽培 料及段木中均可生長,子實體形成時要求耳木含水量達70%以上,空氣相對濕度90%~95%。
菌絲在黑暗中能正常生長,子實體生長期需250~1000 lx的光照強度。為好氣性真菌,pH5~5.6最適宜。黑木耳栽培方法有段木栽培與塑料袋代料栽培等多種。
補鐵最佳食品——黑木耳
黑木耳是各種食物中含鐵量最高、補鐵效果最好的食品。早在漢代黑木耳就已經被應用於補血之品。研究顯示,每100克黑木耳里含鐵98毫克,比動物性食品含鐵量最高的豬肝,高出約5倍,比綠葉蔬菜中含鐵量最高的菠菜高出30倍。
因此,黑木耳被營養學家譽為「素中之葷」「素中之王」。黑木耳除了富含鐵質,營養極其豐富,含有人體所必需的蛋白質、維生素等營養成分。
常吃黑木耳可使血小板凝集,降低血液中膽固醇的含量,有一定的抗癌作用。此外,發霉和有腐敗味的黑木耳嚴禁食用,以防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