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科技的發展帶來的變化
今天,老師布置了一篇作文。要求是:把今天教的這篇課文讀給爸爸或媽媽聽,請他們說說科技發展帶來的變化,再把他們的話寫下來。
一進家門,放下書包,我就迫不及待地大聲喊道:「媽媽、媽媽,快過來,請您告訴我,科技給我們帶來了哪些變化?」媽媽說:「你看你,像火燒眉毛似的,讓我慢慢告訴你。科技給人們帶來的變化太多了。像最早火葯的發明,使人類能劈山開路、架橋、建築,帶動了各項事業的發展,軍工也得到迅速發展; 造紙和印刷技術的問世,人類有了書寫條件,推動了人們文化、藝術、語言、科技、經濟等等的廣泛交流; 指南針的發明,促進航海、貿易的發展,完成了地理大發現,使人類認識了地球;現在的雜交稻、超級稻的科技成果,提高了糧食產量,解決了世界上人口的吃飯問題;像神五、神六…這些太空梭幫助宇航員登上月球、探索火星、在太空中漫遊;人造衛星為我們提供了衛星雲圖和天氣預報,還能轉播電視信號;機器人能做許多人類做不到的事情,如潛入深海考察,闖入火場救人;磁懸浮列車速度特別快,給人們出行節省了時間;人們利用原子能來發好多好多的電…
人類還發明了許多對我們有用的物品,如:電話、電腦、電視等等,這些物品使人們很方便干一些事情。比如說電話:兩個人遠隔千山萬水,可是只要拿起聽筒,撥幾個號碼,不用花幾分鍾,就能聽到對方的聲音,進行語言交流,這就是電話給人類帶來的奇跡。有了電話還不夠,人類又發明了電腦,電腦比電話還好,電話只能聽到對方的聲音,而電腦則又可以進行文字溝通,還可以視頻對話,能夠看見對方。如果有什麼節日,發一個E-mail,幾秒鍾對方就能收到,既可以節約紙張,還可以快速讓別人收到……科技發展提高了我們的生活水平,改善了生活質量!」
在20世紀,人類發明了許多對我們有用的物品,如:電話、電腦、電視……,這些物品使現代人類很方便干一些事情。
兩個人遠隔千山萬水,可是只要拿起聽筒,撥幾個號碼,不用花幾分鍾,就能聽到對方的聲音,進行語言交流,這就是電話給人類帶來的奇跡。電話已經發明有100多年了,在現代社會中,它已經成為人們工作和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比如:爺爺奶奶如果生了病,只要打個電話,覺得不是很嚴重的病,就提醒他們該吃什麼葯,或該注意些什麼就行了。 20世紀,是電話給我們帶來了方便。
『貳』 新疆石油學院的研究成果
作為一所單一型工科院校,新疆石油學院在保證教學的同時,充分發揮自身技術力量,面向三大油田,積極開展科研與科技服務,科研工作有了很大發展。學院陸續成立了石油天然氣勘探研究所、石油機械研究所、CAD研究所等9個院屬研究所,現有專兼職科研人員71人。
設立了院內科研基金,支持廣大教師進行科學研究。加強了同國內外的科技交流和校際往來,目前學院已與新疆石油管理局、青海石油管理局、塔里木石油勘探開發指揮部、吐哈石油勘探開發指揮部、獨山子煉油廠以及一批新疆地方企業建立了科技合作關系。
孜孜不倦的探索與追求,造就了新疆石油學院實力較為雄厚的科研力量。數年來,學院共完成包括國家和自治區級科研項目、新疆石油局及油田廠處單位委託項目近百項。「七五」以來,學院在國內外期刊及有關專業會議上發表論文400多篇,數百篇獲得不同級別的獎勵。部分科研項目的研究取得重大成果。
其中,由梁肇基教授、崔平正副教授研製的「半球搖擺轉子泵」獲國家發明專利,榮獲廣州國際博覽會金獎,並已在全國各地廣泛推廣;由唐文初教授等承擔的「沙漠公路除沙機的研製」作為國家「八五」重點科技攻關課題「塔里木沙漠公路工程」中的子課題,一九九五年被評為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司十大科技成果和國家十大科技成就。一九九六年又被評為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由勘探系承擔的總公司中青年科技創新基金資助項目「柯克亞地區重金屬及微量元素地層分析新方法研究」,由於成果突出,受到總公司高度重視,總公司科技局長親臨學院主持評審驗收。
梁肇基教授等承擔的自治區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容積泵類機構型研究與應用「通過自治區科委的鑒定驗收。這些重大科研項目的完成為中國石油工業和地方經濟的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叄』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有哪些
中國近年來的重大科技成就:
1964年10月16日,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1966年10月27日,第一顆裝有核彈頭的地地導彈飛行爆炸成功;
1967年6月17日,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
1970年4月24日,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
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號飛船升天;
2001年1月10日,神舟二號成功升天;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號成功升天;
2002年12月30日,神舟四號成功升天;
2003年10月15日9時整,神舟五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將中國第一名航天員送上太空;
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
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號載人飛船升天成功
近幾年國家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
1、「天河一號」成為全球最快超級計算機11月17日,國際超級計算機TOP500組織正式發布第36屆世界超級計算機500強排名榜。排名第一。
2、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ive-hundred-meter Aperture Spherical radio Telescope)英文簡稱剛好是FAST。 FAST是世界在建的最大射電望遠鏡,藉助天然圓形溶岩坑建造。
3、 天舟一號貨運飛船是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研製的一款貨運飛船,也是中國首個貨運飛船。
4、「天河二號」是由國防科大研製的超級計算機系統,以峰值計算速度每秒5.49億億次、持續計算速度每秒3.39億億次雙精度浮點運算的優異性能位居榜首,成為全球最快超級計算機。
5、C919客機(COMAC C919):學名是 "中短程雙發窄體民用運輸機"(而C929是遠程寬體客機),在中國飛機史上自然是大飛機,但在當代世界客機界屬中型(而大型客機是遠程寬體)。
6、量子衛星就是以量子信號做為衛星與地面之間數據傳輸媒介的衛星。

1、首架國產大飛機C919亮相。經過7年設計研發,中國自主研製的首款新一代噴氣式干線客機C919的首架機2015年11月2日在上海總裝下線,公開亮相。
2、世界首顆 「量子衛星」發射升空
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簡稱「量子衛星」)發射升空。此次發射任務的圓滿成功,標志著我國空間科學研究又邁出重要一步。
『肆』 有哪家單位可以做新疆科技項目、獎項申報(高企、科技進步獎、專利獎
新疆在科技咨詢領域最專業的機構應該是 經緯智庫
經緯智庫是2017年新疆地區唯一獲得中國社科回院答「中國核心智庫」的機構
專門做新疆地區科技咨詢,科技獎補項目以及高新技術企業代理業務的咨詢機構。
你可以了解一下。
『伍』 張釗的科學成就
組織新疆果樹資源調查 為發展果樹生產打下基礎
新疆位於祖國西北邊陲,面積160多萬平方公里,是中國多種經濟作物的原產地。各種瓜果栽培歷史悠久,品種資源豐富。但是,50年代以前,對新疆果樹資源的種類和分布,很少有人進行過系統的調查。1959年,自治區成立了果樹資源調查委員會,由農業廳廳長深治任主任委員,張釗任副主任委員兼調查隊隊長。調查隊由自治區農業廳、新疆八一農學院、新疆農林牧研究所、自治區商業廳、新疆農業學校以及中國農業科學院果樹研究所、北京植物園、湖北果茶研究所等單位組成。經過全體成員的共同努力,完成了全疆3個直屬縣、11個地、州、市、77個縣的果樹種類、品種和甜瓜重點產區品種資源的調查,初步摸清了新疆果樹的栽培種、半栽培種和野生種,查明新疆喬、灌木及草本果樹資源隸屬16科、35屬、78種和17變種,總計約有900個以上的品種和類型,其中優良品種300個左右,在生產中普遍採用的近百個。調查中,張釗還鑒定和發現新疆梨(Pyrus sinkiangensis Yu)、杏葉梨(P.armeniacaefolia Yu)等內地沒有的種類,豐富了中國果樹的種類資源。這次調查為制定新疆果樹發展規劃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
從50年代開始,張釗即率園藝工作者到伊犁地區,對天山山脈谷地中的野果林資源進行了詳細考察。1956-1982年,他還先後組織和參與塔城和阿勒泰地區野巴旦調查、新疆野核桃綜合考察、全疆野生近緣果樹調查、昌吉野生山楂調查等,基本查清了新疆野果林樹種的種質資源和分布特點。張釗與俞德浚、孫雲蔚、李育農、林培鈞等經多年研究確認:中亞山區是全世界蘋果最古老的起源地,天山野果林中的塞威士(Malus sieversii)蘋果是蘋果的原生種,是栽培蘋果的祖先。張釗富有遠見地提出,在開發利用野果林資源的同時,必須保護好野果林這一極為珍貴的自然資源。他身體力行,先後參加了鞏留縣莫庫爾地區和新源縣交託海地區野果林改良場的組建工作。在他的倡議和推動下,自治區人民政府分別於1980年和1983年批准建立了塔城巴爾魯克山野巴旦林自然保護區和鞏留縣野核桃林自然保護區。
提出新疆果樹產區劃分
蘋果在新疆分布很廣,但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新疆蘋果栽培面積很少,多為宅旁庭院種植,非商品化生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蘋果生產有了較大發展,種植面積迅速擴大。新疆土地遼闊,氣候復雜,果樹又是多年生作物。因此,區劃工作顯得十分重要。張釗從50年代末、60年代初即著手研究新疆果樹的分布和區劃工作。他從新疆的地理位置和獨特的環境條件出發,根據果樹的生物學特性以及商品化生產等社會因素,將新疆劃分為3個蘋果主要產區:(1)天山南部暖溫乾熱區,包括和田、喀什、克孜勒蘇綠洲、阿克蘇綠洲和庫爾勒;(2)天山谷地溫暖濕潤區,包括伊犁谷地、拜城、焉耆、哈密等盆地;(3)天山北麓准噶爾和塔城盆地,包括東起奇台,西至博樂、塔城及阿勒泰地區。他指出,天山南部區易作為優質蘋果商品生產基地,天山谷地區應該主要在逆溫帶發展果樹種植,平原河谷易受凍害,天山北麓區將會成為具有新疆特色的果樹栽培新區。他預見新疆將會成為中國最大的瓜果生產基地。現在,他的願望已經實現。截至1990年底,新疆果樹種植面積已達15.4餘萬公頃,其中蘋果種植面積為2.79萬公頃。位於天山谷地的伊寧縣,僅其中一條北山溝逆溫區1996年已建成果園0.27萬公頃,成為農牧民奔小康的支柱產業。新疆生產的蘋果,以其著色鮮艷、含糖量高、較耐貯運而享譽國內外。
改進新疆蘋果匍匐栽培技術
果樹匍匐栽培是高寒地區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創造發明的,這種栽培方法在中國東北、新疆北部和俄羅斯的西伯利亞、烏拉爾等地廣泛使用。採用匍匐栽培有效地解決了許多優良水果品種因抗寒力較弱而不能在寒區栽培的問題。但是,匍匐栽培果園管理工序多,勞動強度大,果樹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存在矛盾。張釗於1952年在新疆八一農學院利用廢棄地規劃了匍匐果園30公頃,引進蘋果、梨、葡萄、桃、杏等試栽。他親自參加定植、整形、修剪、施肥、管理,深入研究匍匐樹生長發育的特徵,認真總結果農的生產經驗,提出了一整套科學的匍匐栽培技術。針對匍匐樹是一種人工樹形,改變了果樹自然生長發育規律,他創造性地提出「調節從屬關系,平衡樹勢,採用撐、括、頂、疏的方法,重壓強枝、側枝,輔養枝,輕壓干枝、弱枝、幼樹」的整形原則和扣壓方法,並在前蘇聯採用的「盤形」、「灌本形」、「扇形」等匍匐樹形的基礎上,總結出一種結果早、造形易、成形快、能夠豐產穩產的新樹形——「一干二主圓頭形」匍匐樹。實踐證明,這種樹形能夠大幅度提高蘋果產量,對寒區發展優質大蘋果生產,繁榮經濟產生了積極作用。
培育抗寒蘋果新品種 促進新疆蘋果生產發展
蘋果匍匐栽培雖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北方寒區優質蘋果種植問題,但有一定的局限性。發展蘋果生產最根本的出路還是培育直立的抗寒蘋果新品種。張釗來到新疆就下決心要培育出一批抗寒、優質、高產的蘋果新品種,為新疆人民造福。1955年他開始著手進行蘋果抗寒育種試驗,引起有關領導部門的高度重視。這一課題先後被列為學校、自治區和國家重點科研項目,試驗范圍從烏魯木齊逐步擴大到石河子、奎屯、伊犁、塔城、博樂、阿勒泰等整個新疆北部地區,參加單位最多時達22個。為了讓北方寒區人民吃上優質蘋果,他奮鬥了30多年。就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非人待遇的情況下,他還是想方設法到試驗地走一走,看一看,公開不讓干就偷著干,試驗從未中斷。
張釗根據多年的科研實踐,總結出「查、選、引、育」並舉的育種方法,加速培育抗寒優質蘋果新品種。50年代初,他利用各種機會先後從新疆、陝西、河南、遼寧等地收集優質蘋果78種,獲得種子6000餘粒,採用自然實生選種法,種植在學校實驗果園。60年代初,從中選育出最優品系4個,進行中期試驗和引種試栽。同時,進一步有目的進行人工雜交、回交、重交,在雜交後代的連續變異中,選出耐寒優質新品種。先後在烏魯木齊、伊寧、塔城和遼寧、吉林、黑龍江等地進行雜交試驗。到70年代初,從中選育出最優品系5個。在雜交的基礎上,實行異地培育,誘導與強化雜種實生苗某些性狀的發育,使其穩定下來,形成新品系。張釗還與東北三省有關單位協作,經過10 余年的努力,初步選育出新品系9個。通過以上途徑,張釗及其助手先後選育出抗寒優質蘋果新品種(系)73個,其中最優品系18個。這些新品種(系)經過新疆多年嚴寒考驗,證明達到了耐寒力強、優質豐產的育種目的,已在天山北麓和中國北方寒冷省區引種試栽。其中張釗親自參加培育的5個品系於1978年獲得新疆科學大會獎。

『陸』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科學技術協會的主要任務
----發揮重要科技思想庫和智囊機構的作用,圍繞自治區科技進步、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的重大問題,組織動員廣大科技工作者,開展科學論證和決策咨詢,提出咨詢建議,為科教興新獻計獻策,促進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
----組織各族科技工作者投身經濟建設主戰場,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實施「金橋工程」,開展「廠會協作行動」和「講理想、比貢獻」競賽活動,積極發展科技咨詢產業和農村專業技術協會,接受委託承擔項目評估、成果鑒定,參與技術標准制定、專業技術資格評審和認證,促進科技與經濟的結合,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促進高新技術的推廣與應用,為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全面提升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作貢獻。
----舉辦國內外學術會議,開展學術交流和國際民間科技交往活動,編輯出版學術書刊,刊登學術論文,報道科技成果,促進學科發展和科學技術的繁榮,推動自主創新。促進科學技術工作者之間、科技團體之間的交流與合作,開展繼續教育和科技培訓工作,促進科技人才的成長和提高。
----充分發揮科協系統網路優勢、科普工作優良傳統和科普工作主力軍作用,貫徹實施《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面向未成年人、農民、城鎮勞動人口、領導幹部和公務員大力開展多種形式的科普活動,弘揚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傳播科學思想,倡導科學方法,捍衛科學尊嚴,不斷提高全民的科學文化素質。通過開展農村科普工作、城市科普活動、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動、領導幹部科普宣傳和發展科普出版、展教事業等項工作,積極推進自治區科學技術普及事業的繁榮發展,為提高公民的科學文化素質,推動自治區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做出積極貢獻。
----履行人民團體的橋梁紐帶和參政議政職能,密切黨和政府同科技工作者的聯系,反映科技工作者呼聲、意見和建議,維護科技工作者的合法權益,促進黨和國家知識分子政策的貫徹落實。發揮自治區政協科協界的作用,組織科技工作者參與自治區科學技術政策、法規的制定和社會事務的政治協商、科學決策、民主監督工作,促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倡導「獻身、創新、求實、協作」的科學精神和「堅持真理、誠實勞動、親賢愛才、密切合作」的科學道德。表彰獎勵優秀科技工作者,舉薦優秀科技人才,弘揚「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新」的社會風尚,以科技界和諧促進社會的和諧。

『柒』 科技人員、經費和成果統計
據《國土資源綜合統計年報(2000年)》報道,2000年我部科學研究機構經費收入達45078.63萬元,其中政府各種撥款(包括財政補助和科技項目收入)為28661.52萬元;技術性收入為7689.68萬元:生產經營收入達5996.86萬元:其他收入為2730.57萬元(表3)。
表32000年科研人員、經費和成果統計
2001年,按照科學技術部《科技成果登記辦法》以及《國土資源部科技成果管理辦法(試行)》,加強了對科技成果的管理工作。首先,對國土資源部科技成果資料庫進行了升級改造,使之適應科學技術部的總體要求,已納入國家科技成果庫,相關資料可在國家科技成果網上查詢,網址是http://www.nast.org.cn。其次,加大了對科學觀測原始數據的管理。以深部地球物理數據為重點,要求項目承擔單位在成果登記時,根據合同的要求向部科技成果管理辦公室提供原始觀測數據的備份。到目前為止,共接收《INDEPTHI-Ⅱ》、《新疆地質地球物理綜合研究》、《深部地球物理探測數據共享與對比研究》三個項目原始觀測數據,共計160張光碟。這些數據,將在國土資源部科技主管部門的指導下,按有關規定和規程,逐步實現共享。
2001年度,在國土資源部科技成果管理辦公室登記的成果共計164項,比2000年增加41項,增長了33.3%。
「九五」以來,我部科技成果登記數量發生較大的波動,從「九五」初期的400多項,下降到了「九五」後期的100多項,1999年達到最低點,僅為71項。除了因受機構改革的影響外,缺乏有效的成果登記約束機制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致使眾多科研成果仍保留在科研人員的手中。從2000年開始,在國土資源部國際合作與科技司的指導下,成果管理辦公室的工作人員千方百計擴大成果登記項目數量,雖然在登記成果的數量上有明顯的增長,但仍沒有達到「九五」初期的水平。因此,除了部科技主管部門努力外,還需得到相關單位科技主管部門和研究人員的支持。當前,迫切需要建立一個新型科技成果共享機制,實現科技成果的社會化服務。為了讓讀者更好地了解「九五」期間我部科技成果登記狀況,這里給出了2001年和「九五」科技成果有關統計數據。

2001年國土資源部科技發展報告
1996~2000年科技成果學科類別分布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