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葯的內容簡介
作品通過對茶館主人華老栓夫婦為兒子小栓買人血饅頭治病的故事,揭露了社會鄉鎮落後地區人們普遍無知封建迷信,暗中頌揚了革命者夏瑜(人物原型是秋瑾)英勇不屈的革命精神。
作品以華老栓夫婦給兒子治病為明線,以革命者夏瑜被軍閥殺害為暗線,兩線交織,結構完整。這篇文章被收錄在魯迅先生的短篇小說集《吶喊》中。
⑵ 《葯》的簡介
解讀《葯》的意象群
《葯》是魯迅先生以辛亥革命為背景,剖析當時中國社會群體心態和解讀知識分子靈魂的凝重而又沉鬱頓挫的傑作。在教學中,我發現其中幾組意象是理解這篇小說的重點和難點,試剖析如下:
� 一、「葯」的意象經營
� 我們都知道,在魯迅的內心深處,對「葯」本身是懷有極復雜的情感的,他從小就因父親的病而奔走於質鋪和葯店之間,尤其是那些老中醫開的奇特的葯方,更使少年時代的他心靈蒙上了陰影。而在本篇中,「葯」作為文題和統攝全篇的中心意象,就蘊藏著深深的悲劇性情感體驗。葯是醫病的手段,中國的「醫」字就包含雙重意蘊。《國語》說:「上醫醫國,其次疾人。」文中的那味飽醮志士鮮血的「葯」,就牽系著中國文字「醫」的雙重含義,即誤用拯救民族危機的志士之血,去醫治一個小百姓家中獨根獨苗的癆病,從而釀成國疾、人病兩不治的家庭悲劇和社會悲劇。作者選取作為中國古稱的華、夏而為兩個家庭的姓氏,其象徵意味十分明顯。而小栓吃夏瑜血就意味著在一種愚昧狀態中,無辜者被傷害以及民族精華被糟踐的悲哀。因而作品以「葯」這一獨特意象,令人難以忘懷地勾勒出辛亥革命時期,革命和愚昧兩相乘除、熱血虛擲的社會、歷史悲劇,同時也就揭示了辛亥革命失敗的社會根源。
� 二、關於「鴨」的比喻
� 小說第一章在對刑場環境的描寫中,老栓眼裡聚焦了一群觀看夏瑜就義的群眾:「頸項都伸得很長,彷彿許多鴨,被無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著。」從這個尖刻的比喻中,我們不難想像出這群看客們現出這般模樣並不是很自在舒服的,但他們內心仍以觀賞別人的不幸為幸事,這里又融注著作者對這些看客的無限感慨。作者為什麼如此順手地把「鴨」拿來和這群人對號?而且是「被捏住脖子」「向上提著」,僅僅是因為二者之間如此相似的外部形態嗎,還是其中包含作者深層次的思考呢?這不能不令人想到蘇軾題《惠崇〈春江晚景〉》中的兩句「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這里的鴨是多麼靈動而又自由啊!我曾這樣認為,具有一種自由意識的東坡,在這里是把「鴨」作為站在社會歷史潮頭的「先知」先覺者的意象而經營的,體現了一種「先知」者能夠獨領風騷的自豪感。我們也可以這樣解析:在魯迅心中,在一種愚昧和渾沌狀態中,群眾和知識者都是被「捏住脖子」的「鴨」,而當有一絲「春風」時,知識者又是最先去體悟「春江水暖」的「先知」的「鴨」。而可悲的是:一方面,我們的群眾已被「捏住脖子」而不自知,不自知自己在賞鑒別人、評頭品足的同時,也即將被放上砧板;另一方面,魯迅又深味中國這只「黑色的染缸」黑之濃重,作為最先覺醒的「鴨」中一員,他已深刻體驗著中國改革的艱辛。所以,這一意象又是變革社會的改革者的激情與對自身悲劇命運的深切體驗,是先覺者對自身行動價值以及自身與社會聯系的一種自我觀照。
三、「叢冢饅頭」和「人血饅頭」
第四章開頭在布排墳場環境時,又用了一個新奇的比喻:「……右邊是窮人的叢冢,兩面都已埋到層層疊疊,宛然闊人家裡祝壽時候的饅頭。」在這里,作者把闊人家「吉禮」時的饅頭和窮人喪嗣「凶禮」後的叢冢相比擬,吉凶互喻,是悲憫也是反諷,同時又和前文的「人血饅頭」這味奇葯的意象隱然呼應了。
花掉老栓一生心血和寄寓老栓全部期望的「人血饅頭」終於沒能挽救小栓的生命,「人血饅頭」最終變成了「叢冢饅頭」,這里的設喻又蘊含深沉的哲理和復雜的審美旨趣。「人血饅頭」是生的希望,也是革命被愚昧扼殺的死的見證;「叢冢饅頭」(墳墓)是死的見證,是個體生命終結的標志,而墳墓卻又是人的生命、人的靈魂永恆不滅的外在形式。作者把一個革命者和一個小市民的雙墳並列在一起,把「人血饅頭」艷艷的鮮活色與「叢冢饅頭」沉沉的死寂色重疊在一起,就正和主題「葯」的雙重意蘊相暗合。
在這滲透著悲哀的場景中,生和死就這樣如沉鍾鳴動於風沙鴻洞中,最深刻體現了作者對改革命運的思考,而小說的悲劇感也在這生與死的對照中得到最終的表達。
四、花環和烏鴉
小說的結尾部分給我們安排了兩個觸目驚心的特寫鏡頭。
觸目如:瑜兒墳頭的花環。它是小說中唯一一點亮色,稍稍透出了一絲令人快活的生機,和前文老栓買葯時刑場的陰冷灰暗,小栓吃葯「盛典」中父母發黑的眼圈、焦黑的饅頭相比,就更是亮麗無比了。作者故意在夏瑜的墳頭(死)布置一個花環(生),就深刻地把絕望、虛無、悲觀與希望、樂觀、信念揉合在一起,用沉重的音符奏響著歷史發展的樂章和生命演進的樂曲。所以這里的墳場不應只是一個結局,而應是一個漫長而艱難的旅程的開始。
驚心如:最後,作者又給這幅原本就蒼涼的情境畫上了一隻令人心驚魄動的「鐵鑄」的烏鴉。我們可以把課文中范增所畫插圖中的那隻烏鴉垂直下移(示意如下:)
這只不祥、冰冷的烏鴉——本不願為人所見而又實實在在地存在著的事實,如一個巨大的驚嘆號,橫亘於生者與死者之間。作者試圖以此作為生與死之間的一個聯結點,作為溝通生者與死者之間心靈的信使,而這只「鐵鑄」的信使似乎又復活為一隻「箭」「飛去了」,只給生者留下一串悲哀、一串思考……
總之,《葯》這篇小說,透視著魯迅先生對中國改革者命運的冷峻思考。從對老栓們茶客們夏瑜等人物情態的表露,再加上以上幾組意象的苦心經營,我們完全可以觸摸到作者一顆關注華夏民族前途命運的拳拳之心。
⑶ 醫葯學的主要成就是什麼
中國古代醫葯學成就表
主要是扁鵲,張仲景,華陀,孫思邈,李時珍,
(1)先秦時期:扁鵲是戰國時期最著名的醫生,後代把他奉為「脈學之宗」,他採用望聞問切四診法,從脈象中診斷病情.切脈是扁鵲的主要成就.四診法成為我國中醫的傳統診病法,兩千多年來一直為中醫所沿用.
(2)兩漢時期:①戰國問世、西漢編定的《黃帝內經》是我國現存較早的重要醫學文獻.它奠定了祖國醫學的理論基礎.②東漢的《神農本草經》是中國第一部完整的葯物學著作.③東漢末年的名醫華佗,擅長外科手術,被人譽為「神醫」,發明的麻沸散,比西方早1600多年.④東漢末年的名醫張仲景,被稱為「醫聖」,其代表作《傷寒雜病論》是後世中醫的重要經典.
(3)隋唐時期:①唐朝傑出的醫學家孫思邈的《千金方》,全面總結歷代和當時的醫葯學成果,並有許多創見,在我國醫葯學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②吐蕃名醫元丹貢布編著的《四部醫典》,在國內外有重要影響.③唐高宗時期編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國家頒行的要點.
(4)明清時期:明朝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葯物一千八百多種,方劑一萬多個,全面總結了16世紀以前的中國醫葯學,被譽為「東方醫葯巨典」.李時珍重視實地考察和試驗觀察,注意運用比較方法,所以他對葯物的認識和總結具有較高的科學價值.《本草綱目》對葯物的分類反映了由低級到高級的生物進化觀.李時珍還提出「鳥產於林,故羽似葉」的觀點,反映了他在動物適應環境、相關變異以及遺傳特徵等方面的新認識.
⑷ 邱宗志的成果簡介
先後出版中醫書籍3本,其中《景岳全書·雜證漠選讀》是並列第一作者;《回中醫學導論》答和《傷寒明理論闡釋》是編委。公開發表研究論文29篇,其中經方配伍特色淺說,獲《中國當代跨世紀醫學論叢》1999年版入選通知。得到四川省教委科研基金重點資助的娃娃樂口服液治療兒童鋅鐵鈣缺乏的臨床與實驗研究成果,經省級鑒定認為達到了國內同類研究的先進水平,並獲戶州市政府科技進步二等獎。該成果是純中葯制劑,治療鋅鐵鈣缺乏有明顯優勢:既能改善臟腑功能、顯著促進鋅鐵鈣吸收提高生物利用度;又能平調機體陰陽、調節體內元素平衡,且不幹擾其它元素的正常吸收,避免了慶期單純服用鋅或鈣制劑容易補充過量再度引起體內元素平衡失調的副作用。
⑸ 有誰能給我魯迅的《葯》的簡介急!!!
華老栓是市鎮市民,夫妻辛勤操持著一個小茶館,是普通的勞動人民。他的兒子華小栓患有嚴重的癆病,他不去求醫,卻相信別人說人血饅頭可以治病,於是千方百計去找人血,他拚命積攢銅錢,只想著盡快把人血饅頭取到手,好醫治兒子的癆病,至於流血的是誰?為什麼被殺?他不用也根本沒有想這些問題,什麼「革命」「造反」就更沒有關心的必要了。為了醫治兒子的病,他糊里糊塗地與殺害革命者的劊子手交易。
⑹ 魯迅作品(葯)的概括內容
概括內容:
《葯》中給我們描寫了兩個悲劇,一個是華小栓之死,另一個是革命者夏瑜之死。魯迅在描寫時採用了雙線結構,以兩條線索來展開。一條是明線華老栓為了治兒子的癆病,聽信儈子手康大叔的話,買人血饅頭來為小栓治病,但服後無效後死亡。
一條是暗線夏四奶奶的兒子夏瑜為了推翻清朝的統治,為了解救苦難的百姓,最終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葯》的思想內容:
《葯》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後直到五四運動初期這一歷史時期的中國社會面貌,歌頌了為民族民主革命獻身的烈士,揭露和斥責了封建統治的罪惡和黑暗,也批判了當時革命黨人脫離群眾的缺點和群眾的愚昧無知、麻木落後的狀態。
小說中的重要人物是民族民主主義革命者夏瑜,作者是通過側面描寫來表現的,但他的形象仍然很鮮明。夏瑜是一個青年革命者,有著崇高的理想和堅強的斗爭意志,熱愛真理,對革命事業表現出無限的忠誠。在革命遭受挫折,他被投入監牢時,他仍然對勝利充滿信心,表現出樂觀精神。
⑺ 魯迅《葯》的梗概
葯》寫主人公華老栓用自己的血汗錢買蘸著革命者鮮血的饅頭給兒子治病而終於沒有治好的悲劇。控訴了封建制度的罪惡,揭露了封建統治階級鎮壓革命和愚弄人民的反動本質,充分暴露統治者鎮壓革命的猙獰嘴臉,贊揚了夏瑜(革命者)英勇無畏的精神,同時也寫了群眾的愚昧落後、精神麻木狀態的表現。提示了革命者:必須要喚起群眾,只有發動群眾,依靠群眾,團結起來共同努力,中國才能得救,革命才能夠取得勝利。
《葯》是一個比喻。救國的重任,在魯迅看來,絕不是小資產階級發動的革命所能勝任的。因為其脫離工農的固有缺陷,使他們在國家政治力量對比中始終軟弱無力。盡管那些內心有著真誠的為救國不惜付出生命的熱情的人,到死也得不到普通群眾的理解,更得不到多數人的支持,最終為國捐軀,身首異處,自己的鮮血卻被沒覺悟的老百姓當作治肺癆的迷信葯物吃掉。
⑻ 概括魯迅《葯》的主要內容。300-400字
《葯》寫於1919年4月25日,作品通過對茶館主人華老栓夫婦為兒子小栓買人血饅頭治病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統治階級鎮壓革命,愚弄人民的罪行,頌揚了革命者夏瑜英勇不屈的革命精神,惋惜地指出了辛亥革命未能貼近群眾的局限性。作品以華老栓夫婦給兒子治病為明線,以革命者夏瑜被反動派殺害為暗線,兩線交織,結構完整。
作品主題
首先從作品本身來看。作品的明線也是主線,突出地描寫了群眾的愚昧和麻木。主人公華老栓愚蠢地相信人血饅頭能治癆病,居然讓孩子把革命者的鮮血當「葯」吃,而且對革命者這樣冷漠無情,對劊子手康大叔反倒畢恭畢敬。茶館里的一夥人對革命者宣傳革命,「感到氣憤」;對革命者挨牢頭的打,幸災樂禍;對革命者嘆息牢頭不覺悟,紛紛胡說「瘋了」。革命者被殺害,人們「潮水一般」地去看熱鬧。這些都充分說明群眾毫無覺悟,麻木不仁。
作品的暗線突出地描寫了革命者的悲哀。革命者憂國忘家,卻被族人告發;在獄中仍然宣傳革命,卻招來一陣毒打;在刑場被殺,只招來一幫「看客」;鮮血還被別人當「葯」吃。他的母親上墳,還感到「羞愧」,也不理解他為之犧牲的革命大業。可見他是多麼寂寞,多麼悲哀。
魯迅與友人談到《葯》時說:「《葯》描寫群眾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說,因群眾的愚昧而來的革命者的悲哀;更直接地說,革命者為愚昧的群眾奮斗而犧牲了,愚昧的群眾並不知道這犧牲為的是誰,卻還要因了愚昧的見解,以為這犧牲可以享用,增加群眾中的某一私人的福利。」(孫伏園《魯迅先生二三事·〈葯〉》)
魯迅先生自己的說法,既符合作品本身的實際,又符合當時他的思想,是對《葯》的主題的精當的概括。
編輯本段
題目含義
《葯》的題目含義深刻。主要包含以下三層意思:
1.全文以華老栓買葯為兒子治病為故事的開頭,題中的「葯」即蘸著革命者鮮血的人血饅頭。
2.這篇文章是魯迅寫給麻木不仁的人民群眾的一帖葯,意在拯救他們的靈魂,醫治他們的精神。
3.文章同樣也是提醒革命者的葯,指出革命不能脫離群眾。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1、「葯」的表層意思是人血饅頭。
貧民華老栓夫婦拿出長期辛勤積攢而捨不得花的錢,為小栓治病買「葯」——人血;在茶館里,茶客都對「人血饅頭」津津樂道。廣大的下層老百姓都相信人血饅頭是治肺癆病的「包好」的良「葯」,但是小栓服了人血饅頭卻還是死了,可見,這所謂的「良葯」其實是使人早日喪生的迷信之葯。從這點來看,小說揭露了封建統治對人民群眾思想的毒害,反映了廣大民眾迷信、愚昧和落後的社會現實。這樣的主題是有積極意義的,但是,《葯》並沒有停留在這一點上。小栓治病的饅頭上,蘸的是為推翻封建制度而英勇就義的革命者身上流出來的鮮血,這樣,這味「葯」,也就有了特殊的意義。
2、「葯」第二層次的意思是夏瑜式的奮斗和犧牲。
夏瑜是為民眾奮斗的革命者,革命者以不畏強權爭取民主,赴湯蹈火甚至流血犧牲為「葯」,去救治病入膏肓的舊社會,建設民主社會,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然而,就義之時,夏瑜卻成為民眾圍觀、取樂的對象;被害之後,本應「治國」的血卻又成了拿來治癆病的「葯」。
正如魯迅先生所說:「《葯》描寫群眾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說,因群眾的愚昧而來的革命者的悲哀;更直捷說,革命者為愚昧的群眾奮斗而犧牲了,愚昧的群眾並不知道這犧牲為的是誰,卻還要因了愚昧的見解,以為這犧牲可以享用……」(《魯迅先生二三事·葯》)。華老栓們並不知道夏瑜的血是為他們而流的,所以才「潮一般向前趕」看殺人找樂子,所以才對夏瑜的死無動於衷而羨慕夏三爺賺了一筆,所以才為小栓能吃上夏瑜的血而慶幸不已。尤其可悲的是茶客中有個「二十多歲的人」,年紀與夏瑜相仿,按說青年人比較容易接受新的民主與科學的思想,但當康大叔說到夏瑜勸牢頭造反,他第一個「現出氣憤模樣」,還附和眾人說夏瑜罵阿義可憐是「發了瘋了。」茶客從老到少,沒有一個是夏瑜的知音,「我欲只手援祖國,奴種流傳遍禹域。心死人人奈爾何?」(秋瑾《寶刀歌》)真是可悲!
「名曰同胞意未同,徒勞流血嘆無功。」(秋瑾《吊吳烈士樾》)革命行動失敗了,不能救國;夏瑜的死也不能喚醒民眾的愚昧和麻木,而且華小栓服錯了葯,還貽誤了治病。國家疾未治,民眾病未醫,夏瑜式的奮斗和犧牲,可說是一劑無效的「葯」。
3、「葯」更深層次的意義,是探討「病態」的社會要什麼「葯」才有「療救」的希望。
魯迅曾遠赴日本學醫,他寫這篇小說是不是為了宣傳西醫西葯?當然不是。老百姓拿人血饅頭治病,方法固然錯誤,更可怕的是,「人血饅頭」事件所反映的集體的思想的愚昧。,魯迅清醒的意識到:「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壯,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吶喊》自序)因此,即使使用先進的西葯治好了肺病,但空有健壯的身驅,精神依然落後愚昧,也無助於國家民族的復興。
夏瑜式的奮斗和犧牲,魯迅贊賞其精神,但不認同其方法。夏瑜的進步思想和行為不被民眾所理解,夏瑜宣傳「這大清的天下是我們大家的」,但是,「大清」是誰的,國家什麼概念、政體如何變遷,是華老栓這樣的小老百姓所不關心的,他們只關注實際地影響到他個人、家庭的具體的事件。所以,他在監獄里勸牢頭造反,招來的是毒打;甚至,夏瑜自己的母親都不理解兒子的革命壯舉,她上墳時,「便有些躊躇,慘白的臉上,現出些羞愧的顏色」。
通過夏瑜的悲劇,魯迅揭示了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資產階級革命的致命弱點:輕視群眾,脫離群眾。至於如何教育民眾、喚醒民眾,小說中沒有給出明確的回答。魯迅先生作這篇小說時,還是一個在黑暗中摸索的戰土,他還沒有找到真正的濟世良「葯」。魯迅先生自己也說:「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態社會不幸人們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我怎麼做起小說來》)。魯迅寫華夏兩家的悲劇,為的就是啟發人們尤其是革命者,去探究療救中國病態社會的切實有效的良葯。
此外,「葯」本身又是聯結情節的線索。
小說第一部分是買「葯」,第二部分是吃「葯」,第三部分是談「葯」,最後「葯」無效而終結。「葯」,不僅僅概括了小說的主要情節,而且在華家的求葯治病與夏家的流血犧牲之間巧妙地搭建起一座橋梁,形成明暗線的雙線結構,從愚昧落後的群眾和無謂犧牲的革命者兩個側面來表現主題,線索分明,寓意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