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書法作品展覽,欣賞後的感想600字
要點:首先描寫參觀展覽的展館,再敘述自己和書法的淵源,然後通過此次參觀對書法的感悟有了升華,最後總結收獲發現不足。
正文:
本次在上海博物館主要參觀了歷代書法作品展覽館,可稱之為是一場視覺的盛宴。正如展覽館入口的前言所述「中國的文字是依指事,象形等法則構成的單體語言符號,書法則是運用毛筆為工具的一種藉線條表現漢字的藝術。」
不可否認,中國漢字的書寫方式隨著社會文明的進程在不斷地改變,但藉用毛筆書寫的中國漢字從筆法、字法到章法,都是非常講究的,所以它始終是最具美感和藝術感的。
我的家鄉是紹興蘭亭,從小就開始上書法課,從開始握筆,到書寫橫豎撒捺,再到書寫整個漢字,最後能勉強完成一幅作品,經歷的時間是六年,我對書法的情感也從一開始的新奇經過一段時間的厭煩最後過渡到了喜愛。
但是那時候對書法作品和書法家的了解僅限於顏真卿、柳公權、歐陽詢、趙孟頫和王羲之等人。
如今,經過書法鑒賞課上老師的一番講解和本次上海博物館的參觀,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書法作為一門藝術遠不止我所了解的那樣單一的。
首先書法分成篆、隸、草、行、楷五種字體,而五種字體下各位書家的字又各有特色,形成了豐富的流派。其次書法藝術是隨著社會、時代的發展變化而不斷發展進步的,每個時代都有它自己的特點和風格,而風格是多樣性的。
例如隋代書法參雜變化,奇正相生和略帶草隸筆意的楷書為特點,宋代書法則是以表現主觀意趣為主要特徵,元初書壇,趙孟順提倡尊崇古法,承襲晉唐之風,形成端莊樸厚又流利灑落的書體。
本次上海博物館之行我收獲頗豐,不僅見識到了許多著名書法大家的作品,還了解了各個朝代不同的書法特點和風格。但由於對書法了解不多,鑒賞能力較差等主觀因素,對於此次歷代書法欣賞只能做以上淺顯的感想。
㈡ 明清瓷器簽賞書籍那本好
耿寶昌《明清瓷器鑒定》
㈢ 什麼是讀書成果摘要
讀書成果摘要,即讀書摘要。摘要又稱概要、內容提要。摘要是以提供文內獻內容梗概為目的,不加評容論和補充解釋,簡明、確切地記述文獻重要內容的短文。
讀書摘要屬於一種閱讀方法,能夠有效的幫助讀者理解文本內容,加強對文本的記憶。
讀書摘要包括研究目的、方法、結果和結論。具體地講就是研究工作的主要對象和范圍,採用的手段和方法,得出的結果和重要的結論,有時也包括具有情報價值的其它重要的信息。
摘要一般應說明研究工作目的、實驗方法、結果和最終結論等.而重點是結果和結論。中文摘要一般是200字,外文摘要不宜超過250個實詞。除了實在迫不得已,摘要中不用圖、表、化學結構式、非公知公用的符號和術語。摘要可用另頁置於題名頁(頁上無正文)之前,學術論文的摘要一般置於題名和作者之後,論文正文之前。
(3)賞書成果擴展閱讀
摘要的要求
摘要應具有獨立性和自明性,並且擁有與文獻同等量的主要信息,即不閱讀全文,就能獲得必要的信息。摘要不容贅言,故需逐字推敲。內容必須完整、具體、使人一目瞭然。英文摘要雖以中文摘要為基礎,但要考慮到不能閱讀中文的讀者的需求,實質性的內容不能遺漏。
㈣ 如何欣賞中國書法之美
欣賞書法先識五品 欣賞書法作品有個十六字箴言:「首觀神采,次論章法,三審結字,四看筆墨」。 一般來說書法作品可分為五品。 一、精品,或稱神品。這類書法作品的最大特點是品位高尚,雅俗共賞,就好像維納斯雕像、貝多芬的音樂一樣,無論是多麼傑出的藝術大師還是賣菜的老嫗都對其無可挑剔,既上得了廳堂,也下得了廚房。比如王羲之的蘭亭序,將其放大後放在北京的人民大會堂,得到國際友人的共同贊賞,把它放在鄉村的草屋之中,依然令人心曠神怡。 二、良品,或稱仙品。這類書法作品大多為大藝術家的刻意之作。這類書法作品的一大特點是品位飄逸,個性突出,但卻做不到雅俗共賞。仙和神不一樣,神是至高無上的,仙卻各有各的道行,赤腳大仙有赤腳大仙的風格,長眉大仙有長眉大仙的特長。這類書法作品,由於特色鮮明、技法嫻熟,章法老辣、筆墨功力深厚,沒有敗筆,往往能得到專家的好評,但外行有時理解不了,所以一般做不到雅俗共賞的品位。 三、雅品。雅品是人間的作品,主要是指那些文化底蘊深厚的文人的書法。這類書法作品的特點是,品位儒雅,筆墨瀟灑,信筆拈來,不加雕琢,有時或許有一二處敗筆,但不傷大雅。這類書法作品個性含蓄,勢氣平和,章法隨意,結字儒雅,筆墨流暢。這類書法作品在氣勢、章法、結字和筆墨上都不如職業書畫家精心雕琢出來的仙品之作,但在情感的表達方面卻勝於前者。 四、俗品,也可以稱其為商品。這類書法作品的特點是品位平庸,筆墨華麗。這類書法作品主要是服務性質的,但只要內容合適,書寫者有時也能表達個人情感。這里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俗品並非作品不好,而是品位的取向不同,也就是說服務的對象不同。 五、雜品。雜品是指一些無法歸類的書法作品,有些作品將字融合於畫中,不知道算是字還是算是畫。比如:將「壽」字,寫成一個活靈現的猴子;「龍」字寫成一個龍的樣子,龍角、龍須都有,還拖著一條長長的龍尾巴;寫「虎」字的時候,將虎頭、虎爪、虎尾都融於字中,特別是虎尾,用飛白的筆法,畫得逼真。 (孫浩)延伸閱讀書法的中和之美 線條是書法形象構成的最基本的元素。線條的美與丑,是人們對書法作品美與丑一個最直接的判斷依據。縱觀古今書法,線條大抵給人三種美感,分別是陽剛之美、陰柔之美和中和之美。這些抽象的線條或藏或露、或疾或澀、或直或曲、或違或和、或虛或實等共同構成了書法線條的美感表現。 線條的陽剛之美集中體現在線條的「骨」、「力」、「勢」。線條沒骨則乏力,力不逮則勢孤,「惟在求其骨力,而形勢自生耳」(李世民《王羲之傳論》)。線條的陽剛之美給人一個具體的概念,諸如「雄強」、「渾厚」、「茂密」、「峻勁」、「龍威虎振」、「劍拔弩張」、「千里陣雲」、「高峰墜石」、「百鈞弩發」、「萬歲枯藤」、「崩浪雪奔」等,陽剛壯美的意境立現。那麼線條的陽剛之美是如何創造?用筆的直露、疾急、飛枯、古拙等具體動作的實施都可以造成線條力度的出現,這種力度的具體感受就是一種陽剛壯美的感官感受,簡單來說就是果斷與速度所形成的一種「骨」、「力」、「勢」的結果。 線條的陰柔之美集中體現在線條的「韻」、「味」、「趣」,是一種平淡、蕭散、恬靜的意境,常以「蕭散簡遠」、「平和雅逸」、「婉麗清媚」、「疏放妍妙」等言語來評價,如「鍾王之跡,蕭散簡遠,妙在筆墨之外」(蘇軾《書黃子思詩集後》),具體表現形式上取圓、藏、曲、緩、潤等,是一種雋永含蓄,秀雅逸致,水木清華的書卷氣。線條陰柔之美的形成在於用筆上能「提」。「提」、「按」是書法的運筆中最基本的動作,「提」中有「按」,「按」中有「提」,「提」即「按」,「按」即「提」,但「提」、「按」的偏重不同可以創造不同美感表現的線條。 線條陽剛之美與陰柔之美這兩種形態不是截然對立,而是辯證統一的,這體現在用筆的矛盾統一上,因為完美的作品無不包含諸如曲與直、藏與露、方與圓、斷與連、遲與速、枯與潤、行與留、疾與止、平與側等矛盾元素的辯證統一。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情理統一、情感適中,從而達到一種「志氣平和、不激不厲、氣宇融和、精神灑落」的精神境界。這種線條辯證統一的表現恰恰滿足了中國書法美學崇尚中和的審美理想;亦只有這種具備中和之美的書法線條構成的書法作品,才稱得上是不朽的經典作品。達到中和之美的理想境界的典範莫過於晉人書法,尤其是王羲之書法表現的平和自然、含蓄委婉、剛柔相濟、盡善盡美,一直是後人學習的楷模。 中和之美成了判斷書法作品最直接的終端感受標准。中和美的表現又在於筆法之中和、結構之中和、章法之中和。「用筆不欲太肥,肥則形濁;又不欲太瘦,瘦則形枯;不欲多露鋒芒,露則意不持重;不欲深藏圭角,藏則體不精神;不欲上大下小,不欲左高右低,不欲前多後少。」姜白石在《續書譜》中的這段話全面概括了筆法的中和,強調對立雙方的協調與平衡,肥瘦、露藏、上下、左右、多少,使矛盾的兩方面均有各自的節制,超越對立與沖突,達到形式上的統一。 用筆還要講究圓潤和暢,不能稜角外露,。以求達列「寬閑圓美」的境界,主張用筆收斂,不宜放縱,曲與直、藏與露、方與圓、斷與連、枯與潤、行與留、疾與澀、平與側,等都要對立統一。用筆不要太快,也不要太慢,不要太平,也不能太側。 中和之美表現在結構上,講究疏密、向背、奇正等的辯證統一。孫過庭把對結構美的研究成果濃縮為一句話,「違而不犯,和而不同」,即在對立中求統一,在統一中求變化。字形小的,筆畫要伸展開去,變小為大;字形大的,筆畫緊縮一些,變大為小;疏的字,點劃要肥,可化疏為密;密的字,點劃要瘦,可化密為疏,經過這樣處理就消除了由於字形本身所造成的大小懸殊、疏密不均的毛病,而取得整體的和諧統一之美。 章法,即整幅字的布局方法,古人又稱為「分間布白」或「分行布白」。章法美的內涵是極其豐富的,章法美的中和表現在氣脈連貫以及動與靜、連與斷、均與亂、呼與應、起與承、並與和、首與尾、正文與題款、字距與行距等因素的對立統一,最主要的是「賓主」與「虛實」。 明代解縉《春雨雜述》中論述到,「一篇之中,雖欲皆善,必有一二字登峰造極,如魚、鳥之有鱗鳳以為之主,使人玩繹,不可名言。」此處意思是說寫一幅書法總是想把每一個字都寫好,務求盡善盡美,但如果真是字字「皆善」,一覽無余,也就失去它的藝術魅力了,所以在章法上就必須「有一二字登峰造極」,如魚中之龍,鳥中之鳳,起到主導作用和提神醒目作用,這樣的作品才能使人玩味無窮。書法中把起主導作用的字稱為「主字」,主賓應該分明且相互照顧,依勢而行,互有避就。 (黃炳壯)
㈤ 怎麼寫(自己的讀書故事,讀書經歷,讀書感悟,讀書成果800左右)參考作文
古語有雲:「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而且確, 讀書,可以拓寬我們的眼界,獲得豐富的知識;讀書,能引導我們明理,學會如何做個有修養的人;讀書,還能提高我們的閱讀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一個不重視閱讀的個人,是一個不能進步的個人;一個不重視閱讀的家庭,是一個平庸的家庭;一個不重視閱讀的學校,是一個乏味的學校;一個不重視閱讀的民族,是一個沒有希望的民族。正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最是書香能久遠」。高爾基曾說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可見讀書能帶來許多重要的好處。
多讀書,可以讓培養寫作靈感。可以讓你在工作中寫文的方法上用的更好。在寫作的時候,我們往往可以運用一些書中的好詞好句和生活哲理。讓別人覺得你更富有文采,美感,而且通過讀書對詞句的積累,文章的書寫也更加流暢,如行雲流水,一氣呵成。
多讀書,可以使你顯得有禮有節。俗話說:「第一印象最重要」。從你留給別人的第一印象中,就可以讓別人看出你是什麼樣的人。所以多讀書可以讓人感覺你知書答禮,頗有風度,仿若翩翩君子、窈窕佳人,不愧為新生代逆襲成為高富帥和白富美的最佳選擇。
多讀書,可以讓你增加見識。培根先生說過:「知識就是力量。」不錯,多讀書,增長見識,可以讓你感到渾身充滿了一股力量。這種力量可以激勵著你不斷地前進,不斷地成長。從書中,你往往可以發現自己身上的不足之處,使你不斷地改正錯誤,擺正自己前進的方向。所以,書也是我們的良師益友,讓我們在職場之路,愈走愈遠,不斷提升自我的高度,修煉心性,達到更上一層樓的境界。
多讀書,可以讓你變聰明,變得有智慧去戰勝對手。書讓你變得更聰明,你就可以勇敢地面對困難。讓你用自己的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這樣,你又向你自己的人生道路上邁出了一步。當你融入社會的同時,你不得不面臨更多的困惑,讀書,讓你領會更多處事處人的哲理,通曉天地運行的真理,探索宇宙自然的哲學,融匯人、環境的力量,對於生命的證悟與理性的考問都從容面對,在職場、生活、家庭面面俱到,無往而不勝,真可謂是牛!
多讀書,也能使你的心情便得快樂。讀書也是一種休閑,一種娛樂的方式。讀書可以調節身體的血管流動,使你身心健康。所以在書的海洋里遨遊也是一種無限快樂的事情。用讀書來為自己放鬆心情也是一種十分明智的。良辰美景,賞心悅事,此為人間四美,通過讀書,讓我們體會在繁華浮躁的喧囂都市中那一刻難得的清凈,細細回味,彷佛脫離一切,庄夢化蝶物我兩忘的寧靜,又有扶搖直上逍遙萬里的酣暢。
讀書能陶冶人的情操,給人知識和智慧。所以,我們應該多讀書,為我們以後的人生道路打下好的、扎實的基礎!
讀書,讀一本好書,讓我們得以明凈如水,開闊視野,豐富閱歷,益於人生。人一生就是一條路,在這條路上的跋涉痕跡成為我們每個人一生唯一的軌跡,此路不可能走第二次,而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所見的風景是有限的。書籍就是望遠鏡,書籍就是一盞明燈。讓我們看的更遠、更清晰。同時也讓我們知道誰與我同行,又有誰看到了怎樣的風景,我們又該如何進行自我的追求與調整。在和他人所見的比較中,選擇自己的路,也不錯過他人遇到的、我們就不局限於視野無法領略的畫面,古人就有「百家所長,為我所用」的讀書情懷。
有的家人可能會說:工作那麼多,都等著要完成,那有時間看書?其實只要你肯擠時間來讀書,就不愁沒有時間。就像大文學家魯迅先生所言:「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只要你願意擠,總是有的」。把別人喝咖啡、午休、聊天發獃等工作余隙或是等回家後的空閑時間,用在讀書會上,多利用節假日等點滴時間來讀書。每天一小時,積少成多,積沙成塔。人生的成就,多在於業余對於生活的積累。在這里,同大家分享一句「你的時間在哪裡,你的成就在哪裡」,與諸君共勉!
讀書是一種快樂,是一種享受,更是一種極致。一本好書,一杯香茗,便可送走一個蒼白的早晨或風雪黃昏。朱自清大師說:「緩緩地咀嚼一番,便會有濃密的滋味從口角流出。」這濃濃的滋味就是書味,讀書之味。真個是:「博覽群書添雅趣,縷縷書香勝飯香。」人生樂趣在讀書,有書為伴心甘甜。讀好書,能知曉人生之難,體味天地之大,寂寞而不孤,受苦而不悲,受創而不餒,受寵而不驚,如閑雲野鶴,保持著一種雍容雅怡,瀟灑達觀的境界。
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人生中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在漫漫的人生旅途上,書是一個人精神上的朋友,是這個世界能饋贈的最好、最優秀的禮物。
我們都知道,站在巨人的肩上,我們可以看得更遠;以書作墊腳石,我們可以攀得更高。「讀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暴十寒。」讓我們以審視的目光閱讀書籍,與書為友,以書為鑒,讓一縷書香伴你我同行!
㈥ 讀書成果怎麼寫
1.寫看完書後,自己了解的書的內容,講課一個什麼故事。
2.寫從故事中獲得了哪些感悟,學到了主人公的什麼品質,給自己的啟發思考有哪些。
3.可以加對於某個人物的深度分析:性格、成長經歷、心理分析等等
㈦ 如何欣賞書法之美
欣賞書法先識五品 欣賞書法作品有個十六字箴言:「首觀神采,次論章法,三審結字,四看筆墨」。
一般來說書法作品可分為五品。
一、精品,或稱神品。這類書法作品的最大特點是品位高尚,雅俗共賞,就好像維納斯雕像、貝多芬的音樂一樣,無論是多麼傑出的藝術大師還是賣菜的老嫗都對其無可挑剔,既上得了廳堂,也下得了廚房。比如王羲之的蘭亭序,將其放大後放在北京的人民大會堂,得到國際友人的共同贊賞,把它放在鄉村的草屋之中,依然令人心曠神怡。
二、良品,或稱仙品。這類書法作品大多為大藝術家的刻意之作。這類書法作品的一大特點是品位飄逸,個性突出,但卻做不到雅俗共賞。仙和神不一樣,神是至高無上的,仙卻各有各的道行,赤腳大仙有赤腳大仙的風格,長眉大仙有長眉大仙的特長。這類書法作品,由於特色鮮明、技法嫻熟,章法老辣、筆墨功力深厚,沒有敗筆,往往能得到專家的好評,但外行有時理解不了,所以一般做不到雅俗共賞的品位。
三、雅品。雅品是人間的作品,主要是指那些文化底蘊深厚的文人的書法。這類書法作品的特點是,品位儒雅,筆墨瀟灑,信筆拈來,不加雕琢,有時或許有一二處敗筆,但不傷大雅。這類書法作品個性含蓄,勢氣平和,章法隨意,結字儒雅,筆墨流暢。這類書法作品在氣勢、章法、結字和筆墨上都不如職業書畫家精心雕琢出來的仙品之作,但在情感的表達方面卻勝於前者。
四、俗品,也可以稱其為商品。這類書法作品的特點是品位平庸,筆墨華麗。這類書法作品主要是服務性質的,但只要內容合適,書寫者有時也能表達個人情感。這里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俗品並非作品不好,而是品位的取向不同,也就是說服務的對象不同。
五、雜品。雜品是指一些無法歸類的書法作品,有些作品將字融合於畫中,不知道算是字還是算是畫。比如:將「壽」字,寫成一個活靈現的猴子;「龍」字寫成一個龍的樣子,龍角、龍須都有,還拖著一條長長的龍尾巴;寫「虎」字的時候,將虎頭、虎爪、虎尾都融於字中,特別是虎尾,用飛白的筆法,畫得逼真。 (孫浩)延伸閱讀書法的中和之美
線條是書法形象構成的最基本的元素。線條的美與丑,是人們對書法作品美與丑一個最直接的判斷依據。縱觀古今書法,線條大抵給人三種美感,分別是陽剛之美、陰柔之美和中和之美。這些抽象的線條或藏或露、或疾或澀、或直或曲、或違或和、或虛或實等共同構成了書法線條的美感表現。
線條的陽剛之美集中體現在線條的「骨」、「力」、「勢」。線條沒骨則乏力,力不逮則勢孤,「惟在求其骨力,而形勢自生耳」(李世民《王羲之傳論》)。線條的陽剛之美給人一個具體的概念,諸如「雄強」、「渾厚」、「茂密」、「峻勁」、「龍威虎振」、「劍拔弩張」、「千里陣雲」、「高峰墜石」、「百鈞弩發」、「萬歲枯藤」、「崩浪雪奔」等,陽剛壯美的意境立現。那麼線條的陽剛之美是如何創造?用筆的直露、疾急、飛枯、古拙等具體動作的實施都可以造成線條力度的出現,這種力度的具體感受就是一種陽剛壯美的感官感受,簡單來說就是果斷與速度所形成的一種「骨」、「力」、「勢」的結果。
線條的陰柔之美集中體現在線條的「韻」、「味」、「趣」,是一種平淡、蕭散、恬靜的意境,常以「蕭散簡遠」、「平和雅逸」、「婉麗清媚」、「疏放妍妙」等言語來評價,如「鍾王之跡,蕭散簡遠,妙在筆墨之外」(蘇軾《書黃子思詩集後》),具體表現形式上取圓、藏、曲、緩、潤等,是一種雋永含蓄,秀雅逸致,水木清華的書卷氣。線條陰柔之美的形成在於用筆上能「提」。「提」、「按」是書法的運筆中最基本的動作,「提」中有「按」,「按」中有「提」,「提」即「按」,「按」即「提」,但「提」、「按」的偏重不同可以創造不同美感表現的線條。
線條陽剛之美與陰柔之美這兩種形態不是截然對立,而是辯證統一的,這體現在用筆的矛盾統一上,因為完美的作品無不包含諸如曲與直、藏與露、方與圓、斷與連、遲與速、枯與潤、行與留、疾與止、平與側等矛盾元素的辯證統一。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情理統一、情感適中,從而達到一種「志氣平和、不激不厲、氣宇融和、精神灑落」的精神境界。這種線條辯證統一的表現恰恰滿足了中國書法美學崇尚中和的審美理想;亦只有這種具備中和之美的書法線條構成的書法作品,才稱得上是不朽的經典作品。達到中和之美的理想境界的典範莫過於晉人書法,尤其是王羲之書法表現的平和自然、含蓄委婉、剛柔相濟、盡善盡美,一直是後人學習的楷模。
中和之美成了判斷書法作品最直接的終端感受標准。中和美的表現又在於筆法之中和、結構之中和、章法之中和。「用筆不欲太肥,肥則形濁;又不欲太瘦,瘦則形枯;不欲多露鋒芒,露則意不持重;不欲深藏圭角,藏則體不精神;不欲上大下小,不欲左高右低,不欲前多後少。」姜白石在《續書譜》中的這段話全面概括了筆法的中和,強調對立雙方的協調與平衡,肥瘦、露藏、上下、左右、多少,使矛盾的兩方面均有各自的節制,超越對立與沖突,達到形式上的統一。
用筆還要講究圓潤和暢,不能稜角外露,。以求達列「寬閑圓美」的境界,主張用筆收斂,不宜放縱,曲與直、藏與露、方與圓、斷與連、枯與潤、行與留、疾與澀、平與側,等都要對立統一。用筆不要太快,也不要太慢,不要太平,也不能太側。
中和之美表現在結構上,講究疏密、向背、奇正等的辯證統一。孫過庭把對結構美的研究成果濃縮為一句話,「違而不犯,和而不同」,即在對立中求統一,在統一中求變化。字形小的,筆畫要伸展開去,變小為大;字形大的,筆畫緊縮一些,變大為小;疏的字,點劃要肥,可化疏為密;密的字,點劃要瘦,可化密為疏,經過這樣處理就消除了由於字形本身所造成的大小懸殊、疏密不均的毛病,而取得整體的和諧統一之美。
章法,即整幅字的布局方法,古人又稱為「分間布白」或「分行布白」。章法美的內涵是極其豐富的,章法美的中和表現在氣脈連貫以及動與靜、連與斷、均與亂、呼與應、起與承、並與和、首與尾、正文與題款、字距與行距等因素的對立統一,最主要的是「賓主」與「虛實」。
明代解縉《春雨雜述》中論述到,「一篇之中,雖欲皆善,必有一二字登峰造極,如魚、鳥之有鱗鳳以為之主,使人玩繹,不可名言。」此處意思是說寫一幅書法總是想把每一個字都寫好,務求盡善盡美,但如果真是字字「皆善」,一覽無余,也就失去它的藝術魅力了,所以在章法上就必須「有一二字登峰造極」,如魚中之龍,鳥中之鳳,起到主導作用和提神醒目作用,這樣的作品才能使人玩味無窮。書法中把起主導作用的字稱為「主字」,主賓應該分明且相互照顧,依勢而行,互有避就。 (黃炳壯)
㈧ 徐悲鴻取得過哪些成就,急需!!!!
愚公移山 國畫1940年
一九四零年作。《愚公移山》是中國人民喜愛的一則寓言。它教導人們:只要有堅強的毅力,持之以恆,終能戰勝一切困難。
當時正是抗日戰爭最艱苦的年代,但徐悲鴻堅信:中國人民以愚公移山的精神,艱苦奮戰,一定能夠移掉壓在中國人民身上的兩座大山——封建主義和帝國主義,一定能夠取得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
畫面上愚公白發長須,掛鋤而立,開山者體魄健壯,揮鋤掘石,整個畫面表現了堅卓的精神和強勁的力量,給人以巨大的鼓舞。
徐先生巧妙地使西洋的素描技巧和中國畫的線描相結合,使畫面的空間感、體積感、量感和質感表現得非常充分,人物栩栩如生,開中國人物畫之先河。
徐悲鴻最突出成就是,他是中國現代美術事業的奠基者,傑出的畫家和美術教育家,為中國現代美術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
徐悲鴻長期致力於美術教育工作。他發現和團結了眾多的美術界著名人士。他培養的學生中人材輩出,許多已成為著名藝術家,成為中國美術界的中堅骨幹。他對中國美術隊伍的建設和中國美術事業的發展作出的卓越貢獻,無與倫比,影響深遠。
徐悲鴻的美術作品熔古今中外技法於一爐,顯示了極高的藝術技巧和廣搏的藝術修養,是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典範,在我國美術史上起到了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巨大作用。美術代表作有油畫《田橫五百士》、《徯我後》、中國畫《九方皋》、《愚公移山》等巨幅作品.
他突出的成就是引導了新中國美術道路向現實主義發展了,美術不再是文人雅士無病呻吟的玩具,他的美術思想與共產黨的藝術主張有共同點,所以他的思想發展的很好,他的作品也堪稱政治的作品和現實的作品,時代的脈搏強勁。這是他偉大之處。
當然,也有人說這是缺點,藝術和政治結合了,但說他缺點的人卻沒有作品會流芳百世。徐悲鴻的作品是留給全體中國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