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公證處錯了,怎麼維權那麼難
認為公證處的公證書有錯誤,可以提交證據,向公證處提出復查,要求依法撤銷。認為公證處有違法違規之處,可以向公證處所屬的司法廳局投訴。對公證事項有爭議的,可以向法院起訴。因公證處的過錯給當事人或利害關系人造成損損失的,公證處應予賠償,就賠償協商不成的,可以向法院起訴。修正後的《公證法》的規定比較完善了,認真看看網頁鏈接就可以維權。當然要看你的具體情況,你這樣籠統的說,也不解決問題。
⑵ 成績單公證書出錯了
是的 一定要去糾正過來 不然以後會出現什麼樣的麻煩事你也預料不到
及時區公證處更新 他們的的這項更新服務必須是免費的 (我也經歷過這種事)
⑶ 公證書有塗改能採信嗎
公證書有塗改,如果在塗改處加蓋了公證處的公章,公證書及塗改處的內容就有效。
如果公證書的塗改處沒有加蓋公章 ,塗改內容沒有得到公證處認可,公證書不能採信。
⑷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證法和公證暫行條例相比,改動哪些
從1982年4月13日頒布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公證暫行條例》以來,隨著經濟的發展,現行的公證體制早已突破了1982年的《公證暫行條例》,而且各條文彼此之間也存在不少矛盾,立法的滯後嚴重製約了公證的發展。
2006年施行的《公證法》對公證而言無異是一場及時雨,它明確了公證的各項制度,並對公證發展具有一定的指引作用。《公證法》繼承了原先絕大部分的公證制度,但也適當做了一些修改:
1、《公證法》第六條:「公證機構是依法設立,不以營利為目的,依法獨立行使公證職能、承擔民事責任的證明機構。」《公證暫行條例》第3條:公證處是國家公證機關。
2、公證機構的設置。《公證法》第七條規定:「公證機構按照統籌規劃、合理布局的原則,可以在縣、不設區的市、設區的市、直轄市或者市轄區設立;在設區的市、直轄市可以設立一個或者若干個公證機構。公證機構不按行政區劃層層設立。」這里明確了一個原則就是不按行政區劃層層設立,這應該說是回歸了公證機構的本性。原先公證機構有國家公證處,省級公證處,市級公證處,縣級公證處,後來國家公證處已改為長安公證處,但省里依舊是三層設立公證處,這導致了公證管理的混亂及公證機構之間地不公平競爭。
3、公證機構設立的條件及程序。《公證法》第八條:「設立公證機構,應當具備下列條件:(一)有自己的名稱;(二)有固定的場所;(三)有二名以上公證員;(四)有開展公證業務所必需的資金。」第九條:「設立公證機構,由所在地的司法行政部門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門按照規定程序批准後,頒發公證機構執業證書。」第一次明文規定了公證機構設立的條件。
4、公證的管轄。《公證法》第二十五條:「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申請辦理公證,可以向住所地、經常居住地、行為地或者事實發生地的公證機構提出。申請辦理涉及不動產的公證,應當向不動產所在地的公證機構提出;申請辦理涉及不動產的委託、聲明、贈與、遺囑的公證,可以適用前款規定。」對於管轄的規定主要是參考了《公證程序規則》,只是增加了「經常居住地」。
5、公證的期限。《公證法》第三十條:「公證機構經審查,認為申請提供的證明材料真實、合法、充分,申請公證的事項真實、合法的,應當自受理公證申請之日起十五個工作日內向當事人出具公證書。但是,因不可抗力、補充證明材料或者需要核實有關情況的,所需時間不計算在期限內。」原先《公證程序規則》規定的期限為:一個月。
6、法律責任。《公證法》第四十四條規定:當事人提供虛假證明材料騙取公證書的,給他人造成損失的,依法承擔民事責任;違反治安管理的,依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原先公證法草案對此沒有規定,在公證機構地要求下,增加了這一款,這對減輕公證機構的責任風險非常重要。
⑸ 公證認證的委託書寫錯了能塗改嗎
你好,公證認證的委託書寫錯了不能隨意塗改,需要重新填寫。
大家填寫委託書的時候,需要認真填寫委託人和受託人的姓名、性別、出生日期、職業、現住址。委託的事項一定要寫得明確、具體。應當注意的是,在民事代理中,代理人受託的事項必須是具有法律意義的,能夠產生一定法律後果的民事行為。
⑹ 公證書少了一份可以嗎
===肯定是能修改的,無非是下一步如何去做的問題。
===如果想平和解決,你們協調溝通另一個銀行,說明情況,兩家拿著各自的公證書,一起到公證處申請修正。反正不是大事兒,兩家銀行溝通協調,心態平穩,稍微辛苦一下,公證處會感激,今後合作會更順暢。
===也可以向公證處提交書面的修正申請,剩下的工作由公證處按程序辦理。這種方式相對生硬一些。
⑺ 公證材料填寫錯了兩個字能塗改嗎
公證材料寫錯了是不能塗改的,如果塗改這樣不會產生法律效應,是無效的。
⑻ 協議修正如何修正
離異後協議中寫的是房子歸我居住,去辦理過戶手續時,必須是房屋歸我所有才可以。如果是筆誤的話,協議修正如何修正?需要雙方到那裡進行修正? ···那是原則性的錯誤,不是簡單的筆誤問題。 所有權和使用權有天壤之別,有所有權才有了處分權,而使用權不是所有權,就如租賃的房子,所有權是房東的,使用權是房客的。 如果當時意思表示不準確,可以去公證處重新做出約定或協議,確定所有權,持公證書去房管局過戶即可。
⑼ 強制執行公證書和公證書的問題
您好,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2007年修正)第二百一十四條對公證機關依法賦予強制執行效力的債權文書,一方當事人不履行的,對方當事人可以向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申請執行,受申請的人民法院應當執行。 公證債權文書確有錯誤的,人民法院裁定不予執行,並將裁定書送達雙方當事人和公證機關。公證機構賦予債權文書具有強制執行效力,應當符合下列條件:
1、債權文書具有給付貨幣、物品、有價證券的內容;
2、債權債務關系明確,債權人和債務人對債權文書有關給付的內容無疑義;
3、債權文書載明債務人不履行義務或不完全履行義務時,債務人願意按強制執行的承諾。
對事實清楚,證件充分,符合上述條件的債權文書,公證機構應當依法賦予強制執行效力,即出具公證書。
當債務人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具有強制執行效力的債權文書公證書規定的義務,債權人向原公證機構要求出具執行證書並據此執行證書向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
舉個例子簡單解釋一下,張三用房子做抵押向A銀行借款,雙方簽訂借款合同,合同中約定如果張三不能按時歸還借款本息,銀行可以申請強制執行,雙方辦理了公證,B公證處依法出具了「具有強制執行效力的公證書」。借款到期時,張三無法還清借款,A銀行拿著前面的「具有強制執行效力的公證書」和相關證明材料向B公證處申請辦理執行證書,B公證處經過審查後認為符合出具條件,出具執行證書,A銀行就可以拿著執行證書到有管轄權的法院申請強制執行了。
這裡面有幾點需要注意一下,1、張三和A銀行都必須知道並且同意借款合同中的強制執行條款,否則公證處出具此類公證書的行為就是違法的,張三可以主張自己的合法權益。2、申請辦理執行證書和申請法院強制執行都必須在法律規定的時效內。3、申請執行證書只是A銀行單方的行為,不需經張三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