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孫東川的主要研究成果
這是孫東川教授等人自2004年以來全力以赴開展的研究工作。他們認為,研究與創建現代管理科學中國學派,是當代中國人、尤其是管理學界的歷史使命和歷史機遇。
現代管理科學中國學派的英譯為the Chinese school ofmodern guanli science(CSGS),其中guanli為漢語「管理」之拼音。中國人的管理理念很豐富,涵蓋了英語的management,administration等單詞,沒有哪一個英語單詞可以完整地確切地表達漢語的「管理」;「管理科學」的豐富內涵也不是management science(MS)或administrationscience(AS)所能表達的,唯有表達為guanli science(GS)。就是說:
管理(guanli)= management + administration + ……
管理科學(GS)= management science(MS)+ administration science(AS)+ ……
中國人研究管理和管理科學,不能簡單套用英語世界的概念,不能削足適履、自廢武功、「被綁架」。孫東川教授等人主張構建中西合璧的管理科學話語體系,爭取中國人在管理世界的話語權和影響力。他們提出:管理是人類的第二類活動,它為第一類活動服務,使之提高效率和效益(第一類活動是生活的與生產的作業)。這是一個很有創意的基本定義。
圖1表示管理科學的內涵與結構。這是一個內容豐富的知識體系,大大超過了西方的MS和AS。
?
CSGS具有以下特點:
1.它是中國的:具有顯著的中國特色,它是在中華大地上生長起來的,適合中國國情,能夠有效地解決當代中國的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問題,而且,中國人應該是創建中國學派的主力軍;
2.它是現代的:運用現代計算機和互聯網技術,體現世界上最新的管理科學與管理工作成就;
3.它是先進的:博採眾長,推陳出新,綜合集成;
4.它是世界的:具有普適性,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尤其是可以為發展中國家所借鑒;
5.它是開放的,與時俱進的: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將會不斷完善與發展,永葆青春。
創建CSGS的基本途徑是:洋為中用,古為今用,近為今用,綜合集成。其中「近為今用」是重點,其含義是從我國近期的社會實踐中總結經驗和教訓,上升到理論高度,指導當前和今後的社會實踐。所謂「近」,主要是改革開放的30多年—新中國的60多年—中國共產黨的90多年;「近」還可以上溯到辛亥革命(1911年)—洋務運動(始於1860年)—鴉片戰爭(1840年)。
圖2是創建途徑的形象化表示:「三室一廳」的工作模式。
「中國模式」是「中國學派」的學術形式,「中國學派」是「中國模式」的實踐形式。實踐先行,理論隨後。有了實踐形式,才能產生學術形式;有了「中國模式」,才能產生「中國學派」。各行各業都是這樣,尤其是經濟領域和管理領域。在管理領域,「中國模式」已經基本形成並且不斷發展與完善,CSGS要靠管理工作者和管理科學研究者積極打造和創建。
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黑格爾)。凡是發展的都是合理的,凡是成功的更是合理的。中國模式是存在的,發展的,成功的,無疑是十分合理的。經濟發展與管理工作是正相關,社會安定團結與管理工作是正相關。盡管當前我國的管理工作還有不少問題,甚至很嚴重,但是,我們應該把握大方向——對於我國的管理工作基本肯定而不是全盤否定,同時,克服缺點和錯誤,加以改進與提高。
研究中國的管理,在理論和方法上有所建樹,建立一個體系或框架,並且為它起一個名稱——國內許多學者都想到了,而且採取了行動。目前名稱多種多樣,例如:和諧管理(HeXie management),和合管理,中國管理學,東方管理學,中國式管理,中道管理,中國管理科學,中國現代管理科學,中國特色的管理科學,有中國特色的管理科學,有中國特色的現代管理科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管理科學,等等。雖然這些名稱在字面上差異比較大,其實學者們的心願都差不多:研究中國的管理,創建一些理論與方法,用以改進和提高中國的管理工作,並且為管理科學的發展作出貢獻。
CSGS具有最大的兼容性,是個大平台(大舞台)、聚義廳,是個大家庭。
CSGS是一個大學派,是一個總的名稱,它可以而且必然會分為若干小學派。如同先秦諸子百家,CSGS也會有新的諸子百家。
CSGS可以借鑒和移植系統工程中國學派的許多內容。
創建CSGS是一項艱巨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千軍萬馬長期作戰。「干」字當頭,又好又快地完成我們當代中國人的歷史使命!
孫東川教授及其學術團隊相信:再有5-10年時間,中國的管理工作將會有極大的改觀,CSGS的創建工作將會基本就緒。事實上,兩者是互相促進,相輔相成的。CSGS將為世界的管理科學寶庫增添具有中國特色而熠熠生輝的豐富內容。 孫東川於1980年開始由工科專業轉向系統工程與管理科學的教學與研究工作。由於他有較好的數學、運籌學和控制論的知識基礎,並且具有在企業工作的經驗,所以,很快就完成了轉型,成為新領域的佼佼者。
他推導了PERT等效計算的一組公式,證明了確定critical path的必要條件與判別定理,提出了「最緊急路線」的概念和判別准則。在一些企業成功地開展了PERT的應用研究。
他在系統模型、系統工程方法論和系統工程基本原理等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進展。例如,面對一些教科書上以訛傳訛的Hall三維結構,他追根溯源,找出A.D. Hall的原作,指出其中第三維應該是「專業維」而不是「知識維」(1983)。
孫東川教授先後編寫了三部系統工程教材:《系統工程簡明教程》(孫東川,陸明生),中國科學院院士張鍾俊教授寫序,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87,此書出版後被推薦為「七五」期間全國高等工科院校試用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國家級規劃教材《系統工程引論》(孫東川,林福永,孫凱),中國工程院院士汪應洛教授寫序,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年第1版,2009年第2版,此書每年重印,總印數已超過2萬冊;中國科學院規劃教材《系統工程基本教程》(孫東川,朱桂龍),中國工程院院士劉人懷教授和中國系統工程學會前理事長、國際系統研究聯合會前主席顧基發研究員寫序,科學出版社,2010. 這三本教科書都很受歡迎,在系統工程學術界有很大的影響,書中較多的內容被其他教科書引用。
孫東川教授堅持按照錢學森體系來闡述系統工程和系統科學。他指出:系統工程中國學派已經形成——這就是錢學森學派,這是中國人民的寶貴財富,是系統工程學科的寶貴資產;他認為:系統工程在中國已經取得了很大成功,同時,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系統工程在中國可以實現更大的輝煌;人類社會到了共產主義還需要系統工程,一萬年以後也需要系統工程,系統工程將與時俱進,永葆青春! 「中山文化」這一重要的創新理念是孫東川教授在1998年提出來的。1999-2001年他承擔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99BJL048)「中山文化在世界經濟一體化背景下的現實意義研究」,取得豐碩成果。專家鑒定意見是:「本項目立論正確,有創造性,開辟了研究孫中山先生的新領域,研究成果堪稱佳作,填補了研究『中山文化』這塊學術園地的空白,具有國內領先水平。」2001年11月初,以項目研究成果為基礎,在澳門召開了「紀念辛亥革命90周年暨中山文化研究成果報告會」,海峽兩岸四地學者出席,會議開得很成功,孫中山先生的孫女孫穗芳博士從夏威夷專程到澳門赴會。
「中山文化」定義為:孫中山先生致力國民革命40年,他和以他為首的革命志士,在為實現振興中華的目標所進行的艱苦卓絕的奮斗過程中所創立的革命學說、價值觀念和思想理念,所表現的革命風范、奮斗精神和獻身精神,及其合理延伸。
中山文化具有豐富的內涵,它包括:
(1)孫中山先生的革命學說 孫中山先生的著作在1000萬字以上,不同版本在國內外大量出版,影響深遠。孫中山先生在遺囑中特別指出:「現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務須依照余所著《建國方略》、《建國大綱》、《三民主義》及《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繼續努力,以求貫徹,……是所至矚!」
(2)孫中山先生的價值觀念和思想理念 孫中山先生的價值觀念和思想理念,不但反映在他的著作中,而且凝聚在他提出的奮鬥口號和題詞中。例如,「振興中華」,「天下為公」,「世界大同」,「世界潮流,浩浩盪盪,順之者昌,逆之者亡」,「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等。為了培養革命和建設事業人才,1924年春季他親自倡導成立兩所學校:「武學校」黃埔軍校,「文學校」廣東大學(1926年更名為中山大學),他給文學校的題詞是:「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他在生命彌留之際呼籲:「和平,奮斗,救中國」。他說:「革命者是要做大事,不是要做大官。」他認為革命者都是人民公僕,大總統也不例外。
(3)孫中山先生的革命風范、奮斗精神和獻身精神 孫中山先生的人格是高尚的、偉大的,他的精神感人至深,有眾多至死不渝的追隨者。他幹革命不屈不撓,愈挫愈奮。他一生不知道遇到了多少挫折,多次危及生命,但是他從來不退縮。許多親密戰友犧牲了,但是絲毫不能動搖他的革命決心。孫中山先生是勤政廉政的楷模。在漫長的革命歲月中他募集了大量的革命經費,但是他從不為自己謀一點私利,全部奉獻給革命事業。他的大哥孫眉先生傾家盪產支持他的革命事業,從夏威夷富甲一方的「茂宜王」變成一貧如洗的平民;1912年初,廣東省革命力量推舉孫眉擔任廣東省都督,孫中山先生不予批准。孫中山先生的家事遺囑是:「余因盡瘁國事,不治家產。其所遺留之書籍、衣物、住宅等,一切均付吾妻宋慶齡,以為紀念。余之兒女已長成,能自立,望各自愛,以繼余志。此囑。」
(4)以上所說,特別是(2)(3)還包括:在孫中山先生漫長的革命歲月中,他的戰友、學生和追隨者等一大批革命志士的傑出表現、創造和奉獻。他們前仆後繼,義無反顧,拋頭顱,灑熱血,很多人犧牲了年青的生命。
(5)中山文化還包括1925年孫中山先生逝世以後,以上各點的合理延伸這里所說的「合理延伸」,包含兩個方面。其一,他的革命繼承者們尤其是中國共產黨人對於豐富和發展中山文化所作出的貢獻,包括思想理論的貢獻和革命實踐的貢獻。其二,在全中國普遍出現的社會現象,例如大中城市一般都有中山路、中山廣場、中山公園及孫中山先生塑像等;又如,每年11月12日和3月12日,孫中山的誕辰與忌辰,北京、南京、廣州等地都要舉行紀念活動。翠亨故居、廣州中山紀念堂、南京中山陵,北京香山碧雲寺衣冠冢等,都是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參觀和瞻仰的重要地點。神州大地到處都有中山文化氛圍,令人追念偉人,激勵革命鬥志。
中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的精神財富,是孫中山先生留給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寶貴的歷史遺產。
孫東川教授多次參與廣州、北京、南京、上海等地相關的全國性紀念活動和學術活動,積極宣揚中山文化。在他的推動下,澳門辛亥革命與中山文化研究會、澳門辛亥·黃埔協進會先後成立,積極開展研究工作和社會活動。他還多年擔任中國辛亥革命研究會常務理事。 孫東川教授還開展過區域經濟發展戰略與規劃研究、省級勞改系統研究、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等,都取得了比較出色的研究成果。
綜上所述,孫東川教授的研究領域比較寬,成果比較豐碩。但是,他自己認為有利有弊。弊端在於不能朝著一個方向深入下去,作出系列性的重大研究成果。(主要是客觀原因造成,他自己感到身不由己,很惋惜。)
因此,他告誡他的弟子和年輕學者:要與博士學位論文選題白頭偕老!千萬不要「打一槍換一個地方」。他呼籲青年學子學習袁隆平院士幾十年如一日,專心致志研究雜交水稻的精神;要做到:心無旁騖,目不斜視,勇往直前,持之以恆!
孫東川教授認為,市場經濟給教育界和學術界帶來的負面影響是浮躁,普遍的浮躁。不少人物慾橫流,一切向錢看,掙錢很多卻永不滿足。這樣,中國出不了大學問,出不了大師。面對這種情況怎麼辦?他認為,借鑒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同志提出「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先富帶後富、共同致富的重大舉措,現在需要大力提倡:讓一部分人先靜下心來做學問!逐步帶動越來越多的人靜下心來做學問。這需要大學校長和教育部等國家有關部門大力支持,出台有關政策措施。
孫東川教授表示:要把自己的餘生奉獻給CSGS,哪怕只有綿薄之力,哪怕只能作鋪路石子,也心甘情願,在所不辭。他認為:老教授應該超越馬斯洛,上升到第六層次:物我兩忘——孜孜以求,做學問不帶功利性。
孫東川教授的座右銘: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冷眼向洋看世界,熱風吹雨灑江天!
2. 陶鋼的主要研究成果
1. 發展了多變數系統的自適應控制的穩定性和魯棒性理論; 針對執行器故障,深入發展了自適應故障補償理論; 針對不平滑非線性系統提出了一種新穎的自適應反演方法; 推進了自適應技術在解決航空器安全性問題方面的應用。
2. 撰寫、主編了6部學術著作, 其中3部由世界著名學術出版公司Springer-Verlag出版,2部由著名科技圖書出版社Wiley出版。
3. 在控制領域內的頂尖學術期刊如《Automatica》、《IEEE Trans. Automatic Control》、 《IEEE Trans. Control Systems Technology》、 《Int. J. of Control》等和眾多國際著名會議發表學術論文250餘篇。
3. 李永憲的研究成果
1.《昂仁縣文物志》(李永憲霍巍尼瑪),西藏人民出版社,1992年8月。
2.《阿里地區文物志》(李永憲霍巍更堆),西藏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
3.《吉隆縣文物志》(霍巍李永憲尼瑪),西藏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
4.《錯那、隆子、加查、曲松縣文物志》(霍巍李永憲更堆),西藏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
5.《西藏石窟遺跡》(中國四川連合大學霍巍李永憲チベット自治區文物管理委員會),專著,日本株式會社集英社出版,1997年11月30日。6.李永憲:《西藏原始藝術》,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1月;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5月第二次印刷。7.霍巍、李永憲:《西藏西部佛教藝術》,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8.《西藏古近代交通史》(第一、二章執筆),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年8月版。9.西藏自治區文物局、四川大學考古系、陝西省考古所:《青藏鐵路西藏段田野考古報告》,科學出版社,2005年8月。10.霍巍、李永憲主編:《西藏考古與藝術》,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5月。 1.《鹽邊縣岩門公社僳僳族調查》(李永憲馬雲喜),研究報告,載《四川省苗族、僳僳族、傣族、白族、滿族歷史調查》,四川省社科院出版社,1984年。
2.《陳列設計中的形與色》(李永憲),論文,載《中國博物館》第三期,1985年。
3.《川大博物館的陳列形式設計》(李永憲),論文,載《博物館工作》第二期,1986年。
4.《大汶口文化的骨牙雕筒不是斧柄尾飾》(李永憲霍巍),論文,載《中國文物報》1988年10月14日第三版。
5.《我國史前時期的人體裝飾品》(李永憲霍巍),論文,載《考古》1990年3期。
6.《西藏記原新發現舊石器》(李永憲霍巍),綜述,載《中國文物報》1990年10月4日第一版。
7.《藏族先民的人體裝飾品》(霍巍李永憲),論文,載《雪域文化》1990年第3期。
8.《西藏壁畫中的藏族古代體育史料》(霍巍李永憲),論文,載《文史雜志》1990年6期。
9.《藏南吉隆崖葬習俗的調查與初步研究》(霍巍李永憲),論文,載《南方民族考古》第3輯,四川科技出版社,1990年。
10.《雅魯藏布江中上游流域的原始文化》(霍巍李永憲),論文,載《西藏研究》1991年3期。
11.《西藏拉薩曲貢村新石器時遺址第一次發掘簡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西藏工作隊、西藏自治區文物管理委員會),考古報告,載《考古》1991年10期。
12.《西藏史前時期的骨器》(李永憲霍巍),論文,載《雪域文化》1991年第1期。
13.《西藏史前考古的新收獲》(西藏自治區文物管理委員會),綜述,載《中國文物報》1991年12月6日第三版。
14.《略論西藏的細石器》(李永憲),論文,載《西藏研究》1992年1期。
15.《關於琮、璧的兩點芻議》(霍巍李永憲),論文,載《考古與文物》1992年1期。
16.《西藏吉隆羅壟溝石器地點》(西藏自治區文管會文物普查隊),考古報告,載《南方民族考古》第4輯,四川科技出版社,1992年。
17.《雅魯藏布江中上游流域的石器遺存──兼論西藏細石器的相關問題》(李永憲),論文,載《南方民族考古》第4輯,四川科技出版社,1992年。
18.《西藏昂仁古墓葬的調查與試掘》(西藏自治區文管會文物普查隊),考古報告,載《南方民族考古》第4輯,四川科技出版社,1992年。
19.《西藏昂仁日吾其寺的調查》(西藏自治區文管會文物普查隊),考古報告,載《南方民族考古》第4輯,四川科技出版社,1992年。
20.《葉村的瑪尼石刻》(李永憲),論文,載《邦錦花》1992年2期。
21.《略論魯日朗卡岩畫的狩獵場面》(李永憲),論文,載《雪域文化》1992年第3期。
22.《西藏高原西部發現石器遺存》(李永憲),綜述,載《中國文物報》1993年3月7日第1版。
23.《西藏山南拉加里宮殿勘察報告》(西藏自治區文管會文物普查隊),考古報告,載《文物》1993年2期。
24.《漫話拉加里》(李永憲),論文,載《雪域文化》1993年第2期。
25.《吉隆貢塘王城及卓瑪拉康遺址的調查與阿里貢塘王國若干問題的初步研究》(索朗旺堆霍巍李永憲),論文,載《西藏研究論叢?5》,西藏人民出版社,1993年11月。
26.《西藏雅魯藏布江中游曲松、加查兩縣古墓葬的調查與發掘》(西藏自治區文管會文物普查隊),考古報告,載《南方民族考古》第5輯,四川科技出版社,1993年12月。
27.《西藏岩畫述略》(李永憲),論文,載《中國文物報》1994年3月13日第3版。
28. The present Archaeology of the Neolithic period in Tibet,
Current Issues in Sino-Tibetan Linguistics,1994,Osaka,Japan.
29.《西藏仲巴縣城北石器地點》(西藏自治區文管會文物普查隊),考古報告,載《考古》1994年7期。
30.《西藏山南隆子縣石棺墓的調查與清理》(西藏自治區文管會文物普查隊),考古報告,載《考古》1994年7期。
31.《西藏吉隆縣發現唐顯慶三年〔大唐天竺使出銘〕》(西藏自治區文管會文物普查隊),考古報告,載《考古》1994年7期。
32.《西藏仲巴縣城北石器遺存及相關問題的初步分析》(李永憲),論文,載《考古》1994年7期。
33.《西藏岩畫藝術》(李永憲霍巍),論文,載《西藏岩畫藝術》(圖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1994年8月。
34.《西藏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的幾個問題》(李永憲),論文,載《中國西南的古代交通與文化》,四川大學出版社,1994年12月。
35.《塔博寺壁畫》(美托瑪斯原著,李永憲譯),譯文,載《西藏考古》第一輯,四川大學出版社,1994年12月。
36.《西藏西部佛教考古新收獲──阿里高原皮央?東嘎石窟考古調查記》(霍巍李永憲),綜述,載《中國文物報》1995年9月3日第3版。
37.《西藏西部皮央?東嘎佛教石窟群遺跡調查記》(霍巍李永憲徐朝龍),綜述,載日本《茨城大學教養部集刊》29期,1995年12月。
38.《西藏石器時代文化的新發現》(李永憲),論文,載《中國西藏》1995年5期。
39.《吉隆的崖葬習俗》(李永憲),論文,載《西藏民俗》1996年2期。
40.《略論四川地區的細石器》(李永憲),論文,載《四川考古論文集》,文物出版社,1996年12月。
41.《西藏阿里東嘎?皮央石窟考古調查簡報》(西藏自治區文物局四川聯合大學考古專業),考古報告,載《文物》1997年9期。
42.《試論中國西南地區的細石器》(李永憲),論文,載《中國考古學會第九次年會論文集》,文物出版社,1997年12月。
43.《西藏原始藝術》(李永憲),專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1月。
44.《四川雲陽縣李家壩遺址1994~1995年考古發掘》(四川聯合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考古報告,載《四川大學考古專業創建35周年紀念文集》,四川大學出版社,1998年5月。
45.《西藏岩畫初考》(李永憲),論文,《中國西南文化研究》第3輯,雲南民族出版社,1998年12月。
46.《西藏岩畫之旅》(李永憲),論文,《西藏旅遊》19988年3、4期合刊、1999年1、2期單刊(連載)。
47.《三峽庫區李家壩遺址發掘獲重大成果》(黃偉、李永憲、白彬),報道,《中國文物報》1999年2月21日頭版頭條。48.李永憲:《中國西南細石器與石器時代文化的幾個問題》,《四川大學考古專業創建四十周年暨馮漢驥教授百年誕辰紀念文集》,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3月第1版。49.李永憲(執筆):《西藏日土縣塔康巴岩畫的調查》,《考古》2001年第6期。50.李永憲(執筆):《西藏札達縣格布賽魯墓地調查簡報》,《考古》2001年第6期。51.李永憲(執筆者之一):《西藏札達縣皮央-東嘎遺址1997年調查發掘報告》,《考古學報》2001年第3期。52.李永憲、姚 軍:《雲陽東洋子遺址考古勘探發掘報告》,《長江三峽工程文物保護項目報告——重慶庫區考古報告集,1997》,科學出版社,2001年11月。53.李永憲:《初論西藏岩畫》,《寧夏國際岩畫研討會文集》,寧夏人民出版社,2001年11月版。54.李永憲:《細石器與中國西南的石器時代文化》,《長江上游早期文明的探索》,巴蜀書社,2002年10月版。55.王華、李永憲、馮玉梅、塗林玲、張會領:《西藏昌都熱底壟石棺墓人骨年代的研究》,《地球學報》2003年12期。56.李永憲:《在5000米高度生存》,《文物天地》2003年第12期。57、李永憲:《札達盆地岩畫的發現及對西藏岩畫的幾點認識》,《西藏考古與藝術》,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5月。58、李永憲、霍巍:《西藏阿里噶爾縣「瓊隆銀城」遺址》,《中國重要考古發現》(2004),文物出版社,2005年5月。59、李永憲:《考古西藏》,《中國文化遺產》2005年第5期。60、李永憲:《田野考古的教學實踐與檢視》,《四川大學2004~2006年本科教學實習交流文集》,四川大學教務處編輯出版(內部交流文集),2006年8月。61、李永憲:《聆聽天路的遠古銎音》,《西藏人文地理》2006年第7期。62、李永憲:《略論四川的細石器》,《川大史學·考古學卷》,四川大學出版社,2006年8月版。63、李永憲:《再論吐蕃的「赭面」習俗》,《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報》25期,2006年12月。64、李永憲:《略論吐蕃的「赭面」習俗》,四川大學中國藏學研究所:《藏學學刊》第3輯,四川大學出版社,2007年4月。65、李永憲譯、姜源校:[美]托瑪斯。J。普瑞茲克爾:《塔波寺壁畫》,《越過喜馬拉雅——西藏西部佛教藝術與考古譯文集》,四川大學出版社,2007年4月。66、李永憲:《卡若遺址動物遺存與生業模式分析》,《四川文物》2007年第5期。2008年:(2)67.李永憲:《略論西藏考古發現的史前栽培作物》(1.66萬字,西藏史前研究中期成果之一),《中國考古學會第十次年會論文集》,文物出版社,2008年10月。68.趙德雲、呂紅亮、代鸝娟,冷文娜、李永憲:《四川昭覺縣好谷村古墓群的調查和清理》(報告,約1.2萬字),《考古》2009年第4期,頁30-40。
4. 王艷林的主要研究成果
1. 鈣網蛋白用於抗腫瘤免疫治療的序列研究成果。
2. 發現,克隆, 鑒定人類新基因:SPERMINE 氧化酶 (PAOh1/SMO) 基因。
3. 發現,克隆,鑒定人類新基因Polyamine-molated factor-1 (PMF-1)。
4. 發現PAOh1/SMO 基因的4種交替剪接產物。
5. 克隆和鑒定PAOh1/SMO基因的啟動子(promoter)並研究該啟動子對PAOh1/SMO基因表
達的調控作用。
6. 發現13種乙醯多胺氧化酶基因交替剪接體並研究其在多胺代謝中的功能變異。
7. 在人SSAT基因的啟動子內鑒定出多胺效應元件,一個由9個鹼基對組成的順式調控系列。
發表研究論文100多篇, 其中在SCI雜志上發表論文24篇, 在美國基因銀行注冊新基因和DNA序列29項, 在國際學術會議上交流論文16篇.
5. 蘇東海的研究成果
蘇東海同志具有豐富的金融工作經驗和較為深厚的金融理論素養,多年來,他結合工作實踐,在金融改革、金融穩定、金融服務等方面進行了大量的研究性工作,主持完成次貸危機與中國金融穩定問題研究、金融控股公司風險監測體系研究、金融穩定評估與金融風險監測預警應用模型研究、中央銀行資產負債問題研究、金融穩定監測分析指標體系研究等重大課題,一些研究報告得到國務院、天津市政府和人民銀行總行的肯定。他還撰寫了《出口退稅政策調整對我國經濟影響的實證性研究》、《農村支付服務環境建設發展問題研究》、《關於維護金融穩定的研究與思考》、《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研究》、《產業投資基金——國際模式探討與中國的路徑選擇》等30餘篇金融方面的研究文章,在《金融研究》、《中國金融》、《金融時報》、《天津經濟》、《華北金融》等刊物上發表,部分文章獲得研究成果獎。
6. 前人相關研究成果
前人關於本區古地熱場、煤化作用和煤層生烴作用的研究工作極少,且工作基本上是大區域性的,關於區內的詳細研究成果尚未見報道。盡管如此,前人工作仍是卓有成效的,其中的某些結論或學術觀點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啟示和線索。
張抗(1983)採用斷塊學說的觀點,研究了華北中生代大型沉積盆地的發育特徵,對中生代沉積厚度進行了恢復,發現本區三疊系沉陷中心位於南部的晉城—陽城一帶,沉積厚度達3000餘米,向北逐漸變薄,並認為本區在侏羅系和白堊系發生過沉積。周興熙等(1984)和仇復康(1993)採用TTI方法,孫國凡等(1985)、劉紹龍等(1986)和張抗等(1989)從區域構造和盆地演化角度,分別反演了華北中生界原始沉積厚度,得出了相似的結論。
楊起等(1988)在華北地區煤化作用的研究中,對沁水盆地煤級展布、煤的岩石學和地球化學等特徵進行了分析,測得晉城礦區鳳凰山礦煤系脈體包裹體的平均均一溫度為234~267℃,將晚古生代煤的煤化作用歷史劃分為穩定期深成變質、活化早期區域岩漿熱變質和活化晚期變質三個演化階段,認為本區較高煤級煤的形成是深成煤化作用與深成岩漿熱變質作用相互疊加作用的結果,晉東南陽城—陵川—高平一帶的正磁異常可能是燕山期深成隱伏岩體的反映。
研究區南部晉城一陽城—翼城一帶的高煤級煤一直延伸至豫西北的濟源—焦作地區。作者曾對豫西北晚古生代煤煤化作用古地熱場背景進行過研究,認為該區對煤熱演化起決定性作用的是晚中生代古地熱場,其煤化作用最高古地溫溫度在200~300℃之間,古地溫梯度高達10~12℃/100m,古大地熱流密度值約為3~5HFU,異常古地熱鼎盛期的時限為幾至10Ma,即該期古地熱場具有高地溫梯度、高大地熱流密度值和瞬時性三個特點(秦勇等,1990,1992)。研究區東南緣與豫西北的煤級分布具有連續性,可以認為沁水盆地南緣的古地熱場特徵與豫西北具有極大的相似性。
自「八五」以來,石油部門對華北地區上古生界的有機成熟史和生烴演化進行了系統的區域性研究。冉啟貴等(1994)認為,沁水盆地上古生界有機質的成熟度是印支期前、後兩期地熱場相互疊加的結果,但是由於忽略了燕山期岩漿熱事件的影響,故認為本盆地不存在二次成熟及生烴作用。鍾寧寧等(1996)較為完整地考慮了熱歷史,但由於對沁水盆地中生代沉積史和煤層含氣性未做全面考察,盡管承認本區二次生烴作用的存在,但認為生成的烴類不具有保存條件。
7. 清華團隊新成果在《自然》發表,這次研究成果有何重要作用
有人說,如果能在《自然》上發表一篇文章,國內高校隨便你選。從中可以看出,能在Nature上發刊的難度之高了。
光刻機是製造微機電、光電、二極體大規模集成電路的關鍵設備。其分為兩種,一種是模板與圖樣大小一致的contact aligner,曝光時模板緊貼晶圓;另一種是利用類似投影機原理的stepper,獲得比模板更小的曝光圖樣。高端光刻機被稱為“現代光學工業之花”,製造難度很大,全世界只有少數幾家公司能製造。 因此曝光機價格昂貴,通常在 3 千萬至 5 億美元。
那製作光刻機究竟有什麼用呢?
可以說,如今我們使用的任何智能設備,都離不開一個東西,那就是二極體大規模集成電路,而光刻機就是製造這個東西的。
所以,完全自主生產光刻機也被認為中國制約中國科技發展的又一大障礙。
8. 科技成果簽定會的新聞報道怎麼寫
吉林省白抄城一中尹鍾祥襲《學習報告》匯編(四)(2006) 作文教學問題與策略的碰撞——全國創新寫作教學浙江德清現場會學習報告 吉林省白城一中 尹鍾祥 2005年12月9—12日,筆者在浙江省武康鎮,同時參加全國中語會召開的「創新寫作教學觀摩研討暨首批實驗學校結題現場會」和「十一五」重點科研課題研究指標分配工作會。東道主湖州市德清縣介紹了他們「小縣辦大教育」的經驗,德清一中展示了課題研究成果;全國中語會理事長陳金明、「創新寫作教學研究與實驗」課題組長趙明、首都師大附中鄭曉龍老師等在大會向近二百位與會者作了專題報告;20位來自各地的初、高中參賽教師展示了作文教學研究課。筆者領取並學習了專家組對我校課題的鑒定書,又有幸成為高中競賽組的評委,因此,對此次研討活動顯現出的高中作文教學問題與策略的碰撞,有了如下新的感受。
9. 老師發了一張研究性學習課題研究成果報告
課題名稱: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研究方法:觀察法、分析法、統計法
研究內容:早入校門到教室一段時間內所用到的、發現的數學知識。
統計內容:1.今天早上6:50-7:10到校人數多少人?2.7:10-7:30到校約多少人?3. 7:30-7:40到校多少人:7:40-7:50到校多少人?計算出那一時間段到校人數最多?得出學生入校高峰期的時間。到教室,如上方法,統計學生各科作業完成情況,本班學生到校情況等方面的信息。
如上內容可以製作成統計表、統計圖等,進行統計(知識點,統計知識)。還有這一時間段遇到的數學知識,比如:鍾表上的時刻所稱的角度(知識點:角的的知識)?排座位怎麼排列整齊(知識點:兩點確定一條直線)?閉門時,門沿門軸轉動所形成的圖形(知識點:面動成線),等等。
課題結論:生活處處是數學,數學處處是生活。數學源於生活,為生活服務。
注意:課題最好是做到有理有據,有結論。說理透徹,論事有據,結論明確。
(僅做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