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四川汶川的地理位置
汶川縣位於四川省西北部、阿壩州境內東南部的岷江兩岸,是阿壩州的南大門。縣城—威州鎮,居縣北部雜谷腦河與岷江交匯地,海拔1326米,距省會成都159公里,距州府馬爾康204公里。縣境東西寬84公里,南北長105公里,總面積4084平方公里。
全縣現轄六鎮七鄉(六鎮:威州鎮、漩口鎮、水磨鎮、映秀鎮、綿虒鎮、卧龍鎮。七鄉:克枯鄉、龍溪鄉、雁門鄉、草坡鄉、銀杏鄉、三江鄉、耿達鄉)。2005年,全縣總人口106119人。
汶川縣是羌、藏、回、漢各族人民相交會融合的地帶,是全國僅有的四個羌族聚居縣之一。
汶川縣位於四川盆地西北部邊緣,居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東南部,東鄰彭州市、都江堰市,南靠崇州市、大邑縣,西接寶興、小金縣,西北和東北分別與理縣、茂縣相連,縣域東西寬84公里,南北長105公里,總面積4084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達48%。縣城威州鎮位於縣境北部岷江與雜谷腦河交會處,海拔1325米,周圍有茶坪山脈、邛崍山脈等眾多山體圍繞,距省城成都146公里、州府馬爾康246公里,國道213、317線穿城而過。
自1963年恢復建縣至今,全縣轄6鎮8鄉,總人口111788人,其中,非農業人口40057人;羌族人口29839人,占總人口的26.69%,是我國四個羌族聚居縣之一。岷江縱貫縣境西部地區,長達88公里,主要有雜谷腦、魚子溪、草坡等河流,流域面積1429平方公里。全縣水能資源豐富,理論蘊藏量達348萬千瓦,可開發量170萬千瓦,現已開發100萬千瓦,開發潛力巨大。
礦產資源和動植物資源富足,旅遊資源更是別具一格,擁有卧龍自然保護區、三江生態旅遊風景區等自然景觀以及禹、羌文化和三國文化遺址等人文景觀資源。汶川縣既是「中國民族民間藝術之鄉——羌綉之鄉」,也是動物活化石——大熊貓的故鄉,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熊貓研究中心卧龍就在縣之西南部。汶川是阿壩州的南大門,也是阿壩州的「工業經濟走廊」。
到2002年底,國內生產總值達125852萬元,農業總產值達16543萬元,糧食總產量達16426噸,農民人均純收入1678元。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力度進一步加大,建立了1500畝生態農業科技示範園基地和500畝兩個無農葯污染IPM示範園區,注冊和啟用了「西羌牌」、「岷江牌」兩個商標和五個蔬菜水果綠色標志,被國家綠色食品中心列為無公害蔬菜、水乾果生產建設基地。林業三大工程建設進展順利,完成封山育林9403.9公頃,飛播造林813.4公頃,人工造林3723.1公頃;完成還生態林3.28萬畝,還經濟林0.42萬畝;完成治沙面積14605.54萬公頃。工業經濟發展迅猛,招商引資取得實效,已形成漩口、映秀地區州、縣的工業經濟走廊和水磨工業經濟園區,正抓緊建立桃關工業經濟園區,成規模、效益好、資產上千萬元的招商引資企業已有潘達爾工業硅廠、躍發冶煉有限公司等6戶;電力工業更是異軍突起,目前,已建成投產各級電站40餘座,裝機容量達100餘萬千瓦,1986年初被評為全國首批5個「初級農村電氣化縣」之一。旅遊資源得到進一步開發,已開發三江生態旅遊區、西羌第一村、姜維城古文化遺址、蘿卜寨民俗村等景區。交通建設成績顯著,已建成以國道213、317線為主幹,縣、鄉、村道為支線的四通八達的交通網路,實現了鄉鄉通柏油路,村村通機耕道。郵電通信事業蓬勃發展,移動、聯通通信網路覆蓋率達85%以上,縣城及主要集鎮已開通了小靈通通信,實現了通信交換程式控制化、傳輸數字化。城市建設日新月異,縣城威州城區面積已達3.53平方公里,初具現代化城市規模,已逐漸形成阿壩州的交通集散地和教育科研基地,「四面環山,三山競秀、二水爭流,一城跨江盡新樓」是對今日威州的精當描繪。
文化教育事業快速向前推進。縣域內有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阿壩州財貿校、阿壩州電大等6所大中專院校,州水電、農業機械、交通、牧業等4所州級技工學校,農牧林科研所3所以及初、高中9所。被列為省重點中學的威州中學,教學方式不斷創新,教育質量快速提升,走在全州教育最前列,為省內外大中專院校培育輸送了大量優秀人才。
Ⅱ 目前,我國設立了幾個自然保護區,總面積幾萬公頃
我國的自然保護區建設始於50年代,經過40多年的努力,到1997年底,全國自然保護區已經發展到926個,面積7697.9萬公頃,約占國土面積的7.64%
已建立的926個自然保護區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24個、面積2646.06萬公頃,省級392個、面積4606.46萬公頃,市級84個,面積65.93萬公頃,縣級326個、面積379.45萬公頃。並有長白山、鼎湖山、卧龍、武夷山、梵凈山、錫林郭勒、博格達峰、神農架、鹽城、西雙版納、天目山、茂蘭、九寨溝、豐林等14個自然保護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國際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網」;扎龍、向海、鄱陽源、東洞庭湖、東寨港、青海湖等6個自然保護區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這些自然保護區的建立,使我國70%的陸地生態系統種類、80%的野生動物和60%的高等植物,特別是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的絕大多數都在自然保護區內得到較好的保護。同時,這些自然保護區還起到了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穩定地區小氣候等重要作用
回答者:wang0192034 - 秀才 二級 2-17 10:55
--------------------------------------------------------------------------------
中國自然保護區發展概述
2003 年中國自然保護區建設情況
截止 2003 年底,全國共建立各種類型、不同級別的自然區 1999 個,保護區總面積 14398 萬公頃(其中陸地面積 13975 萬公頃,海域面積 603 萬公頃),約占國土面積的 14.4% 。與上年相比,自然保護區數量增加了242 個,面積增加了1103.1 萬公頃,增長率分別為 13.8% 和 8.3% 。在已建的自然保護區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226 個,面積 8871. 3 萬公頃 。 2003 年新批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38個。
(一)
地球,是據今所知僅有的一個有生命存在的星球。自從地球出現人類以來,人為活動就不斷地影響著自然生態環境的變化,隨著科學技術的日益發展和社會生產力的迅速提高,這種變化就來得日益明顯而急遽。
人類的生存原本就是以各種方式改造自然、獲取大量物質財富為前提的,地球的豐富資源特別是生物資源,對人類發展的歷史進程無疑有關重要的影響和巨大作用。然而,人類這種改造自然的主觀能動力量卻有著兩重性,它一方面創造了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物質財富,另一方面又破壞了自然界原有的穩定、協調和平衡。長期以來,人類一直就在這種矛盾的夾縫中繁衍生息著,直至受到大自然的嚴酷懲罰之後,才逐步認識到自身在地球上的地位和與大自然的關系,開始從"地球屬於人類"的誤區回到"人類屬於地球"的正確觀念上來。
早在100多年前,恩格斯就諄諄告誡人類不要過分陶醉於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次這樣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雖然每次勝利開始都取得了預期的效果,但是在以後的發展中卻呈現出完全不同和出乎預料的影響,常常把最初取得的效果又取消了。歷史上的美索不達米亞、希臘、小亞細亞和義大利等地由於森林被大量破壞,失去了積聚和貯存水分的中心,山泉在一年中大部分的時間內枯竭了,而在雨季又使洪水更加兇猛地傾瀉到平原上來。這個例子,清楚地表明了人類肆無忌憚、不加節制地攫取生物資源嚴重破壞自然環境所遭到的無情報復。地球上原有三分之二的陸地約76億公頃的面積均為森林所覆蓋,而到本世紀的八十年代所余已不足28億公頃。目前,全世界的森林正以每年1800萬公頃的速度從地球上消失,從而大大加快了物種消失的速率,平均以每天消失一種的速度趨於滅絕。近200年來,瀕於絕滅的已有593種鳥類、400多種獸類、209種兩棲爬行類,以及兩萬多種植物,比自然淘汰的滅絕速度快1000倍。
實際上,自然界的生物種類極為豐富,而人類對它們的了解卻十分有限。據科學家測算,地球上現存生物種大約有500-1000萬種,但迄今被定名的只有143萬余種,其中植物34.6萬種(內有被子植物25萬種),動物109萬種(內有昆蟲75.1萬種、鳥獸13368種)。人類的食物主要來源於動植物中的幾百種,其中90%的食物僅來源於20多個物種,然而卻有成千上萬種生物為這幾百種動植物和人類提供了生存所需的各種條件,滿足了人類的多種需求。這些寶貴的自然歷史遺產,是人類的巨大財富。
自然界中的生物,既受環境的影響,又相互依存、相互制約,這種復雜的關系形成一個十分龐大的自然生態系統。有人測算,地球上的陸地生態系統,每年生產1170億噸乾重的有機物,其中有800億噸在森林中。這些物質能量的轉化和貯存,主要是通過植物光合作用固定下來,並從物種群體數量上明顯地反映出來。這就是說,物種在結構上要協調,在功能上要保持平衡,自然界才能維持正常循環,進行不停地代謝與再生,生物才能適應自然環境,生存和繁衍後代。
生物對於人類,有關巨大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保存生物的多樣性,成為當今人類唯一明智的選擇。許多國家已經把它作為解決生存與發展問題的基本國策之一,把對生物資源的保護和對生物資源的利用置於同等重要的地位。當今世界,由於社會、人口的發展和科學文明的進步,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需求無論在量或者質的方面都在不斷提高。而生物資源在提高其周圍速度進行大量繁殖的過程中,一方面因受時間、空間因素及開發方式的制約,保持著一定的增長速率;另一方面,由於人類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需求日益多樣化,消費量也必然急劇增加。因而採取科學有效的方式,妥善保護生態系統中物種遺傳的多樣性,不僅成為保護自身生存發展的當務之急,同時也成為國際社會衡量各國政府政績和社會文明的一個重要尺度。大家知道,六十年代以前,美登木、三尖杉等植物的重要葯用價值尚未為人知,六十年代以後才發現其含有抗癌成分。生物的某些特殊性狀和功能,是在人們對它有了一定認識之後才引起重視,並開始研究和仿效某些生物的性能,以解決生產斗爭中遇到的疑難問題,因此仿生學也隨之興起。如果動植物種大量先此而滅夾絕,這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無疑是不可挽回的巨大損失。
人與自然既存在著相互矛盾的一面,也存在著可以而且必須協調的一面。為了自身的生存繁衍,人既需要合理地改造自然,又需要有效地保護自然。然而,人類既不能單純地為了保護自然而回到蒙昧時期,更不能為了自身的生存而破壞生物的多徉性。正確的出路,只能是科學地研究和預測在各種自然環境條件下人類對生物可能造成的影響,從而在實踐中統籌兼顧,協調平衡人與自然、生物與環境、生物與生物之間的關系,使自然界的物質循環趨於相對穩定狀態。因此,建立各種類型的自然保護區,便成為當今世界各國解決人與自然的關系的有效途徑。
(二)
我國幅員遼闊,自然條件夏雜,環境的變化和差異很大,南北緯度相差 49度,最南部的南沙群島曾母暗沙距赤道僅400公里,大陸海岸線長18000多公里,沿海有島嶼 5000多個。全國的地形地勢西高東低,起伏變化很大。地貌類型多樣,其中山地佔 33%,高原占 26%,盆地佔1 9%,平原佔12%,丘陵佔10%,是一個多山的國家,形成獨特而復雜的自然環境。全國的地形地貌按高度有明見變化,從西到東分為高寒、乾旱、濕潤三大部分。
(1)青藏高原是新生代第三紀中期強烈隆起,急劇上升的高原,海拔 4000--5000米,由高大的山嶺、台地、湖盆、谷地相間組成,氣候寒冷乾燥,凍裂風化作用顯著,寒漠、礫漠分布面廣。高山終年積雪,分布著現代冰川,是山地冰川最發育的國家之一。內陸鹹水湖泊有1500多個,是高寒動物及多種候鳥的棲息繁殖地。高原南部有世界最高的喜馬拉雅山屹立於祖國邊境,在北緯 29度附近的山麓、河谷地帶,如墨脫、波密,雨量充沛,分布有熱帶季雨林。高原東側是南北走向的橫斷山脈,受印度洋暖流的影響,高山峽谷隨海拔高度的變化出現垂直氣候帶的自然景觀,生物資源分布的垂直變化十分典型。
(2)西北內陸是廣闊的高原、山地和盆地相間分布。東部內蒙古高原地形起伏緩和,鄂爾多斯高原多短小內陸河和鹽湖,黃土高原易受沖刷和侵蝕,阿拉善高原河流稀少,高原海拔1000一2000米。西部的天山、阿爾泰山海拔 3000--5000米,形成有名的吐魯番盆地、伊犁盆地和准噶爾盆地。全區氣候乾旱,降水稀少,溫差大,屬於典型的大陸性氣候,形成了大面積的乾草原、戈壁、荒漠。少數山地有小片森林與草原相間分布,地表植被稀疏而單純,草食性有蹄類、嚙齒類動物為優勢種群,內陸湖泊及水濕地是水禽候鳥的棲息繁殖地。
(3)東部是山地、丘陵、平原從北到南相間分布,受季風環流的影響和極地大陸氣團的控制,形成濕潤、半濕潤季風區,屬於典型的季風氣候,四季十分明顯;河流向東、向南流入太平洋和印度洋,水量豐富,但含沙量大,湖泊星羅棋布,水網交織。在雲貴高原和廣西丘陵盆地中,形成喀斯特低山地貌。有從寒溫帶到熱帶的各種動植物成分,生物資源種類最為豐富。
我國生物資源的分布,既有比較典型的地帶性,又有明顯的過渡性和垂直分布的特殊性,形成森林、草原、荒漠、水域、濕地、海塗、島屹等各種不同的自然景觀。本部地區從北到南,森林植被有針葉林、針闊葉混交林、落 葉闊葉林、闊葉混交林(含常綠、落 葉成分)、常綠闊葉林、熱帶季雨林、雨林,此外還有竹林;其它植被有灌叢、稀樹草原、草原、草甸、草本沼澤等。西部地區除阿爾泰山為寒溫帶針葉林外,大部屬於草原、草甸、草本沼澤、荒漠等植被。
全國現有高等植物 30000多種.僅次於巴西和馬來西亞.名列世界第三,其中近200個屬的植物為我國所特有,如銀杉、銀杏、水杉、白豆杉、金錢松、珙桐、鍾萼木、杜仲、水青樹、香果樹等,是我國特有的孑遺物種。裸子植物全世界現存12個科近800種,我國就有10個科230多種,各種松樹、落葉松、雲杉、冷杉從我國的寒溫帶到熱帶,由東部濕潤地區到西部乾旱、高寒地區,形成大面積天然林或混交林。被子植物是現代最為繁榮、分布廣泛的植物類群,我國有25000多種。在熱帶、亞熱帶地區,植物資源更為豐富,如東南亞熱帶雨林的代表龍腦香科植物,我國有坡壘、青梅、望天樹、龍腦香、竭布羅香、婆羅雙樹6個屬10多種。很多珍貴稀有的樹種,如子京、母生、蜆木、格木、石梓、金絲李、樹蕨、蘇鐵、樟、楠等,大都零星散生,分布范圍狹窄。在各地還保存了一些栽培植物的原生種如野生稻、野核桃、野荔枝、野蘋果、野板栗、野大豆等,是良種繁育極為寶貴的種質資源。許多植物如杜仲、三尖杉、羅芙木、美登木、龍血樹、木香等,都有很高的葯用價值。其它可提取脂肪、澱粉、香料及作果品的資源也很豐富。在全國各地還保存很多天然或栽培的古木大樹。
我國的陸棲脊椎動物(包括獸類、鳥類、兩棲類和爬行類),在世界動物地理分布區中分別屬於古北界和東洋界。古北界包括蒙新、青藏、華北及東北地區;東洋界包括長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區。在黃河和長江中下游地區之間,兩界的動物互相滲透,成米一個廣泛的過渡地帶;橫斷山脈地區,動物區系在整體上屬於東洋界,但在海拔較高的地方,古北界動物沿山脊向南延伸,成為兩界動物萬分混雜的地區。
全國現有獸類、鳥類、兩棲類、爬行類2200多種,是世界上野生動物種類最多的國家之一。大熊貓、金絲猴、白唇鹿、羚羊、台灣猴、白鰭豚、褐馬雞、黃腹角雉、藍腹鷳、黑頸鶴、揚子鱷、大鯢等100多種是舉世聞名的珍稀動物。被譽為"動物活化石"的大熊貓,歷史上分布很廣,現今僅在我國的邛崍山、涼山、岷山及秦嶺南坡有少量 分布。鶴類全世界有15種,我國就有丹頂鶴、黑頸鶴、白鶴、白頭鶴、白枕鶴、蓑羽鶴、灰鶴、赤頸鶴、加拿大鶴等9種。靈長類動物,我國有長臂猿(4種)、葉猴(4種)、金絲猴(3種)、蜂猴(2種)、獼猴(6種)白臀葉猴6個屬20種。幾種長臂猿分布於熱帶雨林、季雨林中;葉猴分布於季雨林中;黑金絲猴分布於滇西北和藏東南深山區;獼猴分布很廣,北到河北興隆,西到青海、西藏,以南方數量最多。雉雞我國有56鍾,佔世界雉雞的五分之一,其中19種為我國特有,在青藏高原和橫斷山脈地區種類和數量都很多。其它有科研、經濟價值的鳥獸有近300種,資源比較豐富。我國的自然環境和資源條件,堪稱得天獨厚,世所罕見。
(三)
我國是一個有著古老文明的國家。在黃河流域,我們的祖先留下了許多寶貴的文化歷史遺產和自然歷史遺產。兩、三千年前,燕山山地有天然森林分布;太行山及其以東的山地丘陵也為森林所覆蓋;黃土高原植被廣泛分布。野生動物也比現在豐富多樣,春秋時代從華北平原到長江中下游盛產麋鹿;明清時代,鄂西、湘西北及川東還有大熊貓分布。古代一些有卓識遠見的政治家、思想家和科學家,對保護自然資源提出過一些正確的主張,廣大民眾在生產實踐中也積累了許多豐富的經驗。周朝時天子、貴州都有不同范圍的禁獵區,規定"天子百里,諸候40里",不許入內砍伐捕獵。據《周禮》記載,當時對自然資源的管理不僅設置了機構,而且設置了專職管理人員,如"山虞"掌山林之政令;"跡人"管田獵之令;"囿人"管野生動物資源。周文王的苑囿"靈台",養著鹿、鶴、鷺、魚等多種動物;秦漢時代規模浩大的"上林苑",飼養的獸類中就有大熊貓;此後如晉代的"靈禽苑",唐代的"華清宮",元代的"瓊花島",明代的"西宛",清代的"避暑山莊"等,在客觀上對一些珍稀動植物物種都起到了保護作用。其它諸多名山、廟宇、皇家陵園及少數民族的"龍山"和"風水地"以及宗教文化勝地如峨眉山、天目山、黃陵、東陵、泰山、衡山、九華山等,至今仍是層林迭翠,
古木參天。可以說這些都是中國古代自然保護區的雛形,也是中華民族對保護生存環境的樸素思考。
由於長期的封建統治,生產力發展緩慢,生產方式原始落後,對資源的盲目濫用造成的破壞是嚴重的。在唐代以前,川、黔、湘、鄂幾省交界地區,有15個州、郡尚有犀角作為貢品,由於長期捕殺,加之自然環境變化,北宋以後遂趨於滅絕。明成祖朱棣在遷都北京後,以"十萬眾入山辟道路",從南方大量采運木材達數年之久。歷次戰爭砍樹、焚林、掘題、毀堰等,給自然資源帶來的破壞更為嚴重。比及近代,帝國主義列強對我國生物資源又肆無忌憚進行掠奪,許多珍貴物種也慘遭破壞。
新中國建立後,我國的自然保護區事業才逐步發展。1956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大第三次會議上,秉志、錢崇澎等科學家提出《請政府在全國各省(區)劃定天然林禁伐區,保護自然值被以供科學研究的需要》的92號提案。這個提案由國務院交林業部會同中國科學院辦理。同年十月,林業部制定了《關於天然森林禁伐區(自然保護區)劃定草案》,提出了自然保護區的劃定對象、劃定辦法和劃定地區,在全國15個省(區)劃定40餘處禁伐區方案。並在全國科技規劃中,把自然保護區建設及研究工作,列為基礎理論研究工作之一。此後不久,便先後在廣東鼎湖山、海南尖峰嶺、福建莘口、廣西花坪、雲南西雙版納的小勐養、勐侖、勐臘、大勐籠、吉林長白山、黑龍江豐林等地,陸續建立了20多處自然保護區,填補了我國自然科學發展中的空白。在此期間,中國科學院及林業部組織了一批專家及調查隊伍,對一些邊遠山區,如西雙版納、梵凈山、神農架、呼中、高黎貢山、花坪等地的生物資源進行了縱使考察和森林調查,為了解和掌握我國的生物資源積累了豐富的資料。1962年發布了《國務院關於積極保護和合理利用野生運動資源的指示》,提出在珍稀鳥獸的主要棲息繁殖地區建立自然保護區;野生動物資源破壞嚴重地區建立禁獵區;對大熊貓等19種珍稀野生運動嚴禁獵捕,加以保護。1963年,全國人大代表竺可楨等科學家又在全國人大會議上,提出《開展自然保護工作》的建議,對於在我國開展自然保護工作的重要性,世界各國自然保護工作開展情況,以及我國自然保護工作開展情況作了系統發言。
"文化革命"十年浩動,使我國方興未艾的自然保護區事業受到嚴重摧殘,野生動植物資源也遭到很大破壞,一些已經建立的自然保護區被迫下放或撤銷。在1973年農林部召開的全國重點省、市、區珍貴動物資源調查座談會上統計,全國自然保護區僅存十幾處。1975年國務院有關文件規定:"在珍貴動物主要棲息繁殖地區,要劃為自然保護區,加強保護區的建設工作才逐步恢復開展起來。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自然保護區建設工作發展迅速。這一時期,各省相繼建立了一大批自然保護區。1979年全國已恢復和建立自然保護區48處,面積150萬公頃。為了保護生物多樣性,使自然保護區布局合理,全國農業區劃委員會成立了由林業部牽頭,有關部、委參加的自然保護區專業組,開展全國自然保護區區劃、建設工作。同年10月,林業部、中國科學院等八個部、委、局聯合發出《關於加強自然保護區管理、區劃和科學考察的通知》。1980年9月專業組在成都召開了全國自然保護區區劃工作會議,研究和部署了全國開展自然保護區區劃工作的原則和步驟,這時全國已有20個省(區)建立自然保護區72處,總面積約200萬公頃。會議確定以省(市、區)為單位開展自然保護區區劃和考察工作,並提出在全國劃定自然保護區的四條原則:
1、 具有代表各種不同自然地帶的典型自然生態系統地區;
2、 國家一類保護珍稀動物、珍稀樹種或有特殊保護價值的其它野生動植物的重要生存繁殖地區;
3、 自然生態系統或物種已遭到破壞,具有重要價值而必須恢復或更替的地區;
4、 有特殊保護意義的地質剖面、冰川遺跡、岩溶、溫泉、化石產地等自然歷史遺跡和重要水源地區。
在各省(區)的支持下,三年期間共組織專業技術人員2500人,進行實地調查和分析論證,編寫出區劃方案。1983年8月,林業部在烏魯木齊召開了首次全國林業系統自然保護區工作會議,研究了自然保護區建設和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原則通過了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區劃方案,並提出在國內有典型意義、科研上有特殊價值、國際上有一定影響的56處自然保護區,報請國務院批准劃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此時,全國已建立自然保護133處,總面積806萬公頃。
目前,保護區管理機構的設置已逐步健全,全國各級自然保護區和野生動物的保護管理人員由1983年4000人增加到13000人,建設資金已逐年增長率加,政策法規也逐步建立健全起來。到1993年,全國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已達501處,面積5059萬公頃。經國務院批准,將花坪、武夷山、長白山、西雙版納等77處劃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這些自然保護區,無論就其建設規模或保護自然生態系統和野生動植物種而言,在全國都有著重要的影響和舉足輕重的地位,為發展我國自然保護區建設事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四)
改革開放以來,國家陸續發布了一系列有關自然保護區和野生動植物資源保護的法律和法規,進一步加強法制管理。1984年六屆人大常委會七次年六屆人大常委會七次通過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明確規定:"國務院林業主管部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應當在不同自然地帶的典型森林生態地區,珍貴動物和植物生長繁殖的林區、天然熱帶雨林等具有特殊保護價值的林區,劃定自然保護區,加強保護管理。"1985年,經國務院批准,林業部公布施行的《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管理辦法》,對自然保護區的管理工作做出具體明確的規定。1988年,七屆人大常委會四次會議通過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規定:"國務院野生運動行政主管部門和省、自治區、直轄市政府,應當在國家和地方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及其生存環境的保護管理?quot;國家頒布的這些法律、法規,使我國的自然保護區管理建設工作有了確實可靠的依據和保障。
自然保護區是保護自然資源的一項重要設施,經過十幾年的努力,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林業部門都先後建立了管理機構,初步形成了自然保護區管理體系。目前,保護管理工作大都建立了崗位責任制,逐步開展規范化管理。為了加快自然保護區的基本建設,提高工程建設設計水平,落實各項保護措施,把保護區建設成永久性的經營實體,充分發揮保護區功能和效益,林業部於1988年頒發了《自然保護區工程總體設計標准》。我國的自然保護區大都在邊遠山區或林區,周圍有群眾居住,為妥善解決安排好他們的生產生活問題,武夷山、桃源洞、梵凈山、南滾河等許多自然保護區,採取積極措施,因地制宜地幫助他們開拓新的生產門路,開展既可保護生態環境和物種資源,又能增加經濟收入的經營活動,調動群眾做好自然保護區工作的積極性,促進山區、農村科學技術的發展。
自然保護區管理是一項涉及學科門類多、技術性強的工作,保護管理人員必須具有一定的技能。1980年以來,我國自然保護區數量逐步增多,管理任務也隨之加大,林業部與中國科學院、中國林科院、東北林業大學、南京林業大學等科研教學部門,在學校或自然保護區聯合舉辦了各種形式的自然保護區管理技術人員培訓班,很多省(市、區)也分別舉辦培訓班,使管理人員受到不同層次的業務、技術培訓。為了學習和掌握國外的先進管理技術,林業部與有關國家、地區和國際自然保護組織,共同舉辦研討會,安排部分保護區管理人員到香港或國外培訓,逐步提高保護區管理人員的素質。許多保護區,如長白山、武夷山、天目山、
專院校和中小學生,前往參觀訪問和教學實習,增加了他們的自然保護知識,並受到了直觀的現實教育;各地通過電視、廣播、電影等多種形式,向廣大群眾廣泛進行宣傳,不斷提高人閃的自然保護意識,充分發揮自然保護區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的作用。
為增強保護區的活力,在保護好環境和物種資源的原則下,一些保護區在實驗區內,有計劃、有目的地開展種值、養殖以及加工利用等多種經營,並取得了很多好的經驗或效益。同時,開發利用一些有觀賞價值的景觀資源,開展以自然景觀為主體的生態旅遊活動,是我國保護區建設中的一種特殊方式,各種生態旅遊設施具有鄉土風情,朴實而富有野趣,與國內其他的風景區旅遊相比,可謂別具一格,成為參觀游覽者獲得自然科學知識的理想課堂。
許多自然保護區,利用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條件,在探索大自然的演變規律和合理利用野生動植物資源方面,開展了多方面的考察和研究。西雙版納、武夷山、梵凈山、茂蘭、井岡山、梅花山、太白山、八大公山等幾十處自然保護區,通過組織多學科的綜合考察,鄱陽湖、龐泉溝、松山、扎龍、官山等200多處自然保護區,則通過組織單項或多項專業考察,基本上摸清了保護區的本底資源,不但為開展保護管理工作提供了依據,還為進一步開展科學研究奠定了基礎。長白山自然保護區是我國建立最早的保護區之一,經過 30多年努力,基本查清了區內的動植物資源和瀕危動植物種類,建立了森林生態系統定位站,發表了數十篇學術論文,出版了幾本學術專著。武夷山、鼎湖山等自然保護區,也設立了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站,對區內的資源與環境進行監測和研究。為搶救、保護我國珍稀、特有、瀕危野生動植物,如大熊貓、華南虎、褐馬雞、鶴、揚子鱷以及銀杉、珙桐、金花茶、白豆杉等,有關的自然保護區開展了專題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許多考察、研究項目,如揚子鍔繁殖研究、大熊貓野外生態研究以及茂蘭、牯牛降、松山自然保護區考察等,都分別達到國際水平或國內同行先進水平,獲得了國家或省(部)級科學研究成果獎或科技進步獎。
近些年來,我國在開展自然保護區管理建設中,與許多國際組織和機構的聯系與合作不斷加強。我國先後參加了《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華盛頓公約)、《關於保護世界文化與勻自然遺產公約》和《關於特別是作為水禽棲息地的國際重要濕地公約》(拉姆薩公約)。我部與世界野生生物基金會(WWF)合作,在卧龍建立了大熊貓研究中心,對大熊貓棲息地的野外生態及繁殖進行了研究,取得豐碩的成果;對熱帶雨林、華南虎、雪豹的野外凋查和濕地保護及黑嘴鷗繁殖調查,進行了廣泛的合作;與國際自然和自然資源保護聯盟(IUCN)合作引進麋鹿,使之重返故鄉;與世界鶴類基金會(ICF)合作,對丹頂鶴、白鶴、黑頸鶴等進行研究。我國的長白山、卧龍、梵凈山、神農架、武夷山、鼎湖山、錫林郭勒、西雙版納自然保護區,先後加入了國際《人與生物圈》計劃(MAB)保護區網;扎龍、向海、東洞庭湖、鄱陽湖、鳥島、東寨港 6處自然保護區,被列入《關於特別是水禽棲息地的國際重要濕地公約》中國際重要濕地名錄。另外,還與美國、日本、澳大利亞、俄羅斯等國家有關部門在自然保護區領域,進行了合作與交流。我國在自然保護區建設方面的成績,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關注和贊當。
如今,建立在不同自然地帶的典型生態系統地區,或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的主要棲息繁殖地區的我國各類自然保護區,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都得到了有效的保護;各個地帶的自然植被類型、水源涵養林以及珍貴樹種得以保存、繁衍;一些瀕於滅絕的物種逐漸得到恢復,種群數量有了較大的發展。
按照國家的要求,到本世紀末,全固將建立自然保護區1000處,總面積將占國士面積的10%左右,形成類型齊全、布局合理的自然保護區網,自然保護區建設也將走向管理科學化、建設標准化、科學研究系統化的健康發展道路,從而為人類保存一批巨大的自然財富。
Ⅲ 陳鵬的科研成果
教材專著等(按出版年代順序)
1、《世界各地珍奇動物》(自),吉林人民出版社,1980,4(一版);1982,4(二版)
2、《動物地理學》(主),東北師范大學,1981,12
3、《生物界的奇跡》(編譯),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1
4、《地理基礎知識》(參),中國青年出版社,1982,3
5、《長白山》(主),科學出版社,1982,7
6、《生物與地理環境》(主),中國青年出版社,1985,8
7、《動物地理學》(主),高教出版社,1986,11
8、《草地調查法,12章》(參譯),科學出版社,1986,12
9、《簡明生物手冊》(編譯),吉林人民出版社,1987,6
10、《地理野外實習指導》(參),東北師大出版社,1988,6
11、《生物地理學》(主),東北師大出版社,1989,10
12、《土壤動物區系生態地理專輯(1)》(主),東北師大出版社,1990,5
13、《吉林省志卷四--自然地理志》(參),吉林人民出版社,1992,4
14、《長春自然地理》(參),東北師大出版社,1992,7
15、《土壤動物區系生態地理研究》(主),東北師大出版社,1993,3
16、《尼爾基水利樞紐生態環境研究》(主),地質出版社,1993,10
17、《中學生網路》(參),東北師大出版社,1994,618
18、《長春市志—自然地理志》(參),吉林文史出版社,1955,5
19、《動物生態地理研究》(主),成都地圖出版社,1996,2
20、《東北森林土壤動物研究》(參),東北師大出版社,2001,9 (1963--2002年)
基礎理論
1、試論現代生態動物地理學的內容和研究方法,《生物地理和土壤地理研究》,科學出版社,1990年
2、試論陸地動物群的基本區域分異規律,《東北師大學報》,1986年3期
3、試論鳥類地理區劃的原則和方法,《動物學雜志》,1964年6卷2期
4、吉林省鳥類地理區劃,《東北師大學報》,1978年1期
5、吉林省動物地理區劃, 《東北師大學報》,1981年3期
陸地動物生態地理
6、長白山鳥類及其垂直分布,《動物學報》,1963年15卷4期
7、吉林省土們嶺--左家附近鳥類調查報告,《吉林師大學報》,1965年1期
8、土們嶺附近晚秋鳥類組成與地理分布,《野生動物》,1983年6期
9、圖們江流域陸棲鳥類調查報告,《東北師大學報》,1983年4期
10、都陵河流域景觀類型分化與繁殖鳥類群結構的研究,《地理科學》,1991年11卷2期
11、長春市綠地的鳥類群結構和景觀生態建設,《中國鳥類研究》,科學出版社,1991年
12、吉林省鳥類地理分布,《吉林師大學報》,1964年1期
13、吉林省的候鳥及其保護,《東北師大學報》,1983年1期
14、人類開發活動對鳥類的影響--長白山二道白河附近鳥類組成和數量的變化,《東北師大學報》,1981年2期
15、榛雞的生態,《動物學雜志》,1964年6卷1期
16、灰喜鵲生態的初步研究,《動物學雜志》,1966年1期
17、栗斑腹鵐的分布及其繁殖習性,《動物學報》,1966年18卷2期
18、吉林省中部平原嚙齒動物及其地理分布規律,《動物學雜志》,1982年3期
19、吉林省小型哺乳動物的生態分布(英文),1985,CONTEMPORARY MAMMALOGY IN CHINA AND JAPAN,Mammalogical Society of Japan
20、吉林省陸棲脊椎動物的生態地理分布,《動物學報》,1981年27卷3期
21、黑龍江省西部脊椎動物群落組成及其分布,《動物學雜志》,1980年2期
22、中國葯用動物的地理分布,《東北師大學報》,1987年2期
土壤動物生態地理
23、長白山北坡森林生態系統土壤動物初步調查,《森林生態系統研究》,1980年1期
24、長白山森林生態系統蚯蚓的生態分布,《森林生態系統研究》,1981年2期
25、長白山北坡針葉林帶土壤動物調查,《野生動物》,1981年3期
26、長白山北坡冰緣環境與土壤動物,《地理科學》,1983年3卷2期
27、長白山北坡高山苔原帶土壤動物的生態分布,《森林生態系統研究》,1983年3期
28、長白山紅松闊葉林下土壤動物群及其在時間上的變化,《森林生態系統研究》,1984年4期
29、長白山紅松闊葉林土壤水分、溫度對土壤動物活動規律影響的初步研究,《森林生態系統研究》,1984年4期
30、長白山土壤動物在物質循環中作用的初步探討,《生態學報》,1984年4卷2期
31、長白山針闊混交林下土壤動物群集的研究(日文),《EDAPHOLOGIA》,1986年,35,JAPAN
32、長白山土壤動物六年的研究綜述(英文),1986,The Temperate Forest Ecosystem, ITE Symposium No.20,INSTITUTE OF TERRESTRIAL ECOLOGY
33、長春凈月譚地區土壤蟎類的調查研究,《動物學報》,1988年34卷3期
34、長春凈月譚地區土壤跳蟲的生態分布,《昆蟲學報》,1990年33卷2期
35、圖們江流域土壤動物初步調查,《動物學雜志》,1986年21卷5期
36、吉林省東部山地主要土壤類型及土壤動物,《東北師大學報》,1984年2期
37、吉林省森林土壤動物調查研究(英文),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Forest Soil ,HAERBIN CHINA
38、吉林省東部山地土壤動物系列研究,《東北師大學報》,1990年2期
39、吉林省土壤動物的組成與分布,《東北師大學報》,1990年增刊1期
40、吉林省土壤甲蟲的地理分布,《東北師大學報》,1990年增刊1期
41、吉林省土壤動物組成與生態分布的初步研究,《地理學報》,1991年46卷3期
42、黑龍江尚志市老爺嶺土壤甲蟲的分類,《土壤動物區系生態地理研究》,東北師大出版社,1993年
43、小興安嶺森林沼澤土壤動物群結構特徵,《土壤動物區系生態地理研究》,東北師大出版社,1993年
44、小興安嶺森林落葉分解與土壤動物的作用,《地理研究》,2002年21卷6期
45、小興安嶺人工雲冷杉林凋落物層土壤動物群落動態研究,《土地覆被變化及其環境效應》,星球地圖出版社,2002年
46、涼水自然保護區的土壤動物,《東北森林土壤動物研究》,2001年9月
47、土壤動物的生態分布,《東北森林土壤動物研究》,2001年9月
48、涼水土壤動物對林木落葉的分解消耗作用,《東北森林土壤動物研究》,2001年9月
49、原始紅松闊葉混交林土壤動物的動態變化,《東北森林土壤動物研究》,2001年9月
50、土壤動物的功能類群及生態特徵,《東北森林土壤動物研究》,2001年9月
51、帽兒山森林土壤甲蟲的研究,《森林生態系統定位研究》,東北林業大學出版社,1991年
52、帽兒山凋落物層的土壤動物及生態特徵,《東北森林土壤動物研究》,2001年9月
53、帽兒山森林落葉分解消耗過程與土壤動物季節動態的關系,《東北森林土壤動物研究》,2001年9月
54、帽兒山土壤動物對林木落葉的分解消耗作用,《東北森林土壤動物研究》,2001年9月
55、帽兒山土壤動物對枯木分解消耗作用,《東北森林土壤動物研究》,2001年9月
56、帽兒山森林落葉分解消耗與土壤動物關系的研究,《應用生態學報》,1999年10卷4期
57、帽兒山地區土壤動物群結構特徵,《土壤動物區系生態地理研究》,東北師大出版社,1993年
58、實驗林場大型土壤動物及生態特徵,《東北森林土壤動物研究》,2001年9月
59、嫩江中上游地區土壤動物的組成與生態分布,《尼爾基水利樞紐生態環境研究》,地質出版社,1993年
60、東北羊草草原區土壤動物群落結構特徵的研究,《東北師大學報》,1994年3期
61、土壤動物在灌區生態環境影響評價中的作用及應用研究,《水電站設計》,1998年14卷4期
62、吉林省螞蟻資源及其開發利用問題,《東北師大學報》,1997年1期
63、吉林省東部山區螞蟻資源研究,《山地研究》,1995年13卷3期
64、吉林省螞蟻資源及其實用價值的研究,《自然資源學報》,1997年12卷3期
65、吉林省左家螞蟻及生態分布,《昆蟲知識》,1996年33卷4期
66、我國螞蟻資源及其開發利用展望,《資源開發與市場》,1995年11卷1期
67、日本弓背蟻群體結構研究,《資源開發與市場》,1997年13卷6期
68、遼寧省金龜子類昆蟲區系研究,《東北師大學報》,1990年增刊1期
69、遼寧營口地區虎甲的生態分布,《東北師大學報》,1990年增刊1期
70、東北地區土壤動物的調查研究,《東北師大學報》,1990年增刊1期
71、中國東北隱翅蟲的區系分布,《東北師大學報》,1990年增刊1期
72、中國東北土壤叩甲的地理分布,《東北師大學報》,1990年增刊1期
73、中國東北幾類土壤甲蟲的區系研究A、扁甲總科、閻甲科、葬甲科、錐須步甲亞科,《東北師大學報》,1990年增刊1期
74、中國東北幾類土壤甲蟲的區系研究B、象甲科、地甲科、螻甲科、擬步甲科、長翅類,《東北師大學報》,1990年增刊1期
75、中國東北土壤動物資源及其開發利用問題,《生物和土壤資源利用與保護》,科學出版社,1993年
76、白漿土中的土壤動物調查簡報,《土壤通報》,1984年15卷1期
77、土壤動物的採集和調查方法,《生態學雜志》,1983年3期
78、土壤動物呼吸量的測定方法,《東北森林土壤動物研究》,2001年9月教學研究
79、動物地理學教學改革與課程建設的幾點做法,《教學研究》,1991年2期
80、動物地理課程考試命題的改革初探,《教學研究》,1984年,2期
81、動物地理實驗教學改革初探,《教學研究》,1993年1期
82、動物地理學野外實習改革初探,《教學研究》,1991年1期 獲得獎狀、獎章、證章、證書等
1、專業技術職務資格證書(教授)(02011003038號),吉林省科技幹部局,1985,7
2、「國家級中青年有突出貢獻專家證書」(360117號),中華人民共和國人事部,1988,10
3、「吉林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業技術人才證書」 (850090號),吉林省人民政府,1991,6,25
4、「吉林英才獎章」(綬帶)吉林省委,省政府,1993,10
5、「劍橋國際名人傳記中心證書」,Cambridge,ENGLAND,1994,7,19
6、 「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證書」(3603524號),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92),1992,10
7、「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證書」(8727501),1988,7(吉林省東部山地土壤動物生態地理系列研究)
8、「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證書」(92-10801),1993,6(東北地區土壤動物生態地理系列研究)
9、吉林省教委優秀教學獎(二等)證書(93059),1993,5,6
10、東北師大優秀教學獎證書(93011),1993,1,15
11、東北師大優秀科研工作獎證書,1988,12,30
12、中國「九五」優秀科研成果獎證書(16518),1999,11(吉林省螞蟻資源及其開發利用問題)
13、東北師大優秀科研成果獎證書(0247),1984,4,23
(吉林省陸棲脊椎動物生態地理分布;《地理基礎知識》)
14、東北師大優秀科研成果獎證書(86616),1988,1,20 (《動物地理學》,高教出版社出版)
15、東北師大優秀科研成果獎證書(0087118),1988,12,1(《動物地理學》,東北師大出版)
16、東北師大優秀科研成果獎證書(0087128),1988,12,1(Review of the study on soil animals ring the past 6 years (1979-1985)on Chang Mountain)
17、東北師大優秀科研成果獎證書(86584),1988,1,20(長白山針闊混交林下の土壤動物群集の研究(日文))
18、從事地理科學工作三十年榮譽證書(20),吉林省地理學會,1985,12
19、中國當代高級科技人才系列詞典,入典證書,1993,12,8
20、中國當代名人大典,入典證書,1994,5,1
21、科普工作積極分子獎狀,吉林省科協,1979
22、東北師范大學文庫紀念證書(《動物生態地理研究》,1996,10,10
Ⅳ 怎網上哪裡可以找到林學方面的知識
林學
網路名片
林學是研究森林的形成、發展、管理以及資源再生和保護利用的理論與技術的科學,屬於自然科學范疇。林學是一門研究如何認識森林、培育森林、經營森林、保護森林和合理利用森林的學科,它是在其他自然學科發展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綜合性的應用學科。
目錄
簡介
研究對象針葉林
針葉與落葉闊葉混交林
闊葉林
研究意義提供木材和林產品
保持水土,涵養水源
防風固沙,護田保土
改變大氣候
發展目標森林植被恢復、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基礎研究
樹木生長發育的基礎生物學研究
森林生物災害預防與可持續控制的基礎研究
森林生產力形成與調控機制的研究
林木重要性狀形成的遺傳學機制
森林與環境相互關系的研究
專業內容業務培養目標
業務培養要求
知識和能力
主幹學科
主要課程
高校情況
簡介
研究對象 針葉林
針葉與落葉闊葉混交林
闊葉林
研究意義 提供木材和林產品
保持水土,涵養水源
防風固沙,護田保土
改變大氣候
發展目標 森林植被恢復、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基礎研究
樹木生長發育的基礎生物學研究
森林生物災害預防與可持續控制的基礎研究
森林生產力形成與調控機制的研究
林木重要性狀形成的遺傳學機制
森林與環境相互關系的研究
專業內容 業務培養目標
業務培養要求
知識和能力
主幹學科
主要課程
高校情況
展開 編輯本段簡介
森林是人類重要的資源寶庫,但它與其他礦藏資源不同,是可以更新和再生的自然資源。林學是有關林業生產(特別是營林生產)科學技術的知識系統及與其有關的科學基礎知識系統的集合,基本上是一門應用學科。林學是一門研究如何認識森林、培育森林、經營森林、保護森林和合理利用森林的應用學科,它是一個相當廣闊的知識領域。林學概論則是這門學科的綜合的、概括的論述。 廣義的林學包括以木材采運工藝和加工工藝為中心的森林工業技術學科。 狹義的林學以培育和經營管理森林的科學技術為主體,包含諸如森林植物學、森林生態學、林木育種學、造林學,森林保護學、木材學、測樹學、森林經理學等許多學科,有時也可稱之為營林科學*,尤其是現在對於森林的重新認識,已經把合理的可持續發展的經營理念滲透到森林經營中,重視的不是砍伐而是科學的經營手段。 林學的主要研究對象是森林,它包括自然界保存的未經人類活動顯著影響的原始天然林,原始林經採伐或破壞後自然恢復起來的天然次生林,以及人工林。森林既是木材和其它林產品的生產基地,又是調節、改造自然環境從而使人類得以生存繁衍的天然屏障;與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息息相關,是一項非常寶貴的自然資源。 林業是一項古老的經營事業,但林業的內容隨時代的變遷而異。古代的林業主要是開發利用原始林,以取得燃料、木材及其它林產品。中世紀以後,隨著人口增加及森林資源漸次減少,局部地區出現缺林少材現象,人們開始關心森林的恢復和培育,保護森林和人工種植森林逐漸成為林業的經營內容。近代的林業認識到森林資源,特別是木材的永續利用的必要性,要使開發利用森林和培育保護森林保持相對的均衡,開始把林業經營放在比較科學的基礎之上。現代的林業則正在逐漸擺脫單純生產和經營木材的傳統觀念,重視森林的生態和社會效益,以多目的綜合經營森林和高效率深度利用森林資源為其特徵。 林學是一門與浩繁的生物界及多變的環境密切相關的學科,要掌握這門學科必須要深刻理解其基本原理,具備必要的基本知識,並善於靈活地運用這些基本原理和知識。結合具體地區的條件和特點,進行全面的周密的分析和綜合,得出適當的結論,以解決林業生產上的問題。 森林除了能直接為人類提供木材、能源和多種林副產品外,還具有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調節氣候,保護生物多樣性等功能,對於保障農牧業的高產穩產,保護和美化人類的生活環境、防治污染都具有重大作用。 林學
世界林業科學的發展,大體在19世紀和20世紀初。德國的林業科學在國際上處於領先地位,此後,北歐、北美和蘇聯等國家的林業科學研究也有了很快發展,從而帶動了林業科學在世界內的全面發展。中國林業及森林經營歷史雖然可追溯到堯舜時代,但由於中國數千年的封建統治,嚴重束縛了科技的發展,林業科技研究起步較晚,遠遠落後於世界林業先進國家。解放前,只有少數幾所農學院和農業專科學校開設有林學課程。解放後,在社會主義制度下中國林業科技事業才有了很大的發展。目前,己建立了一定規模的林業教育和科研體,培養了大批不同層次的林業科技人才,在林業科學和技術方面,也取得了大量成果。 隨著世界人口的增加,工業的發展,森林的破壞和環境的污染,人們對於森林資源的需求也日趨全面,不僅要求木材和其他林產品的經濟效益,而且隨著人類的生活和文化科學的發展,對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要求亦日益增高。實現森林資源多種效益的永續利用,擴大無林少地區的森林覆被和城鄉的綠化面積,建立遊憩林場、森林公園等,以滿足人類對森林的多方面需要是今後林業科學研究的總趨向。因此,林業科學所要解決的理論和生產實踐問題很多,牽涉的面很廣,從整體上來說是一項宏大而復雜的系統工程,也是一個長期的戰略任務。只有不斷深化相關關學科和專業的研究,進行多學科合作,才能有效。 林業科學中所設的各個學科(專業),有的側重基礎理論,有的則以應用技術為主,但相互間又有密切關系,各學科自身的不斷發展都將促進鄰近學科的進一步深化,圍繞科學培育和經營森林資源。建設森林生態保障體系和林業的可待續發展的總任務,發揮各自的作用。林木遺傳育種學是研究林木遺傳與變異的基本原理,對森林實行遺傳管理和對林木進行遺傳改良,建立空間培育林木良種和繁育的技術體系;森林培育學是研究森林營造和撫育更新的理論和技術,生態學、土壤學和遺傳學是森林培育的重要基礎理論;森林保護學是關於森林病蟲害及春有害生物防治理論與技術,肩負保護森林的重要任務;森林經理學是研究森林區劃、調查、評論和討論為主,培養學生獨立工作能力並擴大知識面。
編輯本段研究對象
林學
森林,是指一個擁有高密度樹木的區域。俄國林學家G.F.莫羅佐夫1903年提出,森林是林木、伴生植物、動物及其與環境的綜合體。森林群落學、地植物學、植被學稱森林為森林植物群落,生態學稱之為森林生態系統。在林業建設上森林是保護、發展,並可再生的一種自然資源。具有經濟、生態和社會三大效益。這些植物群落覆蓋著全球大面積並且對二氧化碳下降、動物群落、水文湍流調節和鞏固土壤起著重要作用,構成地球生物圈當中的一個最重要方面。理論上,森林可以出現在任何經緯度,任何樹木可以生長的地方,森林中通常擁有很多不同的樹種,並具有不同的高度。而森林中擁有的植物、動物的種類往往比其他的植被系統多很多。森林通常根據存在於其中的生物群系來分類,按照主要樹木種類的樹葉壽命(它們是否常青的或落葉的) 來區分。按照生態學的分類方法,森林通常被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林學 雨林(熱帶和溫帶) 樹林 叢林 針葉林 溫帶闊葉林 溫帶針葉林 熱帶和亞熱帶針葉林 熱帶和亞熱帶雨林 熱帶乾旱森林 中國森林現狀 中國現有原生性森林已不多,主要集中在東北、西南天然林區。按森林外貌劃分,針葉林和闊葉林面積約各佔一半,前者49.8%,後者佔47.2%,其餘3%為針闊葉混交林,如下:
針葉林
針葉林在中國分布廣泛,但作為地帶性的針葉林則只見於東北和西北兩隅以及西南、藏東南的亞高山針葉林,其餘的則常為次生性針葉林,如各種次生松林,更多的則是人工營造而成,如杉木林等。這些針葉林不僅植物組成豐富,而且還棲息著大量的動物種類,成為眾多特有種類的棲息地和避難所。 A.北方針葉林和亞高山針葉林 它們分別作為高緯度水平地帶性植被和較低緯度的亞高山帶植被類型。在分布區和地理環境方面,差異很大,但都屬於亞寒帶類型,其外貌、組成、結構都十分相似。 B.暖溫帶針葉林 主要分布在華北和遼東半島,主要的建群種有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赤松(P. densiflora)、側柏(Platyclas orientalis)和白皮鬆(Pinus bungeana)。 C.亞熱帶針葉林 類型很多,如馬尾松(Pinus massoniana)、雲南松(P. yunnanensis)、細葉雲南松(P. yunnanensis var. tenuiformis)、卡西亞松(P. kesiya)、華山松(P. armandii)、高山松(P. densata)、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柏木(Cupressus funebris)、沖天柏(干香柏)(C. clouxiana)、油杉(Keteleeria fortunei)、鐵堅杉(K. davidiana)、銀杉(Cathaya argyrophylla)等。 D.熱帶針葉林 樹種很少,且多零星分布,不成林,如南亞松(Pinus latteri)、海南五針松(P. fenzeri-ana)和喜馬拉雅長葉松(P.roxburghii)。 林學
針葉與落葉闊葉混交林
A.紅松闊葉混交林 紅松闊葉混交林是中國溫帶地區的地帶性類型,主要分布於東北長白山和小興安嶺一帶山地,向東一直延伸至俄羅斯阿穆爾州沿海地區以及朝鮮北部,主要建群種是紅松(P. koraiensis)和一些闊葉樹,如:核桃楸(Juglans mandshurica)、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紫椴(Tilia amurensis)、色木(Acer mono)、春榆(Ulmus davidiana var. japonica)等。 B.鐵杉、闊葉樹混交林 主要分布在中國亞熱帶山地。是常綠闊葉林向亞高山針葉林過渡的一種垂直帶森林類型,主要有長苞鐵杉(Tsuga longibracteata)和鐵杉(T. chinensis)與殼斗科植物混交的森林。亞熱帶西部山地海拔較高,在海拔2500—3000m之間形成特殊的針闊混交林帶,喜馬拉雅鐵杉(T. mosa)與闊葉樹混交林常常占據主要的地位。
闊葉林
秋天的闊葉林 A.落葉闊葉林 廣泛分布在溫帶、暖溫帶和亞熱帶的廣闊范圍。主要的森林類型有華北、西北地區的落葉闊葉混交林、櫟林、赤楊(Alnus japonica)林、鑽天柳(Chosenia arbutifolia)林、尖果沙棗(Elaeagnus oxycarpa)林;由亞熱帶常綠闊葉林被破壞後形成的栗樹林、擬赤楊(Alniphyllum fortunei)林、楓香(Liquidambar formosana)林;北方針葉林和亞高山針葉林的次生林類型的山楊林和樺木林以及發育在亞熱帶山地的山毛櫸林和亞熱帶石灰岩山地的化香林(Platycarya strobilacea)、青檀(Pteroceltis tatarinowii)、榔榆(Ulmus parvifolius)林和黃連木(Pistacia chinensis)林等。 B.常綠闊葉林 常綠闊葉林是中國濕潤亞熱帶森林地區的地帶性類型,所含物種豐富,就高等植物而言,約佔中國種類的1/2以上。常綠闊葉林的優勢種不明顯,經常由多種共建種組成。有青岡林、拷類林、石櫟林、潤楠林、厚殼桂林、木荷林、阿丁楓林、木蓮林。 C.硬葉常綠闊葉林 在川西、滇北和藏東南一帶曾為古地中海的地區,有類似地中海硬葉常綠闊葉林殘遺的群落存在,主要見於海拔2000—3000m的山地陽坡,一般山地常見的類型以滇高山櫟(Quercus aquifolioides)林、黃背櫟(Q. pannosa)、長穗高山櫟(Q. longispica)林、帽斗櫟(Q. guayvaefolia)林、川西櫟(Q. gilliana)林、藏高山櫟(Q. semicarpifolia)林。而河谷地區常見有鐵橡櫟(Q. cocciferoides)林、錐連櫟(Q. franchetii)林、光葉高山櫟(Q. rehderian)林和灰背櫟(Q. senescens)林的分布。 D.落葉闊葉與常綠闊葉混交林 這類森林種類組成相當復雜。它又可分成幾種不同的類型,如分布在北亞熱帶地區的落葉常綠闊葉混交林,主要見於東部亞熱帶山地海拔1000~1200m以上至2200m左右的山地常綠、落葉混交林,以及分布於亞熱帶石灰岩山地的石灰岩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等等。 E.季雨林 中國季風熱帶的地帶性代表植被類型,大多數分布在較乾旱的丘陵台地、盆地以及河谷地區。它們多數屬於長期衍生群落性質。如麻楝(Chukrasia tabularis)林、毛麻櫟(C. tabularis var. velutina)林、中平樹(Macaranga denticulata)林、山黃麻(Trema orientalis)林、勁直刺桐(Erythrina stricta)林、木棉(Bombax malabarium)林、楹樹(Albizzia chinensis)林、海南欖仁樹(Terminalia hainanensis)林、厚皮樹(Lannea coromandelica)林、楓香、紅木荷(Schima wallichii)林等最為常見。 F.雨林、季節性雨林 多見於中國熱帶地區海拔500~700m以上山地,海南島一帶山地以陸均松(Dacrydium pectinata)、柯類(Lithocarpus)等為主,雲南南部則多為雞毛松(Dacrycarpus imbricatus)、毛荔枝(Nephelium chryseum)等,石灰岩季節性雨林主要見於廣西南部,組成種繁多。
編輯本段研究意義
提供木材和林產品
Ⅳ 李景文的研究成果
他揭開了紅松成材之謎。50-60年代,林業界對紅松是陰性樹種、陽性樹種或中性樹種,曾有過熱烈地爭論,但都沒有更多的試驗根據。60年代初他在涼水林場蹲點期間,對紅松人工林調查中,發現紅松生長因相鄰闊葉樹遮光方向不同、其生長差異極大。凡周圍有闊葉樹而上方透光的紅松,不僅生長最高,而且干形最好; 受闊葉樹上方遮蔭的紅松生長最差。全光條件下生長的紅松,雖比較健壯,然而干形尖削度大,且多數受球蚜危害。繼之1965年,他在臨江林業局與營林工人共同勞動時,了解到撫育紅松時有句「挨著別擠著,護著別蓋著」 (意即側方庇蔭,上方透光)的順口溜。再聯繫到原始林內的紅松能成為「參天大樹」的林隙效應,從而明確提出紅松成材的最適生境,既不是林下庇蔭條件,也不是林外全光條件,而是處於兩者之間的林冠空隙,即從幼苗到大樹應有一個上方透光的垂直空間。所以稱紅松為「林內更新和林隙中生長的樹種」。同樣觀察到原始林內與紅松混生的一些伴生樹種,也具有這一特點。說明紅松及其主要伴生樹種,「高幹良材和大徑巨木」的形成,是由於「先高後徑」不同步增長的結果。林隙中上方透光的垂直空間,猶如山峽里生長出來的樹木,先是有一個拔高向上生長的成材期,達到成材高度後便擴大樹冠和加大徑級生長。相反,人工紅松純林一直在全光照射下,初期生長快並過早結實,沒有更長的拔高生長期,所以難以成為棟梁之材。這一說明比爭論紅松是陰性或陽性更具有現實意義。
他闡明了紅松混交林自我維持的機理。60年代他在對原始紅松混交林調查中,就曾注意到原始林是由不同年齡斑塊樹群所構成的鑲嵌體。但始終沒有機會對紅松混交林進行採伐來加以驗證。1984年在涼水進行科研期間,有一塊5公頃多的紅松混交林要進行採伐,決定以紅松混交林結構和動態作為兩名碩士研究生的論文題目。採伐前對胸徑超過3厘米的紅松及其他伴生種2 000餘株樹木,均掛牌編號,詳細繪制了林木位置圖和記載樹高、胸徑與和冠幅。之後全部查數伐根的年輪數,測定了相應根徑生長量。胸徑小於3厘米的幼樹有1 000餘株,全用擴大鏡或解剖鏡查數其准確年齡。經過3年的艱苦努力,弄清了原始紅松混交林斑塊樹群實際分布格局和斑塊流動的規律性。森林內每一斑塊樹群的形成實際就是自然力(風倒、病蟲害、火災等)或本身力量(自然腐朽死亡)的局部干擾形成的林內空隙,然後在空隙內生長起來的近同齡斑塊樹群。由於干擾時間不同,斑塊樹群處於不同發育階段,斑塊間和斑塊內的樹群始終是處於大小循環變化的過程。經計算,斑塊樹群間循環的周期,因立地條件不同,大致變化在200~300年。這一研究結果說明了原始紅松混交林整體的相對穩定性是由諸多局部不穩定的斑塊樹群來維持的。證明各樹種在林隙內前更和後更的幼苗所形成的樹群(近同齡斑塊),是紅松混交林發展的基本單位和持續不衰的基礎。從而揭開了原始紅松混交林生態系統自我維持的機理和相對穩定的動態平衡過程,為紅松混交林的恢復和可持續經營提供了生態理論的依據。
探求森林可持續經營之路創造性提出近自然經營理論
李景文在長期從事原始林的調查研究中,深刻認識到原始林是在自然法則下生成的產物,生物與生物之間,生物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完全達到了和諧,構成了一個復雜的生態系統。他常常把原始林比作是天然實驗室和大課堂,也是一部活的「天然的書」,發展林業科學就必須向自然學習,通過觀察和實踐,破譯這部「天然的書」,才能學到更多更好天然成林的方法,使森林走向健康和繁榮的道路。東北東部山地的原始紅松混交林,百年前還是萬木參天,數百里不見天日的林海。但百年後的今天,原始林已遭到極大破壞。如何恢復這些破壞後的林子,一直是他關心和研究的課題。他認為要恢復破壞後的森林,必須追根求源,向原始林學習,決不能犯主觀主義的錯誤。他所著的《紅松混交林生態與經營》一書中就是根據他多年研究原始紅松混交林和人工純林所積累的豐富資料為基礎,依據生態系統學的理論,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探索了在現有破壞後的廣大山地森林中,實施生態林業的新途徑。書中明確提出的原始紅松混交林是一種具有「物種豐富、結構復雜、生物量高和自我維持能力強」的森林,它是世界上北溫帶針闊混交林中少有的最多樣、最多效的森林,是本區發展森林的最好選擇。他根據原始林人為破壞程度的不同,將現有森林分為四大類: 原始天然林、過伐天然林、次生天然林和人工林。提出總的經營方向應是: 以原始林的結構和動態為模式,過伐林著重進行林相整理,次生林加以優化培育,人工林逐步走向天然化。同時重視原始林的保護和天然母樹林的建設等途徑,達到生態與經濟相結合,發揮森林整體功能和多效益可持續發展的目標。他創造性地提出了近自然經營的理論與實踐,以及建立紅松混交林可持續經營的體系,以期昔日健康生長的含有紅松的針闊混交林,更多地回歸自然。
Ⅵ (二)河口海岸緩沖帶地區三種混交栽培的生態建設模式
通過上述分析研究,提出了三種河口海岸緩沖帶地區混交栽培的優化模式:生態景觀型混交模式、生態型針闊葉林混交模式、生態經濟型混交模式。
1.生態景觀型混交模式——河口海岸生態景觀的構築
特點是建築小品和植被有機結合,通過引入水土保持效果較好的常綠或落葉闊葉樹種,改善以往的水土保持、水源涵養效益差的針葉純林分層次結構,提高防護林的綜合效益。下面以辛安河入海口為例,說明生態景觀型混交模式的設計與建設。
辛安河位於煙台市高新園區東側。是城市重要的水源涵養地和防洪生態廊道,更是城市總體規劃中「一山兩河」山水格局中的重要一環。
隨著城市產業結構的調整以及「一心兩翼」城市發展格局的逐步形成,辛安河流域已劃入城市東翼的高新園區,這條原來僅作為萊山、牟平兩區的界河也轉變成為園區內部的一條重要景觀河流。在高新園區「一心四帶」的空間格局中,辛安河作為四帶之一的「濱河科技文化觀光帶」,也成為帶動園區整體發展和建設高品質園區的重要載體。
由於辛安河的重要作用,結合國內外高新科技園區、城市濱水區、「生態RBD」等各種專題研究,明確了此次辛安河景觀規劃的主要問題與設計策略,總結出應把握地域性、多樣性、可達性和生活品質這幾個成功要素,把辛安河規劃成為充滿活力和凝聚城市紐帶的生態帶。
(1)設計策略
辛安河應體現宜居、宜商、宜游的多元互動的發展模式,以科技回歸人性,文化融入自然為主題。為此,本次規劃設計的主要策略有以下幾個方面:
開放空間的滲透。通過濱海與濱河水系廊道的相互滲透,將水景空間延伸以贏得高品質環境,帶動周邊土地價值升值。
與旅遊、休閑相結合。從煙台大旅遊為出發點,充分利用辛安河山、河、海相連的特點,根據不同河段的資源優勢發展生態、濱河休閑、濱海度假、科技文化等特色旅遊產品。
多層級中心。充分結合高新園區總體規劃,強化濱水空間服務城市功能,沿岸建設一系列特色鮮明的科技與文化主題公園,創造親水宜人和極具人氣的城市公共活動走廊。
多樣化居住。本著以人為本和經營城市的理念,沿辛安河發展旅遊房產、景觀房產等多樣居住板塊。打造理想生態宜居城市。
在自然中生長。優先生態、尊重自然,最大限度地保護原生態的自然山、海、河環境,充分挖掘和利用景觀資源,使城市與自然環境有機融合。
(2)景觀設計
辛安河的景觀設計與高新園區總體規劃及兩岸城市設計密不可分,為強化景觀與城市的紐帶作用,我們分別由北向南引入四個主題概念來突出各河段的景觀特徵與特色:
第一,北部河口,以「城市引領生機活力」為主題,突顯具有現代感、標志性和充滿活力的河海景觀群。
河口右海岸,結合濱海生態林帶,建設水岸休閑娛樂設施,充分體現出具有魅力的現代濱海新景觀。
河口左海岸,結合辛安河支流的重塑,設置海上觀光塔,成為科技商務金融區的軸線端點。左右海岸這些各具特色的標志性設施,將共同譜寫辛安河河口的絢爛美景。
河口西岸,結合原有污水處理廠及中水的排放,在寬闊的河灘地建立生態水循環的濕地景觀帶,並通過設立青少年生態科普基地,寓教於樂,寓教於游。
河口東岸,結合原有黑松林並將其延展到濱河綠地,運用自然的設計手法和材料,在保護和保持原有生態風貌的基礎上加以適當整理,為遊人設置游覽棧道和林中休息設施,形成森林氧吧與城市綠洲。
第二,中北部河段,以「城市創造美好生活」為主題,為濱河兩岸大量居住社區提供休閑、健身、文娛等生活景觀群。
在濱河兩岸建設林木茂盛、花鏡穿梭等多樣明快的綠化環境,並完善游路、休憩設施及各種藝術小品的同時,為豐富市民的活動,還設置音樂廣場、濱水慶典廣場、市民健身廣場和各種文化園地等節點空間,營造一處富有生氣的濱水活動空間。
第三,中南部河段,以「城市帶動科技創新」為主題,突出高科技園區的發展動力,形成科技創意景觀群性。
結合與本區段相鄰的兩個科技研發組團,在濱河西岸布置動漫文化創意園、航天科技廣場、IT廣場等體現現代科技生活的景觀主題園,表現科技發展與市民生活的息息相關。各主題園以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和技術先進等手段對園區未來發展的產業進行充分的演繹。東岸配套展示科技文化的藝術長廊、展覽館及商業等設施等。
第四,南部河段。以「城市延展綠色生態」為主題,強調生態城市在未來城市發展的趨勢,也起到高新園區後花園的重要作用。
結合本區段與山地相依及河灘淺緩等特點,發展科技觀光農業園、生態花卉植物園、水塘濕地遊憩園等體驗田園風情的景觀,尤其讓市民在節假日盡情體味那花果飄香、阡陌田園、荷塘蛙鳴這些曾經熟悉而親切的記憶,感受返樸歸真的親切。
(3)生態專項設計
以維護和修復辛安河流域的濕地特徵和生物多樣性為目標,有效平衡「生態」、「防洪」與「景觀建設」之間的利益關系。
海口、河流、濕地向陸地梯度演變的水陸生態格局,為最終實現生境、生物、景觀及活動多樣性的統一提供了環境基礎。
河道整治工程以滿足防洪、多層次景觀及生態完整作為設計原則,有效的協調好泄洪、景觀親水以及與水上游覽之間的矛盾。
結合辛安河綜合治理規劃,此次設計范圍內設置四座橡皮壩。新建橡皮壩與原有橡皮壩一起實施分段蓄水。局部形成不同標高和寬度的常水位水面,滿足河道枯水期的景觀需求。
我們相信辛安河的規劃建設與發展,將為高新園區和煙台市帶來勃勃生機和更美好的明天!
2.生態型針闊林混交模式——沿海防護林改善途徑
(1)沿海防護林建設現狀與問題
沿海防護林,是沿海以防護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沿海防護林在防災抗災、護岸固沙、維護生態、美化景觀等方面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是建設綠色之島的第一道防線。
我國大陸海岸線長18340km,北起遼寧的鴨綠江口,南至廣西的北侖河口,范圍涉及沿海11個省(市、區)的195個縣(市、區)。沿海地區集中70%以上的大城市、50%以上的人口和近60%的GDP,是帶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火車頭」。但由於台風、風暴潮等自然災害頻繁發生,每年均造成數百億元的經濟損失。20世紀末的10年間,因風暴潮等自然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高達2134億元人民幣。為了沿海地區的生態安全和經濟社會發展,1989年,林業部啟動沿海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該工程東北起自遼寧丹東,西南抵南海的北部灣,包括長山、廟島、舟山等群島和海南、台灣及其周邊諸島。
經過近20年的工程建設,沿海地區累計造林381.8萬hm2,森林覆蓋率由不足25%提高到了現在的34.2%,海岸基幹林帶總長達1.7萬km,初步實現了合龍;營造農田防護林2.2萬hm2,新增農田林網控制面積近50萬hm2,控制率達80%;沿海地區村鎮綠化進一步加快,極大地改善了當地的人居環境,初步構建起了以村鎮綠化為「點」,以海岸基幹林帶建設為「線」,以荒山荒灘綠化、農田林網建設為「面」,點線面相結合,立體配置的沿海防護林體系建設基本框架。
森林生態功能逐步恢復,防災減災成效初步顯現。據調查,沿海防護林帶可減弱風速28%~40%,林帶內空氣相對濕度比空曠地提高10%左右,林內蒸發量比空曠地減少20%,減少枯葉率30%~60%,減少爛秧率37.3%,水稻每畝可減少損失7.5~30kg,風折率可減少37.3%,提高糧食產量5%~15%。我國沿海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規劃從1988~2000年一期工程營造林249萬hm2,建設海岸基幹防護林帶1.8萬hm2。截至1998年,已經累計完成營造林217.8萬hm2,建設海岸基幹防護林帶1.5萬hm2,使沿海地區有林地面積從1988年544.3萬hm2增加到730.6萬hm2,森林覆蓋率由實施前的24.9%上升到29.1%,沿海部分地區的生態初步改善。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全面推進建設小康社會進程,煙台市沿海防護林建設取得可喜的成績,但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和困難。主要表現在如下方面:
一是樹種偏少,林齡老化,結構不合理。砂岩海岸基幹林帶組成樹種以黑松、刺槐為主,面積比例達90%以上,樹種單一,生態系統穩定性差,潛伏著有害生物大面積發生的危險。這些樹種為20世紀50年代栽植,刺槐已進入衰老期,林木開始枯死,防護功能逐年下降,更新改建工作迫在眉睫;泥質海岸多為21世紀初發展的黑楊,樹種單一,結構不盡合理,防護效能不高。
二是基幹林帶缺口斷帶較重,部分地段寬度偏窄。煙台市大陸海岸曲線長702km,適宜營建沿海防護林基幹林帶的長度381.4km。其中達到國家沿海防護林基幹林帶建設標準的長度298.5km,占適宜營建沿海防護林基幹林帶長度的78.3%;缺口斷帶長度63.2km,佔16.6%;需加寬造林長度19.7km,佔5.1%。沿海基幹林帶缺口及偏窄長度82.9km,占適宜綠化長度的21.7%,嚴重地影響了防護功能的發揮。
三是人為破壞現象仍然存在。個別區段出於發展經濟的需要,違反《沿海國家特殊保護林帶管理規定》,在基幹林帶內采沙挖礦、圍灘養殖、修建公路、違法建築等行為時有發生,造成基幹林帶損壞、林地流失,破壞了基幹林帶的連續性和完整性。
四是沿海防護林建設投入嚴重不足。沿海防護林建設屬於生態公益事業,各級政府是建設和投入的主體。最近幾年國家每年向煙台沿海防護林投入200萬~300萬元,地方政府配套資金大致相當,農村主要以投工投勞為主。這些投入顯然不足,遠遠不能滿足工程建設需求,影響了沿海防護林建設及成果的鞏固。
(2)生態型針闊林混交模式改善造林質量
由於樹種之間的相互作用,更能有效的發揮種間的互補效應和協調促進的有益影響,促進林分生長和提高森林質量,收到良好的造林效果。但必須注意混交比例的調配,並在林分生育過程中根據種間關系的發展變化,採取各種有效措施適時進行調節,保證混交林分的順利生長。
由於林分環境影響生物群落的多樣性,單一的黑松純林必將導致生物群落的減少,使得森林生態系統脆弱。從可持續發展的生態角度看,改單一樹種為多元樹種,改單純林為混交林,為海防林生物群落多樣性營造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建設改造第二代海防林工程的一項重大的課題,也是一項非常艱巨的任務。因此,以維護生態可持續發展為出發點,改單樹種純林為多元樹種混交林,為生物群落多樣性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並採取各種營林技術和方法,使生態系統得到進一步穩定,各種有害生物能夠長期得到控制,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典型針葉樹有:獐子松、紅松、油松、黑松、雪松、白皮鬆、大阪松、五針松、馬尾松、華山松、落葉松、雲杉、冷杉等。典型闊葉樹有:法桐、鵝掌楸、絲棉木、菜豆樹、七葉樹、青桐、黃連木、合歡、椴樹、欒樹、皂角、桷樹、楓楊、柳、楊、桃、李、梨、槐、榆、朴、櫟等。其中楊、柳、刺槐、泡桐、臭椿是常常栽種的植被。
(3)生態常綠落葉針闊混交模式種植與改造的方法
生態常綠落葉針闊混交模式種植與改造的方法和原則:樹種調整的必要性和樹種選擇。目前,海防林多為黑松純林,且為同期林齡,地下水分、養分、地上空間利用形成同步競爭,生態功能弱化。為改變這種狀況,改單一樹種為多元樹種,改單純林為混交林勢在必行。近幾年經過實地調查、實驗、篩選,我們認為,適宜沿海防護林的樹種有:喬木、黑松、刺槐、麻櫟、火炬、臭椿、白榆,灌木:單葉蔓荊、牛奶子、簸箕柳、棉槐、酸棗等。這些樹種較耐鹽鹼、耐乾旱、耐瘠薄,可以說是膠東營造沿海防護林的先鋒樹種。
林分改造方式。逐步對黑松純林實施改造,改黑松純林為多元樹種混交林;變單層林冠結構為主林層、輔佐層和灌草層的立體結構。具體方法:第一,有計劃地實施株間間伐,採取留稀去密、留優去劣,適當照顧距離的方法。隨即選配黑松、麻櫟,黑松、火炬混交造林,麻櫟、火炬樹與黑松配置形成輔佐層。第二,有計劃地實施行間、帶間間伐,可根據地形,陵地選配黑松、麻櫟混交。溝坡選配黑松、臭椿;黑松、火炬混交。第三,有計劃地實施帶狀、塊狀皆伐(帶狀皆伐要結合開防火道進行,伐寬控制在樹高10倍以內),帶狀、塊狀皆伐可實行松刺混交。第四,實施喬灌混交,無論是株間、行間、帶間或塊狀混交都可選配適當灌木進行混交灌木可採用:單葉蔓荊、牛奶子、酸棗、簸箕柳、棉槐等。棉槐與簸箕柳是條編品原料,與黑松實行帶間混交,冬季採收枝條後,既能獲得林副產品,又能起到防火道的作用,棉槐有固氮作用,可收到樹勢旺、條增產、地收良的效果。改造後的混交林分既有利於生物群落多樣性,又能提高防護效能。因不同冠層對不同層面的海風產生阻抗作用,林冠上橫斷面凹凸不平,當海風掠過林冠頂部時形成旋風上升氣流,能有力阻抗海風侵蝕強度。
要注意造林密度。密度是影響林分生長和防護效能的主要因子,目前對密度的研究還沒有一個最佳的密度值。就防護結構看,如果把海防林帶密度分為三部分:前沿林帶→中間林帶→後方林帶,其密度應相應為:稀→較密→密。從流體力學講,當海風侵入時,這種結構能迅速減少風力靜壓,減少上升氣流,逐級阻抗風力,削弱風的通透性。隨著密度的適當增大,樹高相對增高,形成一個從前沿林帶到後方林帶林冠逐漸增高的梯度,當海風掠過林冠頂部時,氣流呈斜向上的流向,增大了防護區域。
3.生態經濟型混交模式——濕地植被的恢復與建設
生態經濟型混交模式是基於生態經濟學基礎上的使生態建設與經濟發展相協調發展的一種生態建設模式。圍繞著人類經濟活動與自然生態之間相互作用的關系,從綜合性、層次性、地域性和戰略性的角度考慮,生態經濟型混交模式適合在濕地植被的恢復與建設中推廣應用。
濕地與森林、海洋並稱為全球三大生態系統。濕地作為多種生物的重要棲息地,具有保持水體、蓄洪防澇、凈化水質、降解環境污染物等多種功能,是世界上生產力最高的生態系統之一,也是生物多樣性的搖籃和重要遺傳物質(基因庫)的貯存地。
濕地生態系統沿河流廊道分布。主要的濕地類型為淺海灘塗濕地、河口灣濕地、河流濕地、河灘濕地、小型湖泊濕地、庫塘濕地、水田濕地等。夾河濕地位於煙台市的中部,是煙台市最大的河流濕地和水庫濕地的綜合體,夾河濕地水源比較穩定,為物種的多樣性提供了基礎。
下面以夾河東珠岩生態濕地植被的恢復與建設為例,說明生態經濟型混交模式在濕地恢復工程中的應用。
近年來,由於盲目的不合理的開發和利用,加之人為活動比較頻繁,導致濕地面積萎縮,濕地植被減少,濕地生態功能明顯下降,對濕地保護帶來嚴重威脅。為此,濕地恢復工程通過退耕還濕、蘆葦等水生植物種植、草皮護坡、人工造林等措施,恢復濕地植被,提高濕地生態功能。
(1)退耕還濕
東珠岩濕地區面積為760畝。其中450.11畝已被開墾為農用地,16.25建有簡易臨時性建築,需對其進行徵收、補償退還為濕地,共計466.36畝。
(2)引水涵洞
為控制勤河和朱岩河匯入夾河的水質,在勤河和朱岩河河口處靠近濕地區一側分別建設引水涵洞,用於控制濕地區的引水和排水,將勤河和朱岩河河水引入東珠岩濕地區表面流濕地區進行生物凈化。新建引水涵洞垂直穿過現有堤壩,為單孔胸牆式涵洞,包括進口段、閘室段、洞身段和出口段等四部分。進口段順水流長度10.0m,採用八字翼牆與底板形成整體結構,為鋼筋混凝土結構;閘室順水流向長度5.0m,閘門為潛孔式平板鋼閘門,孔口尺寸為2.0m×2.0m,閘底板頂高程10.50m;洞身段為鋼筋混凝土箱涵,橫斷面2.0m×2.0m,進口洞底高程10.50m,底坡i=0,洞身長14.0m;出口順水流長度5.0m,採用八字翼牆連接,鋼筋混凝土結構。出口消能採用漿砌石護底。
(3)土方調整
東珠岩濕地區需對工程區現有澇窪地、農用地進行開挖,在濕地區中心開挖滯洪庫塘,兼具滯洪、攔蓄和景觀綜合功能,滯洪庫塘佔地面積約190畝,設計底部高程為10.00m,水面高程為12.00m。共需進行土方調整152075m3。
河道走廊濕地區需要對部分台田及荒地進行開挖,以還原濕地本來面貌約30.0萬m3,共需進行土方調整284080m3。
為減少挖方運輸量,挖方可就近用於濕地圍堰、巡護道路等工程。
(4)水生植物種植
基於工程區內整治後的地形,根據不同水深栽植不同水生植物;同時對濕地外側的耕地實施退耕還濕工程,種植蘆竹、杞柳及耐濕林木;並對濕地區內的道路實施綠化工程,種植紫穗槐、白蠟、垂柳等植物,護坡栽植草坪,通過採取以上措施來保護東珠岩濕地區的生態環境。
挺水、浮葉植物。在灘地及淺水處(0~1.2m),可選擇具較強凈化能力的植物:濕生植物(水蔥、水芹和千屈菜等)、挺水植物(香蒲、蘆葦、茭白);水深較深處(1.0~1.5m),選擇具有凈化能力和觀賞能力的浮葉植物(蓮、野菱、睡蓮和芡實)。通過構建、修復灘地植被,以提高濕地系統的水質凈化能力及生態穩定性。
沉水植物。在濕地系統內的深水區,選種常見的喜溫、且具較強凈化能力的金魚藻、苦草、黑藻、紅線草及喜涼的菹草,不同植物分片進行種植。水生植物種植工程技術路線如圖5-4所示。
圖5-4 水生植物種植工程技術路線
(5)人工造林、草皮護坡
在東珠岩濕地區和河道走廊濕地區現存部分澇窪地,現被當地農民種植速生楊,經濟和景觀效益不大。基於以上現狀,在澇窪林地開展生態林業,林地樹種主要以濕生楊樹、柳樹、濕地松、池杉、水杉和落羽杉等,構建濕地區穩定生態系統。其中東珠岩濕地區造林面積230畝,河道走廊濕地區造林面積924畝。
在河道走廊濕地區自然土坡種植草皮,草種選用當地常見草類。常見種類包括耐旱、耐濕灌木和草本:薔薇、結縷草麥冬、狗牙根、苜蓿等。共計進行草皮護坡1386畝。濕地恢復工程主要建設內容詳見表5-20:
表5-20 濕地恢復工程主要建設內容一覽表
(6)植物種類
1)植物種類與區系基本情況。區內野生維管植物104科、395屬、688種(含24變種、3變型、3亞種),科、屬、種分別佔山東野生維管植物科、屬、種的70.7%、62.0%、43.0%;野生種子植物91科、377屬、663種(含23變種、3變型、3亞種),科、屬、種分別佔山東省種子植物區系科、屬、種的74.0%、63.1%和44.2%。其中:國家Ⅰ級保護植物2種(栽培),國家Ⅱ級保護植物2種;山東特有植物4種;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植物3種;列入《中國珍稀瀕危植物紅皮書》植物3種;「山東省稀有瀕危植物」20種;中國特有植物5種。區內維管植物包括蕨類植物門、裸子植物門和被子植物門。詳見表5-21。
表5-21 維管植物各門科、屬、種統計表
該區從植物區系分區上屬泛北極植物區的中國-日本森林植物亞區——華北地區中的遼東、山東丘陵亞地區。地處魯東丘陵,具有溫暖濕潤的氣候條件,而且地形相對多樣,區系具有植物種類豐富、優勢現象明顯、特有物種有分布、分布類型多樣、地理成分復雜、古老性和多樣性的特點。區內種子植物主要科含屬、種數,詳見表5-22。50種以上的科2個,即禾本科(83種)、菊科(77種);20~40種的科7個,即豆科(36種)、薔薇科(36種)、莎草科(27種)、十字花科(26種)、唇形科(25種)、百合科(23種)、蓼科(23種);10~19種的科7個,如石竹科(16種)、傘形科(15種)、玄參科(14種)、毛茛科(12種)、大戟科(11種)等。10種以下的科75個,共218種。含10種以上的科16個,共238屬、445種,屬和種數分別占建設區植物區系屬、種的63.1%、67.1%,而科數僅佔17.6%,表明上述科構成了區系種子植物的主體。含20種以上的9個科均為世界廣布科,其中禾本科和菊科是山東省最大的兩個科,常成為各種草地植被(草本層)的建群種或優勢種;薔薇科是被子植物進化中由初級到中級的過渡類型,分布於世界各地,但以北半球溫帶和亞熱帶成分最多,常被視為北半球溫帶的典型科;豆科是在溫帶和熱帶都具有廣泛代表性的世界分布科,是人工草場和牧、草地的重要組成科;百合科和莎草科分布區廣泛,但溫帶地區和寒溫帶地區的種類較多;唇形科等科分布范圍相當廣泛,從泛熱帶至溫帶都有分布,但地中海—中亞地區是它們分布和多樣化的中心。由上可以看出,從建設區植物區系優勢科的總體來說,是一個溫帶性質的區系,溫帶成分佔絕對優勢,同時兼有北溫帶區系和亞熱帶區系的過渡成分。
表5-22種子植物主要科含屬、種數統計表
建設區種子植物主要屬含種數,詳見表5-23。10種以上的屬3個,分別是蒿屬(16種)、蓼屬(15種)、薹草屬(13種);5~10種的屬16個,如鵝絨藤屬(8種)、委陵菜屬(7種)、堇菜屬(7種)、胡枝子屬(6種)、大戟屬(5種)、野豌豆屬(5種)、早熟禾屬(5種)、畫眉草屬(5種)等。19個5種以上的屬占本區系總屬數的5.0%,而種數共132種,占本區系總種數的19.9%。其中有世界性大屬,如蓼屬、蒿屬、薹草屬等;也有十分進化的屬,如禾本科中的馬唐屬、早熟禾屬、畫眉草屬等一些草本屬。植物區系優勢科、優勢屬的分析來看,上述優勢科、優勢屬構成了本區系植物的主體,優勢現象明顯。
表5-23種子植物主要屬含種數統計表
特有物種有分布。該區地處山東半島東部,地理位置優越,氣候條件良好,周圍沒有高山相阻,山東特有植物有分布。據調查,建設區有山東特有植物4種,分別是長冬草(Clematis haxapetala var.tchefouensis)、寬蕊地榆(Sanguisorba applanata)、泰山韭(Alli-um taishanense)、泰山前胡(Peucedanum wawrum)。同時,銀杏(Ginkgo biloba)、水杉(Metasequoiaglyptostroboides)、杜仲(Eucommia ulmoides)、枳(枸橘Poncirus trifoliata)、虎掌(Pinellia pedatisecta)、剛竹(Phyllostachys sulphurea)等5種中國特有植物,在建設區均能正常生長。
2)重點保護植物。根據國家林業局、農業部1999年9月公布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第一批)》區內維管植物中,有2種屬於國家Ⅱ級重點保護植物,分別是中華結縷草(Zoysia sinica)、野大豆(Glycine soja)。列入《中國珍稀瀕危植物紅皮書》植物有3種,分別是黃耆(Astragalus membranaceus)、朝鮮槐(Maackiamurensis)、杜仲(Eucommia ulmoides),(栽培)。根據《山東稀有瀕危保護植物》,區內含「建議」中的「山東稀有瀕危保護植物」20種,其中漸危種8種,稀有種12種。詳見表5-24。
表5-24 區內山東稀有瀕危保護植物統計表
Ⅶ 王旭的研究成果
近五年研究成果:
1、王旭,郭勝群,楊懷,周光益,廖寶文. 海桑-無瓣海桑紅樹林生態系統的防浪效應研究. 林業科學,2012.06
2、王旭,周國逸,孫閣,張德強,閆俊華,趙輝.南亞熱帶針闊混交林輻射通量特徵.北京林業大學學報,2006,28(5):28-34.
3、王旭,尹光彩,周國逸,孫閣,唐旭利,王春林,閆俊華.鼎湖山針闊混交林光合有效輻射的時空格局.北京林業大學學報,2007,29(2):18-23.
4、王旭,周國逸,孫閣,周傳艷,王春林,張德強.鼎湖山針闊葉混交林生態系統外向輻射通量研究.浙江大學學報(農業與生命科學版),2007,33(3) :328-337.
5、王旭,馬宗耀,楊懷,周光益,樓堅. 海南東寨港無瓣海桑-海桑人工紅樹群落結構特徵研究. 熱帶作物學報,2008,29 (3) :376-381.
6、王旭,尹光彩,趙輝,余雪標.「地球科學導論」創新課程教學體系的實踐與探索. 高等理科教育,2008,(4):51-53.
7、王旭,周國逸,張德強,王春林.南亞熱帶針闊混交林土壤熱通量研究.生態環境,2005,14(2):260-265.
8、王旭,尹光彩,周國逸,閆俊華,王春林.鼎湖山針闊混交林旱季能量平衡研究. 熱帶亞熱帶植物學報,2005,13(3):205-210.
9、朱智強,王旭,蘇永秀,楊懷,夏福軍. 廣西南部地區坡地桉樹生長與氣象因子的關系. 生態環境學報,2009,18(1):263-267. (通訊作者)
10、尹光彩,周國逸,張德強,王旭,褚國偉.鼎湖山針闊葉混交林水文學過程中的總有機碳(TOC)動態.應用生態學報,2005,16(9):1655-1660.(通訊作者)
11、尹光彩,周國逸,王旭.鼎湖山針闊葉混交林生態系統水文過程研究.生態環境,2005,14(4):1672-1675.(通訊作者)
12、黃志宏,王旭,周光益,吳志祥. 不同理論方程模擬華南桉樹人工林蒸散量的比較. 生態環境,2008,17(3):1107-1111.(通訊作者)
13、Estimating forest ecosystem evapotranspiration at multiple temporal scales with a dimension analysis approach.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Water Resources Association, 2008, 44(1):1-14.
14、Impacts of a large-scale reforestation program on carbon storage dynamics in Guangdong, China. 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 2008, (255):847–854.
Ⅷ 汶川大地震劇本
訂閱該問題
Ⅸ 孫儒泳的科研成果
60年代,孫教授研究了中國大家鼠屬能量代謝和水代謝,闡明與棲息生境相適應的種間差異,並在電子計算機尚未普及情況下引入協方差分析,促進了中國脊椎動物生態學研究中數學的應用。
隨著70年代末國內形勢的變化,他的研究工作也得以深入發展,由描述鼠類的生理生態牲,深入到生理生態特徵和能量代謝的機理研究。在能量收支研究中,他通過探討每日平均代謝率與靜止代謝率的關系,提出Weiner的能量收支預測模型需要修正。這引起來華專家重視,推薦到西德Oecologia發表。在體溫調節的個體發育研究中,他發現晚成鼠的胎後體溫發育分三階段,呈S型發育曲線,並將體溫調節胎後發育過程數學模型化,據此能預測胎後不同時期的體溫調節能力。他又根據田鼠的體溫發育特徵,提出具有普遍意義的、優於Ricklef指數的恆溫能力指數,可對不同物種動物的恆溫能力進行定量比較這些工作引起國內外學者興趣和關注,1989年美國《生理動物學》聘他為該刊編委。 近年來,孫教授領導的科研小組從亞細胞水平上研究動物對低溫的適應產熱和胎後產熱發育,將中國獸類生理生態學研究由個體水平推向細胞水平。證明了晚成鼠體溫發育的S型曲線,正是與其細胞的產熱發育相關,並證明生活在不同棲息地的野生小哺乳動物,對寒冷的生存對策之一,是通過提高專性產熱及非顫抖性產熱,同時又表現出能量代謝上的地理變異。
在實驗技術上,他應用同位素標記水技術,測定野外自由生活田鼠的水代謝,比實驗室內飼養條件下的測定更為真實。
他進行了多方面行為生態學研究。對布氏田鼠婚配製度和繁殖行為,由直接觀察深入到實驗研究;對高原鼠兔繁殖的季節性研究追溯到神經內分泌機制,證明了松果體的褪黑激素的重要作用;在與英國聯合培養博士生的過程中,進行了野生小家鼠的行為發育、化學通訊、親緣識別等行為生態學的前沿研究,取得了很好的成績。 為更緊密結合生產實際,孫教授將生理生態學研究擴展到魚類。1977年在北京市重點課題「機械化養魚綜合技術研究」中,進行了羅非魚雄性化、最適生長溫度和耗氧量研究,其結果於1982年在澳大利亞的國際太平洋生物地理學學術會議報告時反映熱烈,索取論文者達20餘單位。1986-1989年他帶領博士生開展南方鯰能量收支的研究,其論文被評為國內魚類能量學首次系統研究。1992年他又帶領碩士生進行密度、規格、箱型對水庫小網箱養魚實驗獲得平均226kg/m3的高產。由於孫教授對漁業生產做出了貢獻,1983年被聘為北京市人民政府漁業顧問組成員至今,1987年聘為北京市科委《網箱養魚對密雲水庫水質影響》重點課題咨詢組長。
在獸類種群生態研究中,孫教授也取得一系列成績。他不畏艱難,長期野外觀察、實驗,在東北針闊混交林、內蒙草原、青藏高寒草甸都留下了他的足跡。早在1959年他就參加了森林腦炎自然疫源地調查,對鼠類宿主進行生境分布、季節消長、垂直分布和繁殖生態等基礎研究,為中國陸生脊椎動物生態研究起了示範和促進作用。
其中雄性繁殖強度研究具有獨創性,對預測數量變動具有重要意義。在「文化大革命」時期,孫教授克服困難連續四年參加鼠疫疫源和流行規律研究,當1988年全國鼠疫病防治基地成立時,他被聘為顧問。80年代他結合中國科學院海北生態系統定位站研究,進行鼠類標志流放、巢區、生命表、繁殖生態和次級生產力的系列研究。在參加農牧區鼠害綜合防治的「七五」攻關中,開展鼠類種群生理年齡結構與繁殖生態關系、空間格局與數量的季節和年變動的研究。其中種群生理年齡結構研究在理論上具有獨創性,尤其是把當年鼠參加繁殖行列旺盛度定量化,具有預測種群動態價值。他帶領碩士生進行藏系綿羊最優種群結構和出欄方案研究,此成果已被應用到馬鹿飼養種群,為生產帶來了效益。
Ⅹ 江門鶴山桃源鎮的歷史
桃源鎮-歷史沿革
桃源鎮位於鶴山市區西南5千米處。清屬古勞都,1912-1953年為鶴山縣一區,1954年改屬二區,1957年稱桃源鄉,1958年稱桃源人民公社,1959年並入龍口公社,1961年復置桃源公社,1983年稱桃源區,1986年稱現名。鎮區(桃源圩)始建於清光緒元年(1875),因圩南一古廟四周廣植桃樹而得桃源之名。
[編輯本段]廣東省江門市鶴山市桃源鎮
基本概況
鶴山市位於廣東省珠江三角洲西緣。總面積1108平方千米。總人口36萬人(2003年)。鶴山市轄1個街道,10個鎮:沙坪街道、龍口鎮、雅瑤鎮、古勞鎮、桃源鎮、鶴城鎮、共和鎮、址山鎮、宅梧鎮、雲鄉鎮、雙合鎮。市人民政府駐沙坪街道,郵編:529711。代碼:440784。區號:0750。拼音:Heshan Shi。 桃源鎮位於珠三角腹地,距鶴山市城區3公里,325國道橫貫全境,佛開高速公路、興建中的江肇高速公路、廣珠鐵路越過境內。全鎮總面積54平方公里,轄11個村委會和2個社區,常住人口2.2萬人,旅外華僑、港澳台同胞1.8萬人,外來人口1萬多人。2007年及2008年,桃源鎮連續兩年被評為江門市招商引資先進單位、江門市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先進單位。 2008年,全鎮實現國內生產總值9.28億元,比2007年(下同)增長15%;社會總產出41.1億元,增長20.5%;其中第一產業產值1.61億元,增長22%;第二產業產值31.47億元,增長20.5%;第三產業產值8.02億元,增長20%;地方財政收入4860.7萬元,增長32.43%;農村經濟總收入21.6億元,增長11.2%;農村人均純收入6992元,增長4.5%。
經濟概況
2004年,全鎮國內生產總值5.28億元,比2003年增長10%;社會總產出25.72億元,增長18.5%,其中,工業總產值20.05億元,增長20.4%,農業總產值1.02億元,增長5.2%;新上、增資擴建項目20個,實際到位資金合共3.13億元,其中外資1886萬美元。經過多年的努力,目前桃源鎮已形成了三業齊飛的發展勢頭。農業方面,桃源鎮擁有了一批生產規模較大的「三高」農業生產基地,包括年上市雞苗500萬羽的國榮雞苗孵化場,年上市肉豬1萬頭的美德洲農場和開發山地5300畝、被列為國家財政部農業科技推廣示範基地的桃源「三高農業品牌」——甘棠花木基地。工業方面,外資企業與民營企業已漸成氣候,其中外資企業有30多家,民營企業有180家,構成了以電子電器、新型材料、紡織制衣、五金制傘等產業為主導的工業體系,並涌現出北豐、聯塑、法羅力·比力奇、安柏、康佰、制傘等工業品牌。第三產業方面,君威酒店的落成開業,桃花源商住區和桃源影劇院的相繼落戶,以及色色會所,馬山風景區和金峽水庫度假村配套設施的不斷完善,進一步鞏固了第三產業在桃源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 工業經濟長足進步 工業方面,桃源鎮擁有較大規模的外資、民營企業共300多家,形成了以電子電器、五金制傘、紡織制衣、新型材料等為主要產業的工業體系,並成功打造了北豐家用紡織、聯塑管道、法羅力比力奇水暖設備、桃源彩傘等四大龍頭工業。其中,制傘業是桃源鎮的特色傳統產業。目前,該鎮已成為華南地區配套齊全的傘具生產基地、出口集散地和行業信息交流中心,並於2007年強勢啟動「桃源彩傘」區域品牌。此外,桃源鎮著力完善工業配套設施,以新325國道為軸線,高起點、高標准規劃開發了富民、建桃、德勝等三個工業園,各園的路網、電網、供水等工業配套已全面完善。 全面推進新農村建設 三農工作方面,桃源按照新農村建設「二十字方針」要求,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推進農業產業提升,深化農業保障機制,以整治農村環境衛生作為切入點,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特色產業方面,甘棠花木基地被列為國家財政部農業科技推廣示範基地,種植面積突破6000畝;茶科所「金馬牌」桔普茶被評為江門市20個優秀旅遊商品和「2007江門市五邑八寶(特產)」之一;年上市雞苗500萬羽的國榮雞苗孵化場和總種植面積達500畝的無公害蔬菜示範基地等也屬較具規模的「三高農業品牌」。 第三產業全面發展 第三產業方面,桃源文化廣場、桃源影劇院已相繼建成,三星級君威酒店是全市為數不多的星級酒店之一,鎮區三大高品質商住樓盤建設如火如荼,投資近億元、佔地面積1萬多平方米、全市第一家經營日本料理的綜合性特色酒店----椰林酒店正式開業。桃源墟鎮逐漸形成以富源大道為主幹道的新興文化商貿區。同時,積極配合市委、市政府城區發展規劃,大力推進「桃源組團」的落實和「服務江門、輻射珠三角、面向粵西和大西南」的現代物流中心建設,以進一步增強桃源鎮的綜合競爭力。
歷史沿革
清雍正九年(1731年)析置鶴山縣。因縣內有山如鶴而得名。 1993年11月8日,民政部批復(民行批[1993]208號)撤銷鶴山縣,設立鶴山市。 2000年,鶴山市轄12個鎮:古勞鎮、雙合鎮、沙坪鎮、雅瑤鎮、龍口鎮、宅梧鎮、共和鎮、址山鎮、雲鄉鎮、鶴城鎮、桃源鎮、合成鎮。總人口405779人,各鎮人口: 沙坪鎮 143888 龍口鎮 35888 雅瑤鎮 35236 古勞鎮 32148 桃源鎮 24333 鶴城鎮 29649 共和鎮 23929 址山鎮 26541 宅梧鎮 32354 雲鄉鎮 4315 雙合鎮 9798 合成鎮 7700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 2002年,鶴山市轄11個鎮(沙坪、雅瑤、共和、桃源、址山、雲鄉、鶴城、宅梧、雙合、龍口、古勞)。截至2005年12月31日,鶴山市轄11個鎮(沙坪、雅瑤、共和、桃源、址山、雲鄉、鶴城、宅梧、雙合、龍口、古勞)。2007年,撤銷沙坪鎮,設立沙坪街道。4月19日,沙坪街道辦事處正式掛牌成立。
文化與名人
王老吉涼茶 「老老實實王老吉」,這是家喻戶曉的廣東王老吉涼茶廣告語。但這也是王老吉始創人的寫照,王老吉始創人為桃源鎮錢塘人王澤邦,又名王阿吉。清道光年間,王阿吉為草葯醫生,與其子不斷探索,以崗梅根、金櫻根等10餘種山草葯,配製成獨家涼茶,在桃源圩以大碗茶形式擺檔。因卓有功效,故極受歡迎,生意興隆,且馳名遠近。清道光8年(1828),王阿吉全家遷廣州,在十三行靖遠街開設「王老吉」涼茶店,經營方式照舊。由於療效優異,適用面廣,價格低廉,飲用方便,不久風靡羊城。1840年,始出售袋裝涼茶。至其第三代時,「王老吉涼茶」已行銷全球華人地區,其孫王裕恆1870至港,在文武廟設店,市道興旺。隨社會發展,「王老吉涼茶」劑型也不斷推陳出新,20世紀60年代中期,製成涼茶精,1988年又濃縮成沖劑,飲用更為方便。 竹朗金龍 鶴山市最負盛名的舞龍要數桃源鎮竹朗的金龍。竹朗的舞龍習俗相傳已有200多年。竹朗的金龍以龍頭到龍尾都用金黃色飾物,故稱「金龍」。金龍全長102米,龍頭龍尾各重五六十斤。每次出動要動員70多人,表演時舞龍與舞獅同台演出,還配上龍珠、鰲魚、鯉魚等行當,表演「翻龍肚」、「金龍追獅」、「獅子洗龍須」、「魚鰲游龍門」、「鯉魚跳龍門」等套路,場面壯觀,氣勢魁宏,充分體現我市民間文化藝術之精華。每年中秋節或喜慶,舞龍是竹朗人最喜愛的活動,青壯年男子幾乎全部出動,老人、婦女結隊觀看,附近順德、南海、高明的客人及親友都來捧場。其時,鑼鼓鞭炮喝彩鼓掌響成一片,呈現出熱烈、歡樂、祥和的氣氛。雅瑤鎮陳山村每年農歷8月底都要舉行一連三晚別開生面的舞龍活動,他們的龍不點燈燭,而是在龍身上插滿點燃的香火,在夜間看去宛如一條繁星萬點的銀河,叫做香火龍,遠看尤為壯觀。陳山分有幾個里,各個里都有門樓,龍經門樓側身而過,村裡人在門樓等候,給龍灌酒,灌龍酒時,大家都一飲而盡。鶴山民間舞龍活動相當普遍,歷代相傳,形成習俗,可說是源遠流長。 古今名人--李錦泉 大學教授。桃源鎮宿坳村人。小學畢業於沙坪鎮小,在鶴山一中念初中,高中就讀於華師附中,1960年8月畢業於中山大學物理系,分配到上海交通大學,後遷西安交通大學任教。1984年至1993年,任西安交通大學物理系副主任。1987年獲西安交通大學研究生教育榮譽證書,1993年10月獲政府特殊津貼,多年來發表論文20多篇,其教學改革成果和教材編寫曾獲陝西省和國家教委獎勵。 古今名人--施義鎏 總工程師,科技工作者。桃源鎮竹朗人。1959年在鶴山一中高中畢業,考入暨南大學化學系,就讀5年後留校任教,並從事化工儀表,化工工程及化工機械設計等方面的研究。1982年至1986年間,連續獲省、市科技成果獎6項,並將研製成功的系列熱分析儀、聯檢儀,在暨大儀器廠投入生產,推向市場。1987年調進暨南大學科技服務公司,為科研項目主持人,肩負對外科技開發、科技咨詢及科技轉讓服務。1991年以其膠粘劑新技術成果作價150萬,與珠海東區房地產公司合作,由珠海方面直接注資150萬,創辦廣州天河萬大科技實業公司(生產系列膠粘劑),並兼任總工程師工作。 古今名人--李國榮 桃源甘棠犁逕嘴人。全國勞動模範。李國榮雞苗孵化場創辦人。一向居家務農,1982年始,為創業致富,鑽研孵化技術,並向銀行貸款2萬元,辦起了簡陋雞場,因經營得法,到1995年規模逐漸壯大,評為鶴山農業種養大戶。到1999年底該場擴展佔地2.2公頃,建築欄舍總面積15000平方米,有19台電腦自動孵化機,年孵化量480萬羽,父母代種雞5萬羽,產值600萬元,純利200萬元,種雞暢銷全國各地。他致富思源,富而思進,向家鄉農民傳授技術,使當地雞苗場雞苗成活率達99%以上;為本村道路硬底化捐資12萬元;多次資助甘棠小學改善辦學條件,極受大家贊譽。
旅遊景點
色色會所 色色會所位於群山環抱、環境幽雅、空氣清新的鶴山市桃源鎮甘棠鄉,總佔地面積12萬M2。內設食肆、賓館、游泳池、釣魚台、快艇園、燒烤場、足球場、籃球場、網球場等娛樂、運動設施依次掩映在青山碧水之中。這里沒有都市的灰濛蒙的天空、川流不息的車流、腳步匆匆的路人。拋開忙碌工作、煩心的瑣事,甩開城市繁囂,與藍天白雲對話,與輕風擁抱。攜妻帶子、呼朋喚友,在山水田園之中,自由自在享天倫之樂。投身碧波盪漾的游泳池暢游,細細品嘗美味的佳餚,全身的每一寸肌膚都完全放鬆,與家人、朋友共享美好時光。色色會所設有酒樓、卡拉OK廳、圖書室、高貴客房、天台花園等,設施一流。在美麗、靜謐的色色桃源之夜,與最愛、最親的人圍坐天台花園,一起欣賞清月輝星,聆聽松濤聲韻、蛙唱鳥鳴,置身其中,彷彿回到了遠古時代的桃花源。 馬山疊翠-鶴山八景之一 指距城區14公里處的馬山風景游覽區。面積15000畝,由數十個低山崗組成,綿延起伏,構成綠色海洋般的丘陵自然景觀。325國道縱觀其間。最高的崗頂建有鶴林亭,因樹林長高所掩,遂於其上加蓋三層的六角亭,名為亭為亭,登亭可俯覽馬山全貌。四周山頭層林盡染,山花吐艷、山中的疊翠湖可供盪舟、垂釣,周邊崗頭上有造型各異的涼亭。射擊場、游泳池、網球場、卡拉OK歌舞廳等掩映綠蔭中。1992年落成的「駿馬苑」設有賓館、餐廳、會議室等。疊翠湖邊新建的桃花源假日俱樂部,別墅群錯落其間。專業研究、生產、銷售鶴山名茶「單叢茶」的鶴山市茶葉科學研究所就坐落於此,1987年茶科所首次從廣東省饒平縣引進單叢茶,種植了8畝示範田,獲得一次引種成功。所研製的成品單叢茶具有色澤油潤,湯色橙黃明亮、回甘力特強,具有天然花密味等特點。一九九二年,鶴山單叢茶榮獲國家對外經濟貿易部科技進步二等獎。一九九三年,榮獲廣東省茶葉學會頒發的銀杯獎。該產品質量優良,價格適中,深受廣大顧客歡迎。 金峽水庫 金峽水庫位於桃源境內的桃源河上游,距鎮府所在地4公里。水庫於一九五七年動工興建,一九五八年建成,集雨面積22.35KM2,設計正常水位22.75M(珠基,下同)相應庫容461萬M3,校核洪水位(P=0.2%)25.60M,相應庫容884萬M3,是一座小(一)型水庫,設計灌溉面積6078畝,壩後電站裝機容量160KW。一九九八年一月二十一日經廣東省水利廳批准,將水庫擴建為中型水庫,擴建後正常水位24.25M,相應庫容665萬M3,校核洪水位(P=2%)26.35米,相應庫容1160萬M3,設計水(P=0.1%)位26.9M,相應庫容1160萬M3,灌溉面積擴大到10968畝,擴建工程於二000年十月動工,二00一年十二月竣工,工程建設內容:土壩增厚加固,溢洪道改建。 鶴山市林業科學研究所 鶴山市林業科學研究所於1982年建立,屬鶴山市林業局管轄的事業單位,差額撥款、自主經營,位於鶴山市中部,廣湛公路從旁經過,距沙坪鎮13公里,廣州市80公里,交通方便。現有職工11人,土地總面積2000畝,其中有林地1700畝,育苗地100畝,魚塘50畝。建設面積共1500平方米,包括辦公樓、職工宿舍、試驗室、展覽室、招待所和飯堂等,84年與華南植物研究所合作成立「中國科學院鶴山丘陵綜合試驗站」,97年成為中國科學院十大重點開放台站之一,中科院鶴山試驗站現有研究員2人,副研究員6人,具有一群總體知識水平較高,知識結構合理的青年群體,承擔和主持國家、中科院和廣東省的重大研究項目15項,具有較強的科研力量。本研究所肩負著鶴山市造林綠化、林業良種選育、新品種示範推廣、生態公益林營造、森林病蟲害防治等任務,優化的針闊葉混交林已推廣23萬畝,成為廣東省連片面積最大的人工混交林,「林-果-草-魚」優化生態模式被廣泛推廣應用,成為窪地的支柱產業,建立了綠化苗園場和鄉土樹種繁育基地,成功地繁育了二十多個鄉土樹種,其中有觀光木、格木、伯樂樹等國家二級保護樹種,建立了2000畝江門市林業高新技術示範園。本研究所與華南植物研究所、廣東省林科院、華南農業大學等科研院所合作,參與了「熱帶亞熱帶退化生態系統重建與恢復」重要科研項目,承擔省森林病蟲害松爽圓蚧監測任務,獲得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一等獎、江門市科技進步三等獎、鶴山市科技進步一等獎。在進行科學研究的同時,加強同國內外同行的相互交流、相互學習,已有英、美、德、奧、台等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160人次來本研究所考察和指導工作,並給予了肯定和鼓勵。